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12|回复: 24

[原创]我奶奶的回忆录(连载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4-3 2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苜蓿说:我奶奶爱写字,也对北京有很深的感情。在我的提醒下,奶奶陆陆续续地写下一些她几十年来对北京的种种回忆,关于她上过的几所学校,住过的一些房子,遇到的一些人...我把它们一一录入电脑,给诸位娓娓道来。

(注:粉色标注的地方是原文不太清楚的地方,待询问后改正)

北河沿与孔德学校1

    在老北平的年代,东皇城根的前面,就是北河沿,从北河沿向南,是南河沿,但河水从东华(安)门前隐入地下,只有从东安门向北一直到沙滩,这一有一条小河,夏季雨水多时,河水还是清澈的。

    在老孔德学校的校歌里,有这样的描述:“啊!我们宝爱的孔德!啊!我们的北河沿!你永远是青春的花园,你永是美的园地;饮我们幸福的甘泉,给我们生命的力。啊!我们的北河沿!啊!我们宝爱的孔德!”为什么把北河沿写进了校歌?因为孔德学校在1922年从方巾巷迁到了北河沿,那时门朝东,对着河,这部分房屋和三分之一的操场拨给了孔德学校,为什么校歌又赞扬她是青春的花园,美的园地,这也是有缘故的。因为那时的北河沿的确是美丽的,为什么?且看河岸边的一排老垂杨柳,树干有一人粗,树冠在春天是嫩嫩的绿色,随风飘撒。

    从南向北望去,在骑河楼东口有个精业中学,曾在暑期为孩子们举办免费的文化补习班,河的中段西岸对着兹府的小桥是北大三院威严的大门,再向西北走去,拐弯左手到沙滩,就是北大红楼(北大院门)了,在河的对面东北角是中法大学,这里充满文化氛围,虽然在河的东岸,在东皇城根下,有一座十几米高的煤渣山,也不煞风景,倒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去处。

    当时的孔德学校一出大门就面对这样的景色,难道不值得歌颂吗?不值得向往吗?

       1935年,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学生们反对当局的不抵抗主义,反对投降,反对镇压和逮捕进步青年。在十二月二十九日这一天,北平大、中院校学生在北大三院广场集中,但军警看住了三院大门不让出来游行,三院和孔德学校的操场之间有个小门,愤怒的学生们用大木打开了小门,他们高举着反对镇压学生的旗帜,抬着模拟木棺材(河北高中郭同学因要求抗日被当局杀害)冲出孔德学校大门(这时的孔德学校已走孔德前巷原宗人府大门),从孔德前巷走向了大街,在北池子、天安门等处遭军警宪特的殴打、水龙头喷射,连跑入小巷的学生也不放过,部分学生遭到逮捕。孔德学校在相当长的时间??是作为北大的教学实验站点,孔德学校与北大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

       1935年,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学生们反对当局的不抵抗主义,反对投降,反对镇压和逮捕进步青年。在十二月二十九日这一天,北平大、中院校学生在北大三院广场集中,但军警看住了三院大门不让出来游行,三院和孔德学校的操场之间有个小门,愤怒的学生们用大木打开了小门,他们高举着反对镇压学生的旗帜,抬着模拟木棺材(河北高中郭同学因要求抗日被当局杀害)冲出孔德学校大门(这时的孔德学校已走孔德前巷原宗人府大门),从孔德前巷走向了大街,在北池子、天安门等处遭军警宪特的殴打、水龙头喷射,连跑入小巷的学生也不放过,部分学生遭到逮捕。孔德学校在相当长的时间??是作为北大的教学实验站点,孔德学校与北大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4-3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苜蓿太好了。你奶奶也太好了。希望大家有机会都多多发掘一下家里的身边的“宝贝”
发表于 2006-4-3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苜蓿的文章是我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读完的,还有吗?还想听.
 楼主| 发表于 2006-4-3 2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也不是我的拉,是我奶奶写的,我就是个打字员,顶多把错字和不通顺的地方改动一下。争取每天都能录入一些。

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我奶奶讲的关于我太姥爷当“人人医院”院长的那些历史,在网上google,baidu了一下,都没有记载。

先吊个胃口,以后慢慢登上来^_^

发表于 2006-4-4 0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苜蓿的奶奶太可爱了,想法儿让老人家看看我们的网站。
发表于 2006-4-4 1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不错,期待下篇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1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河沿与孔德学校2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人占领了北平,北大院部,以及北大三院都曾被日寇作为宪兵司令部及监狱。这时北河沿就不再可爱了,走到那里,心里是恐怖、压抑,老垂柳已经颓败,东倒西歪,小河已经干涸,六十八年过去了,如今的北河沿、南河沿已是一条笔直的大马路,东皇城根已经建成美丽的花园,北京大学已经迁往未名湖畔(老燕京大学),老孔德学校分割出东华门小学及幼儿园、中学部(今二十七中),虽没有保留原来的四合院及大厅,也没有种植各种花草,但二十七中教学设施先进,是东城区著名的院校,学生人数是老孔德学校的十数倍,难道这不值得我们庆幸吗?可是老孔德的校歌:“孔德!孔德!他的主义是什么?……”“啊!我们宝爱的孔德!啊!我们的北河沿!……”还萦绕在老校友的心中,永远!永远!因为在这里曾度过他们的青春,这里培育了他们的身心,使他们健康成长,直到他们成为耄耋老人。这些老人们,有的从小学一年级读到初中毕业。老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塑像(蔡元培先生是原孔德学校的名誉校长)就矗立在二十七中校园内,他向前凝视,仿佛在说:“孩子们,健康成长吧!”

   

孔德学校1918年的校歌:“孔德!孔德!他的主义是什么?是博爱,是研求人生的真理,是保导人类的秩序,是企图社会的进步;我是什么学校的学生?顾名思义,莫忘了,孔德,莫忘了,孔德。”“孔德”二字经常被人误解为孔子、孔教等,其实建校时,校长蔡元培和李曾先生是把法国近代实?主义哲学家Augueste Comte(1798-1857)的姓Comte(孔德),作为他们所创办的学校校名的。

(第一部分——北河沿与孔德学校,完;正在录入第二部分——《我所住过的房子》)

1 F& R# p i, L+ W5 Q4 R( 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4 19:10:55编辑过]
发表于 2006-4-7 07: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小苜蓿。好久没见你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2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屋》——我所住过的房子1

 

    “九一八”事变后,19324月,我们全家由哈尔滨迁到北平,住在东城北池子骑河楼马圈胡同。

    那是一个两进的四合院,我家住里院东西厢房。母亲带着我们五个孩子住西房三间,保姆王妈一个人住东房三间,一间是厨房,一间王妈住,一间是饭堂。这年,父亲把我们送到北平就会哈尔滨学习去了。

    后来,因为东西厢房太热,我们家又搬到骑河楼妞妞房16号。这是一个小三合院,房子低矮,纸窗下面都镶了一块玻璃,室内碎砖铺地,潮湿;有五间北房,东西厢房各三小间。我们只住北房四间,另一间老房东李奶奶住,其余三间西房也是李奶奶住,另外一件东房王妈住,剩下两间存放杂物。

    这年冬天李奶奶就病故了。第二年,父亲回到北平,几经周折,我们才全部租下了这个小院。院里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也没有下水道,后来在1936年才装了电灯,并修了一个渗水井,但自来水一直没有。

    这个院子约五六十平米,有一条甬道直通西南角的大门。大门很小,门道约七八平米,但这个院内南墙根儿有一棵一搂粗的大榆树,遮了院的阴凉,加上母亲爱花,种了不少花草,有荷花、万寿菊、九江菊、水曲柳、蔷薇、夹竹桃等等,尽管比起那王公贵族的青堂瓦舍,自然是天上地下之别,倒也显得温馨可爱。

    大约在抗日战争中的1942年,房东鄂太太(李奶奶的女儿)住进了西房三小间,并在南面大榆树下盖了一间小厨房。

8 P5 f: P$ D, s0 `! N7 B2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9 23:25:16编辑过]
发表于 2006-4-8 07: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苜蓿的奶奶是哈尔滨人!能不能请她老人家回忆一下在哈尔滨住在哪条街,她的父亲在哪家医院行医?是沈阳南满医学堂毕业还是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毕业?
 楼主| 发表于 2006-4-9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是啊,我一边打字还一边想呢,曾老师看了一定找着老乡了~ 这个下周我去奶奶家的时候问问她吧,而且关于我太姥爷行医的问题,回忆录后面的部分里好像提到了,我抓紧录入。
 楼主| 发表于 2006-4-9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屋》——我所住过的房子2

 

鄂太太是寡妇,家里面四口人,两个儿子,大的十一二岁,小的才四五岁,还有一个老保姆。

       1944年,鄂太太提出要增加房租,父母亲拿不出钱,只好在四月份退租,搬到了西直门崇元观1号。这是父亲的老板陈子孚的房产。

       陈子孚开着两家医院,一家在西长安街,叫“陈子孚医院”,另一家则是1933年在西单缸瓦市开的“人人医院”(解放后改为“结核病防治医院”)。父亲从1933年到1946年在这里任院长。

       陈子孚颇善经营,除医院外,在北平还置有若干处房产。

       崇元观的房子,门脸儿并不起眼,旁边有个铁门,不开。院子约四、五进,但房子并不多。我们家住在第三进的五间北房和后面的三间北房。该院面积约1500平米以上,有后花园、假山、跨院、花厅、水池(已干涸)及各种果树,桃、杏、梨、樱桃、葡萄等。花厅的后面还有一个山枣园,内种几棵不知名的枣树,结的枣子有鸡蛋大,刚发白,就让邻院织布厂的工人摘了,剩下的一发黄,就掉到地上,摔碎了,又脆又甜。

       因为院子实在太大,虽然请了保姆,母亲也还是累病了。熬过了一个冬天,1945年初,我们又搬了家。4 r! I; d3 b$ 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9 23:08:36编辑过]
发表于 2006-4-10 0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苜蓿,下次来北京时很想去拜望你的奶奶——当然要事先征求她老人家的同意。

先谢谢你!

 楼主| 发表于 2006-4-11 1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我奶奶相当能说...
 楼主| 发表于 2006-4-11 1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屋》——我所住过的房子3

 

 这次搬家仍是陈子孚的房产——西单大院胡同2号。这是一个“工”字形的小院,有自来水。院内北房两间半,半间在门道里,保姆住,另两间我和人人医院女护士祁育云住;东西厢房各一间,东房是厕所,西房是一间小厨房;另有南房三小间,其后有一个老虎尾巴,约十几平米,深入后面的小跨院。小院约十几平米,靠东墙还盖了一个小煤棚,西墙外是个私人医院,对着老虎尾巴,南面是一家邻居的后窗、后门,实际是两间过厅,也是陈子孚的房产。这个院子房子较好,砖木结构、水泥地面,全是玻璃窗。

我在这个院子住到19461月,患大叶性肺炎,高烧42℃,听了些伤人的话,心情很不好,停学休养了半年。其间194645月份,陈子孚解雇了父亲。他把南面小跨院的过厅门打开。连同前面袜子胡同的一个两进四合院也免租借给了我父亲,让我父亲自己开医院。此外,陈子孚还借给我父亲十张铁床,一些药品等。于是,父亲的“阴苍(此处应为繁体)”医院在19465月正式开业,大院胡同的门就关了,走袜子胡同的门。

袜子胡同的房子,比大院胡同的更高大些,结构差不多。第一进是南房五间,作为父亲的诊室;第二进是北房五间,作为病房和护士宿舍,西房三间存放杂物及作为宿舍,东房三小间为男护士住所。当时,我和女护士伊伯英、祁育云住在北房,父母仍住大院胡同的南房,弟妹们则住在最后面的北房。

 

 
发表于 2006-4-13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纳兰能否看到?她家就是从北京到东北去的中医世家。

 楼主| 发表于 2006-4-18 1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纳兰。。。?不知上文所指是哪位纳兰?
 楼主| 发表于 2006-4-18 1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屋》——我所住过的房子4

我于19468月到东北沈阳报考铁路医学院,没考取,十月份就业,在沈阳工作到19481月返回北平。据说在1947年前后,父亲的营业也火了一阵,那是因为当局强制戒烟戒毒,住院的不少。可是到了1948年,由于经营不善,百姓生活困难,经济萧条等原因,医院已是名存实亡,成为一个小诊所了。大院胡同的房子已经正式分割出去,我家只住袜子胡同的两进小院,老虎尾巴对面的两间过厅也正式划归大院胡同了。

19483月,我返回北平后,不久就外出打工了,做了两个月的缮写员,又和几个朋友成立了挑补花生产合作社,还在黄瑞员老师所在的“妇女教养院”做些零活,教孩子们做补花手艺。直到1949年初北平解放,我2月参军,这之前我一直都住在西单袜子胡同。后来听说在50年,袜子胡同的北房东侧两间忽然齐刷刷地塌了,但丝毫未伤到父母。而后陈子孚又要收房租了,父亲只好又搬到帅府胡同他同学刘三家。这个地方我没去过,因我19498月南下,到19548月才回北京。1951年父亲家也正是搬进“五四一”厂宿舍,那条街叫南樱桃园。

居者有其屋。在解放前,父亲没有自家的房子,有人说这叫“串房檐的”。父亲在哈尔滨的铁路医院工作时,收入不菲,母亲勤俭持家,也攒下了几个钱,回北平后却没有买下几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又加上1935年大姐结婚,陪嫁,子女上学,小弟接连生了三场大病,日本人统治时期生活艰难,家里的全部积蓄都用光了。后来我到东北去考试,母亲拿不出路费,卖了一条毛毯。

) ` X7 _- o4 x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8 12:57:32编辑过]
发表于 2006-4-19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路医院就是建于1900年的中东铁路中央医院,苜蓿的奶奶没准就出生在这家医院呢。

苜蓿,方便的时候问一问奶奶吧。

发表于 2006-4-24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中东铁路中央医院、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2004年末改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发表于 2006-4-24 2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这一组三片是铁路医院的产科病房原址,如今仍有许多居住在不同国家但出生于此的老俄侨来这里怀旧。这种花岗石贴面的房子在哈尔滨本来有很多,一般是中东铁路级别高一点的职员的住宅。中东铁路管理局大体量的办公楼亦全部用花岗石贴面。但如今已很少见了——基本上都拆了。



儿科病房


 楼主| 发表于 2006-4-25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曾老师,我奶奶确实出生在东北,具体是哪家医院我还要再问问他老人家。还有,您照片上的这家医院建筑非常漂亮啊~

 

 

《屋》——我所住过的房子5

 

我认为,我现在住的房子是我一生中条件最好的,生活得也很幸福。但我最怀念的是我儿时在哈尔滨住的两室一厅的平房。那时父母都健在,姐妹兄弟五人,其乐融融,房外有两棵高大的白杨树,院内有不少铁路员工子弟的小朋友。

北平北池子妞妞房的回忆应该是很美好的,但到七七事变,已是乌云笼罩的北平成了。那个小院,我和姐姐没住过的北房,只住过东西房,东房挨着茅厕,潮湿;西房临街,到了暑期,墙外积着雨水,像条小河,一两个月不干,也是潮湿;原来四季飘香的小院,到了太平洋战争以后,也就荒草萋萋,满目苍凉了!

要说起可爱的、有民族风格的房子,当然是陈子孚借给父亲的西直门崇元观的房子。这房子虽然年代久远,但仍不失当年王公贵族的气概。曲径游廊,前廊后厦,还有好大一个花园。我和保姆住在北房东头的一间三面有玻璃的房子,春天,窗外有黄鹂、斑鸠、画眉、啄木鸟、灰喜鹊等等可爱的鸟,真称得上是鸟语花香。但这个院子没有自来水,只有一个机井,饮用、洗衣、浇花、浇树,要付出不少劳动。这个院子的胡同口,还有一个日本小学校,看门的是日本兵,晚上有时出来骚扰。尽管我家养着一条狼狗,但这个地方也不是久留之地,住了一年就搬到西单大院胡同了。

4 H* y7 O+ ]! h G0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5 15:24:14编辑过]
发表于 2006-5-1 1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苜蓿的奶奶说了她的父亲在铁路医院工作,那个铁路医院就是图片上的这个医院。

她在哈尔滨住过的平房,应该就是图一这种,这是典型的铁路职工住宅,房前或房后应有花园。

哈尔滨曾有大批量的这种建筑,现在只完整保留了两个街坊。图二、图三也是铁路职工住宅。




 

发表于 2006-7-4 1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晚才发现这么好的文章,笨死了,幸运死了!!!!!!!!!!!
发表于 2006-7-4 2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可惜我姥姥病后,不能像从前那样.思维敏捷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02:54 , Processed in 1.173149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