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长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东南。 , B Y9 B2 L$ p5 o
上面的地址是抄录自《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虽然不错,但是看着容易糊涂。其实,长陵就在洛阳到孟津的大路旁,从洛阳市王城大道一直向北,到了连霍高速的入口处,向左拐,有一路可以继续向北,而不必上高速。从高速上面通过后不到一公里,可以看见路左侧的文物保护碑。继续向前十米,有一小路,向西300米,左侧有一小路。孝文帝及其后陵就在小路的两侧。 & K, k4 `) v, h8 N' D8 G+ y8 `
; ?/ t- D8 Z0 t; C8 P
 & b8 D8 o- Q; X9 f) w
文物保护碑 0 \ c2 D' ^ Q
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载,孝文帝长陵:冢高14米,周长350米。俗称大冢,经考证为孝文帝长陵。
& j/ H4 M% p$ g9 B F
/ p' R+ V8 ~# p, o8 X$ o孝文帝长陵
. \9 K1 a0 M6 O( i& f. D) I 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载,文昭皇太后陵:冢东南距长陵50米,高10米,周长170米。俗称小冢。1946年2月小冢被盗掘出土“魏文昭皇太后山陵志铭并序”,证明小冢为文昭皇太后陵。(见《考古》1966年第3期)
/ B" ?$ F7 p$ w+ m - `4 _+ a3 ^% @( d! E a' o1 E
文昭皇太后陵
* K) M1 W' K2 X 据《洛阳市志·文物志》载:孝文帝“葬长陵。按《魏书·后妃传》:孝文帝迁洛‘乃自表瀍西以为陵园之所’。孝文昭皇后高氏先葬城西长陵东南,号称‘终宁陵’,后迁灵梓于长陵西北约60步。1946年,‘文昭皇太后山陵志’在今洛阳市北郊官庄东小冢内被盗出,小冢之东南不远处有一大冢,高约35米,直径约60米。当地人城大小冢。高氏墓志载:‘葬与高祖长陵之右’,小冢正处大冢之右。《魏书》记文昭迁葬长陵西北六十步,今两冢相距与史载基本相符,因此断定大冢即为孝文帝长陵,小冢当是文昭皇太后陵寝。《洛阳市文物志》与此记载基本相同,不再转述。
0 @" o# P) A, Y2 v+ P W5 l 据《中国帝王陵寝》载:文昭皇后山陵“志石左边已残缺,残高66厘米,宽55厘米,厚20厘米,铭文残存十六行,满行十九个字。郭玉堂《洛阳出土时刻时地记》载:‘墓是马道坡。出土陶器数十件。……墓内淤土满室,系八卦穿鼎(券顶)结构,室内陶器未出完。’从中推测,墓室可能是砖石起券,并有墓道相通。”估计与景陵结构相同。 : n! n! k/ O! G6 Z) \
由于当时下雨,泥土湿滑,无法登顶测量。只好在卫星地图上测量些数据。从图上测量,大冢的直径是100米左右,小冢的直径是41米左右,这样《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上关于大冢周长350米,小冢周长170米的数据基本正确,而《洛阳市志·文物志》上大冢直径60米就不正确了。另外两冢直线距离最短处为98米。按一步为五尺,据《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北魏的尺子相当于今天的0.252-0.296米。因此60步等于75.6-88.8米。与98米差别不大,考虑到墓上的封土在1500多年的历史中,可能不断流失,因此这个数据就基本正确了。 & d8 L1 |5 h d
孝文帝长陵在清代被洛阳知县龚松林误认为是东汉灵帝文陵,并立石碑一通。由于没有亲临墓前观察,没能看见此碑。
2 C5 l2 k7 v$ [; l" ? 2001年6月25日,与邙山其他陵墓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e$ g& I! s, N# a( W
考察时间:2009年10月31日 ! n) \, a0 R7 D
经纬度:N3ANG="en">4ANG="en">°45'58.45”,E1ANG="en">12ANG="en">°25'07.23ANG="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