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h/ o9 d4 ]# u
到了清代,长椿寺及多宝佛塔依然存在。据《日下旧闻考·长椿寺》载:“长椿寺在土地庙斜街,本朝乾隆二十一年重修。渗金佛塔今在正殿中,其高充栋。”②又清人宋德宜《重修长椿寺碑》略称:“长椿寺在宣武门之右,故明万历二十年为水斋大师敕建。”③
3 y& k* ~! ~$ J/ D# p2 _' u3 B. G" w
从文献记载来看,长椿寺兴建的历史原因交代很清楚,但关于多宝佛铜塔为何原由而兴造未有描述。所以在考查多宝佛塔的时候,仅能依据寺院的兴建原因及多宝佛塔的有关因素来推断。
! Y4 R4 ^& s* H5 K7 F Y: R
据文献记载,长椿寺的创建是万历帝母后孝定李太后的懿旨,所以该寺与孝定李太后,有着密切关系。而多宝佛铜塔又与孝定李太后创建的慈寿寺永安万寿塔在造型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故它们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6 y- G% P% ~2 L0 f( j 关于孝定李太后,据文献记载其人自称九莲菩萨转世。万历年间多出资创寺,笃信佛教。据《帝京景物略》载:“时瑞莲产于慈宁新宫,命阁臣申时行、许国、王锡爵赋之,碑勒寺左……后殿奉九莲菩萨,七宝冠帔,坐一金凤,九首。太后梦中,菩萨数现,授太后经,曰九莲经,觉而记忆,无所遗忘,乃入经大藏,乃审厥象,范金祀之。寺有僧自言,梦或告曰:太后,菩萨后身也。”④又据《日下旧闻考》中引《玉堂荟记》曰:“九莲菩萨者,孝定皇后梦中授经者也。觉而一字不遗。因录入大藏中。旋作慈寿寺,其后建九莲阁,内塑菩萨像,跨一凤而九首,寺僧相传菩萨为孝定前身也。”⑤
& r' J9 \: Z4 W; V& }( S+ O 《日下旧闻考》引《燕舟客话》:“长椿寺大殿旁小室内藏佛像十余轴,中二轴黄绫装裱,与他轴异。展视之,一绘九朵青莲捧一牌,题曰九莲菩萨之位。明神宗母李太后也。”⑥
6 j. U: G: t' w! u 可见,慈寿寺虽与长椿寺建寺目的不同,但内均供九莲菩萨像,均与孝定李太后有关,故有多宝佛塔与永安万寿塔造型的相似。
关于多宝佛塔的铸造时间,文献均无记载。但笔者及有关研究人员在勘察佛塔构造时意外发现,在塔的第九层檐(自上向下数)的正西面檐中第9个瓦当(从左向右数)的外形铸成了“泰昌通宝”钱的式样。
4 l4 M' f1 O, ] 据“泰昌通宝”钱的铸造史实考查,“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死,次月,光宗即位,定年号为泰昌。九月,光宗卒,未及铸钱。熹宗继位后,于当年(泰昌元年)十二月颁令,次年(天启元年)补铸‘泰昌通宝’一年。”⑦“泰昌通宝”仅铸小平钱,面文真书顺读,以背无文为主,一般径25毫米。
* o" B- Q& q/ d( S- N* O
根据“泰昌通宝”钱为明天启初铸造这一历史记载,塔应为明天启年即泰昌通宝开铸之年开始兴造。
渗金多宝佛铜塔塔身檐下的“泰昌通宝”瓦当
二、塔的建筑造型艺术
0 E; l$ E3 n9 y0 d
多宝佛铜塔的总体结构:佛塔高5米,重约数吨,塔的造型系仿辽式十三层密檐式木塔结构,塔周身饰以浮雕。佛塔由三部分组成,须弥座式塔座、密檐式塔身、宝珠式塔刹。铜塔构件系由四大部件组成,塔刹至十二层檐为一体,其余檐部为一体,塔身和塔座各为一体。由于铜塔铸造工艺复杂,塔的各面宽度尺寸不尽相同。塔座高105厘米,(其中须弥座80厘米,莲花座25厘米),每面底部宽在1米左右,中部宽在86至90厘米之间。塔身每面宽75厘米左右,高90厘米(至额枋下)。檐以上至塔刹为3米高。
2 Y9 y- [% o, u; k$ K
渗金多宝佛铜塔铸造工艺精湛,为罕见的佛教艺术品。采用渗金材料铸成,由铜、铅、砷、锌、银、金等金属合铸而成。渗金,是古代的一种饰金工艺,是用金泥附着于器物的表面。清谷应泰《博物要览》卷一载:“渗金以金铄为泥,数四涂抹,火炙成赤。”实际上,渗金这种饰金工艺与鎏金方法相似。在渗金多宝佛塔的铸造过程中,在铜料中还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黄金。铸成后,又在塔身的表面鎏镀上赤金层,使这座渗金多宝佛塔金光四射,分外耀眼夺目。由于年久,目前塔的外表变成青铜色,但在长期磨擦之处尚可见鎏金层。
4 I" U% S8 l/ R* ~8 K t) l8 B
塔的建筑形制为仿攒尖顶八角十三层密檐形制,为仿木塔结构。
7 f* P5 Q" }$ t: y5 n E# A
刹顶为宝珠式,宝珠有三层莲叶座承托。
塔檐有垂脊垂兽,垂兽上有走兽一;圆筒瓦,圆瓦当,如意滴水;一层檐有15陇筒瓦,二层至七层为12陇,八层至十三层为11陇。各层檐下均饰方形飞椽。各层檐间饰有斗拱,二层以上饰三踩单翘单昂,一层饰单昂一斗二升;一层平身科饰四攒斗,柱科饰方形斗;二层以上各层平身科饰二攒,角科亦饰单翘单昂三踩斗拱一,每攒斗拱间有浮雕佛像一尊。各层檐向上卷杀曲线,向内层层递减。每层檐间高度由下至上递减。檐下均饰有檐枋和额枋。
" `6 w0 N9 I+ q, ~: Z/ S
塔身正面饰拱券式塔门,门上端饰浮雕祥云宝盖、菩萨像及飞天,门两侧各立有金刚雕像,门两侧上角饰有二龙戏珠图案。圆门柱,各攀有升龙两条;塔身侧面饰窗,窗上饰祥云宝盖、飞天、菩萨像,两侧立有菩萨雕像,窗下饰各式盆花图案,有西番莲、方胜、珊瑚、金银、铜钱、犀角等。檐下枋饰龙纹、西蕃莲。门上饰门钉七十二(其中门兽二)。
3 s5 H; [8 p# B: k* I8 d 塔座由莲台和须弥座组成。最上为双层莲瓣平台,下层莲瓣托承佛像一尊,立于上层莲瓣之间,每正面莲瓣五枚,角各一枚,佛像各面为六尊,莲台外围有栏杆,实心栏板,栏杆为圆柱头、方形柱身,柱身线雕花纹;栏板内饰线雕花卉纹,外框饰有回形纹,每面为三栏。栏下为双层须弥座,其上下枭均饰有莲瓣圆雕,每面七组,束腰部分分别饰有浮雕像。
- K5 \0 L% o; s# @4 M 三、塔的佛教造型艺术
8 \( c/ K& p i! s, a) R
据《华严经》中所说,在二十重华藏世界中人类居住的第十三层为娑婆世界,为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世界,十三层檐即象征人类所居住的世界层数。
4 W6 G+ ^4 G3 A( s 关于佛塔的佛教艺术,明人有诗赞曰:
0 |7 i8 T' R5 [
我读法华经,至现宝塔品。知世尊神力,敢作虚幻观。长椿水上座,受莂神宗朝。戒珠照苦行,炼作金刚身。感召首山铜,筋百千万亿。和合金与火,铸成窣堵波。级级凡十三,创获未曾有。更以黄金汁,鏒窣堵波身。多宝佛中央,绕三千诸佛。十八阿罗汉,及八部天龙。头手足异形,戈戟铎异执。缨胄甲异制,各载以狮象。豹尾交螭头,鳞次于瓴□。种种灵花现,优坛钵曼陀。出入轮相间,一一肖初级。高乃至丈六,始为金轮盘。金率将金铃,炜煌灼之际。檐檐鸣悬铎,声光相射摇。各具佛因缘,眉发毫悉具。惟水能生金,乃有布金者。满金半亦金,各极金分量。虚空以为垆,愿力以为炭。智慧以为鏒,鏒无可鏒故。成金窣堵波,巩固我皇图。我来观塔时,亲闻塔说法。⑧
9 ?9 T) f0 o* ^ d$ V
因塔为八面,每层檐下佛像24尊,共12层檐层内雕有佛像,故檐部浮雕佛像总计288尊。
- V# I% N# L+ `8 L
塔身四正向饰门,四侧向饰窗浮雕。门饰两侧有金刚力士浮雕像(哼哈二将),窗饰两侧立有菩萨像,分别为辅助释迦牟尼佛的八大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文殊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正南侧门上端有一尊菩萨像,骑龙首马身的神兽。正北侧门上有八臂观音菩萨报身像,手中均持有法器。正东、正西两面的塔门上方,各有坐佛像。东南侧窗上有骑狮的文殊菩萨像,西南侧窗上有骑象的普贤菩萨像。西北和东北侧窗上有端坐于祥云中的观音菩萨像。各像上有祥云宝盖,两侧有天女像。
L; l+ K; }% f/ l
檐间及塔座上的佛像均为释迦牟尼坐像,结跏趺坐,双手合掌,身坐莲花座。
4 }# k! |+ N3 Z% E
须弥座上层束腰造像有24尊,每面各3尊:正北侧为弥勒佛(未来佛)、左降龙、右伏虎罗汉,正南侧为禅宗达摩祖师、其左为禅宗六祖慧能、百丈禅师像,其他各面为十八罗汉。所有雕像均脚踏祥云。
; E3 {" s' w# [6 L& d
下层束腰部分每面中间各铸有一个拱券式龛门,在每个龛门内各铸有一只正面的半身狻猊(狮子)像,狻猊像向外伸出,形态各异。塔座的东、西、南、北四正向每面各有4尊神造像,分别立于狻猊像两侧;塔座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侧向各有神像2尊,分列狻猊像两侧,八面神像共有24尊,即为佛教中的护法天神“二十四诸位尊天”。
/ O: W) @7 G) O( w. h q ^" Z5 R
须弥座八角有托塔力士:上层力士为武士形象,身着铠甲,用头侧或肩侧承托塔身,两手或上撑或下拄,身体靠在平台基上,或斜依或背靠,两腿随意,或单腿跪坐,或双腿前伸,形无一定,姿态各异,着装多样。下层力士为役夫形象,赤裸上身,有头后正背承托塔身,两手单撑或双撑,一手下拄,身体坐在高台阶上,双腿叉开而立,各像身姿、头姿、肩姿相同,唯有手形和面部表情有差异。16尊力士像造型生动、逼真,无一雷同,造像用镂雕形制,刻工细腻,反映了明代的雕塑风格。
% L9 w5 w9 S+ b- S3 s
全塔人物造像共440尊,龙、兽类造像共40尊。
6 H1 E) B2 \9 v" i! q( ?7 }
多宝佛塔的教义来源于《妙法莲华经》:当释迦牟尼在讲说《法华经》时,忽
然地下涌出安置多宝佛全身舍利的塔,现于空中。原来多宝佛曾发誓愿,愿入灭后以全身舍利置于宝塔中,若后世有佛说《法华经》时,其塔庙涌现于前,为作证明。其塔由金银琉璃等七种宝物装饰。铁塔中此时发出大音声,赞叹释氏说法的功德。释迦佛告诉听经大众,这宝塔有如来全身,乃是过去东方世界宝净国土的佛,号多宝。释迦佛在众人恳请下,开启塔门,示现多宝佛身。这时多宝佛于宝塔中让出半座给释迦佛坐。于是释迦佛与多宝佛同坐此塔,宣说经义。这就是多宝佛塔所蕴含的佛教文化内涵。
7 d ]7 [# g- ? A! M8 r6 O
①⑧《帝京景物略》卷三,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116页。
②③《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九,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956页。
④《帝京景物略》卷五,北京古籍出版社,216页。
⑤《日下旧闻考》卷九十七,1612页。
⑥《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九,956页。
⑦唐石风著《中国古钱币》,上海古籍出版社,372页。
/ ?& B& }" S$ s1 A
(作者为北京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来源:北京文博)
0 e2 L/ j6 s; I8 Q(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