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猪87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含4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06-5-10 0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饭店总统套 百里长街不夜天 5月10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1 0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母亲》

 

前面写了一些东吉祥的故事,那是生我养我的故居旧事。东扯西拉的散碎情节,随着思路的清晰,我心目中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母亲,她那言谈举止,她那骨肉亲情,渐渐的跃然纸上。其实母亲是任何人最亲,最熟悉的,可是一旦敲起字来,却不知何处下笔。只好先拿起一本《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捋清一下思路。母亲这一篇是由定宜庄,江桥女士采访记录的,为《什么事都要做到头》----吴淑华女士访谈录。

为了尊重史实,以前写的东西有些偏差,这次整理一下。以此为准。

“我们家是满族,姓吴奇喜特,家住香山,住门头沟的镶红旗,我婆婆[父亲家]也是满族。”

“我爷爷叫倭子安,人称倭老爷。我爷爷的官是参军,好象是管发银子。我家有个蓝顶子,可能是四品”

“我父亲自个儿跑到北京来了,他会英文。

“他就在邮局工作,是最老的邮局,就在前门火车站那儿。后来我父亲当了邮政局长。”

“我母亲也是满族,姓白,也是香山的。”

“我公公家也是沟南[香山]的,上山西阎锡山的队伍,也管发军饷”

“香山厢红旗这儿呀,就出了我父亲这一个邮局局长,出了我公公这么一个大军官,一说呀,算是最大的两个官儿,一介绍到他们家,就说门当户对”

以上是我母亲家和父亲家的一些家族状况。

“那时我们家住在地安门11号,章伯均住10号,正挨着我们家,他太太是北京妇女联谊会的副会长。有一年,‘三八节’,她让街道组织这几个胡同的妇女游了一趟行,游行完了以后她就把认字的六七个人留下谈话。成立了一个服务站。”

“后来,就去西四兵马司那个妇女联谊会,学习社会发展史。管行政的是杨钟健的太太。”

“这样有一年多了,我去了科联。先生把我介绍到地质学会,算是这个学会的干部,也兼管古生物学会的事,后来,我就调到数学会去了”

“到了文化大革命,科协干部就都到河南确山干校去了。呆了两年多,干校就都解散了,我就回到数学所,81年,又调回了编辑部。”

“我老头原在粮食局,后来不是出身不好吗,调到石景山新村粮店,他是财经商业学院毕业的,原来当会计。”

上述所说的采访,我记忆清楚。那一次,我正巧去大姐家[母亲一直和大姐一起住],赶上二位女士和母亲在聊这些事情,她们见到我来了,知道快到饭口了,起身告辞,母亲好面儿,说老儿子来了,今天就不留你们了,等下次来。请你们吃“菜包”[书中有记]

现在母亲作古,从她嘴里所言之辞,犹为珍贵。这篇访谈的名字《什么事都要做到头儿》,正是母亲为人处世的标准。母亲一生是这样做的,而且,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正如书中所说“女士对自己一生所遭遇的坎坷所谈不多”母亲为人正直,自尊自强,甚至有些古板,[我家四个孩子,夫妻八人,七个党员,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正统家教所致吧]也许因为我是老小的原因,所以有时还对我还网开一面,书中所说母亲对我二姐的管教之严之甚,现在想起来,确实也有客观原因。父亲那时已经吃了瓜落,政治经济上已经“底潮”,而我家当时是与奶奶合住在一起,我家住南房,而父亲是前母所生,现在的奶奶是续弦,不是我父亲的亲母,所以后院一般不让我进去,而奶奶的房租收入,我们从来也未沾过光。虽然母亲在家是独生女,未出阁时,绝对是“格格”范儿,可是,到了朱家,我父亲是头大,所以她就成了大嫂。书中讲:“反正一早起来,我给他们[一个大姑子,俩小姑子,仨小叔子。后婆婆]作好了饭,坐圆桌,我做最后一个位子。人家吃得差不多了,我才坐下,到最后就剩熬白菜了,到现在我不吃熬白菜”。后来母亲参加了工作,有了收入,家里的境况才逐渐好了起来。但是由于父亲过于老实,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一直就是礼拜一晚上到家,礼拜二下午走,一直在原郊区[石景山,丰台。因生我大姐的时候,父亲还在石景山上班,坐火车回家,火车的汽笛“MEN ”,就说明父亲该回家了,所以大姐的小名亦如此]的粮店,作一个卖票收款的,一个在旧社会就有高等学历的人,最底层的售粮员一直干到退休。所以,家里的事情,事无巨细,娘家事,婆家事,姑叔事,儿女事,均由母亲一手操办。还有一个细节,姥姥因只有母亲这一个女儿,所以一直住在我家,[而母亲这一点,也是随着姥姥的,也住在我大姐家。所以大姐的这件事,一直是我家子女所敬佩的]上上下下,这些事,母亲处理的异常得当。后来参加了工作,虽然,母亲有中学的文化,但是在科学院工作,还是可想而知的。但母亲在工作上,从未有过什么纰漏,退休时,已是高级职称了,而她所干的工作,书中她表述的轻描淡写,但我知道,光当年寒来暑往,每天从海淀中关村到我家的路程,这么些年的年风雨颠簸,就难以言表,更何况,数学所的学报刊物所接触的各类人物,都是世界级的怪才奇物,能够摆平这些事情,绝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提起笔来,所有的事都涌到眼前。想起什么说什么吧。

     母亲,为人孝道,虽然与婆婆的关系如此,[自己当年太小,很多事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但是和隔山的姐妹兄弟的处世为人,不用自夸,现在我们这一辈和姑姑,叔叔的走动,以至一些海外的亲朋往来的关系不断,可见一斑。由于姥姥住在我家,我母亲的一言一行,全是我们以后如何对待父母的典范模版。我记得,母亲专门给姥姥准备了一个小瓶,让姥姥放“味之素”,因为有时作些小灶,滋味让姥姥更可口。还有,经常给姥姥买一些零食,绝对不准我动,尤其不准我“看嘴”,怕姥姥吃东西时不痛快。姥姥也是有遗产房租的,[还带我收过一回,在隆福寺附近,坐三轮去的,回来时还给我买了根糖葫芦]但是母亲从未打过这些钱的主意。现在,自己能对母亲有这么深的感情,除了生我养我的母子血脉亲情之外,更是母亲对于姥姥的一举一动,言传身教给我们带来的深刻教益。

再说“吃”。母子之间的感情,吃的事情也许很平常,但现在想起来,母亲之所以是人类的伟大,就是这些点滴小事体现而植入子女灵魂的。

62年,三年自然灾害。哥哥,大姐住校,父亲每周回来,所以平时,只是母亲,我和二姐一起吃饭。那时,全家吃饭用粮有“制子”[一个装四两粮食的铁碗]决不超支。所以孩子在母亲的把握之下,还是挺过来了。但是,母亲其实是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每次盛饭,肯定她是最少的。现在,想起来,真是感动至深,这不是一次,一天,一礼拜,一个月,一年,这是上四位数的时间呀。就这样,我们在母亲的卵翼下,熬过了那三年。尤其记忆深刻的是,母亲已经因缺少营养,导致浮肿。因科学院国家重点保护,特批了一些营养品,母亲全拿回家给我们吃了,我记得有人造肉[估计是皮质品脱油时的汤水,兑上淀粉,偶尔有一两块肉皮,就算发了洋财],磷脂[似乎是熬骨胶时,产生的副产品,也算油脂类的营养品]黄羊肉,[据说是,内蒙打的。但只有一两回]后来好一些,就是每月二斤黄豆,时间较长。说到这,真有个故事,这件事记忆犹新。

因为我小,不会作饭。所以黄豆也不怕我偷吃。二姐有时炒一些,自己也跟随着吃。那时先是干炒,后来知道临出锅时,浇点盐水,后来又学会先用盐水发起来再炒。反正这些黄豆,就成了当时唯一的解饿零嘴了。自己嘴馋肚空,可不能总等着姐姐作了才能吃呀。终于有一天自己也把锅支上,放进黄豆,自力更生一把。刚放进黄豆,就听得大门响,我做贼心虚,连锅端起,往炕上一放,用枕头一蒙,想瞒天过海,没想到,来人是邻居,不是家人,可这刹那之间,就闻到了一股糊味,再等掀开枕头,举起炒锅 ,哎呀,幸亏是刚上炉子就拿下来了,只是有盘子大小的被面烫焦了,怎么办,干挺呗。晚上我早早钻了被窝,那块糊迹用枕头压上。晚上母亲一进屋,看到锅里半生的黄豆,再看着我欲哭又止的可怜象,掀开枕头 ,看这窟窿,摇了摇头,并没说什么,好象她已经洞察一切了。现在想起来,母亲知道千错万错,都是“饿”造的孽,孩子终归是母亲的心头肉呀。

过了这三年,二姐也上了中学,不在家吃饭了。但我仍记得一个词“会餐”,每逢年节,那时,除了发点每户都有的副食票之外,家里的饭菜并没有什么太多变化。但是,母亲在科学院,相对就好一些了,有些鸡鱼蛋肉的菜品,在现在绝对比山珍海鲜还吊人胃口。每次节前的那些天晚上,母亲都会带回会餐时的菜肴,晚上用笼屉一串,别说吃了,就是那冒出来的香味,现在用垂滟三尺来描述,绝非夸张,可要知道。这是母亲在餐桌碗筷之间,一口一口给我留下来的呀。

再说“穿”。在那个年代,穿似乎全是一样的。但是,母亲有两张相片,我记得非常清楚的。一是64年毛主席接见全国科学工作者的合影,母亲也在其中,放了近一米长,挂在家里,以为骄傲。还有就是与杨钟健先生和苏联专家的合影,母亲穿了一件旗袍。非常漂亮,这决不是儿不嫌母丑的溢美之词,[这张父母亲婚礼的相片可以证明]所以对于旗袍的美,我一直认为:是中国最美的服装概念,就是在那时印记于心的。家中的收入,虽然不是过于拮据,但是几个孩子的花消,也是需要精心算计的,所以母亲的毛线活,打毛衣,是很有水平的,,至于缠毛线,拆毛衣,自然我就脱不开了。致使我后来帮女同事,缠毛线时,她们都夸我有专业水准。

除了这些吃喝穿戴,母亲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之外,还有许多。譬如讲故事:母亲总讲:“一个人犯了罪,他的母亲去看他,临刑前,他要求再吃一口奶。当吃奶的时候,他一口把奶头咬了下来,他说,如果不是娇生惯养,他也不会这种下场。”所以,母亲对孩子是绝对严格要求的。别的不敢吹,反正在小学读书时,必须全校学习成绩第一,这是不可辩解的。至于其他方面的教育,由于母亲上下班时间太紧,自己又是老小,所以纪律散漫,骄傲,不团结同学的评语,母亲也就是家长会后说一说,关键还是学习要好。后来赶上文化革命,这些也就没什么用了。

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除了抓紧学习之外,更注重课外的教育[前面讲过,给我订了‘儿童文学’。还每天把参考消息带回来,让我们多知道一些世界大事。]并把单位的一些名人逸事讲给我听,因为这些人确实是名人,所以,有些事很有意思。譬如,讲华罗庚,说他出身贫寒,所以好学上进,自学成才。但是脾气古怪,尤其怕提出身的事情。还说,华先生是踮脚,所以总拄者拐杖,也挺有派。还有歌德巴赫猜想破解的那位陈景润先生。说他简直就是一个怪人,他的言谈举止一般人根本无法接受。他是华先生发现的。因为他的文章首先要在数学学报发表,母亲是编辑,所以他那种对于理想追求近乎于受病的状态,母亲是亲眼所见的,母亲是他几个能够接近的同志朋友,他一直称母亲为吴先生。母亲之所以讲这样的故事,一是让孩子不要沉迷于胡同的狭小天地,以此激励教育,一是这些名人的刻苦事迹是母亲亲身接触,给我们叙述也是亲切可信的。

母亲的伟大,在无数的文学作品中传唱不朽。除了人类的本性之外,还有就是人的肉体是母亲给的,而每个人的灵魂,很大程度,也是由母亲初塑成型的。我的母亲,既是一个普通平常的母亲,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可敬可爱,更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所以我的一切首先是她给予我的,虽然自己没有作出什么让母亲骄傲的事情,但是在北京的一个胡同里的孩子,因为有了这样的母亲,我可以说:我的母亲是最好的母亲!! 

                  06511,完记于云深阁

引文《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定宜庄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8

又: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母亲的又一次魔难,为此,写此祭文,悼念母亲在天之灵,长眠安息吧!

 楼主| 发表于 2006-5-11 0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养儿更知父母恩


 楼主| 发表于 2006-5-11 09: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实呈报暖晖春


发表于 2006-5-11 0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所说的最老的邮局(在前门火车站那儿),是不是因建纪念堂炸掉的那个?
 楼主| 发表于 2006-5-11 0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待到泉台俸二老


 楼主| 发表于 2006-5-11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生永侍父母恩

 


发表于 2006-5-11 1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楼主生日快乐!

您的母亲是个伟大的母亲1

发表于 2006-5-11 16: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楼主是个有心人,今天最后一帖,大家共缅怀母亲!!!!!!!!!!
 楼主| 发表于 2006-5-11 16: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深深的感谢各位!!
 楼主| 发表于 2006-5-12 0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门头村,小时叫MAN村,谢谢诸位的指正 !
 楼主| 发表于 2006-5-12 14: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寂寞已耐世外源   5。12
 楼主| 发表于 2006-5-12 14: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

淘取真经在人间
 楼主| 发表于 2006-5-12 15: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僧男忌身外事


 楼主| 发表于 2006-5-12 15: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冷眼向洋苦熬仙
 楼主| 发表于 2006-5-15 08: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5月15日

一次摄影朋友聚会的记录

 

613,有个朋友的闺女做满月,先到家例性了礼节,平日不多见的朋友们,借此由头,找了个酒馆,就先吃喝一把,酒足饭饱之后,就又回到摄影的这个话题上,有些观点有些意思,记在这里,以博一笑。

我岁数最大,其他均在30岁上下,T是广告公司的专职摄影师,H是一位独立摄影师小具规模,L是自己开了一个印刷为主的小广告公司经理,S 是一位玩大画幅的摄影 爱好者。大家很熟,为了叙述方便,自己称为Z,他们称为T

Z: 自己这一阵主要使跟着老北京网,拍了几次胡同,很有感触。自己要有定位,一个普通的北京人,一个爱摄影的普通北京人,一个喜欢码字爱摄影的普通北京人。这样定位明确了,发表自己看法的角度也就清晰了。

T: 网上也常串串,但和广告摄影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上网是为了自我愉悦,而广告摄影则不同。现在摄影讲求视觉冲击力,但构成视觉冲击力的因素是什么。上网可以不思索,但广告摄影就得研究。我觉得是色彩,对比度,形象,还有创意。但是摄影本身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密度,反差,层次,清晰度,这些基本的摄影技术可以在上网时忽略不记,但是广告摄影就不行,可以迎合市场,顾客,时尚,但要心中有数,摄影本身的优势不能丢。基本功不能丢。所以,网上的片子,拍到一定时段,还要进行刻板的基础训练。时尚只是潮流,以后发生变化,摄影技术基本功则是广告委托人的首要选择标准。

Z :我和你们聊天,本着三个原则。一,看看这些年龄段的摄影人在想什么,二,我和这些人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是什么,三,我要从这些人身上得到什么。

T :其实,我们也有这种感觉,30岁和50岁,有时不见得比和20岁的孩子更好沟通。譬如,公司的孩子是刚毕业的电影学院学生,很尊重自己,但是对某些具体活的处理方法或理解认识不同,也经常碰撞一些火花,有时他们的想法很奇特,连我们也接受不了。但是正是这种氛围,才能保证艺术创作的活力。他们可以把业余时间的很大一部分沉溺于网络游戏,但有时却抱着大部头的西方美学史,很长时间认真研究,让你觉得很矛盾,很不可理解,但正是这样,自己才觉得,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否则更了解不了现实社会的多样性,畸变性。

Z :自己在看完了比较喜欢的电视剧之后,愿意再找原著对照一下,看看孰优孰劣,看看为什么作这样或那样的改动,有时是锦上添花,有时是狗尾续貂。

T :的确有时也需要静下心来,修炼自己的内功,也曾有过抱着和沈从文对话的想法去凤凰大理。这不是去旅游。而是去体味为什么在这种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这样的思路作品,有时可以看看外地景色,但是一旦入进去了,可能就合别的人感觉不一样了。譬如,公司的小孩去了那里,最后她最得意的是一片青苔上,有一块形状一般,少有绿色的石子,其实,也可以悟道,这就是搞艺术创意的人,有时候会有自己独到的心灵感悟的。

Z :说到上网,斑竹。自己也担缸几块,挺有意思。这几个网站各有特色。对我的东西有什么感觉?

T : 片子的水平是一个网站的重要方面,但不是衡量一个网站的标准。RT的片子,因为业余的居多数,然后客观条件又受限制,最后就是有些创作思路,也不见得能够实现。如果要求棚拍广告的技术投入加进去的话,把皮肤的质感,表现的和玻璃瓷器一样准确精到,这也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艺术追求,技术上的力求完美是每个摄影人的自勉目标。

Z :说到广告拍摄,自己也有一些感触。人的比例是世界造物的精华,一般人讲求三围,这是基本的,但是有些国外的片子把很多细节拍的让你由不得产生丰富的联想。譬如高跟鞋,这种线条的设计,弯曲的比例,用料的质地,搭配的色彩,有时候给你的感觉,并不比三围这些部位给你的印象深刻相差异。

T : 说到这,没结婚之前,可能是性臆想吧,曾经拍过很长一段人的屁股。拍着拍着,就已经把这些具象的东西感觉理解成了奇妙各异的几何造型,有的像苹果,有的像鸭梨。这种感觉不是下流,而是一种摄影人对于客观物象的独到观察和理解。有时候这种感觉很重要,即使是有感情色彩,也是必须的,很难想象一个对于人体美都欣赏不了的人,怎么去欣赏世界。

Z :自己在老北京网写了一些东西,主要是摄影人自己写自己的感受,北京人写北京人的感受,而且想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给人更清晰的印象。

T:  风格这个东西,谁都会说,但是什么是对与错,恐怕没有定论,只有在相互比较之中,用效益来说明问题。有时候不见得想好了才去拍。只要是有了想法先把他记录下来,激情澎湃时写的东西,和精心思虑之后的感觉肯定不一样,一定要珍视这种激情。有时候,这些当时没有感动自己的东西,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翻出来,也许还会被当时的那种激情所感染。所以艺术创作的自我感觉非常值得培养和保护。

Z:现在拍胡同的时候,觉得我们一样可以在北京的人文环境之中,拍出像侯登科‘麦客’的作品来,也许反映的题材内容不一样,但是反映社会深层次的思索,并不局限于某一类题材。

T :的确如此,原来自己骑自行车,然后就是无止无休的丢自行车,这也是北京特色之一,扶贫吗。后来有了汽车,就是成天的有目的的去拍什么题材,也感觉缺少了什么,这种刻意,实际是一种局限,那个大锅,也刻意变换角度拍了数次,但是一点感觉没有,可我们家胡同口,几十年了,却似乎总有拍不尽的题材。这不仅仅是感情所限,很大程度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用汽车把自己包起来。肯定那种最原始最纯真的第一感觉是找不到的。

Z :自己这一阵看了点电视连续剧,有的有点意思,但是国产大片,却没有什么印象,有的像孔雀,连续换台几次,想看看大师在讲什么,还是没能坚持完整看下来。

T :现在孩子们玩游戏机,使得他们的思维状况有些活在虚拟与现实中间,很危险,而现在的几部大片,一方面追求大制作,和好莱坞的思路叫板,实际这是文化底蕴不同,而愣是霸王硬上弓,中国人写不出哈里波特,而外国人也弄不出西游记一样。看人家李安拿个大奖,心里不忿,强求形式感,反而把该具备的故事情节,不认真处理,舍本求末,让人觉得这代导演大有江郎才尽之势。

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话题没能尽情的展开。而自己也是报着学习交流的心态去进行聊天的。经过这次聊天,自己觉得,首先,年龄的差异并不见得一定要表现成代沟,自己别太在意自己的年龄,也许知识结构的不同,可能会在某些具体枝节上相互差异,但是自己不能自暴自弃,或者抱残守缺,要用平和的心态去讨论交流,这样别人也不会将你距之门外。其次,这些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决定了他们的商业竞争能力的高下,虽然大家都是摄影,而自己是玩摄影,而他们是干摄影。虽然一字之差,却决定了我与他们对于摄影的理解和执行,有着巨大的差异,这是很正常的。尤其他们对于技术和市场的理解和把握,对于自己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汲取养分,补充不足,是非常重要的。还有,都是北京人,都是北京摄影人,在北京的大环境之下,他们的进取精神,生活态度,更使自己有了信心,自己有着这样优厚的条件—玩摄影,就应该有着更高的追求。也许成不了龙,但是也要成一个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别人的虫,

 

                     06513 于云深阁。

 楼主| 发表于 2006-5-15 15: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关爷劫沦孔方卒

 

 

 

 楼主| 发表于 2006-5-15 16: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滚滚红尘缚荣枯
 楼主| 发表于 2006-5-15 16: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滚滚红尘缚荣枯
 楼主| 发表于 2006-5-15 16: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关爷沦做孔方卒
 楼主| 发表于 2006-5-15 1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

抛钱欲换儿孙济
 楼主| 发表于 2006-5-15 16: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回复:(老猪871)回复:(老猪871)...

烟渺灰飞探祸福
 楼主| 发表于 2006-5-15 17: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组在潭拓寺拍的片子。空既是是色。

能在没有生灵的空间之中,倾听到人的心底愿望,可能这也是佛门的一种启示。

发表于 2006-5-15 2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心用真感情做出来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感受的到!
发表于 2006-5-15 2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心用真感情做出来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感受的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5-16 08: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关于北京的图书的拾慧

 

这一阵,码的字似乎关注面太局限于自己本身的经历,一是自己浑身是铁,能打几棵钉,以后不能说江郎才尽,至少也不能和祥林嫂似的,总是那两口。一是写的这些东西,从水平讲,肯定成不了史料,只能是作为自己是一个最普通的北京人;一个喜欢摄影的最普通的北京人;一个爱码字喜欢摄影的最普通的北京人,真实心灵感受的原始记录吧。这些也许是过眼烟云,以吐为快,或许有个一句两句,咯色一点,兴许也是一种为北京文化添砖加瓦的好事。思来想去,干脆自己骗自己,反正北京人写的东西,就算北京的东西,至于内容,选题,一个普通老百姓,文革的经历者,能把自己的话说明白了,就别苛求了。

       自己这一阵觉得视野还放开了一些,觉得有些事情还能搀和两句,但是一敲字,绝非像写自己经历那么简单,所以这类文字的可信性极差,只不过是提个醒,文雅一点叫抛砖引玉,所以希望大家老师不吝赐教。

这个话题《关于北京的图书的拾慧》,是因为我想稍微系统一点读些各个方面关于北京的图书。后来一想,干吗放着河水不洗船。我身在图书大厦,图书大厦的图书究竟能够成为某种特定选题的资料库的可行性有多大,这同样也是对于北京的某一侧面的表述。也给诸位网友提供点信息。

因自己只是蜻蜓点水,而图书分类是至今也没有成为完整系列体系的课题。何况咱的切入点本身就很含混,甚至不符合图书分类规范,所以,看哪写哪吧。

1.      导游图书类。

旅游图;旅游教材。这类书一是实用性较强,一是商业广告性较强。作为初级参考资料,寻门索骥还是可以的,外地人和初接触此类题材的朋友,用起来还是很便捷的。这类书我个人觉得,有的实用性较强,如官方例行的导游书册,但比较浅薄,思路也很陈旧;有的个性化较强,如驴皮书一类。这类书主要以个性旅游为关注点,有些观点很新颖,我很喜欢;有的借旅游做包装,推销的水分较大;还有就是专题专物的导游,实际是导购图,虽然不是学术经典,但是看起来赏心悦目,也是独具匠心的。

 

2.      地图索引类

这类书其实原本是地图,本身的价值在于交通道路。可后来陆续出了一些老北京的地图翻版,解放前后的都有,可读性就不局限于地图本身了。加上现在的1039 系列图书,这类书对于了解北京也是很直接的。

3.      掌故史料类

这类书比较难找到确切的门类,只能徜徉于史地图书专区,现在这类书出的比较多了,至于水平,自己不是专家,但感觉象张老师那样以新的思路加上现实照片和相关老资料图片的书籍,不是很多,反正这一块是真正想了解老北京的人,必须认真汲取的重要阵地。

4.      选题专著类

这也和上面的情况相近,只不过专题性更强,譬如讲民风习俗的,六行八作的。可读性可能更专注一些,作为资料的搜集,或是某一题材的知识储备,这样的书,还是很有价值的。还有象季羡林,侯仁之这样的学者教授,他们都有关于北京的论著,似乎还有这样的集册,哪小咤经常转载传抄一些这样的作品文章,读起来余香满口,沁人心脾。

5.      文学小说类

     京味小说,有老舍这样的大家,也有刘一达这样的新锐;有刘心武这样中规正式的《中鼓楼》;也有王朔这样的流行文学;还有象《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以北京为背景的革命文学;至于象“霸王别姬”“法源寺”“还珠格格”“城南旧事”;等等港澳台,海外华人的怀旧演义,真是琳琅满目,读起来赏心悦目,想起来收获异趣;尤其一些老文人,学者的随笔随感,也许未收集成册,但是这种闪现的小品,更具精华。散文可能多一些,诗歌,诗词,就相对少的可怜了。

6.      图片画册类,

这类画册图片,以风光摄影为主。作为直接感官观看浏览还算过瘾。北京人大事作不来,小事又不做的臭毛病在这类书籍中显现尤为典型。小的明信片,内容陈旧,品种匮乏,比起其他地区作品,愧不言表。而真正跟的上时代节奏的画册又十分罕见,所罗列的北京名胜,早已千人一面,味如嚼蜡。可能现在也就是旅游的外国人也许买几本。外地人买这样的画册,也可谓冤大头了。还有一些‘老照片,黑镜头’类的画册。看看也无妨。只是收藏性不强。前一阵拍北京老胡同,皇城故宫,门墩砖雕的画册出过一些,的确很有水平,过目不忘。但是似乎人文气息少了一些,甚至时代感觉没有,好象有些学究考据八股的味道。

7.      古旧名著类

我记得在东北兵团就特别喜欢的《燕京竹枝词》,《日下旧闻考》,可能是前一阵北京出版社翻印了一批。眼下这里也很难找到。不过星星点点还是有宝可觅的。这也许在北京的中国书店多一些,这些书的史料性,可读性都极强。因为清末的政治经济文化大气候都是一个历史社会的转折契机,很多的墨客骚人,才高八斗,可时过境迁,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都随着科举制度的废弃,成了南柯一梦。这个阶段的很多作品,甚至可以和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相媲美,这些书籍的,学习,掌握,搜集,翻印,宣传,讲解,如果不作好,真是抱着金饭碗要饭吃了。

8.      其他学科类

比较典型的是建筑类的学术专著,虽然意在建筑,可是封建皇城文化的形成积淀,对于北京城市的形成组建都有着坚实的的理论根据。还有地方志,史料旧档,等等翻新文件集注,都是搞认真研究的必备材料。至于医学,戏剧,餐饮,教育,风水,宗教,语言。文字等等因为北京的历史古都的原因,这些方面都有着独到的学术成果,通过这些科学成果的发展演进,同样可以解读北京的文化的结构史因。

9.      地域刊物类

    全国的出版社有500余家,而在北京的就有300余家。这些出版社虽然各有专署,但是北京的文化肯定会近水楼台先得月,把盏头筹。而北京文化的大环境,又给了这些出版社搭建了最理想的创作平台。尤其专署于北京区域的报刊杂志,肯定比地方优势甚过,稿件的丰富资源,首都的环境优势,使得各式各类,档次内容,读者群类,关注方面的刊物信手可及。刊物的优势更在于时代节奏感,所以在这些新人,新事,新思路,新角度的文化传承上,北京的刊物是了解北京的时尚必备。

10.综合散碎类  

零零散散说了这些,肯定挂一漏万,譬如,京巴只是一种狗的品种,但为什么,只有北京能够生成培育的出来呢,答案只有一个:只有北京的皇亲贵族才能具备养育这种物种生灵的各类条件。从而可以衍生出,北京很多历史具体枝节的成因。 再说天桥文化,虽然各地都有当地文化的集散地,但是天桥文化决不仅是北京土著习俗的单一构成,由于北京的京城优势,所以各类文化要想在北京立住脚,肯定得在天桥热身敲门,象京剧是外来品种,结果是在北京开花结果,演绎成宗。而评剧则是在天桥摸爬滚打,历经磨难,才历练成佛的。所以这些散碎的的珠玑,经过北京这块风水宝地的修炼升华,才能构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研究这些点,块的同时,更要连线成面,这样才会准确深入全面立体的把握北京文化。 

说了这些,一是抛砖引玉,一是,也让人们知道,现在的北京人是怎样分配自己的业余精神生活的

 

                  06。5。15   图书大厦

                                

 

 楼主| 发表于 2006-5-16 1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



 楼主| 发表于 2006-5-17 0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胡同天地万千重 5月17 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7 0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

俊哥靓女乐陶中
 楼主| 发表于 2006-5-17 0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寻常百姓风情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3 22:42 , Processed in 1.208502 second(s), 3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