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707|回复: 12

好文共赏15----建筑的包容与变幻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1-5 1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_( l% u# \0 w+ t' S$ i

                                                         

& E- w( l& h6 @/ g# |/ s" i

                                                 建筑的包容与变幻

7 S- t+ H! ?3 i+ e6 Q Q- w

 

+ c. E$ z* G- D* Q

 

6 x/ B4 ~6 G! l9 O3 e |: Q7 q

      从苍雄塞北到锦绣江南,不管我们来到哪座城市,都会有一种共同的感觉,那便是新的楼群拔地而起,建筑图像从地面向空间的伸展,使城市趋于立体化,迅速地改变了中国的每座城市延续已久而又相当稳定的建筑风貌。每座城市的主人们,几乎以同一种欣慰和兴奋的意绪,向八方宾客讲述市容的嬗变,这种嬗变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同改革开放视野开阔经济繁荣相一致的。

; B" L! m2 y4 q( A( L) J- W8 ] v

  如果从纵向时序来考察,这无疑是对一段相当漫长的时光之内历史凝滞、历史倒退乃至历史性灾难的补偿,然而当我们巡游这些建筑群落之后,也会觉得有些遗憾,那便是建筑风格的单调刻板,因其单调刻板和千篇一律而缺乏审美个性。这是人们共有的直觉,并非什么新颖或高深之见,然而值得思索的是建筑美学的平泛和媚俗,似乎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建筑师的平庸和浅薄。

4 w" n( w$ q- ]8 e

  其实,在经济形态和地域文化的融贯中,每座城市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个性,有的器宇轩昂,有的精巧玲珑,有的热烈奔放,有的幽深宁静,比如北京的庄严、上海的繁华、西安的苍古、桂林的婉秀、青岛的雅致、哈尔滨的浪漫,都是人的文化性格所派生的,同时又深层地影响着人的文化性格,这是在历史文化源流中逐渐形成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品属,与人文精神和谐统一。自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便有一种“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哲学理念贯彻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二十多年中,就城市建设而言,破倒是破了,并没有“立在其中”。北京的城墙全部拆毁了,几十万块厚重的具有文物价值的明砖,在大炼钢铁的喧闹中损毁了,带有鲜明而独特标识属性的东四牌楼、西四牌楼等古建筑都被拆除了,内城的九座城门和城楼,除前门和德胜门迄今茕然孤立形影相吊,其余也都被拆除了,而城市风貌却未改旧日容颜,依然是狭窄的胡同,依然是低矮的民居。昔日城墙之外是护城河,河畔绿树婆娑,别有一番幽静之感,在拆墙填河的多年以后修建了二环路,倘若不拆墙也不填河,不必花费太大的财力物力,便可建成一座环城公园,既保存了历史文物和传统的文化风貌,又不妨碍修建环城路,现代与传统相并存,不是相得益彰吗﹖这几乎是世界名城共有的美学特征。假如不拆除东四和西四牌楼,而建成小小的街心环岛,将是多么独特的城市标识啊由于决策人缺乏包容性的文化理念,却拥有绝对化的价值判断,致使北京建设蓝图在初期便缺乏包容性的立意,也缺乏完整的富有创新意识的构思。

! V, A1 J% t! ~% s! v' O, H# N( n

  人们常说,不管怎样的豪华鼎盛,任何城市都不具有北京那种庄严恢弘的王者气象,这不仅因为它有天安门和祈年殿,有景山和故宫,有颐和园和十三陵,而且因为它有严整的对称形的街道和对称形的民居,从审美造型和文化意蕴来看,每座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都是缩小的皇宫,游廊画柱,水榭亭台,环绕着苍松翠柏,环绕着绿瓦红墙,因而增添了京门深似海的感觉。

4 R: p8 t1 h) @

  建筑美学是流动的美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去年著名桥梁专家郑振飞教授出版一本《建筑人文的守望》,是论述建筑与诗的关系的,相邀我为之写序,我读了书稿大为震惊,这位建筑专家对诗歌美学是如此的谙熟,而且充分强调建筑美也像诗一样是富有鲜明时代感的,他说:“古典建筑令人魂牵梦萦,为之倾倒这是大家共同的情怀。恩格斯就曾经热情地为它唱过赞歌,他把希腊建筑的美比做阳光灿烂的‘白昼’,把哥特建筑的美比做瑰丽夺目的‘朝霞’,把伊斯兰建筑的美比做星光闪烁的‘黄昏’。但是,时代总要进步,技术总要发展,人类进入本世纪以后,钢铁、玻璃、钢筋混凝土等新型材料相继问世,新结构、新技术也开始崭露头角,如果这时建筑还像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披着镂花错采的外衣,‘招摇’过市,岂不成为绝妙讽刺﹖”于是近十几年来北京城市建设表现出明显的开拓性,建成了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二环以外高楼迭起鳞次栉比,让对称形街市和放射形街市相组合,让传统民居和现代楼舍相并存,已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大都会的建筑格局,这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 c) {! B5 J; y0 R9 n: H# k

  建筑大师梁思成借歌德的名言将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既然是音乐就该有基调,有节奏,有主旋律,有独特的风格,北京建筑交响诗是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时代精神的,浑厚而雄壮,恢弘而绚烂,但遗憾的是缺乏节奏感,缺乏色调的变幻,因而仍显得单调刻板。我们很难要求在同一个居民区里,居民楼的样式千差万别,倘真如此也会让人感到杂乱无序,梁思成先生曾举过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说:“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他是从形状、质地、色彩、风格诸方面讲建筑变化的,这种变化肯定是杂乱不堪的。那么建筑群落之间,从形状、质地、色彩和风格上,却是应该有变化的,否则就会显得单调刻板;那么同一所建筑也很难有面面俱到的包容性,很难要求它既是庄严的又是活泼的,既是凝重的又是飘逸的,既是现代的又是古典的。北京西客站就是生硬地兼容并蓄、非土非洋、非中非西的庞然大物,是对建筑美学的极大嘲讽,远观没有铺垫没有过渡兀突而起,乘车骤然而上有一种既压抑又惊险的感觉,进入大厅就会感到臃肿而又无序,那个贵宾休息室更是雕饰粗糙又大而无当,高大廊柱旁散落几个沙发,颇似空荡的仓库。

/ `* X- q7 Z0 M6 i6 G3 I

  一次次建筑设计的败笔,是否都源于建筑师的草率和平庸﹖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建筑传统,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杰出的建筑师为世人称道,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文化心理的审美意识,为他们营造建筑艺术的舞台,让他们演奏一曲曲美妙的建筑之歌,倒是值得深思的时代课题。

* v f |) T* k( e& F9 ]

 

& A1 t' z- @2 x( e! W( ?1 ?

 

3 S% O4 g* b8 X4 ]( {' ^5 g

 

9 ~: c* O8 C" W; O& m# R; v0 W) B7 q

(作者:张同吾  编译:农夫  自:检察日报)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11-5 2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引用的文章很好,

- g) p$ ]0 ?' N" a$ a/ ?

但评价因素只有审美一项,也就显得单薄和立论不足。

8 L2 r/ V* C: x' w; b- x

世事本就是复杂的,考虑因素也就不止是审美一项。故而不能仅仅从审美的角度衡量。

' g- p" p7 {& U$ A1 L" K7 Q( i

况且雅有雅好,俗有俗好,审美评定标准也是千差万别。建筑,首先是要让投资它的人满意,而非考虑美学,让学者认可。物有其主,就算你是梁思成,倘若非你出钱盖的,凭甚要参考你的意见?

& R5 u+ `5 } k7 f+ H+ T/ k

人家投了钱,满意了,俗又如何?

发表于 2009-11-5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撒也别嗦了,未来的建筑是属于俺们机器人的
发表于 2009-11-5 1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一张,请楼主点评

" U" a o! q+ Z& H% [7 y5 b! x

 

$ |) h4 [& l! {4 O0 Q

. o: U; ~1 c6 B* U& r

8 |+ Q; y" ^. v& u1 Q7 R: W5 h% f9 Q4 V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1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庞然大物!形容像豆腐块?

看到拥挤的人流在空洞现代的“后现代”建筑里始终忙碌不息的往来?!

$ ~4 G1 k* Q3 a) a; m9 B

有很多人说是当今“豆腐渣”工程的典范之一。“豆腐渣”是个什么词,起初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 Q" _% V2 L) [, r, G( h

后来知道是形容建筑物的品质不好,内部结构粗糙,假大,虚张声势!

4 x( Z6 ^" B- c2 I

 


发表于 2009-11-5 14: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建筑的最大区别,概括起来说就是“中和与嚣张”的对比。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1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冰凉的石凳

看上去美不美观且不说。

( c7 M! a5 ]: [) @- G9 |; u( W

冰凉的窄石凳,能坐吗?

4 z( P) e N2 W% O: [

 

, M% j4 P( F; v) R* e2 i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1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它在向天诉说什么?

尖刺般的利器冲向天!?

$ u" j* z8 a; r& H7 `. @7 `0 \

它在向天诉说什么?

7 U, E3 T* f7 o2 {

 

* |% U. j( F( v" x! Q% P

世界级著名俄罗斯作家果戈里Vasilievich Gogol (Russian)的名言:“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还在诉说。”

; Y4 Y# m" e' I9 H* ]3 n


; c W7 K% ^0 g5 E

 

9 V0 T I, R- c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1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断彩虹”?

“断彩虹”?左右两侧像抛物线的五彩彩虹灯。

3 r/ K2 h# N- h7 k

你何时能连上?

s" Y/ m8 q% ^4 ?& h

深层蕴意先放下,至少让穿梭其中的开车人有安心舒心放心的感觉。

& t$ P0 W! ]1 d2 z/ P( ^1 c


3 A9 W3 r- l0 K2 w

 

( L) B) ]5 y& G( b

 

发表于 2009-12-7 2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的说来 共党没品位 毁了这个古典中国

发表于 2009-12-12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白话-------我看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物

            现在是市场经济, 投资人的建筑艺术取向是一个建筑规划的权重之一,。但规划部门的职责就是“城市规划”。就算其尽职尽责,  恐怕也难担负起规划平衡的在最终项目的决策拍板, 故多游走在要么和稀泥, 要么听之任之,随心所欲不置可否. -------

$ p+ j" H8 G7 g$ }4 [

      充满元明清千年古建筑的中国文化元素的北京首都的城建风韵就这样被一代一代地“破旧立新”了, 原来北京的十大建筑还不错,  天安门广场东西的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在东单东、建国门内大街南面的火车“北京站”、古天文气象台,西长安街临街北面的民族文化宫、老的中央广播大楼、复兴门外大街的军事博物馆这一系列建筑都还有看头。

5 [) K+ _5 |7 U! u" [

 

) {* c, F0 M F4 I/ G

   近代,北京的核心地带的城建规划越来越大胆“创新”了。 与其说铁路的“北京西站”的庞大新建筑物本身的设计在建筑艺术上美学上还不够的话,欠缺和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尚不够和谐的话,毋宁说“大金蛋”的国家大剧院、“巨鸟腿”的央视大楼更与周边环境凸兀, 与北京城传统城建风貌更不协调, 本身建筑的设计、造价昂贵,从环保节能科技上也并不是非取不可的,“巨鸟腿”的主楼及其配楼的设计据说隐含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低级趣味”----设计者在其一杂志上透露了这一个惊人的侮辱性的设计用意,其中该项目的委托评审者之一的日本“砖家”就是一个专搞“性外观的建筑夸张抽象造型艺术”出位的“建筑设计名人”!

7 n' Z7 Z3 q( s& P% n7 @

      “金蛋”如撇除不计高昂的造价外,还是有其可观赏性的。如建在北京四环、五环的奥运场馆附近,与“鸟巢”、“水立方”比邻呼应,在环境协调上就合理一些。在上海浦东、深圳建造就更与环境协调了。“巨鸟腿”的效果只能留待历史来评说。

发表于 2010-7-18 0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没品位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树、没椅真难看。

 

, k% x6 A1 g _2 F

好文共赏15----建筑的包容与变幻

好文共赏15----建筑的包容与变幻
旧公园宽条靠背椅后的茂盛的植被长得好看。

6 n* c7 q. ]1 i7 @5 z8 r

这幅图好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5 05:04 , Processed in 1.20488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