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S$ ^. X; F3 X; D- h
门头沟区王平镇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镇,镇域内分布着多处军事设施的遗址,比如:东石古岩(nie)村的汉代烽火台遗址;河北村的城防刻石,说明东魏时期曾在此筑城,防御外敌;落坡村的古山寨、碉楼遗址、东马各庄村的养马场、地道遗址,其中东石古岩村军事遗址,年代最为久远,位置最为险要。
# i' N4 H* j* j4 _+ v2 b* C6 J) Y本文为笔者通过调查知情人,了解到的一些关于东石古岩村军事遗址的一些相关资料:
4 j' b8 M0 M$ j# z9 ~
东石古岩军事遗址,位于村外东南方向石灰岩山体的悬崖峭壁之上,永定河从此遗址的下方形成了一个拐弯向下苇甸方向流去,此处军事设施可以控山带河,易守难攻,而且在两千多年以前,永定河的河道可能更宽、水流可能更大,使得这处军事设施更为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此处遗址可能为军队或土匪的占据之地,在1994年时仍然有道路可以从石古岩方向爬上烽火台遗址,此道可能为当时的驻扎在此军事设施的士兵或土匪到永定河取水的捷径。
9 ^7 { [% r; [' _烽火台遗址长14至15米,宽14至15米,墙高4米多高,材料为就地取材的石料,用白灰粘合而成,距离烽火台遗址20米左右的土层中发现战国时期的钱币(刀币、布币)、兵器(铁弓、箭镞、铁剑)、生活用品(铜带钩、陶片)等文物和用火遗迹,其中用火面积不足一平方米(与脸盆大小相似),里面有骨头,可能是当年人们烧食动物,所遗留下来的,在此用火遗迹的4米以下的土层中,还发现有铁剑、铁弓、箭镞、斧形铁器(可能是兵器),其中铁弓已无弓弦,铁弓中间的手握部分为骨质,用动物骨头制成,用铁铆钉固定在铁弓上,虽历经两千多年,仍依然光滑,但已被风化,用力过大时会断裂形成粉末。曾有采石场工人在此发现一柄铁剑,剑有1米多长,剑宽5至6厘米,历经沧桑,铁剑已锈迹斑斑,剑柄已无,剑身已弯,较薄,被人用力一扳,折为两段,此剑后被人收购。发现的箭镞为一捆一捆的,最少3至4支为一捆,多则十多支一捆,很少有零散的箭镞,因为工人在刨土的时候,发现箭镞排列很有顺序,好像曾经用绳儿捆过一样,有的箭镞还有铁箭杆,箭头到已腐蚀部分残长有30余厘米,全长并不清楚,历经两千余年,箭头没有被腐蚀的痕迹,箭头不知是由何种材料制成。在此遗址的堆积层中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古陶片,陶片表面分布着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用麻绳勒过所形成的粗细不等的花纹(线条),花纹(线条)粗的有筷子粗细,花纹(线条)特别清晰。陶片可能为酒壶、饭碗、做饭用的锅、以及取水盛水容器的碎片,从陶片的数量来看,此遗址附近生活着为数不少的士兵(土匪),因为在山上没有土地可供耕种,一般的人也不会在此驻扎并使用这些兵器。据知情人说他曾用望远镜观测在发现遗物一千米左右,山的阴面,位于色树坟山体的背面,有一个天然岩洞,在山洞的下方垒着一堵石墙,因为不垒石墙,人无法进入洞内,据估计山上的人就居住在此洞内,因为除此之外在山上没有发现可供人居住的场所得痕迹。现在从石古岩方向已无法靠近,现在从下苇甸发电站附近也许能够到达洞内。
3 a2 g$ H3 e0 a$ Q" o S发现遗物的地点距烽火台的距离为40至50米的山湾(坳)之中,此处经过两千多年,沙土层厚达四米多,在此沙土层四米以下发现了用火遗迹,当时工人在刨土找炮台(采石前的准备工作)的过程中,用铁锹刨到一件长约四十厘米的半圆形陶片,此人将陶片拿在手中,看了看觉得没有价值,一甩手把它扔到了山下,因为他觉得这种陶片太普通了,此人继续挖土,不大一会儿功夫,此人就找到了此件陶器的底部和剩下的那一小部分,当时曾有人对此人说:“刚才,那个陶片不扔就好了,三块陶片都找到了,不然的话就可拼凑成一件完整的陶器了,太可惜了”。还曾有人在刨土的过程中无意用铁锹碰到了硬物,用手一拿,心想这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一件青铜带钩(当时此人并不知道这件东西是什么,后来他在观看古装戏的,发现戏中有的角色挂刀、挂剑的腰带上的器物与此一模一样,后来才知道此物为铜带钩)。
3 p) t7 A4 c# A
此处军事遗址现在仅剩烽火台以及溶洞部分散落在民间的布币、箭镞头、铜带钩。东石古岩加油站对面的山沟中有道路可以去烽火台(又称点将台),而石古岩采石场一侧,由于开山采石将道路破坏已经上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