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渠门关厢觅踪(续) 为了佐证张先生的判断,我查阅了1947年版的北平市地图和80年代版的北京市地图,基本验证了张先生的判断。1947年版的北平市地图上清楚地标明,广渠门内主街为广渠门大街,城门外有两条街,一条向北斜后取直向东,与现在的广渠门外大街的走向和位置基本吻合;另一条则呈东南方向斜下,图上标明为“广渠门关厢”,与现今的广渠门外南街走向和位置正好相符。张先生在文中对原广渠门位置的判断也是准确的,即广渠门的位置在现广渠门立交桥的南部,与现广渠门外南街西口相对应。据史料记载,原广渠门南北两侧各有一个疏通城内积水的券洞,称为南、北水关,城内沿水关两侧地方形成的街道称为南、北水关胡同,1988年修建广渠门立交桥时,北水关胡同北半部和南水关胡同被拆除。但在80年代初的北京地图上,还清晰地标着北水关胡同和南水关胡同,但这两条胡同的标明地已经位于现在的的“广渠门内大街”的南部了,立交桥显然是建在了原广渠门城门的北部。在原南、北水关中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在80年代初的北京地图上标明这条街为“广渠门南小街(从地图的位置上看,与原“广渠门大街”相符)”,取直向东,便是现今的广渠门外南街,即广渠门关厢。至于原广渠门外那条向北斜后取直向东的街,则为现在的广渠门外大街,西与现在的“两广大街”相接。也就是说,广渠门城门楼并不在现今的立交桥位置,而是在桥南约五、六十米,与广渠门外南街西口相对应的地方。
传说中的“粮市”后房 清末民初以后,广渠门外一带地区逐渐形成了“关厢”热景,两旁商铺林立,车水马龙。关厢原有一妙觉观世音庙,大殿内供奉观世音,40年代因战争被拆除。据《北京晚报》载董文森先生的文章,旧时广渠门关厢曾有一粮食集市,北京东南乡的百姓把自家粮食拿到集市上交易,遇集时也热闹非凡。今天,站在这条街上,很难觅寻当年的闹市踪迹。街东口的北半部是小学,南半部还有一些低矮的小房,透过已经拆毁的民房,还隐约能看见几座稍老一些的民居。在这条街的东口,我和一位在此居住80多年的马姓老人攀谈了起来,据她说,“粮市”当时占据了东边的半条街,买卖开的较大有三兄弟,都在城里置办了房产。原来街两旁都是开粮食买卖的铺子,门前高台阶,后院住人,几十年的拆改建,现在几乎都没了。一位小伙子从碎石乱瓦后的家门出来告诉我,临街后面的老房子据老辈儿人讲原来是做鞋的“鞋坊”,太老的房子几乎没有了。 马姓老人讲,街里面原来有座大庙(她说的可能就是妙觉观世音庙),坐南朝北,香火很旺,有集时更是热闹。临解放时被拆了。庙拆了,“神”和供桌等其他的物件被“请”到了城里的夕照寺。
街东口西视 街的东口往北便是马圈,马姓老人说过去人们都叫“老爷坟”。冯其利先生早在80年代调查广渠门外儒王坟时,曾发现了“马圈”地名的由来。他经考证后认为,所谓马圈是得名于儒王坟,是原来睿亲王府的人来扫墓存放车轿、栓放骡马的地方。据当地人说,马圈长途汽车站原来还有几间旧房子是过去的“马圈”遗留下来的,现已无存。而且,长途汽车站也面临着拆迁了。 广渠门在外城七座城门中属相对较小的一座城门,或许是修建外城时这里还属蛮荒之地的缘故吧。但明末和清末在这里发生的两次大战却使广渠门名声大噪。一是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明将袁崇焕大战清皇太极于广渠门外,迫使清皇太极率兵撤退,而日后昏庸的崇祯帝却受奸臣挑拨,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致使一代名将死于剐刑。另一是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从天津一路打来,逼近北京城,也是先从广渠门处开始。当时,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满清政府国库空虚、兵力匮乏,据守城门将士老弱病残,哪里能抵得住“洋人蛮夷”尖利火炮。 或许是缘分吧,我在关厢这条街上遇到了发现这条“原样”关厢的张永义先生,他仍在不舍地徘徊在这条老街上。和他谈起这条街,两人一见如故,张先生滔滔不决地讲起了关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