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aotang

回忆老北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早上看了康龄轩的一个帖子, 有些沉重感.

不知道是因为年龄关系还是什么原因,我也认为如果2008年的时候北京的大马路上还是充斥着那么多的灰色的老面孔,甚至是生活艰难看病困难的老人的时候,我们社会中年轻人的面孔是怎么样的?

看见有个文章说北京多儿子的老人大多数得不到孝顺,我也观察到在上海好象也是三个和尚没水吃,多儿子的老人反而得不到儿子们的集体关怀!

其实老人问题也反映的社会的一种取向,现在老人问题的上升,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还是我在没有老的时候没有认识?

记得我女儿小的时候,凡是走到有老人跪着要饭的地方,就不肯走了,她会伸出她的小手从我的手里接过几个硬币投入到老人面前的盆子里.有一次在上海的著名大马路的襄阳公园门口排开一溜要饭的老人,我女儿就一定要挨个儿给了他们硬币以后才肯离开.

现在我老了,也退休了,女儿也大了,中年了,这一幕不知道是不是还会延续下去,我们的外孙还只刚一周岁,不知道他见了要饭的老人会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雪了,爸爸妈妈一清早就去上班了,要比平时早好多,因为那时候北京的公共汽车可娇气着呢!象平时还可以开的车子,逢到刮风下雪就要常常要求乘客下来推着才能够发动起来,而车子又那么少.大概下雪天也特别费材禾吧(那时候车子烧劈材),车子到站司机老是把发动机停了,启动就要大家推了.

我们家在太平桥,学校在兵马司,五路公共汽车有3站地,我们是向北走,坐公共汽车是没有指望的,因为就是有车来了,我们这些小家伙也挤不上去,挤上去了,到站又挤不出来,而且能够节省500元钱,你知道500元能够买多少玩意儿吗?那可是一个大数目哦,赶车的可以吃一顿午饭了.

马路上已经是象镜子一样了,北风把雪花往脖子里面灌,要靠自己走是不行的,到了学校也要冻死了,不过我们也有好办法,跟在运粮食的大车后面,(那时候是北京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有时候还可以靠在车子后面.几个同学还可以一边跟在车后面,一边侃侃大山,一边缩短与学校的距离.有时候也要闯祸,把自己的屁股移到了马车上,一不小心把马车弄得橇起来,马车夫骂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一溜烟地逃跑.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北京大学要大拆迁,我表示不同意见!

反对!

不管有没有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的老城墙真好,在那里有着我们"碉堡",也挖出了多少"子弹壳",还有我们历尽千辛万苦采来的酸枣,还期望能够找到手枪,子弹带......

1950年春天,那时北京解放一年不到,从很多豁口都可以爬到城墙上去,我们这些孩子便是去城墙探宝的一支重要力量.

废弃的掩体,土碉堡到处都可以找到.子弹壳也不是很少,据说常常还有手枪,子弹带发现.于是我们这些孩子常常是瞒着家长去城墙上"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还挖陷阱,做"记号",埋信号树,埋联络图.酸枣棵子是到处都有,有的不容易采摘的枝条上还有着不少酸枣,而且这些酸枣个头大,味道好,(啊,50多年过去了,想起哪个味道还是好亟了)溜着哈喇子放大胆子把酸枣枝条拉到手里,就是被酸枣刺扎了也无所谓俱了.(家长们是不知道的,那些动作真的很危险).作为孩子太会想象了,居然手一挥就会叫出"请吃手榴弹",脚一瞪,立刻倒地,"光荣"了;最有意思的是当个土匪头子,把好几个土地堡"划"在自己的保护下,吩咐喽罗去站岗放哨,甚至还听说有的孩子逃学去城墙上枪占地盘,不过我还没有那么疯狂,上课的时候想着我们昨天的地盘不要被别人破坏了的事情是"常常"的事情......

  ......

后来,我也记不清楚是什么时候开始,城墙上不去了,于是我们又转战到了二龙路上的北京师大女附中的学校建设工地上,好多好多的红砖,都留下了我们的地雷战地道战的痕迹,当然也造成了不少破坏.看守工地砖头工人的常常是我们的头号敌人,不过我们是一听见他们的声音就抱头鼠串,分头逃窜.

.......

工地砖头没有了

城墙没有了

我的记忆还在!

我看见过北京的城里的平房成片,也看见护城河平静地沿着古老的城墙闪亮着.

现在想再看看,连张照片也没有.如果我是画家,一定把它划出来,可惜我不是.......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宵节看灯作者:老年杂记
日期:2006-2-12

那年元宵节,我们早早吃过晚饭就准备去北海公园看灯.
出门以后,就在胡同口的五路汽车站等车.大概等啊等,等到8点半以后,竟然连车也没有了,据那些已经看灯回来的人讲,北海公元也进不去,人多得不得了,有的地方,就在进门的地方对面的石头栏杆也被挤跨了,也有小孩被挤伤了.
好象印象中五路汽车只有5辆,遇到人多的情况,车子还常常要坏,剩下的就更加不堪重负.
那时候的北京公交真的是很糟糕,坏车的事情是常常遇到的,几乎每次出门都会遇到.
单位或者部委单位用车也常常是卡车装人的.
一直到1955年,好象从匈牙利捷克进口了一些车辆才有些改善.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这几天的温度已经达到20几度了,下午的时候在阳光照射下的感觉已经有点"热天"的味道.

植物园里又是飞着好多的风筝,有的很大很大,还飞出来很多有着好看羽毛的鸟儿.

风筝是没有禽流感的,所以好多半大不小的孩子都喜欢.也可怜有的父母也在那里"为了孩子"想把那些一人高的风筝放到天上去.

我小时候是到北京男八中去放风筝的.好象是顺着按院胡同一值往西走,靠近城墙的地方就是八中的操场了.好象我放的最多的是屁股帘,有的就是自己做的.大概我在那时候就没有什么远大理想,所以没有放过大的风筝,当然也或许我没有那样的条件,买不起大风筝!

有一点是肯定的.去那里放风筝,爸爸与我们一起去过.

我的爸爸从来不参与我们小孩子的外出活动,很少的爸爸参与的"活动"我都记得.现在能够追忆的大概也就只有两次.

还有一次是去中山公园,好象是一个西园寺公一(日中友好人士)的朋友陈先生从日本回来看我们,约我们全家去中山公园,陈先生的儿子比我大一些,大概是要我们参加爸爸的社交活动的理由?

但是去八中,为什么,我不记得了.

好象朱德的儿子当时在八中读书?

帖主签名--------------------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栗子面窝头你吃过吗?

在北海五龙亭那里的御膳房有的卖的.

据说慈禧太后逃难到了河北良乡,由于八国联军进北京太快了,慈禧太后的御膳房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干粮,而地方官员也没有时间从其他地方调集贡品,还算太后体恤地方困难,慈禧太后发话,愿吃"老百姓的粮食"!可是地方上那里有时间去找这样不犯上的食品?而且已经有人告诉太后,老百姓吃"窝头",于是一个天才产生了,发明了栗子面窝头奉献了上去,太后吃得津津有味,才知道民间百姓有那么好的生活,连窝头也那么好吃!大概太后也是饿了,想想当时逃离皇宫的心情,现在终于有点放松了.......

于是栗子面窝头成了御蟮房的一道点心.

我在小时候吃过,就在五龙亭那里买的,好象味道也不怎么的,1956年离开北京以后,就没有再见到过栗子面窝头.去北京常常给我们的是京式点心或糕点是茯苓饼,山查糕,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东西?

北京的杏仁豆腐也不错!在首都电影院隔壁那里有出售,一般是堂吃的.

义利食品厂的糖果也不错,也在首都电影院隔壁.不过记忆中那时候义利的糖纸印刷很好,而且配套的,我姐姐收集糖纸,就象现在的集邮册那样一本一本的.有一次从美国来了个小表弟,存心使坏,把我姐姐的糖纸都撕了,我姐姐哭了好久.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人酥是典型的京式糖果.味道很好,而且也不沾牙.现在也很少见了!

50年代那时候北京的糖果的包装很少使用铁盒子,大概皇宫里使用铁器不安全?

后来位于西直门那里,动物园隔壁的苏联展览馆开幕的时候出售了一批圆铁皮盒子的金丝糖果,大概算是我在北京看见的铁皮包装食品的开始.

那时候大罐头听的KLIN奶粉,鸡蛋粉在南方很普遍,但是在北京没有.

有点象现在的小儿配方奶粉,全是进口的东西.

豆汁是当地的饮料,现在看来那东西很生态,是乳酸发酵产物,但是我不习惯喝它!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哪里去看金鱼?

中山公园.

我小时候去中山公园,最喜欢的就是看那里的金鱼.

养在大缸里的金鱼.

一个缸一个品种,有好多好多大鱼缸.

好象那些金鱼也通人性,我在它旁边站的时间久了,它们会朝我游来,点点头,吐吐泡,表示欢迎.如果有别人来了,它们又会立刻下潜沉下去躲起来.

后来自己养过金鱼,就知道要养好它们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看见金鱼,就常常想起50年前在北京中山公园看见的那么多的金鱼.

我后来到过很多地方,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也到过中山公元,但是再没有见过那么多那么好的金鱼.

不知道现在还有吗?

据说养金鱼的人也是世袭传下来的,皇宫里面什么人才也是一级的,包括养金鱼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居住在大城市,生态环境好象已经不那么生态了.

我们小的时候在我们周围生活着一年四季完全不同的"生灵",在这个季节可以说是蛇虫八脚都开始复活了,小鸟蝌蚪小鱼几乎全是我们观察的对象甚至成为我们的玩伴,这个季节可不必担心功课与考试,到是在上课的时候常常担心"住在家里"的这些小生灵会不会出现什么状况.后来什么"活鲜"都少了,到了我女儿的时代,蝌蚪还是很多的,蜻蜓燕子什么的成为稀有物种.可是现在我们的孙自辈的连蝌蚪也以为是在画册上的.成天地告诉我"六只小鸭",是在画册上的.

我们在北京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动物世界"更是精彩,我小时候玩过刺猬,洋虫,小白鼠,...鸽子什么的更是千家万户的玩意儿,连蚂蚁也常常是我们的玩的伙伴,树上长的虫子,包括北京叫吊死鬼的我们都研究过,但是现在北京的孩子太可怜,起码在网上我遇到的几个孩子在家里都没有养过鸽子,刺猬他们更是连见也没有见过.

现在的孩子也好可怜!

其实什么虫子小动物都是与孩子很友好的,可以从里面得到很多道理,知识,才知道世界真奇妙.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老了,喜欢回忆,其实也常常在"对比""审核".

我印象中的老北京有点土,有点古,但是绝对不缺少朝气.

想起在北京度过的六年时光,常常与一些小故事联系在一起.

那时候的解放军真正地只是一个土八路的样子,军装也很不正规,颜色也不怎么一样,很多是打裹腿的,军官与士兵也很难从外表看出来.有的老百姓还常常出口"老总"的也有.印象中来自山西的兵特别多,还有来自东北的,只要看他们吃饭的时候就可以区分出来.干部是穿蓝色衣服的.各地来到北京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城市里主要的还是政府军队的构成为主旋律.部委的新房子,办公人员的增加,我们这些孩子也带各式各样的口音汇聚在一起,不过我们很快就被"儿字音"同化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时候,我们这些南方去的孩子与北方的孩子有很大的不同,北方的孩子有各个季节的现成的衣服,而我们南方去的,就老是要"做"衣服做鞋子帽子.那时候不象现在只要有钱什么商品都有,尤其是衣服,小孩子的衣服很少能够买到合适的.而有些孩子穿的是军装改的也有,也有穿袍子的.大概用现在的眼光看起来就象博览会.穷苦人家的孩子,富有人家的孩子也在一起玩,好象很少有歧视.还有满族的同学留着辫子.同学之间也常常互相帮助,家长也是常常主动地帮助一些家庭困难的同学.

要说贫富差距,我看肯定比现在大,只是有钱的人家少而已.

我有一个小同学,我们去他们家里,从来都是管家接待我们的,他们家里有一座红楼,如果我们留在他们家里到了吃饭的时候,也会给我们小朋友专门开饭的.离开的时候,如果他的父母回来了,还会给我们礼物------小人书.后来他们去香港了,大概是资本家类型的吧!

还有一个同学家里,我们也常常去的.他的父母爷爷奶奶也是好好招待我们的.他们应该是北京当地的商业老板吧!他的父母爷爷奶奶的音容笑貌到现在我还记得,50几年了,还记得.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从小就很喜欢吃"慈姑".现在也还是这样.有点甜,有点苦,好象能够生出许多口水来.

但是,起码在50几年前的北京看不到有慈姑卖的.

我指着图画书上的慈姑问妈妈"慈姑是什么呀?"

妈妈回答说,你小时候不是一直吃的吗?怎么不记得了?

我的脑子里没有慈姑的概念,看着这两个字,怎么也是与"慈祥的姑姑"联系在一起的,怎么是吃的呢?我不承认我吃过慈姑.

我又去问外婆,外婆告诉我,慈姑就是慈姑.

我又去问阿姨,我们从家乡带到北京的阿姨,她骂我是个笨蛋!吃过的东西怎么就忘记了.

后来在我的印象中把慈姑与"慈祥的姑姑"联系在一起.

有一次我们家来了一位从南方家乡来的姑姑,我就去问她,"慈姑是什么样子的啊?",她告诉我"慈姑样子象荸荠"(北京有的时候有荸荠卖的!)于是我又把"慈祥的姑姑"与黑皮的荸荠联系在一起了.

........

后来我回到了南方,吃慈姑的时候常常想起这样的往事.

可是在困难时期,慈姑很难买到,尤其是个头大的.连慈祥的姑姑好象也不慈祥了.

慈姑,荸荠,慈祥的姑姑在我的记忆里是联系在一个库里的.

不知道现在的北京有慈姑卖吗?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仁堂的小儿万应锭

妈妈在怀我的时候,正是日本人实施大轰炸最猛烈的时期,所以我一出世就有点"先天不足".后来到了北京,出鼻血更是天天见红,发烧什么的也是369家常便饭.

不过记忆中同仁堂的万应锭实在是不错的东西.

西单有个同仁堂药号,不知道现在还在哪个地方吗?前些日子在网上看见一张清朝时期的同仁堂照片,我在北京的时候就是那个样子.

好象同仁堂有万应锭这出药很多人知道.

大概应急这个万应锭效果是不错的,我不记得我后来用的是不是小儿万应锭,样子有点象黑色的橄榄核,两头元的.有个发烧什么的,一吃就好.当然好了也还是要去看病的,只是救急用的.

大概现在如果还有这个药的话,可以节约不少银子.现在门诊看个发热什么的,没有个一二百下不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61儿童节汽车撞的

不记得我是1954年或者1955年在北京住院,也就是大概9月初吧,就在白塔寺边上的人民医院的儿童科,好象是四楼(?),地板上有灯的病房,撤夜地板灯不关的.

我的病床边上是一个小姐姐的病床,她的整个下肢裹着石膏,上面写着<61儿童节汽车撞的>.

小姐姐俨然是我们病房的司令,晚上把大灯关了,叫我们手脚方便的人在地板灯上跳舞,于是天花板成了我们自己演的皮影戏.

小姐姐现在应该是65岁左右了吧!

她的病床靠着朝南的窗口.

北京非典名声不好的医院是不是就是这家医院?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春寒有人说这几天北京早春寒,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想起在北京的时候,有一年五一了,还很"寒",好象家里院子里背阳的地方还有积雪样的东西.
五一节,我们去西单了!太阳一晒,加上人多,我就感觉很热了,于是衣服一件接一件地脱了去.到了下午,游行结束了,回到了家里,喝了一大碗凉水!外婆管我们,要我们把衣服穿上,我们骂她老迷信......
结果我生了一场大病,有两个星期没有去学校.不知道是不是差一点死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好喜欢!

我到北京的时候,到处都可以看见骆驼,它们悠闲地跪在马路边上的"土"里.我想现在的北京人也还是可以看见北京的"土"的,只要刮起西北风的时候,在一些墙拐角处就会看到北京的"土",据说来源于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又是来源于西北荒漠.

现在骆驼大概在北京动物园里也成了稀有动物了.

赶着骆驼的人们就在路边的小摊上的就着盐水吃着大窝头,足有一个排球那样大的窝头.

那时候是1950年初.

我离开北京的时间是1956年7月.是北京十大建筑最轰轰烈烈的时期.

据说北京的胡同在成片地消失之中.

我今天就找啊找,希望找到我儿时的记忆.

是不是我很没有出息?老是想"回忆"?

不过我是以为北京的京味儿也就在这里,在这些胡同里,城墙里.城墙没有了,胡同也要没有了,留在我的梦里.


) ]9 Q- K4 M5 j7 V6 M'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6 7:56:2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5: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陶然亭在我的影响中是有一个过程构成的.

当时常常从父亲他们议论中谈起"陶然亭",好象与什么严崧(搞文字狱有关系?)有关系!还有一块碑发现.

后来,要建设红领巾公园,于是我们也去义务劳动,全是断瓦残垣,我们就是去检石块什么的,至少我看见的就是这个样子,有些砖头,木头,就是有些厅台搂阁也是完全不成样子,那时候北京象这样的大院子有的是.

那是1955年前后.

 楼主| 发表于 2006-4-6 1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农坛

北京先农坛很大,我不知道它与天坛是个什么关系,在我的记忆中也有两件事情与先农坛联系在一起.

第一件事情是有一次去那里看"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当时这样的大会大概很流行,所以去的人是"人山人海".北京的天气在中午的时候十分炎热,尤其是人多的场合.我也口干得不行.于是去找水喝!有供水处的地方有很多的人,但是没有杯子了,于是我就在等,可是我是个小孩根本就没有人理睬我,后来杯子有了,茶桶里却没有了水!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喝了消毒茶杯的红药水(后来知道是高锰酸钾).妈妈知道了,担心了好久.现在想想,如果那时候有个老板做矿泉水生意一定发大财.不过那时候发财的人后来也很少有好下场.

第二件事情是有一次在先农坛体育场有什么球赛,邻居拿了票子来邀我去.(那时候球票好象不要钱买的,是"发"的?)我也不懂什么的,反正在家也没有事情,就跟着邻居的大孩子去了.从太平桥我们家住的地方到先农坛不算太远,但是作为一个孩子是很远的距离了,所以球赛结束了,就没有力气走回来了,而且肚子也饿了,大概到了天黑也还没有到家.我想叫个"洋车",我告诉带我去的大孩子邻居说"回家以后叫妈妈付车钱,没有问题的",但是那个大孩子不同意,我们就只能够走啊走,实在累了就歇会儿!

到了家里的时候,看见家里是"灯光大放光明",他们听见我说"我回来了",都一起叫了起来.

后来我才知道据说那天晚上,家里发现我不见了,问别人也没有人知道我去了那里?于是以为被别人拐走了,去派出所报案,闹得个天翻地覆的.

要是那时候有手机就好了.

不过那是50几年前的事情了,大概也没有几户人家有电话的吧!包括公用电话也是后来的事情了.

那个带我出去的大孩子邻居现在也应该有65岁左右了吧!

还在网上看见有人说侯耀文在小口袋胡同住过,我还真不知道小口袋胡同住着的有个候宝林的大家.我们很喜欢听候宝林的相声,但是不知道他家住在那里?我们班级里有个同学侯树宣,据说家里是武术世家,不知道是不是居住在小口袋胡同?北京大概侯姓的也不少?

 楼主| 发表于 2006-4-8 14: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示意图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1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崔永元啊,你真不是个东西!把那个"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歌声放出来,使得我老是想啊想,想起北京,想起我们共和国最好的时代,想起我看见拍摄这个电影的片段记忆.

我在读四-五年级的时候,正是拍摄这个电影的紧要时期,我读书的学校,新皮库胡同小学(前身是弘达小学),也就是后来的37中(?)教育部隔壁,一个操场成了<祖国的花朵>的种数种花的大院子,还有很多镜头是在劈柴胡同拍的.我们只是"围观"群众而已.

那时候很奇怪的是电影里的白衬衫,少先队标志的白底红标志都不是真正地白色的,而是浅黄色的.后来我的同学的妈妈是北京电影洗影场的告诉我们,"因为反光的原因"......那是我们第一次与电影那么"近"

发表于 2006-4-23 1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分好的帖子

看了有感触的说~~~

 楼主| 发表于 2006-4-25 1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泼街啦!

想起在北京度过的日子里常常听见的声音.

我在北京的那时候,自来水是只通到大街上的,小胡同里的住户用水是靠毛驴拉的水车送的,远不是现在这样"龙头一开,请水就来"的状况.老古董的北京,大概就是那样的.绿树红墙里面不是就这样"设计"的末!

下水道也不是现在这样"条条污水入管道,一泻千里入大海"的"通畅".污水也好,雨水也罢,只要到了北京的地盘有得"逗留"着呢!

所以那时候每个院子的地下都有一个叫做"污水井"的东西,所有的生活污水与雨水都汇集到了污水井里去,有相当一部分又慢慢地渗漏演变成为地下水.我们家的污水井的个头可大了,面积与院子差不多,深有2-3米,所以基本上只有在大雨的时候才会造成"水"入不了"井"的地步.当然它们是入不了大海了.

更多的是"泼街啦"的叫声的响应,如洗衣服的水,淘米的水,都响应号召泼在大街上了.大概也通过"大气"运载在北京就地东风化雨了.

据说现在北京已经没有"污水井"了,大概也听不到"泼街"的叫声了,"它们成了历史古董.

我这个人啊,老了,没有办法,喜欢水流得慢一点,空气潮湿一点,也喜欢泼街,不喜欢"到处飞舞"的"无孔不入"的那些东西.

泼街啦!

我真的想叫两声!

 楼主| 发表于 2006-4-25 1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常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城市的雨水要汇集到水泥或者陶瓷塑料的下水道里去呢?难道不能够把它排到池塘小蹊流湿地里去吗?让它在北京多停留一些时间!起码有两个作用,增加升腾作用,增加北京的空气湿度,还有的渗透到地下水系去,抬高或者保持地下水,这样也可以大大改善"华北大漏斗"对于北京地区地下水的影响.要知道地下水的保持还有战略上的意义.
更不可思议的是把雨水与生活废水混合起来送到"污水处理场"去!如果生活废水在北京一个人一天产生200公斤,那么一千万人口每天就是200万吨左右,我想只要"这样的200万"在北京经过小的生化处理后再停留十天半个月,北京的自然"处置"又可以净化它们到2类地表水的程度.大多数的生活废水可以通过简单的生化处理变成地表水,也可以"回收"使用.
比如"泼街".
如果不把他们与雨水混合,我想200万吨的污水处理场也不是一个很大的"处理场".
但是,与雨水一混合,问题马上复杂化了,雨水还不"稳定",有时候多,有时候少,雨水的COD,BOD其实不处理也完全可以补充地表水中去
发表于 2006-4-25 17: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哥们说的很有道理啊,回想一下我们现在市政设施有时真的是很不合理,"雨污合流"不但加大了环境的污染,还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淡水,再想想元大都的下水道,明清北京城的排水系统,好象我们的祖先真的把环保,宜居,节能等我们现代人追求的目标统统都实现了,难道我们这代人真的那么笨吗?
发表于 2006-5-2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Laotang,把我带回到老北京的意境中去,无论北京被毁成什么样子,希望您的心理永远记着儿时的老北京!
发表于 2013-9-18 09: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让我了解了好多那个年代的故事,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13-9-18 10: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Laotang的帖子太好了,曾经的老北京的景象!怀念
发表于 2013-9-18 15: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您鞠躬
发表于 2013-9-29 21: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128516;我来捧场吧!骆驼常常卧在路边,那时候在东铁匠营口上常见到。日本人就住那附近,。那时我哥也是弘达中学的后来改为37中。5 G# G: e# R8 O* O6 W, C7 I5 E
还记得新皮裤那儿有个要饭的大冬天裂开光堂棉衣用砖敲胸口念叨着"心好的老爷太太赏口饭前吧"&#8226;&#8226;&#8226;
) C" F6 i7 K& [那背柴火的汽车,那背汽包的公交和挡挡车都在记忆中我们眼看着拆单排楼,西四牌楼,眼看着帝王庙前拆了桥,对面墙58年糊上泥巴画上宣传画&#8226;&#8226;&#8226;刚解放自来水还是金贵物,记得同学住西四还得买水车送的水家家都有大水缸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19:59 , Processed in 1.195685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