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v- j) I2 w: j& m
东四胡同(2005年旧稿,摘发片段)
- `7 |& ]5 e. u1 G' ^庭院悠悠深几许
9 e$ n2 Q2 m! q3 B# Q一十四条从头数
1 e5 y5 S- j( N% K. l在东四北大街路东,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名为“东四头条”至“东四十四条”的14个胡同。这片街巷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元大都时期,这里在元代属寅宾坊和居仁坊范围,明代改称思城坊和南居贤坊,清代则划归正白旗辖区。在明代嘉靖时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已经有了东四“头条胡同”至“四条胡同”的记载。到清代光绪时的《京师坊巷志稿》里,被称为“东四某条”的胡同又增至“十二条”。1965年北京整理地名时,“十二条”北边的两个胡同也被依次改编为“十三条”和“十四条”。 . J1 Z% {* O) W
东四头条 4 m- E7 ]8 e. S- I* x) v, A
道士预言,火烧东四牌楼 ( ~7 s9 q `+ e) Z! w; H% Y
永安老店,胡同尚遗药碾 “东四”,旧称“东四牌楼”,因明代在路口建有4座牌楼而得名。《京师坊巷志稿》记述了一则故事,说是在清康熙三十八年,曾有个道士提着一篮烧饼在东四牌楼挨家叫卖“大火烧”,三天后附近街巷果然发生火灾,4座牌楼均被烧毁,后又重建。故事虽未提及叫卖“大火烧”的道士从何而来,但在东四头条东南处确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道观,名叫大慈延福宫,现在仍有部分殿堂遗存。现存于东岳庙民俗博物馆的金丝楠木雕像,就是移自大慈延福宫的明代旧物。 ; T7 L: s4 x2 Y8 T
I7 _7 F O, G& C! s5 m
9 Z5 a8 ~) C# u: L1 O东四二条
: C7 ?4 g1 t3 Q8 y父子受封两公爵
. Y: v' f; ]$ l% V% s梧桐小院留遗迹
7 Q5 S) E$ c1 I! V9 z5 F/ s清代乾隆时的《宸垣识略》记述,福康安的公爵府邸在东四二条。福康安的姑母是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父亲是大学士傅恒。福康安的后人傅察玄海先生说,傅恒因军功卓著受封为忠勇公,住到了皇帝赐予的位于今沙滩后街的公爵府,二条的老府就留给了福康安。福康安是一员“福将”,他征战多年,屡建奇功,受封为嘉勇公,遂将二条老府扩建为公爵府。福康安行三,征战贵州时又因功晋封为贝子爵位,人称“三贝子”,北京动物园的前身“三贝子花园”也是他家的别墅。 1 o# S& H9 a* x: C, N- C
相传当年东四二条的大半条胡同都是福康安的产业,如今在一株开满白花的梧桐树下的小院里,还有一座精致的小楼,据说就是福康安府邸的遗迹。
( V* O' t& |( l6 z 2 b; x5 r8 u! d f# X) g
" Z+ b. S; J8 p, X8 E c' K8 B' b2 F
东四十一条 0 p& N' z8 Y8 `1 ?
日寇侵占粮店不卖米面 # x# F" w' f4 @% T( J" q
区委大院王蒙初识方蕤
% T _# {2 d( h+ P* A6 C东四十一条47号房檐的匾额上,镌有“广和成”字样,原来这是一家颇具名气的老字号粮店。80多岁的张大妈回忆说,她从19岁起就在十一条居住,记得在日本侵占时期,就连老牌的广和成粮店也不再有大米白面出售,中国人只能买到玉米面和混合面,那混合面里搀杂着许多污七糟八的东西,根本无法下咽。
0 P& t8 E6 V ^1950年,刚由中央团校毕业的王蒙来到东四十一条,在中共东四区委工作,在这里他初识了后来成为夫人的方蕤。方蕤在新著《我的先生王蒙》中写道:“东四区委坐落在东四十一条39号,这是一座很讲究的典型三进四合院,各院都有耳房和小跨院。王蒙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应该是以这个院子为原型”。
8 S' Y4 ~" _$ I: j+ N
/ N, Q6 S8 i* C9 Y: J东四十二条 9 Q8 t; y7 m# q+ m% G
老当铺像城堡 # P$ T: ^$ u; E9 Q' S$ O# q$ b
旧名称叫炮台
# r2 f; u' G/ m2 d7 P2 T, ^& u8 q- j% Z当年区委大院的后门开在十二条。方蕤在书中回忆说:“从东四十二条西口出来,不知不觉地走完了半条东四北大街,我们都意识到该回去了。那天,王蒙送我到区委后院,分手时他跟我说回见。时过境迁,许多记忆淡漠了,但那一刻的情景始终清晰如今”。
6 Z- ?, [) M2 }+ S% p 十二条北边,有一座造型奇特的房屋,那就是门楼胡同的李家当铺。这座当铺像是用砖石垒成的方盒子,没有任何装饰,一排窗户也离地很高,门框系巨石砌筑,整体很像是个城堡,因此旧称“李家炮台”。当铺门口的石匾题刻着“泰和别馆”,昔日主人或许是江西泰和县人 \7 L$ \" N+ v
( c1 I }, H. G6 H; Y1 C% f
东四十三条
. G7 i1 v6 L+ p2 m 慧照寺民居留古碑 i7 w: y5 \$ m
汪由敦敷衍煮鸡蛋
6 T6 w8 }+ i+ c1 B8 O 十三条东段,旧称慧照寺胡同,因有明代古庙慧照寺而得名。清代《日下旧闻考》记述,慧照寺是1481年在明朝永宁伯谭广故宅上建成的。谭广是明初六朝元老,在朱棣起兵夺取皇位的“靖难之役”中屡建奇功,曾参与北京城建都工程,后多年镇守北方边关,因战功受封为永宁伯,82岁时病逝于府邸。因谭广的伯爵不是世袭爵位,他死后37年府邸被改建为慧照寺。慧照寺现已变成居民大杂院,有一座明代古碑被砌筑在门道的墙壁里,碑文是《慧照寺修建记》,落款是明弘治十年,即1497年。 5 q/ d; V+ S) z( [
十三条西段,明代旧称汪家胡同,清代住过高官汪由敦。汪由敦是杭州人,考中进士后,历任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等要职,是著名的书法家,曾为乾隆皇帝代笔写过许多诗文。
& ?2 ]& I8 w- ] S8 q( ?$ X 汪由敦原住南城椿树三条,因受乾隆宠爱赐第于内城十三条居住。有一次他进宫上朝到得很早,乾隆皇帝去朝房巡视时,见他如此勤奋很是高兴,遂与他聊天。乾隆问道,你起来这么早,可曾用过早餐?汪答道臣无暇早餐,,只不过是凑和吃了几个煮鸡蛋。乾隆闻言大惊说,一个鸡蛋值十两银子,就连朕也不敢多吃,你如何早餐就吃掉几个鸡蛋,还说是凑和?汪由敦明白皇帝是受了御膳房的蒙蔽,但又不便揭穿,只得敷衍道,鸡蛋确实贵重,但是易破,破鸡蛋身价大跌,因此臣吃的都是降价甩卖的破鸡蛋。汪由敦病故后,乾隆曾亲临十三条胡同来祭奠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