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猪87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含4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11-9-2 0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开斋节人像---天分,缘分,勤奋

  6 J# u0 e! _' j3 q9 `. F* |+ n8 m

                                                               天分,缘分,勤奋

/ o5 y' f2 Q% Q; ]7 \) k' P1 I; o

 


5 N! H( V0 N8 O7 E

     其实这个话题,是无数次被反复论说过的,可每到每一个人,事到临头的时候,总想从中找一点说辞,为自己寻找一点解脱的借口。成功的因素有很多,针对摄影来讲,这三点对于从自己个人角度出发来寻找成功的原因,我想是必不可少的。

! o5 I# n9 ~4 n& G0 N7 _$ G% o

    天分。如果说没有,那就把问题绝对化了,所以我绝对的承认有天分----也就是说,有天分的人也就可以称之为天才。但由于林彪据说搞过天才论,所以,只要一说天才这个词,就纯属反动言论了。我觉得林彪说过没说过,我也不知道,而且即使是说过,拿这件事(天才)说成是推翻一个政权所做的舆论准备,我觉得也属于中国特色吧,所以我们如果仅探讨在摄影这个环境里,有没有天才,似乎用不着这么非白即黑的不敢把这个问题摆到桌面上。

/ o! [) W6 J& I3 H9 ?! S

    如果说宽一点,艺术我觉得是应该有天才的,也就是说搞艺术的人应该是有天分的。譬如搞音乐,音准似乎就是天生的,所谓五音不全的人,想通过后天努力成为大音乐家的可能不多;而色盲的人,想搞美术,我想更不可能他一辈子只画素描或水墨而成为黑白大师的,所以既然有天生的某些限制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天生有某些优势也应该是必然现象。

4 R& V# n+ t- C" D" L6 k6 n1 {

    但是话题又说到这了,是不是只有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人,才能够在某些方面生活,工作,有所造诣呢,这就把问题也绝对化了。

( o$ |7 h6 z: _" c

   首先,天分是需要后天的努力才能培养生成为天才的,而天才不是一个遥不可攀的神话,而是一个人把自己先天因素,经过后天努力发挥出来的因果关系。所以先天因素低的人可以偏重于后天努力,而先天因素高的人,后天不努力也是白搭。

/ Y' T* _* ^5 H4 O

   其次,之所谓天才,只是一个相对性环境产生出来的个例。如果每一个人想把自己摆在世界,摆在中国,想得奥斯卡,想得诺贝尔,那您就得具备和这些人相比拼的条件(当然是后天和先天两个条件的共同结果),可如果您只想过平常人的生活,你知足常乐,也许您的条件(先天或后天)不是那么优势,但因可比性的差距不大,所以稍微谁比谁傻半步,也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 b' A0 h" _' A8 F

   还有,承认天才,不是把比我们聪明有才华的人,视为童话天才,而是对于造就他之所以成为天才的各种天分(包括后天努力)成为自己取长补短的教材,如果自己在某一方面并不是弱项,只是努力(挖掘)不够,那么通过比较扬长避短,也许自己成不了天才,但可以拉近与天才的距离。所以别人谁是天才,让世界来认定,而自己是不是天才,似乎没有必要非要到世界去比较定论。

% G6 j- E( e5 v/ z) g) B

     缘分。摄影作为一门极具科技要素的艺术门类,很多成功的作品,其实是具有很强大细腻的理性思维因素的,所谓李白斗酒三百篇的创作方式,我想对于摄影来讲就不适合。也许偶然有几张摄影作品获奖了,可能作者没有很严谨的创作条理,但是如果真是一个摄影家,或者是一个真正拍出有思想内涵作品的摄影师,绝不可能在自己的作品拍摄之前没有理性思维的。这是摄影这种现代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时代特性!所谓意趣天成,所谓点石成金,在某些艺术门类中,个性化的似乎偶然性成功,显着比表面现象背后的必然性,有着更神秘莫测的艺术表象,但作为摄影,我是不赞同偶然性(条件)成功是摄影作品的创作方式。但是摄影也不是不讲究偶然性,这就是缘分,这就是运气。其实说透了就是外界因素给你作品的成功,带来了机遇。由于摄影讲求的是瞬间艺术,讲求在瞬间把空间中最美的因素都能有机的凝聚于一个画面,这种时间和空间的机遇,有时候真是可遇不可得,所以,我觉得摄影如果说有没有偶然性,实际就是指缘分,就是指机遇。

5 ^$ N1 p( \5 k8 a; J& t: H3 m

    勤奋。这一点就不多说了。前面两点即使都给你准备了,但是你不勤奋,这一切都白搭了。天道酬勤,可能有老实人求报应的朴素心理成分,但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预备的,这一点是百试不爽的,我想这一点朋友们都会承认的。譬如今天发的这些人像,都是抓拍,那么抓拍就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客观具有可拍摄的机会,一个就是你手疾眼快抓住了。这是抓拍的缘分。但是如果我在双休日没去扫街常规性训练;或者七月流火时我躲在家里,不肯吃苦耐热;甚至我觉得有些司空见惯的题材,又不是什么车展时装展,哪有那么可入镜的素材,而只等着大题材的机会出大片,也许这些片子就不会出现在这里了。

% h! b' A3 x3 r. i" F: K$ e

    这三点,都是一种互补,单一强调哪一点都是不能成为艺术道路的动力,所以今天说了这些,也是对于这些片子的一点说明。

! X# z+ P# X) M9 Z% n, @' e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 0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楼主| 发表于 2011-9-2 0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开斋节人像(8.26)

发表于 2011-9-2 1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俱佳!

1 ~8 W/ K' [: D9 k g4 ^

 

& A' L/ C3 S' L: ?/ t! ]3 M/ j

堪称“腕儿”。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0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字与术学

  * I. Q9 P( ^. l& ]& r2 a& {" c) w: }

                                                                                            数字与术学

2 C% O' u1 Q$ D1 @5 D! b4 Y. b2 t

 


. P0 V' o& r" y! L

    我的母亲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做数学学报的编审,可如果说我对数学有什么特长的话,那却是不靠谱的。文革之前小学好像只学到了分数小数,而学的打算盘,还是和父亲学的,所以我对于数学就是那么回事,不过像熊庆来,华罗庚,陈景润的名字,总在母亲的嘴边,所以也记得了几个,而像优选法,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大概是怎么回事,经母亲一讲,似乎也成了科普的小故事,但是从心眼里说,我不仅不喜欢数学,甚至对于理科也不感冒,更别提数学了,不过赶上了文化大革命,知识越多越反动,大家都轰到了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马尾巴的功能还是不知道为好。

4 O" [ q% o$ `+ T" i# k5 z

    在农村对于数字没有任何的需求,刚去的时候,32元工资,发到手里扣12元伙食费,3毛钱宿舍费,剩19,70。好多年过去之后,涨到37块,一直到返京回城。而也不能说没有感受到农民对于数字的精确算计,因为当时工资一开始叫月薪月付,所以总是19、70,也无所谓,后来因为农民总是不能休国家规定的四个礼拜日(因为我们是兵团,享受农场工人待遇)就改成了日薪月付,这时候显出了农民的本性,把我们一月的工资除以25天半,得出来的数字是1块2毛5分4厘9.一下子就让我们知道了农民一旦掌握了真理,就会算计得比这些所谓的知识青年要精明多少倍。

2 T) [+ o8 P$ L$ a& u1 Q9 h, T

     回城之后,工资是死的,直到有了改革开放的奖金,才开始感受到了钱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可那时,自己也没有魄力,也没有能力,最终第一次挣到的外快,就是给出版社画的封面,因为不懂的画封面的技术指标,虽然有些创意,但还是不能直接使用,最后又经人修改,署名也不是我,但还是给了我30元稿费,这是以一个值得记忆的事情,而从此我也开始明白了,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赚钱,但是也明白了,无论挣哪的钱,即使你有多高明,首先要明白你所参与的事情的游戏规则,否则依然人家会认为你是个面瓜,不带你玩。

! Z% K( R4 y3 |( K% E9 y% h v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到底是怎么回事,反正已经让人们知道,价值观念已经成为生活的第一要素,而因该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念(衡量标准)去处世为人,则是现实社会中最难说的清楚的一件事了。

2 F" }7 ~$ v+ Z7 w5 z9 A

     本来数字是数学的基本元素,数字代表的是真实,是客观,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运算,进行研究,才能够得出贴近事物本质的科学论断,可是现在,数学的意义已经不是如此了,甚至只是一种粉饰谎话的技俩,当然前提也是数字本身也不是事物本身的真实体现。

" y$ Z/ x$ ^1 |# u7 w

    历史上的事,现在由于政策的开放,越来越贴近事物本质的现象,逐渐的被披露出来了:抗日战争,国民党死了120余名将级官员,而 只死了一个左权,似乎还不是死在战场上。即使这个数字有出入,但似乎向人们诉说抗战的真相,也能是一种参考吧;三年自然灾害死的人数,至今没有一个肯定的数字,但都不否认不低于3000万,如果按当时中国六亿人口计算,这个比例似乎也能对于这场天灾人祸有个可参考的评价论据吧;而文革浩劫死了多少人,可能没有官方定论,但有个说法叫做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广大革命群众,那么中国6亿人口的那个百分之五是多少,小学水平也能算得出来,而当时的政策是讲求出身,海外关系的,如果一家人只有父母,子女,就算四口人,那么这百分之五,需要划清界限进行政审的数字,就得扩大四倍,我想这可能是最保守的估计了吧;现在讲求改变文风,所以在每个大会报道之后,似乎见不到“全场一致通过”这句绝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场文牍了,但好像七千人大会,当说要对彭德怀做处理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投了反对票。这些历史上的数字,不知道是否准确,如果想对历史负责,敢于实事求是,这些事终究会水落石出的。

6 c$ m$ k& l7 f6 A' U

    上面说的都是与咱们老百姓不搭界的事,但现在说生活水平提高了多少倍,而且用现在人民币来说事,我觉得太寒碜,这种掩耳盗铃的丑事,至今还能展现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的确太令人可笑了。前两天闹得不可开交的高速列车出轨的事,到了现在,可能还没有百天吧,就已经销声匿迹了。这里也有一个数字与数学的疑问:据说国家有规定,只要死了36个人,就算特大重大事故,要查办很多很多的人,结果这件事竟然“恰巧”只死了35个人,而那个被挖出来没死的小女孩,千万不能死,一死事情就会按毛老头所说,量变转化为质变。我觉得这才是为什么高铁的处理事故为什么遮着盖着,赶紧掩埋的真正原因。问一句:中国人讲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难道死了一个人,(35个人)和死了36个人有什么区别吗,人命关天的事,在和谐眼泪慰问之中,就被几个人的悲天悯人状给玩弄了。

& E \2 A2 P) t/ ^

我绝不否认我的生活水平比几十年前有所提高,但提高多少,首先要实事求是,我觉得北京最令人觉得物价稳定的事情,就是公共汽车票,一个全程只收4角钱,比多少年前只涨了一倍之外,其它到底涨了多少,有目共睹,其实现在人民币的含金量,与改革开放前的相差多少倍,傻子都明白,干什么还要自欺欺人呢?

8 K& _, B. l6 N/ F5 w* X

    如果说数学的本质,本来不是为了粉饰或搅浑数字而生成的科学,那么我想用小学生的推理算一个数字:现在发行了一个讲话,全国该被发给的人数是7千万,这个册子是定价3元钱。那么这本册子总码洋就是2亿1千万,如果按照现在通行的版税百分之八计算,稿费就是1680万。当年毛老头的稿费是归个人使用的,究竟如何定论这件事,也没有个确切说法,而现在如果不翻这个案,那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那这1680万,书名的人就可以和毛老头一样处理了,可如果现在已经到讲三个代表的21世纪了,为了基层群众而不拿这些钱,那么又如何对于毛老头侵吞国家财产解释呢?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0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数字与术学(9.10)

 楼主| 发表于 2011-9-16 0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秋絮语

  % L6 ^9 M9 |3 J8 S5 C& m% i S

                                                        中秋絮语

" T! M* |1 U! S1 F0 G" ?9 |

 

, z# Z+ D3 }/ k0 [+ H7 h

 

. L' e+ v3 I n8 L, h9 k4 ?3 l; G

       又是一年的中秋来了,过了,去了。对于自己讲似乎只有一个意义,就是从这天起,我离退休就不到20个月了。

; F* Q z0 P( ]0 Z5 p

       拍了一点片子,寄托了一点情愫,码了一点字,挣了不少朋友的指教。我也知道,这都是为我好,言多必失,好好地拍点片子就行了,何必像祥林嫂一样絮絮叨叨的,翻来覆去就是文革,上山下乡这点事,我在此再次的衷心的谢谢诸位了。

" C( N* a. I3 M2 N+ ~0 u, T8 Z& w

       我还得絮叨,我写字有这样几点想法:首先,摄影人历来受文字作者的XX,现在即使到了图文时代,中国500多个出版社的总编、社长是有几个是学摄影出身,除了中国特色,舆论工具由上级官派的原因之外,这个恶习的偏见,现在有多少改变,谁心里都有数。其次,摄影人的思想素质(尤其是大摄影艺术家)哪一方面也不比一个文学家差,而且必然还比文学家多一种本事—会照相。可是每每摄影作品,多是由不是学摄影的人来写文字,来介绍,甚至来评论,这除了习惯的偏见之外,有没有我们摄影人本身的原因呢?难道我们玩得转相机的脑子,就玩不转文字吗?第三,我是知青,我觉得我做的事情,也在体现着知情者一代人的思维方式,文革让我们失去了上学的机会,现在有了这种条件,天无道,尚可悯,己无志,何须怜。还有,文字写得好与不好,肯定有很多原因,但如果不写,就永远不会有好的可能,量边是质变的前提,也许自己的量变只是一种画圈,永远没有质变的可能,但我依然相信,如果没有量的积累,肯定永远达不到质变的境界。

" Q- l! F+ \/ ?5 @( E: q1 M: ^

    既然是絮语,就想哪说哪吧。九月份有很多值得纪念的日子:

" v; p0 q- Q1 E' _5 ?* p

    我是没有记得9.9这个日子,后来因为要考核9.13日,结果看到还有这么个日子。倒不是说,这个日子对于中国的进程,没有多大意义,而是我对于这个人的死,的确没有任何的感情。不过看了星蹦出现的几篇文字,觉得有件事也值得一说,就是从此时此刻,中国的封建终身制成为了历史。

% s; _ s% o( V R$ X, o4 }( o! B/ a

很多有环球看世界情结的人,把9.11说的很煽情,我知道死了美国6000多人,是很值得世界所有人类悼念的,但是为什么出现死了这么多人的原因,我想至今也还是公婆各有理的话题。我只是个中国的老百姓,我觉得农民有农民的真理:您想当老大,除了想风光,您必须得担风险。您想当老大,您就得负责任,否则光脚不怕穿鞋的,好事都是您的,都是俩眼一张嘴,凭什么你就当老大?美国出了事,给中国人也是一个警示,别把事都做绝了,就算你爸爸是李刚李双江,到掰不开镊子的时候,也得是一起拉清单。

. h( f- |6 H9 S9 t7 W* ]9 V

    我和儿子有时也谈论过文革,我说要记住几个数字,其中一个就是9.13林彪坠机于温都尔汗,这里面可探讨的事情,可能我们这辈子人是说不清楚了,我只跟儿子说:因为这件事,终于把毛泽东拉下了神坛,使中国人对于毛泽东,对于文化大革命,对于共产党,对于国家体制开始有了新的认识,我觉得林彪事件一个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它是对于整个中国历史进程很值得注重的一个关键拐点。今年是这件事的四十周年,国人们对于9。11十周年计算的很清楚,可自己家里的事却提及人士少之又少,这也是一种悲哀吧。

) i# L- l6 C7 v' b

又说到上山下乡,我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从“偷听敌台”的苏联广播知道的。而当时兵团根据中央指示,封锁一切消息,当连队的领导听说有人传播这种“小道消息”时,还作为了阶级斗争新动向,汇报了上级,准备挖根查源,甚至有人还想立个功,把偷听敌台的事情弄成个升官的资本,结果,当时上级已经六神无主,报到团里也没人顾及处置,过了几天,才发了统一口径的中央文件,这件事毕竟不是谣言,连里领导下不了台了,结果一病好多天,最后调走了,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故事吧。

* q( S# g# E# I/ @* F" `6 p% k: E& c. Q

    中秋絮语,还是得说中秋是正事。

1 E0 A- _( J2 ^

    因为我还没有退休,所以也没有时间去外地。不过从北京的情况看,作为小长假的中秋是个节日来对待,真没有什么值得可看的亮点。龙潭湖弄了个灯会,但据说是外地旧灯重演,而且中秋不是灯节,所以这个灯会有点不伦不类,而听网上说潭柘寺有活动,我还真去了那里,但没有想象的那种举办活动的架势,从进了潭柘寺镇到进山的路上,一点也没有活动的迹象,我跑到了寺门口,连个条幅也没有,觉得这又是个攒。而今年动静最大的就是卢沟桥的活动,但是我有些困惑,正月十四,正月十五,两天的下午卢沟桥区域全都戒严,只有指定票证的人员才能入内。我已经对这种以权代法的事情见怪不怪了,倒是一连两天霸占着国家的地场,不让国民百姓越雷池一步,可能在燕京八景的轶闻杂事中,又增添了一笔占山为王,以屁民老百姓为戒严对象的和谐新景象,也算称得起为树立新文风加点佐料的犬马之劳吧。

$ D" q1 s# C+ H7 g6 O

     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老天爷长眼,这几天月亮嫦娥还真不给这些人脸,连着几天,别说举杯邀明月,豪权共此时的美梦成了黄粱一笑,而且就连电视台中秋节目一个转播镜头也没有,使的造钱买好之徒,不知道又该用什么样的版本词汇,来为北京2011年的中秋,粉饰充填走基层为群众的新文风口号吧。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楼主| 发表于 2011-9-16 0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楼主| 发表于 2011-9-16 0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中秋絮语(9.16)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0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傲慢与偏见

  3 g% ^5 P8 d: ?) d7 H5 ?

                                                                   傲慢与偏见

7 [4 }. v$ y2 t4 g. ]4 A; W' {

 


" X8 d" Y" A! V

    这本书我还真没看过,用这个词也就是拉大旗作虎皮。但我从这俩词中能够体味出,傲慢与偏见是一根绳上的俩蚂蚱,谁也离不开谁。

5 {6 q% ?4 U% O# ^5 o# f

    作为北京人(这句话已经就够傲慢的了)肯定有站在北京立场上看问题的角度,这种角度实际都是一种偏见,只不过偏多少而已罢了。

: I! f+ t# t! o& X1 J/ q/ S

    如果说北京是北京人生活的天地,那么北京又是全中国的首都,那么全中国的人是不是都应该有权利到北京生存发展呢,回答那是肯定的。可是有句话,北京是全中国的心脏,可全都挤到心脏来,那北京还不得得心脏病,心肌梗吗?

; R' s9 |3 \% N7 Z: G' o

    其实这些话,都不是普通老百姓应该议论的国事,不过北京人就有这毛病,一个出租汽车司机,侃起大山来,比国务院新闻发言人绝不跌份。我八月十五想拍月亮,卢沟晓月这块能看见月亮的地界全让有权有势的给和谐了,只好登高望远爬景山万春亭拍拍中轴线吧,去的早了,就在山底下遛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唱的跳得,吹得拉的,各得其乐,也是一种和谐景象,可还有一拨侃山的,我好奇靠了过去,好吗!从世界侃到中国,从黄帝侃到奥巴马,有个哥们侃的声情并茂,我愣没得空靠近前边听他侃什么,最后只好另找一拨:在侃什么是法西斯,什么是马克思,说的对不对先放一边,那种激情,那种投入,甚至那种讲课的文风,思路的条理,真让我觉得大千世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l p# S( V! X: R- Z+ f

    可等我登上了景山万春亭,放眼中轴线,北边能看见钟鼓楼玲珑塔,而南边也能看见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就是所谓登高望远,登了高,望就远了。人在这种环境中,似乎明白了,你别太把自己当个人了,北京是北京,可不是你这个北京人的北京!

6 [% `$ L8 J; c9 v, F

   既然看着现实的北京,和日新月异的改变北京文化真谛的丑恶行径,欲哭无泪,只有从一些图书中找一点心灵的寄托吧。自己在书店工作,虽然很多写真话的老北京书籍,不容易见到了,不过天网恢恢,总是能够找到一些实事求是作者,为真正的老北京文化在啼血鸣冤。这类书很多,有古籍,也有翻印,有图书,也有画册。但我看书,也许是在书店工作养成的毛病,总爱几本书一起对照着看,这次我只提两本书,一本是刘一达写的《城色》,另一本是李江树的《北京画卷》。没说自己看法之前,先告罪,这只是自己的一孔之见,如有不翔之词,我愿受这两位老师的重责。

% _7 S( L4 k, A7 _9 [

    以下是从中国作家网粘下来的关于两个人的介绍,为了避免偏见,所以都从同一个网站下载。

) T5 {+ \* L* u" O

    李江树,河南唐河人。1973年毕业于北京第八十中学,1974年赴北京通县插队务农。历任北京无线电二厂工人,英文版《中国妇女》摄影记者,《大众摄影》杂志编委。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湿地》、《手感》、《向北方》,中短篇小说集《沿着额木尔河的划行》,摄影随感集《瞬间的跋涉》,摄影美学《象征摄影》,摄影评论《有狼的风景》,报告文学集《地图上的挽歌》。报告文学《林莽,浩瀚的林莽》1985年获国际青年年征文金奖,散文《向北方》2003年获首届环境文学优秀作品奖、好百年杯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专题摄影作品亦获多种奖项。

, _1 `1 W/ E5 b" r M% Y8 b

   刘一达,笔名达城。北京人。中共党员。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1970年参加工作,历任宣传科干部,北京市委统战部干部,《北京晚报》记者,现任“京味报道”专版主持人。北京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兼任北京作协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故都子民》、《人虫儿》、《胡同根儿》(上、下卷)、《画虫儿》、《皇都风流》、《傍家儿》等十多部,中篇小说《八珍席》、《非凡女性》等十多部,纪实文学《中国“下海”潮》、《都市大款惊人梦》、《畸魂》,当代纪实系列《北京眼》(三部)、《胡同风系列》(两部),“京味系列”《有鼻子有眼儿》、《老根儿人家》、《老铺底子》等,已发表、出版1100余万字,出版小说、纪实文学专著40余部,有六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报刊之星”、全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获得新闻奖、文学奖等60余项。

}! Z2 k6 u3 h

     刘一达老师,在北京文化界如雷贯耳,写的作品妇孺皆知。为此我在别处看到了这本书之后,就马上到图书大厦,特意找了一本,仔细的读了一遍。怎么说呢?这本书分三个部分,一是老北京的拆迁改造,一个是华天老板的奋斗故事,一部分是老北京的一些历史传说。直言不讳地说:第三部分实际就是给前两部分凑字垫底,而前面带帽,后面穿靴,就把第二部分拥戴其中,如果说这本书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给华天的老板涂脂抹粉,说刘老师能给资本家当枪手,似乎有些嘴损了点,我绝对不信,但是仅第一部分说的事,也许都是真的。但是作为一个北京大作家,要想说明本乡本土一件事的时候,绝不可能只说问题的一方面。可能刘老师说北京市政府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是真事实事,但是北京城至今到了这种地步,尤其像刘老师这种对于老北京文化倒背如流的大师,不会心里没有一杆秤吧?可是看到这篇文字,您简直可以认为,北京市政府是拯救老北京文化的最大元兄。我不想对书中所说的事情进行核实验证,也不想让我心目中一位能够代表老北京文化的写作大师受到误解,我只能说一句:相声有一种说法,叫做歌颂型相声,而自打这种相声出现之后,相声就开始走向现在这种状态了,而刘老师的这篇文字,我怎么看怎么像“歌颂型文字”,不知道我是否理解不了这本书的真正含义,但我觉得:如果这本书的确是出于刘老师的本意,那我只能认为自己是偏见:又一位改弦更张于主旋律的侯朝宗让我瞠目结舌了。

) ~% U" ~- Q$ v+ X

    李江树老师是摄影界的前辈,我对他的书了解不多,但是他的那张石鲁的肖像摄影作品,我还是知道的。在这本书中,李老师列举了大量的北京市毁坏老北京文化的种种罪行,并同时列举了了很多外国人士对于民族文化,对于城市建设,对于这种自毁民族遗产的不肖恶人的精辟论述。而且有真实的证据,既说明事情发生的始末,又说明了相关人士为此作出的悲壮努力,以及政府部门的所作所为和相关官样文章的黑纸白字。看到这些文字,说实话,我已经是多年接触这样的事情了,可是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久久不能入睡,我一直在问:这么做到底为了什么?甚至晚上还在做噩梦,难道以后北京就真的只能叫chainashoudu了吗?书中近300个页码的照片,如果按现在摄影的“艺术标准”讲,可能会有微词,甚至和那些所谓的胡同摄影的画册相比肩,似乎也不如那些图片精巧夺目,但是我不想多说,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片子(意),如果能够为了日后真能有还原历史的时候,佐证一些真实,也就是拍摄这些片子最好的评价。

! s6 U5 c0 Y/ Y, i( w

     其实,偏见有时候造就了傲慢,而有时傲慢一方又以为自己可以到了值得傲慢的地步了,其实这就是偏见与傲慢的本质相同之处。我是草民百姓,而获奖大家也同样都是人,在议论看待一件事的时候,首先都要扪心自问,我是一个人,我所说的是真实的吗?对的起良心吗,如果以为自己已经很优秀可以傲慢了,那么肯定您现在已经是“偏见”了。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0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0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傲慢与偏见(9.23)

发表于 2011-9-23 2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这组题目:《破烂与垃圾》或《贬值发臭的历史印记》

! Z6 H- J" [" l; l, @. E

 

) u* @2 Y+ d0 ]! S: Q. a, @% W$ h

 

4 Z7 h8 L3 x/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24 7:30:3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4 1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节?过劫

  ' R3 e3 q# P' E' d& O7 O" B0 ^

                                                                          过节?过劫

+ \9 {$ A9 E" K, d' s u/ m

 


( M% t( l7 B3 g+ @) X: v

    时光如梭,又到一年国庆又过去了,老百姓依然觉得除了猪肉涨价之外,其他的事该怎么过日子还得怎过,可当官的不行,明年就得换届了,当大官的还有个说辞,两年一届,这是法律规定。无论是不作为,还是有事没被揭发出来,总算是拖过了这一劫,可下边的小官不行呀,肯定是不甘心五年换届就这么金盆洗手了,总得弄点幺蛾子,再拖上一届,这就是老百姓今年又该换届选举有什么新招数的心理准备。我曾经写过几个字:让我选谁,我能弃权吗,不行,那么我问一句,让我选的这几个候选人,是男是女行吗?你怎么那么多事呢,还想。。。。。,所以,今年选出谁来早就是裤裆里的玩意,谁心里都明白,只不过,这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今年又挂上了走基层,说实话,改文风的新面具而已罢了。

1 G! Q+ g* k! [1 X$ u0 ^

     传达了了很多文件,说的这些事,就是倒给我钱,我也不会去干,因为我都经历过文革的洗礼,至于后面的运动咱们都知道怎么回事,所以,我首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然后绝不结党营社,再就是只是喝完点小酒瞎说而已,绝不付诸任何行动上的表示,酒醒之后,权当酒话概不认证。至于说自己有几张片子获了奖有境外媒体想如何,您饶了我吧,我宁肯在这当孙子,也别为了站起了说句酒话,株连了九族!

! o9 p3 h( ~2 ?4 S- C% k

     看了有些媒体上的文字,我知道,我只是因为患不公的小民心理。的确这么大的国家,连当了两届总理,除了出了点天灾的时候,作秀掉几滴眼泪之外,连个猪肉的价格都控制不了,还不早早的回天津卫卖大麻花去,还在这硬挺着,按天津话说,多没面呀。再说当大头的,前一阵弄个反低俗,结果只有北京捧臭脚,把郭德纲弄个里外不是人,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郭德纲衣锦还乡,他倒在天津台成了当红主持人,我就想,中国这点事,大头说话,只有北京这一亩三分地还赔本赚吆喝,您就不反思一下吧,其他地方到底还姓社姓资?

8 i7 A' U6 h) e

     咱们还没退休,外地怎么回事,咱也不知道。不过北京闹的这几出,的确咱得唠叨两句。

& y5 j: }5 X: J6 H) J! [+ I

     从奥运说起,不但老百姓想靠边看看蓝眼珠,金头发的外国人,怎么进的鸟巢,是句梦想之外,就连彩排放花,你也靠不上前。但是,那一阵外国记者游走街头,所以很多中国特色的事情,在那一阶段,反而有所收敛。

* V# ]4 r: _- i7 p9 U$ t

    从此之后,维稳就成了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3 u1 I! J* G! r/ V: @- U

    然后就是60年大庆。毛老头三年自然灾害害了这么多人,文革害了这么人,还十次接见红卫兵,到长江几次游泳,可到了现在,形势大好,不是小好,反而到黄鼠狼下耗子,惧怕起老百姓来了。故宫紫禁城离天安门有一城之远,可不仅彩排的时候,老百姓要远离这块地区,就是到了国庆之节,本该是与民同乐的时候,居然连筒子河地区都视为维稳之地,重兵把握,结果是国庆成了寡庆,老百姓反而和国家的节日没有了任何关系,成了国家维稳的敌人。

9 O0 D) G) v" Z, C

    上梁不正穿底梁歪,自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小家子气的做事方式,居然也被京城要衢当成了致富之道,今年的中秋节,卢沟晓月这一属于全民族的文化节日,居然被当地的土豪劣绅给霸占了,不仅霸占了十五,连十四也霸占了,如果说前几年,这个地区在十五这一天收单门票,也算是农民心理,我们自当是扶贫,也就黑不提白不提了,可这次打的是政府的旗号。我们就该问一句了,人民政府,究竟是为土豪劣绅服务,还是为人民百姓服务呢?

4 H! I; T* f I& M7 l1 M Q6 a

    无独有偶,区里你敢独占卢沟晓月,市里我就敢霸占前门中轴。北京的风情节,是引进的一种比较亲民的外来文化交流项目,前几年,的确在北京的文化建设之中,也算是一个比较让老百姓可以参与的亲民善举,可是今年,(去年我没参与,不能瞎说),居然弄成了把前门一条街整街戒严,把一个本来是让老百姓参与的活动,办成了一个官办的邀功请赏的献媚作秀。居然市里的这些领导还来参加这个活动,现在中央讲的是什么,这种画地为牢,把老百姓拒之门外的丑剧,还来为之喝彩,我真不知道,下一次的选举,这种行为怎么能能让老百姓给这些和老百姓拉远距离的官员投上一票呢?

0 O5 \+ T# o+ N

     这两天坐车,又听到了一条新闻,就是说要邀请十位著名的外国摄影师来拍摄北京的中轴线。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是古已有之的中国特色,但是这件事,既然还没有发生,咱们也就多嘴两句:

" ~: s' V5 S' {6 j- Z3 t- v

     文革的时候,弄了个安东尼奥尼,我想当初请他来,也是想再弄个斯诺来,没想到玩陷了,结果把自己装进去了,怎么办,只好全国大批判,当时老百姓是无法见到原片的,只能靠文字的表述进行批判,而今天我们都见到了《中国》这部片子,其实这部片子如何,我们不去评价,心知肚明,我只是提请这次邀请外国人来北京拍片子的人,别重蹈覆辙,万一有一个安东尼奥尼之类的人物,你这一辈子的官宦之梦,就成了捧不好臭脚,还被驴踢了的闹剧。

0 t+ p% }! z0 [, a& N5 @

     前几年,似乎也来过几拨这样的外国记者,这些被邀请来的人物,究竟是什么变的,只有邀请人知道,我只找到了一本几年前的杂志《新周刊》,有这样的一次记录和片子,说实话,至多也就是看到在外国文化熏陶下,外国人怎么表现纪实题材而已,至于说我们怎么就感到了一种世界大师降临的幸福感,似乎我还没那种境界。

. A" T- I6 R& k. Z9 q

     中国人的事,似乎应该中国人自己是应该是怎么回事才对吧,为什么北京的中轴线如何,偏要让外国人来说三道四呢?先不说,再蓝眼珠子黄头发,也得明白,请您来只是让你顺情说好话的人间情理而已,能不能稍微有点胸怀,或者也组织一拨中国的摄影家,也拍一下中轴线,PK一下,这样中西文化的对比,审美意识的差异,都在这个题材之中得到了相应的收获,这不也是一种为官的作为吗?当然,可以也搞一个民间群众参与的中轴线拍摄活动,这样不就和国际文化接轨了吗?

* q) H, u6 b f1 P

    当然,来的都是客,咱们是礼仪之邦,应该以礼相待。但是希望这些外国摄影家,首先要尊重自己的人格,虽然您是被政府邀请来的,但是您的拍摄与行为,代表着您的尊严,您的民族,您的国家,您的文化。北京古城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作品,同时又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当您举起相机的时候,您肯定会想到,我每拍一张片子,在我的国家时,是为我的家乡建设,为我的民族遗产的保护是一份责任,是一份人道的话,我想当你您看到现在中国北京中轴线的时候,希望您也用一种对人类文化负责任的角度来对待您的片子,这是一种真爱,这是一种大爱,即使您是被政府邀请来的,我想如果您的片子真正对的起历史的检验,那么我们中国人民是会衷心欢迎您的!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4 1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过节?过劫(10.14)

发表于 2011-10-14 16: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漂亮了!

8 w% O$ {) @ J% s$ m3 ^

好俊的功夫。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0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说风光摄影

  9 U3 u7 L+ d8 O& m, y

                                                                           又说风光摄影

P& ~! K* h7 W3 P1 t

 


) D/ f% q: W0 r) f% B& J- Y$ d

    北京的金秋,的确很美,也许是地理地域的关系,所以北京的四季很分明,但是北京的春天,时间很短,加上前一阶段周边(主要是北京自己)不顾生态平衡,北京的春天就成了沙尘暴的代名词。实事求是说,在奥运会之后,北京的环境治理是有进步的,所以现在北京的春天还是能够感到春天气息的。

8 b/ }! Y% g+ {& Z0 ]5 N7 d

    但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既没有国家、民族那种历史宏观的战略策划,市府市政又是为官一任,捞足为是,所以一年年的钢铁墓架,水泥森林使得北京越来越找不到中国古都的感觉了。上行下效,既然能把中央政府都挤在天安门周围,中南海还在一再的扩建,所以北京更得一亩三分地的再分配了。一是把北京人挤出去,(包括营生),一是把一个文化城市改造成为一个寄生孽宦的蛤蟆坑,这样,北京环境的治理,如同北京的公共汽车一样,票价低,说是为了缓解老百姓出行困难,其实骨子里为了谁的公车横行霸道都是一码明帐。所以北京的环境治理,除了老天是官民共享之外,其实真正作为一个城市的健全功能建设来讲,北京市现在没有了第一产业(不指专为特供粮油菜蔬的生产基地),也没有了说得出的第二产业,勉强有几条汽车生产线,也是这几年拾外国人牙慧才支撑门面的,剩下到头来就是声色犬马吃喝玩乐的第三产业了。

+ @$ i6 A' p; a' l% k' k

     旅游业,说白了就是吃喝玩乐的去处。当官的有会所,高尔夫,度假村,当然还有疗养院,门口站岗的深宅大院。而老百姓也想换换新鲜 空气,那么迎合需求,所以周边的郊区县就开始了农家院的建设。这也不是什么可指责的事,可是眼见稍微有文化的景点古迹,由于多是坐落在农村山野,如果想开那里的旅游资源,就得那这些老祖宗的老底子说事,结果村支书决定一粉刷装修,涂金抹红,到头来驴唇不对马嘴,他倒可是觉着这下可以明晃晃亮晶晶名正言顺的收钱卖票了,结果真正的文化价值,又遭到了一次致命的糟践。

& _# `; e0 x% T E* p: K; `6 ?6 {4 f

    北京市说文化比唱的还好听,可胡同拆的比抢孝帽子还着急,对外宣传又找不到新的说辞,就如同把歌厅小JIE弄到展销会画人体彩绘一样,只要当时电视台能上了镜头,赚点政绩,转眼提裤子就不管刚才自己干什么了,所以经济搭台,文化作秀是现在时髦风尚。既然郊区也有了一些真真假假的景点,也用不着跑外地去拍风光了,再加上有个摄影风光片的说法,所以这一阵,您到郊区旅游,肯定会见到好多扛着相机的人在按快门。

9 i0 M) Z1 }+ C' m& f" y; d6 O- G

    扯得太远了,本来是想说风光摄影,一提起来胡同,就和祥林嫂似的,唠叨个不停。其实北京拍风光,拍市里面,我觉着一是皇家文化,(故宫、陵寝、寺庙、王府)一是平民文化(胡同,人文,古迹,四合院)拍郊区,一是拍文物古迹,一是拍郊区自然风光。拍文物古迹,自然要读一些必要的书籍,事先做一些功课,而拍自然风光就可以信马由缰随心所欲了,所以在这种大的拜金社会风气中,这种不拍风云,只拍风月的所谓风光摄影,自然成了一种令人叹息的审美取向。

. q$ N' `# U0 O& Y& X

    摄影分类,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学问,而摄影究竟是怎么回事,不是妄自菲薄,毕竟摄影不同于京剧,俺们知道它是怎么变得,也知道它那一肚子花花肠子。所以摄影分类,究竟有没有风光摄影,甚至应不应该这样分类,绝大多数发烧友也是人云亦云,结果是哭了半天还不知道谁死了,都拿着几张拍了花花草草,山水云河的片子,就认为这是艺术了,这是摄影了,这是文化了。说真的到头来也就是个自己骗自己,充其量也就是个自娱自乐。其实这倒并没有任何可指摘的,任何人自主的行为,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只要自己认可,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快乐,这就是无可是非的。但我是想多句嘴,要是真喜欢摄影,即便是喜欢风光这个题材,我觉着还是应该从更深的角度读一些理论书籍,可能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会更加贴近摄影的本质。

6 a; a& G5 X8 u6 [/ F. F4 Q

    我喜欢拍胡同,当然也喜欢拍皇家文化,因为这毕竟是北京文化构成的两个互相依存的内容。但无论拍什么题材,有两个内容是躲不来的,一是人物,一是环境。我喜欢拍胡同风情,所以我一直并不觉得我在蜂鸟网拍人像,及在其他网站拍人体的那段经历有什么遗憾,我甚至觉得那是一种基础课,一种基本功的训练,所以我现在觉得抓拍起胡同里的各种人像,其实比摆拍模特要容易得多,因为拍胡同里的人关键在于抓神态,抓住了神态,人物本身的造型美不美就是第二位的了。而摆拍模特,既要抓住神态,更要讲求造型,讲求唯美,没有任何可以为你拍的不糖水不悦目而寻求借口,这种训练虽然不是摄影意趣的目的,但也是一种学习摄影的必经之路。

1 |& R/ ? r/ O6 J9 f

    再就是环境。拍胡同,是拍文化,拍沧桑,拍情趣,拍人文。但是别忘了你是摄影人,你要用摄影语汇来和别人交流,你要用摄影审美的角度来审视观察胡同,要用摄影作品来表达你对胡同的认识理解,要用摄影的艺术魅力来吸引沟通对于胡同文化还陌生的人们,来了解胡同,认识胡同,以至认识胡同,保护胡同,那么,究竟如何提高自己拍环境的摄影基本功,似乎也应该有一个自己在蜂鸟网拍人像的一个基础训练阶段,对于单纯的风光摄影(我是指没有特定的背景内涵),也要有一定数量的程式化训练,这样才有可能在拍摄胡同题材的时候,处理起环境与主题,表现与沟通的构图构思问题时,具体的技术问题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 R* ^( _! T0 A8 |

      这么说,是不是把风光摄影摆在了一个小儿科的位置了呢?别人怎么想我不太清楚,反正我自己只把这个题材作为了一种摄影基础训练的程式化教材,真正把所谓的风光摄影作为一种自己摄影的追求来讲,我还真没有这么个心思。 作为一种作业,今年的秋天也拍了几张所谓的风光照片,也有一些心得。

3 D; k9 k) a1 o4 ~- O

     秋天的季节,在每个地区肯定不一样的时间段到来,可是在北京,我记得比较清楚的就是有一年十一就下雪了,所以每天观察秋色的变化,并不能以月份牌为准。虽然这有点絮叨,但我还是觉得,降温是一个条件,而温差变化又是一个条件,关键一点是别刮风。去年的风较小,所以叶子变色了,但留在树上的时间较长,今年就不知如何?还有树种不一样,所在位置不一样,河边和山沟的不一样,阳坡和阴坡的也不一样,公园里和郊区又不一样,所以想抓住变色的最佳拍摄阶段,是需要用心观察的。

: x: } |7 Y. P# I& e: H

     风光片就是天气片,气象篇,所以既要听天气预报,自己也要有点经验,一般讲,雨后容易市内天气透澈,但是上箭扣山区拍片,就要再考虑湿度大小,也许会出云海,也许就黑云一片。

- o: y4 i( g4 |

    有的地方地理条件不一样,譬如在河边山谷,颜色比较纯正干净,但是不容易拍出气势,而在山顶拍片,如果不是光照很理想的话,颜色又不会太饱满。所以起早睡晚,抓住色温的变化,也是风光片的一个要素。

1 E K" l* Q0 P9 N5 W

     从构图上说,风光片一是取势,一是取质。抓大不忘小,随时回头看。就是来回同走一条路,时间的变化,观察位置的变化,也会得到不同的感受。

K H: q6 I& O8 g1 [7 |

    风光片很讲求用光,当然侧光逆光用好了会非常漂亮,但是偏振镜还是比较适用于顺光,所以每一种用光都有各自的特色。不过这次去东北,我觉得,除了偏振镜要置办之外,渐变灰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次有些光比大的环境,片子就拍的不理想。

9 H+ n7 n3 A9 H$ O. u

    风光片作为一种审美构图训练,可以以唯美为审美取向,也用不着有什么赞美祖国大好山河的虚假情结。但是如果适当的点缀一些人物,动物,家畜,民居,可能又是一种情调。我比较愿意在画面中把摄友作为构图的一个元素,有时候效果也是比较人性化的。

t6 R4 C4 y' ?8 d

    风光片有不喜欢拍的,肯定就有喜欢拍的,这只是自己的一孔之见,作为摄影的不同意见交流,我是愿意和各种不同看法的朋友,一起学习,一起快乐的。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0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0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又说风光摄影(10.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0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神与精神病

  # K9 t% g \# t; a; B' r7 m

                                                              精神与精神病

2 K* J+ i" U# k3 [3 q

 


8 l7 S1 G' f- {& J& i, C, T

     现在玩过了扫黄打非,又开始玩城市主体精神的填表活动,玩的手段很拙劣,和选人大代表一样,先给你规定几个名词,然后让你画圈,不符合规定的自然按废票处理,市里搞了,区里也得搞,像我们这样的全民企业,如果不参加,就是态度问题,所以这种骗人骗自己的事,怎么还有捧臭脚的,尤其是都到了临到改选换届的时候,还弄这种三脚猫的把戏,真让人觉得,下一届的代表也是换汤不换药。

* N! w: F* c( r- B% y2 W( G7 e

    一个城市的精神,如果作为一件文化事业建设来讲,无非就是两点,一是对于这个城市既往曾经崇尚的风尚是什么,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认定;一个是,希望在不违背这个城市精神追求的前提下,对于以后这个城市究竟如何发展,如何自立于众多城市之林而翘楚,(当然有一点就是,扬长避短,适当修正,强化主流,摈弃劣缺)。

4 z7 U* |+ [) h( L" ]' H; c

     我多少也算个北京人了,北京人有什么毛病也算知道一点,既然是选择填空,先把北京人的德行摆在桌面上数落一番,丑媳妇终得见公婆,所以甭管是好是赖,先堆在这里任人评说。

% V$ `5 m2 J0 }* W# H( V9 u+ s4 U( u

     参与。北京人的掺和事的习惯,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从八旗子弟无所是事,整天提笼架鸟,到落魄街头依然打肿脸充架子,为的就是一个面,而这个面就是懂事,懂得大事,懂得规矩。什么叫大事,肯定国家的事是大事,咱们都看过茶馆一类的京味戏剧,其中有一个京味元素,就是“莫谈国事”我不知道外地有多少地方戏种,但在舞台上特意设计这个元素的,可能只有北京的地方戏剧舞台才会出现,这就说明,议论国事正是北京人历来的秉性。

% G' v( z: X- `6 D5 x% Z

    参与的事情,甭从元朝元大都,明朝紫禁城说起,那天顺手抄起一本书,说的是牛街的事情,当时八国联军要毁坏牛街,牛街的回民自发地组织起来保护牛街,结果使八国联军的阴谋没能得逞。这不就是参与吗.从我们知道的事情说起:从百日维新,到公车上书,从五四运动,到卢沟桥事变,从三一八惨案,到天安门四五运动,中国历史的每一次转折性的进步,不都是从北京这里起始的吗。是必须承认北京是历代的首都,肯定历史的变革,要在这里首先燃起火花,但是也必须承认,北京人也在呵护这种历史发展的进步过程中,奉献着自己的血汗,甚至生命,如果您问一句,张自忠,赵登禹,当时的所作所为,如果没有北京老百姓的血肉支持,可能历史会有别的回答吧。

v) T# w$ [' ~! b1 n6 y" \

    所以我觉得,参与,正是应了毛老头的一句话,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XXXXXXXX进行到底,既然现在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那么老百姓就应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这正是北京人搀和(参与)的精神之所在。

0 f0 O( @ ^4 D" u% y0 E

    议政。莫谈国事,关键在于一个谈字。北京人爱侃山,我多次提到过,一个北京的出租汽车司机,议论国家大事的水平,绝不比一位国务院发言人相差几许,而且,北京人的普通话水平,说话的幽默风度,引经数典的知识含量,可能甚至比在台上背秘书写发言稿的人士,还要惹人喜爱。

% c l W( |- j

    互联网时代了,想封锁信息,简直是痴心妄想,而关注老百姓的嘴,首先是拢住老百姓的心。现在法律上已经是言论自由,而我坚信北京的哥们们,侃山也不会越雷池一步,绝不会违背三项基本原则,但是,报纸上说的,新闻里播的,电视里演的,就算都是假的,那你总不能把人的嘴都给堵上吧。天安门前有两个华表,其功能有一项功能就是贴皇谤的用图,也就是公开给皇帝提意见的人,可以把帖子挂在这里。封建社会的皇帝小儿,居然都有这种心怀,咱们人民共和国,听点老百姓参政议政的议论,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吧,所以,北京人的议政,应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首都的老百姓,还有热爱这个国家,热爱这块土地的拳拳之心,所以,我觉得北京人的侃山议政,绝对是北京精神的首选话题。

. X; O+ d4 |. m. z& _

     有了精神,人就有了生活的目标,而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北京话说这个人“人来疯”就是说这个人表现欲太强,精力旺盛。所以精神可以有,但一个是要选准做人要有什么样的精神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一个是精神这个事,既是社会道德衡量标准之下的选择,更是每一个人为了保真自己人格尊严,自行抉择的个人之事。如果硬把某几个词语 ,楞吹捧为风尚的话,可能人的精神就会偏离,这虽然不是物理上人的神经系统得精神病,而是这种想起一出是一出的闹剧,使得人们觉得,热衷搞这种精神统一的人,是不是会有精神病了?

3 d9 M9 n& o, j

     既然说到北京人有这样那样的嗜好品性,咱再说一点不太好听的,就是北京人的拿大。

+ J- U- W1 }6 V7 d& Y5 ^

     天子脚下七品官。要说在列举的北京人精神词汇中,有一个就是包容。我觉得现在的北京人,应该对的起这个词汇。我曾经数次遭人冷嘲热讽:因为自己说自己是北京人,是八旗子弟,结果人家都说,就算你是正茬满族人,但从根上说,你也是从白山黑水,沈阳铁岭过来的,所以真正能和北京猿人有血脉关系的北京人,可能真是凤毛麟角。所以即使说谁是北京人,谁是外地人,只不过是个登车排序的时间差而已。但是,毕竟现在还有个户籍管理的说法,所以文化差异的 很多问题,只能从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派出所里找点论据了。

g8 u. h2 F+ v7 i

     而在北京生活了几代的“北京人”的确有一个很讨厌的毛病,就是拿大,我在东北呆了十年,返城之后,很多以前被北京人所看不起的工作,为了生计需要,我都干过,如锅炉工,搬运工。可是慢慢地生活条件改变了一些,似乎觉得白领才是北京人该干的事,八大员那是文革前北京人干的事,现在除了司机驾驶员有北京人还在干,可能其它那些工种基本北京人都不干了。虽然不能说,北京人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是有些言过其实,但是顺手举个例子,您看看现在国家领导,中央委员,有几个北京人,多少年前还有个CHENMOUMOU,到现在可能连北京的人大代表,可能也是几年前北漂转正的,所以老北京的拆毁消亡,正是顺理成章之事,衣锦还乡恩泽家民的事,家乡升级为直辖的事,作为从来都是京城子民的北京人肯定没有这种遐想追求,可正是没有了压力,就没有了动力,而没有了遐想,也就没有了理想。所以北京人的端着来,端着去,到头来自己觉着是拿大,其实世界早已不拿您当那么回事了。

& d& b7 W8 k8 p P, Q

    所以到底是精神还是精神病,关键在于一句话“无欲则刚”。您心里有了欲望,到头来办什么事肯定也会露出不虞之心的。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0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0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精神与精神病(10.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4: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与拍片

  0 R* R" T3 L; J: [& [; p

                                                               读书与拍片


% h2 `, n# q& R: V' }, B

    自己在图书大厦,的确是一个读书的港湾。自己读书也没有什么太专注的目标,现在想起来主要是三类书,摄影,北京文献,获奖文学名著。

1 F$ V- W6 Y3 t; w, M: h! M0 `2 M

    摄影书以前比较爱看技法类的图书,尤其是自己在电脑的入门阶段,从486,一直看到PS5,的确在这近十年的电脑普及过程中,各种电脑图书良莠不齐,譬如《照相馆的故事》一类外国翻译图书,或者国内电脑与摄影均是高手的刘老师之辈的作品,让自己受益匪浅。但毕竟写电脑书的人,绝大部分并不是摄影家,甚至只是一个电脑后期的制作者,当看到每次软件升级之后,跟着又会重新再出一摞几乎相近内容的电脑图书时,你就会觉得读书不能读死书,而是要有针对性。譬如这次PS5一类的书,讲到了PS5新增功能,但是具体的使用操作,根本连写书的人都没实践过,所以偷梁换柱,鱼目混珠,为此我曾经追问到出版社,责编,作者,结果是还不如我周围一些没有出书的摄友(当然也是电脑高手)说得明白。至于其他的相关内容相近的图书,真应了那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可以直言不讳地讲,技法类的图书,电脑方面有三四本即可,而摄影技法类的图书,超不过十本就够用了。(这是指相对半年到一年为一个周期)但是,开卷有益,有时候虽然书中文字的内容大同小异,但有时候 引用的图片还是可以借鉴学习的,所以技法类的图书,如果你现在还在想通过这个环节学习摄影的话,那么一定要知道自己需要补充哪一方面的知识,然后慎重选择,适可而止。如果真喜欢藏书的话,我觉得一是外国作者的原著(翻译)一是集锦类的图书,个人作品集现在够珍藏级别的还真是比较罕见的。自己现在比较愿意读一些摄影理论方面的书籍,还有一些摄影史和摄影教科书,觉得这些书的确对于我这样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来说,开阔眼界,开阔思路,是拍片到了一定阶段时,非常重要的进补。

1 r. j' m- ~3 d; G7 S6 G. P

     文学类的图书,我一方面是看一些和北京有关的作品,(前一阶段又发表了关于刘一达一篇作品的个人看法)一方面是毕竟这些在全国获奖的作品,也是要有所涉猎的,即使是走马观花,也要有个大概的了解。至于一些工具技法类,诗书格律类的书籍,如果看到了,也是有机会就翻翻的。不过近几年,我对于争议较大的图书,或者改编类的图书,我是要认真的读一读的。譬如王军老师写的几本书,我都反复的看了,还有华新民等人写的图书,我是必读的。我特意读了几遍《亮剑》原著,对于电视剧腰斩原著,感到了一种人赃俱获的淋漓之感,从而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和解读,又有了反面教材的佐证。前一阵史铁生去世,自己又认真的读了他的一些作品,受益匪浅。而我曾经见到过丛维熙的《走向混沌》,当时认为只是属于伤痕文学,所以没有认真地读取,这次在网上看到了关于老舍的一些文字,谈到了这本书,谈到了当年文革前老舍是怎样对待世事的,我很有感触,想再找这本书看一看时,图书大厦已经脱销了。所以,有些书怎么看,一方面是有的放矢,根据自己的意向,有选择有重点的读一些书,还有就是接触世界,了解信息,通过网络的一些评论,通过挑选择别,也许就把很多曾经没有注意到的事情,认真重新的了解认识了。

# o/ A9 S( A+ r7 z+ E( u/ [

     北京类的图书,自己以前写过关于这个内容的文字,就不赘述了。关于老北京这一课题的摄影,也不是自己贸然敢评论议论的,我就是本着尽可能多看,多了解,因为老北京的题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化遗迹已经渐进消逝,而一些历史的珍贵资料,尤其是一些外国人拍的中国老照片,使人读起来浮想联翩,既想到这些历史的脚步进程,又想到这些拍摄中国题材的外国人,他们究竟当时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动机,又如何去艰辛跋涉,苦心积虑,甚至如何在中国当时的文化环境下,这些蓝眼珠金头发的毛子是怎样为着摄影这一神圣理想而奉献于异国他乡的。

: n* G% ^* j$ @4 M

     关于老北京的一些题材,可以讲上个世纪末期是一个高潮,出现了一些领军人物,可以讲现阶段能出其右的人物(包括作品),很难见到。虽然有过一些大的活动(诸如奥运,建国60周年)但是实事求是讲,让人能够记住的作品的确不多。

' i" }9 w9 r0 H; {

     可是自己也在不断地反问自己,究竟随波逐流是不是顺应天时,究竟固执己见是不是逆流反动。我也有意识的强迫自己去拍一些新北京的题材,可我拍起来的确从心眼里面,不如拍老北京那么感情激动,可是历史就是如此发展着,摄影本身的一种根本的性质,就是纪实历史,历史如何的发展,作为摄影者可能有自己的看法,可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每一步进程,同样也是一个摄影人真正所追求的境界组成部分。当然如何诠释当时的真实,如何用镜头语言尽可能捕捉住历史进程的本质,这不是简单的感情驱使,而是需要更多的学识来奠定你镜头指向的。

2 v/ X1 T; M- R: O

     影像可能不如文字对于揭示一件事情的本质那么深刻,那么精确,但是影像的真实,影像的具象,确是文字所无法比肩的。作为一个纪实摄影的爱好者,如何能够尽可能的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把当时熟视无睹的场面,准确,精确,确切的记录下来,这绝非一件易事。举个简单的例子,好多红极一时的逐流人士,都出书签名来到过图书大厦,很多人士在当红的时候,都是由我负责接待和组织活动的,但是虽然自己能够尽可能的按部就班拍一些常规镜头,可是这些人一旦露出了狐狸尾巴的时候,他当时的镜头,反而比他当红的时候更受人青睐。譬如张悟本,我的确只是按照常理去组织接待了他的签名售书,讲座答疑,当时我只是觉得这个人很有个性,非常富有表演天才,而在座的听众,的确也有走火入魔的,我因为司空见惯,所以没留下几张照片,事发之后,自己倒不是说没有留下什么太多的资料而后悔,而是觉得,当时这种养生,绝招,奇人,妙药的事情,在当时这种环境之下,为什么能够得到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多人的迷信,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这实际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社会心态实际也是现实社会潜在的一种信任危机。而为自己为什么不能从更宽泛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这类事情,以至于把握于自己镜头的指向,这也是自己今后如果想拍一些有价值意义的纪实片所要思考的问题。

1 B% l; P( n4 f4 J' {6 I b9 S0 D

     片子要拍,书也要读,而想拍好片子,书是必须要读的,以上这些就是自己读了一些书,又有的一些新的想法 ,以求指正。

" Y( i& ^, K( v. W3 R2 m( ^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4: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4: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4: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4: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读书与拍片(1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棒杀与捧杀

  C9 { I9 ^; s# U# `0 u7 a+ w

                                                                    棒杀与捧杀

9 q& F: \" z, `8 S7 |

 

. i: ^: C9 B6 o+ {6 n: h( e

 

$ G. o! [( e; @) I4 P u/ M: X+ x* B

    现在,不知道又怎么兴起来搞文化了,而且还要搞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和创意究竟是不是一个等同的并列含义,我想大概是不一样的,不能说一个人突然发现了苹果为什么不朝天上飞,就算是原创想法,当他没有结论结果之前,可能也可以算作一种创意,但决不能就可以视为一种文化,视为一种即成可以赚钱的商品上市买卖了,任何事情都可以创意,可以遐想,但要成为产品,成为商品,遐想就算和创意是一码事,可离“文化商品”真差十万八千里呢。

+ Y: @. u* a: y; Z( ?1 b

    这就该问一句了:文化究竟是什么,是谓文德教化否?可能牵强附会,因为首先得有文,然后才有化,才能说得通的。这组词,文是个名词,化是个动词,并列在一起,文还是领属,而化依然还是从属,决不能把文化视为统一一意的名词,当然文化也不能说是统一一体的动词,为什么叫这个真,因为文化绝不是一个人,一件事,一天时间,甚至一个阶级,一个年代,一个团体就能够确立自己所做的什么事就是文化,或者就是一说一侃,一个口号,一个运动,就不知自己姓什么了,张口就是文化,闭口也是文化,殊不知,反而到让人联想起一句话所说:凡是婊子都是要立牌坊的,凡唱得最响亮好听的,其实正是最缺失无存的。

& V% Z5 k/ j" ^% B, j3 ?- u2 Y

     如果说文化可以是产业,那么文化能不能可以理解为随行就市,待价而沽,买者为爷,赚钱就卖呀。因为产业就得遵循商业市场的运作原则,就得讲求利润,讲求赚钱,如果说谁是商人,或谁是文人,现在的人都无所谓了,可一旦把文人做的事说成为了赚钱而码字耍嘴,或者说商人明明是赚钱,还要说拆了前门是为了文化,这可就杵到他腰眼上了,把文化弄到了骗钱花的地步,这不是装傻充愣,给自己家祖坟上码狗屎吗!

" N3 U+ F9 m; e8 y! b

     假如说搞产业是为了支持文化的发展,那么,我看好了刘天华,觉着有点亏本,难道就可以再饶半曲黄河,外带三句贵妃醉酒吗?文化是上层建筑,那么是不是说上层建筑所有的玩意都能够商业化赚钱吗?您有钱有权了,就可以买卖所有的上层建筑了吗?政治是上层建筑,那么政治也可以商业化运作吗(其实每一个政党,国家,阶级,到底是怎么回事,马克思早就说的一清二楚了)那么可以买半打资本论,再掺点赫鲁晓夫,然后诸如金日成,卡扎菲都砍价还价绕一点,那可真是只要花钱不赔本,政治算个屁呀。

1 a. I( e: [" B/ Q+ H2 R& z5 X

    中国的教育产业化,究竟怎么样,咱们不知道,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究竟有没有脊梁-----究竟读书为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还是如何,我这个年纪的人不好自己挖坑自己跳找衅自己,但的确想从现代这些学生中找到公车上书康梁,五四运动李陈,三一八刘和珍君之类的人物,可能真是脑子有点毛病了。

4 Q3 o7 H [$ o( w& _, C. k( w3 K

    不知道外国有没有御用文人一说,好像蒋介石的文胆是陈布雷,但这个人最后还是自杀,还是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价值观而献出生命了。中国批过康生陈伯达,批过王力戚本禹,批过张春桥姚文元,这些人当时可是棒杀别人的舞棒者,到头来现在还是成了翻手为云的吹鼓手作俑者。那么现在有没有这样的人呢?肯定有,到底是谁咱们不知道,但是现在办的有些事,说的有些话,行的有些文,喊得这些口号,怎么看的那么眼熟,听着那么恶心,如出一辙,甚至还不如原来这些杂碎们嘴里噙出来的像句整话呢。

) D. K. B: j3 F3 {$ w( }1 ?

    中国有科学院,有工程院,是事业单位,是国家供养的上层建筑,如果说,科学技术最终也是生产力,那么就说科学院最终也只是商品利润的追逐者,这已经听着很难受了,那么社会科学院是什么呢?国家也是在供养着他们,他们也只是舆论工具呢?他们究竟是为了科学呢?还是为了社会呢?一句中国特色就可以一言以蔽之了。那么上层建筑的政治是不是商品呢?是不是最终目的也得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呢?看着看这些人干的这些事,你我就心知肚明了。

2 p' L' n- d$ `+ v/ a1 n: L

    再问文学艺术有没有什么院呢?可能有,但好像没听说谁是文学艺术院士,那么现在正要搞文学艺术产业化,那还不就坡下驴,也弄个公家供养的文学艺术院,拢一帮院士呗,然后根据钦定的旨意,学着他们的御用文人祖宗的把戏,借点21世纪的新名词,信口开河,说点自己都不相信的精神主义之流的谎言,好借机以此为卖身的资本,撞运于21世纪中国从经济改革到体制改革过程之中的跳梁小丑之列,也许备不住真能弄点颜如玉的歌星,黄金屋的郊野别墅呢。

. ?1 h& H: o; K! r2 G; p: B

      中国再早的文字狱咱不知道,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司马迁的宫刑之辱,到国民党的党禁开天窗,再到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都是棒杀文化的血腥史实。而捧杀必然是棒杀的左右手。在网上,我们看到过范增的保证书,也看到过田汉在任的命令批示。其实都是人的另一面,有这些事本来是很正常的,可是不用你的时候,你连条狗都不如,一旦您又想做条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时,也许又会给你一个重新做狗的机会,这是一种最典型的捧杀。鲁迅被毛老头给的批语,已经在网上众人皆知了,所以,中国文人究竟谁是真正的旗手,谁是真正的文化艺术的传人,能不能从搞过奥运会开闭幕式,弄过60年大庆典礼这个最高级别的文化活动之中的诸位精英凑出几个来吧?西单大街贴着一溜文化精英的照片(说实话,有一半人我都和他们交往过)他们已经是很辉煌了,也干了能够称为中国的文化事了,那他们就可以成为领军“文化”了吗?别说别人说他们行不行,就他们自己来说,他们就是文化的代言人了,他们就是先进文化的形象了,------他们就是“文化产业”的制造者了,他们就是“文化创意”的批发商了,也会有星八的能做出这种事,(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嘛)但我觉得和我接触过的人我还算了解,当初就很敬仰他们,他们的为人处事,他们的做人原则,绝不肯做出上交易会上练摊卖创意这种莫名其妙的事的,而且关键至少有一条,中国的伟人,尤其是学习榜样,必须得盖棺才能定论!否则现在看着笏满堂,金如铁,如花似锦,一旦被捧戴上了高帽,万一有个晚节不保了,(究竟什么是晚节不保,其实就是卜卦站队)到时候不闹个赔本赚吆喝了吗---所以无论是棒杀还是捧杀,到头来捧和棒都是为了—杀。

# V# ]8 p8 r# v: j0 O

    明年换届,按照中国的办事套路,“凡事要XX一个政权,总要在舆论上作充分准备”,这可不是咱信口开河,而是毛老头板上钉钉的原话。现在反三俗也反了,先进性也性了,到头来,只有郭德纲人挪活跑到天津火爆去了,现在北京找不到不文化的砸筏子,可眼瞅着明年就得换届了,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萝卜快了不洗泥,捡到筐里就是菜,所以都知道现在谁说自己是文化,谁就是紧跟,谁就是紧密团结在周围,至于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良心,谁心里都有数---等换了届,指不定又有什么新运动了,现在说的没错还好办,万一要是跟错了风,站错了队。下一拨不兴这个了,这不是真成了“文化越多越反动”了吗!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棒杀与捧杀(11.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棒杀与捧杀(11.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棒杀与捧杀(11.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棒杀与捧杀(11.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棒杀与捧杀(11.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棒杀与捧杀(11.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棒杀与捧杀(11.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棒杀与捧杀(11.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棒杀与捧杀(11.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棒杀与捧杀(11.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棒杀与捧杀(11.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棒杀与捧杀(11.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棒杀与捧杀(11.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棒杀与捧杀(11.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棒杀与捧杀(11.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棒杀与捧杀(11.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棒杀与捧杀(11.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棒杀与捧杀(11.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棒杀与捧杀(11.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棒杀与捧杀(11.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3 05:59 , Processed in 1.249753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