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猪87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含4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0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糖水的咂嗼

  1 x8 g7 M8 F- m" O: t7 O: Z& O

                                                                     糖水的咂嗼

4 E" d8 l$ e$ s4 T8 }

 

! T) S% |3 s6 o, ?

 

- ?$ Z D4 Y6 g: [4 o

    马上就要五一了。五一是劳动节,也就是劳动者的节日,那么过节就得来点高兴的,没钱买票进剧场看表演,弄点养眼的糖水片聊聊,也是一种穷人乐吗。

1 r, P! K- r7 X6 @& p$ K+ v

    自己有一阵是跟着蜂鸟一类的网站,拍了很多的糖水MM,但是随着越拍越多,也就觉着没意思,开始转向胡同题材了,但是从人们心里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漂亮养眼的片子,作为一种娱乐性的拍摄,也是无所谓的事情。

8 f2 m2 L! R& N9 d# ~4 u

    从摄影题材的角度来讲,也用不着太假正经,如果真是认真的拍摄糖水片,倒是可以作为一种题材的技术课题,认真的探讨一下。

! s) B7 j( [8 P; y! q2 P

    从技术上说,糖水片是一种人像摄影的题材,如何拍摄人像,有各种书籍,参考资料,我倒是觉得学习运用这些现成的规律,并不是多么的难的事情,关键在于治学的态度。

3 T# J3 U/ Y, P+ I4 V

    我这一阵虽然在拍胡同,却依然断断续续的关注着人像摄影,就是典型的糖水片,我也觉得这件事是需要以一种摄影的严谨态度来对待的 。如果说,只是扫街抓拍,那么拍摄对象的本身形象是什么,并不是主要的,关键在于要传神,要把拍摄的人物形象的神态抓住。但这不能属于糖水片。

# P. s2 f* K% H5 o2 E& `

也有一些网站经常在组织各种人像糖水片外拍活动,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要是收钱的话,那就可以讲,对于模特的选择就要有一个标准了。因为拍摄者不是遇到什么抓拍什么,而是有意识地去拍“模特”,那么模特本身的造型,实际也是摄影者的审美意识的组成部分。可能初学者不好意思,看到一些客串的MM,本身的条件可圈可点,可又因为已经交了钱,又碍着组织者的面子,结果是人云亦云,捡到筐里就是菜,拍出来的片子,别说是不是糖水片,其实看一眼,真比积酸菜的大酱汤还倒胃口。

0 ^4 o e$ C& `2 x; Z# |+ c, c

如果说,扫街抓拍,不算糖水片还能算个纪实人像吧,而那种组织的拍MM活动,说句过头话,一来二去,把本来是想养眼的事情,捣鼓成了不责任的起哄架秧子,而且有的人还觉得自己拍的不错,而组织者也根本不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考虑,觉得只要有人参加了活动,挣不挣钱搁一边,至少能给网站带来不少点击率。结果是拍片子的人,其实自己心里也别扭,可发到网上,别人也顺水人情信口开河,大片啦,老师啦,使得糖水片的整体质量,不但没有给人像摄影的整体进步增加动力,反而使这些片子成为人们指责拍摄糖水片的人低级趣味,不务正业。

3 n7 B1 f* f ]8 ?

     其实,走到哪里,漫天的广告,坐在家里,电视里面充斥的都是糖水MM,从商业角度讲,你不承认或者不欢迎,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人们是需要一种快餐式的愉悦来瞬间养眼的。对于这种片子(广告)的评价实事求是讲,肯定是有商业目的,但是好的商业广告,的确也是一门艺术,好的糖水片,也能给人带来艺术享受。

+ g1 ?8 ^( E* O T4 Q8 v

     那么如何拍糖水片呢?我觉得仅从扫街抓拍的机率不是很高,而跟着网站参加活动,也只是初学者的一种选择。我倒是觉得有意识地拍摄一些展会上的模特,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我在《摄影与摄像》2011年一月号和二月号写了一组文章《在北京拍展会》谈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而今年自己拍的展会收获较大的,还是刚闭幕的摄影器材展。

2 H% s* e! P K. ]# v( G v7 f

     拍展会的模特,有很多的便利条件。首先,出演的模特就是让任何人来拍摄的,如果你能引起模特的注意,很多展会上的模特都很配合,能够做出比较满意的PS来;其次,摄影界的展会,自然模特的审美标准也和别的商业展销会不同,所以与其自己花钱请模特拍摄,还不如到这里既参观,又拍摄,一举两得呢;还有,这种级别的展会,各个厂家云集,尤其有外国品牌的相机生产商的展台,选派的模特,本身的条件都是平时一般很难接触到的大模,而这些模特本身的条件和表现,对于摄影发烧友来讲,其实也是一种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这是我经常喜欢拍展会的又一原因;再说一点,一个展会拍摄的各路大仙云集,而且各个网站都有不同的作品发表,针对这些作品,实际就是自己最好的教材,为什么人家拍的这么好,为什么人家这样拍,为什么同一个条件下,自己拍成了这样,对比参照,就是一次极好的学习和提高的良机。

# x0 ]% [) t0 e' c$ L% Z9 @, O, e

     看了一些片子,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其实技术上的差距还是其次,我觉得学习艺术,很重一点是不怕手低就怕眼低,也就是说,您没有好的审美情趣,您就是看到了优秀的模特,您也拍不出大片来。按说摄影器材展,也算是国内顶尖的展会了,而参展的厂商,也是调用了不少御用模特,三星用飞机拉来了本土的的模特,而莱卡的模特简直就给摄影发烧友一个开眼的惊喜,还有其他的厂商也是竭尽全力宣传自己,可是也有一些小的厂家,实力有限,的确请不起大模,这也可以理解,可是我们偏偏有一些摄影发烧友,明明是想拍大片,是想拍大模,可到了这,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镜头不知对准谁了,看着这些片子,我只能说,模特本身的条件,不是我们应该议论的借口,但是选择什么样的模特去拍,实际是拍照者自己本身审美情趣的一种写照。

! Y- r3 }& n5 [+ l0 z, e4 T5 M

     这组片子,我也是先在展场转了一圈,国产的模特,不能说不漂亮,但那只能是说和谁相比,实事求是讲比较抓人眼球的还是三星的韩国模特和莱卡的德国模特。韩国人比较了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所以露的尺度把握得很好,加之这些模特本身的形象和素质都很端庄,所以即使暴漏的很抢眼,但是并不给人一种“色情”的感觉。这些模特似乎有些眼熟,以前的展会也来过,所以有的网友还把以前拍的片子送给她们,她们表现的都很得体很有礼貌。看到这些,联想到我见到的一些人像拍摄活动,除了有组织者本身导演不力的因素之外,可以说模特本身的素质也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这样的因素导致最后的糖水就变味了。至于莱卡的模特,的确很优秀,记得那一年在北京工业展览馆的那一届器材展会,德国模特的表演展示就艺压群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今年的这位模特,穿着打扮,如果从模特的角度讲,乍一看并不是很刻意,但是真是这种看似的随意,却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尤其配着红色的汽车道具,本来红黑金的颜色搭配,就是一组经典绝配,再加上模特的身姿和流光四溢的眼神,使得莱卡展位之前的拍摄者趋之若鹜,气氛热烈,闪灯频闪,拔得头筹。我之所以举这两个例子,说明拍糖水片,其实很难,首先模特本身的各方面条件,决定了你的片子够不够糖水级别,平时您只是一个发烧友,如果再没有一个好的照明器材辅助,您平时拍的平常人的片子只能是一种小众范围欣赏的范畴。而要是拍一些拿不上台面的片子充当糖水片,这不仅对于糖水片的称谓本身是一种戏亵,其实对于人像摄影究竟能不能称之为艺术,也帮了倒忙。

1 \. x* w R# \ e' l8 {3 g- n

    我的这组片子,不是说拍的多好,而是觉得,拍人像,拍糖水,最好选真正够得上美女的模特去严肃认真的拍摄,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或者干脆不拍,或者调整心态,知道自己拍的片子本身就不能称之为糖水片,而只是一种人像留影而已。好像这样说有些武断,其实并不然,因为越是参与拍摄这类题材的人越多,就越要把标准说得清楚,越要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拍摄条件不够,偏要强求出片,这本身做事的逻辑就不正确,而还要“附庸风雅”,只要按下快门,不管是什么拍摄题材(别用模特这个词了)就敢称糖水片,结果拍出来的片子确实很不甜美,那能不让看片的人,尤其是想对拍糖水片有偏见的人,提供攻击的口实吗?

: {: ^8 P* v2 Z- ~* H0 r$ K

     说了这些,也是为了过节发点我自认为还能有点糖水味道的片子凑点文字,但我可能是拍胡同拍人文已成思维定式,一看到这种片子的MM,心不由己的还想别的人群,五一是国际劳动节,是劳动人民的节日。可后面的几张片子,也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MM,她们也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劳动而付出(当然所谓的五年之后工资收入翻番的人群大概不会包含她们),所以当我们镜头对准糖水MM的时候,如果真想拍出有点内涵的作品时,我觉得倒可以想想另外的一些人群,一是我们拍的糖水MM,和她们(在外表,在表情)有什么在审美情趣上的不同,一是拍糖水MM可以,作为一种艺术欣赏和喜好探求都可以,但还是要把自己的镜头对准生活更广阔的天地,那么虽然有时候拍出来的片子,不是糖水,或者有点辣,有点苦,但比让人看到所谓的糖水片,感到酸,感到倒胃口,就不仅仅是趣味不同的诧异了,是什么,您心里比我清楚。如果我们的视野真是那样的话,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那时就可以说,我拍片子,不仅仅是为了别人说我什么,而是我自己想说一些东西----我的镜头,就是我的眼睛;我的片子,就是我的心声!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0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0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糖水的咂嗼(4,29)

 楼主| 发表于 2011-5-6 0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御路的遐想

  ' p2 J( t7 U4 M+ a. R' a. R

                                                                      御路的遐想

% Q! v8 ~6 I. F* O; P5 M9 Q

 

! T$ p- h7 w" L

 

9 h: U# `1 E, H0 k& Q# G

     御路是什么,从字面上一看就知道是皇上走的路,也就是说这条道是皇帝专用的路。从封建社会的建制讲,的确有御路,其实应该确切的称之为御道。如天安门正门那条路,只能皇帝走。红楼梦也说过,荣宁二府的正门,是给省亲的娘娘预备的,也就是给皇帝专用的,平时是不准其他人走的。在北京的一些历史遗迹,依然会见到这种规制的封建遗物,但的确很少,因为,一条道要占很大的精力和开销,所以,即使是封建王朝,御道也是很少的。而御路则是专指在宫殿之前,建筑的上殿堂的台阶,中间专门铺设的一条路,只准皇帝从上面走过。因为皇帝上朝得用轿子抬上去,所以这些御路都是雕刻极其精美的艺术品,形式大于内容,道路的实用意义并不大,而关键在于要的是一种皇帝的威严独裁之感。

% z/ w. a( D ^8 |

    客观的讲,全中国历史上出现国都的地方有不少,而真正能够保留下来的就很少了,这是自然消逝的客观原因。而历史离我们较近的明清王朝,还能有比较清晰地印记,可文革的毁坏,又使这些文物几乎是消失贻尽。可能现在能够有御路的外地城市可能就是沈阳故宫,承德离宫等少数几个与明清王朝有密切关系的地方了。

) t" g* B+ I: ?6 e5 H) j) {! m

    中国建筑的特色有两点,一是改朝换代必须改弦更张,而清王朝一反惯例,因为他毕竟是外族入驻。所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功力,使得满清王朝能够基本以明朝的王宫,作为自己新王朝的办公地点,虽然有各种原因的改动,但是基本格局和整体构造,还是保留顺延的。这就出现了第二个特点,就是中国的建筑基本是砖木结构,使用的石材,在整个建筑材料上比重很小,虽然我们能够见到材质优秀的金丝楠木,做工严谨的涂裹包刷,但是,木料一是不抗火,一是毕竟不如石质的坚实耐用,所以除了绝顶的大殿木材构件,到了现今年代,还能入目过眼之外,很多小的堂庭院落的木质结构,的确很难展现当时建筑时的神采风貌了,基于上面两个原因,石质的建筑构件,基本上还是完好的,除了风口浪尖部位的风化比较严重之外,大部分构建还是能够使人感受到皇家建筑的宏伟精美。

8 b$ f% r! T" G) v1 V

     御路,作为整个建筑的台阶部分,人为损坏的机会极少,而所处位置一是低贴地面,一是几乎都是设在建筑的正面,而中国的建筑基本是坐北朝南,北京的风向多是西北风,这样宫殿厅房,就又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所以御路的完整程度,又优于其他部位的石质构件。

. k6 @# }( O$ v! C* {

    因为我还在上班的条件所限,所以,只是比较侧重拍摄一些北京故宫的御路,其实北京的历代帝王庙,天地日月坛,王府陵寝,孔庙寺庙。也可以随处见到御路的建制,只不过可能比故宫的尺寸规格,做工图案,有所差异罢了。

2 j8 \* r; { L2 g% G0 m4 \4 M

    至于御路本身的介绍,在网上和各种资料上都可以查得到,例如故宫最大的那块御路(也称丹陛石)产在何处,如何运输,图案雕刻如何精美,整体效果如何壮观,我也就不赘述了。

4 F- O, p4 o6 }' s' y% D9 n; ?

     御路作为皇家的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建筑构件,使我们能够体味到封建社会的一种文化心理。现在的北京,有很多的事情和这种御路思维相似。

! p# v, t* [9 j2 G* s: X6 R' d) Q

     现在的天安门只开东边第二个门洞,让游客通行。好像中间那个门,只有国庆检阅说同志们好的那个级别的人走过,其他人是否能够驻足御路,我没什么印象,甚至停留片刻,也会遭到劝阻的。

& M/ X8 }3 f$ y- u

     北京的王府多,这是历史的遗留,而现在各大部委,市级机关占据的文物单位又是绝对多数。现在据说三座门的军队要搬走,让出大高玄殿,当然举手称快,可是景山公园一边把少年宫外迁,一边又把景山公园东北角那一大块地方,开辟为了高档会所。相形之下,倒给人一种感觉,公家撤出了,而X家胡汉三又回来重占了。

, N# a5 \4 b3 ?: ?4 ]9 T

    看到英国皇子结婚,老百姓几天前就在路边搭上帐篷,占据有利地形,一饱眼福。而北京您可别想,平时别说您在中南海哪块拍照会有惊喜(这事就不提了)就是您想在不知名的深宅大院门前照相,突然里面就会出现穿军装的警卫制止。就更别提一些文物遗址,您想看看照个像,那哪成呀?这是御路,这是特权,不让您照,这不是要保护文物,而是要保护我的尊严,至于是否有人把来福枪改装成变焦镜头进行恐怖活动,我还真不知道,不过看见背照相机的,就气不打一处来,这也是北京的一种和谐新气象吧。

& P8 c& z* ]) E" a% w) |; [

     说御路,又生出很多的枝蔓。穷人就只能穷侃了,昨天听说,北京国企平均工资是63900.,我觉得我已经成了分母,我的平均工资,也就是差不多一半,那么这个数字到底从哪来的?是不是那一半都给了不敢公开收入的国企XX了呢?这样一平均,是不是等以后五年我的工资翻一番,就是六万三这个数。而已经这个数,或者从高向低平均的人它们再翻番,贫富差距到底是多大了呢?

( R* f/ Q+ g- Z- p& B; J

    不患贫,患不均。均贫富,得天下。哪条御路,才可以通大同呢?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楼主| 发表于 2011-5-6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御路遐想(5,6)

发表于 2011-5-8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难得的好题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0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歌与叫卖

  ; B- Q+ b4 U+ `& J2 y! R

                                                                       红歌与叫卖

8 Q' j5 c0 D) ~7 @8 l2 I

 

$ X [9 L# F' }, O1 w

 

; r9 N1 T# C( y' o

    现在又有一种时髦的说法,叫做唱红歌。看着这些唱歌的人,不能说和街边餐厅作秀戴红箍的造反派如出一辙,也可以说句损点的话,就跟耍猴例子的猴差不多---甚至还不如猴,因为猴就是为了一口吃,才被人耍的,而这些唱红歌的人,并非仅仅是为了一口吃,为了什么,其实他们心里比谁都明白,但绝不能捅破,否则说出来他们可能就真没法打着人的牌子在这个世界上混了。

! J# X! a7 o1 z2 l* Z

    著名导演冯小刚之所以成名,其中有一条秘诀,就是“只触及现象,不触及体制”,咱们也就不说知其然而问其所以然的话题了,因为唱红歌这个事绝不是老百姓自己没事,为了涨工资或者是抑制物价,才满世界瞎喊乱唱的,而是什么,我也套用一句话:“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转引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科学》第99页)。咱们在60年大庆还打着毛泽东思想如何的方阵,光天化日的游行呢,这就是说,我们还是马恩列斯的徒子徒孙呢,那么上面马恩的这句话,是不是就是唱红歌的最正确,最一句顶一万句的最高指示了呢?

9 m1 K- q$ \0 g7 r# g+ }* ?

     文化是什么,文化能否被人民所接受和认可,除了上面祖师爷说的一个方面之外,还有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那就是在人民的心中,这个“文化”是否真正有一份可以称得上是文化这个名分的亲情。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知道了历史就是一个婊子,任人糟践蹂躏,也知道了文化就是娼妓,只要你有钱有权,你让文化干什么,文化就干什么,从而也就知道了,所谓文化人,就是断了脊梁骨的帮闲,而所谓管文化的一时得势者,就是良心让狗吃了的老鸨大茶壶。但是文革毕竟最后还是落得个“浩劫“的下场。文化到底是什么,终究要恢复尊严,而历史是什么,终究要还一份清白,但是文化人,要想正名,那就不是别人帮得了忙的事了,您自己的脊梁骨都念叨着变成狗脊梁了,那您喷出来的叫唤,还能有人味吗?

% d" H. `. g1 L; w( ]" l3 s* E

     跟文化和历史联系最紧密的当今一件事,就是清华的百年校庆。我之所以仇恨文化大革命,就是因为文革,我无法读书,无法上的学,所以至今也没有资格议论大学如何如何,但我依然知道,大学应该是干什么的,首先不能教育产业化,其次不能教育只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而最关键的是教育首先要育人,而不是训狗。遍数中国曾在老百姓心目中留下印记的大学校长老师,哪一个是老鸨大茶壶?可现在的大学校长,有几个敢说教育首先是为了育人,从清华百年校庆就一目了然了。那校长都只唱一个调,能让教育出来的学生唱“歪门斜调”吗?

! }, [; |; B' y1 P3 ]. O8 t, v

     那么,什么是歪门邪调,每时每刻都有各种红头文件在纲举目张的指引斗争的大方向,唱红歌就是主旋律。那么除了36首之外,是否就和文革八个样板戏一样,谁再唱别的歌,谁就是公开和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唱对台戏,干扰伟大领袖的革命大方向了呢?估计这类词句,会随着只准唱什么的文革沉渣浮起,也会粉墨登场再度还魂的。而有这种事,就肯定有干这种事的人,郭德纲这小子在北京走了狗屎运,不过还没撞在枪口上,要是他那点不沾边的事,放在了唱红歌的浪尖上,可能他走的就不是狗屎运了,也别想在北京之外还有口饭辙了。

" ]+ s5 R& ^# ~6 Q9 V

    说到老百姓喜欢的东西,肯定下里巴人的成分大一些,但是一个不爱自己家乡的人,不恋自己生身故土的人,怎么能够爱国家,怎么能够有国家的概念呢。一首思乡曲,吹散八千子弟兵,乡音是我们走到任何角落都能勾起心底那份真情的金线。老北京的叫卖,实际是这几年逐渐显现的一种乡土文化的符号。虽然不能不说,这些叫卖多么的纯正,甚至是否渊源正宗,但是在四合院胡同已经被消失贻尽的今天,总是能够引起北京人对于老北京文化的无限怀念。

9 d# G; c+ r" ^9 z2 }

     这种叫卖活动,可能也有一些作秀的成分,甚至演绎的成分,使得某些猎奇的人们,作为了一种文化的调料,不过从感情上说,这都属于正常的,毕竟谁也不可能成天只吆喝叫卖,而无分文收入,那种事情连八旗子弟也不能做。所以很多的叫卖爱好者,多是和某些有北京文化气息的行业,事情挂上钩,如果能够在叫卖演唱的过程中,也能有一些效益的话,这也是老天的怜悯吧。

[+ o2 O" I2 Q

     片子中的这些叫卖爱好者的演出,是在一次朋友的推介活动中的花絮。朋友很普通,只是一个老北京文化的爱好者,他没有马未都那么大的名气,只是自己含辛茹苦的从北京各个角落,搜集了一些很有怀旧色彩的老北京物件、也许有可能这些东西有一些可以称得上有文物价值,但从我们这些不太懂得文物欣赏的人来说,更多的是那些已经接近消逝,但又能引起我们无限遐想的“破烂杂碎”。也许这也就是典型的北京人的“敝帚自珍”吧!

* Y% v8 e! s- Y5 H; j! M

     北京可能私人博物馆名气最大的是观复博物馆,但听说已经捐赠给国家了,其中必有故事。我见到的私人博物馆不多,原来在东琉璃厂,现在位于国子监街东口的松竹斋博物馆是规模和藏品比较够级别的一个。而面积比较大,但相对内容比较集中的就是位于卢沟桥宛平古城里的胡同张雕塑展厅。我拍的这位朋友叫阿龙,原来在鼓楼的铃铛胡同有个老北京物件展室,现在又在万丰小吃城的三楼设立了一个北京小吃博物馆。虽然这些馆藏的展品,从文物珍品的价值讲,也许还差一些水准,但是我每每的到了这里,除了这些展品给我的教育,给我的启示之外,我总有一种感觉,北京还有一些人,在顽强的坚持着,虽然他们并不是洛克菲勒基金会那样的亿万富翁,甚至可以讲,他们无事不刻的在为明天的饭辙担心,但是依然在守望着,我和他们在交谈之中,除了敬佩和尊重,还有一种联想,难道文化的传承,就到了这种地步了吗?

+ g/ J' S' g* ]1 D

      对比现在的唱红歌,我觉得应该到这些私人博物馆去看看,什么叫文化,什么叫守望,什么叫人格,什么叫精神!唱歌的人唱什么随你的便,可宣扬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管唱歌这件事的人,难道就用这种文革玩剩下的玩意来糊弄没经历过文革的人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的大业,一种文化的守护,是一个执政者起码的责任。如果能够对着良心,对着苍天说我们现在唱的歌,比您们办的这些展览还有人味儿,那么好吧,等你的子孙都不知道中国、民族这几个字是怎么写的时候,你会有老天报应的。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0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红歌与叫卖(5.13)

发表于 2011-5-15 17: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还有一些人,在顽强的坚持着,虽然他们并不是洛克菲勒基金会那样的亿万富翁,甚至可以讲,他们无事(时)不刻的在为明天的饭辙担心,但是依然在守望着,我和他们在交谈之中,除了敬佩和尊重,还有一种联想,难道文化的传承,就到了这种地步了吗?

- t; Q( U: {9 W5 Z& {

 

; x6 V- B' w/ C: O' B

振聋发聩的好文字!令人汗颜。这几日恰好心里不干净,无暇凝神伏案,本应和老朱一样出点这样的文字,告慰那些顽强地站在文化废墟上,用心底的声音,呼唤过去与未来的坚守者。他们虽然普通,平凡,扮演着他们自己的角色——过去的与今天的并无二致,但是他们真诚,执著,值得有良知的中国人尊敬!

# d5 G' d- d: {, M; \1 ?: O* s&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5 17:02:5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同摄影的守望

  1 V# j; p7 Q# H/ m% v

                                                             胡同摄影的守望

+ u8 E8 @/ o3 Z e5 s

 


X+ _8 N4 k: v/ f+ c7 B8 l

   前几天,在大前门外的观音寺街,举办了《我爱北京》摄影展。作者的构成很有意思,三个德国人:门墩,亚娜,克莱门斯,和三个中国人。中国人的构成是两男一女,而从年龄上说,又是一个中年人和两个青年人。这么说可能不会使您一下明白我的意思,因为我爱北京这个题材,这个口号,本来就是一个所有的人都可以参与的话题,可如果您真要是较真,或者是对于这种构成的人,能够凑到一起,拍摄一个什么样的我爱北京的摄影展,那您还是身临其境去品味一下吧。

5 r; T8 P4 j% ^* O% H

    这三个中国人,我比较熟悉的是天海老北京餐厅和37酒吧画廊的老板贾勇。我是老北京网的摄影园地的斑竹,所以四九城有点什么与老北京有关联的奇闻异事,只要有条件,都去凑合一下。观音寺这条街,就在大栅栏西口,随着前门的改造,也有搭顺风车的条件,但因为不是前门的主街,所以基本上没有采取推倒重建的混蛋方式,而是借景搭台,新老混建,虽然不能说这是保留老北京文化多么正确的方式,但总归还是使人感到有比较典型的北京文化气息的萦绕和味道。贾勇原来开的是一个照相的买卖,但那时我并不注意,后来,改开餐馆,沿街开窗练的就是北京好吃不贵的卤煮火烧。当然走到这里,闻见诱人的卤煮香味,不由的使你驻足品味,但这并不是引你进门的唯一原因。而当你真的走进餐馆,虽然老北京的范在别的地方也似曾见过,但最让人每次到这里,吸引进去溜溜的原因,倒是墙上的那些极其传神的连环漫画和风格独具的北京胡同黑白照片。

7 K# i; g) d5 T5 Y& b9 H6 [

     墙上的漫画,我就不敢妄加评论了,但是我想您如果您真是懂得美术,懂得老北京文化,那您肯定会对墙上的漫画有贴心的感触。而我因为爱屋及乌,每次走到这儿,总去看看墙上有没有摄影的更新作品,所以也就更对墙上的这些照片情有独钟。

$ a- x! u: P+ V* n( [6 G+ Z3 a B4 Z

    虽然老北京网的很多网友和贾勇都是好哥们了,但我确实是通过这次展览,与贾勇推杯换盏称兄道弟的。虽然没有更深的在酒桌上谈论老北京题材的摄影问题,但是话里话外,肯定是萦绕飘渺着浓浓的老北京气息。

" b! U T5 G5 o8 \+ R

    这就又回到了上面的这个话题,六个人六个角度。两个国籍,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段,这些人怎么看待老北京文化,如何通过自己的镜头去表现老北京文化,这种差异,似乎是我和一些朋友观看这个展览的一个主要原因。

- e7 H5 |! l( E3 _& t

    前面之所以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贾勇,除了这个展览他的确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个人觉得,贾勇的拍摄风格很有特色,作为一种具有探讨价值的课题,清晰确切的风格,容易使观看的读者解读起来更加便捷和准确。

6 [% g- J& T& [9 b: I

    风格是各种因素组成的。从题材角度讲,贾勇拍摄的是老北京胡同里面的人文风情。采用多是黑白手法,而且由于他的摄影功力较深,所以很多作品都是用大画幅拍摄的,稍有摄影常识的人都知道,大画幅的成像质量的确是夺人眼球的,甚至成像本身的质感,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喧宾夺主”的遮掩画面主体的表现。我不是刻意说贾勇黑白的大画幅胡同作品的立意,因此会或多或少的受此影响,而是借此提出一个老北京胡同人文拍摄的话题:究竟胡同人文的摄影取向,是更摄影艺术化一些还是更亲民平和一些。

! v' ], E, e3 P3 r6 B; u

     的确作为人像摄影,最集中人像摄影技艺标准水平的就是肖像摄影,肖像摄影最高的境界就是传神,而传神的技术支持,就是精致的质感;而简练的背景选配,与主题主体的精炼提取,不仅仅是肖像摄影,也是人像摄影能够成为摄影艺术作品的不二标准。我们见到的多少世界名作,多少大师经典,都是以惟妙惟肖的造型,瞬间独现的神态,精巧绝妙的用光,毫发毕现的质感,这几方面的境界水平使自己的作品刻印在读者心目之间的。但是,胡同摄影如果是表现人文题材,那可以讲就是环境人像摄影,如果上面的这些技艺标准也成为胡同人文摄影的审美唯一取向的话,似乎是否会淡漠胡同人文的气息表现呢?

9 V5 ^) j ~! s1 Q- ^

     作为胡同这个题材,粗略一点分也可以分为侧重胡同景物的风光型作品,也就同时并列着侧重胡同人文的环境人像作品。而环境人像作品,究竟把环境与人像怎样的处理,不仅仅是胡同人文,同时也是人像摄影似乎没有定论的一个课题。作为贾勇的摄影作品,我个人觉得也许可以称之为“胡同肖像”,在环境与人像的侧重仲伯之间,似乎更侧重于人像的体现。作为摄影人审美的取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建树,无可厚非,我之所以强词夺理,就是觉得贾勇在这一方面已经“登峰造极”,那我们是否可以“另辟蹊径”,在胡同人文的摄影拍摄中再寻觅其它的表现形式呢?

; P8 V$ s6 a4 k8 W$ W9 Y# U" I+ y

     这个展览,有六个人参展。其中三个人是中国人,除了贾勇,他俩是一男一女,比较年轻,从作品中,能够读出他们对于老北京文化的热爱,也能从他们的作品中读出不同性别的年轻人,如何理解北京文化的。而另外三个外国人,他们都是来自德国,说句直言,从摄影技法的角度讲,他们的水平不仅不能和贾勇相提并论,甚至和我们这拨看展览的网友相比,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我觉得我们品读他们的片子的时候,并不是仅仅品读摄影作品,而是品读一种异国文化相对于老北京文化时迸发出的火花。这三位,可以讲都是对于北京文化有着长时间了解的“文化人”。他(她)们的视角,不是简单的旅游者的猎奇,也不是为了稿费的专栏记者,不仅从他们几乎能够听懂的德国味的中国话中了解他们对中国的理解,就是从他们的穿着打扮,也可以“衣帽取人”的感受出他们对于老北京文化的深厚情感。

: m- p; T: c0 F; V Y) y6 Q

说他们了解北京文化,并不仅仅是从作品反映的内容来定论,而是仔细品读他们的作品时,也读出一些中国特色的画外之音。这个展览办在与天安门相隔咫尺的前门地区,既要体现本人的思想意识,又要兼顾各种关系的平衡,他、她们的火候拿捏得很精确,绝没有那种漫唱红歌式的嬉笑亵语,也没有锋芒毕露的阴面写实,都是政策允许范围之内,而客观上又不给当局者难堪的事实存在,所以我很佩服这些人对于中国北京文化环境的掌控运筹。具体到摄影的参展作品,可以讲很大一部分人像的选取,并不是和贾勇一样,都是清晰可鉴,更是侧重一种环境时空的展现,甚至还有几张片子干脆采用了人的背脸来拍摄,如果缘木求鱼说这样构思取景,是否影响人物的传神塑造,我觉得最好还是到现场观看他们的摄影作品,您可能不仅仅对于他们的摄影作品有所了解,可能也会对纪实作品的表现思路有新的认识。

7 l5 p6 Q6 e& [0 E; u

     胡同摄影,对于胡同文化的传承,是与文字记录共撑大业的,而影响作品的纪实真实性,又是文字笔录所不能比拟的。作为观看这个胡同影展的观后感,首先要对这些作品的作者,深深的致谢,对于中国的朋友,我们向你们学习致敬,作为外国的朋友,我们真情的致谢,套用:“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中国人民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其次,既然摄影展,我们也要从摄影的角度,学习一些东西,引起一些反思。贾勇的这种风格,我们要认真的学习品味,而这些外国朋友的作品。我们更要珍视重视,不仅要读出摄影味,更要读出文化味,不仅要为自己拍摄胡同的摄影技艺找到学习的教材感到收获,也要为拍摄胡同传承老北京文化,找到了良师益友,找到了国际同盟军,而坚定几许继续扫街拾荒的执着信心!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胡同摄影的守望(5.20)

发表于 2011-5-21 16: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猪版对六位攝影展六位不同的拍摄背景的介绍。抓住人的神态的照片。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5-27 0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

  - M0 G0 W; J$ m; C, ~4 e8 [5 E

                                                      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

- P; u8 t4 S6 i) I

 

. g0 Z# }3 \' X

 

; Q3 U* t, ^% k/ q, f

    对于在观音寺胡同里的《我爱北京》摄影展的共鸣之感难以平复,就又约了几个朋友再次参观,有幸又与作者贾勇进行了更多方面的交流。25日这个展览已经落下帷幕,把参观展览与朋友们交流的一些内容整理了一下,小有收获。

9 B/ v5 w$ @& [8 P) F1 w/ n% [

    燕都蓟城老师是拍摄老北京文化题材的行家里手,他的风格我很喜欢,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燕都老师的文化修养极高,是拍摄老北京文化中能够把摄影艺术与文学底蕴完美结合的资深之人。我非常欣赏他那种近乎于“唯美”的摄影画面,但他的又作品绝不是一个浅显的“糖水”所能指代的。我借这次我爱北京摄影展的机会,与燕都老师请教了关于胡同摄影审美取向的一些疑惑,有意识的深入探讨了一些相关问题。

! b$ y J0 P( Z. {) J' y, Y2 {

    虽然涉及的方面和题材很多,而且是借着这个影展,也谈到了我们两个人的一些片子,以及我们都比较熟识的一些老师朋友的作品,借此更无局限的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燕都老师对这个问题也表示很感兴趣,而且说自己也进行过认真的思考,所以对此问题提出了一个提纲挈领的课题,就是胡同摄影审美取向的“入画与出画”

- s e/ s0 p% ^" f) u5 H

    胡同题材的拍摄,首先是一个感情问题,也就是说拍摄者站在什么角度(立场)去观察,去了解,去提取,去表现。这个角度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你要想拍好胡同题材,首先要明白你自己是站在什么角度进入这个画面的(入画)。

5 L& l; q; {! O

    拍每一张片子,肯定要表达作者每一次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必然是一种整体感情的驱使。如果有人说这幅作品有感情色彩,这是我们心中愿意听到的评价;而如果说那幅作品有功利主义倾向,我想这就是一种严厉的批评;如果说这幅作品是一种为宣传服务的应景之作,这实际就是严正的指责;如果说那幅作品只是一种漫无目的信手涂鸦,虽然不能说是多么难堪的贬义,但是这种不负责任,不注入感情的片子,其实也根本体现不了胡同摄影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 ^1 Q* }0 l0 l0 M; ]/ m

    但是,想拍,愿意拍胡同题材,并不是就能够拍出好的胡同题材作品的唯一原因。摄影本身也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如果不从更深的角度学习理解摄影语汇的运用方式,以至不能从更广泛更宽阔的各种文化艺术中汲取养分,同样你拍的片子也一样不能成为摄影作品。胡同题材说丰富繁多可以,但是在你的前面,在你的周围,有多少人举着相机对着胡同进行拍摄,如果你不能站出来(出画)站在画面之外,既把胡同作为自己感情融合的一个整体,同时又把这种互相融合的感觉,处理为一种与自己本身相对视的位置进行审视打造,那么单纯凭借自己感觉去自行其是,也是一种目光短浅的思维误区。

5 S: w, {1 s+ r

    听了燕都老师的这些高论,反过来再对照我所见到的一些他拍摄的片子,似乎觉得悟出了一些东西,虽然以前感觉他肯定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所以能够拍出非常有文化味的片子,但想更深刻理解学习这些片子,听了这些话之后,觉得还需要从更宽更深的角度来理解认识。

+ r# o. ] y& M

    一起观看这个展览的还有环球日报的英文版编辑王九龙老师。我与他相邀,一个是想从编辑的角度来探讨胡同题材的片子如何审美,一个是想从英文编辑的角度,学习询问胡同题材如何迈向未来,走向世界 。虽然我想的比较空泛,但一谈到这些话题的时候,王老师谈了一些从资深摄影英文编辑的角度的具实观点,受益匪浅。

( Z5 q, K" @" N3 U' Y& C3 h$ O" N

王老师提出了一个说法:胡同题材的拍摄者要有意思的去拍摄。这个意思一开始我还没能理解,后来等他展开了一讲,原来是意义和思想的“意思”。

" P+ Y8 p# W) e+ w; \7 a3 W! Z

     他讲,无论是从他自己喜欢拍摄胡同的角度讲,还是从他搞英文编辑接触老外的视野讲,胡同题材的拍摄意义一定要把握。从中国讲,虽然有各式各样的民族风格的民居建筑,但是城市间,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触认可的就是上海的石库门和老北京的胡同。现在老北京的胡同越拆越少,拍摄的人要有一种责任感,而不是简单的猎奇,或者是过于注重光影色调,而忽视了感情的注入,那么拍来拍去,可能拍出来的片子,一是拍不过那些在上个世纪就开始拍胡同的那些大师们,因为那时胡同的原汁原味更浓重,一是胡同本身的形式,毕竟还只是有一定数量的变化内容,这么多人,这么多年,尤其是在数码普及的现在,仅仅注重一些单纯建筑本身或是影像表达方式,肯定会撞车甚至是让人认为是重复抄袭。

" x' A" q) Z3 F+ [: B W

     这时候,贾勇在旁边插了一句话:一位外国大师(名字我没听清)拍摄的中国建筑,无论是从画面构图,还是用光曝光,都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最让他受益的,不仅仅是这些,而是这位大师在拍摄这些静物的时候,都非常刻意而又不显山漏水的在画面恰当位置,安排抓拍最具时代特征的一个或几个人物。那么这张画面的内涵,就和简单的静物记录不一样了,一下就具备了非常典型的时代特征,现在很多片子拍遗址,拍胡同,从画面上看,有的还能够得上个糖水养眼,但是由于没有人物形象的出现,使得这些景物失去了典型的时代意义佐证,或许这些景物过了多少年,只要天气光照条件相近,再拍出来的片子也相差无几,这就是这种“空镜头”式的片子,让他本人不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

+ Y( I* d, c' p8 k

     王老师很赞同贾勇的这种看法。接着上面的话题,他又谈到了摄影人要有思想。所谓有思想,就是说摄影人一定要明白拍胡同要拍什么?风物资料一定要搜集,但是人文风情更为重要,因为人是一个时代所有信息的集中体现,把胡同里面的人与时代特征紧密的联系起来拍摄,这才是胡同题材能够延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还有一点,拍人文,要注意事件拍摄的完整性,要挖掘画面之外的故事,要把画面里的人拍摄记录成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故事的完整人物,这需要动脑筋,要坚持,要想办法,要有态度上的认真和执着,也要有拍摄技巧上的灵活机动。

, |3 s# O+ F% V$ b# v9 L

     贾勇又插了一句:拍什么题材,使用什么样的相机,有的时候小机器一样能出大片,尤其很多刁钻的角度(他讲了一个公共厕所的题材拍摄)除了用机器要用的巧妙,而且还要有表演天赋,如何进行沟通,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加之贾勇绘声绘色的诙谐表演,我们不仅乐的合不上嘴,也能够品味出贾勇作品中幽默风趣风格的生活积淀。

3 _: A! F/ D2 s: i2 E

      听了这些良师益友高的高论,一方面深感这个影展办的非常之好,另一方面,我也在更多方面得到了教益和启发。

5 s( W2 N. y! w0 o4 p+ x

我一直对于胡同题材的片子内容和形式这个问题在思考。胡同这个形式是中华民族民居文化的优秀典型符号,而自己又生于斯长于斯,有着义不容辞的宣传保护的责任。所以自己把拍摄胡同题材分为两大类,一是资料性记录的胡同风物系列,一是表现性抓拍的胡同风情系列。胡同风物系列的拍摄,随着胡同拆迁的链轨倾轧,四九城内很难说有整条胡同整个院落风貌完存的镜头画面,但这并不是说,就绝对的没有可拍摄的风物素材了。今年我又拍了几组相关的题材,也有就是老题材换个角度,换种光照,换个季节,换个时间,甚至是换了机器,换了手法(HDR\接片)这样很多尚能留存的一些雪泥鸿爪,依然在今年我所拍摄的片子中,闪现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还有就是展开视角,虽然老北京城是以二环以里为基本城区的,但是四郊五县,以至远郊区县那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化景点,虽然多少也难逃拆迁的厄运,但毕竟这些地方比北京城内的拆迁风潮慢了半拍,所以既要抓紧时间拍摄城内的漏网之鱼,也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把北京城外面的这些珍贵的资料抓紧抢救回来。

; Y- E6 N: c/ p8 Y

       至于胡同风情的拍摄,一定要有责任感,要拍出历史的印记,要通过自己的片子,来佐证历史每一步的进程。就简单举个例子,孔子雕塑摆在天安门广场仅仅101天就转移了,很多人等到一转移,就后悔了,早知今日转移,何必当初不拍。而我拍了 ,甚至还拍了修复这一小块地面施工时的几个镜头,现在反思,当时拍的时候没觉得什么价值,等到如今真应了这句话;失去了才知到拥有时的珍贵。

% V: E# W" ?' i

     胡同题材,是热爱胡同的人才能去拍,才能拍好的,所以我们要想拍胡同,首先要爱胡同,等到真正可以说自己爱胡同了,那就该问下面的话了:胡同到底哪儿值得您去爱----值得您拍呢?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楼主| 发表于 2011-5-27 0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楼主| 发表于 2011-5-27 0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胡同摄影的守望(5.27)

发表于 2011-5-27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心了
发表于 2011-5-31 0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啦,朱老师,呵呵
发表于 2011-6-1 0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组脏乎乎的北京街景,且看这些外来者把古都糟蹋成什么样子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6-3 08: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自有真情在

  ; b4 x- J; }/ x0 i7 g$ b

                                                                人间自有真情在

d ?' F: g- Y1 N

 

 
) Q2 ]: a, m- N2 x8 {. s& t

     再过两天就是端午了,这里面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但屈原和伍子胥的故事,似乎是家喻户晓的,为什么人们要祭奠他们,一个是人们需要用感情来培育浇灌延续保持人的本性,还有一点就是,人们对于历史上曾经冤屈的美好,总会有一种真情的怀念----也许现在谁要再说什么真情,那肯定肯定这个人有毛病,在现在这种环境中,别说真情,就连一个真字,谁又敢说呢?

; Q m3 t8 A( D9 A. d% |

     今年的五月,是自己58岁的生辰月份,老夫老妻儿子孝顺,在正日子都有了表示,但是人毕竟是一个群体动物,凑了一个日子,我们小学的同学,也有几个是五月生日的,就又找个由头凑了一把。

4 [: D8 `2 P5 _

     小学的事情,已经写过一些,因为我的胡同生涯,就是在小学这一段时间度过的。对于老北京的认识,对于老北京的感情,实际也就是短短的这不到十六年的时间所灌输的。所以能够连篇累牍的说一些关于老北京的话,实际也就是这短短的十几年酿就的。但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这十六年的胡同生涯已经刻骨铭心,所以即使经历文革的洗礼,上山下乡的锻炼,待业下岗的苦熬,停薪留职的压迫,以致老婆的白脸冷言,孩子的无言以对,我们都能把牙咬碎了往肚里咽。因为我们曾经有过那样一段的经历,知道人如果有真情在,就会活的有意思,虽然现在真也好情也好的确很少了,但如果有过真情的温暖,你就永远会记住什么是真,什么是情。

/ d: `( U$ M4 J

     凑在一起,又聊起了很多儿时的话题,说到了每个人的名字。有位同学念了一首诗:暴马丁香漫幽谷,五朵金花堪比香,兰梅萍英锦上花,唯有春源暗感伤。这首藏头诗暗含了七个同学的名字,很有当时的时代印记,同时又闪现着胡同人家的思维烙印。

6 P& O) W& t5 D' }( z/ u

     女生: 梅、兰、丽、勤、珍,芝、华、锦、玫、妹、萍、英。也许还有三个字的如凤兰、梦兰、秀兰、春锦、玉华、焕梅等等,从这些个字似乎也能读出一些胡同的文化味道。男生的名字,有龙、伟、刚,强等比较常用的字眼,而在金斗,宝祥,宏福、国强、国庆、国华,建国这些名字里,更能读出一些时代的印记。

( t( `# V( r' |( c/ E) A4 P& A

      我们的名字,如果自己没有改动过,自然都是父母一种企盼期望心理的体现。我们那时候很小,并没有从名字里面读出更多的东西,到了这把年纪,把同学的通讯录翻开,似乎还真有些意思。

7 E7 v& P" u, U7 b

      我们的小学是就近入学,但是东板桥小学是个历史悠久的学校,连我的姑姑都在这里上过学,这个学校在解放前就成立了,所以很多老师都是教了父母一辈,又教了孩子一辈,而教了哥哥姐姐,又教了弟弟妹妹的简直太常见了。所以,东板桥小学上学的学生,也许并不仅仅是东板桥周边的孩子,当时择校入学也不交赞助费,所以很多同学都离学校比较远而慕名到这里就读的。这样同学的家庭情况,就不同于仅在一个胡同里熟知底细的邻居,平常日子还不显,可到了文革的时候,这里面就出现了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 T* b/ O; X2 d2 q; B# Z4 |' c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叫冯端,从名字上看不出多大的学问,可小时候他居然拿着一张穿着最高级别的老式军装的老头,说这是自己的爷爷,我们都说他吹牛。其实我们似乎也听说他爸爸在蹲监狱,可这个老头究竟是和他爸和他是什么关系,当时我们年龄太小,是根本理解不了的。可到了文革,才知道他的确是冯国璋的孙子,而他少不知事,拿出来的爷爷的照片,自然也就成了文革的罪证。本来父亲就已经蹲监狱,而家里还有冯国璋的照片,可想而知,他似乎是我们班文革首先受到冲击的家庭,我们之所以知道谁是冯国璋,也是从贴在他们家门口墙上的大标语才略知端倪的,后来怎样不知,一直断了音信。

1 U9 h; l( v1 e0 ^! ]; ]

     我们班有个男生叫做王侃,这个侃字,在今天都是侃爷的年代,这个字还有人写成砍字,而当年,很少有人能一下读出他的名字,甚至我们当年的年轻代课老师,也有念错他名字的轶事。也许这真是他家里真实思想文化水平的一种闪现。那时他家住在地安门商场后面的岔子胡同里面,这里的居住条件很差,而他家房屋又是更差的那种见不到阳光的旮旯小屋,所以在文革前也没有显现什么,而文革一来,横扫一切,我们班第二个被冲击的就是他们家。岔子胡同口是个公共厕所,把王侃的父亲揪出来的大标语都贴在了公共厕所的墙上,原来他父亲是国民党的一个上尉。现在想起来,当时我们很难把我们见到的王侃的父亲和电影里面的国民党军官联系起来,他们家自然被清理走了,至今我们也没有和他联系上。

& \4 m( y7 f& i

说别人,似乎不够公道,那就说说自己。我的名字叫天纯,我家是满族,虽然不是上三旗,但京城内外还是有着不少的宗室亲戚,按照老规矩,还是讲求排行用字的,所以我们这一辈中间的排字就是天字。我家四个孩子都用了绞丝做偏旁,从名字的字义上讲并没有什么太多的讲究。

- e( G3 f( A0 Y

     我们班同学有的名字现在想起来,可能有点说道,如维纲,如长鸣。这个维纲是不是维系三纲五常的纲,这个长鸣是不是道可道非常道,鸣可鸣非长鸣的意思,我也不得而知了。

, _# n& W; J; }7 K# z2 T

其实按人的名字议论评说,还在这里望文生义,已经是很牵强的一件事了,而前面已经讲过,名字是父母起的,而每个人的人生之路,却都是自己走过来的,尤其我们这一代人,虽然不能说是版版的共和国的同龄人,但是我们的人生道路,的确是和这个国家的政治风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5 n& k1 l( T

     三反五反。我们有的同学的父亲就被抓了起来,直到78年才放出来。三年自然灾害,我的同学饿得不行了到门口的菜站偷了一个茄子,生着就啃了起来,结果被送到学校,学校当时还给了一个处分,我也就是从那件事似乎才知道了什么是小偷。文革的事情更是历历在目,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两个同学,我们班还有几个同学,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被清理阶级队伍而遣送回老家。记得我们班的班长,当我们得知他被因此而与我们分手的时候,我们那天晚上,几个相好同学,想看他离别时的最后一眼。那个院是地安门东大街一个旧式大宅院,他家住在尽里院后罩房的西北角的两间小屋里,我们藏在他家与前院连接的过道里,望着他家昏暗的灯光,看着墙上面贴着画着叉叉的大标语,说不出是害怕,还是伤心,至少当时我突然感到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平时我们打打闹闹,甚至因为学习上的成绩还有过争强斗气,可当知道他就要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居然敢冒当时天下文化大革命之不韪,到他家去探望,就算我们当时年龄小,可我们已经知道谁要是“划不清界限”是什么后果的厉害了,但我们还是在晚上偷偷的去了,虽然,我们只是在窗外呆了一小会儿,也没敢推门进去,但我现在回想在文革的红色恐怖之下,我们这些同学,还能有这种感情,这是多么值得珍重和自豪的事情呀。

6 A4 ]3 B( y2 `

     因为我们有了这样的纯贞情感的基础,所以我们打上山下乡返城之后,就开始了断续的联系,希望我们能够把这种真情连理成线。想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虽然我们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中学又在一起,后来又同在一起上山下乡,甚至有的还成了夫妻,但是我们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没有和我们一起到黑龙江,也就是说断了联系,虽然我们后来也通过家长找到几个,但北京的拆迁,东板桥地区的变迁,能够与那些还没有音信同学如何联系,依然是我们的一件心事。

5 l T" E' O9 A/ q4 L, d8 J" e

     现在,我们班已经联系上了近四分之三的同学,而且在去年我们搞了一场《50年后来相会---让我们荡起双桨主题队会》活动,把我们东板桥小学那一届的同学组织起来,圆了一个儿时旧梦。

2 A! J9 ]- t# Z0 h

      我们是七岁迈进东板桥小学校门的,而50年后,我们又能鹤发童心的欢聚在一起,我知道不能用前无古人这个词,但是后无来者的话,似乎在现在这个环境之中,这种事还真真少了,现在别说父母的养育之情,兄弟的手足之情,夫妻的同床之情是否就能真情恒久都得打个问号,那么同学情,邻居情,战友情,似乎就更是闲皮淡扯的事了,这里面的原因似乎人人心里都明白,但谁也不愿意再提起这种事,看似习以为常,其实已经伤透了心。

3 ~3 h) A" |* T) B1 p/ }5 i* J7 s4 G0 C

      我知道这种话题,可能只是我们这一代人还能提及,但我依然觉得这是一笔财富,是一种骄傲!我依然相信,因为我们有过爱,有过真情,所以我们敢去爱,也相信真情在世间尚有珍存,而且还有一句话,爱有多深,恨有多深,我们既然敢爱,也就敢恨,因为我们知道什么是爱,怎么去爱;那么我们也必然知道什么是恨,知道怎么去恨!



 楼主| 发表于 2011-6-3 0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楼主| 发表于 2011-6-3 0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楼主| 发表于 2011-6-3 0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人间自有真情在(6.3)

发表于 2011-6-4 16: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u: j4 q* G9 d3 m! Y) C2 r

“六一”儿童节。

8 h5 F( b4 H8 E" M9 T

从这些孩子的身上,看见了中国的希望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4: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的红歌造像

  5 k, T& c- h, `+ `+ ?9 o

                                                           文革时的红歌造像

8 m* L/ ^1 m$ j9 x6 `6 I9 E* p I

 

$ R' R- i/ @- v2 J# K

 

1 Y& k+ Q+ A6 k+ w2 V

     现在兴起唱红歌,经历过文革的似乎也有人娶媳妇打幡—跟着哄,没经历过文革的,可能不知道什么叫唱红歌;年龄小还打着少不知事的幌子,什么几龄后,其实真正到文革的时候,人只按阶级分,不是按岁数年龄分的。现在想唱红的,就唱红的,想唱黄的,就唱黄的,其实什么是黄的红的,那是颜色的名字,用在歌曲的阶级分类上,只是一种借代,现在可以把所谓开出来的红歌歌单看看,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甚至连一条大河,冰山上的来客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之下都是黄色歌曲,所以很难说什么到底是红歌。

: e3 O1 b, y: m# G; G1 y% j/ m

     文革实际到了文艺革命本身,别提什么黄色歌曲,所有的歌曲(包括所有文学,文艺作品)全都是非红即黑。譬如绘画只有毛主席去安源,雕塑只有收租院,本来有一个长征组歌,应该说内容上绝对的革命,但是因为是肖华作词,所以就是黑歌,甚至连组织毛主席诗词歌曲联唱都不行,因为那些作曲者,很多都是黑帮。所以红与黑从来都是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从来不是按歌曲本身内容来区分的。

! K4 J8 f I' _, h+ i

     为什么要唱,组织唱的人心里明白,跟着唱的人心里也明白,可唱的人想过没有,其实这些事儿文革早就玩剩下了。看看图片,就知道所谓的红极一时,到头来只是如此下场。

, \. I6 W9 _; L$ v8 f: c

     现在唱红歌,从我们这一代人说,其实也并非谈虎色变,你愿意唱什么,你就唱什么,其实像“十八摸”“大姑娘浪”现在也还是有人在唱,不过对于我来讲,其实就和周杰伦念歌一样,我不听就罢了,只要您唱歌真是为了自己高兴,怎么唱,唱什么都不为过。

/ m7 A8 q0 Z' G! D" ]3 x T

      但是,您要演出,您要上台,您要为了捞取点什么,去做跳梁小丑,那有句话叫做“咎由自取”。

. c4 d$ c1 @$ C

      文化文艺是上层建筑,从来都是受政治驱使的(至少我们这一代人受的教育和眼见事实)这是不是正常,咱们是说不清楚的,但肯定一点,文化艺术还有娱乐功能,所以,即使您是在唱红歌,也不要不顾听众的耳朵,

& ?/ K' S1 H7 @6 v' H! V

     文革有八个样板戏,现在唱样板戏,从内容上讲,除了有些滑稽,还真不是说过于的不是东西,关键是八个样板戏是为了打鬼借助钟馗,为了借打击文艺界伊始,达到文化革命浩劫的目的。现在人唱八个样板戏,绝对不考虑它们当时出台的政治背景和“阴险用心”,也不会顾及故事内容是否合情合理,只要能够卡啦OK一把,借着瞎喊,唱个智斗,多弄几口,就达到目的了,至于是否是在为江青浩亮喊冤叫屈,招魂翻案,似乎没有谁再去无限联想上纲上线了。

6 W. L$ ?2 H+ {, w4 M; U) V" d' Y

     可就是如此,样板戏的确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有一些东西值得反思:比如调集全国精英,只为一出样板戏,那演奏员阵容水平自然无可比拟,所以现在京剧界仍然搞研究生班,把已经唱得很好的演员,弄到北京,说是提高,实际是放卫星,揠苗助长,结果名演员升官,而院团台柱子被釜底抽薪,也就无法为基层老百姓喜闻乐见。

' u, A5 \4 @1 c( v6 j: M

还有,你有问题,你戴着帽子,可你愿意在样板戏这个褃结上,卖身投靠或者说重新做人,那么好吧,因为您有一技之长,所以借猴杀鸡,可您要明白,您是一辈子也混不到人家那个帮那个派里去的。像钱浩梁改名叫浩亮,跳芭蕾的改叫薛清华,到头来树倒猢狲散,您充其量就是个卖艺的,总想弄个代表委员的过把瘾,到时候不仅您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就连您的家也最终是陋室空堂,而别提当年笏满堂。

$ y& H3 [: K& O% X: I4 Y

     想靠唱个红歌混个名堂,远的不说了,李玉刚,遭的那罪,您受过吗?王宝强当过和尚,您练过吗?别光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自己要知道自己有几两沉,看着台上风光,底下遭的罪,不见得就比受大累,抗大活舒服多少。

$ a4 f$ x) y9 a9 x* m; D2 n

      这些话的确很贫了,艺术是什么,我是说不清楚的,但我的这些照片很多都是在艺术的前沿阵地798拍来的,至于什么宋庄,东高地,您去亲眼看一看,就他妈这叫艺术,搞艺术的就这么活着,不是艺术糟践人 ,就是人糟践艺术。

6 I$ _! y A2 g/ a8 e0 ~1 q2 q2 K

     真闲的没事了,最好看点书不费电,溜溜弯也不花钱,黄瓜西红柿有大肠杆菌,您可别再生吃了,这都是真学问,可别追风赶劲,郭德纲是火了,到头来还是让北京给轰出去了,您想说他是没唱红歌才如此下场呀,还是赶紧跟风唱红歌再回北京呀,那您还不如就常念叨这句,我涨工资能追得上物价吗?可能就没那些心思,看这些文革玩剩下的扯臊了。

8 r; X, q/ z' `) w q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4: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革的红歌造像(6.10)

 楼主| 发表于 2011-6-24 1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乐步思蜀

     . }, g( T5 M4 _( W/ t

                                                                            乐步思蜀

$ d) x& P4 Q. x0 \, h5 X! ?

 

. e8 S$ e" f% R

 

5 ?) y2 M D* u

    一礼拜前,去了重庆。帮人家拍点工作照,自己也搂草打兔子,拍了点重庆的人文片。时间很紧,连来带去6天,且属于自己的自主拍片时间只有三个半天和一个晚上。加之重庆的天气变化很大,虽然不是温度很高,但很闷湿,不过最后看了拍的片子还是真有点意思。

' {7 q& H1 E" H) }/ n q0 l

    事前做了功课。草拟几个课题:美女(乐步思蜀)山城(雾都探幽)棒棒(人文写真)红卫兵墓(历史遗迹)美食(麻辣诱惑)扫街(渝人风情)。

" W- F! M3 L/ i2 j% Q& u

    因时间关系,只把美女的片子现整理了出来。谁实话,都说重庆出美女,但是我在北京见到却的多是“锤子”,所以半信半疑,不过到了重庆一看,还真是传言不假,的确重庆美女名不虚传。别的地方的咱也见到过一些。如苏杭上海,吴侬软语,柔若无骨。而享有盛名的大连美女,就是别说句话,一张嘴能把你顶一个跟头。而北京的姑娘您就别提了,盛气凌人,其实也就是占了个地利的便宜。而重庆美女,这几天给我的感觉:挺拔,清新,健康,乐观。也许真是应了本地人的一句话,重庆的山城山路,就是最好的每天健身运动,而重庆湿润的空气,对于北方人可能不太适合,可的确造就了重庆姑娘一碰就要流水的皮肤质感。

# o7 O0 W5 Q7 } g; j8 c# h0 P- L

    说这些,当然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更重要的是,重庆人很亲切,也很热情,所以当你把镜头对准她的时候,基本都会给你一个心仪的笑容。

- J3 f' f( J2 @ I

      因为时间的关系,所以就不多侃了,如果你漫步在北京城似乎灯红酒绿,珠光宝气,可你定睛一看,大街上基本上是看不到“美女”这个级别的,而到了重庆,就不一样,不时的会给你一个惊喜,或是短裤秀腿,或是长裙飘逸,或是高跟欲仙,或是平底潇洒,给人一种这里真是拍美女的首选地之感。

# ? c$ W2 b7 l3 y& c: K2 l

    “乐步思蜀”是重庆系列的第一组,有机会继续神聊。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楼主| 发表于 2011-6-24 1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楼主| 发表于 2011-6-24 1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乐步思蜀(6.2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3 06:23 , Processed in 1.312039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