|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13|回复: 3

皇历、历局、钦天监、观象台、冬至祭天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1-29 2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_' z0 Z5 D5 q z8 G5 u

老北京冬天的故事(第一集)

( s; M0 R: _" c! c# q1 m7 X

这是11月28日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游游吧,北京攻略节目》讲故事的讲稿。应友人之邀,贴出来请大家看看一笑。

/ z, I' O$ B5 l

 

- j. K* z2 G5 V9 ]4 d

(主持人娟子的导语)按照传统阴历的算法,阴历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属于冬季,今年因为有个闰五月,下半年阴历的月份都被推迟,其实在阴历的九月二十一日,就已经立冬了,而且在北京已经下过了三场雪。

+ q. y* E$ k f* z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和冬季相关的话题,就是清代“皇历”的诞生地“历局”和钦天监(应读“钦天见”),为了制定皇历而要观测天象的古观象台,还有皇帝举行祭天典礼的天坛。

* i; T8 ?* j- F) \ j

(讲述人陆原提问)今天是周六,阳历是11月28日,阴历是十月十二日,这一年的年底就要到了。在每一年的年底,人们普遍都会接触一样新的东西,虽然是在今年的年底得到了,但是不会开始使用,可是明年必须使用,这样的东西,是什么东西呢?

7 m5 g& e$ l8 B/ z0 ~, ] ]6 V4 N

(娟子回答)其实我们在节目开头就说了很多关于季节和月份的话题,朋友们应该能够想到,今年年底得到了,暂时不会开始使用,但是明年必须使用的这一样东西就是  —— 下一年的日历。但是日历,或者按照老的说法,叫“皇历”,又和冬季有什么联系呢?

9 M/ M" ?' d% y1 H$ C

(陆原接话)现在的日历,有每天一页的,一天撕去一页,也叫“月份牌”;有每周一页的,一周翻过一页,是小型的放在桌子上的台历;也有一个月一页的,挂在墙上叫作挂历。但是古代的日历是一本书,名义上是由皇帝颁发的,所以叫作“皇历”,也叫“历书”,每年冬季的第一天,阴历的十月初一日,皇帝要在皇宫举行“颁朔典礼”,宣布明年的皇历已经制定完毕,将标准样本发往全国各地,让大家按照标准样本翻印、发行、使用。


& h( q" R! S0 p" e7 U0 c

1,历书出自钦天监

0 Q- M6 E3 L2 l" [0 X$ Y

在古代,朝廷发布标准历法叫作“颁正朔”,而各地臣民使用朝廷制定的历法,叫作“奉正朔”。如果有人不奉正朔,另搞一套历法,那就是表示不服从朝廷的统治,那就是谋反。

; ?2 |/ ]$ y( l. j/ q+ A ]

“正”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月,也叫“正月”,“朔”就是一个月的第一天,也叫“朔日”。但是在远古,正月不一定就是一月。以夏历为标准,夏代的正月定在一月,商代的正月定在十二月,周代的正月定在十一月,而秦始皇的正月则定在十月。这是风水的缘故,后来的朝代总要压倒前边的朝代。自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司马迁等人编制的《太初历》以来,正月又按夏代的办法恢复到一月,所以我国的阴历又叫夏历。

- U" a8 f. a9 q* N% r! D( a2 V8 c- s

中国每次改朝换代,都要改用新的纪元,以示政权更替。辛亥革命时,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天按清朝的纪元是“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就任次日,向各省都督发布总统令:“中华民国改用阳历 …… 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同时也不废除夏历,宣称“行夏正,所以顺农时”,因此夏历又称农历,因为夏历的节气具有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从此,中国就有了阳历和阴历两个新年。由于阴历的正月、二月、三月属于春季,正月初一日是春季的开始,所以阴历新年改称春节,但在民间仍以阴历年为“过大年”。

4 o8 F% R J% _# [& l3 j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迎接新中国的成立,通过了《关于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四个决议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到了1949年12月23日,政府又规定阴历的春节放假3天。据老人们回忆,从这以后,将阴历新年称为“春节”的说法才开始流行。


) {5 U3 v9 S5 u) \( j

2,清代的历局与《时宪历》

) [% Q" T# \$ A3 A: Y

在清代,日历称为《时宪历》,时间的“时”,宪法的“宪”,由皇家钦天监负责编制。每年十月初一日,要在皇宫太和殿举行“颁朔大典”,以皇帝的名义向全国颁布下一年的《时宪历》,所以《时宪历》又称“皇历”。

: y* r7 A( A5 }/ i5 ?

日历反映的年、月、日、节气、日食、月食、五星出没位置等等,是天体运行的规律,是天文学范畴,所以制定历书的机构,是皇家的钦天监。明清两代的政府机关都在天安门前方的东西两侧,钦天监位于东侧的东交民巷一带,挨着礼部和太医院。《清史稿?职官志》载,钦天监下设时宪科,“掌推天行之度,验岁差以均节气,制《时宪书》,颁之四方”。

1 `; I9 H7 U* c' C k

编制《时宪历》的地点,是位于宣武门内天主教南堂西墙外的历局。

/ T6 `7 p& f3 S! A Q A6 J

1900年以前,在宣武门内天主教南堂的西侧有一个衙门叫历局,就是编制皇历的地方。

! Y, k; p$ j) U

宣武门南堂,是北京的第一座教堂,由意大利人利玛窦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在老北京,五行八作、各行各业都有祖师爷,比如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戏剧的祖师爷是唐玄宗,修理钟表业的祖师爷,居然是利玛窦。因为明朝不许外国人随便进入北京城,1601年,利玛窦以给皇帝送礼物为由,进入了北京城,他送给万历皇帝的礼物里边,最受喜爱的是一大一小两个自鸣钟。大钟每小时自鸣1次,小钟每小时自鸣4次。首次进入中国宫廷的西洋自鸣钟令万历皇帝爱不释手,就连他的母后李太后要把小的自鸣钟拿去玩几天,他都不愿意。过了几天,因为不知道上弦,自鸣钟不会动了,万历皇帝担心将来洋钟一旦损坏无人能修,遂挽留利玛窦定居京城,并赐给宣武门内住宅一所,即天主教南堂的前身。有趣的是,后来北京的钟表修理业竟将利玛窦尊为行业祖师爷。

6 ]( u) J, k0 k. y4 j$ z K5 J

到了万历皇帝的孙子天启皇帝时期,天启二年(1622年),一些官员和儒者在南堂西侧开办了首善书院,聚众讲学,两年后,书院被魏忠贤党羽取缔。

: a$ m9 v3 R) E/ W: N6 B& W f

到了天启皇帝的弟弟崇祯皇帝初年,因明朝使用的《大统历》已经陈旧失准,上海人,祖籍上海徐家汇的礼部尚书徐光启,在首善书院旧址上开设了历局,并经崇祯皇帝批准,聘请日耳曼人汤若望加入历局,协助编制新历。汤若望用西洋新法编成的《崇祯历书》尚未及投入使用,明朝即已灭亡。

3 \4 j' a. _8 j$ v9 d+ z( v

1644年6月6日,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占领北京,6月15日,多尔衮下令驱逐北京内城全部居民,将腾出的房屋分配给八旗官兵居住,南堂位于宣武门城墙内侧,住在南堂里的汤若望也在驱逐之列。汤若望知道清朝也会按传统,废除明朝的历法,更知道清朝短期内无法拿出新的历法,汤若望上书清朝大学士范文程,要求免于搬迁,保护教堂,并献上尚未启用的新编《崇祯历书》,多尔衮闻报欣然采纳,并下令派兵保护南堂。

& Z- Y$ o3 |& w' }4 D! E

在古代,凡改朝换代,必然更换新的历书。多尔衮正计划将国都由沈阳迁来北京,使关外的清朝成为天下的清朝,他急需一部新的历书。这年9月1日,按汤若望的推算将发生日食,多尔衮派官员去观象台(位于今北京建国门)上验证,结果日食过程与汤若望的推算分秒不差。多尔衮遂决定采用汤若望的新编历书,命名为《时宪历》,并在封面印上“依西洋新法”字样,以示其先进性,下令由顺治二年开始实行。汤若望也被任命为掌管天文和历法的钦天监的监正,是正五品的长官。此后,直至道光六年(1826年),清朝钦天监负责编制历书的官员一直由西洋人担任,编制历书的场所也一直是在宣武门南堂西侧的历局。

3 K+ R0 t7 m( @+ X! @0 ~

到了乾隆年间,因乾隆皇帝的名字叫“弘历”,“历”字须避讳,《时宪历》改称为《时宪书》。历局也改称为《时宪书局》。成书于乾隆年间的《红楼梦》第62回,说贾宝玉的生日宴席上,史湘云出主意说,酒令要念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时宪书》上的一句话。史湘云的酒令是这样说的:“奔腾而砰湃(欧阳修《秋声赋》的古文),江间波浪兼天涌(杜甫《秋兴八首》的诗句),须要铁索缆孤舟(“铁锁”是骨牌名),既遇着一江风(一江风是曲牌名),不宜出行”。这里的“不宜出行”,就是《时宪书》上的一句话。《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所以这时的《时宪历》已经称为《时宪书》。

+ L7 R. i+ A4 ~5 e4 z r

过去的皇历内容,不只是年月日和节气,也有一些迷信讲究,比如“不宜出行”,“不宜动土”,还有一些有趣的民俗说法,例如“龙多不治水”,“几牛耕田”,“几人分饼”。过去的年月日时均用干支记录,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所以一个人的生日会有“生辰八字”。

- L" {$ Y! M1 |

如果正月里的第一个“辰日”是初六日,那就叫“六龙治水”,不好了,“龙多不治水”,这句话就是皇历里边的话。

. @# t* D/ I/ s0 H- t

如果正月里的第一个“丑日”是初十日,那么好,“十牛耕田”,耕田的牛多了,是好事,预示着农业丰收。

# l) x$ S" ?. C1 G8 f6 y4 w% V

如果正月里的第一个“壬日”是初一日,第一个“丙日”是初五日,那就是“一人分得五饼”,人少饼多,是好事,预示着丰收,反之,人多饼少,就不好了。

7 l, d+ I) k& L1 T

1900年,宣武门内南堂被义和团烧毁。八国联军进京后,用“庚子赔款”重建南堂时,将隔壁的历局也圈入了南堂。现在的南堂西侧院落,有一座中式的大门,那就是历局的遗迹。

7 y; U1 x3 b5 N3 F! X3 z: k; B

1912年清朝被推翻,民国政权为削除皇权遗迹,将皇宫改称“故宫”,皇城根改称“黄城根”,皇历也改称为“黄历”。在袁世凯时期,编制历书的机构是“教育部中央观象台”,1928年以后,改到了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


( ]' D, `8 q6 g

3,古观象台

8 ]/ T( U. k! p

(娟子提示)编制历书,确定节气和预测日食月食发生时刻的依据,是对天象的观测,需要有先进的观测仪器。清康熙九年(1670年),在钦天监任职的比利时人南怀仁设计铸造了6台大型青铜仪器。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法国人纪理安又铸造了一台青铜地平经纬仪。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铸造了一台玑衡抚辰仪,这些仪器曾被八国联军掠去,后经索回,至今仍陈列在北京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上。

+ J( ~# Z/ {/ m; `

北京古观象台,在北京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原与内城东城墙相连,城墙拆除后,成为一座孤台。始建于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距今已有561年之久。

: L( H+ b1 L) N) E9 g

古观象台下的紫微殿中,悬挂着乾隆皇帝题写的巨匾,上书“观象授时”,这四个字点出了古代观象台的作用:观测天象(日、月、星辰运动的规律),据以制定和颁布历书。

7 [6 \& j5 \1 }% d4 s

在人类陆续掌握各门自然科学的进程中,天文学位居其首。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部门的顺序的发展。首先是天文学 —— 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天文学”。

. d' u8 u- b$ |6 ^! t' o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太史令司马迁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就在130个篇章中专设了两个篇章《历书》和《天官书》,用以记述历法和天文。

( p0 E+ @$ [! R1 B4 a& ?

当时历法和天文都归属太史令掌管,司马迁参与制定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的官方历书《太初历》。

$ ?4 d! Y2 r3 u9 ]* h

元朝的大科学家郭守敬也做过太史令。他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参与制定了元朝官方历书《授时历》。郭守敬说,“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为此,郭守敬设计研制出大批新式的天文仪器,安放在太史院司天台上。元朝的司天台基址在今建国门内大街路北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在地。

5 ]2 K$ C7 s O& U) L

1368年,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攻占元大都,元朝灭亡。司天台作为皇权的象征,与元朝皇宫一起被明军捣毁,天文仪器作为战利品被运往南京。

0 M( y0 [/ X6 M4 D/ j# Z

明成祖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宣布把首都由南京迁到北京。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南长街织女桥南建立了“灵台”,俗称“观星台”。但当时还没有大型观测仪器。灵台遗址已于1914年圈入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

; K1 m( f. z" d) s! ]3 w7 D) b# L

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钦天监监正奏请皇帝批准,赴南京用木材仿制保存在那里的元代天文仪器,回北京再照样品用青铜铸造。1442年,铸造好的天文仪器被安放于在东城墙处新建的观星台上(即今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古观象台),台下还建有紫微殿和晷影堂(“晷”读音“鬼”)。

" G. E" Y9 {; r4 q w" O3 f. @

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率清军攻占北京城,清朝把观星台改称观象台,归属钦天监掌管。据《清通典·职官典》记载,钦天监掌管观测天象和制定历书,长官叫“监正”,是正五品等级,设满人一名,西洋人一名。清朝顺治年间的监正是日耳曼传教士汤若望。顺治二年(1645年)至乾隆六年(1741年)使用的清朝官方历书《时宪历》,就是汤若望制定的。

3 \- j G. g( z3 P! F7 @# c

因为历书是依据天体运行制定的,而天体运行是会有变化的,所以汤若望为清朝提供的历法,说明可以使用200年,之后就要修订。这本来是科学的态度,可是后来鳌拜掌权时候,却说汤若望是在诅咒清朝只有200年的气数。汤若望被迫害致死以后,他的助手南怀仁接替了钦天监的工作。

5 ]7 e" a- t" M+ S& G2 n, }' a

康熙九年(1670年),因观象台上的明朝天文仪器已过于古旧,不堪使用,康熙皇帝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重新设计督造了6座大型青铜天文仪器,于1673年安放在观象台上。替换下来的明朝的浑仪和简仪被移放至台下的紫微殿前。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又由法国传教士纪理安设计督造了一座地平经纬仪。这座仪器不同于前面6座遍体云龙纹的装饰样式,而是采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式的装饰风格,洋味十分浓郁。

+ R$ \; L0 D' s) I4 E

乾隆十九年(1754年),观象台又增添了一座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玑衡抚辰仪。这座仪器的制造用了10年时间,是最精美、最华丽、也是清朝制造的最后一座大型仪器。至此,观象台上共安放有8座大型青铜天文仪器,其中最大的地平经纬仪重达7368公斤,最小的纪限仪也有802公斤。这些仪器,均采用西洋的天文计量进制,代表着当时天文仪器的最高水平,也表现了中国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准。

9 d) R5 X6 a, F- g! r1 N

乾隆年间,清朝达到了鼎盛阶段,也开始转向衰败没落的历程。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观象台处于德国侵略军的占领区内。德军统帅、同时任八国联军总司令的瓦德西,对观象台上的精美仪器艳羡不已,他决定把这些仪器掠回德国,来一个“古罗马式的凯旋”。法国侵略军统帅伏依隆也对这些仪器垂涎三尺,他借口其中有一件是由法国传教士设计督造为由,要求和德军分赃。

. A2 [" W2 z+ g% d% P u

1900年12月12日,德、法两国强盗拆卸了观象台上的8座清朝仪器和紫微殿前的2座明朝仪器,双方各得5座,分别运往位于东交民巷的德、法公使馆内。法国掠去的5座仪器一直藏在公使馆没有运走,后在1902年迫于世界舆论,归还给清朝。德国掠去的5座仪器于1901年8月撤军时运回德国,放置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离宫的草坪上,成为离宫的装饰品。当时即使在德国,也有人对这种强盗行径不以为然。1900年12月11日,德国《前进报》文章说,德国没有丝毫理由用天文仪器作为战争赔偿,即使根据战争法规也无权得到这些天文仪器。

2 G; `/ e1 y3 Y6 d2 x. k3 J1 _

巴黎和会的唯一收获是把德国归还掠走的五座天文仪器列入《凡尔赛和约》

3 f9 Q0 @0 j% [# M0 }4 f- I

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中国因北洋政府曾于1917年加入英、法方面的“协约国”,对德宣战,此时成了“战胜国”。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方面共27国代表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代表要求取消列强在华强占特权,被拒绝;要求取消1915年日本和袁世凯所签“二十一条”侵略条约,被拒绝;要求收回被日本在一战期间借对德宣战为由从德国人手中抢去的中国山东青岛等地主权,也被拒绝。由此引发了中国1919年的五四运动,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7 i2 B: V% o" @

弱国无外交,强权无公理。中国以战胜国资格,在巴黎和会(史称列强分赃会议)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把德国归还在1900年掠走的中国5座天文仪器一事列入《凡尔赛和约》第131条。该条规定德国在12个月内必须把5座天文仪器归还中国,所有拆卸、运输及重新安装费用均由德国负担。

$ g( o r3 | b. ^

1920年6月10日,这批仪器由日本轮船运输,计划经日本神户运到中国天津。不料侵略成性的日本竟在神户将仪器扣留,意在要挟中国承认日本在山东青岛等地从德国人手中抢去的既得利益。消息传开,中国及世界舆论大哗。日本迫于国际压力,于1920年9月20日将这批仪器放行。1921年4月7日,这批仪器被劫掠海外20年后终于回到北京。1921年7月2日的北京《晨报》对此评论说,“从前是九鼎入秦,现在是和璧归赵,这也算参战的报酬,但不堪想及山东青岛”。

$ r6 c( ^% r, {( u* u9 y. s

1933年,为防范日本的侵略,天文工作者将观象台保存的明朝浑仪和简仪及一些小型仪器运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至今还保存在南京。清朝的8座仪器,一直保存在观象台上。


. A: B* g, O$ T

4,天坛祭天

" v. `) `' B. V% o4 r6 J6 l) `

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将祭天视为最重要的大典。中国地处北半球,直射赤道的太阳在北半球看来其位置不在头顶上,而是偏南,因此南方被视为“阳位”,是靠近上天的地方,所以历代帝王皆在国都的南郊建造天坛,作为祭天的场所。

" u0 q: I& \ ]+ T4 o

节气是每十五天有一个,阴历冬季的三个月,有6个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冬至这一天,是冬季三个月的中间,这一天白昼最短,日影最长,正午的太阳位置最低,最靠近南方,因此被认为是人类最接近上天的日子,所以古代皇帝要在冬至这一天,去天坛祭天。

) {' h/ t9 R7 Y8 y2 k

天坛在明初曾称天地坛

, B' n" J) v- ?: U8 o0 K; H

明代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日(1421年初),永乐皇帝下令将国都由南京迁至北京,并派皇太子到新建成的北京天坛安放代表上天的“昊天上帝”牌位,这标志着北京天坛的正式启用。当月十一日,永乐皇帝首次到北京天坛举行了祭天大典。

6 R3 b# s0 i1 K9 S! e6 d& J

但是在那时,天坛被称为“天地坛”,在今天的祈年殿位置上,建有一座大祀殿,典礼时在大祀殿同时祭祀天地,并祭祀日神和月神。《明实录》说,永乐皇帝营建北京新国都时,“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建造天地坛合祭天地的作法,也是从南京沿袭来的。

$ Y/ V$ S9 }7 h- m

明代嘉靖皇帝改建天坛 

8 [0 _3 t7 o/ Z: @& q* ]8 a! r

嘉靖皇帝认为天地合祭不合古制,他于嘉靖九年(1530年)决定,在北郊安定门外另建地坛,在东郊朝阳门外另建日坛,在西郊阜成门外另建月坛。嘉靖皇帝将原来的天地坛改建为祈谷坛,将原来长方形的大祀殿改建为圆形的大享殿,并将三重殿顶饰以蓝、绿、黄三色琉璃瓦,以象征上天、庄稼、土地,这就是祈年殿的前身。

: `9 {! ?: q3 I; o& b# r9 ]

嘉靖皇帝又在大享殿的南面另外建造了砖砌的三层圆台,作为举行祭天大典的圜丘。“圜”读“圆”,有天体的含意,圜丘即象征上天的圆台。嘉靖十年冬至那天,嘉靖皇帝首次到新建的圜丘祭天,他将改建后的天地坛更名为天坛。

( G. p: z/ ^: a! n- u

正因为天坛的前身是天地坛,所以天坛的内外两道围墙都是南面方角,北面圆角,以象征天圆地方。在明代,天坛只在西围墙开有一座大门,即现在面向永定门内大街的天坛公园西门。

/ s( ^/ t3 {' U% ]# ~. j% g# G! M n

乾隆皇帝改建天坛

7 {" W# P: O/ [ P, P

清代乾隆时期国力强盛,许多名胜古迹都是那时营建或改建、扩建的。《清史稿》记载,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对明朝遗留的祭天圜丘进行改建,将原来直径5丈9尺的上层平台扩建为直径9丈,以便祭天时搭建帐篷,摆设供桌。中层平台扩建为直径15丈,下层平台扩建为直径21丈,三层平台周边原有的明代蓝色琉璃砖围栏都更换为白色汉白玉围栏,平台的地面先是用九层大砖铺砌,后又改用石块铺砌。

% E" p5 _4 L) i; N g' x

乾隆皇帝又认为祈谷坛大享殿的名称也有问题。“大享”的本意,是指秋后粮食收获时,在此祭享上天,回报天恩,但是正月举行祈谷典礼时庄稼尚未播种,所以名不副实。乾隆皇帝将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意为祈求丰年,又将原来蓝、绿、黄三色的殿顶改为单一的蓝色,使外观更为庄重。

+ \9 J" c4 K6 \! k* X/ G

但是乾隆改建的祈年殿未能保存至今。光绪十五年秋(1889年9月18日),祈年殿遭雷击焚毁,“瓦木均无存,灰土堆积甚厚”,连周围的汉白玉栏杆都被烧坏,据说木材焚烧散发的香气,在北京城弥漫了三天。现在的祈年殿是1896年重建的,距今只有100多年。

" W2 u* P7 |. j9 h( S1 h, M

由于天坛实际是由南北两坛组成,南面的圜丘坛用于冬至祭天,北面的祈谷坛用于正月祈谷,二者相距较远,所以乾隆皇帝又于1754年在天坛西大门的南侧增辟了一座大门,称为“圜丘坛门”,用于祭天时出入,并将原有的西大门改称“祈谷坛门”,用于祈谷时出入。现在天坛公园的北门、东门、南门,都是解放后开辟的。天坛的外围墙南段,原在永定门东大街一线,1948年解放军包围北平时,国民党守军拆除了南墙,炸掉了墙内两座明代遗留的石雕牌坊,砍伐了上千株古树,在那里修建了临时飞机场。现在的天坛公园南门,其实是原来内围墙的南门昭亨门。

4 S, g: |/ K$ |

皇帝祭天要斋戒和更衣

/ @, d z$ S+ G$ k$ Q

由于冬至那天太阳角度最低,距地平线最近,因此古人认为在这一天地面最靠近上天,所以将冬至定为祭天的日子。

' ]; Q7 s& v# K4 I: {

皇帝祭天要提前一日住进天坛西门内的斋宫实行斋戒,即不见妇女,不食荤酒,不听音乐。按照旧制,皇帝住进斋宫时,外面要不停地吹号敲鼓,乾隆皇帝嫌声音吵闹不得安生,就借口说斋戒时不应听音乐,吹号敲鼓也是奏乐,所以要取消。

: E2 Y& l" ]) G, U: _

祭天正值寒冬,斋宫寝殿的地面下砌有地炕,燃烧木炭将地砖烧热取暖。嘉庆皇帝斋戒时烧地炕引起了火灾,气得嘉庆下令从此不准再烧地炕。

( P2 S% c( c, _/ K% {/ D: n H, g

在祈谷坛和圜丘坛的前方,各建有一座“具服台”,是皇帝更换礼服的地方。具服台上临时搭建有帐篷,里边放置炭火盆取暖。在南面那座具服台的地下,也砌有地炕,现在还能看到烧火用的炕口。

$ _7 } C V" x; X' A M) G. I

皇帝祭天时要叩头66次

`7 x. q3 B+ H9 W; B

祭天典礼时,圜丘平台上要搭建许多帐篷,以便摆设牌位和供桌。

/ K( g0 A' @5 D8 X+ A6 a

祭天典礼在黎明开始,先要在圜丘下面的绿色琉璃砖燔柴炉(读音“凡柴炉”)里焚烧一头牛犊,称为迎神,意在请神灵下凡受祭。皇帝从中层平台走到上层天帝牌位前下跪上香,然后返回中层行三跪九叩大礼,再上去跪献玉帛,又上去三次献三杯酒,每次都要一跪三叩。这套礼节,还要在两侧配享的祖先牌位前再重复两次,最后率领陪祭群臣再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撤供,将供品送进火炉中烧掉,以示由神灵带回天上享用。这样算来,皇帝祭天时,要由中层平台至上层往返19次,下跪31次,叩头66次,难怪有许多皇帝都找借口派大臣替自己去“恭代”祭天。

, P c$ y4 o% ^8 F T

丹陛桥下有个“鬼门关”

% D" L: H: t: I/ z2 Z

在天坛中轴线上,有一条长达360米的石砌甬道,连接着南北两坛,称为丹陛桥。在此桥北段的登桥阶梯下,开有一个洞口。平时饲养在天坛西南角牺牲所里的牛犊,在典礼前一天要经过此洞牵往东边的宰牲亭宰杀。因为牛犊有去无回,所以此洞被俗称为“鬼门关”。

. l8 f; u$ |1 u9 H' H- g( P

祭天时要上24道菜,有鹿肉、猪肉、兔肉、韭菜、芹菜、黑饼、白饼等供品,这些供品都在宰牲亭旁边的神厨院内制做。为使供品搬运时免受风雪沙尘污染,在宰牲亭和神厨院门口至祈谷坛东门建有一条长廊,称为“供菜廊子”。这条长廊长达273米,共有72间,以前两侧都有挡墙封闭。现在部分挡墙被拆除,成为戏迷、歌迷们聚集演唱的乐园。

0 p1 s. g! V/ n

在长廊南面的草坪里,有明代遗留的七星石,乾隆皇帝在东北角又添设一石,据说是代表清人在东北的老家,因此七星石实际有八石。

3 B2 u8 m' B, P, w, j, T

乾隆皇帝增辟花甲门和古稀门

8 H9 I) }! H3 x( d; `

皇帝正月举行祈谷典礼时,要于前一天去祈年殿后边的皇乾殿上香,他应在丹陛桥的登桥阶梯处下轿,然后步行过去。乾隆皇帝62岁时体力下降,为了缩短步行距离,他叫人在祈谷坛门口西侧增建了一条坡道,  坡道入口大门称为花甲门。

4 Q* c& v* N O1 }

乾隆皇帝71岁时,为了进一步缩短步行距离,又在皇乾殿小院西墙开辟一座小门,也建了坡道,这座小门称为古稀门。乾隆规定后代子孙当皇帝时,年过60岁方可出入花甲门,年过70岁方可出入古稀门。乾隆皇帝高寿89岁,可是在他后边的皇帝都没能活过70岁。

2 M) d& x8 t" ^1 P5 [. G( `) z

现在的天坛公园西门里边,有一座连体的亭子,是两个圆形的亭子连在一起,下边的两个石头底座,也是连在一起的两个寿桃形状。这个连体亭子,原来在西苑中海里边,是清朝乾隆皇帝为了庆祝母后的生日而建造的。

" N: T4 b+ x7 T1 ~+ @$ o6 \

今天的节目,我们讲述了古代的“皇历”产生的地方“历局”,听游了古观象台,还讲述了古代皇帝去天坛祭天的经过,以及天坛古建筑的变迁。到了下个周六,距离“大雪”节气就只有两天了,气候将会变得更加寒冷。下周我们将要讲述老北京冬季生活衣食住行和娱乐休闲的故事。欢迎朋友们下周继续收听。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0 08: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好文字来源于不停顿地学习。

( _) q8 ?4 E: e) o# w/ `1 w

2:梳理是学习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7 N1 M9 I- E, h* P

3:所谓“教学相长”中的“长”恐怕更多的是指说教的人,至于学习之人长不长,要看学习之人是否用真心。

/ F. U" w& d4 n& {$ X1 V9 U

4:知识的积累与见识的卓越会让思想青春永葆。

2 e4 ?0 O( l3 t3 s: I6 I, y5 N' q+ ?

5:再强悍的人在无知面前都应该感到惭愧,这种惭愧不是坏事儿,她会引领你到辽阔高远处去!!

4 X8 j0 v0 r6 f$ D$ N& u

 

发表于 2009-11-29 2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长知识!

2 f6 }& B# O a

 

. r! \3 t! D9 X0 Q$ G' u& S, w

但下面几个说法,楼主您似可再斟酌:

: E) c3 |6 r3 P, W: z9 w% ]; L+ }. d. w

1.“帝祭天时,要由中层平台至上层往返19次,下跪31次,叩头66次,难怪有许多皇帝都找借口派大臣替自己去“恭代”祭天。”

' p* X4 h ]# j9 Y

2.“乾隆皇帝62岁时体力下降,为了缩短步行距离,他叫人在祈谷坛门口西侧增建了一条坡道,  坡道入口大门称为花甲门。”

6 D; f5 P6 N/ @0 U" I c

3.“在长廊南面的草坪里,有明代遗留的七星石,乾隆皇帝在东北角又添设一石,据说是代表清人在东北的老家,因此七星石实际有八石。”

/ Q* X7 x. [% l( O" b6 ^5 b

4.按照旧制,皇帝住进斋宫时,外面要不停地吹号敲鼓,乾隆皇帝嫌声音吵闹不得安生,就借口说斋戒时不应听音乐,吹号敲鼓也是奏乐,所以要取消。

; O7 R. [( ?! X8 j+ S

 

: c6 y2 I- Z, C8 v7 b# H

个人以为,古代祭祀礼仪、建筑形制都是非常神圣的,不会因为当时一些简单的现实原因就随意更改,就算是皇帝也不行。这些情况都应该是礼法上的原因。

5 H* o. Q, Z; A% i4 D% L

 

. n/ X4 l/ x! ^' P/ m0 u

只有无知又无畏,一切以自己合适为目标的现代人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建筑格局和传统习俗。

5 V: M" C% w( U3 j" @ e0 q* _

所以北京城才会被糟改成这样..................

发表于 2010-2-12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22:52 , Processed in 1.394807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