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转帖于新民网 " y: I, P+ h% B8 U3 c% F
# G, {5 F0 \& l9 W. w据悉,玉河北段保护区逐渐将三分之二的人口外迁,其中河道及河道保护带内现有540户居民将全部拆迁。叶廷芳和文物专家谢辰生等人指出,恢复玉河只不过是一个幻想,因为什刹海的源头――― 京西玉泉山水源早已枯竭。
, Z0 n; j. E4 J2 f& X, J & Z4 }2 x6 i0 h+ z* Q" ?
北京城水系复杂,各种河流、湖泊都有着不同的用途。环绕紫禁城的筒子河是为了皇宫的安防,昆明湖是为游览,而在历史上,还有一段具备航运功能的河道――― 通惠河。因为气候条件变化,水源减少,航运功能废弛,通惠河北段的玉河成为臭水沟,在上世纪50年代被一填了之。这条已消失半个世纪,与元大都同岁的古老河道如今重现北京城,使得北京又增添了一处展现元明古都风貌的重要景观,700年历史的河道令人流连忘返。
9 |' E' r" |4 Y( b: [ 回眸 1 T1 ?3 d7 `+ }
玉河与元大都同龄
$ M/ J2 W; @1 x- M F, ?% k2 v/ |1 G 通惠河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的一段。元世祖忽必烈为解决江南漕运抵大都城的问题,命郭守敬为都水监,主持新河工程。 6 C7 M8 [8 n) a. e
至元二十九年(1292),新河工程正式开工。郭守敬首先千方百计地开辟水源,他们从昌平县的白浮村起,沿山麓,按地势向南开凿集水渠,汇集白浮泉,双塔,玉泉等河水入瓮山泊(今昆明湖)。瓮山泊以下利用玉河(南长河)为引水渠道,从和义门(今西直门)北水关入城,注入积水潭,随后郭守敬又主持开凿了积水潭以下的通航河段。通惠河段从积水潭向东,然后沿皇城东侧南流,出大都城南城墙,再沿金代的金口河故道向东,至通州接北运河。 , h5 d [& b g# K! b
这条新河全长62千米,经过一年多的施工,主体工程建成,忽必烈赐这条新河名通惠河。通惠河的建成,使南来的粮船可直接驶近积水潭,大都城的粮运问题基本解决。这通惠河,便是玉河的前身。 . j' @$ C! q/ E9 \+ Z
通惠河航运段于明初淤废,其后虽多次修复,但终因水源不足,功效皆不及元时,水闸数目也大为减少。明朝时,通惠河北段被称为“玉河”。 " v) H8 j: a' T) T1 ?. y- U2 S2 @& m
明宣德七年(1432年),皇城东墙东移至玉河。明清两代,因城内故河道圈入皇城之中,漕船遂从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为终点码头。故后通惠河仅指东便门外水闸至通州城这段26千米长的河道。 : W0 _0 A+ b* @% ^! @3 i h) u
断水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明代之后,气候变化,水源缺少。河道逐渐由40米宽变为30米左右。从1918年开始玉河逐渐断水,到解放前变成了一条臭水沟,最终于1956年被填埋在路面以下。而后,河道被盖板铺设排水管线变成了地下暗河。 ! x3 o. F {+ B/ Q" D
曾经被忽必烈赞叹过的一条繁华河道,就这样从北京城淡出了。 * |7 J: T+ G1 j: i; U
规划
9 u ?8 p# a4 c% R& _0 W 千米河道沟通皇城 0 R( z% J) A/ j' C1 c
2002年,东城区开始研究使掩埋了近半个世纪的玉河重见天日。
. U, {3 K; W. t 北京市东城区提出,对风貌建筑“应保尽保”、“搬迁不拆房”的原则,并聘请了郑孝燮、谢辰生、王世仁、宣祥鎏4位专家全程参与。根据《规划方案》的整体设想,东城区将在恢复传统水系的基础上,通过保护历史文化要素如古河、古桥、传统四合院等,建成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传统风貌保护区。目前玉河北段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划方案已经获政府批准。 4 p, d' Q* a+ \7 q
2005年,玉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作为北京市六片文保试点项目之一正式获批立项。一年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9 N8 m3 K+ C2 H0 A* z
据介绍,当年北京市有关部门批准规划的北玉河历史文化区面积约13.8公顷,河道的位置和走向基本依据历史原貌恢复。河道西起地安门外大街,向东南经平安大街,再向东至北河沿大街,全长1000米。 6 ~1 z* j9 S% ^" E
考虑到历史因素和现实状况,河道上开口的平均宽度确定为15米,平均水深约1.8米。河道上架设桥梁共6座,其中3座按原位置修建。此外,未来的北玉河水系将同什刹海连通。
: G) x2 w) I1 }% L% |: c, { 据悉,玉河北段保护区逐渐将三分之二的人口外迁,其中河道及河道保护带内现有540户居民将全部拆迁。 F8 |. z( Y3 Q, z' }5 D2 [
当时,负责玉河北段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总建筑师林楠介绍,玉河北段风貌修复工程沟通了皇城根遗址公园和菖蒲河公园,勾勒出了东皇城轮廓,是对北京市皇城保护规划和中轴线景观规划的实现和补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工程有利于增强市中心河道排洪能力,改善城市中心水系的水质环境和生态质量。
1 Q7 |" d: _1 t5 r7 K+ V5 T) n$ H! V 争议
G# X1 A4 k" r" Y! X* T' {$ e 重建是在造假文物?
0 ?- p# r. K! N4 ~2 e) d; M3 ` 这一规划,听上去确实不错。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毕竟,长达1000米的河道,搬迁难度大不说,对数十年来该区域已经形成的胡同风貌造成一定破坏。而重建,总是难免“假古董”之讥。事实上,当地居民和不少专家学者都对这一规划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反对意见。 2 K6 b, q. ^, R5 F0 ]% p
关心时事的德语文学翻译专家叶廷芳、老舍之子舒乙等13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古城改造不宜大拆大建,追求“焕然一新”》的政协议案,试图阻止这一规划的实施。
/ h; D: i Z9 e" f3 E 叶廷芳和文物专家谢辰生等人指出,恢复玉河只不过是一个幻想,因为什刹海的源头――― 京西玉泉山水源早已枯竭。没有源头活水来,玉河不可能清澈见底,很有可能变成一潭“绝望的死水”,而再次沦为“龙须沟”。玉河因为漕运而兴,又因水源枯竭而废,应该遵从客观现实:既然湮没无闻久矣,不妨让它存活在历史记载中。
4 p( R* h1 O2 k% H% D+ a* r 根据政府的统计,拆迁涉及到的户数为540户,而有居民则统计涉及400多座院落,1500多户家庭将离开世代生活的区域。一旦工程完工,该区域18条古色古香的胡同将彻底消失,其中包括织染局胡同、帘子库胡同、火药局胡同等用皇家御用机构命名的老胡同。
5 H- R' h5 ^, }' N4 W 在这些老百姓看来,如果复建玉河以牺牲胡同文化为基础,代价就有点太大。所以,尽管专业的仿古施工队伍给人们描述了种种美好前景,但拆迁进展并不尽如人意。更有民间文保人士认为,如此拆迁,这分明是在借“保护修缮”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
2 [$ m% w" u5 B& @; c" d- U5 _8 M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的意见相对折中,他认为,玉河是元代漕运的一条内河,目前已经消失很多年了,而且恢复出来也不可能达到漕运时期的场面,和原来的玉河也不一样。为此,徐苹芳建议,即便要恢复玉河,就将其恢复到地安门大街以北,南边不要再建了,这样后人一看就知道有玉河这么回事就可以了。 3 R1 c) C+ H3 |1 _/ }$ z, _
支持重建的意见也不少。文物专家罗哲文表示,玉河恢复河道的方案值得肯定。“北京城区非常缺水,恢复这些河道,再在河道边建设绿化带或者公园,能够改善北京的生态环境。”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全面恢复北京城内的水系。
8 z. p6 q D+ k. K: y6 \$ Y, t 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员、北京市旧城风貌保护与危房改造专家顾问小组成员王世仁则是坚定的“拆派”。他认为应该通过拆迁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0 O4 j/ l: D5 X& b+ z N- o+ o5 D 而上文提到的主持玉河重建工程的林楠,则是王世仁的女婿。“父亲主拆,女儿管建”的说法曾将王世仁推到风口浪尖。但王世仁则态度鲜明地否认两者存在关系,而认为只是表达个人看法而已。不久前,北京曾发生梁思成故居是否应该拆除的笔战。王世仁也曾发表看法说,北京800多年建都史,几乎每个院落都能说出点门道,如果都不拆,是不是意味着名城将永远“凝固”? , v5 i5 p( c# Q& Q5 {
现状 . ?* t8 o4 r" w& S1 C3 C
短短的历史长河 9 a6 i& `# W& `3 K/ F$ a+ n
建与不建的争议始终未曾消歇,但有关部门让玉河重建天日的冲动却不曾泯灭。 " X e" i W% _0 I- b1 ?
今年9月25日,古玉河终于向世人揭开了面纱。蜿蜒的河道、典雅的路灯、青色的石板路,和河两岸婆娑的垂柳、白墙灰瓦相映成趣。只是,细心的人很快会发现,这段复建的古河道,只有区区480米,与规划的千米有较大差异。而水深也比规划的1.8米深浅了许多,只有1米深。被挖开的河道的其他部分,被重新回填。可见,民间的反对意见最终影响了政府决策。
. V: O; I( H& K' N9 U* i 施工方不仅将河道整饬一新,还将历史记载中的一些寺庙、桥梁加以复建。作为玉河极具历史价值的重要节点,复建了平安大街路边的玉河庵及玉河庵碑,横跨玉河上的雨儿桥和万宁桥。修复后,玉河西接什刹海,东连南锣鼓巷,南通皇城根遗址文化公园。
( w/ h: w1 }; ~8 a# Q5 b2 S 同时,对叶廷芳等人担忧的“臭水沟”问题,施工部门也拿出了高科技利器加以解决。为了保证汩汩清流四季常清,玉河内特别安装了水循环过滤系统,河底则铺设了循环水管,每6天循环一次。一旦逢雨季什刹海的水位过高时,通过水循环系统,还能够将什刹海的水流引入玉河内,起到分洪的作用。
0 L3 t0 n! Y2 X0 [: d' O/ Y# } 玉河遗址南口,有一块刻字的石头,上书“通惠河 玉河遗址”几个字。字是徐苹芳写的。玉河最终的方案,与这位文化老人的意见不无关系。
& d3 u9 B2 T+ l B; `/ N* w7 M 北京有关部门在对外宣传这条河流的时候,经常用“北京的秦淮河”来描述。南京的秦淮河也是几度兴废,通过各方面不断努力,如今总算延续了历史上“十里秦淮”、“六朝金粉”的繁华。而北京的玉河,不足一里长,只是闹市中一个休憩的小园子,虽有水面而无桨声灯影,水波不兴,游人寥寥。 ' q" }3 l9 ^* [7 O, S- C
“崭新的古建筑”也让游人产生些许的遗憾。一位闻讯赶到玉河游览的游客写道:“走过短短的玉河遗址挺失望的,想看漕运河道的沧桑,想感受南方那种水穿街巷的味道都没能如愿。太新的河道没有一丝古董味儿,河道只有古玉河的一半宽,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像摆在这里的一件物品,只在河道的一端能看到当年填埋在路面下河道的旧砖旧桥。”游人能否欢欢喜喜地接受这样的特色街区,看来还是个问题。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这些“崭新的古建”,终有苍老的一天。 % y3 t' G7 S1 O! W O |
4 D% u7 G( G$ A) t5 J(新民网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