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72|回复: 20

解读一幅小莫高清图——请各位高手出招[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1-23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HK先生提供了这幅图片。 : q- Z+ A' U: y

解读一幅小莫高清图——请各位高手出手

解读一幅小莫高清图——请各位高手出手

) l9 d1 i0 ?9 T5 D5 b1 X通过读图,了解//// 2 t; |/ u8 w' g, A1、拍照者西向拍照;通衢;大青石路面;拍照者在城门上。/////( O. U5 p ?7 l4 a 2、送葬队伍为32人杠,出殡者非一般人家,居住在一府邸,可能是王公贵族。///// & G" O- Y7 K4 i3、有汽车出城,不太像参与出殡的。/////8 v4 h$ s. u' Z6 f( e' }5 J; i 结论:30年代,初春,中午。朝阳门内大街,一比较有地位之人家出殡,该人家有后人。该府邸具体位置在大青石路与柏油路衔接处,当距离城门不远。出城汽车或发往通州。/////: m0 j* A( G, t ; o) w1 ~. m' M请各位高手出手辩驳,以求真相。谢谢。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1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西堂行者先生。////3 D5 t; m$ u$ d- x  b0 E. b
正像先生曾提到的出殡大杠并无24人之说。////$ V$ z: N! o) N% H; y: I6 M0 l
此图我之所以断定为32人杠,是看图中情节推断的结论。若是32人杠,图上仅有24个杠夫,缺8人,从图上看这8个人( U+ |9 v8 }0 ?/ H0 E  s) S- }* p, ?. [
正在院中向外抬棺,孝子在大门外跪地请起灵,等待那另外8名杠夫把棺材抬出院外。所以,大门外的棺罩之内并无棺椁,
9 w8 j: i- U8 x8 S( z2 i他们正在等棺材从院里抬出,然后罩上棺罩才能抬出城去。在北京似乎没有家人自己抬棺的规矩。////
) }1 c" l8 ?% |/ P1 D2 `不知这个推断是否得当。////
6 w) K# S1 y  o( I' l另外,我非常希望知道这个院子的确切地点。各位帮忙。谢谢。
发表于 2009-11-24 0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概一年多以前吧,和HK简单的讨论过这张照片。这个出的是24杠,楼主可以放大详细的数一数,虽然人数是32个人,但前面有举幡的,边上有护杠的,并不都是抬杠的。盘总说的源茂茶庄和龙泉号是最重要的线索,另外按小莫的拍摄习惯,这幅照片不会单独一张,应该是一组照片,可以翻翻故纸堆,看能不能找出其他的,从而发现更多的线索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1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北京人先生。3 d" d: W% |2 |: I, P- Q
这家人家住在一所屋顶有脊兽的三开间大门内,所以,我认为是大户人家。只是因为家道中落才以较小的规模出殡。! J8 N& z7 i# \9 L
杠夫的棺罩上肩是因为棺椁马上就要走出大门,这是上棺罩前的一瞬间。
发表于 2009-11-24 1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此副照片看,我认为:
7 K0 ?5 t) A. {: c+ k1 V1不能为出堂时候的照片,因为杠夫都已将杠上肩,若像楼主说的那样,出堂的时候大罩和杠是用板凳架起来的,杠夫是不用上肩的。6 U8 F: D9 c+ }
2此杠的人数却为24人杠,首先四角跟夫是不能算在抬杠人数之内的,其次出堂的杠夫是单一拨,是不能和大缸的人数算在一起的,因为如果是出大殡的话,出堂也是应该有杠罩的,一般都是16杠或24杠不等。: L  G) j* l; I4 g
3此殡只能算是一般中产阶级或者小生意人的送葬队伍,如是大殡,抬杠的人数是翻倍的,也就是说有可能是两拨或者根据坟地的远近分成三播,叫做大换三班。
8 m" ^5 l/ M. E% C! t以上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请行家指正!
发表于 2009-11-24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好像是个庙门,有可能是在庙里办的丧事!
发表于 2009-11-23 1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南有皮糖,路北有卖炉肉丸子的胖丫头吗?源茂茶庄的位置,加龙泉号的位置就基本能断定是哪了
发表于 2009-11-23 2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3 1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9-11-23 17:52:00的发言:
% C |, Q5 g) e: j5 v% n $ e) Y3 h. d/ W 路南有皮糖,路北有卖炉肉丸子的胖丫头吗?源茂茶庄的位置,加龙泉号的位置就基本能断定是哪了 / m% A9 }$ A$ }4 J# d 0 Z( C# P/ h9 u+ ]$ }5 c' u 0 u8 h8 M- }/ s4 c ; s1 S: M9 L% b. i, m4 O% t

& K9 |, A6 |" p 请老盘子先生明示?
发表于 2009-11-23 1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不明示,是不明白,查店铺位置的事,得手头有北平工商业的资料,我这没有。就是提醒您一下,查查这个能找到位置。卖炉肉丸子的胖丫头是听家里老人说的,朝阳门内路北有个胖丫头卖大丸子。我以前发贴介绍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3 1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盘子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3 18: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那些长长的杆子,据我的理解,当时电线不是入户的,必须使用者向电业公司申请,然后才给拉电线,那是自家立的电线杆子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西堂行者先生。源茂的具体地址没有么?

发表于 2009-12-3 1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京中轴线在2009-12-3 19:00:00的发言:
, n* S1 y: ]* W: R7 X( L7 J

谢谢西堂行者先生。源茂的具体地址没有么?

5 }' ]" p) r. |' a% M& K1 f0 Q1 Z

那不是记载有“齐内大街”字样么,这就已经是最具体的了。

& `6 ^) I6 V4 Z% \7 l

不知道北京什么时候引进门牌号的,至少1934年的这本书上所有的商业字号地址都只有某某大街、某某胡同。我看到的其他资料很多记载也是没有具体门牌的,像全聚德,只是写前门而不写具体前门什么地方。西德顺爆肚,只写东安市场,东安市场那么大呢,也没写多少号摊位。

发表于 2009-12-3 17: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查民国23年(1934年)出版之《北平市商会会员录》P416,茶叶同业公会

& X5 L% o1 |5 ?- U$ U+ A

 

1 z2 j8 F( P" L3 M# P# K

- D. g$ F# O* K q1 D8 g4 J2 w

 

/ ]# ~, A3 Y9 p


基本可以确定此位置为朝阳门内大街由东向西拍摄,朝阳门内大街东起朝阳门,西至东四路口,此段路变化极大,临街平房已所剩无几。

发表于 2011-9-24 0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京中轴线在2009-11-23 16:29:00的发言:
感谢HK先生提供了这幅图片。

通过读图,了解//// 1、拍照者西向拍照;通衢;大青石路面;拍照者在城门上。///// 2、送葬队伍为32人杠,出殡者非一般人家,居住在一府邸,可能是王公贵族。///// 3、有汽车出城,不太像参与出殡的。///// 结论:30年代,初春,中午。朝阳门内大街,一比较有地位之人家出殡,该人家有后人。该府邸具体位置在大青石路与柏油路衔接处,当距离城门不远。出城汽车或发往通州。///// 请各位高手出手辩驳,以求真相。谢谢。
; e- Z% F8 S# b2 m' I

 

6 D6 X. B& w/ t1 h+ C

快2年的老帖,一直未见到正解。

6 {5 U0 i, l% [0 ^

 

8 U l8 X& h) R: N% l3 z0 Y8 q

我偶然看到一张老照片(图502),场景似曾见过。

- }, {) C; A8 p+ ^

 

2 M8 z$ B3 [0 }/ x/ \- G/ m- J

经与1楼原图比对后,释然。

$ U* _ }4 x% A2 m$ I; r h/ ]& U6 g

 

# y" V4 i" M7 S) L

 

: m6 U/ D( z' H8 _) W

Nn5eV2VN.jpg
dgCsA1os.jpg
z6RWEsef.jpg

- P' w$ k6 T4 C; F# ]5 N& U

 

& s5 N% {4 [- k% Y2 G" W2 N

先生所猜测的:

6 ]# T' m+ t/ u2 |6 Y! M

 

6 y6 D* ]) v; a- M; T7 Q

“朝阳门内大街,一比较有地位之人家出殡,该人家有后人。该府邸具体位置在大青石路与柏油路衔接处,当距离城门不远。”

9 ^7 ]$ t' w2 u! ]

 

# X* y' G* g, I7 j. o# ]

我认为是朝阳门城门内道路北侧的官房。

: J3 t* O! Q# ]" m: `


 

/ h- x* R0 H7 |( p" {; A4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24 5:48:3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16: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zhaohq先生翻出旧帖,并找到同地点照片。朝内看来是定论了,并且看到了朝内此地点数十年的变迁,令人兴奋。

1 v+ ^! G# `9 C9 h

但令人费解的是:在大门前(即原官厅边间前)一前一后跪着的两个人在等什么?

发表于 2011-9-24 1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1楼帖原图是海达·莫理循在朝阳门所拍摄的民国年间一次葬礼系列图片(原编号1880——1902)的第1张。

% @" Q! b6 r( \( {

 

9 G' o& o: G- z

  http://bbs.oldbeijing.net/dispbbs.asp?boardid=16&Id=61170

3 o, k& A6 T) e0 a7 u9 |

 

- s0 Y, w! `8 B. W d5 U! L. p( ?

 

5 b4 Q6 b1 p. O% M* ]/ i3 b) ~

我对老式送葬的队列顺序不太了解。

7 K3 n' {5 M6 F5 x* i) ]* a

 

6 [' s0 |$ u$ g2 j( {5 R$ I9 J. R

 

" P5 D1 N) r5 r2 A, S+ s& |, W

原编号1886图里可见挽帐写有“陶母贤?”字样。

p6 `4 D2 b6 D$ O r B

 

" E* h2 M; Y" F" c( b" X

原编号1896图里可见到行进中的“48杠”一角。

! |! C2 j: @) Y

 

9 l0 T0 l; z/ @; x

 

& t* S* t2 I7 V/ @% A) U: m

 

: E. ^1 A7 A' D" P

 

3 Q/ {- N5 I+ y

我还有一处疑问:

7 i* a2 w( [2 p- N6 C$ T

 

$ \* _% Q$ Y3 r- ^7 d' j! h

原编号1880图里的棺罩和原编号1896图里的棺罩好像不一样......

/ Z# J8 B9 A# f# M0 R' z" c. F% ~

 

8 X9 X: u# i* P' f# S# q

 

0 A G# e0 B' S* g-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24 18:09:5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zhaohq先生给出的掌柜贴出的小莫系列照片第一次见到,很好,谢谢掌柜和您。

' W/ P& @6 x% @: z% o/ b1 ?* {

照片里有太多信息,甚至见到了只是听前辈说过的“窜棺”。希望能见到小莫更多的东西。

' c% X& t5 S( g! X8 g8 l

 

发表于 2011-9-27 0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zhaohq在2011-9-24 18:02:00的发言:
$ ]( Q5 Z I" m7 f

楼主1楼帖原图是海达·莫理循在朝阳门所拍摄的民国年间一次葬礼系列图片(原编号1880——1902)的第1张。

, B6 K/ P# @3 \ [) N

 

$ j" ~1 d+ Q9 n, q) z, `

  http://bbs.oldbeijing.net/dispbbs.asp?boardid=16&Id=61170

; |& D+ [3 y+ V

 

9 L. _8 _8 {* f+ P* y. {

 

4 z# M% T7 e* G ?

我对老式送葬的队列顺序不太了解。

5 P1 q# I" E( f+ J7 K/ s1 |

 

! K& U( Z5 Y0 a7 a

 

" O& H. ^, `: Z6 E

原编号1886图里可见挽帐写有“陶母贤?”字样。

3 u% \4 \- S. W# [1 ?

 

0 m- E1 c. K: T5 q. Q

原编号1896图里可见到行进中的“48杠”一角。

5 p2 ]+ `. S; u4 [& H# n; `

 

( h) K5 H& X0 Z: x3 @) Y

 

9 v; w$ l. G7 T* F% Q$ D

 

8 L/ f5 P$ ~* _1 C- {2 [

 

+ y3 y+ L9 C; q5 `4 d, {0 O. Z

我还有一处疑问:

( @0 H6 j$ _) j7 y- }% w

 

9 m, f" J7 G3 N

原编号1880图里的棺罩和原编号1896图里的棺罩好像不一样......

9 x( k! f8 \4 [

 

' f2 p( i5 G, r# V' R

 

2 J0 W% i0 |7 l: \% \

 

陶母贤声,陶母是指晋代陶侃的母亲,中国古代四大名母之一。这死的是个老太太,早年寡居,受苦受穷教育带大儿子,做了大官,才有这么个挽联。
发表于 2011-9-28 1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京中轴线在2011-9-24 16:14:00的发言:
( j: s0 J4 } z$ T

感谢zhaohq先生翻出旧帖,并找到同地点照片。朝内看来是定论了,并且看到了朝内此地点数十年的变迁,令人兴奋。

6 V# a0 j' `5 O5 m

但令人费解的是:在大门前(即原官厅边间前)一前一后跪着的两个人在等什么?

8 ^( t7 X$ o7 t0 S; L0 \

这是拜城,人死后出城必须由后人向守城城官行拜礼后出城,图的是出城顺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6 15:50 , Processed in 1.20399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