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猪87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含4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11-7-1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雾都探幽

  ( n+ `) I( s5 }! R) u f3 X5 M

                                                                      雾都探幽

: L) ~/ J. c; Y1 ~

 


B7 T0 C% z3 M' ?4 d* E, H' Z

    从重庆回来,急着交作业(我是把每周一次的网上发稿,称为“每周一歌”视为作业)所以先把美女篇发了上来。本来是想把此篇定名为巴人渝像,后来就觉得,先以美女为头篇,更吸人眼球,就以此为名了。

) v U( }9 E# t9 ~5 F

    回来之后,整理片子,觉得重庆有拍照的大量资源,自己拍的片子只是浮光掠影,所以静下心来,又找了几本书,还真觉得如果再去重庆玩,可能会更有目的去搜集重庆的精彩亮点,但愿还有机会成行。

# j8 q: {5 l2 g. B

    这一组重点是风光为主。由于自己把风光这一块分为了两部分,一是白天的拍摄“红卫兵墓”(历史遗迹)下期再发,一个就是在晚上的拍摄,就是这组雾都探幽。

2 Q- w% C6 _9 C

    自己去过成都,在地震的前两年,连续两年两次到川西去采风,所以多少也对四川有过一些接触。但是重庆和成都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尤其山城、雾都这两个词对于我认识重庆的地理风貌,有了先入为主的导向意识。这也没什么太大的出入,雾都。这六天在重庆,阴雨雾晴的天气都赶上了,但是晴天也不是响晴烈日,而是轻雾飘渺,而雨后也是缠绵漫步,也不像北京似的,马上就清风掠过,还你一个清凉世界。而这样的湿润空气,只有在屋里随时开着空调,而且还要开着窗户,扬起风扇,才能略解北方人的惧怕潮湿之感。

- z! u9 I# e2 f- s {$ ]

   但这种湿润天气,除了前面提到的对于女孩子的皮肤,是一个天然的氧吧之外,还有一点,也许我有一点偏爱,觉得,越是雨天,越是雾气,可能出片的机会比仅仅是万里无云 ,晴空烈日多得多,所以当陪同的朋友说,今天有雨或今天有雾还拍不拍时,我总是一厢情愿的说:拍,只有拍不好的片子,没有不能拍的天气。

# M3 u9 \3 ^$ f) Z6 Z

    山城。的确重庆让我领略了什么叫山城的含意。可谓山的城,既有山又有人居住。譬如北京的高档小区如长城脚下的公社,或旅游经典如山吧别墅一类,都是借山傍水,吃喝玩乐的好去处,但是作为生活空间的全部,生产的基础,北京可能没有(当然也许深山老林哪里,还有文革留下的三线废弃厂房就不算了)。而重庆不同,几乎简直让我这个初到这里的人不能相信,几乎山与城就是共生共存的,山不但没有成为城建设的阻碍,反而成了城市建筑的绝对特色。无论是机关单位,还是学校民居,都是见缝插针的在建筑着高楼。在重庆一楼也许并不是意味着和门外的平地接壤,而是马路绕到这里,您的楼房的开大门楼层就是几层。也就是说,也许你的正装楼门不像北京似的,统一设在一层,而是根据山城规划,马路绕道您这个楼时,恰逢您这个楼是几层,您的正门就设在几层,(我住的楼房,正门就设在二楼)。

6 H0 L" A: @& z8 m

    这就牵扯到一个马路的概念。交通,就是要把各个地方的人员汇集到一起的通道,但是重庆有地理条件的原因,很多地方先是修建了高楼住宅,就没有修马路的空间了,而有空间的地方,也不像北京似的,几环连几路,中轴衔纵横,所以即使是再下力气修建交通,重庆的天然地貌,使得重庆的交通给人的感觉也是视势求是,尽最大可能使最多的人出行能和交通要道联系起来。客观讲,虽然重庆有很多单行线和很多只有上下两行的马路,但很多地方,还是只有打车才能够到达,而且很多出租汽车司机,经常是要靠乘客指路才能够到达目的地的。

! C3 d- H) S. J) A& c% o

    也许我只是一个游客,这种地理条件,对于我这一个不是上班族的外地人来讲,更多给我的是一种惊喜,(如同认为山城是重庆美女修身的天然健身房一样)重庆的山城,除了交通的不便之外,更多使我感到这里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大花园,别说这种景色在北京看不到,就是你在北京,任你遐想也不可能想象的出来-----这是多么别具风情的一座天然别墅呀。

! q5 a% l; j& e; a% L7 H7 N& w

    我拍的景色,主要是以水和山相结合的部位拍的,重庆最著名的拍摄夜景的观景台,我还没有去,但对于我来讲已经是很心醉的了,由于时间和天气的客观条件,没能拍照出满意的照片,但我觉得这里的拍摄环境,肯定是能出大片的。

8 Y0 r- ^$ a. C0 s

    看了几本书,知道自己拍的这些东西,只是重庆的表面,但已经让我觉得重庆很有拍摄的情趣,只要有机会,我会认真一点,仔细一点,文化一点,艺术一点,把自己一个北方人看重庆的感觉表现出来。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 0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楼主| 发表于 2011-7-1 0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雾都探幽(6.30)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1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卫兵墓

  # ]0 A; l+ P' V% `* `

                                                                               红卫兵墓

6 M. D+ P5 v; J8 A

 


1 D" Z1 v& t6 h1 Z$ y- A5 f

    这次去重庆,实际是借着重庆1300人 来北京唱红歌的机会,跟着进行了一次追踪的拍摄。从内心讲,作为北京人,我对唱红歌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年轻人唱是一种工作上的安排,环境的颐使,很难说是一种真正感情的流露寄托,这个年纪的人至多也就是萝卜白菜无所谓----唱完黄歌唱红歌,耍着杯具哼《补锅》关键在于闲的,不在于寄托。其实这种事情在北京,在首都早已是司空见惯,所谓见怪不怪,也就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招不灵再换一招的折子戏罢了。而上了岁数,经历了文革的人,还要粉墨登场唱红歌,我就觉着有些滑稽,至少在我周围的上山下乡的战友,是没有人没话搭拉话说这件事的。但我也觉着,也别把所有唱红歌的人都绝对化,看了网上一个帖子,颇有同感。正因为所谓的一些红歌,正是文革时代,也是我们这些经历过文革的人的童年以至青春时期,所以那种音调似乎会给我们一种青春年代的回忆氛围。“我们不是在唱歌,而是在追忆似水年华,在怀念逝去的童年,在哭诉殉葬的青春......”我觉得很对,即使是比红歌更进一步,唱样板戏,唱语录歌,也都无所谓,反正对于唱的人似乎词语内容是什么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意义,只是那个腔调,更能够引起我们对于曾经经历过的浩劫年代的一种无奈的苦笑罢了。

. V! H4 Q6 y9 Z J2 e. U2 I

     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毕竟只是我自己的一种个人看法,甚至只是北京的一些人的想法,到底为什么这件事能在重庆发生,这件事绝不是我们不明真相就可以乱下结论的,正巧有这么个机会,虽然我真没有什么专为红歌这件事去重庆探个究竟的心理,但如果真到了那里,也许会给我一些他山之石的启示。

) j7 K4 t" C6 Y {5 l

     前面两篇文字,已经说自己去重庆有几件事是明确的,其中一项就是去看红卫兵墓。说实话,我对红卫兵的事情,觉得他们只是文革浩劫的替死鬼,而作为每一个生命的本身,如同丧身旷野荒郊的知青战友一样,同样使我每每想起他们的时候,从心底感到一种战栗,而这种恐怖之感,也是我之所以一听到唱红歌,就感到“又运动了”的嚎叫嘶鸣。

& o" w. X( i3 h3 F' o/ ^2 ], E- H

     到了重庆,忙完了预定的工作内容,有了自己的一点时间,就去了沙坪坝的红卫兵陵园。这个陵园在沙坪坝公园的里面,似乎是在公园的西面的一个小山坡上。陵园并不开放,除了从大门的铁栅栏缝隙之间能够看到一些纪念碑之外,围墙很高,甭想再从哪里溜进去。墓碑基本还是存在的,毁坏的程度并没有到丧失原貌的地步,墓碑的碑文从照片上也能看得出来是什么,野草丛生,杂树斜长,虽然是赶上了连绵阴雨,而我却更觉得陵园似乎也就是应该这种情调,我倒是觉得老天也许是有意给我营造了一种特定的气氛,断续的雨滴,虽然说不上是对这些冤魂野鬼的凭吊,但多少也有一点我对于那个时代阴影的心绪写照。我和看门的那个员工聊了聊,他说在清明节的时候打开过大门,平时是不开的。门前有一个练气功的中年人,对于我拍摄这里,似乎有些不甚欢迎,我倒真想了解一下这里人的想法,就厚着脸皮和他套了磁,因为他说话口音很重,意思大概就是,文革早过去了,毛老头,邓小平都死这么多年啦,红卫兵这点事还值得拍照吗。我没有和他争论什么,我只想,可能整个中国就这么一个能够直接见证文革浩劫的历史文物了,现在不要着急做什么结论,只要能够保存下来,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了。我拍了一些片子,伴着阴雨离开了那里。

1 M* X0 p2 I, b7 _; Y, h, f

      走出大门,又看到了执勤警察的简易岗亭。从心底说,似乎看着比北京天安门戒严拦道的拉杆警戒线亲民的多,当我把镜头对准他们,按下几张之后,一个警察问我是哪里来的。我说是北京的,他也就没再说什么,不过从便民伞,饮水机,查询问路,治安报警的实物与告示来看,似乎并非像北京那种盛气凌人置人于和谐而后快的架势。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每个岗亭都有一个女警花,别具风姿,更显得亲切舒服。

: b3 f, t; h7 ?6 B% d9 v

     多少也看到了重庆扫黄打非的一些报道,所以见到了这些岗亭,倒是觉得虽然是临时举措,但也不乏治理治安的力度见证。如果以此揣测,重庆现在我看到的治安状况,的确如报道所说比治理之前要好很多,甚至我也接触到了一些边角地区,似乎人们的状态很是比较知足的,而不像北京人,说起世事总是以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民族大义为己任赛的。尤其是重庆的市民总提到“羲来树”就是从郊区外地移植到重庆市里的大树,很多很密集,现阶段看来长势也不错。就事论事,即使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甚至是政绩工程,灰色交易,但从老百姓的角度说,架桥修路,种树植花作为一个父母官也终是一件于民有利的善举吧。

! O# e8 e( e$ q& H7 y

      自己只是一个游客,所以看到的只是表面的一些事情,至于重庆人怎么看待重庆,才是真正解答重庆的可信根据。所以一个地方唱红歌缘起或甚嚣,应该有它特定的具体环境条件,而如果生搬硬套,作为一种管理13亿人口,五千年文明史泱泱大国的治国举措,似乎显得只是一种摆不上桌面的文革余孽罢了。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1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1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卫兵墓(7.8)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08: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巴渝棒棒

  ) X- V2 T; x/ b/ [% H; @

                                                                      巴渝棒棒

, C8 a% f& z) @# B

 


2 k" A0 D4 K$ J, k3 Z2 S3 m! N8 Y

    这组和重庆有关的片子,本来还应该有一组“麻辣诱惑”因为我的确对于辣是很怵头的,虽然也去吃了几个重庆的著名餐馆,但留下的片子,不足以显示川菜的风姿,所以先放一放,等再去那里时,把这一课补上。

u. F% i! A6 F- x* ~# F2 K

    重庆之所以叫重庆,是有历史渊源的。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正月,孝宗封其第三子为恭州恭王,二月即传位于恭王为光宗皇帝,于是光宗皇帝升恭州为重庆府。而从更久远的角度搜集史料,重庆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不再赘述。除了历史上的文化渊源之外,我们这一代人,都读过《红岩》,所以对于书中所说的,沙坪坝,磁器口,朝天门以至白公馆,渣泽洞,都烂熟于心。尤其在我们少年的那个年代,又是崇拜革命先烈的时代,所以那些革命先烈的名字,也是影响我们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现代,重庆又被升为了直辖市,虽然也有人议论这是邓小平耀祖光宗的一个举措,但那时咱们没去过重庆,所以对这些议论也无所谓。

& s+ e$ p" ?( n7 L! Z

    平时也接触过一些四川人,的确很能干,很能吃苦,尤其女人比男人还能干,还能吃苦。但是平心而论,纵观四川人叫锤子,自打邓小平成了势,加上小品的一句“浓缩的,才是精华的”使得北京人们对于四川人的“锤子”偏见有所改正。其实这真是偏见,尤其我到了重庆才觉得中国选美,重庆不拿头筹,也得是头三甲,根本不是一个锤子横生的地方。客观讲,北京人对河南人,对东北人多有微词,可对于四川人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指责。

0 \6 F( f3 o5 h! t C

    原来去四川,就听说天府之国的最大特点,就是人们的生活态度非常安逸。我去川西采风两次,也见到了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性别甚至无论周围环境,似乎只要能够支上牌桌,就有人在那里打牌。有时候甚至是一边做买卖,也一心两用不离牌桌,一边打牌一边收钱卖货,虽然让人感到一种心不在焉之感,同时也为这种不为生活所累的态度所感叹,甚至为自己在北京的生活节奏感到相形见绌。

/ J. V |4 P+ P( X- H7 ^

   重庆亦如此。我在街边看到很多的茶馆,甚至只可以叫“茶铺茶摊”,都聚有很多中年人,谈笑风生,偶尔也有一些人在斗小牌,但是似乎没有见到有女人参加这个行列。北京街头也有一些这样的下棋打牌的人群,但总能让人感觉到,这些人已经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了,而重庆坐茶馆的人,年龄段其实正是事业在身养家负业的男人们。这就要实事求是再说这句话,重庆的女人们的确比男人要更能干,更出色。

# H: Q- s( ]7 O

    看到了重庆街头的这些人,似乎是比较贴近重庆本来面目的。发了前面的帖子,有去过重庆的网友说,重庆已经不是原来的山城本色。从我个人角度讲,我是老北京城的保护派死党,所以对于这种看法我从感情上是接受的。但究竟原来的重庆是什么样子,我去了瓷器口,这里已经和北京的南锣鼓巷差不多了,新街已面目全非,而老街也是改头换面,所以只有走到了街巷的尽头和延伸的胡同,才似乎找到了一些老重庆的感觉。我还特地去看了重庆的最后没有拆迁的十八梯。那里如同北京已经拆的斑驳陆离胡同,如果稍微转化一下角度,还是能够看到重庆原来的一些风貌遗址的。

, T) f, W; j# _$ U

    也许和重庆的天气环境有关,重庆修建的吊脚楼是一大特色,但我没有看到相对完整的吊脚老楼,而新建的吊脚楼建筑,又不能说明问题,所以看看一些街头的美术摄影作品,也没能找出点子午卯酉的感觉来。不过根据北京的经验教训,一些老房子,如果有人住,并且不断的维护维修,就有了人气,而如果没有人居住,再故意的不去维护修缮,没有多长时间,这些建筑就惨不忍睹了。这是一个损招。而重庆的天气条件比北京还要恶劣(潮湿程度)所以几年没有人居住,再加上普通老百姓的吊脚楼的材质低劣,所以重庆的老居民建筑,的确让我这个念旧的人,也觉着很难继续保留着原貌苟存。

' @$ S% z1 g- u' Y# _% {, d

    前面说过重庆的山城,让我这个外来人觉得像个新兴的酒吧别墅。这个问题也要两方面去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使得北京城都弄成了这样,也就很难要求一个人口密集的边远山城(当时还不是直辖市)会有很高瞻远瞩的文化意识来规划一个城市的。

- z) a2 W3 h' I4 m/ y

    说了好,也得说点负面的。重庆的交通,因地理的条件,山城的风景,同时也是现代交通的劲敌,这是应该理解的。但是重庆人应该考虑到,为了生存,这种高密度的集中建筑,正是汶川地震的隐患之伏笔。重庆人为了效益,只要能盖楼,就是32层(因为33层就是高层建筑,需要特殊的审批)结果,你走进住宅楼区,简直比北京的CBD还恐怖,真是一眼望不全天。我赶上了两天断水,已经是苦不堪言,但顺理成章的联想,如果断了电,将会是什么后果。如果不是京人忧天,万一发生火灾,甚至发生地震,这么密集的建筑群,这么高的楼层,这么紧蹙的交通马路,是根本无法承受的。

- B& J% N! s( \- M7 K3 V

     至于天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重庆是嘉陵江和长江的汇合之地,这是天赐福地令人倾心。而重庆的旅游,也把三峡当做了自己的后院。但听说去年泄洪,依然水位超过了警戒线,而且老百姓说,自打修了三峡,重庆的雾气更重了,看见太阳的日子更少了。虽然我不懂得地质地理,但是总在听说三峡的水库了肯定会对周围地貌有其影响,虽然不能说,汶川的地震是否和三峡水库有直接影响,但几十年或更长时间,肯定会有反应的。所以重庆的建筑标准,应该把三峡的利弊因素也要着重考虑。

, e+ q! F [" q0 R$ S+ J

   一个匆匆过客,是不可能窥斑知豹的,不过有句老话:褒贬是买主。从我的这次去重庆的感觉,还是很喜欢那里的,我还是真心的希望,有机会再深入,细致,专注,系列的找几个课题,认真的拍一拍,等再拍回来之后,发表孔见吧。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0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08: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巴渝棒棒(7.15)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08: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防绿畅想

  7 @1 w6 ]1 Y$ Z$ P8 {

                                                         国防绿畅想


2 _4 J5 O: [+ o- T6 f& n. R

    从小对于军队是怎么回事,是没有一个准确印象的。

& l+ V. a( ~' J& t% c) G

    记得很小的时候,瞎唱“我是一块饼,吃了肚子疼,喝点热水不管用,拉稀半点钟”。结果让老师听见了,罚站。

( K& O5 X: q. _% F, |0 }

    其实我家也有个亲戚,在八一体工队,驻在红山口高等军事学院。我小的时候还去过红山口小学,所以我家在东吉祥的老房子的门楣上,还有个光荣军属牌(可能也是我家没落到抄家的最后一道挡箭牌)。

/ [0 a2 Y* l' T) q' V

     至于什么是军人,北京都讲究X司大院,所以胡同里面的孩子是接触不到的。离我家最近的几位首长,都是文职(章伯钧,许德珩,谢扶民),但也有一位军职名人,就是田华。文革前做邻居,那时她的军衔是中校。她家住在西妞妞房西口(东板桥西巷),离我家也就隔4、5个门。她的二儿子二雷,还是我的中学不同班同学。为什么记得这么多人名,因为街道服务站设在我家,公用电话是传呼电话,所以这一带稍微有点社会活动的人,我都给他们送过电话(传话单)。

' }0 N2 d5 ^, O

    文革自然解放军最吃香了。可是等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已经是就近入学。离91中最近的黄化门西楼东楼的军队子弟,就全都进入了91中。记得有一次,据说是哪方神圣要“拍婆子”是东西楼的子弟姐妹,这下可捅了马蜂窝,那一天,黄化门半条街,全是我们学校东西楼的军队子弟兵,交通阻塞,声势浩大,最后竟来了警车疏导,才解决问题。

- _( e# _2 w+ a5 Y6 e

    等到上山下乡的时候,说让我们去沈阳军区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光荣呀!只要迁了户口,就发你一件军大衣和一套棉袄棉裤,结果是到了那里,连续扣了三个月的工资(合计39元),发军装是个玩笑。但是那身假军装,曾经是我们几乎所有兵团战士标准照的统一行头。

% R" [- l# j8 \. O2 k: m

    返城之后,也没有机会再喜欢什么国防绿的机会了。工资不够养家糊口,咱又没有开拓进取的境界,只能靠卖力气挣点业余收入。不过因为自己是干美工的,所以就和演艺界搭个上了。什么演出,拍电视,拍电影,我这点手艺终归还能混口饭吃,也就一来二去见到了很多荧光灯后面的事情。

* `4 V$ d# L, [+ m

咱也搬弄点逸闻趣事,当时PLY还在总政,拍MTV,咱就跟着换个背景,搬个道具。记得有一首歌在灯市口空政话剧团录制。记得很清楚,进门之后,很多条件事先已和剧务谈好,马上开练了,她却提出她不用剧组找的化妆师,自己带来了。本来想一个化妆师就能解决所有人的问题,结果出现幺蛾子。其实谁都明白,这就是要和剧组加劳务费,为了大局,说可以吧,再问劳务费多少,张口五百大洋。我当时也算技术人员,劳务是60块钱,剧务不敢答应,还得请示主任,这时候,人家已经做出要卷包罢演的架势,审时度势,小不忍则论大谋,忍痛答应,事后,主任在喝啤酒时说,这一集咱们就算白干了。当然有点夸张,但打那次我可看明白了,总政的也是那么回事。

* |) z1 w# U3 C2 r( {

    无独有偶。在拍一次BTV的节目,因为是老歌重演,所以走台彩排这两次演员都没亮相,我还多嘴,问是什么大腕,原来是WJD.加上那时候,对嘴形的事非常正常,只要上台张张嘴,根本不用出声。我记得等到已经开演了(实录了)这位爷才到,到了之后,并没有急着换衣服,您猜怎么着,还真和赵本山的小品如出一辙,先把从机场来的的票拿了出来,先给报了,其他事报完再说。这绝不是杜撰糟践人,从此之后,我对这些穿着国防绿衣服的人,也觉着别太那么着了。

' n4 Q3 Y2 U; X6 c" r4 a; F

    后来,到了图书大厦。图书大厦的宣传是很有规矩的,尤其不做图书以外的商业广告。但是当时,这的管事的和那位国防绿红旗歌手,据说是DX博士生班的同学,结果破了例,从大门到窗户,从收款台到服务台,甚至还特地给她做了易拉宝,为她的一次演唱会推销卖票,虽然最后卖了几张票咱也不知道,但这次事情使我益发对这类歌手,有了自己的看法。

% A8 _/ D0 C7 Q$ R& X) ]% `0 K

    其实,稍有点眼光的人,都能看得出来,现在很多演员,如同读书做官,入党做官一样,为了保住自己的后半生的光彩,趁着年轻,都削尖了脑袋往身上刷国防绿,有时候他她没穿军装,还能让人容忍,可突然摇身一变,成了军人,而且有的不仅不是文员,还有的扛着杠杠星星炫耀于世。究竟这是怎么回事,反正让人们感觉,好像中国的军队就是最后一个可选的铁饭碗似的了。

1 d1 _! A. W+ _4 i0 \) n5 A0 ~ l

   当然,军队搜罗人才,也是一种无可指摘的做法。但是这些人,是不是都像韩红一样,不在军队时,就做出了很多为人民服务的好事,使人们觉得只有这样的人,才对得起这身军装。他们是不是在没穿军装的时候,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无私奉献。如果真像韩红一样,在抗震救灾时奋不顾身,倾尽私囊,我们肯定也会相信,就是穿上了军装,当上军人,也会跋涉边疆,演艺哨卡,成为真正的文艺兵。

9 o3 `3 m$ @: O- `1 U, w3 s! n7 i

    从北京市说。中央一块,中央直属一块,这一块有目共睹。然后大头就是军队。军队的事情老百姓是不清楚的,但我接触到的军队人员,肯定比地方待遇条件要好得多。论医院,带数字的医院,就比不带数字的医院要牛X的多上多少倍,而幼儿园,谁又能比得上蓝天,海娃艺术团呢?看到长安街横行不守规矩的车辆,肯定车牌前面挂着个什么字,而现在清退的军队占房,除了三座门高玄殿这一个地方,剩下老百姓连抬头都不能睁眼的地方,都是谁在站岗,就更别提了吧。

; H3 }2 c7 o3 h7 i

     文革的时候,就倒背如流的毛语录:党指挥枪,军队建在连上。评定周恩来,问到邓颖超,毛泽东三七开,周恩来在其中应该负什么责任,邓颖超说,他是一个把党的事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人。从而我们联想到,中国的总理,中国的军队,的确体现着中国特色。

E# K8 J* p, f! `" x

     又到八一了。卫星上天,是军队的功劳。但是卫星上天,是不是老百姓的生活就因此而发生改变,猪肉就降价了呢?谁都明白,卫星实际就是核武器的代名词,卫星多先进,核武器就多先进。可是现在是和平年代,虽然不能马放南山,鸟尽弓藏,但也不能把钱总从老百姓的口袋里往外掏,弄这些天外边的事吧?物价飞涨,以前说几分钱消失了,现在买菜很少有几毛钱一斤的了,可要知道大庆阅兵的时候,把长安街扩宽长脸的钱都是老百姓的养家户口的血汗钱呀。

3 J1 A5 H i) o! s/ u9 O( F H

    为了写这片文字,我特意找了《亮剑》的原著,仔细的看了。我也是从文革过来的人,知道文字狱的厉害。所以说的这些话有根有据,可以对照原件这本书。电视剧截到22章,就不写了,自然有其中的缘由,我们都看过亮剑,喜欢李元龙,喜欢赵刚,甚至喜欢楚云飞,丁伟,孔捷,还有段鹏,田雨,冯楠,看了前因,必然要有后果,但是这篇亮剑的原著,虽然是故事,但后面的事情,只有我们看了原著全篇,是否才会让我们更觉得他们这样的为人,才算是真正的中国军人呢?

t* `# z0 L0 ~6 ]2 U; f. r

    仔细的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的看了三遍,看完了我倒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最后只想问:既然这本书是写军人的,那么作为八一要过节穿国防绿的军人,你是否真正把这本书完整的看过了呢?是否仅以腰斩的的电视剧,来割裂历史自欺欺人呢?书中的每一个人物不仅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但更是有情有义,有魂有灵。当然不可能要求现实中的军人,都能以书中的谁谁作为自己的准则,成为自己作为军人的偶像,但也希望现实中的军人,能够用书中的事实来警醒自己,军人的真正本质其实不是打仗杀戮,内战维稳,而是军民鱼水,维护正义。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0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0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国防绿畅想(7.29)

发表于 2011-7-29 1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国防绿畅想”,我没有筛子都收下了。我猜到PLY,别的没猜出来。

; I0 Y' \+ d' Y& O2 B% l2 s

你文章开头被罚站的儿歌唱的什么,我看不明白。

& R, R/ |$ g x5 I/ R

还有什么是“拍婆子”?

9 z& G$ \0 s0 b9 k5 J

我觉得特有趣的图片是那个小水沟里的自由女神像和那个屁股后面挂秤砣秤杆的那个人。

7 y1 N) E+ E l- X8 I4 u

您真有毅力,坚持了那么久!令人佩服!!

! w) F9 ?, A% A$ [/ h1 o5 A* g3 J3 G) ?

 

发表于 2011-7-29 16: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大在2011-7-29 13:19:00的发言:
- {! d; l% U+ }% t

这篇“国防绿畅想”,我没有筛子都收下了。我猜到PLY,别的没猜出来。

0 i% U# P. ]1 h- q9 i: x

你文章开头被罚站的儿歌唱的什么,我看不明白。

' g8 X1 U# t2 Z- X# k" y# U

还有什么是“拍婆子”?

3 H* R% |6 u3 g+ J" p& y

我觉得特有趣的图片是那个小水沟里的自由女神像和那个屁股后面挂秤砣秤杆的那个人。

. Z) f( c6 a% L# o3 J S- y

您真有毅力,坚持了那么久!令人佩服!!

$ Y8 J: ^1 H& \: p

 

# w" y1 f. Y% h- W! q

替朱哥答老大问:

7 _/ t9 n- ^' M. Z3 Y

一、提示一下,儿歌第二句是:来自老背兴……

# J5 @# _2 t6 |# H, u

二、拍婆子=革命时代的“泡妞”

2 @+ J; O- A0 X" d; s/ q |

 

/ [8 l* _! ~! P1 f- d+ N9 w @ i8 R ]! a

同感。看来重庆历史风貌保留的很好,风土人情很有特色!

7 U' w O, V) r, i# ?2 U8 \

朱哥照片拍得传神,真好!!!

发表于 2011-7-29 17: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安德路在2011-7-29 16:01:00的发言:
+ i$ N* h. O7 L0 s! W

替朱哥答老大问:

8 @6 v) I, @1 V' G" o$ d3 P

一、提示一下,儿歌第二句是:来自老背兴……

0 K$ `4 N* b/ [+ F- q% B6 ~1 P1 D

二、拍婆子=革命时代的“泡妞”

+ t' z+ _6 n9 Q7 P+ g$ i

1、歌词改得还挺顺口!

+ {4 c# F8 o/ q. s) S

2、啊,是泡妞呀!瞧那阵势,我还以为有人要抢她们做压寨夫人呢。呵呵。

' h4 t! J. z7 H7 n% n

谢谢,安德路老师。

, ~- ]+ F, p3 o% V; T( E9 j

 

' j$ z1 J( R0 d

我以前特别好奇朱哥长什么样子,为什么从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到几岁的小姑娘,见他都笑得那么灿烂。

0 j! p1 L( h( b ^. y$ R; \: d+ Z/ F

上次见他,比我想的年轻,和他头像有一点区别,本人更有亲和力。

+ O N* ~+ U7 D4 H( ^1 D

前几天合影,摄影师问我们:“去银行抢什么?”大家齐说:“钱!”那个口型不错。给朱哥分享。

: t& D! }8 ]) h2 W% b;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29 17:46:0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0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0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I/ O" [1 { O4 c

                                                                  画里有化话拍荷

9 L% s; N+ Y# n v

 


" D( |3 |; \' z: M( B' K* z

    前一阵的文字和片子,纪实居多,所以也说点只谈风月的话,放松一下心境。

6 h4 m+ o/ Z9 @4 g; F7 g( O% n

    拍花,拍时令的季节花草,的确是摄影者的一个有拍头的话题,而拍季节拍时令,当然首推拍风光题材,其次就是拍摄花草。从北京地区讲:初春肯定是拍玉兰。玉兰在北京很常见,最接近老百姓的就是中南海南墙外的玉兰,至于颐和园漪澜堂的玉兰,以及大觉寺的二乔,也是有很多故事寓意其中的玉兰拍摄景点。北海琼岛环廊内的东面,有几棵玉兰,如能赶上季节凑巧,享受一下遮天盖地的情景,也是不为夸张的。夏季自然是拍荷花。拍荷花的地点,我是经常去北海,因为那里可以借势,拍摄荷花的同时,又可以把白塔长桥,蓝天碧波作为背景,但似乎在北海拍摄近景的荷花,不是一个首选。什刹海也有一些荷花,荷花虽能“出淤泥而不染”但却不能生长在人世之外,所以如果反思借势拍些游船光影,酒吧情调,似乎也是另外一种意思。至于颐和园,圆明园,其实都有很多可以拍荷花的景点,由于拍荷花比较容易就近找到拍摄的地方,所以我还真没去过那里。至于在春夏之间拍花自然是拍摄桃李梨杏,我在拍摄这些花的时候,多是去箭扣长城,愿意把这些斑斓的色彩与雄伟苍朴的长城融合在一起,更有一番生气和底蕴。秋天在北京,自然是拍红叶。但要是经常拍秋天红叶的朋友,可能会同意我的看法:红叶是两层意思,红是指颜色,但颜色绝非只是红色一种,北京最完美的季节就是金秋,所以把北京拍的万紫千红,烂漫极致,就是系在秋天颜色这个钮结上。叶,就是说,金秋的北京,也许是地域植物的生长特点不一样,所以北京到了这个季节,似乎叶的颜色比花的颜色更为抢眼夺目。这绝不是喧宾夺主,而是各领风骚(要不然金陵十二钗不止元迎探惜呢)。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到了北京的秋天,拍花的思路似乎应该更注重取势,取场面,而不是取质,取局部。北京的红叶也是一个范指,并非仅仅指某一个树种,确切的名字还得请教专家,我就知道有枫树,爬山虎,火炬树,还有银杏,杨树,甚至国槐在临褪叶的那几天,颜色令人不敢相信那么鲜艳,那么响亮。北京拍秋天的景色,不能不先提到钓鱼台的银杏。我拍了几年,我觉得在这里拍银杏,更多的是拍摄众多人们拍照银杏的这件事,这些人,这个环境,其实是在拍一个人文题材,而不是单纯拍银杏,拍颜色,拍光影。拍秋色,北京的皇家园林,郊野公园,京郊农野,都是信手皆拾,但北京人更热衷于登高望远,所以虽然说是拍香山红叶,其实也是一种借代,我觉得北京周围的环境都有很好的山景可以借势,北京郊区怀柔,密云,昌平,延庆,门头沟,以至房山,野三坡,都有古建寺庙,文物遗址,点嵌其中,画龙点睛,尤以北京的长城,绵延遍布,情丝血浓,更是全国乃至世界在这个季节都为之瞩目的精选之地。我爱拍角楼,故宫北墙的一流枫叶,也抵消了我拍红叶的一点情思。北京的冬天,似乎可以拍摄的花草之地不是很多,我偶尔有这种情思的时候,主要是拍点胡同人家的水仙或青蒜、白菜心,若是再拍点绿色,如果不是商业拍摄的话,我都是到各大花鸟市场去换换心境,拍点鱼鸟宠物,再拍点绿植盆栽,作为临时的调剂。我也去过郊区的大棚,无论是养花种草,还是变季菜蔬,环境其实也很清心怡人,拍点感觉未尝不可,尤其这个季节,有人到那里造访,花农菜农朴实亲切,顺手给你几棵时令菜蔬鲜嫩绿植,情亲意浓,皆大欢喜,这也是我经常到那里去的一点不可告人隐私。当然北京也绝不是没有拍冬天花草的地方,香山植物园可以,但我觉得那里的植物过于温室盆景化,似乎取质还可以,取势就不太适宜了。不过在颐和园谐趣园的门外,也就是颐和园的后山,零星的长着几棵腊梅,我曾经有一年赶上过,似乎这个地方,就是北京冬天难得的一个拍花场景了。

+ x/ }& o1 n+ m2 V, ?9 F

     书归正传。拍荷花,还是得从自己如何拍花的缘由说起。其实也很简单。学摄影的初期肯定都有一个拍MM的阶段,但直接从这阶段上升为拍肖像,拍商业人像,拍室内人像,以至扫街拍纪实人像的都不是很多。而后就是一种初学阶段找不到感觉,找不到目标的浮躁时期。不过在我那一阶段,随着花钱拍人像,也渐渐的出现了一些可以花钱拍人体的网站活动。自己自然也就随波逐流,拍了一段时间的人体。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可指摘的,我觉得我在拍人像和人体这一段时间,最大的收获,一是如何与模特沟通,使她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理解和表现出你所意想的感觉,一是清晰地观察体会到人体在各种动作姿势的时候,如何扬长避短,把人最美的瞬间表现出来。但是,拍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觉得这些内容并不是我摄影艺术的追求目标,至少我觉得不能用这些作品来表达我的思想见解,所以就另寻蹊径,而花草微距,就是这一阶段自己转型阶段的关注题材。

1 O6 ^' \# {1 u2 A; L0 r0 V5 y: e

    花草题材,修心养性,也可以修炼摄影的一些技术手法和审美取向,而微距技法的运用,使摄影者对于如何通过镜头认识世界,如何用镜头的表现来展示更细腻无尽的大千世界,但是从题材上讲,似乎这种题材的定位,还不是我想象的摄影本质所在。

$ P$ f- z3 p" S* D

    荷花也是在这一阶段拍摄的。当然也用不着把简单的一个拍花玩草赋予太沉重的社会责任感,不过,之所以我在众多的花草品种中,没有拍牡丹月季,没有拍水仙盆景,没有拍梅兰竹菊,似乎还是觉得荷花的文化底蕴蕴藏的东西更多一些,读书不多的我还能从《爱莲说》这些文学著作中,找一些画面之外的感受和启示。

1 j8 l( ^2 S1 N" G# o& C8 l- v

    拍荷花,每人有自己的拍法。我自己觉得如果单指拍荷花,拍势不如拍质。所以即使是拍出荷塘夜色的广阔感觉,一张图片也容纳不了那么深远的艺境。荷花就是荷花,还得用拍花的思路来拍荷花,也就是说,要挖的深,而不是瞄的广,似乎一个局部比一个整体更能说明本质。拍人在于拍神,形神兼备,固然更好,如果不能兼得,就干脆舍其形追其神,而拍荷花也似应如此。荷花也许有很多的品种,也还有不同的门科,可荷花基本形状都是大同小异,这也是一个优势,你拍荷花,拍成什么样子,人们也不会认为这不是荷花,但如果你能拍出你的理解,可能这才是给予了荷花新的意义。

; i3 l6 ^% h7 n0 a

    我拍荷花,也拍荷叶,拍蜻蜓,也拍露珠,拍盛开的荷花,也拍残荷倒影,拍清晰毕现,也拍飘摇迷离。但我觉得拍荷花不要拍的和药典图谱一样,毫发毕现,即使要表现微妙之处,也要虚实得当,对比参照,否则一览无余,观后无语。拍荷花是个勤奋的题材,荷花早晚开放,中午就闭合了。而早晚的光影和色温 ,又是拍荷花的绝好伴唱,尤其蜻蜓草虫,都是早晚活动的频繁,所以拍荷花要比拍其它的花草更要下些功夫。多说一句,为什么拍荷花没有带蝴蝶的,除了情调条件之外,蜻蜓有这样一个特性,就是一旦它在这里落下了,即使飞走,过一会儿,它还会飞回来,所以这也是自己拍荷花的一点心得。

, [1 w% R3 S, S: |

    中国的花鸟画,似乎也和中国的山水画一样,过多的承载了文化寓像的成分。姑且不说梅兰竹菊,就是一朵荷花,古往今来有着多少千古绝唱,名人佳句。尚且还未发现毛老头有什么诸如“梅花欢喜漫天雪、俏也不争春”之类的诵咏荷花的诗句,否则荷花就更难拍出丰富联想之外的本来神貌了。其实这既是一种桎梏,也是一笔财富,喜欢什么花,肯定有民族特色,我们见过多少泼墨重彩,线描没骨的荷花中国画,也见过从八大到齐白石,从吴冠中到林风眠的各种流派画的荷花,也许我的眼界有限,却很少见过外国人画的油画荷花,甚至连中国人画的钢笔淡彩的荷花也很少,所以这给我们一种启示,虽然摄影是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但对于表现荷花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题材,怎么能够赋予更多的民族文化内涵,其实倒是一个很好的课题。

! U7 W' D% c5 H- `. C* E; B

    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我还是喜欢拍纪实类的题材,还是愿意把我的镜头对准老北京胡同,说的这些只是个人以前的一些体会,近期拍荷花越来越少了,现在究竟又有什么新的作品和名家出现,我陋闻寡见,盼愿和大家多交流,拭目以待。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画里化外话拍荷(8.5)

发表于 2011-8-5 1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我这外行在这说话是不是不敬?貌似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呵呵!

' C5 N) k" q/ q- n, R6 w

我以为我会更喜欢有蜻蜓的图片,那么灵动,尤其是第一张;或者喜欢枫树下角楼,绚烂壮观;甚至那个冬日里的白雪覆盖的篷船,特有感染力……

/ I9 f$ d5 a! Y- q

但实际上,我最喜欢的是第四张,红叶缠绕下的屋檐。说不出为什么,每次看最喜欢的都是这个。

% ^5 u" y3 G: U8 V* y

其实我分辨不出哪张画给我第一眼的触动更大,但我肯定的是每次努力分辨的结果都是“我最喜欢这张”。

9 d/ {1 X! ?6 O+ @+ D. e: A

这次您拿出的宝贝太多了,我明白专业摄影师的作品应该是这样啊。

6 W T: ^ P9 x& A' E

太有眼福了,谢谢!!

发表于 2011-8-8 17: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最喜欢的是全景图11-9.

y" B+ O: X" j* j

色彩,角度,太有气势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1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6 i7 b% i7 z* M$ v1 C- J, k: Y# t9 F

                                                   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 _% {1 u! x& Z0 u: w

 

9 J+ y% b6 w! w

 

+ I; z) m$ P- @& {7 e, q6 ^. r, V

    打开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卷首页: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是首要问题。成为了中国多少故事的钮结。

- [+ \/ T5 V( A- E# x/ D8 ]

    也许中国到了被革命之前已被毛确称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国家,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资产阶级呢?前一阵有个文人只敢写了本中国各阶层分析,说到过这个事,略受启发。我也受过文革的洗礼,所以大概记得,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有小资产阶级。至于谁是以上三个阶级的哪一部分,肯定是要根据革命斗争对象的需要,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划分的,这就是矛盾论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现在所常说的时空概念,空间作为一个物理空间,本来是一个客观存在,可放在时间的轴线上,空间属于从属地位。

- a, b: M9 D% Y2 T( \5 ]0 \0 C

    所以要想逐末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首先得知道谁是资产阶级。而中国的事情必须要有社会主义特色,所以以上三种阶级即使是:官僚的,民族的,小的这种尺度的划分,也只能是一个人说了算的事,所以,我也只能笼统的跟着说他们都是资产阶级,那他们的生活方式可能都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了。

6 J, A- k2 q0 m

    我是解放后生人,所以真正的资产阶级,我是没有看到过(当然文革抄家的时候,也通过运动恍然大悟,原来住在一个胡同里,在一个小学上学的谁谁原来他家是大资产阶级)读了子夜,上海的早晨,好像是朦胧的知道什么是民族资产阶级,直接描写官僚资产阶级的书,我只看过金陵春梦。不过小资产阶级倒是知道诸如林家铺子,茶馆,反正都是以讹传讹,没有亲眼见到过资产阶级,所以也无法见到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了。

" L6 f5 @: s2 s% L R9 u7 D

    据说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家是满族,三亲六故比现在爱新觉罗,叶赫那拉遍地都是的今天还数不胜数,但我接触到的,几乎没有一个得烟抽的,最好的能当个文史馆的官员,就算是他们家有哪根蒿子得了继,所以我家虽然是厢红旗,但爷爷还算跟随商震当了兵,上纲上线还能佐证民国时代的官僚和满清的八旗有关之外,反正我见到的东板桥一带很多满族人,的确还不如汉族老百姓生活好呢。如果说 我家的生活方式就是官僚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这不是骂人吗。

1 m1 A, A9 P& _

    如果说和帝国主义有联系,也许是。东板桥一带屈指可数住着两三家外国人(还包括侨民)但是不是帝国主义我就不清楚了。倒是西吉祥胡同住着一家原来是白俄,苏联成立后来被驱逐出境赶到中国的俄国女人,和中国一个牙医结婚成家,还算和帝国主义有点联系。但说到他家是否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了呢?我举个例子。他家留在中国有两个儿子,按当时的话说叫做“串儿”(哈尔滨叫二毛子)大儿子叫魏佐,看过《甲午风云》演英国翻译官的就是他,二儿子叫魏刚军,一娘九种,种种不一。老二长的矬,又不务正业,所以也没有正常工作,只有偶尔有什么地方需要他这种卷毛头蓝眼珠的东西串一把场的时候,才算挣点口食。我家被服务站和谐了,所以传呼电话设在我家,找他的电话,都从这里传呼。一次电话找他,我去传呼,见到他时,空心穿个破烂褂子,腰里捆根草绳子,正在给房管局修房当小工搬白灰呢。当我给了他传呼条时,他翻遍了所有的衣兜,只找出一分钱,最后说我一会儿给你送过去。因为他这种事太多了,我回去和管公用电话的阿姨一说,大家一笑。一会儿,他回来了,简直认不出来,西服革履,发蜡头油,喷点劣质香水,上服务站交三分钱电话传呼费来了。但还是有破绽,西服有个扣子颜色不对,很显眼,服务站的阿姨和她开玩笑:又上哪相对象去呀,又是去哪说外国话呀,然后帮他把那个扣子给重新挑选了一个颜色近似的钉了上去。事后我听大人讲,他家穷得连买个扣子的钱也没有了。如果这样的帝国主义移民生活状态,就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话,那我实在没法恭维了。

$ V, }0 }0 H2 i+ Z+ i) `* N

    当然,这都是笑话。东板桥一带也有一些首长以及殷实富户。例如我家隔壁的章伯钧,他家那所房子直到这次修玉带河拆迁,已经搬空了,我得机会进去看了看,是个两进院,是东西两个院子(文革 把西跨院也给革命了)要知道这位也是和蒋介石,毛泽东谈论中国议论世界的党派领袖呀,可进院一看,除了院子比较宽阔(因为是国务院属房,没有老百姓住过,所以没有私搭乱建)有点植树空间,真想象不出,这位比与毛泽东要昆明湖的柳亚子伟大多少倍的人物,居然就是如此,说句不着边的话,民族资产阶级和民主党派有点关联没有我说不清楚,如果联想这就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话,那真的要谢天谢地,简直改革开放的今天早比共产主义神话牛X多了。

# U, o+ k! h2 p' M

    说到殷实富户,在东吉祥北岔胡同住着一个叫李凌阁的老头,据我母亲讲是个旧社会有地有买卖的人家,当时能够看到的,胡同里经常来的三轮车(那时不兴打的坐出租)都是到他家去接送他。听人家说,老头就是有钱,爱下馆子,爱坐三轮。文革的时候,他家门口贴了红对联,他给扯了,结果被红卫兵打死。因为她的外孙子和我是同学,我进过那个院,还不如我家,只是个一进还没南房的半四合院,老头住的屋,趁他不在我也溜进去过,似乎比我家也没好到哪去。如果说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就是这种土财主爱吃个饭馆的话,可能还算靠点谱。

) Q) y& T& [# O, E& Z+ x8 E# T+ K+ B

    文革了,批判资产阶级走资派,最后一条都是“追求腐朽糜烂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可到底什么是这种所指呢,还是找不到确切的印证。最后终于有一条事实被反复的引用,就是四川大邑恶霸刘文彩,喜欢吃鸭蹼,所以一吃鸭蹼就要宰十几只鸭子,纯属腐朽糜烂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才知道原来是如此,后来到了东北兵团,老百姓说,猪肉炖粉条子呱呱造就是天大的享受了,我想,这也就是如出一辙的  中国式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价值观吧。

% {' N( l' K6 |, s% K% A7 k2 \: u

     再聊点我所经历的一些事情

( v: k9 i: M& G* J {& b

     生活方式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非要冠以资产阶级,可能是要以政治来挂钩的,资产阶级在中国是否能够左右政治,除了蒋介石他们家有宋氏家族,孔氏家族为依托,可能在解放前官僚资产阶级能够有左右政治的能量,而到了新中国,变修的最大危险就是来自党内了。

& X$ K9 e5 H3 u. D

    文革揭发的走资派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确能够摆得上桌面的,至多也就是进城之后,甩掉贫贱之妻,找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小x,但毛老头都找了那么多,所以上梁不正底梁歪,这类事多是黑不提白不提,但是赶上文革,想拿你说事,这种事,就是手到擒来的伤敌利剑,所以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第一条就是滥搞男女关系。这一条不仅符合政治斗争背后伤人的阴损,也迎合了中国人某些阴暗心理的恶癖。

% d( `9 y2 }# U# F, `: J

    丧,国家有规定,什么人进什么地方,除了据说许世友是特批进棺材送终的,其他人只要是国家出面送葬,基本都是差不了多少的。

0 N* C3 |3 e! |; u* g5 R! k

    衣。锦衣貂裘,固然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但是现在让追时髦的说清楚,丝绸锦缎,呢绒纱纺,全是棒槌,至多能分个皮草就不错了,只要薄露透瘦,谁给钱穿什么都行。由于文革前中国人的服装样式决定了这些材质没有用武之地,所以有个偶像据说一件衬衣补了又补,穿了多少年,后来一细打听穿了帮,原来一有点破损,他就让瑞蚨祥最高手艺的裁缝去织补,以求穿过的衣服的舒适性。如果说什么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话,这种能与红楼梦晴雯补孔雀裘相比肩的故事,花费之高,超过衣服本身价值多少倍的怪事,就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例证。

a6 V+ a: v$ y) r2 {" h2 l" `2 E

食。中国人讲究吃,无论是可能存在的满汉全席,还是相声中的报菜名,都给我们描绘出了能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相匹敌的饮食文化自豪感。但是随着改革进程的发展(曾经有红头文件,对公款吃喝限定到四菜一汤,可谓吐哺归心,可敬可叹)能够享受到改革利益的人们,多是得了脂肪肝,血脂稠,一听请客吃饭,如同请君入瓮。所以吃在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改革开放今天时空中,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更迫切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把吃这个内容给和谐了。

" J6 |1 Y% B4 X2 p( e

  那是不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就是一个美好的传说了呢,固然咱们是老百姓,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华夏九州,天网恢恢,毕竟还有一个赖昌星,给我们印证了一个XX阶级生活方式的鲜活事例,而这个事例,充分印证了毛老头的英明伟大---变修的最大危险来自党内。是什么阶级已经不重要了,那只是个传说,关键是生活方式,关键是腐朽糜烂,关键是追求----估计您就是想追求还得赶下一拨了。

) f7 v* ?, o ^" \, m0 n8 [( {; W

住。这是现在中国经济的命脉,没有了这一块,也许泡沫经济就该寿终正寝了。而漫天的房价,把本属于人民的国家土地,利用权势反而售卖给国家土地的主人,还美其名曰70年产权,是不是70年后又该运动了,也未可知。反正你是不是资产阶级,先得看您的住房-----不是看您住什么,而是您的名下有多少房产。除了故宫小打小闹弄个会馆,北京的哪个地方稍微能看见点太阳,早就被拥有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权力的人,说不清楚什么原因给用地了。

* j6 c0 P5 L4 y! a: X& R

行。公款公车,甚嚣尘上。北京就是再修8环路,再修12条地铁,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想发财的,想做官的还都得一门心思往北京钻,因为北京已经在证明着,想追求腐朽糜烂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吗?您先得把车牌给变个颜色,变个带彩的字顶戴在头上,这就叫做名正言顺,这就叫做与时俱进。

$ z3 _+ b$ l; f5 Z

新改编的新华字典,有没有这些词句,我也懒得去查,反正怎么都是中国特色。明年又该换届,究竟老百姓能否享受得到资产阶级般的生活方式还是个未知数,反正信誓旦旦的北京市工资提涨已成空话,而猪肉的价格,已经是喜欢议论核心价值观的那些人最恼火的事情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1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1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1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发表于 2011-8-16 15: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11-8-5 7:49:00的发言:
  8 u j, O; m3 U/ S

                                                                  画里有化话拍荷

! |" J- O W- p

 


5 K% @8 V4 O- q7 o$ X7 k! P

    前一阵的文字和片子,纪实居多,所以也说点只谈风月的话,放松一下心境。

4 S `% O& e Y; w: n" u) `

 

1 y, i4 Y* Y4 { H

 

" {* [6 P. v2 `. A. c; S5 v6 k; Q1 i

秋天在北京,自然是拍红叶。但要是经常拍秋天红叶的朋友,可能会同意我的看法:红叶是两层意思,红是指颜色,但颜色绝非只是红色一种,北京最完美的季节就是金秋,所以把北京拍的万紫千红,烂漫极致,就是系在秋天颜色这个钮结上。叶,就是说,金秋的北京,也许是地域植物的生长特点不一样,所以北京到了这个季节,似乎叶的颜色比花的颜色更为抢眼夺目。这绝不是喧宾夺主,而是各领风骚(要不然金陵十二钗不止元迎探惜呢)。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到了北京的秋天,拍花的思路似乎应该更注重取势,取场面,而不是取质,取局部。北京的红叶也是一个范指,并非仅仅指某一个树种,确切的名字还得请教专家,我就知道有枫树,爬山虎,火炬树,还有银杏,杨树,甚至国槐在临褪叶的那几天,颜色令人不敢相信那么鲜艳,那么响亮。

! n# O' ?9 L, o' t1 g! K) r

 

) d$ W% `' m& j* ~% ~3 K$ j

 

3 H; _$ @# {9 j* _ \

 

4 e8 @/ ^2 J T" G& t

 据我所知,北京秋天红叶首推黄栌,香山红叶就是黄栌。实际上,从模式口、八大处到香山一带都是。作家杨朔的散文《香山红叶》就提到了,不是枫叶。

4 X+ O% Z5 J2 F$ r& v" H

 

2 {. i" W8 ^; [+ J2 V+ A6 m

湖南长沙岳麓山的秋天红色枫叶很有名,但北京难见到红色枫叶,落叶时常常是黄色的。

! n* Q; }8 { `1 r/ W( ^+ U) U' ]

 

& A9 j1 `( H- a0 C5 H3 P. g, J) O

爬山虎在庭院和路边较多,山上可能较少。

! Q" s) O+ y7 \. B4 F7 B7 X7 g

 

& h* M) m3 Z% v2 D& h

火炬树我只见到过几棵,是从国外引进的,有专家说是和水葫芦一样的外来入侵者,可能造成危害。

/ P [2 `0 z$ I" |" N" {3 O

 

, V8 h2 e: i! x0 ]" h; }. Y

 

发表于 2011-8-16 15: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Q: Z' d7 L& }3 `

黄栌:

' H W' i' R. f

 

0 v: n" J# B* P2 ]; A) s R* J/ W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8.11)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08: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聊点美术

  5 M! t: V, b. h

                                                                 也聊点美术

/ y. g5 B5 Q( n0 n5 @

 


. ]8 U9 a+ Z* Q4 ^! o' q* \% |/ @

    摄影与美术是一种师承关系,似乎益发的被人淡漠了,但从我个人的理解讲,美术的基础修养,是学习摄影的起步门槛。我们都不否认现代的数码摄影,是原来胶片摄影的延续和发展,但是如何理解美术与摄影的关系,似乎就不如这个话题的结论这么清晰。我知道自己拍的片子如何,也许还不到能对这个问题提什么见解的程度,但自己能够感觉到,每当一组(张)片子,能够取得一定的认可(包括获奖)的时候,除了个别时候,偶然性的机遇成分较大之外,绝大部分基本上还是潜意识的运用了很多与美术相通的理论进行思维指导的。当然,可能拿起相机,也许新手会有某一次(或更多次)的巧合,拍到了一些比较理想的画面,但这并不能成为不认真学习摄影(美术)理论的借口。这是我的看法,我的职业是商业美工,除了职业的条件影响之外,自己也的确对于美术是一种从小的爱好,也许下面这些闲言碎语,可能会部分印证以上的看法。

1 A, H+ w8 W" x, e5 ]

    文革前,也就是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就喜欢画画。但是什么是美术,根本没有任何的渠道来学习求知,最多也就是在图画课抹上两笔,算是接触了美术。说来可笑:原来上学的课本很便宜,但画画本就贵一些,至少是胶版纸。可是现在明白了,无论是用蜡笔或是水彩笔,胶版纸的选用是错误的。所以那时候的小学生铅笔画的效果都比蜡笔或水彩画要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因素作祟。

4 W5 E, z$ ~; D) K. V7 Y$ r. I

    我小的时候,也是喜欢画画,没有合适的纸,那怎么办呢,就把旧图画本反过来,照着小人书瞄着画,所以三国,西游,岳家军,杨家将,故事倒背如流,人的形象虽然画得不像,但故事也铭刻于心了。

& {2 D L# ^8 j C8 S

   再大一点。有个比我大一班的同学,和我一起在街道食堂买午饭,他的母亲就是科学院动物所的美编,他家就有真正的美术画册。那时候我们很小,只知道好多画册里面净是光着身子的外国人,至于什么是素描,什么是油画,也是有眼不识金镶玉,年龄太小,也看不出个子午卯酉来,只知道画册里的画,把人画的跟真的一样。

- K) s% x/ ]1 \$ a1 Y2 {7 V! m7 u

    文革了,也开始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印象最深的就是木刻毛主席像。把宣传页粘在一块三合板上,然后用当时一种用手术刀做得修铅笔刀,照猫画虎的刻下来,刚开始的时候,有刻到手指的事,也有连了刀,跑了形的事,后来就稍微知道了用多大力,而且改用五合板来刻,乍一看,也可以和街上的传单叫板。到后来也开始找石头刻印章口号,但因不懂得石材,又没有合适的刀子和工具,所以进步不大,只是一种浅尝辄止而已,虽然也找到过青砖磨平了刻字,可成功率极低,但是毕竟给后来学习篆刻打下了一个伏笔。

a. D g6 g2 ^$ z% D

    我学习美术,还是受到了我的姐夫的影响,当时他入我家门的时候,是电影学院美术系的一个助教。受他影响的事情很多,就捡两件事来举例吧。

F% ^ m5 J9 ^

    大姐和姐夫结婚,电影学院给挤出了一间房子。这套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导演沙蒙家,文革时他已去世,就留下了夫人欧阳。因为当时住在一个单元,除了厨房不在一起,厕所是共用的,因为姐姐住了人家的房,所以一些欧阳家实在挤不开摆放的东西 就放在了两间房中的客厅里。文革时我不上学了,就经常到那里吃饭闲逛,一来二去对于欧阳老师也是半熟脸。有件事说不上多么光彩,如同阳光灿烂的日子描写的一样,我到了大姐家(严格讲是与欧阳老师共用的一个单元)发现了客厅里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图书,所谓各种,一是开本,一是中文外文都有,我知道这是欧阳老师家的藏书,开始只是瞄几眼,后来文革停课闹革命,我就没事就往大姐家跑,耐不住对于图书的渴望,就掀开蒙布,私自打开看了起来。也许欧阳老师看见过,但她从来都是笑笑,而我也是看完一本 ,再换一本,所以也没有什么太出圈的事情。等把我能看的书都翻了一遍之后,我犯了一个错误,就是留下了一本爱不释手的小三十二开的苏联画册,带回了东吉祥我的家。其实当时确实是想看完就还回去,可一来二去,就再没有把这本书送还,到后来我还把它带到了东北兵团,当有人和我谈及美术的时候,我就心中暗想,什么是真正的美术,什么是真正的艺术,这本书就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是我偷东西的历史上最应该忏悔的事情)。

7 Y, ^% ~+ W8 L# S/ m3 _0 V$ e

    还有一件事,就是毛主席去安源展览。当时姐夫是老师,也是这个展览的组织者之一。他见我喜欢美术,就让我到当时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去帮着搞展览。确切的说。我见到了刘春华(当时他叫刘成华)在那里画那幅画的很多事情。我看到了当时画已经结构出来了,画框上面,夹着两张图片,一张一个人穿着长衫夹着一根棍(示意为雨伞),一张毛泽东的相片。虽然没有几天,但亲眼目睹了什么叫真正画画的过程,什么叫真正的美术。

) Y; L1 [1 m3 G* R( S

    到了兵团出版报。东北的贫下中农,还是很喜欢热热闹闹的。所以五一十一,都出个板报,装饰大食堂的山墙。知道我能抹两下,就让我和一个哈尔滨的知青担当了这件事的主笔。稿件由连里面组织知青写,无非就是唱诗会那套东西,但我却可以几近一礼拜不用出工下地了,加上又是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异常得意。出版报得用笔彩,就先到团部买了能买到的所有美术用品,纸笔墨彩,其实归了包堆,也就那点东西。反正井底之蛙,能涂满了这面墙,就是好活。所以又是策划,又是排版,又是美工,有时还得纠正个错别字。办了几期,虽然当时没有留下什么资料,但也是件很值得回忆的事情。

; | O' R4 O+ v) B6 Y+ L

    因为画板报,所以就开始对于美术有了进一步的接触。总是单线条,觉得不够味,但是从线描到素描,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于没有老师,所以即使能够找到一些学习资料,照猫画虎,也终得不出其所以然,所以素描在东北没有补上这一课。而那时候风靡全国的美术作品画册,就是那五本工农兵形象选,因其内容绝大部分是国画,所以我又开始琢磨国画了。一开始不懂得什么是宣纸笔墨,而在白报纸上根本无法画出宣纸水墨笔韵。找到的仅有的书籍,也是轻描淡写,不知其云。老天不负有心人,有一个哈尔滨知青,她的父亲喜欢国画,出过宣纸装裱的画册,给她带了一本作为纪念,听说我想学国画,就借给我看。那时候我才知道了什么是宣纸。那时候知青都是赤诚相见,知道我想画国画找宣纸,她居然把夹页画册的衬页,裁了下来,让我体味什么是宣纸,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忧心,刻骨难忘。                 我在白报纸上临摹了很多次吴作人先生的金鱼(当时我甚至孤陋寡闻的称吴先生为鱼作人)最后战战兢兢的在宣纸上开始临摹实践了。画过几次,我还觉得有点那么个意思,就做了个明信片,让一个写字比我好的知青,写了新春快乐送给了那个真诚帮助我的那个哈尔滨知青,也算兵团生涯中,比较有情调的一件小事吧。

( \: K, _1 v3 z) H5 _. ?8 R

    而真正在知青年代的美术活动,最值得回忆的就是演出样板戏。(关于这方面的故事,已有文字描述)而我就责无旁贷的担任舞台美术的全职。

2 a& [% d; M1 ]6 L3 y

    唱样板戏,电匣子里面想躲都躲不开,可真正看过样板戏演出的,不客气讲,在东北的荒郊野村里,除了几个月演一次电影,也许还能亲眼看过样板戏大概是个什么样彩,其实到底样板戏的场景是什么样,只有从当时印发的样板戏剧本里模模糊糊的剧照进行揣摩了。

1 Q4 p' ?& L( f# {$ d! {9 N

     舞美,现在咱知道了包括什么,但那时没有电,也就没有了灯光,只有化妆,服装,道具和背景。

* D/ J3 I$ y2 u4 F, U& j5 l1 R

    化妆好办,因为样板戏的剧照,把人物形象拍的一清二楚,农村能买到的化妆品足够那时欣赏水平折腾的了。服装的搜集准备就有点意思,大头是军装,我们连演的是沙家浜,胡传魁和刁德一的绿军装,就拿共军的旧军装鱼目混珠了,而十八棵青松,就得十八套灰制服呀。那时知青也心齐,干脆发动知青每人让家里给买一件灰制服,灰裤子差点就无所谓了,等到演出的时候,居然这十八套新四军军装还真凑齐了。再说阿庆嫂和沙奶奶的中式衣服,那时上海知青已经把中式对襟衣服的风气带到了东北,而当地的大妈大嫂们,作件大襟中式衣服还是手拿把掐,所以像不像三分样。至于道具,本来连里真刀真枪就有个几十支,再做几把道具假盒子炮,还是没什么问题的。至于场景中的大道具,除了春来茶馆里有的桌椅板凳用食堂桌椅凑合算是道具,其他布置因为演出场地的关系,也就全免了。可当这些事一旦解决了,背景的画制就成了中心问题。当时已经是由中央到地方,由兵团到连队,叫做政治任务,必须让路开道,就不同于小打小闹弄个板报了。连里也不在乎我上不上班,反正到汇演的时候,把背景挂上就行。

5 v5 a: Z+ f! r5 r. g0 V; h

     说是背景,其实就是画芦苇荡。咱是北方人,小时候在北京没见过芦苇,而剧本里的那几张剧照,为了突出英雄人物,虚化的厉害。,看起来只是一片绿。怎么办,这是政治任务,我最大只画过16开大小的画面,这下可把我放到炙子上烧烤了。我没看到过真正的样板戏,别人也没看到过,画不画是态度问题,画好画不好是水平问题。怎么办,咱也没经验画大画,就先裱纸吧,十几张纸粘是粘在一起了,可涂上点颜色,就泡汤散架了,那时也不懂得裱板,再说东北农村也没有三合板,所以用纸画背景没戏。怎么办?听说油画都是画在布上的,就想起把背景画在布上这一招了。可当时只有水粉色,那么大的白布面积,用笔画半年也画不满,穷则思变,干脆还得从知青里面找办法。想出一招,看谁的床单有绿色,再在这个基础上画点芦苇是个好思路。知青们都非常支持,最后选定了一位上海知青的绿花床单,其实纹样和芦苇完全不搭界,但这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 e6 a) @/ p7 @% c, D, ~

     找到之后,把床单钉在演出的大食堂的墙上,就开始画芦苇了。这时候回想起来,真和相声画扇面里说的一样,一开始还死乞百赖的画芦苇,可既不懂得虚实,又不懂得明暗,一开始画单根芦苇,即使不像,也还能叫做芦苇,画到后来,一层一层,怎么也看不明白了。而水粉色根本不往棉布里渗透,画上两三层,就开始往下掉。结果画到后来,就和绿粑粑褯子赛的了。快到演出了,这时候干脆,一层一层往上抹绿颜色,(就和画扇面最后全涂黑一样)。等到演出的时候。疤疤碴碴,丝毫看不出是芦苇荡。但是因为那时灯光最大的就是100瓦的灯泡,还是拖拉机带电动机发电,而这点光线还得照亮前面的演员,后面黑忽忽的一片,有个绿彩布往墙上一挂,别说画的不清楚,就是再清楚,也因光线太暗,看不出是神马浮云了。

5 ?& V) t/ D0 b" L$ y

    演出自然给边远的农村带来了艺术的享受,贫下中农的表扬,就是最好的假条,所以除了知青演员,那一阵不干活下地了,我这个舞美,也可以名正言顺的逃避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了。物极必反,我们连的演出,受到团部的注意,让到团里电影院演出。演员们倒无所谓,可我的这块背景布可现了眼了。在连里,四米多的台口,背景放块单人床单还不那么显眼,可一上了电影院的舞台,可真现了大眼,一块背景和膏药旗大不了多少,再说不上是什么颜色,我在台底下,简直不敢抬脸看戏。可贫下中农毕竟是贫下中农,人家看的就是现代戏的演唱,团部的领导和连队的领导都是贫下中农吗,所以演出依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背景吗,按现在说—白璧微瑕,忽略不计了。

2 v. S* A B( P2 q& b

      知青年代学习美术的过程,虽是笑话,也是生活,虽然这些故事给听的人可能更多是对于知青生涯的诠释,而我个人,除了人生历程的酸甜苦辣,总算是对于学习美术,有了一点点的接触,虽然这也说不上对于学习摄影有什么直接的帮助,但海纳百川,这几粒贝壳也许能够为点缀大海的千姿百态而多几滴情调吧。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0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0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也聊点美术(8.19)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邻家有女

  4 O8 c' Y: B- F8 W# Y7 [$ v

                                                                 邻家有女

" W: b# j% I/ z' T) O( q

 


# O7 y" j. n: V9 b% G- G" r

    学习摄影,自然有很多的成功的经验,可以读书,可以上学,可以和名人求教,也可以找画册细细揣摩。不过功夫在诗外的道理,是一切学习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当你潜心想学一门学问的时候,必须要对这门学问以外的知识广泛的涉猎与了解,从而通过借鉴,对比,参照,重组,达到学以为用的科学态度。可知识是海洋,还是有的放矢为要,所以我一方面是围绕老北京,胡同这个核心去划定涉猎范围,还有一个就是知己知彼,找自己的软肋进行恶补。

4 d$ }3 `6 J4 n4 n

    虽然自己在各方面都有巨大的欠缺,但我觉得首先最需要进补的就是观念的更新。这一方面是读书看报,上网电视,另一方面就是抛弃固有观念,对于自己没有接触过,甚至抱有成见的事物,进行亲身实践的接触,这种亲自品尝梨子的味道,才能发表对于梨子见解的思维方式,对于如何把握自己的摄影理念,确实得到了正面学习之外的更多启示和反思,接触798一类的现代艺术,就是自己对于理解摄影是什么而受益匪浅的典型范例。

) I. d$ ~! k: w7 Y% s, a2 s

    北京这样的现代艺术集结地并不少见,而自己接触却是一次在这种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史都有一笔的一件事,就是行为艺术走进国有商业殿堂展示,而当时我就是参与承办者之一。

( d: v, p' z; x

    应该是在世纪之初的一个春节,在北京图书大厦举办了行为艺术的一个展览活动。原本说是一周,等到开展就改为四天,结果办了三天就鸣金收兵了,但是可以讲毕竟行为艺术走进国有书店进行演示,而且是在长安街这种举国之重的地方举办,是前所未有的壮举。虽然在事前我们再三强调不要有过分的“行为艺术”的表演,以既成的动势展览为度,适当的搀兑一些作者亲力亲为的讲解,而过于个性化的行走性行为艺术表演,以维护店堂安全秩序为原则,不准出现。天网恢恢,毕竟这件事在行为艺术的圈内震动反响,绝非举办策划者所能预料把握的,所以当天还是有比较过激的现象出现,个别人还是没有遵守约定,现在看来,无非就是裸着上身,化妆的诡异一些罢了,但是由于还有外国记者的参与,所以这种现象一出现就被请到了办公室,没有在殿堂引出太大的动静。由于自己从始至终参与这件事的策划,布展,展示,也就在这次活动中,终于身临其境的耳濡目染了行为艺术一把。虽然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对于行为艺术,对于现代艺术有什么感悟,但由于我是组委会的甲方,又是干美工的出身,所以跟这些前卫的艺术家,多少还是有一些可聊的话题的,就是现在我看到的一些现代、行为艺术家,有的还是那次活动的参与者呢。

) c! F6 [7 i3 P9 z

    我曾经到圆明园附近,寻找过圆明园画派,但没有结果,我也有意识的去诸如古玩城,高碑店等商业艺术区去浏览,但商业性太强,学点专业知识还是可以的,文化内涵就差多了。我倒是去过几次宋庄,印象较深的一次是前年冬天春节,一次是今年6月份。而草场地艺术区,因为我的儿子曾在环铁艺术区有过一间工作室,所以也路过过,而真正去探访,就是前几天才去的。至于798去的就太多了,怎么两个月不去一次,三个月也是早早的。

3 M9 z P* k! v5 K

    宋庄的感觉。第一次去是在前年的春节,人很少,似乎一方面是春节过节的原因,一方面也是宋庄还没有太成名器,所以去了几家,只有个别勤劳的画家,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画画,似乎他们都不太愿意被拍照。我的本意,一方面是他们的生存状态,一方面是了解他们所说的宋庄艺术圈究竟是什么内容。由于接触太少,只是蜻蜓点水,只觉得纯艺术的出路是什么,这样的场景似乎不是想象的答案。上个月又去了一次。虽然不能说宋庄已经蜕变,但是那种艺术的神圣感似乎更加的找不到了,除了个别造型别具的建筑外,满大街基本是撂地摊的假冒伪劣画作,甚至不加夸张地讲,有的东西比家具批发市场的玩意还要差。也许还有一些真东西掺兑其中,但很难让人认为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现代派艺术的集结地。

! G4 M; ^4 |' b. x( k

    草场地。这个地方不像798那样密集,甚至没有798那种以现代工业建筑遗址为依托纽带,形成一种整体的氛围,所以究竟这种集结地,以什么形式(纽带联结基础)组合,用不用管理,究竟是自发自主,还是各行其是,从这种散乱的感觉讲,很难使人们用什么理念意志来把这些毫无头绪的个体展室串联起来。尤其是我这种只是一种旁观浏览的人,真是要咬着牙,才能勉强把浪费的旅途时间视为学费的。

+ l9 T- S. t* q. I1 a

   这里的建筑可能是崔各庄乡的属地,而建筑似乎不是原来的旧屋利用,所以五花八门,七出八进。虽然宽阔的展室,柔和的光线,随意的展品,释然感到一种别有洞天的感受,但看多了之后,似乎反而更有一种,简单不是简练,且是勉强支撑之状,甚至宽阔的展示空间,反而给人一种练摊场地没有客户的潦倒之感。至于展品,咱们不能胡说,很多要比宋庄的东西有意思。尤其引我瞩目的,是那座曾经参加过全国美展的变形石碑,悄然的隐落在某个展区的角落里。虽然已经石质开始脱落,但是曾经的辉煌,能让有点常识的人,联想到这个几乎无人关注的展区,藏龙卧虎,侧目以待。

6 p: r, j7 b& g; e5 ^; f6 v2 J

    我之所以去草场地,其实更在于三影堂对我的诱惑。以前听说过三影堂,但因地址不详,也没光顾,后因在博联社对其影展发了点牢骚,人家反而盛情邀请,但前赶后错没能参加成2011草场地摄影季的活动,但是那一阶段组织的相关活动,我是很关注的。

7 C4 m8 a$ ]0 L" n! o' e: @

   那天到了三影堂,由于没有大型活动,展览也是例行的展示,但可以讲是非常精彩的,至于什么是精彩,还是自己看看为好。但还使我难以忘怀的却是那座图书馆。我是干书店的,所以一般的图书馆我是不太止步的,但是三影堂的图书馆,(似乎叫图书吧更为惬意)给人的感觉别有意境。图书管理员是一个漂亮的外国姑娘,来人时的一笑,令人倍感亲切,但又不主动发问,反而使你丝毫感不到有任何的生涩,而当你有什么需求的时候,她会用一种稍有外国情调的汉语微笑着回答。我问她近期还有什么活动,她非常礼貌的让我等一等,她放下手中弹奏的笔记本电脑,居然下楼去给我找回一张近期活动的宣传单,并连声道对不起,让我益发有一种“红袖添香“的受宠若惊之感。

9 W* [9 `! q! G

    当然,我说三影堂的图书馆,服务质量,环境气氛,只是一个潜台词,关键在于这个图书馆藏书的质量。我多少也见过一些国内近期有关摄影的图书,所以当我见到这里这么多“古”今中外,从理论到技法,从极品画册到新潮理念,从著者亲赠到海报涂鸦的各种图书画册珍品,让你突然感到,摄影之所以是艺术,摄影之所以是学问,摄影之所以是文化,这里就是答案,这里就是力证。

- E' K. c) A% b; @) u, z

    再说798. 798我可去过无数次了。拣点要紧的说吧。

) B3 j1 q( b5 n# C

   798是个以无线电老厂房出租为场地形式的大型“艺术现代自由市场”。(给这个场地冠以什么桂冠,实际也掩盖不了中国无线电技术的衰败下场)。从自由市场的角度讲,出租方永远和租赁方是一对矛盾,所以即使租赁方是所谓的艺术家或大茶壶,出租方依然是一视同仁,只要谁出钱多,谁就是上帝他爸爸。所以在前一阵出现的什么著名法国籍艺术家,被出租方迫害捣乱的事件闹得甚嚣尘上,但是政府终是不会关注四环以外一个与和谐无伤大雅事情的。那个艺术家,据说也是在世界上小有成就,我也曾去现场看到他在残破的橱窗中,作近乎于行为艺术的傻吃闷睡状,以求社会的关注---但这简直太天真,后来如何,也就无声无息了。虽然这已是见怪不怪的常事,但我依然觉着798大量聚集着所谓的中国顶尖艺术家们,浅显的煮豆燃箕之理不会不明白,但到了这种时候,除有屈指可数的几位人士能够仗义直言外,几乎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体现出来的世态炎凉,似乎也是这些个自誉为艺术精英的又一嘴脸了。

# s* } K* j2 K1 o% L

     引出下一个话题,就是提到的为数不多敢于仗义执言的人士,其中一位就是映画廊的那日松,关于他就不多赘述了,而映画廊我再说两句:北京的各式画廊是很多的,但多是沙龙型的花瓶,点缀于资产阶级附庸风雅的楼堂馆所之中。但映画廊给我的感觉不一样,说句寒酸点的话,别看我跟那日松还有几面之缘,但是见面客套之后,主动让茶的事情,也不是他能完全承受得了的。所以一般到了他那里,打个招呼,就进去看展览了。物以类聚,所以在那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摄影界的大侠名人,其实在图书大厦我也见到过不少,不过来到映画廊的人,就把伪装摘下去了,只要您能参与人家谈论的话题,无所谓谁是谁。至少我是在这里和鲍昆老师,陈小波老师,王川老师,还有一些人畅谈熟悉起来的。多说一句,这里的展览让人看着真是一种真正摄影作品的感受,既没有那种装腔作势,拉大旗做虎皮,冠以这样那样旗号的李鬼,也没有惺惺作态,捏着半拉装紧,把自己的片子全都冠以外文字的假洋鬼子,以显示自己是串秧或嫁接。尤其这次任曙光老师的影展,我倍受教益,平时觉得自己还可以算得上一个勤劳刻苦再有点认真的纪实摄影发烧友,可看了任老师的片子,忽然觉得,伟大实际寄于平凡,普通寻常实际正是生活的本质内核,对于自己如何认识纪实摄影又有了实质性的一次教育。

$ z# w# a! Z- H1 I8 s b

    我去798,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开眼界受启发。虽然不可否认798现在的商业性很强,但是毕竟还是艺术思潮的一个集结地。这里聚集着各类对于艺术,对于发财,对于理想,对于投机的各种成分人流组成,但有一点我一直在承认,这些人都是为自己的理想敢于拼搏的人士,甚至敢于拿自己的人生作为理想的赌博者,这一点自己是深愧不如的。798可以讲是鱼龙混杂,但虾米泥鳅也得有人家梦想龙门之跃的努力空间,而这里也的确(或者说从我的水平讲)也还有着开拓探求中国艺术之路的一些可敬的探索者,实践者。譬如这次的SONG DONG的展览,我倍受启发,甚至有感动的成分在里面。对于现代艺术我真不知道说什么,但我知道,一个人,能够从人民的角度去反映社会,反映历史,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人们熟视无睹的材质和元素,表达出最忠实于生活本质现象的写真时空,使观看者反而觉得作者把握了生活最真实的脉络,用最直白亲切的再现形式,使人们感受到了每一个普通人的尊严,使人们觉得普通的日子,原来是这么的美好,当然这绝对不是说作者是在粉饰唱赞歌,而是让观者与读者,通过作者的精巧的用心,使在这个时空所有的人(作者和观众),心真正的融合在一起了。

, n! m! ]0 }% E, s) c0 h1 W

    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审美原则,但是要想客观正确的对待自己对待世界,我想,固执己见是绝对不可取的,至于如何吸取学习,也不是一句半句能说清楚的,我只是有了上面的一点感受,也是对于如何把握自己看待世界的一点点的表白吧。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邻家有女(8.2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3 05:57 , Processed in 1.299690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