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猪87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含4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12-4-19 1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9 1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楼主| 发表于 2012-4-19 1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楼主| 发表于 2012-4-19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楼主| 发表于 2012-4-19 1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楼主| 发表于 2012-4-19 1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汾酒清香杏花村(4.19)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0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 y* I1 n, Y( K: c0 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27 8:40:31编辑过]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0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8 ]/ ]; {, T" T3 @- v

                                                        拍片与干事儿

' }, w5 [) ]0 w" N: y g1 M; N& G' @$ b

 

- t$ g" ?3 a: N- z7 j

 

* B- K2 r" E# s% ^5 K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瞅着谷雨已过,夏天就要到了,可回头一看今年拍了什么片,干了什么事儿,还真有点二唬。打开U盘一看,片子还算是有一些,今年开春这一段,还真参加了几次和摄影有关的活动。

# \6 r! j# f8 g4 I! _2 Z T

   去了一趟婺源。婺源是拍片人很向往的一个地方,一些摄影的朋友,也去过几回,都很有收获。但其中一条经验就是天气的不可预测性,是选择什么时候去婺源的关键。我们是三月底去的,一个礼拜,天公作美,阴雨晴三种天气都赶上了,所以拍出来的片子无论是颜色、光线、水雾,色温,都提供了非常宽泛的条件,真是玩爽了。

8 a. c$ L2 E5 j5 q" q4 y. U7 S

   回味婺源,片子是拍了,可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很多没有去过婺源的人,都把拍油菜花放在了第一选择上,的确,漫山遍野,嫩绿娇黄的油菜花,确实是拍摄人为之心动的重要题材,尤其北方人,更是对于这种色彩的天赋,感到了开了眼似的拍摄冲动。

( L2 I# l+ \" K9 k7 h

   这就回到了题目所说的话题:拍片与干事儿。拍了片子是不是就等于干了事。婺源的片子拍了不少,临去之前,我也做了一些预习的功课。除了拍油菜花,也对“徽派文化”风格的片子着重学习了不少。虽然婺源地处江西,但毗邻安徽,建筑风格极具徽派文化特色。所以我在拍摄油菜花的时候,对路过的乡村景点,尽可能的以徽派风格的审美进行构图选材,回过头来一看,稍微有点那个意思,但阴差阳错,白璧微瑕,如果我们再晚回来一个星期,等到桃花盛开的时节,我想那种标准的徽派糖水片,也许还能再拍出一些来 。

4 L, f* c. o0 Y+ A4 q7 c1 |: T r

    由于我去婺源,还真不是为了拍风光糖水片,而我即使到其它一些风光景点拍摄采风,也愿意把镜头对准景点中的人文生活,这次去婺源,我也拍了一些这样的镜头,但实事求是说,有一个原因,使我没有占用太多的时间拍摄人文景观,而是把镜头关注点集中到了一个我事到临头才发现的拍摄素材----徽派建筑雕塑。

) X2 P" O3 i1 J& e; z5 S, q

    自己不配说什么自己孤陋寡闻,因为我的确没去过多少外地的景点。徽派建筑我以为也像北京一样,都是保留在经典建筑之中,到了婺源一看,那些令人不敢相信的砖雕木雕,竟会如此完美的保留在乡村僻壤之中。我看到这些砖雕木雕,除了惊喜兴奋之外,的确是手忙脚乱,目不暇接。现在粗粗的一算,所拍摄这些题材的片子绝对超过了油菜花的数量。至于这些砖雕木雕的评价论述,我现在还沉浸于欣赏迷醉之中,就不敢多说什么了,但之所以说这句话,我觉得拍片可以是一种游玩,一种休闲,但是拍摄同样是一种学习,一种开拓,虽然我不能说什么拍摄是对于文化的一种什么责任,但我觉得要是能够把摄影当回事的人,最好把每一次拍摄的机会,也当做一次做事的实践,可能收获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可能还会有很多自我肯定的独特感受。

) v7 D2 C$ X( }7 p( W

    而后,又去了一趟杏花村。山西是北京的后院,山西众多的景观,尤其是人文景观,是我这个喜欢拍胡同的发烧友,一个眼红心动的地方。去了杏花村,除了喝清香醇美的汾酒之外,也观赏了汾酒厂家如何经营发展这个老品牌的新观念,新举措,很受教育。

# P$ Z) Z& ]% B1 W

   也许是这么多年拍胡同养成的审美思路。我还是愿意把镜头对准历史存留的那些人文景观上。我们参观了杏花村的老酒厂,自己也抽闲去了杏花村毗邻的东堡西堡村,多少也对这个杏花村地域有了一个更为宽泛的了解。但最值得一提的是,离杏花村不远的太符观。这个道观,从存留的碑刻来看,建于金代,距今近千年,如果现在存留的建筑(即使是后来历朝历代的维修保护)还有一定比例的原建面目的话,那简直可以讲,北京的这些建筑,都是无法和其比肩的。但我估计,可能真正金朝遗物的东西不是很多了,除了一些碑刻,可能院子的格局是原来的,不过从现在看到的物件来分析,这些精美传神的雕塑,至少是明代的作品,对于我这个从北京来的人讲,即使在故宫,除了见到一些玻璃阁子密封的皇家文物历史悠久以外,真正能够看到明朝珍品遗物的,也就是十三陵了。就是这些东西,几经改建维修,很难找到那种接地气的天成地孕之感,所以我在上篇文字用了一个“伟大”,借以搪塞我无法表述的敬畏和赞叹。

" l0 j- R' i$ w

    又回到了上面那句话,拍片与干事。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肯定应该是文化聚集的首善之区。但是也因为是首都,也必然成为了政治的中心,所以也因中国特色,成为了文化遭到政治迫害的首恶之区。

: ]( R Y/ r4 p. m

     说到这件事,不说什么焚书坑儒文化大革命,就说最近唱红歌一事,北京也有其社会基础,前一阵在北京搞扫黄打非反低俗,也可谓甚嚣尘上,至少德云社跑到天津去混场子,也是大家有目共睹,所以说文革阴魂不散,绝非空穴来风。

4 K. G" b! G2 M3 [% z

     如果说文革的浩劫,是整个民族的文化劫难,可为什么外地有这么多的文化遗产能够成为漏网之鱼呢。如果我们很苛刻的说起北京胡同的消逝,总是推卸给文革的破坏,其实文革的破坏,对于胡同文化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讲,只是表面上的影响,最大的恶行也就是修建地铁,逐次的把北京的城墙拆毁了。而在把文革定位于浩劫之后,对于北京文化的毁害,并没有因文革的判罪而停止,反而可以讲“让少数人先富起来”的指导思想,使北京更沦为文化殉葬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北京文化的标志性经典-----胡同建筑,从文革结束到至今,也就是实事求是的说,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此时此刻,北京胡同的消逝,是北京历史最鲜明,最迅速,最惨不忍睹的一段时间,北京胡同的数量,民国的时候是一个顶峰,到了文革伊始,基本保持原状,可是到了如今,现在已经能够称之为真正胡同的民居建筑,可能已经超不过四位数了。我记得,当初推翻华国锋朝代的论点,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我就要问一句:胡同是不是北京文化,现如今北京胡同已经成为了各种政治政策的体温表,说得再好听,文化再能给政府的作为脸上贴金,可胡同的数量,我个人以为:终归是衡量一个政府政策作为的标志性指标。

( }9 F0 b8 R, p M. x5 {* e

     这一阵又山呼起文化大繁荣。中国特色文化历来是政治的小妾粉头,所以一旦政治上要有什么风云变幻,肯定要拿文化当做串场的跟头虫,先弄个灯红酒绿锣鼓喧天,等到政治游戏一旦拍板,跟风卖笑的文化炒作,就成了昨日烟云,也许有人转身投靠,成为了新一届政治权贵的刷漆新宠,也有一大批人,因为投靠错了,成为了错鬼冤魂,那些跟风捧脚的囧事,也就成为了世人笑骂的新一茬谈资。

; T2 x* b: Z7 \1 X/ g

    两会开完了,跟胡同最有关的就是冯骥才说大吉片棺材铺的那件事,咱拿这件事当了个事,可胡同小事毕竟跟掌权的人能不能当选18大代表没关系,所以两会闭幕过眼烟云,这事肯定是杳无音信了。  但是这一阵,唱红歌为了打鬼借助钟馗的狐狸尾巴已经暴露出来,所以,以前卖力表现的文化官员们,现在又赶紧转换门庭,力图在18大之前再压一宝,表现一把,又弄出了什么文化大繁荣的闹戏。从草莓大会到摄影器材展,从车展到第二届北京电影节,好像是轰轰烈烈,其实已经是掩耳盗铃,漏洞百出了。只说两点,一是这些活动挂名的多是政府机关,似乎是以此证明政府职能部门都关心起文化建设这件事,其实谁都明白,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就是职能部门确实在自己管理的辖区里没有任何作为,只能娶媳妇打幡,听说哪能显脸就凑上前去卖个乖。一是现在这一阵政府办事,还真有点文革遗风,假大空吹牛皮不上税,您稍微过过眼,现在只要电视上新闻大街挂小旗的项目都号称“国际”,我倒是想,还是步子太小,应该叫“银河”“宇宙”“太空”才好吧。

9 L2 s% \+ b3 L: V! }: X

    昨天看电视,电影节开幕。有个外国人说的几句话我记住了:一是泰坦尼克号的三D销售,中国市场超过了全世界,一是中国电影票额去年是130亿。泰坦尼克三D这件事说明了中国文化市场现状是如此孤陋寡闻的水平,离世界鉴赏层面如此之远,令人落泪,而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电影票房仅仅130个亿,还敢拿到电视上表白,其实连一个区区汾酒厂一年的销售额度都相差无几了。     

- p ]) u& j( P7 C" l: g: S4 u, W

 我是一个摄影的发烧友,对于现在的所谓文化大繁荣的举措,既感到可笑,又感到可悲,自己只是一介草民,没有什么能力做些正事,有时间拍拍片子,力求在拍片子的同时,也把干事的意思融进其中,不能为这个时代的进步出一把力,也为这个时代进展的步伐,尽可能的记录一些清晰地印记,也是一种告慰吧。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0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0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拍片与干事(4.27)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门与什刹海

  * Y! h. j# l: R/ Y

                                                 后门\什刹海(一)

/ F6 P! x1 s" n0 o8 i

 

8 O& h' y2 ?2 @

 

& c( Z7 j! y+ g: b0 s% F3 ?

    我的家原来住在地安门内的东吉祥胡同。往东出胡同的东口,往北沿着北河沿(现在叫北河胡同)就到了地安门东大街(现在叫平安大街)要是往西走,穿过慈慧殿就到了地安门内大街。

+ M) `+ r: f3 ~4 [! ]) t6 k! b

    不过那时候,很少管地安门叫地安门,都叫后门,也许就是应对前门而产生的称呼吧。

' W0 z& R& H3 w6 X

    原来所谓的中轴线一说,并不是像现在说的那么清楚,但多少还是知道以地安门为界,西边就是西城区,东边就是东城区。我是在东板桥小学度过的小学时代,(现在只剩下了一片废墟)中学就近入学上的91中(现在也改成别的学校了)。当年的学生还是比较老实,所以活动范围多是以学校的社会活动为主,相比较来讲,虽然我家的东吉祥胡同,已经是东城区的紧西边,但活动地域还是多以东城为主。东板桥小学是个历史悠久的学校,我的姑姑就在那里上过学,我的二姐也是那个学校,住在地安门西边的孩子也多舍近求远到这里上学,真是哥姐一茬,弟妹一茬的同学关系,在我们这一个班,就有好几个。

8 T9 m! J* W. }$ K3 ~9 B

   由于那时候北海公园要门票(可能是5分钱)而景山公园不收门票,再加上有少年宫,所以我们多是到景山去玩。但是因为米粮库,油漆作都有我们的同学,所以对那里也是相当的熟悉。

, g& o9 n* J# I; X, \

   随着年龄的长大,再加上文革浩劫的到来,孩子们无所适事,哪好玩就上哪去瞎串乱跑,也就对于地安门大街的西边益发的熟悉起来。对于地安门内以西的地方,有很多值得回忆的地方。如北海的冰窖,小的时候,什刹海有冰窖采冰,而北海的冰窖似乎更加“专业”(史料记载,这里是皇家紫禁城专用冰窖)好像别的地方,冰窖到了天暖夏季就基本收摊了,而北海冰窖几乎一年四季都能有拉冰的三轮车,从那里出入,所以有时候,就到冰窖附近等着,万一掉下来一块半块,小孩们就像捡了嘻嘻哈似的,往家跑,其实到了家,冰也就化没了。还有,小的时候,胆子都很小,据说只有胆子最大的孩子,才敢走北海夹道胡同,尤其夜黑风高夜,要是谁说从北海夹道走过一趟,小朋友们都另眼看待。其实地安门内大街,除了那两座军队的大屋顶的建筑之外,靠西墙那一溜,值得回忆的就是西北角的那个华安照相馆。小学生没有任何的证件,直到有了游泳证,才开始照标准像。可以说我们住在那一带的孩子,虽然在鼓楼前面还有一家照相馆,因为价格的关系(华安一寸标准黑白照,洗四张,四角二分钱)所以绝大多数都是在这里留下人生第一张标准照的,如果时间可以穿越,万一这里的底片资料还有留存的话,我们都可以从这间小小的照相馆里,找到我们儿时的雪泥鸿爪。

d/ Q* y3 _2 H7 [$ b8 T, r

    相对于地安门南侧的那面墙,可以直言不讳的说,就是贫民窟,也就是所谓的临建房。这里面住着我们中学的一个同学叫二黑,他家以剃头为生,后来所谓的北京板寸,似乎他家还有一号。08年奥运,清理门户,那里还真有一些彩头,我也拍了一些片子,不过螳臂终究不能挡车,最后还是被清理出去了。

, T; C, ^) c! `4 F6 g

    地安门究竟有没有牌坊,可能是有的,但我们没有看见过,但地安门外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地段。

6 V! c: _0 z4 T" M

    我曾经有意识的搜集了一些文人墨客关于这里的描写,对于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有着非常确切的帮助。从历史上说,北京城的建筑格局就是前殿后市,那么地安门外正是“后市”的这一街区。现在依稀可见的是在鼓楼前东侧高台阶的那几个门脸,至少在清朝就有商家在那里经营做买卖了。

8 y3 n, C" S) x

    由于德胜门斜街和烟袋斜街的引导,所以当历史上什刹海再也不是商埠船港之后,鼓楼前就益发的成为了旧京的商业繁华之地。这一点有很多的资料和文人的著作都清晰的说到了这一点,我只是从我依稀的记忆里再添点鲜活的事例吧。

( E1 N/ P# U! K2 Y; Z+ K* L

    地安门十字路口东北角,把角最著名的就是那个小吃店,似乎和护国寺隆福寺小吃店还是有一拼的。我的小学同学曾经较真想把它最原始的名字想出来,还是没有弄出个水落石出,不过能够记得的是,那个店原来是一层的,什么时候改成二楼也开张,就不大清楚了。据考证,地安门把口的地方原来和西四路口一样,也有相对的两个燕翅楼,什么时候改成饭馆的,就不大清楚了。

% R2 c* N ]- }6 r1 l1 p4 V9 s) z

   而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地安门百货商场。当年敢叫商场,在地安门一带,也就是这里。临街的有十几个门脸,后面还有一个很大的鲜货市场。当时在北京要是吃海鲜,只有这里面偶尔能够看到没有上冻的海鱼或海货,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当时贴出的一张宣传画:不能吃河豚鱼,画面画了十几种,但市面基本上是见不到的,可倒接受了一种理论:凡是漂亮美丽的外表,一定含有非常危险的致害毒素。

6 q0 k) \( O2 ]8 c9 t. R

    地安门商场的最北边的一个开间,卖冷饮。我小的时候,吃冰棍三分钱是水果冰棍,小豆的四分钱,五分钱是奶油冰棍,而非常奢侈的就是鸳鸯冰棍,“鸳鸯冰棍,三毛一对儿”所以要想吃上一次几近冰激凌味道的鸳鸯冰棍,有时候还需要彼此同学之间共建和谐,伙着买,分着吃。好像那时候小碗冰激凌是两毛一。其他冷饮就是北冰洋汽水了,是一毛五一瓶,不准带走。

* q- N% r. s5 ~8 h5 w ^+ M8 A

    这间小屋,是洋式的“酒吧”,(区别于小酒铺)有卖啤酒的,所以也有一些零食小吃,但因为要占座,所以比街头的小酒铺卖的稍微贵几分钱。一般来讲,当时坐在那里喝点啤酒,是一件很“奢”的事情。记得我第一次从东北探亲,在那里买了一瓶小香槟,畅饮一次,回到东北连里,也是一个可以炫耀的话资。

8 y$ Q" ?6 Y: {5 @% [

    地安门外马路东,再往前走,还有几家可以记得住的店铺,首先自然是地安门书店,这是我心目中的第一个新华书店,我对图书,对新华书店的认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新华书店的南面有个刻字社,过了新华书店后门桥路北有个玻璃商店,加之路西往北还有个化工油漆商店。之所以把他们三个商店拴到一块,是因为文革期间大家都攒纪念章,而没有路子的人,就开始琢磨着做有机玻璃的纪念章。我也做过这件事,可以讲我的美工生涯,这件事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在玻璃商店买了有机玻璃的下脚料,精心打磨,然后到化工商店买点“香蕉水”自己炮制有机玻璃化学胶。然后找几枚品相较好的五分钱硬币,把周围的花纹用钢锉锉掉,只留下天安门。然后粘在红色珠光有机玻璃上,然后再到刻字社,刻上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手工费一毛来钱)这样一条酷似艺术品的纪念章,就这样骄傲的戴在了我的胸前,我曾经拿这枚作品,到纪念章倒换市场问过价,基本相当于一个“大头”的价位。

+ z7 O& l: B6 {; ?. T

    再往北走(路东)能够记住的就是一个理发馆。因为在地安门内这一片称理发都叫剃头,刮光头是一毛钱,剃平头(分头底)一毛五。要想全活就得到这里来了,吹染烫作,一个男全活得三毛多钱。我记得我是在临去东北前,为了照标准像,到那里理过一次发,不过没到家,我就用好多水把这个和叛徒形象似的偏分头给洗掉了,这次又吹又做的分头形象,还是没有落实烙印在我去东北的标准像上。

3 @ O' j) K: ~& x* Y8 T Y5 C

    再往北还有个照相馆。不过一寸照片比华安贵上一半,所以从来没到那里照过相。等到后来,翻些资料,才知道这一带的二层临街店铺房,是原来老北京前殿后市格局的典型建筑。

8 L0 _/ E- ~+ s% |- }& i

    这里说的这些就是地安门内外大街路东的一些零星记忆,也是自己沿着慈慧殿往西走的路线,其实慈慧殿胡同里面也有很多值得记忆的故事。现在依然能够看出原貌的深宅大院,就有好几座,胡同里最大的“官”就是九三学社的头许德珩。记得最牛的时候,他家的电网上面的红灯,夜里还亮着,很是气派。

- R9 h/ l4 U6 k5 |

    而慈慧殿的故事就多了去了。原来这里是皇宫老宫女临老出家为尼的尼姑庵。其实这一带也多是为这些老宫女老太监设置的住所单位,推测东吉祥,西吉祥胡同,这些胡同肯定与这种设置有关,最典型的就是安乐堂胡同,是太监老去的停尸房,曾经名噪京城的明珠海鲜,就是一个很大的棺材铺(这是后话,下篇再聊)

" E5 |& N. e* B0 g9 t( y

    慈慧殿在我小的时候,还杂居住者很多居民,有印象的还有一对太监,一个个高一些,一个个矮一些,猛一瞅像个夫妻似的,在我们那一带走街串巷磨刀磨剪子。后来我查了一些资料,朱自清曾经在这里住过,还写过一些文章,描写后门和什刹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聊这个话题。

1 |4 l: m& ^" l4 X8 h0 ^

    不发什么牢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京城的胡同养育了胡同里的居民百姓,而这些居民百姓又为延续坚守北京的胡同文化,做着自觉或不自觉地日常琐事。我爱胡同,是因为我爱胡同里的邻里乡亲,而我爱我的生身养地,也就自然而然的要守护着北京文化的冥冥幽情。

5 S" Q3 n2 O" y4 @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5.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0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门与什刹海(2)

  6 t3 C3 i3 t- l( ?. W

                                                         后门\什刹海(二)

% s$ o j+ o' z. u6 N" v7 v. d

 

3 a1 r0 r8 F8 h ~4 D

 

8 @, M7 _+ X5 ~+ U# y

   我家住在东吉祥胡同的最后一个门,老门牌是11号。前一阵我曾经发过一些关于这个院的一些文字图片,基本是我个人的直观所见。因这一段又有一些关于房产的问题,就又了解了一下更多的情况。

5 r2 w1 J5 C7 v' a* \* A5 C# ]& y

   我小的时候,门前有两颗大槐树,把墙角胡同拐弯的位置,有个影壁。但是西吉祥一号门,据说原来是我家的马厩车棚,听老人们一说,我依稀记得,那个院,只有北房,而南房的确是一溜草棚。而西吉祥的2号门,是我家的倒座房,我家北房的西耳房原来可以直接通到这个院,这样我家院子的格局就是更加标准的四合院了。因为某种原因,现在东吉祥胡同还保留了四个门,我家算幸存的一个,以此推论,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一些现存建筑物的历史背景,可能就比简单直接来看这些普通寻常的建筑物,更能读出一些令人值得品味的故事潜在其中了。

9 `& f* Y0 K8 {4 P! T8 S, [

   从我家往东走,以前说过,10号门住着章伯钧家,(见我写过的《往事并不如烟补记》)这一阵我有机会进去了几次,看到如此简单平常的几间屋子,竟然曾经居住过上个世纪的叱咤风云的人物,益发觉得历史的耐读性。出了胡同东口,往北沿着北河沿胡同就到了平安大街。

2 T; P$ Q s2 h. c' n5 J

    北河沿胡同,也就是通惠河的旧址,这条河道故道上面从后门桥拐过来,到北河沿,再到皇城根,几乎煤铺一个接着一个,我们班的几个同学的家长就有好几个是与这个行业有直接关系的,有“摇煤球(糗)儿(耳)地”,也有开煤铺当老板的。都说历史上北京用煤是从西直门进北京城的,但我觉得是否德胜门沿着鼓楼也是一条送煤的路呢?现在看到的北河胡同北口那栋教堂,我记着是在80年代才复建的,居住在那里的同学家被拆迁,教堂后面的如意胡同也随之消逝了。

* X/ t5 D$ P/ E5 D

     出了北河沿,正对着就是东不压桥胡同,这里面住着我们很多的同学,这的福祥寺很有名,而路口东不压桥最有价值,现在依然在大兴土木,您能见到创新和谐的地方,就是詹天佑家的旧址,这种光天化日的振兴文化大繁荣,实际是连国宝人家的祖产故居都给拆毁的恶行,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而作秀的通惠河工程,现在依然断断续续的折腾着,而最令人发指的是,居然在残存的通惠河故道上,又在修什么玻璃景观通道,从现在的图片看,钢筋铁梁已经破坏了残存河道的基石框架,我真要骂人了,决策的人是不是为了挣钱,宁肯把自己老妈的皮扒下来做皮影来蒙钱吧。

8 d0 ^3 T. |5 }0 l L

    从平安大道(也就是原来的地安门东大街)往西走,路南的路基似乎比路面要高出一米,(似乎一直到厂桥,两边总是断断续续的有高台出现)到底因为什么历史成因形成的,有心者还真可以核查一下。路南虽然有我们的同学几家,但基本上没有什么可记载的故事,除了上篇文字提到的安乐堂胡同外,在安乐堂胡同东口,有一个大院,是科学院的宿舍,小的时候,母亲曾让我给居住在那里的同事送过杂志。

3 G3 w. p k& a- v

    路北的故事似乎就比路南要多了。从东不压桥路口往东看,大户王府毗邻不断,最有名的曾格林沁的故居,后来曾经是皇城根小学。而从东不压桥往西走现在仍能数的出来的大宅门至少在三个以上。其中有两个大院都有我的同学在那里居住过,所以我对那里非常熟悉。近来和同学们有意的关注了这里历史,得出了一些信息:这一带是原来的太医院,现在还能依稀的找出这些建筑的痕迹。对照着马路对面的安乐堂胡同,以及上篇文字提到的东吉祥、西吉祥、慈慧殿等等故事,太医院旧址的说法是能成立的。而就在这几个大门之中的临街铺面房,我记忆确切的就是那个棺材铺,好像在六十年代的时候才被改造,小时候一走到这里,就哼着“打竹板迈大步,眼前来到了棺材铺,棺材铺的棺材好,一头大来一头小,装上死人活不了,装上活人跑不了”。毕竟这是个棺材铺,我心理总是有点害怕,所以只在门口巴望过,没敢越雷池一步。后来改成了个菜铺,而后最著名的“明珠海鲜”就是在这块地方,红极京城的。

. ]2 ^5 q* h1 u, P( b# m4 h

    再往前走,有个胡同,里面是地安门中学,我所在的91中只有初中部,而这个学校有高中部,虽然学校的声誉不是很高,但到了文革就近入学,天下乌鸦一般红,我的很多小学同学就进了这个中学。记忆最深的是,这个学校的鼓号队在那一片是很有名的,文革的时候,如果两个学校鼓号队在大街上遇到了,就如同出殡赶上了撞车,可劲的借着机会互相的攀比,谁的声音大,谁的队伍齐,谁的花样多,到了最后,堵塞了交通,不是一场群架斗殴,就是招来警察轰走了事。我们那时岁数还小,看到这种规模武打场面,自然是记忆深刻了。

; R6 l' w, E1 n/ Z% ]6 e

    再往前走就是岔子胡同。这个胡同现在根据自己扫街的经验看,当年也是一个店铺毗连的街区,就是现在也依然能够看得出残留的门面排子板和挂幌子招牌的挂钩。这个胡同住着我的好几个同班同学,但是到了解放后,这个胡同成了地安门商场的后身,居住条件就很差了,那时候到地安门商场后门,也从这里穿过,现在堵成死胡同。

: k2 ]% M1 t& |" E! ^: @

   再拐到地安门外大街。上篇文字已经讲到了路东的一些事,就再说说路西的点滴记忆。如果说地安门外路口的确也有两个燕翅楼的话,那么路西的现在的峨眉酒家,在我的记忆里就是一个二层楼的饭馆,据岁数大的人回忆,原来这个地方是个纸张店,改成饭馆后,(卖过天津包子)在那一带,也是小有档次的。

6 h0 I. G: i( _# k

    在后门桥的南面,有个白米斜街,有好几个卖砂石木料,白灰砖石的铺子,现在据说张之洞在那里住过,而我只记得一进路口,路南是个建材的商店,一进路口灰土飞扬,所以一般人是不从那里走的。再往前走马路边就是一个文物商店,现今似乎已经关门上板很多年了,但根据记载,这是一家历史很久的古玩店铺。而我有印象的是,文革前,总有上门到我家来买旧首饰的买卖人,就是这家古玩店的。我由此懂得一些什么是翡,什么是翠,如何拿着镯子耳环在阳光下左右翻腾,察看里面的名堂的动作记忆犹新。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我家一个桌面上的摆件屏风,卖了22元钱,当时是个大数了,就在那个礼拜天,母亲给我们买了带鱼,牙祭了一把。

; P+ t u9 |% J6 K, ~2 z

    过了后门桥,有个小洋楼,里面住着我的一个亲戚,孩子是天字辈的(烟袋斜街广福观后院北屋,也有一门亲戚,孩子也是天字辈的)。前几年还有来往。再往前是邮局,邮局本身没什么特殊,可当年,文革交换纪念章,那地是个聚集点,曾经是我多次光顾的地方,一些与纪念章相关的绯闻轶事,都和那里有关。

* a: W9 B; K6 ]4 X) _ _

再往前有个电料行。小的时候,自己也学习装过矿石收音机,所以那里就是我上了中学以后,唯一接触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源头基地。最后我已经能够用三极管做超外差式的晶体管收音机了,但是文革上山下乡,可能出现的“斯基、波夫”就因此夭折了。

1 I$ ]& K+ c0 ~

     说到商场,鼓楼前还有个商场,不过叫电器商场,不是百货商场,后来也是什么都卖了,可一般都称它为鼓楼商场。过了这个商场就是烟袋斜街,烟袋斜街的路北高台阶上,有个宏吉(小时候都叫红旗)文化用品商店,有时候买一些比较高级的彩色铅笔,香味橡皮,都是到这里来购买。

K5 F& }. j2 h

    说到烟袋斜街,文革前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名气,只是很普通的一条胡同而已。我之所以对这条胡同很熟悉,除了广福观我家那个会做风筝的亲戚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鑫园浴池。我小的时候,父亲每礼拜回家一次,必干的一件事情就是到鑫园浴池泡个澡,有时候父亲也带着我去。印象极深的几个词:“让一位”,就是让门口排队的顾客进来一位。“脱筐还是等座您呐”,就是人太多,没有床位,顾客可以先把衣服脱在筐里,等洗完澡,有空床再休息。“您是自带,还是来壶高沫”,就是说顾客想沏壶茶,是自己带的茶叶还是澡堂给您备上茶叶。烟雾缭绕,热气腾腾,人声喧闹,侃天论地,京评哼唱,气可通天,凡此影像,天上人间。我岁数小,有空闲时间总想和小朋友一起去玩,这时候,父亲总是哄着我,说洗完澡到后门桥边的合义斋喝炒肝。那时候炒肝一角三分钱,也是很有诱惑力的一种大餐,所以我为了喝炒肝。也就经常和父亲一起去鑫园澡堂洗澡,这也成了一段回忆父亲的佳话。

6 M n; ]9 x/ ^6 [2 l' L/ r

     扯远点,北京人吃很多东西不叫吃,叫喝。喝豆汁,尚可理解,吃炒肝也叫喝炒肝,而喝面茶就更讲究了,放上麻酱芝麻盐之后,不能搅和,转着碗边喝,喝完之后,整个碗和刷完了一样干干净净。现在炒肝够味的铺子不多了,特意到前门鲜鱼口天鲜居那家去尝了几回,价钱是8块钱一碗了,味道还凑合,包子也对付,如果不苛求的话,也还算吃得过的一个北京小吃吧。

5 z y0 X+ z! e1 g. N: l3 a9 D: S

     据说什刹海旅游区的划分,是以地安门大街街面为线,大街面都归西城区,所以这些地方也算是什刹海的管辖地段。咱写点东西就是找个乐,只要是老北京,甭管东西城-----文化这个东西也许正是因为能让老百姓心里有了乐儿,才有生命力的吧。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0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0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2(5.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0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门与什刹海(3)

  3 A: M5 u9 X& ^2 w

                                                 后门\什刹海(3)

" M) r$ I" b. w* p, h$ M

 


+ i5 k+ G1 `; J f. o

    虽然前面说的那些事,可能没有直接描写什刹海湖边的故事,但是地安门外大街的街面,也是属于这一地区的领属,所以也不算离题多远。本来这一段想说什刹海,可仔细再一看前面所写的那些事,后门还有外两个地方得说一说,一个是路西的中药铺,一个是路东的拍卖行。

* ?4 O: t( y8 z+ S/ \! @6 d

    后门的那个中药铺,也是个老门店,也有过老名称。不过在我记事的时候,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好像叫地安门药店了,中西药全经营,我们小的时候,买药基本是在那个药铺。小孩有病自然是大人去买药,我自己自主买药,其实就是买塔糖和山楂丸。塔糖是打蛔虫的,不是太甜,可以当糖吃,可再大一点,知道一粒山楂丸才三分钱,甜酸适口,比起买果丹皮要好吃的多,所以那个药店成了我们有零钱买零食的又一个选择。

9 p5 g% g8 d/ j( n1 C/ M

    路东过了新华书店,还有个拍卖行,真实的名字叫寄售商店。稍微大了一点的时候,知道了过日子的艰辛,也养成了逛这个商店的习惯。逛拍卖行,没有具体的购买目的,哪个合适就买什么。那里的商品一是国营商店的处理品,稍有瑕疵,就打折出售,性价比极高,是很多人逛这里的一大看点。一是百姓自己的家什物件来这里寄售。这类分两种,一种是当时卖死(收购),当时点钱,一把一利索。还有一种是议价标价(寄售),卖出去后,寄售商店提成。在那个商店的东北角小屋是收货定价处,很多“油子”,都在那里囚着,等柜里划出价来,卖主不卖,这些油子就跟着卖主出来,再划价,也许就能够买到一些性价比更为优厚的商品,我的商品划价知识,就是从那里打上烙印的。

# j* y' F# L9 }

   小的时候去什刹海,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地安门往西,从北海后门对着的口进去,一个是从后门桥那个口进去。因为后门大街比较热闹,所以我们还是愿意从这边去什刹海为多。

# i t2 J1 m& \+ |, ?" l( p! i

   后门桥,也是个在北京举足轻重的文物古迹,官名叫万宁桥。我们小的时候,金锭桥(新修的那个桥)那个闸口,就已经盖上盖板成为暗沟,所以后门桥有什么太多的故事,也不是太清晰。现在我经常从那里找找儿时的感受,所以那里的事也算认真的了解过一些。桥上的栏板望柱,采取了新旧并存的保护方式,使人们能够更加确切的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桥边的四个镇水兽,的确是很值得再三把玩的历史文物珍品,我曾经到通县八里桥,萧太后桥,昌平朝宗桥等地也特意寻找拍摄过镇水兽,虽然各个地方的镇水兽各有千秋,相形之下,我觉得后门桥的镇水兽从形象造型到留存完整,还是可拔头筹的。曾经看到一条消息说,后门桥的桥洞拱券底下有北京两个字,我在08年冬天冻冰之后,到里面反复的找寻,最后的结论就是一个“传说”。

$ u3 f/ W3 j9 {; n

    现在后门桥路西的火神庙基本修复了,我记得原来的合义斋是挡在这个庙前面的。这个庙是个道观,正式的名字“敕建火德真君庙”。起源很早,据说是唐朝,最后修复也是在明朝,据说是当时京城内最大的火神庙。这里的建筑,还真算是万幸,地基没有破坏,格局基本完整,而前面的正殿非常难能可贵的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藻井,这个藻井,我在北京看到如此精美,如此完整,如此贴近可以直观的很多藻井相比较,可以说数一数二的了。不过有也有一点疑问,这个火神庙,是个道观,为什么叫庙,也是个外行人的疑问。这一阵经常去参观,长了一些知识,原来火神祝融是管水的神仙,看来这里的学问深了去了。

9 n; \1 u7 ?5 x; G9 t

    什刹海对于我们孩子来讲,首先是夏天的游泳和冬天的冰场。

! y8 Y, T" @ X& i, r

    现在什刹海荷花市场的西边,最早也有一块水域,叫做小西海,后来填充之后,就修建了什刹海游泳池和体育馆,而现在的什刹海体校,是在这个基础上又重新修建的,李连杰就是在这个体校出来的。

1 E- w' X1 _9 v* S+ m* D4 `

   什刹海游泳池,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去的地方。文革前的门票是一角钱,夜场一角五分钱,文革的时候,就改成了五分钱。

9 P3 F: d+ ~5 j. X; r' @

   这个游泳池有四个池子,一个蘑菇池,是小孩玩的;一个是三尺池,是从最浅到水最深的三尺;一个全是四尺的池子,还有一个九尺池,有两个跳板和一个三米多高的跳台。文革前这算深水区,必须要考深水合格证,我是五年级考下来的,也就是连续游上200米就合格。那时候,我的一帮同学经常一起游泳,非常羡慕能在跳台上跳出燕式的一位偶像。那时候有部《女跳水队员》跳的动作叫5311,记忆尤深,就是跳起来之后,横向转体360度,再入水,虽然电影里演得很漂亮,但总是觉得不如眼前这位燕式跳水,那么轻盈,那么神妙,燕式跳水讲求的是,往上起跳,然后在进水的过程中挺胸抬头双臂展开,逐渐的头部自由落下,等到基本身体已经朝下了,合上双臂的刹那之间,几乎就是入水的那一刻。虽然不像“托马斯全旋”“腾空两周半”“5311”那么多的转体难度,但是,越是简单越感到极致,尤其是逐渐落下时,人的身体就像一个竹蜻蜓,那么自然,那么超脱,丝毫感觉不出人的动作扭曲的压力,而是,一种健美,一种飘逸。我曾经也尝试过,结果不是跳水时,姿势不对挨了拍,就是跳板弹跳掌握不对,干脆就折下来了,这也算是我多年未净的一个心愿吧。

6 I0 F2 G4 i3 X8 h9 E- i9 w

    到了文革的时候,毛老头兴起了到大风大浪江河湖海去经风雨见世面,他七月畅游长江,全国纪念游泳活动七月份就是热潮,我也参加过,不过是在什刹海,环绕前海一周。

, H, o0 O" G, b6 {: a2 m1 J+ t

   什刹海在文革的时候,就开始修建天然游泳池。现在的荷花市场就是浅水区,而中心小岛那一块就是深水区。二分钱一张票,孩子们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太多的课外娱乐活动,成天就长在那里了。

5 S/ w+ g t8 C, F6 x

   浅水区整修的时候,我们就近学校的孩子,都去那里参加过义务劳动,无非就是搬搬石块,运运渣土,不过确实那一年修好游泳场,打上水泥池底之后,春去夏来,一放湖水,绿波荡漾,真有一种享受劳动成果的幸福感。

( Z* l; q9 G8 F: \; G, o7 l

   什刹海也可谓是一个水塘,所以肯定有鱼虾蚌龟。总游泳也觉着没意思,就想起了钓鱼,买上一根“尖子”,把家里的掸子给利用上(拔下鸡毛留下掸把),再找一根竹子旗杆当末杆,插在一起,这样一个三节的手竿也挺像那么回事似的。钓上来的几乎就都是两三寸长的白条,偶尔钓上一条二两沉的鲫瓜子,就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了。再就是下河沉底摸蛤蜊。蛤蜊就是大河蚌,那时候,什刹海湖底是淤泥,所以隔三差五总有人能摸上个半斤来沉的河蚌,拿回家,只能爆炒,似乎有点土腥味之外,也毕竟算是“海鲜”牙祭一把吧。

A" u4 `- Y' {1 d J4 D2 W

   等到了67年,人们对于文革的热情已经过季了,那么冬天的滑冰,益发成了这些红卫兵年龄段的闹事平台。

1 l- L6 \0 {8 f! E, o9 Z

   北京有很多个冰场。但面积最大的似乎还属什刹海冰场。冰场的日场人并不是太多,而到了晚上,灯光摇曳,音乐伴奏,滑冰者顾目四盼,而好事者也可以乘机对撞一下心目中心仪的那朵玫瑰。我那时才13岁多一点,是不敢有任何奢望的,看到划花样好的人就在旁面仔细的品味学习;划跑刀的如果不跑大圈,就在那里玩个醉八仙,扭锁链,证明自己也是有一定功力;而穿球刀的,如果不在那里打冰球,就多是伺机闹事的主。

# t. a0 q( v8 R3 m2 T7 ?, [

    冰场闹事,一般都是先斗嘴岔架盘道,闲人多了扎上堆,就有起哄拉偏手的,再等人堆积多了,冰面承受不了那么重的负担,肯定会突然发出嘎嘎的断裂声,这时候人们呼啦一声鸟兽散,您再甭想找刚才闹事的,或者围观起哄的,或是挨了打受了伤的,也就再也弄不清谁白谁黑了。

4 l4 r$ F* m0 U( _. s. k

    很多部描写文革的小说电视剧,一旦写到什刹海冰场,就都提到一位叫“新街口小混蛋”的传说人物。当年我也确实听说过这个名号,但他那时已经是对着“老兵”独树一帜的混蛋界的代表人物。后来我也陆续的接触过一些曾经极有可能和这个人接触过的那个年龄段的人提到过他,打架传奇的事情各有缤纷,但有几点是统一的:他出身贫寒,不是干部子弟,因打架下手狠出了名,后来感到世界还是得靠家里有靠山(出身高下)才能立得住,就有意识地领军贫民的孩子闯世界,但还是人不能跟命争,最后一次打假伤于非平民出身的对手,无处讲理,含恨致死,但临死时的装裹,大家都说穿戴的是最时髦的干部子弟装束,将校呢,将校靴,獭毛帽子,也算是对于这个世界最后一次的命运抗争吧。

3 a1 s# Z+ S/ Q2 {

   什刹海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有机会参加了一次什刹海学者的座谈会,茅塞顿开,视野洞开,原来这里的故事,车载斗量,填山充海,我所经历的事情,九牛一毛,但也正是因为参加了这个会议,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什刹海不是缺少故事,而是缺少对于这种文化真心痴迷的胡同文化殉葬者。

& T- t7 d4 _; B3 m) N. j3 G- E$ y9 x( F

    补记:头两篇文发完之后,很多朋友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拾遗补缺,还必须得补写第四篇,这也算是压力转化为动力吧

) E. a0 _( i! x' q* h. H9 i! Q( {) t

    后面的三组片子:鸦儿胡同广化寺浴佛节、地安门火神庙法事,银锭桥中式婚礼。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0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0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3 14: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当世者迷(7.23)

           当世者迷
   今年的端午节,我稍微用了点心,拍了几组片子,如果说旦分包容点的话,可能还看得过眼,但是我看了之后,除了有点感官上的愉悦之外,我也扪心自问,端午节究竟给与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我已经失去了叫真的冲动,只是随手在百度上搜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四种,就捡前两种坠在这里吧: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现如今,纪念端午节,就剩下赛龙舟,吃粽子了,而端午的本意究竟是什么,似乎没有谁再认真的计较,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就在这种蚕食、抽换、实用、功利的心理中,益发失去了文化本身的意义,成为了当今社会摆布人民的一种把戏而已。
这两个故事,说了最终的一个结局,就是“死”。而端午节的“核心价值观”其实是祭奠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也是端午节之所以称之为中华民族节日的意义根本所在。视死如归、士可杀,不可辱,这些被中华民族视为民族文化的精神,之所以被人民所承认,被人民凝练于心中,这绝不是考口号或者是金钱利益诱惑所能的达到的,“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这才是当局当政者所惧怕的,而“士”阶层这种境界思想对于生死价值的文化理念,必然成为了当时当局者的心头巨患,所以就采用了下九流的方式,什么赛龙舟,包粽子的形式来粉饰端午节,而把端午节的真正实质掩盖抽换,这才是今天我们看到一场又一场所谓端午节各种闹剧寒心场面之所在动机。
当年,鲁迅写了很多这样的文字,稍有文化的都知道有一篇《狂人日记》,至于写没写过过端午节这件事我不太清楚,但我能够感觉到,凡事在一个大环境中,你看清楚了,并不是一种正确,一种聪明,而可能是一种危险,一种可悲。
文化本来是属于民族的,属于社会的,而不是一种工具,不是一种武器,可现在文化人没有了---谁敢站出来,高喊“我是士”,那你这个人就不仅不是原来文学角色的堂吉诃德,也不是狂人,现今一个不和谐就够你,而且是你一家享用好几辈子的了。
我因为上山下乡,所以只读过小学,只知道中国有二十四史,而修清史是在现在才有人在做这件事。这种大事我是不明白的,但我知道,一部国家的历史,是不可能在当事(世)者之中给予正确评价的。如果说中国是在1911年结束了皇帝的统治,有了共和,是封建社会的结束,那是不是只是一种表象,而所谓结束封建社会,是不是就在蒋毛时代就真正完成了呢?
谁都愿意把自己标榜为开天辟地的一代伟人,可谁究竟是不是称得起这样的意义,绝不是自己一厢情愿的事情。从1911到今天2012 仅仅是101年,而纪元公历已经有了2000多年,就从课本上讲,奴隶社会是在史前,封建社会是在秦汉逐渐形成,这又是一个多漫长的历史阶段,有些事情是需要时间用来验证的,因为只有经过人类通过实践来验证的历史进步才是板上钉钉的,而这种验证是需要时间来保证。我今年已近60岁,各种运动,各种口号见过得太多了,不过归拢到一起,到头来无非是两种,一是革命造反者标榜自己比前面统治者重新选择的治国策略高明伟大,一是拨乱反正声称自己又回归到了原本正确的方向。按中国话说,都头来不是左派就是右派,谁也没弄出什么新的幺蛾子。
其实,很多事情如同端午节这件事一样,嘴上说的和实际做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说远了的事咱不知道,就捡网上披露的说说吧。
新播放的电视剧《亮剑》有句台词:说长征,战士都在吃皮带,先不说皮带能不能吃,就是能吃,又有多少皮带够这些人吃呢?
抗日战争,究竟谁是抗战的主要力量,我们从小就接受了这样那样的教育,可历史事实让中华民族接受日本投降的代表,却不是我们接受教育的那些人物,难道世界上打败日本人的决胜者都是傻X?
在八年抗战中,谁又做了什么,解放战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到头来谁又是同室操戈。前两天看到网上说张灵甫的孙子说张灵甫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说的是否可信另说,可为什么他没有死站在民族敌人日本人的枪口之下,反而自杀于自己民族的内战之中,这是历史事实,那我们又该究竟怎么评价这个人,这段历史呢?
新党国成立。五星红旗挂在了天安门。这段时间我同学有的父母成了三反五反中的打击对象,等多少年后我再见到他们的时,已经形同槁木。我确切见到的右派,一个是我祖居的胡同中的邻居章伯钧先生,一个就是我返城回京参加工作,被落实政策回到北京市新华书店储运部的老科长徐云尧。我没有和章先生说过一句话,至今和他的大女儿还珍重着一些客套来往,而徐云尧老科长,我怎么也不能相信,这种人难道就是这个国家要消灭打倒的敌人吗?
文革我经历过。我见到过无数的跳梁小丑得意尽欢的景象,也见到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能翻身的下场;本来已经是纳入党章的接班人,居然就成了自绝于人民坠落温都尔汗的叛国罪人;英明领袖华主席,一举粉碎四人帮,可还没有等到皇冠戴稳,就成了两个凡是的批判对象;三上三下高喊绝不翻案的,最终一旦上了台就成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后的理论掌门人;前几何时在全中国指点高唱红歌的不厚,弹指之间就成了指使自己妻子谋财害命的黑社会----不是不明白,而是世事太混沌。
如同端午节这件事一样,难道老百姓都是傻X,都看不出其中的所以然吗?我看未必,爬得越高摔得越碎!而今天摇头摆尾的,未必明天就能够全尸而终。谎言毕竟是谎言,可旧的谎言被揭穿不见得替代的说法不是新的谎言,右派平反了,老战士补工资了,可知青这一段究竟算什么?没有人实事求是说这件事,其实不是不说这一段,而是一说这一段,文革的事,反右的事,以至一切一切都要回归历史的原貌,对于人民是无所谓的,而对于想拿历史当做自己工具武器的人来说,这一切都不是现在敢摆到桌面上的话题。
端午节是个节日,应该说点吉利话,可是我说的这些着三不着两的话,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心声,眼看又要改选换届了,咱们老百姓绝不想再折腾,绝对想和谐,可和谐的事,不是老百姓能说了算的事,所以虽然明白了现在声色犬马过端午是怎么回事,可还得揣着明白装糊涂,毕竟还能多休一天----至于休息一天为的什么说法你就不必非要叫真了,老百姓反正又多落了一天不干活的工资,就别说那些嗝硬人的话啦,这不也是为了十八大一种子民的态度吗!
发表于 2013-6-22 09: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件太大了!打了三次都没打开。所有照片都是箭头在转。得,换个地方(电脑)再欣赏。
发表于 2013-7-10 16: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您的记忆真好,写得更好!勾起我的回忆。您提到地安门东北角小吃店,我记得小时侯是家店名叫《正明楼》的肉铺,好象是老式二层楼,《正明楼》三个字正楷书写,特别有气势,不知道哪位书法家的大作。酱肉十分地道,甚至于打店门口路过就会闻到酱肉的香味。
发表于 2013-7-22 16: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愿意光顾您的这块园地。看您写的文好,拍的片也好!为什麽到此就没有了呢?您累了吗?盼着看您的东西呢!
- L; ]- e# B1 F+ P- M# k" D/ Z我在白米斜街前街(西黄城根现在叫地安门西大街)紧邻什刹海的一个院落长大,现在我的弟弟妹妹仍住在那儿。小学在西板桥,中学在丰盛学校,现在住中关村,今年67岁。您的文章唤起了我童年的记忆,很怀念那逝去的时光,也只有在老北京网的字里行间回味属于我的童年,抹不去的记忆。谢谢您!
发表于 2013-9-27 20: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发表于 2013-10-16 02: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发表于 2013-10-18 09: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几张照片中的人我在北海公园见过.
发表于 2014-7-22 16: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老师的照片颜色都很饱满、绚丽。请问是否用PS处理过?
发表于 2014-12-5 21: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非常棒!!!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3 03:23 , Processed in 1.214076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