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猪87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含4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2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絮谈

  & g* m% a0 {9 ?

                                                                    摄影絮谈

4 q; H% F" r! U1 I

 


) Y3 Q8 I* L5 r7 ?1 h0 V

    北京有句老话,叫做酒越喝越厚,牌越打越薄。也就是说,喝酒其实真不是为了喝酒,而是为了侃山。所以摄影的这帮朋友,有时候,坐到一块,说是为了喝酒,其实还是为了侃山,又怕担了虚名,所以只有到了喝完之后,才能找出点侃山的结果,这不就是一次小结。

3 a2 }" Y/ y: \: C& g z) D

    这次侃的依然是漫无边际,最后我总结出三点:1 快乐摄影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境界 ;2 网站上的争论回帖怎样看,3 摄影与照相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想法。也许这都不是什么大家的论点,只是发烧友的一点酒桌上的话资,拿来以博一笑。

7 S+ Y8 ^ l( v

    1 快乐摄影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境界。

/ U2 f5 v, Z2 M5 Q! Y. H, J

    的确很多的喜欢摄影的朋友,都以摄影当做一种快乐的游戏,这没有任何对与不对的因素,只要你从事一种活动得到了一种快乐,其实在当今的生活中,这也算得上一种值得夸耀的事情。但是,要是真把摄影相当回事,快乐摄影这句话还真得说的说的。

$ O% L5 r* C/ |, `

    快乐摄影,提法没有错误,但是,把快乐当成摄影的目的,这就有了一些选择上的差异,如果真是为了玩,怎么都行,可您把摄影真正当个事,就似乎不能把快乐当成您摄影的唯一目的了。

/ R1 Z& [5 Y. m0 _, C

    摄影首先要学习,学习是一种过程,当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克服了很多的困难,掌握了一些知识,解决了一些自己的问题,这是一种快乐,但是学习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在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

1 e' Y( _5 `+ k4 K' Q9 {. i, a

    当你掌握了一些摄影的基础知识之后,你就要用摄影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了。可能刚开始时是记录,是照相,但是往后就是审美,择别,表达。这时候快乐就加进了思考思维的成分,再往后,你已经初步掌握了用摄影语汇表达自己的好恶,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快乐的重点,已经不是拍摄,而是下一阶段的交流、争论、提高。真正到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已经通过了摄影这一手段,达到了表达、表现的时候,似乎摄影本身的快乐,更在于快乐不是目的,而是过程了。换句话说,快乐摄影不是摄影的目的,而是摄影的过程会给你带来快乐,而只想把摄影作为谋求快乐的游戏,可能永远不会得到摄影的真正快乐。

% g* |6 D" {$ i) F9 p$ w+ a$ G

    2网站上的争论回帖怎样看。

# C. }* [$ f+ X: c4 ]4 \8 q* G( I

    每一个网站都会有争论,摄影网站也逃不出这个圈。其实说白了争论回帖基本是三种形式。一是互相拉帮结派,乱捧臭脚;一是各抒己见,争论的比联合国大会的辩论还要认真;还有一个就是,死活没人理睬。第一种现象,是网站的通病,尤其中国人讲求人情世故,礼尚往来,老师先生互相称呼,在言语的虚情假意之中,自己似乎也得到了几句也算个文化人的感觉,更有甚者,拉帮结派,排除异己,这种事情,屡见不鲜,不足挂齿。第二种现象。其实倒应该是网络的一种之所以存在的主要方式。现在网络基本都是网名,说话谁都不认识谁,实名站的网站,其实只要不说反动话,说两句过头话,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关键就是,说话的人,要注意风度,要对事不对人,不要恶语相加;听话的人,要加以思考,可能话是冲着你说的,可意思是让别人听的,要明白话里话外的分寸,不要一个劲的对号入座,而最关键的是,参与评论的人,什么都有,这里面学问大了,也许本帖还没弄明白的事,回帖早就点中要害了。第三点,也就是无人喝彩。这件事分几种,有自己敝帚自珍,信口开河,自己嘴痛快了,别人耳朵倒霉了;也有也许你的观点说法是对的,但是在某时某地,您的这些话就没人捧场,这时候可以回收思忖,不过也可以坚持自我,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还有一种在网站常见的现象,就是点击率很高,但是回帖率很低,这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究竟在这种情况中,如何总结出一些经验规律,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 B% y% O, h, V# ?

   3 摄影与照相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想法。

# d. S( R2 S2 j1 g# q

   这句话,已经是很俗很老套的一个话题。照相是见到了什么拍什么,而摄影就应该想好了拍什么再去拍什么。这也就是摄影和照相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想法。这个帽,大家似乎在酒桌上已经达到了共识,就干脆就事论事,每个人谈谈自己的想法,(也是一种借鉴)

# F7 Y& s- B( `) q

    C讲。自己不是很会PS,虽然还不能够在网上自由驰骋,但也可以用第三者的角度来看看网上的一些看法。如果说,初学者可以摆明心态,说一些话,只要不以自己是什么而自居,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就怕有些人,说大话,拉大旗。我平时只拍些身边的小事,只要把这些小事拍的清清楚楚,其实也是纪实摄影的一种方式。而一旦遇到有人装模作样,就忍不住了,自己拍运河这个专题,拍了很长时间,至今不也能说有什么结论,而是越拍越觉得有拍头,越拍越觉得自己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这样自己在拍摄的过程中,就益发觉出了自己在历史文化面前的位置,一是要继续认真持久的研究探讨,一是谦虚平和的对待拍摄专题的一些收获,而也最不愿意看到,有了一孔之见就山呼吹牛的人,这样的事情的确很让人看不起。

) e2 L7 V4 y A9 h

   D讲。很多人都在拍故宫,故宫是中华民族集文化大称的瑰宝,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或者拍出了一些片子,这都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这些片子。不是否定他们,而是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分析出一些东西来。譬如,有些人玩光影,有些人玩构图,有些人玩黑白。这些片子对于初学者来讲,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大师级的作品,但是相对于故宫这么丰厚的文化积淀来说,这句话就不太好说了。任何艺术门类,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体,可以适当的强化形式,也可以适当的强化内容,但是绝对化的把二者对立起来,就容易忽略作品的整体质量。故宫在市里,交通方便,而且很多的大师,都有很多不朽之作,还是那句话,从故宫本身的文化积淀讲,这些片子表现的只是沧海一粟。况且,故宫的片子表现建筑的比重较大,而故宫这些展品,其实才是故宫真正的价值之所在,而如何的表现这些展品,看起来是表现形式不如建筑容易体现出艺术水准,其实还是没有把这些文物藏品的文化价值所理解掌握。所以,拍故宫,可以拍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9 a1 D* o5 x% _1 T

   我也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摄影作品水平的提高,还是那句老话,不能手高眼低,不是有了好的相机,好的机遇,甚至包括一些ps的装饰手段,都不能代表作品的水平,否则至多也就是一个工匠熟练工种而已。譬如什么是好作品?是否仅在于这张作品是否获过什么奖?获奖作品,客观讲,可能有其特点,但是没有获奖的作品,是不是就不是好作品?年底参加的几个影赛都开始揭底了,有的我以为可以获奖的,却没有获奖,而我觉得比较一般的却获奖了,现在投稿似乎也不是那么严,曾经获过奖的作品就不能再参赛了。我这人也就是爱凑热闹,所以有的片子同时就参加了几个比赛,而正是这种状况,使得自己对于某些片子获不获奖和某些片子的水平并不见得成绝对的正比,有了更多的感受,这样几次比赛下来,自己对于自己片子的判定,就开始并不以获奖不获奖为衡量的唯一标准了。

z. g6 d) K, B9 X! ?

     当然,获不获奖,从自己的角度,应当对于某些东西有一些收获,譬如题材的选择,风格的把握,同类题材参赛影友的投稿约数,还有发稿的时间等等。不过最大的收获还是,自己的这幅作品,和自己相比,究竟是有进步了,还是有某些方面新的尝试,或者只是一种重复,这些别人并不是特别的了解,自己是最清楚的,还有要心平气和的把自己同类型的题材和获奖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或许会有可能你有你的见解,但客观的讲,自己没获奖的作品还是有可以借鉴的很多东西的。没获奖也用不着太认真,而获奖了,也不见得你拍的就是最好,这样我们的作品水平如何,将来从那哪个角度进行考虑,修正,学习,进步就有了更加实际的目标。

# N& D( f3 N8 L- o

 学习摄影,拍是一种实践,而理论的学习和影友们之间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所以我既愿意和影友们一起拍摄,也愿意和朋友们一起交流切磋,取长补短,互相进步。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2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絮谈(12.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08: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摄论

8 F/ L8 Z) s1 \* q% {% g

              新年摄论

+ b3 T, F+ M& U, E' n

 

8 D \$ A' p9 i6 J+ ~ _/ }

 

$ w, _$ ]5 V; u2 l r" S

fficeffice" /> 

( W+ e$ l8 F4 y9 |; g

 冬至到来,总得借这个由头,弄点酒喝,所以又约了几个朋友,连侃带喝,虽然没聊出什么真正有意思的话题,但酒也喝进去了,现在考虑一下,还真有的能说说,我就记了下来。

* t5 n* L& Z/ s* @5 w- i

    今年年底,自己参加的几个摄影活动都有小的获奖,但是投的片子内容都一样,基本上重复获奖的很少。而我自己最动心的这幅《人间重晚晴》只获了首届北京国际摄影邀请赛的入围展览,使我有些始料不及的。后来我又在佳能摄影沙龙的年会上,参赛了一把,也没入选,因为酒友都见到了这张片子,就从这张片子聊起来了。

4 M* i* C! x1 }: J# l, e6 _

    Z 这张片子,从我自己的角度讲,是今年让我自己真正感动的一张片子。这是今年秋天。我在广安门内扫街的时候发现的,当时已经是快到傍晚时分,所以色温比较理想。因为我经常到那边去扫街,似乎那里的邻居也算是半熟脸,当时是一拨人在打牌,我本是想拍打牌的,可绕过了这拨人,就发现了这对老夫妻,估计是老头推着老太太在看打牌。虽然老太太已经瘫痪,但是老头依然深情的照顾着她,我变换着角度,把这对老夫妻从人群中剥离出来。邻居们很配合,在我的示意下,他们把这对老夫妻显现了出来,为了让他们更加自然真实,我尽可能得离得远一些,从开始喂苹果,到一个苹果吃到老太太不再吃了,有20来分钟,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为镜头捕捉到的老头那种深情的目光所真心感动。回到家中,整理出来,我心中觉得这是我今年值得称之为作品的一张片子了。

1 p; w/ E5 D1 N

    而后的几次摄影比赛。首届北京国际摄影邀请赛因为投稿太晚,后主持单位的人,一再表示,入选作品已经落梃,所以只能参展不评奖了。在人文北京的影赛中,自己也投了这一张,没能入选,而佳能年会,也没有获奖,我还真有了点想法。不过,年会过后,对比获奖的这些片子,自己也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7 T4 |, A2 h) q1 V

     首先。这类片子,对于某一个摄影者来讲,这种亲身的感受,是一个过程,真正想从某一张片子里面,把这种感受传达感染给大家,不是不可能,而是很难。而这种感受,对于作者本人有新的感受,但是对于更多的人(包括评委)可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话题了。所以好的题材,还要创新,这个创新包括很多方面,甚至要想让一个司空见惯的“好”内容,永远获奖,也是不现实的。

9 k, L6 e: W. Z

    其次,这几个展览,毕竟都有不同的主办宗旨,即使是一张“好”作品,也不可能在各种不同的影赛中都获奖,所以,能有一次入选参展,证明这张片子还算是可以的,而不要因此而不能正确评价这张片子。

9 ]6 T# W8 [- x

   第三.最典型的就是佳能年会的评奖,因为这次评奖最大的收获是评奖人对于自己评奖的片子进行讲述,收获不小。这次是5个评委,30张片子。人文题材的比重很小。因为是佳能年会,所以似乎更注重摄影的表达水平,至于题材本身就不像专题比赛那么强调内容。

% @1 p0 r1 g* [2 F2 s

    B Z的张片子,如果细看,的确很有味道,但是把它放在影赛当中,尤其在评选之中,夺人眼目,的确有待恭维。现在这种中规中矩的片子,的确很难从众多的片子中脱颖而出,虽然您的片子人物表现的眼神感情很细腻动人,但是不靠得很近去品味,几乎就感受不到,这里就有一种摄影语汇运用的问题。现在广角镜头拍新闻,一是为了尽可能的传达更多的信息,一方面也可以从技术角度尽可能的贴近主题主题,这样主题强化的片子,肯定要比这种中规中矩的片子吸引观众评委的眼球了。

* h' E: b8 t$ a

   D 我不同意你的这种观点。不是你说的不对,而是说作为纪实类题材片子的审美标准是什么?固然通过长短变焦可以强化主体,但顾此必然失彼,必要的时代信息感,也就是背景环境的交代部分会丢失很多,而且景深的控制,其实未见其就是纪实摄影的门利器。

" `1 Y% i4 j) P) b" ~

     纵观很多历史照片,尤其是上个世纪外国人拍的片子,可以绝对的说,都是标头拍摄,甚至取景基本都是中规中矩的构图。但是这种还原的历史真实感,使我们益发感受到了亲切可信。全景深的使用,背景环境交代的尽可能清晰,使我们能够相信历史的原貌就是如此,所以很多上个世纪的资料片,使现在很多所谓的纪实大片不敢比肩,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把摄影语汇的运用,摆在了一个返璞归真的角度,也许当时拍摄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现在我们有了各种片子之间的对比参照,究竟应该用什么审美标准去拍摄纪实片,我想这些老片子的雄厚魅力,就是最好的论据。

( B; F& c" ?" Q# q4 a) q

    听完这两个朋友高见,自己对于这张片子,没有获奖的感受,似乎显得到不很重要了。更觉得这两种意见,既是自己前一阵拍摄片子审美的总结,又是今后自己拍片是如何进行审美思维的两个坐标点。

9 \3 ` Q7 r7 T/ i/ }5 W6 M c8 @

    纪实摄影,在社会整个进程的过程中,渐渐地走到了时代的前沿,如何看待纪实摄影,如何摆正自己摄影爱好与社会责任,是一个再普通的老百姓,也要考虑的问题。如果说上面说到的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那么从审美坐标上的定位,就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9 n: v' [ J) w6 |. P# b

    上面所说,是看问题的两个方面,俺老猪也在学过一阵素描,知道观察一个事物,总能看到这个事物的至少三个面,如果说分受光面,背光面,那么另一面就似乎可以称之为结合面,也就所谓的第三面。从我内心讲,我的经历已经决定了我不可能只站在正面(受光面)看问题,但是我的社会地位,也不允许我绝对的站在背光面(负面)去生活,去思考观察问题。那么虽然第三面只是一种物理上的存在,但毕竟可以更全面的理解观察这个社会。所以我觉得以前拍胡同,更多的是感情的役使,而随着胡同的消逝,(也就是老北京审美环境的缺失)拍出来的东西越来越使人感到苍凉,感到悲愤。我知道我会忠实的做一个胡同消逝的守望者,只要我能拿起相机,胡同就永远是我关注的题材。但是,从整个社会环境上讲,毕竟受光面存在的所有,并不是绝对的惧怕背光面的,肯定会有很大一部分,依然是背光面之所以存在的支撑和依托,所以也也要用自己的镜头去记录这一部分,从而使自己所谓的第三面,更充分辩证的去分析记录,表现刻画正负两方面的内容,至于说让我现在倾向于哪一面,我现在的态度就是,站在第三面的角度,真实负责任的记录现在发生的一切。

. ^6 I% r# L! y O8 ^. n

    新的一年到了,我有一个心愿,但是太空泛了,我也可以告诉您:有个词叫做“本土摄影”,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还没弄明白,但是我觉得,这件事作为北京本土题材的摄影发烧友,值得动动脑筋!

0 S" P+ c& }- |& F2 A7 p

   最后,给三老四少拜年喽!!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08: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旦摄论(1。1)

发表于 2011-1-1 2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兄越来越牛啊,8863那一张能否给我洗一张,要十寸的.

6 g2 h0 d }: @ b

 

$ S' G4 A+ l/ V8 G9 Y

新年喽,新年快乐哈!!

 楼主| 发表于 2011-1-7 0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新摄影

  % P$ R6 R. _) G2 T9 o% l

                                                                             新年新摄影

3 H3 ]4 Q& O& f# O

 

, S5 |5 U) b& W

 

* i7 `6 y6 h' i8 F

   上了班,就是2011年了。休息几天除了看看孙子,享受天伦之乐,就是把自己存在大U里面一个T的片子翻了翻,看后百感杂陈,捋出了点头绪,一个字,变,而所谓变则通,可能是对于变的最好诠释。

$ \3 @- [" N" _& N0 F' Y* K& d; j( @

   1 纪实与表现

) o+ g/ F6 y& f b

   打开大U,虽然这一个T,只是自己几年来使用数码相机之后存下来的资料的几分之一(05—07)的,可就是后面(07—10)的至少两个T 的片子,估计内容的关注面也是大同小异。客观的讲,从北京胡同一些资料的记录上讲,可能还是有点价值的,但是毕竟摄影并不仅仅是纪实,镜头面对的是大千世界,看什么,不应该有局限性,而怎么看---怎么表现就更不应该有局限性了。

$ A) r( U; l4 Q0 n& i/ C

   看到打开的这些资料,我也会被这些镜头所搜集的胡同拆迁的过程再次的触动,甚至我有些不能自拔,我也幻想着,有机会把这些残破不堪,触目惊心,凄美苍凉的雪泥鸿爪,全部展现出来,让不了解胡同的人,被胡同的深厚文化积淀所折服。但是,很可能这只是一种自我幻想,一种一厢情愿。我可以为胡同继续拍下去,可是作为摄影,作为一种艺术的思维,一种在现实社会能够与更多的人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话语内容,是不是有可以再反思的必要呢?

/ o8 x6 o" {' B" U' U9 K- @" d8 e

   毕竟艺术的本质不是记录,而是表现。即便你对某一个题材情有独钟,可你要是采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你这种情感,你必须注重表现,也就是正确的摆正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3 b4 f, T, f7 y" _6 y8 W. K! a

   2 内容与形式

, F8 C, Z! R5 N- }

      摄影是一门艺术,纪实摄影肯定是摄影艺术中最具社会价值的题材。但是,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纪实摄影不代表摄影全部的意义,也就是说他不可能替代摄影的其他功能特性,一个就是,即使是纪实摄影(甚至是包括极端讲求真实性的新闻报道摄影)同样也必须讲求摄影艺术的表达形式。所以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而且是共荣共存的。

1 ?% x% A& n6 F1 } T

     我为什么用了纪实摄影这个称谓呢?并不是说我自己所拍摄的四合院,胡同拆迁就是我所说的纪实摄影,而是我想说的纪实,是指现在基本上是以镜头里面撞进了什么,就实地实物的记录下来的“纪实摄影”。我借用纪实摄影这个词,是想相对于观念摄影。当然什么是观念摄影,我更没弄明白,但至少我以为观念摄影,是更注重想什么,拍什么。可以还原现实,也可以摆拍制作,设计一个现实中本不存在的虚拟空间,拍摄成既成图像,借以表达自己的理想。还可以萃取瞬间,在某种巧合或错位的瞬间局部,达到一种异化凸变,这是很有艺术思维魅力的课题。

: a( g: @# m" q1 @* n5 E% J

    至于纪实摄影的艺术表现,即使是绝对讲求真实的新闻报道摄影,也是镜头后面那只眼睛看世界的结果,那么这个人的艺术素养,必定侵润于他的镜头中的作品影像。况且纪实摄影,更不是那样的“绝对苛求”艺术表现的加工点染,所以在有了一定数量的纪实性资料积累之后,就要特别的注意纪实性摄影的艺术表现!自己的胡同片子,现在看起来,变化最大的只是地点和季节,至于摄影语汇的变化少之又少,可以非常客观的说,凡是自己看的过眼的纪实胡同片,都是有意识地使用了摄影语汇进行表达的,今后纯拍记式的纪实摄影,可能会存在于某种资料性的搜集活动之中,而作为真正的纪实“摄影”,必须要使内容与形式高度的统一,苛求摄影语汇的艺术运用,这样才有可能让纪实摄影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 F2 L3 R8 V. [) o" G

   3 情感与视野

) `' V; y U- s A9 c3 H

    以前也写过一些文字,说自己拍胡同是情感的使然,所以拍出来的片子,使一些喜欢这类题材的朋友,觉得我本人确实是用感情去拍胡同。拍的时间长了,这个评价是否就能够使胡同文化,通过摄影之一渠道得到确认宏大了呢?肯定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怎么才能真正达到宣传胡同文化的目的呢?看来是要从简单的情感表达这个层次中迈出来。这个迈,一个是从纪录纪实到摄影表现,一个是北京古都到世界都市,还一个就是打碎自我到过正矫枉。

( u% i0 m. l `2 k5 d

     纪录拍记的片子,从摄影的技术层面讲,只是一种低功能的记录,甚至都谈不到摄影的艺术性。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应该尽快的扭转以为记录拍记也是摄影的误区,从而使有感情就能出好片的说法,从拍摄的源头就不把这种认识视为有意义的摄影思维,从而把纪实摄影的摄影成分(艺术表现)凸显出来。

2 o1 b0 B5 Q0 K. B/ \2 S2 }$ `

    题材的选定,很大程度局限着表现的形式。关于什么是北京,什么是首都,什么是故乡情结,什么是国际都市。这些从字面上看,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内容都是由北京这同一块地方承载着和表现着。似乎可以这么说,如果真想表现北京,这几个角度都是必定要身临实践的。

+ T6 i( D) N0 ^. b5 w( m5 D/ T

    从自己个人角度讲,这么长时间拍摄胡同,基本是以故乡情结的角度来观察北京,理解北京,表现北京,这说不上什么对与错,但也绝不能说这就是唯一的正确的。其实退一步讲,即使是站在胡同的角度看北京,也应站在一个恰当正确的位置上观察理解北京,而且更重要的是,观察的角度正确,才有可能正确的理解,但是这一点我已经觉察到,自己有些过于囿于胡同的一线天地了。这么说并不是说我对拍摄胡同的初衷有什么改变,而是记录大于表现,写实大于艺术,甚至有些之把摄影作为了一种记录的工具,而没有当做艺术表现的承载。更进一步说,胡同的题材,已经被这么多人拍摄过了,如果你还是真心的想用摄影来表达胡同,可是又不能用尽可能艺术的摄影语汇来个性化的诠释胡同,又怎么能称之为胡同摄影呢?

( u) v: J p N9 D& Y% H

   4 守望与蜕变

x" `+ l5 t; g' m3 Z

    听到一句广播语:执著不是执迷。也就是说对于某种信念的信守,应该是理性的。作为老北京胡同的拍摄,也应如此。现在北京胡同拆迁已经到了基本找不到传统感觉的地步,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固守原来的审美模式,套用时过境迁的拆迁造假,确实使拍摄者自己都很难接受,更何况用拍出来的作品去感动别人呢?这就是需要重新定位如何拍摄胡同这一课题,需要认真考虑的严酷现实。

3 I2 T1 ~6 s/ W( W2 m* U

    胡同文化怎样才能真正被彰显为北京文化,这是我们很多人在以前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而今后如何继续做这件事,确实到了应该变换一些审美的思维标准,思维方式,才能够使残存的胡同现实,继续挖掘出有艺术魅力的北京文化亮点的时候了,这也是今年自己拍摄胡同的一个转折点。而胡同文化究竟在北京文化中的定位,这同样是自己今年准备静下心来思考的问题。以前也读过一些书,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也学习了一些,可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甚至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很难赶上推土机的履带,所以作为摄影人本身,不可能苛求课本给予超前时代的具体指导。究竟如何看待这么一个课题,如何摆正胡同文化与北京文化的诸多问题,绝非简单之事。不蹴不就,欲速则不达。干脆静下心来,退后一步看问题,把以前的一些思维逻辑,能够放在一边的就先搁置起来,没弄明白的事情,也不要着急有什么结论,就准备着从另一种心态看待胡同,看待北京,也就是说,换一种方式去拍胡同,换一种思路去看北京,那么这种说不上的变化,从现在讲,只是一种尝试,一种寻觅,既不是转航,也不是退却,只是一种为了下一阶段的拍摄,重新找寻自己的拍摄机位的必要铺垫。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7 0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新年新摄影(1。6)
发表于 2011-1-7 15: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篇文字(或者这种感受):

) T+ g; L) ]" E- i4 F& @

 

& A0 x6 D' A; }7 X2 e

一只蜜蜂通过他的口器吸食一朵花中的蜜汁,那朵花带领蜜蜂从她的花萼穿过去,瞬间虚化,瞬间虚化成一种雪花白屏的茫然,然后,缤纷的世界重新打开,万紫千红的春天撞过来!

}: u/ o5 m9 q+ k

 

0 M" D7 _3 ?- V! c2 i# D

昆虫的口器分好多种,蜜蜂的是嚼吸式。

发表于 2011-1-7 17: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朱老师的片子那就是种享受!可以从中偷学点~~~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0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谈形式与内容

  y9 x7 @3 j: ~5 X

再谈形式与内容fficeffice" />

C6 r8 L) b1 z- \4 q, u

 

c$ O5 {% K" ], O) e& {' a! G* x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经常被人们所不能割舍的话题。之所以不能割舍,因为总要面对新的课题,用这个话题来引领沟通。

$ a& h" a S/ m

所谓新的话题,一是新接触的领域,一个是在已经存在很长时段的一个领域内,又发现了新问题,这都是可以称之为新课题。而我就是想说与摄影有关的形式与内容的这个古老话题。

+ n) n- }5 ]. Z7 G% x) {

   1 什么是内容美。

# J$ b* x6 m8 H: x

    美的定义,在众多的书籍里,有众多的答案,不过标准总归不外乎两种,一是个人的审美标准,一个是大众社会的审美标准。这两种标准可以互相包容,但是一旦在某些问题上有各自的看法时,究竟是以个人,还是以社会为衡量基线,这里面的学问就深了去了,但肯定一点,结论肯定不一样。

6 K6 O8 W& _; v& H5 ~' S

    好像上面说的只是一些套话,可套话还得继续说,就是看待任何问题,都要把这个问题摆在具体时间的具体环境之内,也就是看待任何问题都要有时空两个坐标点,才有可能接近真理。

' ~. ]7 P8 W3 n

    从时间的坐标看待摄影审美。也不用从达盖尔侃起,就说新世纪的这十年。这个十年对于摄影最大的改变就在于“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也就是说,数码相机的普及(购买价值和使用技巧)使得摄影益发的从艺术的店堂,普及到打酱油买醋都没可比性的地步了。这种由数量到质量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摄影定义的颠覆性变化,摄影艺术也就重新被定义了。

0 H* y6 Y- u0 Z; |+ l5 Y/ a% a

    亲民,便捷,人性化设计,使得照相的使用操作益发撕破了神秘的面纱,而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似乎也爱屋及乌的益发普及到拿起相机就是摄影艺术家的感觉了。这样究竟是数码思维普及发展了摄影艺术,还是现代科技冲击了人们对于艺术的尊重和敬畏,我不能下什么断言,但肯定一点:数码摄影对于摄影艺术如何摆正态度的话题,应该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8 u" e% b- M. c

    从空间的坐标看待审美。空间的大环境说虚的就是,全民商业化浪潮,已经把人心染上铜锈,说实的就是改革开放和谐稳定,任何文化艺术都要以这个为核心主旋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官员政绩,奸商获利。文化只是垫脚石,罡刀布,所以各种冠以摄影艺术的活动,真正能够以弘扬发展纯真摄影艺术为目的的摄影行为,少之又少,(至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走红作品,诸如红旗歌手之类的歌曲,甚至听起来比起文革有之过而无不及)这样,有一些摄影基础的人,也不深入探讨摄影艺术本身的问题了,而初入门的数码相机在手者,只知道照相而无需知道摄影艺术,也有可能获取摄影大赛的评奖了,这就是现在如何衡定什么是摄影内容美的现实时空状况。

* A: b8 p; x/ @- J

    2 什么是形式美。

& ? V% z& ` x( y! y3 y+ z

如果从课本理论上讲 ,形式美的内容可能一个人,一辈子也学不完。所以这里所说的形式美的话题,只是说到一个作品,只有内容美,而没有形式美绝对称不上是艺术作品的最简单话题。由于数码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人们益发的不注重摄影技艺的学习。说句过头话,现在的数码相机就是一个按钮开关,只要你一按,你就可以自欺欺人的说自己是摄影艺术家了。为了迎合这种心理,生产厂家一方面,尽可能的让低端数码相机便捷到几乎用脚趾头都能使用,另一方面,尽可能的让中高端相机,各具一种特效功能,而不是混搭设计,以至于各种配件,就更绝不标准化生产,使得这种微差,让不同心理的人产生不同的自我满足感,其实还是自欺欺人,不过这时候,你的米已经又流向了相机生产的商家了。

* ]% b! L( S! f

其实摄影的形式美,一是所有艺术门类所通用的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一是摄影艺术自己独特的形式造型规律。要知道两种规律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就可以更准确运用摄影形式美规律来拍摄我们的照片。

/ t# T6 c6 c6 a' C/ Z* R3 ?# K3 v

摄影艺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用眼睛所能见到的存在事物进行艺术创作,这是和其他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所以当别的艺术门类作品被评定为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时,这可以称之为顶高级的评语;而一张照片被评为,拍的真像,拍的跟实物完全一样的时候,您也就别再玩摄影了。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摄影形式美的一个着眼点,是在似与不似之间。能拍出被拍事物的形神作品,奥秘就是在实的事物面前,用虚的形式审美思维来运用摄影语汇表达表现,这就是摄影艺术把个人思想感情与具象实体有效结合的一个契机要点。

* R, s( _2 D9 r/ y0 D

中国艺术审美,讲求空灵,讲求留白,讲求计白当黑,就是说虚不是空,而是给你(作者,读者)更大的一个自我想象的空间,在有限的画面面前,利用空灵动态的表达方式,留出更大的空间来寄托每个人的无限联想。作为摄影这一艺术门类,可以存在着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如何对待虚实处理的不同标准,但如果从摄影本身,写实写真已经在使用器具(相机)功能完备的前提之时,那么摄影艺术(艺术摄影)就更应该注重用虚的表现思维,来考虑自己的创作思路了。

- t7 I1 ^1 v3 v

   3 自己对时下内容与形式的一点理解

* F1 ]. Y0 m6 F2 _& ~; Y4 n

     从内容上说,首先是跟风拍马,迎合利益。这是社会的通病,由于各种摄影大赛,不能把针砭时弊的纪实摄影作为摄影的审美价值首要因素,所以像卢广,赵铁林之类的摄影师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再不会出现了。其次就是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把撞进镜头里面的任何事物,都当成摄影题材,还美其名为纪实摄影。固然这种原始的认识还比只对着MM拍摄的麻醉呻吟好得多,但这种纪实,绝不是纪实摄影的纪实本质,而只是一种相机本身功能的使用而已。

- h+ t% [8 @9 ^: s; R/ A7 w, ~

     形式上,我前几篇文字说了,一是大学生的摄影作品,最好以卢广赵铁林之类的有责任的摄影家为典范,而不要个人意识膨胀,总在一个影室里扣饬倒腾,脱离社会对于摄影的责任感。但是这是针对于学生而言,对于摄影发烧友,尤其是没有接受过基础训练的朋友,那么问题的重点,就不一样了,要知道,你是摄影发烧友,你是要用摄影语汇来和别人交流,而不是用照相机的功能延伸来代替你的大脑思维,审美意识,主观诉求。

/ H( H% c4 X% h+ J, |

摄影艺术有一个特性,就是操作过程没有艺术含量。譬如,京剧演员可以模仿大师,甚至以乱真为追求,而摄影就不同,因为表演的模仿是人在模仿人,这种模仿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实践行为,而摄影的模仿,只要把相对的数据和条件设置一样,(这种设置基本是不用过脑子的)任何人按任何快门,都只是一种机器性能的使用,而没有任何人性(人的性能)在里面起任何作用,所以摄影的模仿就是一种把人当成机器的自我糟践而已。展开一点说,可能你没有机会知道大师拍摄的数据,你自己动了脑子,琢磨出来了,和大师拍的一样了,这至多也只能是一种最初级的学习过程,千万不要把自己拍得像大师的片子拿出来得瑟,否则会让人笑掉大牙,因为艺术的灵魂就是个性的展现,即使你自己的东西,比大师差得很远,但这是你自己的心灵感悟,这并没有什么可自卑,而重复别人的思想,把自己的脑子作为复印机使用一样,那才是想玩好摄影的人难以为伍的。

" ]/ K+ k1 F; c: Z; A4 Y

     这个话题,是一个永远讲不完的课题,我愿意再认真的学习思考,在这对矛盾中,进一步贴近摄影艺术的真谛。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0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谈形式与内容(1。14)
发表于 2011-1-18 0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62——156一组,诡异、迷乱。

4 X0 H0 A$ }$ J; H

今人的欲望在玻璃幕森林映照下,好似搅动起来的粪缸,打旋儿旋转,旋转……

4 O& Q! u4 z. K. {

被剥离出的轻浮物恶臭地上浮,在表面跳舞。假定脱离地球引力,这些隐藏在人体深处的的贪欲、虚荣、浮华,丑恶会像排泄物般直泻出来,四射飞溅。

' Z/ w) a$ B! \: g0 o+ M

这是古城这块土壤上发生的事情吗?那沉甸甸厚重的积淀哪儿去了?过来人懂得这种蜕变意味着什么,可不明白为什么会如此蜕变。

( J+ ~0 V8 f% y

无可奈何,唯有掩面而去,颤抖的心藏在痛苦的腹腔里,在默默地滴血。

% x1 S' C/ i4 r5 g" ?

是谁释放了国人内心囚禁的魔鬼?如同释放了北新桥海眼里的那个大铁链深锁的镇压物。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颠覆安宁的狂乱,还是翻江倒海的灭亡?

1 @8 j2 S" X* A, v" [1 E

这该诅咒的一切,已让古老的北京像被轮奸的淑女,褪去了历史文化浸润的包浆,袒露出被百般凌辱的高贵躯体;她求生不得,求死不是;她被逼无奈,违心地穿上荡妇的服装,无地自容满怀悲愤地去接客……

8 c! `; H. x0 d4 y+ m5 K% J

谁在为她撕心裂肺地痛哭流涕,谁在为她痛不欲生地哀嚎不已?谁?

& f3 T/ u- g7 O7 M! o3 h! B+ T- T" d

她的亲生儿女——真正对她爱得无以复加的北京人!

: g0 z' K, t+ Z-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0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责任不是回避,我们的镜头不是选择,我们是目睹着新老文化搏击的一代人,虽然新不代表正确,老不见得代表退出,但我们是纪实摄影的发烧友,我们的镜头首先是真实的记录现实所发生的一切,虽然我们不能断定(决定)谁胜谁负,我们的感情可以倾向于某一方,但我们的镜头必须真实的对准发生的这一切。否则当我们的后代,问起我们(看我们拍的片子)当时的历史,,我们呈上的只有感情,只有倾向,我想这也不是我们(至少是我)所不应该考虑的。

- L2 ], `3 V _; n# P

(当我看到有这样的回帖,我感到我的片子的力量,不见得就比拆迁胡同四合院的冲击力相绌)

发表于 2011-1-18 1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11-1-18 9:55:00的发言:
$ `3 q) p" r- k! S3 O, c( G5 ~8 N; j& [: j

我们的责任不是回避,我们的镜头不是选择,我们是目睹着新老文化搏击的一代人,虽然新不代表正确,老不见得代表退出,但我们是纪实摄影的发烧友,我们的镜头首先是真实的记录现实所发生的一切,虽然我们不能断定(决定)谁胜谁负,我们的感情可以倾向于某一方,但我们的镜头必须真实的对准发生的这一切。否则当我们的后代,问起我们(看我们拍的片子)当时的历史,,我们呈上的只有感情,只有倾向,我想这也不是我们(至少是我)所不应该考虑的。

. j4 e, g3 E7 k/ Y: o

(当我看到有这样的回帖,我感到我的片子的力量,不见得就比拆迁胡同四合院的冲击力相绌)

) V( L- O+ k+ J0 r8 _

谢谢老朱这直面现实的镜头,真实地记录,匠心独到。谢谢!

- H' q* r7 W7 I* Q

在下摄影方面是外行。不过,看完您的作品也感受颇多,内心五味杂陈。这说明您的视觉触及到了很深刻的层面,并将其赤裸裸客观地摆在世人面前,让人面对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做痛苦的人文反思!

& f* k; _" W/ ~% c: q. ^ w4 l5 Y( u

 

发表于 2011-1-20 16: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6-6-12 17:02:00的发言:
-3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8 \# j; T+ G- m% m" ^, G: d

这哥们儿公交的吧?如果没认错,我认识他。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6: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真不是,这是一个说相声的朋友。

发表于 2011-1-20 19: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11-1-20 16:34:00的发言:
* N2 B$ R( S: V, l4 U

还真不是,这是一个说相声的朋友。

6 i4 D3 B5 S, d1 a( S* ~ C+ T# B* i

您和这位盘盘道,我怎么觉得像以前公交一公司的一个哥们儿,叫什么我忘了。爱说相声和快板。怎么看像这主。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0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吃着碗里看着锅

  ' X5 n% ~( \8 R4 a. S2 `4 B: Y

                                                                      吃着碗里看着锅

( _+ |( B1 z7 ^+ N8 l

 

; U: l' |& B- f# Q" A3 e8 N

 

5 Q: I& v+ a3 S7 f8 I

    今年自己想稍微的改变一下视角,把自己感情角度驱使的观察方法,能不能稍微的再客观一点,再理性一点去把握镜头的指向呢?已经过去两个星期了,我还在“忐忑”着。

" ]7 _- s7 z! ~: `/ b S

    1 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

) r0 k# c' U( M

    纪实摄影的话题太大太正式,不过对于纪实摄影,每个地方还是有每个地方比较地方特色的称谓。譬如北京,就俗称为扫街。我个人也把扫街分为了几个方面,譬如地区性的如:什刹海、玉带河、草场、南锣、大吉片等等,专题性的如角楼、三轮车等,如果更宽泛的分类就是胡同风物,主要针对建筑、景物,而胡同风情就是对准了胡同的人和事。乍一看,也算有内容的了,可细分析起来,似乎缺少点了什么,就是都市映像。

( U- I* S3 \& P& \. n

    作为一个城市,即将逝去的和即将发生的都是非常珍贵的摄影题材,作为北京最典型的消逝就是胡同和四合院。虽然自己也拍了几年,但是如果自己从开始正式学习摄影的时候(上大专广告摄影专业)开始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上课的第一天放学,同学带我去看儒福里过街楼)我想我手里资料的价值绝对比现在要丰厚得多。

) {: g, Q' R: H4 _# T* `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没去拍,除了有各种原因之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没有把即将发生的事情,列入我所要拍摄的对象内容。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宏观的预见性,但是信息时代了,如果你真是想把握时代的脉搏,很多事情基本还是能在即将发生的时候,在媒体网络上有消息的。如果你即使慢半拍,在每件事发生见报的第二天,审时度势,觉得这个题材有可挖掘性(有纪实价值)其实也不会丧失太多的机会。譬如大吉片的拆迁,广安门内的拆迁,自己虽然慢半步,但一直在关注着,也不会有太多机会的缺失。

9 e/ D- t5 {! y: ?; W

    从大环境角度讲,中国是现在是改革深入阶段,相对于现在的深度改造,初期改革的摸索,又回旋到了一个新的折腾时期。所以我们应该汲取历史教训,一旦听到什么消息(譬如银锭桥的重建)就认真的拍摄记录,肯定等新桥落成之日,你的这些资料肯定就有了纪实摄影的价值。

' n. ?7 C5 ~! U: @0 Z- h% s2 Y

    而之所以说这些,抢抓即将逝去的和关注即将发生的,是我们想做纪实摄影的人,手心手背的关系,以前自己有些过于牵强和推土机赛跑,可对于有些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却忽略不计,等到已经既成事实,已是时过境迁,又造成下一轮新的遗憾。为此,今年我准备两条腿走路,把关注身边的事,也列入自己纪实摄影的内容。

3 ?2 j3 f6 Z$ d }

    2 身在都市,而没有理解揭示都市,是一种时滞。

+ O5 w& ^) X6 p+ h2 l

    自己说过,自己拍胡同是感情颐指,感情是够了,但略显理性不足。作为北京,既是自己的故乡,又是全国的首都,既是古老文明的精典遗产,又是世界风尚的国际都市,客观讲,如果仅站在某一角度看问题,都会失之片面狭隘。自己虽然拍摄的胡同有几年,资料也不是很多,上十万张的片子,能摆上桌面的也还是屈指可数。我自己每每看到就是这些影像,等到再去重游,也随之消失的时候,心里一阵阵的凄楚,一阵阵的苍凉,只有面对这些残存的影像,兴许还能给我一些儿时回味的廻想。我虽然不敢说这些就是老北京文化的精髓,但也能够多方面的闪现老北京的风貌,所以我也希望有机会,让更多的人(包括外国人)了解热爱老北京文化。

3 f% Z! a2 d v& W2 y

     可是,现实是很严酷的。我有一个好朋友,在美国教大学美术设计。和他谈及这件事的时候,他说他自己非常喜欢我的片子,非常愿意沉溺于这种故乡儿时的回忆,他也力图在自己的教学之中,宣传讲解弘扬这些知识,但是收效甚微,除了国家,民族,感情的区别之外,还有一个时代,文化,理念的问题。他每年暑期都带学生到中国交流讲学,可当他把北京胡同作为交流内容的时候,学生不接受,学校自然也不接受,结果是交流北京文化除了现代大型文化设施(鸟巢,大蛋)就是高等院校,而最贴近北京文化的也就是南锣,后海,798了。他说这不仅仅是文化感情的差异,还有一种时代节奏和理解角度的问题。我们觉得了解北京应该了解历史,了解积淀,而现在(美国)更多的是关注现代,关注发展,所以如何对待纪实摄影的关注点,这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提醒。为此我也在考虑,是该到两腿走路的时候了,如果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我们自己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还谈什么纪实摄影呢?

{) J2 v1 {$ t1 @' K7 k

    3 借鉴外国的纪实摄影,绝大部分镜头是紧跟时代脉搏的

: v: N$ g; F: _% u

    说实话,自己见到的外国人拍中国的片子的机会很少 ,即使在书店工作,也是星星点点的见到过一些,可能仅从这些片子说这些话底气不足,不过我觉着还是想畅抒己见,以求教名师。

: h. n- s# {( z- w0 E

    虽然摄影术发明了这么多年,可真正到了中国,也就是19到20世纪这100多年的事情。如果把新中国这一段区分开,甚至解放以前的时间,比解放后的时间更短一些。

) _; B4 }; X0 o- q# n* o7 p" z

    我们见到的外国人拍的片子,有一些游记,有一些历史遗迹,但现在看起来,真正具有价值的,可能还是当时他们耳闻目睹中国现状拍摄的照片。假设我初来外国,肯定会对外国的景物建筑眼前一亮,会对这些异国特色为之倾倒,可是我不是一个外交家,不是一个纪实摄影家,我只是一个游客,当我觉得应该宣传这个国家的时候,我的镜头究竟应该对准哪里,是风光景物,是历史建筑,还是社会现实,人文风貌,外国摄影家的这些片子就是答案,这就是我揣测为什么那些片子的摄影人,为什么这样来理解摄影,这样来把握自己的镜头。

# P' C1 c7 r. ?: Y0 O- T

    就是解放后,甚至是“解放区”的一些片子,其实真正拍摄中国历史遗迹风光景色的外国大片,我见到的也不比关注当时社会现实的作品多,大家都知道布列松拍的那张荣宝斋,按我们现在的思维,可能首先去表现文化特色、古典建筑、珍贵文物,而市井风貌应该是列居其次,那个外国老头也许有那些题材的片子,可我觉得让中国人记住的反而只是从一个有中国建筑风格的窗户里面透出来的市井风貌,让人铭刻于心。为此,我也在想,当你想做一个纪实摄影发烧友的时候,你的镜头指向,不应该仅仅是已经被人喋喋不休,标榜罗列的特色经典,而是两只眼睛看世界,把自己的镜头同样对着真正反映这个世界时代脉搏的风情市貌,也许这些事物存在会很短促,或者大浪淘沙过眼烟云,甚至有些事物游离于主旋律,不甚贴近事物的本质,但只要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就是有他存在的道理)。我觉得我只是一个发烧友,把那些主机位,主旋律留给唱红歌的人去操刀把握,我就按我的条件,按我的理解,去纪实我眼中的映像,就是对摄影艺术的尊重。

2 A' U1 ]9 N# d: k4 D

    4 现代北京的一些都市风景线

8 T) X( e$ a- L& B

“重视观察。常听一些摄影家说,摄影者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也就是发现那些经常被大家的视觉所忽略的瞬间。进入数字时代后,数字相机带来的便捷,使影友们创作中的拍片量大大提升,经常看到许多影友现在拍数码照片,会花大量时间查看机背显示器上的图像,而没有花更多的时间观察被摄主体,这对摄影创作本身来说非常不利,它会使大家只关注是否“拍到了它”,而不是注重去观察与发现拍摄主题如何更好地被揭示出来。一些影友一边忙于快速大量地拍摄,一边迅速作出决定,往往在刚拍摄完一张照片几秒钟后就决定将它删除,这样不但缺乏了拍摄影像的再思考,更重要的是忽视了拍前观察的重要性。须知,一张好作品经常是拍前认真观察的成果。”

; ~# M' Z9 X5 P

    这是陈攻编辑讲评一篇《中国摄影》2011年第一期发表作品《应聘》之后的文字,(具体内容可见刊物)。“更重要的是忽视了拍前观察的重要性。须知,一张好作品经常是拍前认真观察的成果。”这些话绝对是针对现在伴之数码摄影的“拍摄浮躁”心里的至理名言。我们想拍北京,那么怎么去观察北京,是我们拍摄北京题材作品的重要环节,这两年来,北京市接连举办的“爱北京,照北京”、“人文北京”的摄影比赛,虽然高唱主旋律的,官家媒体投稿的占一定比重,但是依然很多从各种角度反映北京文化的作品,还是让我看到之后很感动,甚至增加了信心和动力。对比反思,除了技术上、条件上,甚至器材上的原因之外,很大程度在于自己“忽视了拍前观察的重要性”。当然观察也同样有每个人的特性,我觉得自己就是忽视了观察角度的重要性,只是感情使然的拍摄自己喜欢的题材,而真正摆到桌面上的时候,什么叫货比货该扔,自己也心中有个小九九了。

! I) l0 o ^. \7 C2 X9 T! l1 I

     这个话题,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认真思考,由于自己只是刚刚开始关注,所以还有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反思,到时再和您请教。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0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吃着碗里看着锅(1.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土纪实摄影

  / b. w; C3 o1 b+ Z) Z; p

                                                                       本土纪实摄影

1 t V: n \1 F4 _4 u1 X# F

 


6 _/ ], Q/ h4 U) Y( O. L* Y# r

    纪实摄影逐渐被人们认识到,这是摄影的一个主体功能,但是这个主体功能,究竟应该怎样深入细致的理解分析把握运用,学术上,理论上都有很多高见,我只是一个发烧友,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 l* Y/ d) ?+ B5 W

    纪实摄影被人认识的功能,一是历史文化资料的系统挖掘整理,再就是现实生活的观察表现。前一部分功能,客观讲,没有衣食无忧的物质保证,像堂吉诃德一样再游走四方,信马江湖,可能在现在这种极度拜金的大环境之中,有星蹦的怪杰出现尚可,但作为一种群体现象的存在,不太现实。而后一部分功能,我觉得对于我这样的发烧友来讲,基本还是能够具备可行性的。这个可行性就是,我得吃饭,我得找饭辙,我得珍惜我手中的饭碗。那么不言而喻,就是你拍摄的题材着眼点,必须以不影响你的正常工作(挣工资)为前提,而这个前提就已经向我们提出本土摄影的“经济基础”的现实性。

' S6 O7 P& `+ `2 ]

     当然本土摄影,绝不是这一条。我自己一直在北京工作,虽然有休年假的机会,但很少有机会出差或公出,所以我拍摄的时间除了双休日,就是上下班的时间一点点的挤出来的。但是本土摄影的地域范围条件,是基本可以满足我的限制的。这还不是更深入的原因,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除了上山下乡十年)工作在北京,这里是我的家乡,我熟悉这里的红墙灰瓦,雪泥鸿爪。人是有感情的,没有对于家乡的爱,就别谈什么对于“祖”国的爱了。正因为这种感情的驱使,使得我多年以来游走于胡同之间,在这京音俚语之间,彷佛又找回了我梦里萦怀的童年。所以我觉得,本土摄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你对于生你养你的家乡,肯定有着独特的感情领地,而这种独特的感情,是非本土人所很难一下融入的。

4 v: N; k7 S7 }) \# ~$ t

    但这还不是本土摄影问题的全部使因。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是您不仅仅是身临其境,耳濡目染,而是要植根发芽,泥水相生,几十年,甚至几辈人都在这里吃喝拉撒睡,您才能够“悟”出其中难见经传的奥秘。昨天看电视大家,说到白鹿原,很简单就是作者对于家乡的感情,对于家乡的理解,这只有本土作者的作品,才有可能盛开出本土芳香的奇葩。如果您不爱自己的家乡,总想着四海漫游,蜻蜓点水,可能您拍回来的片子,在相对于拍摄地的异地他乡,带回来一些家人未曾见到的游子猎奇,即使换来一些掌声,其实您要明白这里的含义主要是惊叹于某些内容的开眼,而不是您纪实摄影艺术的创作水平。

# m% ]4 Q+ r) z& u9 R& M- V

     以上所说是本土的一些想法。而本土纪实的内容,也可以从上面说到的两大方面分析,一是历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一是现实社会的理解表现。历史资料的挖掘整理,这里面水深了去了,我只是近几年拍了拍胡同,虽然说不上系统挖掘,还是受益匪浅的,我还是坚信,即使是北京胡同完全消逝了,对这种文化的关注和弘扬,永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再就是现实社会的理解表现。

6 W3 Q5 z, c C+ v

     现实社会的理解表现,我个人理解,其实并不比历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容易,甚至更为困惑和艰难。因为你虽然是利用摄影来挖掘历史,但关于北京的历史文化的理论书籍,已经基本给你画出了框架,譬如拍胡同,就可以从胡同文化入手,再理解北京文化的构成(市井平民文化,官宦文人文化,皇家贵族文化)然后再了解一些北京作为七朝国都的变迁,了解一些建筑、文化、的常识,可能对于拍摄胡同四合院,就有了大致的方向。而拍摄现实社会,究竟什么是必须关注的,什么是值得关注的,什么是你应该关注的,什么是你能够关注的。如果这四个关注点你没过过脑子,可能就是拿着相机,有着纪实摄影拍摄现实社会的冲动,也不见得能够抓住有意义有价值的线索。

; n i" Q7 S. S0 v. B1 F+ C% _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拍摄奥运会。
    1什么是必须关注的。奥运会这个话题,虽然也有很多持不同看法存在,但是我觉得,既然这件事在中国北京今天发生了,你要是想作为纪实摄影的发烧友,你就必须关注。因为这件事牵扯到世界,牵扯到历史,牵扯到北京的生活,如果仅以某种意见,而偏执到视而不见的地步,我觉得这绝不是一个正常正直的纪实摄影人的作为准则。这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必须关注的大事,绝不能以某一种意见为左使,甚至不能以个人好恶去选择,而是以历史的角度去记录纪实。

5 A- U B R v+ t7 {

   2 什么是值得关注的。值得不值得,就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拍摄奥运会,拍主旋律,按照通稿循规蹈矩,可能会有机会获奖发表,但是从发烧友的角度讲,既然不是任务,还是心里喜欢什么拍什么为好,而不是出于迎合某些追风作秀,拍些自己都觉着恶心的镜头为是。但并不是说,我们的镜头就找不到和奥运会主题相近的题材了。我在这一阶段,主要把镜头对准了北京为了举办奥运会,进行的各种装饰抹粉的事情。既拍国家博物馆前面的倒计时牌,也拍发烧友拍摄奥运会时的各种花絮,既拍映照古观象台的奥运彩旗,也拍为了净化市容紧急拆迁的钉子户。这也就是说,值得不值得,还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考虑观察整个社会的现状,而不是跟着规定内容去拍摄,否则千片一律,譬如我拍的奥运主场馆的水面倒影,可以讲比通稿的那一张还有水平,但是我自己看着都没什么胃口,北京话,太贫(频)了。

/ i" q+ J* O0 P

   3 什么是你应该关注的。这说的应该,只是自己个人的一种标准。事实上我在这一阶段,只有一次是自己买了一张残奥会的门票60元,一是为了纪念,一是这么大的事情毕竟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还是看看为好。但是真正有看头的场次,你也没机会,而且也买不起票,所以干脆我把目光对准了奥运会周边的事情。譬如胡同的标语,街道悬挂的彩旗,街头巡游的志愿者,全副武装的特警武警。各种各样的庆贺活动,只要不售票,不要钱,我都可以去拍。我拍奥运会就这样想,既然主会场不能进,拍不着,周边扫街是咱们的强项,乡村包围城市呗,而这些题材主流媒体是无暇顾及的,事实证明了我的设想,我拍的前门牌楼残奥会礼花、国家大剧院奥运彩灯,虽然都不是在主场馆拍摄的,但是都入选了后来举办的相关影展、画册、并且获了奖。所以,应该拍什么,一个是摆正心态,怎么拍怎么有理;一个是动脑筋,变限制为条件,另辟蹊径,没准倒能有老天开眼的时候呢。

* U1 E7 G& W5 J3 F+ D

    4 什么是你能够关注的。这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您能有多大的能力,对于您想拍摄的课题事物进行资料搜集把握,一个是你想拍,到时候你能不能拍。

9 s& B7 }% o. C* @8 ?5 g

    去年我觉着最值得我认可的纪实作品,不是什么卫星上天,明星外遇,也不是什么外地炒作的长江捞尸,而是王久良拍摄的《垃圾围城》。我很感动,一是这个题材的确是城市恶化的尖锐问题焦点,一是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还有一个就是同时关注这个问题的事,也同时关注这个问题中的人,所以让人文人性味极浓。但是我不能去拍,因为我除了水平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能力的问题:有硬性的:如时间,有软性的:如资料的来源。所以即使你想拍的题材,也不见得就能成行。正如就是我想拍奥运礼花,结果开闭幕式把所有几乎能见到礼花的街道,很早就戒严了。所以,这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9 I, t7 h U- u

    但我依然有我能够关注的课题。譬如,奥运期间实行单双号,正好,我每天选择了乘车路线经过天安门,从天安门东下车,走到天安门西再上车,这样隔天一次的限制,反而给了我一个更好的机会,当然,我每天就得更早的起床,把挤出来的时间留给天安门那一段,否则迟到是不行的。这样,只要我们想关注,我想总会有办法的。

# ?+ a8 K0 r, M; S! L7 m7 t& O# K

    任何美好的音符,都是演奏者与乐器撞击的结果,任何美好的画卷,都是画笔与纸帛的交融,所以我们要想真正弘扬北京文化,这种老北京历史积淀与新北京世界都市的撞击,正是一种绝好的机会,只有撞击才有火花,只有撞击才有旋律,让我们摆正心态,把困惑化作激情,把矛盾化为挑战,我想我们的镜头肯定会贴近更真实的北京。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本土纪实摄影(1.27)

发表于 2011-1-27 17: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1148.jpg  这张拍得,忒牛啦!

. a( {5 ]& t% R9 w

这样的照片,一个字:赞!!!!!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0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谣言止于智者

  ) n' r3 v# H# ^! }

谣言止于智者

1 \; D0 O* I0 B! D( E

      马上2011年一月又过去了,写了几篇文字,都是和摄影有关的,快过节了,也放松放松,也说点着三不着两的吧。

8 _7 S. `! p7 L$ j( P+ f

其实造假的事情,在各个领域屡见不鲜,就连刚开的人代会,没见哪个代表委员发言说物价飞涨,工资低微,党风廉政, 体制改革。官方媒体口不对心连篇累牍的说交通整改,也是揣着明白说糊涂。其实谁心里都是明镜似的,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交通拥挤,首先原因就是人口密集。而北京人口的密集并不是北京人本身不遵守计划生育,而是外来人口造成的。而我所说的外来人口绝不是指那些为北京老百姓,在做着商业,服务业的贫下中农,也不是那些外地进京赶考的举子,到底说谁?我也别把事情说得太明白了,您可以上交管局查一查,究竟北京有多少A牌车,有多少甲牌车,有多少V牌车,还有多少说不清楚的(?)字头的车。反正这些车,最大的特点,一是不遵守交通规则,压线闯红灯挤占公交车道,一是有事没事就闪灯开气喇叭,比救火车,救急车牛X多少倍。

* g, i+ Z j2 s/ n( z1 U

     那么有这么多的车,就得有这么多的人去坐,就得有这么多人的营生住所,就得供养这么多人的开支消费,中国人又讲究一人当官鸡犬升天,摞摞缸套摞摞缸,整的比俄罗斯套娃还热闹,这部分人才是北京人口密集的核心症结。

7 w& L" j7 ~1 R6 V, ~: e9 N

     这么眼知肚明的事情,那好不容易熬到了政协人大的,混了代表委员的,找了个名利双收的职位的,所以绝不能当沁头拍子。就是说交通拥堵,也得拿老百姓开刀,从单双号到星期轮换停驶,从停车涨价到油价没谱,今年又出台买车摇号,其实到头来,就是一句话,天生大道为我开,有理没权莫进来。

% }% r% h% k2 B

     咱也多少知道有个梁陈方案,也知道北京这种摊煎饼的发展,最后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所谓新开通的几个地铁瓶颈站区,您可以去看看,连相片都挤成电子文件了,还不惊醒自拔,真到了把老城区和谐为新故宫的时候,可能六环路以外就得修直升飞机场了。为什么中央机关,军队武警,市委机关,不能以身作则,不能以老百姓为重,稍微往山清水秀的地方让一让呢?这可能就是中国特色吧?

+ [: o, J3 t: m) W- G

    这不是为了发牢骚,图个嘴痛快,而是上行下效的必然效应,这个效应体现在为明年重组铺垫的人大政协会议,表现出如此的和谐景象,就是一个晴雨表。那明年开的会,是什么样子,也许会有新的惊喜,不过从我每天上下班路过的所见地方的拆迁,可能性也许还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0 G/ s4 P6 i: @# f, f

    既然政局的风气如此,那么凡是牵扯到名利的事情,肯定也是如此的令人无言以对。我除了关心物价和工资(其实还真不敢往心里去,怕得气迷心)也就是看看和摄影有关的一些杂八事儿,而胡武功的事,我觉着有点意思,本想就事论事,可是一摸键盘,上面的那些字就从心口里往外冒,反正也过年了,谁过年还不吃顿将饺子,依旧依旧吧。

) ~* B! `5 ^5 ~1 i( {0 r q" {9 H

文革的时候,就有这种事。 有个曾在山西自省院60几人的中央领导,据说是受中央指令,可以用认罪的方式,从自省院里出来。(大概是这么回事) 因为当时这60来人,都是所谓刘少奇司令部的人,所以到了文革又把这笔老账翻了出来。而说刘少奇是叛徒,内奸,工贼。所以必须要在历史上找出一些疵点来(当然也可以无事生非莫须有)当做现实阶级斗争最为最有利的武器。这样黑司令部罪名就成立了,黑司令必然得倒台了。不过谁心里都明镜似的,这种事并不在于有没有,而在于现在要用这个事来说事,正可谓,为了打鬼,借助钟馗。

0 o m' h# i5 l2 I" ]& f- ]

    对照胡武功一事,似乎必须要把几十年前的一张照片弄明白了,是问题的实质吗?其实太小儿科了,一是即使这张片子是假的,或者说不绝对是胡武功拍的,那么当时是谁把他推上领奖台的,那这个机构,这种协会,也要负绝大部分的责任。二是,当年是否一有了这张片子,胡武功就立地成佛了呢。他就从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一下成了陕西的摄协主席了呢?三是,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今又要拿这张片子说事,目的是什么,难道造假(就算是造假)是从胡武功开始的吗?四是,这件事其实只是某种权利者的操控,先把水搅混,然后再假装圣人,两边都撤火,这样目的就达到了,陕西摄协换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种事,我个人觉得,既是真是如何如何,也是属于每一个人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可能犯的错误,毛老头犯了那么多错误,都三七开了,不是还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吗?我们看胡武功,绝不是因为有过这一张片子(其实他有没有这张片子,我根本都不知道)而是看他整体的,现在时。如果谁从小生出来,至今没犯过一次错误,没说过一次假话,那纯属扯淡。不过,这种浅显的道理谁都明白,倒是看着把一个人几十年前的(有没有的事)翻出来,为现在的斗争需要服务,我即为这种事情好笑,也为这种黔驴技穷的把戏感到当事人的可悲。

$ Q. c }" F! o

     又翻了翻博联社的博客,所说的这些事,都已经是28年以前的事情了。要是正常的话,儿子都能生儿子了,那为了什么呢,因为实在找不出攻击对方的借口了。不过历史的经验可以注意,我可以为您出几个文革也曾至对方死地的阴招。

0 u1 J3 B6 l) v7 o- F

    攻击对方有历史问题(如历史反革命)现在看这招太俗,可当时刘少奇就败在这一击上,(叛徒)而全军覆没。现在找出28年前的照片,闹事找茬,实际就是这种手段的延续。

5 i) p' X! ~4 H- o

    攻击对方有海外关系,出身不好,和资产阶级小姐搞对象,不过这一招现在的确不好用了,可刘少奇和王光美结婚,也正是中了这一招。现在虽然不太讲求出身,但是出身血统的威慑能量,依然是现在中国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

% q q" _- D& w: O3 m

    攻击对方迷恋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不过现在谁是资产阶级,都说不清楚了,所以这个借口也不攻自灭,后来也有反其道而行之,说谁是农民意识,是没文化,也是秉其衣钵。

& m. q. ?) V2 R$ V# B1 h+ [

    攻击对方乱搞男女关系。中国人似乎对这个问题更为敏感,捕风捉影,三人成虎。摄影界有个赵铁林,拍的很多关于小姐的片子,我虽然了解很少,只知道他生前并没有得多少烟抽,而那类的借口,攻击诋毁他的,从字里行间还是能够感觉到的。

7 Z/ n/ {: F0 Y# \6 A

   历史上的事不说了。现实接触到的几件事也挺有意思。

: \6 c7 R, F- F5 T( \ C9 ^

   我爸是李刚,据说这个案子要庭外和解了。当有的人说,这不就是权钱交易吗?可居然有人回帖说,既然法律有庭外和解一说,就不要感情代替政策,不过我倒要问一问,如果人家把你家的祖坟挖了,把里边的骨头砸碎了磨骨粉当饲料,是不是给你点钱你也愿意庭外和解呀?

* I2 |! t% w- x5 l

    捞尸诈钱案。这件事争论的焦点,是画面中间的人究竟是诈钱的还是帮助人的。我倒是觉得,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不是一个孤立突发的事情,既使画面中的人,不是诈钱的捞尸人,如果从观看者的角度讲,只要这件事是成立的,是事实存在,那个人即使是受到了错拍错照,这种捞尸诈钱的事情也一定要鞭挞唾弃的。如果仅从获奖作品某一个人的真实性与否讲,我还真没觉得有什么太多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这种捞尸诈钱的事情本身才具有了新闻报道性,能够关注这件事,能够把这件事曝光,也比成天说假话捧臭脚强一万倍。

: |' m8 U; E6 A3 D5 W. Q) Y

   黄山拍雪。据说追究到了后来,就演化成大家都使一个机器,一个胶卷,一个机位,无非是当时是谁按下了获奖这一张的快门而已。这些说法听起来似乎还算圆满,但我听完之后,略有一点酸楚。其实都明白,片子是谁照的,名誉落在谁头上,相比以后的生存,发展,甚至以后还想在这块地,这个圈里混的关键问题来讲,真算不了什么。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给人画个封面,拍张片子发稿,人家要名,或评职称,或保住职位,甚至沽名钓誉,对于你来讲,这些小荣誉已经不算什么,可人家真当事。再说句小家子话,这种事打了不罚,肯定该得的钱绝不会少你的,所以我遇到这种事,也多以朋友长久相处为原则,就是真是事发东窗,我也得死活不能说出真相,这也是中国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

7 ~0 f K7 k! J" \4 L' o

    说了这些着三不着两的话,我还是说,这些事都是枝节末流,关键在于社会的大风气,世风日下,您能当阿Q还是能当狂人,说得好的 ,唱的动听的,肯定是卖假药,耍嘴的,而您听了这些议论胡武功的话之后,我倒是给你提个醒,北京说人围着看热闹的,其实都是没事闲的,我倒不是说非要对与胡武功的事,视而不见,而是说,背后的事,拿到前台说是旁观者是说不清楚的,而真要是想如何,连亲子都能鉴定,让科研机构,再加上法院检察院,这件事本身真想查清楚,技术上易如反掌。至于过多的纠缠28年前的一些模棱两可的细节,其实倒是中了这些想炒作这件事的人的当。谣言止于智者。道义上我们可以表态,事实让有能力的相关机构调查落实。实在要是气不忿,那您就把胡武功的作品、为人、整体全面的考察一下,等到有机会的时候,(譬如陕西摄协换届开会的时候)您就站出来,拿出您的证据,表明您的观点------我觉着可能太天真了。那干脆与其倒不如,沏杯高沫,先别言语,静观谁说什么,看透了其实大有一部分是王顾左右而言他,您就看谁笑到最后,到时候怎么收场。至于您自己非要义愤填膺的唇刀舌剑,倒不是说你是不是侠肝义胆,毕竟这里面多是阴谋诡计,一不小心就上了人家的套,给人家炒作的损招填了楦---那您可也就真成了草船借箭的稻草人了。

5 V7 ~8 i- J h L: J

    马上到兔年了,给您拜个年,明年咱再接着侃!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谣言止于智者(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谣言止于智者(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谣言止于智者(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谣言止于智者(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谣言止于智者(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谣言止于智者(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谣言止于智者(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谣言止于智者(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谣言止于智者(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谣言止于智者(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谣言止于智者(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谣言止于智者(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谣言止于智者(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谣言止于智者(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谣言止于智者(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谣言止于智者(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谣言止于智者(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谣言止于智者(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谣言止于智者(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谣言止于智者(1.23)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0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

  % h y! _0 l6 s

                                                               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

' J; t3 `& ]1 U) M: B

 

, D1 ?& r( y% k" C) J# `' y3 w

 

9 ~2 h! D5 h J' U

    打我一开始进入学校学习摄影,所有的老师都强调一点:必须有目的拍摄专题,而仅凭个人兴趣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是永远没有结果的。道理很简单,但是做起来,确实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修炼。

/ m2 n' @# r4 Y3 K. c* N1 W

    首先,需要定位的问题就是选题。

- {/ C0 H4 n. j/ i" R

    刚一开始觉得需要找几个专题作为自己一段时间的拍摄内容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觉得以前自己有很多特别喜欢的主题,要想定位于一段时间的专题的时候,突然觉得不够分量、不够级别,甚至自己觉得很有信心的栏目,可一旦想设为专题的时候,有那么多的不可行性,有条件限制的,也有思想认识没基础无法深入的,当然更有想当然的选题,一旦严肃的对待,反而无从下手了。

. u: k% U% D5 u# A! v* l5 D

    现在回想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既不要贪大求奇,又不要见而不屑。我现在能够有一些主题,让我觉着有深入挖掘的兴趣,这两点对我来讲是个小经验吧。

% j4 g% {4 I/ u( C

    我开始定专题,是从挖掘一些有典型元素感的“点”开始的。

) ]# s r5 H, a

    譬如我的胡同专题,刚开始拍摄的时候,的确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嘴的感觉,掂来倒去干脆就从拍摄胡同最常见最普通的门墩开始。

7 U, N. j' V2 S& b4 k

    可以这么说,正因为这个元素点选择的正确,后面的一些问题,似乎真可以用迎刃而解来评判了。

9 e3 E: a4 `* v; N- Z9 Y4 |- y

    拍摄门墩,发展到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单位。如门簪,门碴,门联,炝檐板,遮风板,门雕,瓦当,走水,以至到老门牌,邮箱,门插棍,门戗,等等每一个细节,都会给你无限的知识和乐趣。

; Z, p0 M, Q9 Y# q

    拍摄门墩,是从门开始的,那么什么样的门,有什么样的讲究,就随之而来了,什么如意门,金柱门,广亮门,番子门,倒座门,改造门,每一个门的建筑格式,都是有着非常渊源的文化积淀。所谓门当户对,就是这种文化的展示和取向。

1 }" d, k( e I/ G4 r* s

   既然进了门,就得谈到四合院,这里面就如同门墩是一个点,而门是一个面,那么院落就是一个体。既然是体,就得有之所以构成这个体的道理。无论是文化的、伦理的,还是建筑的,美学的,你在这个体块的空间中,都能体味到老北京文化的无穷魅力。

; o# F$ h2 F- Y9 |- v

   话再说回来,还说门墩本身。门墩本身的讲究繁多,有叫滚墩石的,有叫抱鼓石的,有方形的,有圆形的,有素玉洁身的,有浑然立体的,至于门墩上面的雕塑,更有着无穷尽的故事传说,如果你有100张门墩的图片,肯定就会有1000个故事传说侵润其中。。。。。。

% G/ ^# m- _- x P' ~7 t+ k0 L

  其次就是元素与专题的关系。

3 f- ? B( {' [" m3 J

   我是从门墩开始接触胡同文化的。也就是说,撷取一个的确可以凝结北京文化的元素点,真可谓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说,一个人觉得自己应该从兴趣拍摄到意识拍摄的转化时,作为专题的选择,确实是一件需要下些心思的工作。如果说我是因为选择了门墩开始,而开始走向了胡同系列专题拍摄的话,那么,同样可以问一句,你为什么选择了拍门墩呢?

5 |. m( h; `8 w

   在选择胡同这个大方向之前,自己也随波逐流的拍过MM,RT,风光,微距等等吧,一方面是这些内容没有自我的感情投入,一方面拍摄这些东西也没有感觉上的冲动。后来到老北京拍记队拍了一段时间,对于北京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而自己儿时那种感情也找到了寄托,所以决定把拍摄胡同作为今后拍摄的主要课题。但是找到了专题,不见得就能找到专题的突破口。我拍胡同的时候,实际胡同整体已经是面目全非了,很难找到90年代头一批拍摄北京胡同题材那些作品的感觉了。而残存的一些四合院,个别的还能够入眼,但是也不是说一点可拍的东西没有,譬如石质的素材如上马石,门墩,砖质的炝檐板,博风头,砖雕,因为质地的关系,只要不是被推土机碾压,即使几经磨难,还是风骨犹存,令人倾倒。经过思考也经过实践,就开始从门墩这个元素入手,逐渐进入了胡同文化的学习拍摄之中。

# a1 Y5 Y; p( D4 K0 L6 W

   前面说到的元素与专题的关系,是一种递进和发展的关系,但是作为更宽更广的了解把握自己镜头的指向,肯定也要对于所拍摄的专题,进行必要的整理和重组。

* h1 g' p) t0 P( x

   一个专题的选择,从选择专题这种思维意识出现,到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有一定的时间。而专题的选择视野,也肯定从简单到宽广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自己拍摄胡同是反映老北京文化,(当然这里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但之所以是老北京文化,必然要对应着新北京文化,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感情和兴趣必然的客观存在。无论是从北京文化的整体(新老)来看,还是更立体灵活的解读老北京文化,对于新北京文化绝不可以视而不见,而且作为一个纪实摄影的发烧友,必须有关注现实,记录现实的责任感,即使你是关注历史,关注老北京文化变化消逝的纪实摄影爱好者,单向思维可能也会使您观察问题,表达观点时容易发生偏差,所以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8 `5 x8 X) M. f, I8 U

    而理解表现新北京,如何入手呢?从自己的角度讲,除了感情的原因之外,还有年龄,代沟 ,文化,价值观念等等方面的因素作用,这些因素最终体现在摄影镜头上,就是自己的审美取向。而审美取向必然导致自己如何观察事物的角度,也导致最后如何审视作品的价值评判。

6 S2 g, ~7 f2 S6 ~+ u0 r! h7 ?

    面对这些问题,我考虑了一段时间,还是根据以前拍摄老北京胡同的思路进行。从某些比较典型的元素入手,当对这些元素有了一些理解的时候,再选定专题,而这些元素和专题,也会在拍摄的实践中逐渐修正和健全,为此自己拍摄新北京,也是从观察选择一些新北京元素开始。

u: X F1 B) i! o+ b- \

    虽然是选择一个简单的元素,其实内涵的本质,依然是要这个元素能够比较典型的贴近新北京这个主题,而新北京究竟是什么,我真是很渺茫,与其说拍新北京是这个或那个的选择,还不如说现阶段我只觉得这只是一个新课题的挑战,这种挑战的诱惑甚至超过了这个课题本身内容对于我的驱动力。但是既然选择了这种挑战,就一定要把这件事认真去做,做成什么样,我心中无数,但我相信,很多问题很有可能在新北京拍摄实践中找出答案的。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0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元素撷取与专题挖掘(2.8)

 楼主| 发表于 2011-2-23 15: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市元素撷取

  * {9 ]( B5 o. X; @

                                                                     都市要素撷取


! X& \+ t$ y0 x/ e5 O/ Q% @9 D

     今年春节,去了坝上,所以北京城里的春节活动都没有参加,脑子里依然想的是老北京文化与新北京文化这个话茬。

, _, n! w; }' v

     北京是首都,那么,怎么看北京,就不仅仅是北京人自己的事了。可话分两头说,如果说来北京的人,都是奔着这里是祖国的心脏来的,那么有可能他也患有心脏病,因为全国人民看疑难杂症,如果当地治不了,最后都得来北京。这似乎说明,首都只是一个针对于每一个人的不同需要而联想的概念,至于像歌里唱的,书上说的,那都是骗钱混饭用的,喊的最响爱国的,就连他孙子的绿卡都办完好几年了。所以,北京不仅仅是一个首都,而更在于它是一个揽据中国资源的超市型现代都市。

$ }' i' ~) N! z

     把这个话茬先撂一撂。纪实摄影的纪“实”,之所以被称为“实”很大程度,有一种功能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纪实摄影的时效性。因为摄影的真实,使得纪实摄影比起纪实性的新闻报道文字有着难能比拟的直观真实感。文字的描写,可以根据文字的编排渲染,造成某种宣传指向,而文字也恰恰利用了,不可能把不在主题的细节全部呈现在你的面前这一文字表达的必然局限性,使得文字的可信性,其实更在于文字描写事物之外,而在于作者本身的操守和行为。纪实摄影就不同了,绝对的纪实摄影(新闻报道)是绝对要还原真实的,无论是摄影者本身前期镜头指向,有什么样的倾向,但是一旦形成后期画面,这里面反映的任何细节都必须是客观存在。

+ L% |) ~' K' H$ E! z6 e( L; ?" O

      这就说明,纪实摄影,除了环境空间的真实之外,过程瞬间的真实,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个过程瞬间,对于每一张片子,可以称之为瞬间,而针对某一事物,这就需要称之为过程时间了。那么对于一个城市(北京)从七朝古都,如何演化为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从纪实摄影角度讲,这种演变的过程,每一分钟都是珍贵的,而记录这种新旧城市转化的褃结镜头,甚至可以讲,比挖掘已经定论的十三陵,古长城的意义绝不在以下!因为作为活着的现在人,只是这个城市历史演变的一个乘客,只往后看或只向钱看都不如向着自己眼前能够看清楚的地方看----因为这样你还能说明历史这一刻是怎样的真实。

* C' c, X" o7 @. T# w

      再把话茬捡回来。自己也多少拍了几年的胡同四合院,稍微接触了一点点老北京文化,但是除了自己儿时模糊的记忆,就是推土机还未碾碎的雪泥鸿爪了,感情可以倾注,但镜头必须理性。我现在拍的只是胡同被消逝的一个事件,而这种消逝,其实正是整个北京文化交替消融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然已经接触到了被消逝的问题这一面,那么如果真是较真的话,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认真的观察记录问题的另一面,究竟是什么样的都市(理念,文化,利益,取向)使得北京城变化成这种样子了呢?这不是回避老北京文化的固守,而是一种出击,也许暂时不会有什么可恭维的收效,甚至也有可能在新的尝试之中,某些看法和观念发生变化改变,但这不应该成为自己面对这个课题的心理障碍。

, s) U# b) k7 d/ y" s

     自己在今年前几篇文字也说过:一个专题的选定,要有一个正确的突破口,而观察新北京文化,其实也是一个老虎吃天的话题。还根据自己的经验,具体专题的选定可以慢半拍,而是先观察寻觅撷取一些典型的都市要素,而什么是典型的都市要素,就要靠个人的悟性和理解了。

: f5 j2 x% b! N3 R4 j9 d" _

    具体到北京市,肯定第一点的变化最大就是建筑,建筑既改变了城市风貌,也改变了城市格局。而城市格局的定位,自历史以来,就是统治阶级文化意识的集中体现。

# u' g* R8 C6 B9 b$ ]3 d0 V8 ^

    由于北京历史建筑众多宏大,所以一时想完全消除中国特色,是根本不现实的。而天安门的地位含义,决定了即使天安门只剩下了一个门楼子,可能也没有人敢想象把那里给平了,修个白宫或者克林姆林宫。但是没人敢动天安门,不见得就不敢动其他祖宗留下来的基业。譬如前门大街,除了前门楼子没拆之外,全都成了赝品。说得再好听,其实都是权钱交易,别说为什么老百姓的利益 ,就连祖宗都敢拿出来换钱花。作为北京人,每每走到这条街,感到的不仅仅是心中的酸楚,而且从心地感到这是一种耻辱!一种民族文化,没被八国联军小日本蒋介石毁掉,反而葬送在这帮不孝子孙的手里,耳闻目睹,说到这写到这手指头都气得不听使唤了。

; D; n/ _& e: q

     但我有时也在想,是不是我这种意识也属于九斤老太的意识流呢?纵观涂脂作秀的前门大街,人来熙熙,皆为利来,人来攘攘皆为利往。难道历史就这么无情,世故就如此势利,难道前门大街就应该演化成这种样子吗?

+ [) Y" [; Y" G$ h

     既然说到了城市格局,那么就必然要说到交通。北京的交通有目共睹,摊煎饼式的圆周发展,估计总有一天是作茧自缚。说到交通,比较典型的就是立交桥这个元素。立交桥无论是体量还是造型是颜色还是光影,都是都市比较典型的元素,我以前也拍过一些,这个题材还是有拍头的。还一个就是地铁。北京的地铁人流集中,我平时多坐公交车,所以这方面的感受较少,但我觉得地铁也是现代化城市的一个典型要素,无论是人文的还是环境的,地铁的题材绝对是重点。

0 p" X$ D# ]1 Z- L2 W7 t7 P

     再说小一点的城市要素,譬如橱窗。商业的发展,在都市商场的橱窗展示上,争奇斗艳,可谓现代都市商业化进程的一个窗口。如何利用摄影语汇,表现出橱窗内外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感情,也是很有意思的题材。说到橱窗,必然要说到灯光照明,所谓“灯红酒绿 ,纸醉金迷”的意思,集体现于闪烁的霓虹灯,变化万千的夜间广告照明。现在科技技术益发服务于商业需要,巨型电视屏幕,日新月异的LED,使得城市的夜色,几乎比白天更为绚烂疯狂。

3 ]$ d1 W( |- c: I* q

我自己也在考虑还有什么更具体的内容,譬如大型的消费场所(如天上人间)我们是无法进入的,但是特大型的超市,尤其是外资超市,的确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而大型娱乐设施,嘉年华,游乐场,也是都市文化的典型要素。而像三里屯酒吧街,后海,南锣鼓巷,这种次生的文化消费场所,也是都市文化的典型要素。

, Y1 N% X/ K3 U9 F2 S3 N

    关注都市要素,就是要关注与都市紧密联系的典型事件,当然旧城改造,胡同拆毁,也是中国现在发生的城市典型要素事件,但这些不是一个都市的全部。像城市比较规律性的时间,如每年的高考,开学是非常人文性的课题。高考拍大学生家长在考场外的焦虑,企盼,开学拍一年级的小坏包入学景象,特别人性化,极具感情色彩。如果再深入一步,如电影学院一类艺术院校的报考,可视性元素就更突出,而像每年的大学生毕业招聘会,同样也是这一话题的延伸,这样都市教育的课题就丰满系列起来。

9 }" M9 J$ s/ d9 i0 [ Z

    很多事情,有着都市独特的色彩。譬如春运。我特地去北京站拍了一次,虽然关卡很多,但是入镜感人的瞬间,还是俯首皆拾。至于什么春节庙会,五一十一,北京有着特殊的政治背景,如果能够透过北京人的局限,观察到北京人以外如何对待这些节日,肯定会对北京的整体理解,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 @3 C& S5 P9 e, ?) ^! S/ X1 V! ]

    说到北京,就要说北京的人,可真正的北京人(有户口,有工作,有渊源)的现在可能占北京人口总数不到三分之一了。如果说那三分之二是外地人,咱们武断的说,三分之一是北京人为他们服务的,剩下的三分之一就是为北京人(也为那部分人)服务的了。如何关注这一部分人,其实是非常功德的课题,所谓城中村,所谓边缘人口,其实很大部分是指这一部分人。这里面有怀揣梦想的北漂一族,也有生计所迫,找寻温饱的贫下中农。如果我们能够从都市要素的角度来理解观察问题,我想这些要素,都是我们表达表现都市文化的突破口。

) O+ N4 }5 [, z, `8 `7 E- @

    写的这些,只是初步的思考,还需要实践的考验,希望众多的良师益友给予指导帮助。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楼主| 发表于 2011-2-23 15: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都市元素撷取(2.23)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09: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谝都市元素撷取

  0 W: w0 }6 g2 l

                                                             再谝都市元素撷取


3 X Z* e( H8 H( ^3 l# _8 T; v1 T

都市,如果不咬文咋字,就是大城市的概念,但是都市的都,是不是就有首都这个都的成分呢,我也不好断定,不过无论怎样讲,北京也是大城市,也是首都,那么叫做都市是没多大问题的。

; K# n! O7 E+ o' K

城市,根据我的理解,城应该是偏重于政治统治的需要,由统治者选址制造城廓,而市或是因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自然形成的产品事物,即商品的交换场所,也就是集市。还有一种共生的因素,因为城已经建造起来了,人们在这里集中的生产工作了,那么他们的生活需要商品的供养,所以市也就伴随着城而生存发展,繁荣兴盛了。

( q# K2 _$ ]/ Z- h, w

现在已经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方式,至于现行户籍制度,虽然正在逐渐的打破了城镇居民户籍与农村户籍的坚冰,但长期以来形成农村与城市的固有思维模式,也并没有什么太多实质性的变化。

4 t6 H4 n1 t! s! r0 t. \4 `' q

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称谓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虽然不是谁在现在立法规定的,但是,城里的“里”和乡下的“下”就说明了什么叫资产阶级法权;什么是习惯势力。人们为了扭转这种社会歧视,做出了各种可歌可泣的努力,出现了很多垂青史册的动人故事,历史上中国的流放政策,使得多少仁人志士断肠人在天涯,而现代上个世纪的上山下乡运动,最后还是回归到知青返城,续写此情此景悲歌一阙。

9 p7 h/ g& C: v2 P1 g$ {/ t

正因为城里人对于城市的留恋,并不仅仅是对于家乡故土的深情,尤其是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到落后的农业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国家里,除了通过各种见得人的方法:个人奋斗,范进中举,入赘换亲,还有见不得人的手段:权钱交易 五花八门,目不暇接,达到改变户籍的目的。哪里有买卖,哪里就有杀戮!虽然这是姚明的一句广告语,用在这里恰如其分!

6 A0 A- W, |5 P

虽然把想进城的人和把持进城权力的人的这种纠结用买卖这个词来称谓,有些偏颇,但肯定无论什么原因,促使乡下人进城,从而改变人生,改变命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把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样冠冕堂皇的标语暂且视为美丽的童话,但这美丽的童话之内,依然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漫长,使得越来越想改变命运的人,把进入城市,作为这种梦想的第一步。这种梦想已经不局限于农民进入城市当工人一个层次,正如现在的北京全社会拆迁移民,几乎就像当年清朝八旗,把内城汉族轰到南城之外一样,小小的北京城区,已经容纳不了新八旗的窥探之心。而区区这几十平方公里将沦为刀俎的,必然只能是居住在胡同四合院的平民百姓,说得再好听的城市改造,实际就是权利导致的居住权利的重新分配。

8 P1 A4 E/ k" l- f+ L! I

面对这种实质是权益之争的城市拆迁,除了那些残酷血腥的北京人拆迁事件之外,就是那些为了自己实现梦想,吃方便面,住地下室的北漂一族,同样也是充满着难以启齿的悲痛心酸。这些事情的具体情节有目共睹不必聱述,但依然可以把一些附庸属于大都市本身必然存在的种种脚踵之痒,作为我们所有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观察都市元素的一个思路,我想可能是可行的。

( N, U4 Q \: W" h9 B0 q% C- A

在上篇文字里面说,住房,交通,是大都市的通病,但我想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异,譬如春运,不知道世界上其他大都市有没有这么壮观的,每年上以亿计的人们了生存,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而进行的如鸟兽般的年复一年,辈复一辈的迁徙,也许这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必然历程,但是每每您到车站,售票处,候车室,车厢里去看一看时,您就知道什么是生存的挣扎了。

( H4 y3 Z5 F5 S& w( j9 H" f3 j9 S

如果说春运是农村与城市之间互相转换的一种生存行为的话,那么,每年的高考,就是全国人都在梦想范进中举的独木桥上的互相残杀。我曾经拍过几年考场外家长的候场景象,感人至深,高考一般是两到三天,所以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景象完全不同的。我的笔拙,难以刻画,如有兴趣,可以到那里去体验一下,什么叫舐犊情深,什么叫儿女情长,什么叫万念俱灰,什么叫回首莫及。说别人,远水不解近渴,我儿子高考是在电影学院,三天我都陪考了。使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是,一位考表演的考生,第二天再进考场的时候,忘记带准考证了,按规定是无法进入考场的,而这个外地考生住的旅馆,又离电影学院很远,结果孩子从发现准考证没带不让进开始,坐在考场门前的台阶上嚎啕痛哭,直到最后一名考生入场,考场关上了门,她的哭声已经抽噎的上气不接下气了。我还真替她向监考老师求了个情,放她一马,毕竟这已经是第二天了,但监考老师说,这样的事情每年都会出现几个,大学是需要自主能力的成年人,这样的事情都处理不好,是很难完成今后的学业的。老师虽然说得很有道理,但从此之后,我再也不敢去电影学院去拍摄考试的场面了。

], g( r0 h0 T; I3 A7 B* Y

     都市要素比较典型的还有很多,如人才招聘会,如相亲会。人才招聘会我没亲临过现场,但是从各种信息来看,这也是都市相当壮观的一件事。这类招聘会,有大众型的,也有大学生毕业招聘会,至于公务员招聘,我瞄过一眼,绝不比高考相差分毫,这些考公务员的人,人事构成思想境界更加复杂,社会压力本人祈望更加沉重,虽然没有像高考那样大张旗鼓,却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而相亲会我不知道农村有没有,反正我在北京地坛见过一次,其实大都是父母家长,表达交流形式多种多样,别出心裁,有的带着相册,有的带着简历,如果单看每个人的资料,你肯定不会相信,这样的条件怎么能找不到对象呢?虽然很多父母似乎在这里都是老相识了,彼此都是半熟脸,不过话里话外,虽然透着一种自己孩子怎么都好的味道,但是聊着聊着,就不无一种酸楚,一种无奈。在这个场合之中,让你益发的感觉到都市生活的节奏,使得很多的人失去了真正享受生活的机会和权利

{6 w3 M" N$ [8 v4 `+ j Z

再说一件切身体会。上礼拜五,孙子淘气,造成局部烫伤,入院治疗。儿子明天飞德国,而保姆回家过年,儿媳妇又是外地人,工作在北京,责任自然落到我们三个人的头上。老婆子已退休还好办,儿媳星期一又得上班,只好我请假。事情看来很平常,但是如果这件事落在纯是外地北漂的身上,可能事情就不这么简单了。

" \' M+ s7 Z( c4 R7 J C* C

首先,看护问题。孩子小离不开人。至少要两个人全天候伺候,几天下来,倍感筋疲力尽。看护孩子人之常情,而在这几天,又有很多的感触。小孩不像大人,可以找个护工,而他必须有亲人在旁边,设想,北京人有点小病,有老人亲戚能搭把手,要是两口子纯是外地人,可就太难想象了。

& e- I( B. v% k; I* \

其次,就是药费问题。有点小病,动辄一两万块钱太简单了,现在看病又是先交定金,我们还算是温饱线以上的家庭,同室还住着另外两家,一个是北京郊县的农村户口,一个纯外地打工,两个孩子的烫伤都比我孙子的重,北京郊县的这位,满世界的借钱,从电话里面说,借到的也就都是一两千块钱,总归还能解决燃眉之急;那个外地的孩子,就在病房换药,也不让医生给挂吊针,那天早上,换了药,说什么要退房,虽然病状我看着真是惨不忍睹,可家长说,估计也不会恶性发展了,关键是药费实在实在找不着着落了,没办法,看着这种境况,我说不出自己是一种比下不足的苟延之感,还是不敢深想的后怕。

6 O( J) H4 _* f3 X$ q: E! X ] b# d0 x

说到这,还得说到医保。我们是北京人,办起手续来,千头万绪,急的满嘴燎泡,又说小话又托人,毕竟是我们有户口名正言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还真得说一句感谢政府!但是那两位就不同了,北京这一位还有个新农村医疗保险,可能会补助一定的比例,而那位外地的孩子,可能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至少我想,即便外地有医保,她身在北京(家长)打工,可能这个问题也不见得能解决。

7 Y# T3 ~& h$ ?9 E6 h. t# ]

其实,话说到这里,本来是想通过寻找一些典型的都市要素,通过摄影镜头的表现,使自己能够了解,认识,思考分析都市的真正含义。虽然以前拍过一些胡同四合院,接触过一些民情世故。但是通过这一阶段的拍摄和思考,觉得新旧北京与京城都市的纠结和演化,是存在于方方面面的。面对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我在拍摄胡同的时候,是没有进行过认真思考的,而提到的这些问题,虽然是新北京大都市的典型问题,但同时也是我们生活在这里所有新老北京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说新老北京的镜头指向,虽是文化艺术的问题,但这只是问题全部的一个方面或是一个层面,自己现在觉得这个课题比起胡同四合院更加陌生,现在只是起步,但通过观察思索搜集都市要素,这些要素的深层整体,也慢慢的拨开了都市的喧嚣光晕。究竟怎样理解都市,说是应该从寻找表面要素开始,但并不影响我们顺藤摸瓜,把一些典型因素理化成典型事物,等这些典型事物我们得出一些自己的见解的时候,肯定也会对于我们从新审视都市要素,有着更加坚实的主见,而且肯定也会对于老北京文化的演化,得出更加贴近事物本身原因的正确结论。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楼主| 发表于 2011-2-25 0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再谝都市元素撷取(2.25)

发表于 2011-2-25 1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宵佳节雄壮的军威。_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3 23:08 , Processed in 1.27772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