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猪87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含4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0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文字写什么(10.22)

发表于 2010-10-24 1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2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拍的片子,有孩子的真实。

/ y) z1 P7 P. x. T* Q4 K

2 关于费孝通评论梁先生,有机会我找来读一下,不过我觉得:关键是对症下药,自己是什么水平,就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学习,我觉得,我现在更多的关注点是努把劲学习,而不是作一个思想家。

/ C* }" d2 b* m$ N4 i. i

3 老北京网,在摄影方面的格局设置,是几经反复的.先是把转贴图部分设立贴图版,然后把侧重拍记的摄影部分设为拍记版块,然后把侧重其他方面的摄影内容,设为专业摄影版,去年改为摄影园地版,为的就是充分的吸纳各方面的摄影爱好者,来到老北京网.经过几次的改革,大家都有了共识:老北京网要宣传北京文化,但首先要最大胸怀的吸引更多的朋友关注参与,所以老北京文化的宣传决不是门坎,而是一种特色.作为摄影版块的拍记版,更侧重北京文化的记录,整理,而摄影版块,更要为喜欢摄影的朋友了解老北京文化搭建渡桥,两个版块相互依托,各有特色.由于总有新网友不了解这些过程,我就再重复这些琐事吧.

& G7 ^6 z6 {7 y5 k

4关于老北京文化,与满清旗人文化的话题,如果有兴趣,这个坛子相关的帖子不胜枚举,可以借鉴参考.

: v7 R8 \. U* T% n9 `

5作为一个斑竹,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责任,就是让最多的人,参与自己服务的版块,交流于自己管理的版块.至于自己个人在这个版块中展现的水平如何,并不是我这个斑竹服务于这个版块的目的.您也做过斑竹,这里其实更多的只是一种辛苦,而且必须没有任何的奢望.所以在众多的摄影发烧友面前,我自己知道是什么水平,所以我一直是夹着尾巴做人的.而想在这个版块贴几张片子,码几行字就想"不会只是满足一个发烧现状,就悠闲自得,或自鸣得意而满足吧~"似乎太天真了.我在这里就是为了有一帮喜欢老北京文化的摄影朋友,老师,至于这种现状,我觉得很好!再说一句,无欲则刚,水到渠成,望不满足现状的朋友淡定一些吧.

2 s; n& N/ Q$ p$ p; B m; }

6 只要是药,就是有毒的,所以一定要对症下药,而不能是良药就胡乱进补.至于鞋合不和适,还是自己的脚丫子最有发言权.

2 G3 R, ?9 {0 m$ G! L K

只要是不同意见,我绝对回帖,谈不到海涵,而是感谢,并期待下次的帖子早日回复.

发表于 2010-10-25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0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而不往非礼也。

1 ^4 S- g: i! N1 B

话说到这,似乎有些意思不大了,已经到了断词取义的地步,就不是在讨论摄影(包括写字)的范畴。所以既然梓明不想再回帖,也好,不过就说一声,有空过来玩,在快乐影友的事,过去就过去了,至于斑竹不斑竹的别太认真,实在想不开,到这里发几句牢骚,未尝不可,毕竟我们还喝过几次酒。

9 \: Z, X7 H! B! |2 p$ N

等您回来,少白老师还说要喝酒,看你了。

发表于 2010-10-26 17: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0-29 0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0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谝山楂树

  8 a Q3 y/ x" f& Q6 X, i

                                                               闲谝山楂树

; n, M) c% \0 E$ }: j& u2 P

 


/ n- P+ d! _4 O7 ~- k

      看了一位的确可以称为老师的先生,说了这么一句话“摆事实,也是讲道理”非常的赞同。现在看到的很多文字,但最致命的一点,就是缺少生活,没有实践感受。这不仅仅是文艺创作本身的毛病,而是社会风尚的折射,为此,自己也要反思自己的文风了。

# N" V. n8 \% U& j. S& I

     现在风靡的电影《山楂树》,我没有看过,看了看宣传片,知道是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角度来探讨人生爱情的。固然张艺谋是一怪才,与他相左的中国电影导演,屈指可数。但我总有一种偏执心理: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大宅门》只有郭宝昌才拍的出来,而《霸王别姬》,也只有导演世家陈凯歌才能执棒。当然并不是后人不能够拍摄历史题材,而是我觉得真正的文艺作品,绝不是靠改编攒活捣鼓出来的。即使是像冯小刚弄的那些贺岁新片,其实也是一帮大院生活积淀很深的新八旗子弟才能搞的出来。所以山楂树的时代人物背景,既然是城市青年的感情生活,张艺谋再有回天之力,没有亲历亲为的生活实践,再编篡修缀,也只不过是吃人家嚼过的馍馍而已。

3 y# W7 r; `% H4 J

     也许这支歌《山楂树》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底有着深深的烙印,用了这支歌,才让我抽空看看这个电影宣传片的。

* n6 ?, D8 ~0 o

说到电影歌曲,中国的确有一大批电影歌曲甚至比电影本身还要脍炙人口,爱屋及乌。冰山上的来客如果问您编者是谁,也许您答不出来,可是要问这些电影里面的插曲作者是谁,我想都会知道—雷振邦。

7 ~0 B. k1 _1 f$ @ F# E4 F

    想来自己家也和电影音乐有一点关联,我的大姐就是电影乐团的演奏员,后来在电影资料馆电影音乐处工作。我记得有这样一件事,四世同堂配音乐,是我母亲和我大姐提及小彩五(骆玉笙先生)的。当时骆先生已经淡出江湖很长时间,几经周折,请先生再震乐坛。是一曲京味十足的京韵大鼓调的“重整山河待后生”,使得世人眼前一亮,不仅对骆先生重识庐山真面,而且对于京韵大鼓、对于曲艺艺术,甚至对于民族音乐,都是一个值得记忆的亮点。

4 w( F: y" A5 Q1 z/ `: x

    山楂树,这首歌曲,我并不是从学校里学到的,而是到了文革期间,学唱黄色歌曲才会唱的。黄色歌曲,是当时的时代产物,在文革之前,红色歌曲和黄色歌曲都是并存共荣的。学校里当然听不到这些曲目,但是,当时有一个东方歌舞团,简直就是外来音乐的窗口,我们太小,现在能够记起的,有刘淑芳的“宝贝”还有“哎呦妈妈”。而我家有一台老哥伦比亚的唱针78转唱机,也有一些老唱片,除了解放前的一些京剧唱片之外,现在依稀记得有周旋唱的“桃花江”,外语歌曲茶花女的“祝酒歌”,还有一首电影歌曲,就是印度电影“拉兹之歌”。

8 ^, F. X) j$ l! D9 |& W' Z2 h1 J4 c

     哥哥笛子吹得不错,在学校和邻居之中,小有名气。他每星期日从大学回家,总是先到八面槽外文书店买一两张唱片回家,然后在家里唱机播放,我能记得起的有“紫竹调”“彩云追月”“二泉映月”“脚踏水车唱丰收”。而大姐又在电影乐团(当时叫新影乐团),所以我们家还是有一点点音乐气息的。

4 u2 r3 K* g+ d6 B

     到了文革的时候,我们家就不敢在放唱片了。而我已经稍微的懂得了音乐的魅力。为了避免唱机的声响引来杀身之祸,我先是把唱机的机头用胶布缠上,结果声音没小多少,声色却难听许多。再想办法,反正那时文革浩劫,小鬼当家,我就把唱机给拆了,从内部把传声筒用破布塞上,基本声音就剩下机头发出来的了。只要盖上唱机的上盖,声音基本上也就是在屋里面勉强听得清楚的地步。

: f& P& {" o* [4 }8 B+ H

     虽然外面的语录歌,诗词歌,到后来的样板戏,已经铺天盖地,但是依然霸占不了真正的音乐在人们心中的位置。68年上了中学,接触了新的中学同学,有一位同学的哥哥,据说唱歌不错,我们那时候欣赏水平又不高,所以有机会就请这位哥哥教我们。记得那时候,学了很多的黄色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深深的海洋”“小路”“喀秋莎”“红河谷”等等,还有一首就是上面提到的“山楂树”。

" H! J! N+ R! z

      苏联歌曲的确有其独到的风格魅力,可能当时这些歌曲也是作为革命歌曲大家唱的形式创作的,所以学唱起来,并不是太难,而我们这些情窦初开的中学生,也不懂得太多歌曲的真正艺术价值,只觉得“山楂树”这支歌,是个女孩子在搞三角恋爱时唱的歌,比其他单一情歌更具诱惑力,可悲可叹的我们这一代人,就在这种扭曲的心态之下,顶着黄色歌曲的危险,享受着音乐给我们空虚的灵魂,一点点真正的艺术圣果幽香。

; a6 g% w) Y" L: I A( N

     69年的8月底,我们终于被抛出了北京,好赖东北兵团能够吃得饱饭。但我们毕竟只有16岁呀,男生想家还能克制晚上在被窝里哭,而女孩子究竟是什么样子,问问自己的父母,就八九不离十了。虽然时过境迁,改革开放,但人心依然都是肉长的,我想就是现在的80后,90后,即使自己的父母不是知青,也都能够明白16岁的孩子想家时是什么样子。

9 f, ^" o$ p0 g( ]5 s

     对酒当歌,借酒浇愁。那时候学会了喝酒,也就学会了醉酒。可是对酒当歌,总不能唱语录歌吧,贫下中农又不懂批判得黄色歌曲,所以经常在油灯下,火炕边,喝着北大荒,听着知青们唱一些诸如《山楂树》一类的歌曲。可以确切的说,那时候,我们才稍微的懂得了音乐是可以表达、寄托、抒发、人的感情的。

3 n( ^- E- H- n& b. H

     岁数慢慢的长大,对于音乐的了解也多一些了。加之样板戏的普及教育,人们对于天天唱的那几首老黄色歌曲,似乎有些乏味,就开始一窝蜂的学唱样板戏。可以讲那时候,八个样板戏,真是倒唱如流,而随之的一些音乐基本常识,也就使我们得到了意外收获。

5 |6 v' W8 T8 [ D8 k

     又过了几年,人生究竟应该往哪里走,非常现实的摆在了每一个知青的面前。那时候都挣32元钱,而家里有路子的,也都想办法当兵,转厂。至于病退困退,简直不是正常人能够接受的磨难,这时候,一个让知青能够以个人奋斗的形式,在我们中间悄然兴起,这就是学习小提琴。

. ?. E0 i) S6 H) n r

     我们连有四个人拉小提琴,确实也有一个哈尔滨青年,拉出了点眉目,最后被选送到团部宣传队当演员,算是给我们树立了一根救命稻草。但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绝不比现实中的高考相差仲伯。你有时看到一个深夜秉烛,蚊帐中奋笔疾书的镜头,那就一定是在抄写五线谱呢。

2 p9 \3 q# W6 g) F3 W9 ~& K. M

     十年噩梦终于过去。而我回到北京,虽然家住的是新影宿舍(严格讲是新影乐团的宿舍)周围很多都搞音乐,搞电影,搞艺术的邻居,但我那时已经非常的现实,就是先找一个能够别人不愿意干,而我能够糊口,能够给我的儿子再买几个鸡蛋的工作。这时候,音乐对于我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意义。当时我家有便利条件,就是新影厂看电影,家属票不花钱。而我在家里只要别人不看的时候,我就是看了多少回,反正也不花钱,反复去看,就是我唯一的精神世界的艺术生活了。

4 X' j9 _" t9 {5 H

参加工作,经过努力上了中专,学的装潢美术专业。而后调到北京王府井音像书店做的美工。这是人生的一次值得庆幸的转折,除了工作条件的转变之外,我也可以名正言顺的生活在音乐影响的环境之中。在这一段时间,正是大陆走穴,港台歌曲风靡的时候。那时,我似乎也跟上了时髦,哼唱流行歌曲虽然我五音不全,但说起来却是如数家珍。而到现在,除了那一阶段红起来的明星,现今,我也就只知道王宏伟,阿宝了。也许不全是我的欣赏水平跟不上潮流,而是这一阵的歌星,只能靠色艺俱佳才能混饭吃了。

2 G$ j5 I0 b$ v2 O

     音乐是铸造灵魂的,学音乐是要有灵性的,而真正玩音乐能够有造诣的,一定是天分。但是听音乐的,愿意在音乐中找到一点共鸣,寄托一点感情,我想还是每个老百姓可以享受的。

p& l, f: [1 a+ v: |+ U S7 G5 F

     但愿像山楂树这样的歌曲,也能在中国本土音乐创作中,有一席之地,像那些红旗歌手,或者是念歌的混混,最好还是回回炉,您光想着您嗓子痛快了,老百姓的耳朵可真受不了呀。

; U9 L: R( k" m# S8 g

     音乐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是说不清楚的,但我知道,音乐对于我的灵魂的修炼,确实是一种净化,一种修炼,一种境界,也许我永远写不出一支曲子,但觉得可以在我拍的片子里,借助表达一种对于音乐的情衷,这可能就是我对摄影的不能割舍的另一个缘由吧。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0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谝山楂树(11.5)

发表于 2010-11-8 07: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秋时节环游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与兴安盟

喜欢老太太那几张,很传神。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0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秋日摄语

  2 R# ~8 f: J1 o( J# R% Y

                                                                    秋日摄语


% L, D9 ~1 D* `2 l, j) a2 B: _ ~8 ^

      今年的秋季,因为雨雪的迟到,使得金秋的风采,得以尽情的展现,我们这些摄影爱好者,也充分的享受到了北京金秋的魅力。

( _6 J5 z5 [( e5 \

       这段时间,大家一起拍片,一起观片,有了一些收获,主要集中在两点,一点是实的,有关秋天外景人像的拍摄,一点是虚的,关于如何理解摄影自己本身的审美特性。

5 Z8 V8 G( P* C" i' ?1 x

秋天外景人像的拍摄,有几点看法:

1 t( v! K) p) |

     1 人像摄影,大家都知道的标准是传神,如何把握在神形兼备的要求下,进行审美思维进一步的的推理择别,似乎有些淡漠。譬如,网站多在这个时节搞一些集体的拍摄活动,从职业道德的角度讲,无论模特本身的条件,气质如何,作为摄影者,应该有一种起码的风范,不应对于模特在现场进行“硬件”方面的过多指责和挑剔,这是摄影者基本的道德常识。(如果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就要责成组织者,选择相对适于拍摄题材需要的模特,进行拍摄。)而这时要提出的是:把美的拍美了,不算能耐,而把丑的拍美了,才算水平。模特本身的确有自己每个人的特性条件,在集体活动中,如果只能大家拍摄一个安排好的模特,作为个人除却不拍,低调溜走之外,反之那就应该向自己提出一个课题:就是如何挖掘(调动)模特的表现,使之能够尽可能的适应于自己拍摄的题材需要。

6 `1 o* _5 P) O) n

这个话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仔细观察模特本身具备的素质条件,如果能够通过强化和挖掘,使得模特本身的特质发挥出来,这是人像拍摄的重要基本功,当然最理想;另一方面是,现场有效的调动模特的表现,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现场调动模特,但是作为摄影者,应该知道,如何和模特进行有效的沟通,是模特尽快的进入题材需要的表现状态,是人像摄影的又一基本功。

% @* U- O6 n {" Y$ s! @. x; _

      2 外景摄影的选景。外景摄影虽然是针对于内景(室内)摄影而言,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室内室外这个区域概念。

0 [ a4 U0 d% d0 F

首先,光线照明基本是自然光,而不是依靠灯具,现在有人使用外拍灯,也是个例。自然光照的选择,是外景拍摄第一个课题。光照包括:光线的强弱(阴晴云雾)光线的角度(时间的早晚)光线的色温(季节与时间段)掌握了这三种基本的光线条件之外,还要根据拍摄需要适当选择机位,或逆光或侧逆光,不能简单的都是顺光拍摄。

8 A; G. k8 B6 s7 n" M. O9 O& ]5 |

其次,外景的选择。如果没有对于背景的特定要求,必须要有一种“剥离”的审美观察意识。把一个隐藏在看似平常普通的局部环境,从纷纭杂乱的大环境中选择剥离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 T3 [( X9 K% D

      3 要有季节时间感。既然是秋季拍摄,就要强化秋季的特点特色。看了一些朋友拍的片子,有的采用了大特写的方式拍摄,可能作品还看得过眼,但是既然是命题(秋天)作业,就要在片子里面体现秋天的要素,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作业。

$ B8 [/ \) }/ N9 H5 `; Y

如果拍摄活动的主题再有诸如“钓鱼台人像拍摄活动”我觉得拍出来的片子,就应该使人能够意识到,这是在哪里拍摄的作品,否则,作为信息准确的拍摄选景构思,是不够完整的。

# y X& D3 }* h1 M2 Z) B

      4 器材技术的运用。人像摄影,用大光圈,浅景深,是一条金科玉律。在环境人像的拍摄中,如何运用这条规律,也不能刻舟求剑。人像可以是实的,但是也可以适当的使人像这个主体是虚的(这组片子有一张的焦点就是在人像前面的小花上)。而浅景深,究竟景深的深浅是多少,怎样才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环境人像的风格,就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机位,光圈,使得自己的景深控制不是纸上谈兵,千篇一律。还有,浅景深,并不是简单的理解为背景的虚化,而且有前景的虚化,而前景和背景的恰当虚化,才是使用景深语汇的正确运用。

1 Z* S( O& A( J: D- H

     5外景人像摄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环境人像中,如何处理好环境与人像的主次关系。如果较真的话,我觉得虽然环境和人像缺一不可,但依然人像应该是主体。

, y3 l( m4 x) @; z! ?1 E

     但是,既然是环境人像,就不能忽略不计环境的表现。而且必须指出,环境人像中的环境要素的体现,对于刻画表现主题,对于人物主体的表述描写,是这张作品至关成败的关键。

" `7 W6 V, n9 I2 r. y6 Z- u

     而主次关系的表现,并不是要求我们把每张环境人像,都拍得和纪念照一样,环境成为一种陪衬,人物与环境没有理性的交融,这就把主次关系僵化了。我觉得主次关系的表现,从构图的角度讲,可以利用均衡的手法,在人们感官心理上,强化主体的视觉效果;从虚实的处理上,可以把握体量与虚实的运用,四两拨千斤;也可以利用色彩的调度,把主体与背景的色彩色调加以变化,使得主体在万绿丛中一点红。所以既然是拍摄环境人像,就要充分体现环境之中的人像的特定优点和风格,二者缺一不可,又主次清晰。

$ t; s: ?& l" C: W1 t0 r

     以上是说的几条比较具体的话题,因为每次拍摄,大家都有可能腐败一下,所以也谈了一些不甚具体的事情。我这阶段印象较深的就是两条:摄影与绘画谁更具有艺术表现力;摄影把瞬间凝聚为永恒,实际是一种创作性思维方式。

8 b2 t7 b. e/ }3 T" |9 L

摄影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美术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虽然基本上大家把美术作为摄影的前导,是一种不成文的默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逐渐对于美术与摄影之间的关系,有了各种不同的新看法。当朋友把这两种表现形式,类比为谁更具有艺术表现力,我脱口而出的是,当然美术比摄影表现力更强:因为摄影是写实的,而美术就没有这个瓶颈的局限。朋友认为这是一种误区。 从广义上说:每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可能有自己的局限,但同时这种局限也就具备了自己独特的表现空间,只是绝对的说,此种表现形式,比某种表现形式,更具表现力,实际上是对于某种表现形式的资深表现把握能力,还没有达到真正自由王国的水平。从狭义上说,美术的确可以凭空创作出,用理念构思出来的视觉效果,而摄影的剥离,重组,透视,虚实,以至于光影,虚幻,实际都是动用摄影语汇,把现实中本身没有必然联系的事物,用个人理念构思表现出来的视觉画面。说来容易,但的确在素材元素使用调动上,显得摄影比美术有些擎肘。其实退一步讲,即使美术中表现的事物,不是现实中具体实际的存在,但依然是客观事物的形象再现,也绝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空穴来风。 也就可以从这个角度讲,美术与摄影的表现力,并没有仲伯相异,只不过是各有展现空间而已。如果现在你还感觉到摄影比美术,更受现实存在事物的局限,证明你对于摄影的艺术表现力还没有真正的掌握。通过朋友的一席话,我还真觉得自己的看法是偏误的。

4 A' c8 J; U/ e& L; e5 \

其实第二个话题也是第一个话题的延伸。摄影把瞬间凝聚为永恒,实际就是空间的存在,与时间上的不(可能)存在,利用摄影语汇,使这种空间的存在与时间上的不存在,都实现成为了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摄影也和美术一样,把不存在的事物,通过了摄影语汇,表现成为了存在的艺术形象,从而再一次印证了,美术与摄影并不存在谁与谁更具表现力的区别。

7 g0 L" K, q1 C5 R

     既然如此,摄影的决定性瞬间,就是把在存在于空间之内的时间稍纵即逝的瞬间凝固了,这既是一个技术能力,同时更是一种对于摄影艺术表现力的理解角度。譬如“回眸一笑百媚生”这是个瞬间的截取,可似乎用美术手段表现,就很牵强了,(那可真是帅“呆”了)而用摄影来表现,人们就比较认可。像我们都见过的摄影作品,拍摄牛奶溅起时呈现的皇冠状,美术作品即使精美的表现出来,也绝没有摄影作品那种瞬间凝固为永恒的独特魅力,而这种把客观世界不能永恒(固态呈现)保持的瞬间,通过摄影艺术语汇,成为了可观赏品味的永恒,从这点讲,就是现代摄影艺术表现的强项优势。但这时就必须提出问题的另一面,瞬间凝华为永恒,绝非只是一种由速度判断瞬间的“决定性”,这就有些唯武器论了。其实就是摄影艺术所谓的决定性瞬间,更在于这个瞬间,总要发生于一个决定性的空间。譬如,摄影非常讲求,透视,虚实,实际就是利用客观事物群组,在某种特定角度,产生出来的错位,重组,使得并没有必然联系的客观事物,通过摄影师的艺术创作,产生出新奇的独特联想。像牛奶皇冠这种人工高科技效果瞬间,像自然界流动的云朵,瞬间呈现特定联想的形象、像某些不搭界的事物,因为透视关系,产生异趣的瞬间错位效果,可以讲都是一种在决定性空间产生的决定性瞬间。

' v3 t! E9 g9 _

     摄影是一个新事物,同时又是参与者门槛最低的一个艺术门类,入门越容易,深造越艰辛。所以,真正踏踏实实的探讨一些摄影艺术的规律特性,也是每个摄影发烧友,在拍片之余,应该做的事情,以上这些,就是几次摄影活动之后的感受,请批评指正。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0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秋日摄语(11.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14: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博会杂感-1

  7 b' y- R) G4 i1 y. n) q, `

文博会杂感---1

0 @' p! w8 s5 Y4 }) z

 

0 b! V& e2 A7 q2 w" p# ^7 G

     北京文博会,开了五届,我至少看了四届,的确一届比一届的规模,档次有了很大的变化,今年的开幕式是11月17日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足见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 {: l; D% c3 ^$ |; z3 M

     北京市有各式各样文化活动的展会,而文化博览会,可能这是最大规模的。这届选在老国展举办,9个展厅,而且1号馆3个楼层都设置了展位,主办方还是很下一番心计的。 9个展厅,北京占了东半边的4个展馆,而且在通县台湖设置了出版物的专馆,以及在国际会议中心设置了版权摄影类相关议题展览,这两个地方,占地面积也相当的大,从数量面积上讲,也很可观。

' k3 \" `1 P7 t5 c

    可问题不在于规模大小,不在于参展商摊位数量多少,我觉得有几个问题,从我一个普通的北京老百姓的角度,谈点看法。

; _2 o- Z& n7 N+ \9 z3 T

    1 什么是文化

# w3 _" Q+ u: Y, Z7 \

    我是没有资格界定什么是文化的,我想主办方和参展方一定会明白什么是文化,那么参观完了这个博览会,给我的印象就一定是“文化”,那就看看今年的状况。

7 R; q" E8 b5 K

    从整个展会看,一部分是国家文化管理单位参展,一部分是国家重点文化企业(单位)参展,一部分是国家的物质文化传承的项目参展,还有一部分,也就是原本最吸引人的部分,中外个体文化人的参展。国家文化管理单位,随着这个展览被国家重视程度的变化,开始介入和“引领”。可想而知,这种事情有这种单位来办,不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就是敷衍了事糊弄过场。纵贯北京地区的四个场馆,东城和崇文合并,是这几个区县最有点文化味的,到了这里,似乎还能勉强闻到老北京文化的气息,而西城和宣武合并之后的展位,害得我直问,有没有宣武的专台,足见西城根本就没把北京文化最集中的宣南文化当半点事。至于海淀朝阳丰台,似乎把文化当成了闹剧,一水的动漫和软件开发,看着这些城区的宣传画,别说是中国北京的文化博览会,倒更像是为外国文化侵略成果的炫耀会。至于远郊区县,刚开始搞这种名堂,想搞点农家乐,开发点旅游产品,也是农民意识的必然产物,我最大收获,就是找了两张区县的旅游图,算是安慰。

; U* V1 i5 }9 e0 f! {

    至于文化管理部门的摊位,今年这一届除了有个架子,多是既没内容,又没展品,甚至都没有一个引导员,这比起前几届来,更让人觉察出管理部门的头头可能又快该换届卷包了。

& B' }# n' J2 ^1 y3 m* p8 y3 ^2 v

    既要想引领,又不干实事,想擦点粉,又不下点功夫,结果使参观的人(北京人,外地人,中国人,外国人)看了文博会,反倒是一头雾水,难道北京的文化就是如此这般吗?

) T$ \) h/ [7 S- ] K

    2 国际文化博览会,国际(个体)参展摊位逐年减少

" U1 B7 L3 |7 `1 ?2 O

    我没有数据,只是根据我在国展和国家会议中心所见。原来前几届,真正吸引我的是文化“博览”会。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有一届,天津歌唱家JDW就在现场出售自己的书法作品。而国外的参展商,其实很多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个体商户,他们的商品展品,也许并不是顶尖的文化珍品,但是这种原值原味,土生土长的异国文化 ,使我们不仅仅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使我们感觉到,文化只有是民族的,才有可能是世界的。

6 c$ ?7 b1 H# V

     北京有很多诸如798,宋庄之类文化探索者的聚集地,以前几届,这些人参加文博会的为数不少,可今年,我个人看到的几乎没有,偶尔见到的几个画家,或是传统风格浓郁,或是题材内容循规蹈矩,这些东西,其实在街头的建材装饰材料店,都不见得卖得出去,可是居然也摆在了北京国际文化博览会,我想大家不会笑话这些画家本人,而是会耻笑主办方,是不是这就是现代中国文化的可博览水平。

# J1 d% b) K. t- N

    港澳商(包括日韩),他们很通晓在这种游戏中扮演什么角色。既不触及文化要害观念,又要推动自己的文化商品。日本人一看这出戏没啥油水,除了摆了几盘寿司生鱼片,就是在一个模板抠出个人头,让人照相,幸好没有中国人到那里现眼,否则真有伤国体。这种把戏,上个世纪就被人玩剩下了,居然还让它来参展,这不是骂人吗。韩国人还好一些,就是拿一些没有任何文化底蕴的卡通造型来糊弄中国人。台港(没见到澳)的东西,平心静气地说,虽然不是什么艺术珍品,但是觉得很人性,很有一些中华民族的底蕴,而这些东西又随着时代潮流发展变化,即不失文化含量,又有商业实用价值,相对于大陆的文化思路,倒是一种很好的佐证对象。

. E5 m9 `9 _* B. M

    3 这种博览会的举办究竟是为达到什么目的

. X% @% x( g9 \& w' l5 r

    看了文博会,我又去了国家会议中心,听了几耳朵摄影的论坛,又看了摄影展和一些版权展位。虽然一天下来,照了近十个G的片子,但是依然对于这个文博会究竟给我了什么,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来。

. Z, H7 _: v' {# r6 T! P

    现在回想起来,首先是卡通游戏,软件开发占据了大半江山,走到哪个展厅,无论是政府主管,还是文化单位,似乎都和大街卖假药的一样,没有什么任何的投入,只能拿一些根本没有文化底蕴的胡编乱造机器鬼神,用大屏幕反复播放,大喷绘可劲煽胡,等你想看看什么是文化实物时,只能拿出什么创意书,什么造型标准像来引你上钩。剩下的一半,除了一半是政府文化职能部门门可罗雀的展台展位,剩下的四分之一,就是一些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位了。我所说的所谓,没有丝毫的贬义,因为,这些东西展品,的确质量上给这个文博会支撑着面子,但是不是每一个展品,都是确切的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呢,不大可能。这四分之一里面,木雕,石雕,石砚,唐卡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东西,单看起来,的确很引人注目,但是摆在一起,不像是文化遗产的手工创作,而更像机械化大生产,倒人胃口。至于北京的展台,虽然还是那些号称北京绝活的剪纸,泥人,风筝,毛猴等等,由于开幕式时,是传人参加,所以要是和他们聊一聊,也算是文化的收获。

' R" E4 v) F. M& ~( S- [* U8 K8 G

    可是等你走到大厅之外,你可能要问,难道这些就是北京冲出世界的文化产品吗,难道这些就足以让世界来北京文化博览吗?在这个展览里面,虽然北京展位比重较大,但究竟什么是北京文化,在东西城占据北京之后,崇文宣武的文化血脉,非但没有得到发扬振兴,反而大有销声匿迹之感。而花了这么大的力气财力,从全国各地招商而来的展位,既没有丰厚的特色文化气息,又处处显示着一种文化产业化的商业铜臭,我想,下一届这个文博会,会是怎么办吧?台湖我没去看,不妄加评论,国家展览中心的展位,似乎比国展的特色性要强一些,但是那个影展,的确很让人看不上眼,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评委,怎么就评出这样的片子,来参加国际文化博览会的。

. r0 i8 a# P2 r9 Y" x

    4 由此联想,北京的文化建设现状及远景

: j- F+ Q& ?0 w- j# a/ m3 d

    北京的文化建设,理应得天独厚,引领中华,但是,除了离中央太近,凡是都要考虑安定团结之外,难道现在的文化景象,就是一个泱泱大国首都的水平吗?

+ v. p3 Q0 u! B

    不是发牢骚,文化是精神生活,首先是物质生活得到温饱之后,才能够享受这些方面,可是前一阵甚嚣尘上的工资劳资对话,北京国企单位根本无人理睬,国企尚且如此,私企就更别提了。我在新华书店工作,多少沾点搞文化的边。但我同样也是需要用工资来养家糊口,北京的物价跟着全国一个劲的涨,可我的工资只见降,不见提,如果文化市场真的繁荣兴旺了,那我们这些最普通的员工工资为什么不见提高呢?文化是文化人做的事情,如果做文化的人,整天都在为养家糊口奔命,那谁还会为八竿子打不着的文化操心呢。

; T2 ]& [$ E8 v# w) Q

    当然这是小市民的见解,可是如果北京的文化真要是产业化了,是否就真的繁荣昌盛了呢,我倒是觉得,这就如同教育产业化了一样,绝对是饮鸩止渴。本来宣传就是工具是我们的一贯国策,如果再把一些非喉舌部门的文化髻角,都要产业化管理,那么中国的文化只有非红即黄了。要不然就口不对心高唱主旋律,要不然就把文化使劲往孔方兄肚脐里塞,这种局面,从这次文博会,已经初见端倪,各个地区,各个郊县,巧立名目,挖空心思,根本不是从弘扬“先进文化”的思路出发,而是打文化牌,挣开发钱,设立了很多拉大旗作虎皮的大项目,什么一轴两带三地域,四山五湖六新区,其实一轴两带,四山五湖都是虚的,骗钱的幌子,真正的是要打着开发文化的旗号,批下一块地,再建一个房产新区,这才是挣文化钱的时髦做法呢。

0 F( d. o5 H! V

     北京的文化,难道真需要一轴两带三地域,四山五湖六新区吗?纯属扯淡。这次文博会,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胡同文化的丝毫痕迹,这绝不是疏忽漏笔,而是胡同的文化价值,已经被糟蹋的再怎么粉饰乔装也拿不出手了。而现在北京侵占胡同的,不仅仅是开发商,也不仅仅是北京市的权贵富豪,很大一部分是被说出来吓你一大跳的神灵占据着呢,所以北京的文化,只能是精神文化生活的说辞,稍微一接触现实,文化算个屁呀。

4 K1 U$ W: ]( f1 n4 ]. `

     文博会归来,发了一通牢骚,不过还是沙里淘金,拍了一些片子聊以自慰,但是我心里明白,如果这也算是文化的话,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够称之为文化,什么不能上北京国际文化博览会的大雅之堂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1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1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14: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1(11.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0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博会杂感--2

  # ~7 y( R, c4 |7 ]8 s; l

                                                            文博会杂感---2

+ z/ t4 }1 Q, F+ b' f

 

5 U' h3 h9 y+ X2 H `7 b( q/ }2 ^9 W& Y

 

. Q1 p. X( H% ]

    前几天晚上,闲来无事打开电视,正巧是文博会的开幕式重播,我打开的晚,只看见了一个尾巴。印象最深的还是文博会的全名“北京第五届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这几个词单看的意思,大家都能够明白,可连在一起,把意思串起来一想,怎么咂摸,怎么觉得特别的有点意思。

9 w7 ^/ {3 y- t& X

    第二天,碰见几个朋友,也就提起了文博会,一个说像个国际倒爷杂货铺,一个说像中外乡村自由市场。这两句话,也还是有道理能和文博会的主题相吻合,一是中外杂陈,一是文化产业。一些了。我上篇文字是基于文化博览会发表的看法,而不是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博览”这个思路进行理解的,今天再重新提高认识。

7 d7 ^4 j6 x! n9 X3 t8 s; D

  一 文化能够成为产业吗?

, \6 h) S/ ]# P# ?

     现在,中国最见成效的产业化浪潮,可能就是教育产业化。如果从学校的经营模式上讲,可以考虑为生产,为科研,提供更为坚实院校资源,甚至可以为社会的各种课题,提供合理的有偿服务,但这就是所谓教育产业化的全部吗?可能不是,教育产业化的大头,还是把整个教育作为一个产业,进行赚钱经营。稍微有点政经常识的人都知道,产品只有投放市场参与获取利润成为了商品的时候,产品—产业才有可能生存、发展。否则,产品、产业是一天也不可能存活的。那么可不可以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敢作敢为的叫做教育商业化呢?我想可能稍微有点社会人知识的都知道,如果连教育我们的孩子,都变成了商品行为,哪还有什么不能够成为商品呢?我没出过国,我听说外国有私立大学,也有国立大学,但有没有教育商业化(产业化)的指导思路,还真不清楚,就是我们一直没正眼看的朝鲜,据说教育都是国家出钱,至于医疗卫生,就更是中国人红了眼的事了。

' a- v+ W% ?5 W

    我没多少文化,但还是知道,教育,文化和政治似乎都应该属于上层建筑范畴,那么教育和文化都可以产业化,都可以作为商品换取剩余价值,那么政治自然也可以按斤论两批发零售倒买倒卖啦!

( [6 o. S# n+ u. H _% ^- n

    教育产业化的现实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的儿子已经不用再花钱受教育,孙子的事,以后没准又有运动还得变,可现在要搞文化产业化,则受众是不分年龄岁数的,您想“有”文化吗?那您就得花钱了,因为文化在中国已经产业化,已经是商品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只能是谁也说不准对错的过时烟云了。

6 I1 S# Q8 B$ |9 y! W0 R

    二  创意能够博览吗?

J/ z1 T' { L, x

    我在图书大厦经常见到各路大师在这里讲授各种秘笈真传,除却张悟本一类的养生保健,更多的是炒股投资,听课的人巫漾巫漾的,不在于中国话还说不利索,也不知道听得懂听不懂这么深奥的理论,关键是有一颗想听完课就马上能发大财的心。而讲课的老师,或是因为自己出了书,所以要玩命的鼓吹,或是出版商,炒作系列,借鸡下蛋,我有时在想,讲课的人把炒股投资说的反手易掌,为什么他们自己还不干脆直接投资,上这来鼓噪什么呢?我也见到过所谓确切的标版自己是卖创意的,胆敢如此说出口的,也是屈指可数。我是搞企业策划的,也给人家上过诸如CI 一类的课,说实话,这几位卖创意的,一些创意思路确有参考学习的可能性,但要是作一件事(一个企业,一件作品)想真正做成做对的话,只能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生,实践出真知,而绝不可能由一个卖万金油的人,给你一字真传,你就能横行天下满世界捡钱的。

. z1 q$ o5 ^% m* U5 t

    至于创意能不能卖,能卖,文化人也得养家糊口,但这绝不等于给卖假药的人一个兜售平台。我是做平面设计的,吃过很多次的亏,如果你把创意先给了厂家,人家取其精华,然后推三阻四,谈判破裂,而人家把你的创意骗走了,另请低廉。那您也许会说,先签合同再露创意呀,开玩笑吧,商家是见了真佛还不见得下跪呢,而没见到你的东西就和你签合同,这只证明你还没在这个圈里混过饭吃。

/ J A, g8 P1 ?1 ~5 S& {

    那么,还会有人问,怎么这个展会还有人在那里签署什么这类的合同呢?这有可能是意向议定书,而真正签订合同的,绝对大部分是艺术商品代卖,或是来料加工,订款加盟,绝不可能卖家把自己的独家秘诀一清二楚的摆在桌面上,任人挑选购买,这纯属是根本不懂得艺术商品运作的人的胡言乱语。除非是版权合作这种特例,一个完整的创意,形成整体产品----书写出来了,已经是产品了,出版商买,这就可能是商品了。而艺术创意完全是无形的东西,你能够说在天安门大红灯笼里换上LID灯,就是您一家的独门创意吗?别人要是真使用这个方法了,你能有专利保护吗?所以,文化创意,只能是既成产品来承载展示,而只是美妙幻想的主观臆想,别说能不能形成产品(商品)还两说着,就是您这创意完美无缺,弱弱的问一句,你这个创意注册保护知识产权了吗?

' [# w/ @+ P" T/ ^

   三 北京的国际展会,北京的要素是什么?

2 }( E. R' v0 M5 @5 G( V

    根据一般的常识,地方名称打头的肯定地方政府运作,而国家打头的一般是国家运作。这次文博会,北京打头,虽然是国际博览会,估计还是北京市自己弄的事。

* ?& h" ~, x1 a+ l8 T6 t

    北京办展会,并不是说只能宣传北京的东西,尤其是国际展会,自然要有国际水准的参与。可既然是北京市的主办(或承办),尤其又是在你的一亩三分地上,国际的,外地省市的,人家说什么摆什么,您可以多尊重人家的意见,而北京的事,您自己可得说明白喽。

- H. l$ h7 q/ H+ K" r! b e4 V

    北京文化是什么,历届北京的政府可能都有自己的既定目标,京官难做,北京的文化风格历来就是皇家文化与平民文化的结合体,现在依然是首都文化与市民文化的结合体。这既是一个难题,又是一个特色。关键在于运做这件事的人,是想当官,还是想做事,是想邀功,还是想利民----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9 ^: R3 w+ e$ w2 F& X. C5 C* ~: C

    我一说北京,就说胡同,胡同到了这种地步,难道真是华国锋江泽民亲手批示的吗?也许是,也许还真不是。就拿前一阵甚嚣尘上的郭德纲事件,北京市用了多少公开或不公开的办法规定,弄出了当的那种效果,我当时就写了一篇文字(http://zhutianchun.blshe.《七日谈》---从占绿地到高干街),现在看来还真有点被我这个经历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洗礼的知青给说中。至于说中什么?我也不得瑟了,但是,这件事的成因在哪里?当时的北京市政府决策的动因是什么?当时这样做的拍板人是谁,当时又有谁对这种决策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难道政府决策公开,这么个不甚影响和谐的区区小事,不能够大度一些,请市民百姓参与评说,引以为戒吗?不能,不可能!那么,跟着就会有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这样的事情接踵而来。我这时想到,三国火烧赤壁曹操惨败吴蜀之后说了句:要是郭嘉还活着。。。。。。当时所有幕僚无地自容,联想郭德纲这件事的始末,决策人是否也要对参与此事的幕僚高参来这么几句呀。

. r* C6 g p9 t4 p; v: C6 b& Z

北京的文化是什么,文博会有一点内容,但是上篇文字我已经讲过,胡同作为北京换取世界青睐的砝码,已经实在难以为继了。这一阵也接触了一些民间的为老北京文化奔走挣扎的朋友,他们都在说,宣传北京文化只是个由头,连老北京都快给拆没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这些自己勉强搞得展览室(不敢称馆),其实正是这些官商勾结之徒的眼中钉肉中刺,您想借他们手中的权力,宣传一点真正的北京文化,那不是与虎谋皮白日做梦吗?

F( a' |0 @( v, k

    四  为什么这个展会弄得如此张扬。

# z2 w0 J# S9 M. m

     这次文博会,已经是第五届了,这次搞得动静可能是最大的,不是乌鸦嘴,谁爬得最高,谁摔得最狠。相近内容的展会,年初农展馆有个农产品交易会,前一阵农展馆又有个老字号展览会,至于各个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会,和东西两个城区合并之后都有一些相类似的活动,纵观起来,数这个文博会“卖创意”最为凸显。但是真正在人们心目中的文化事件,数郭德纲与三俗的事件,在人们心里震动的最大。为什么起劲鼓吹的东西,反而老百姓不买账,而动用行政干预做的事,老百姓也没看好呢?筹划拍板者想过吗?对事不对人,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呀,您连钟都敲不响,还当这个和尚干嘛呀?

1 u' W8 e. G" w8 t( c) l# ]

    是京官难做,看看北京城至今被圈起来的空白之地,最显眼的我不说,谁心里都明白。而现在鼓吹什么文化创意产业化,可能也不是区区北京市府就能掀起波澜的。看到文博会多一半都是卖游戏光盘的,我想,难道文化的出路仅仅是卖光盘吗?我特意看了中央台的儿童栏目的动画,简直不可想象,这是中国文化吗?这是我的孙子应该接受的初始教育吗?没有中国元素,没有起码道德标准,或是信口开合胡编乱造,或是外来文化猴戴帽冠,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就连看神笔马良的故事,老师都讲,主要学习马良认真作画,为老百姓和地主申冤出力,而不是说马良的笔就可以无中生有,空想事成。可现在,央视的节目充斥着这样的卡通节目,能说这就是中国现阶段的先进文化吗?我不玩游戏,但我听说有一个偷菜的游戏,很多成年人也乐此不疲,我真不知道,把偷东西都当成了乐趣,这难道还不叫世风日下吗。我记得有一本书叫做《好莱坞的女人们》其中就说,有的好莱坞富婆,就爱在超市偷点东西,享受那种偷东西时的忐忑心里,其实完全不是买不起,而是一种变态,美国作者当时就批判了这种社会的扭曲,可现在中国人以偷菜为游戏,除了说明玩的人有毛病,也说明了游戏软件开发商的道德标准良心良知完全被狗吃了。话说回来,看看文博会近一半的摊位,都是卖软件的,可能这类软件内容比偷菜更为有之过而无不及,所以目的卑劣必然是手段的卑劣,开发软件游戏的人,为了赚钱,内容可以全然不顾伦理道德,而这种开发行为,可以完全是一种个人的“创意产业”不用多少资本投入,没有硬件产品制作,只是有一个为了赚钱而生发的“创意”就足够了。而内容的审核究竟如何管理,看看文博会就明白了。现在的文博会已经像这种文化垃圾偷情媚眼,甚至还如此兴师动众的搭建平台,真不知道中国的文化仅仅是几个胡说八道的游戏软件就可以称之为国际文化博览水准代表吗?这不应该全记在北京的账上,全中国,全展会,有多少这样的事---把游戏软件作为中国(地区)文化的产业开发而不遗余力,这种事使得这届文化博会如此的张扬,除了有我们不知道看不见的原因,这种急功近利,把说山瞎侃的一片软件,开发成自己执政期间文化产业的盈利砝码,已经是众多地区的流行通病,这也是央视一类的中央宣传机构领引弘扬的必然结果。

2 ]' f! a: i6 i- }7 f2 Z/ _) p

    哪得渠水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文化的繁荣,既要有来源,又要有出路。但是文化的繁荣,绝不是靠扎钱瞎侃的“创意”来糊弄视听,而是需要呕心沥血的“创作”来构筑打建。文化不是商品,您不能说来半只大剧院味儿的图兰朵,再饶八两歌颂型相声吧?精神文化不可能产业化批量生产,这届文博会的这种笑话,也许会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后的文化发展史上,留下又一个令人耻笑的话柄。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0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0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2(12.3)

打字快手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12-10 1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博会杂感--3

  ' [" F! a3 F# b" q3 _! I

                                                                    文博会杂感--3

& s8 R2 u) U5 ?8 W5 e; ~! S

 

" M; B# D" s' j7 J: E8 g" \

 

- R" D& x' N- _" B0 ?7 @% L

   这次文博会,其实除了闹哄哄的创意交易之外,还有三件正事,版权交易,摄影话题访谈,影展。这三项的确切名字我没弄明白,这也恰恰说明,这三种事,离我这种发烧友,距离还很远。我觉得自己所说的下面的话,只代表我个人,但也可以说明,摄影发烧友对这类事情的真实看法。肯定是偏见,只作参考。

* L7 q9 M9 s; w; {+ l

   一 摄影话题访谈。

, V" `6 ?' U" d; |# Q' N

   我想这个话题轻松一点,我没学过什么理论,所以只能用毛泽东思想做为我的理论基础,也算是活学活用吧。

( e. A* b, X9 q0 z" N' K* S# {1 U

   1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我个人觉得现在摄影理论依然是面临着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发展提高,一个是普及传播。发展提高,自然不是我所能提及的问题,就普及传播,谈一点最基层摄影发烧友的感受。

$ f$ E5 X3 i- B- [3 b

现在从发烧友的角度来接受摄影理论的业余教育,可以通过报纸刊物这个渠道。从我接触到的这些文章,如果真能认真学习的话,至少也弄明白大部分问题,但是,这部分的开支,也不是小数,能够订阅报刊的发烧友,可能不在多数。理论图书这一块,就很少了,占摄影类图书比重很小,而理论书教材又占了其中一定比例,象新的理论图书,我还比较关注,真是廖若星辰。至于互联网,资料太碎,不成系统。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普及传播摄影理论的事情作实!正巧这两天,见了两个会(也都见到了鲍昆先生)也许能说明自己的观点。

, w @/ e" m0 w+ x: P f4 J

     文博会举办的研讨会,是官办,最高层次,但是真正基层发烧友参会的有没有还另说,(以发邀请函之外计算)。可能访谈讲的都是摄影真经,但是曲高和寡,真正能够给摄影发烧友什么启迪,可能现在有关的文字消息有没有我都不知道(可能有报道)这还算是真正谈摄影的实事。再就是在798 那日松先生的沙龙里,有一个精英作品的发布会,事前我并不知道,因为我觉得那里是我去798必须去的地方,那里给我一种真正摄影的感觉。等我进去之后,看了一圈展览,可以讲没有完全看懂,但是我知道,既然是艺术,就要给有个性的人,一个展示的空间-----而这确实比举办文博会还难。等我出来之后,我又在想,真正有才华的人,都在玩个性,都在玩自我了,那对这些发烧友谁搭一把手呢?发烧友什么时候能够真正的迈进艺术的神圣殿堂呢?这不能怨任何人,只怨你为什么要死钻摄影这一根筋!

, I. ^- d; q) r- W& K

    2 “支部建在连上”。现在可以讲,摄影是所有艺术门类最容易迈过的门槛,甚至比卡拉OK更容易让人感到自己已经“艺术”了。但是可以讲,摄影是现在最不讲求基本功,最不讲求理论学习的一种狂热.我说的不是专业人员不讲求基本功理论探讨,而是如何对于整体的摄影.如果真是把摄影的行为,作为所有参与的人,都视为自己的同学,或者是同志.我想,我们决不可以坐视这么多的摄影发烧友,既想学好摄影,又不懂得摄影的现实,自己不感到一种责任吗?可以讲:虽然摄影发烧友以各种形式出现,我个人以为,最值得重视的似乎应该是摄影网站,.网站就是一个支部,如果我们这些曾经经历过四月影会的前辈,你们想想,可能您们比现在的这些网站网友更有思想追求,但艺术水准,也可能只是一种群众水平,正因为这种对于摄影的交流围系,使得团结在一起的一些人,终于大浪淘沙,造就了中国摄影史上光辉的一页.可现在,网站这种最基本最原始的社会群体形式,几乎被摄影协会,摄影精英,摄影教育所视而不见,如果说,影协僵化了,或者怕重新洗牌,那么这些摄影精英,也可以考虑自己,是如何发展到现在这种结果的.不说全国,假设就在北京,搞一个摄影网站掌柜子或斑竹的摄影网站(大旗原如此,博联社也有所借鉴)真正由想把中国摄影搞上去的有识之士,坚持作下去,作正规一点,作系统一点,作认真一点,我想这未尝不是一种有的放矢的举措.这种系统精英网站成功的很多,为什么无人去做,我想也许是怕丢官,也许是怕丢名,其实,真正的对于摄影形成共识,不仅是理论上的说教,更在于脚踏实地的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

2 K4 g( ~, R7 Z/ F6 \& [

    3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摄影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我们适者生存吧.而摄影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也不必缘木求鱼.生产劳动,我意就是指最基层的人.最原始的生活状态及认识理解生活.那么,如果我们的摄影(包括摄影理论)如果想存在发展,一是要服务政治,一个就是要从最基层的人,最基本的生活生存、生产需要,找寻课题,才具有更大的可能基数.譬如讲,这次我听会,讲的是,摄影艺术品市场的话题.,如果说,跟世界接轨,或者说中国摄影发展的前瞻性,这都是非常必要课题.但是,现在占中国摄影人数最大比例的摄影发烧友,最关注的是这个话题吗?那天我听到的是关于摄影作品如何进入艺术收藏市场。(大约是这个意思)。我当时觉得,这的确是一个大课题,大到普通的发烧友不敢问津的地步。当然我并不推崇什么获奖秘籍。但是每年大众摄影出版的获奖作品讲评的那本书,在图书大厦也经常断档脱销。可以讲,现在广大的摄影发烧友最需要的理论指导,还真不是自己的照片如何进入收藏品市场,而是如何是自己的照片,至少能成为“作品”以至获个什么奖。这很现实,这也是数量最大的需求,所以好的理论,正确的理论,并不见得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发烧友之所以学习理论,是要用学到的理论,指导自己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虽然是实用主义味道,但我还是觉得应该有:“带着问题学”的态度,这样学一点,进步一点。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像这样高端引领级的理论探讨的选题,是不是也可以分出一定的比例,探讨当今发烧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呢?至于什么时候再谈让发烧友的作品也进入收藏市场,我个人以为,还是要审时度势,对症下药,才能使这样的理论研讨会,有更深厚的群众基础。

5 h! E+ ^ }- Z! Q( G1 [- u

二 版权的相关话题

8 D* u: S7 R/ f. [3 A

    版权交易,我没敢细问,我琢磨着就是把国内的出版物交易到国外,把国外的出版物交易到国内。是不是也有国内的个人作者,把已经定型尚未出版的作品,拿到这里与中外的出版商交易,我觉得很少,至于把自己的作品摆在那里练摊,等人来购,我是没有看到的。

0 r) P2 L5 ]- x4 M$ o& W" U$ l' N

    国内的版权交易。是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下进行的。据我所知,可能现在500余家出版社,还没有一家是个人私营的。从舆论管理这是一个国家的国策,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出版社的选题选定,就是买方市场,出版社说了算。先不说官商的种种弊病,但有一点,每个出版社都有一定数量的书号,全国每年的书号大约在10万以上。而真正是出版社自己选题。走版税的书号,到底占多大比例,这是见不得人的数字。再进一步,什么二渠道,什么合作出书,说白了全是卖书号。而据说国家出版署,对这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到底是什么,我不太清楚,但这些买买书号的图书,究竟占据了多大的出版资源,凡是买书的人,可能都有感受。据说还有某些的不著名的出版社,提供这样的服务:因为评定职称,必须要出过书,你就可以找到这家出版社,买一个书号,可以只印几本书,糊弄职称评定,而你也落一个出过书。

& O* D) W' M y, B

    我有时也在想,改革开放后,自由市场设立了一个税务部门卖发票的机构,你开多少钱发票,做什么交易,这不管,只要你纳税,就可以了。我设想,能不能专门设立一个这样的出版社,专管卖书号,根据需求可以推荐印刷和发行。然后根据作者自己选定的印数,开具税额。而不是把书号作为一种官商黑色交易的特权,掩耳盗铃。当然,也许会有人说印数能控制吗?我先问一句,您打开现在出的书,有多少印着印数,这不是失误,而是明目张胆的偷税漏税。至于真要实行这种办法,还可以在印刷和发行上用制度监督,然后发现偷税套版增加印数,就用法律制裁。当然这只是局外人的遐想。

$ H4 I5 C6 X0 T( O# K) U$ o l

说到底,版权交易,现在还只是一种没有走入市场的中国式的所谓市场行为。市场没有买卖双方的公平交易,又怎么能叫市场呢?

$ \9 I8 Y, b- f/ `+ Y$ }" M# h1 Z

   三 摄影展览

/ X, W2 I# D& Z

      关于摄影展览的话题太多了。我也只对这次展览说几句:这次展览是学生作品展。可以讲有很多才华横溢的作品,在这里展现。但是也许是我老了,我总觉得摄影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它是属于现实主义的一种艺术语言。它的出路不在于创造,而在于挖掘,不在于臆想,而在于搜寻,不在于自爱,而在与沟通,不在于个性,而在于责任。现在学生的作品,一种是特别讲求技术,这也还算是正路,一种是讲求个性创造,我就略有微词。艺术可以讲求个性创作,但是摄影又必须讲求从现实生活中组织搜集素材,如果不是为了商业的动漫需求,凭空总用影室里的道具来摆拍,而总把自己的摄影构思,搭建在摆拍的环境中,这样虽然不能说是一条死路,但也绝不能说是阳光正道,再进一步说,摄影的真谛,在于真实的记录历史,用影像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就不说那些在影室里拍摄的作品回避责任,至少是说,我们培养摄影人才,应该多出一些赵铁林卢广先生这样有责任心的摄影师,而不是弄出一些只会照相而没有社会责任心的花瓶摆设。

6 s/ d5 b9 \1 c9 K8 d; {/ U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文博会杂感-3(12.10)

发表于 2010-12-10 14: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文博会看见朱版了,真忙碌着,不好意思打扰。你的文章,拜读了。说得有理。你的每一幅美图,我都会留恋良久,好好欣赏,当然的,想从你摄影前辈的杰作中偷学点妙技。但都学不会。有一点可以肯定。得到了美的享受。谢谢了。有机会,当面讨教。
发表于 2010-12-11 2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积累。《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老猪871。回复:1629。人气:12750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1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平的文化

  - I* ?6 Y9 _3 I( \ ^# Q/ \+ M

                                                                    北平的文化

4 N0 ^" r& e0 D' X" H

 

+ ]% \2 G7 ?; ?) a

 

$ Z& j$ c. v8 m3 K

    自己喜欢老北京文化,有一段时间了。书看了一些,文字写了一些,而片子整理起来,十万张是保守的估计。但是随着这些方面知识的学习,反而倒有一种捋不出头绪的感觉,不敢说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但至少是老北京的文化博大精深,要想认真的总结出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益发的感到困惑。

4 @, k( `) o6 N, r7 w

    也许是天意,正巧一本《胡同寻故》的图书在图书大厦搞签售活动。这本书的编著者是北京晚报著名编辑骆玉兰老师,她主要负责的五色土专栏,的确可以称得上脍炙人口,深受晚报读者的钟爱。而责编是北京出版社资深编辑杨良志先生。我和杨先生交往很久,至少是上个世纪就很熟悉,当时他在北京出版社做编辑的同时,也负责发行工作,而我在图书大厦企划部,自然一来二去,就以师生相待了。后来杨老师退休,不再负责发行方面的事情,交往就不是甚密了。可也是阴差阳错,在杨老师退休之后,我才钟情于老北京胡同拍摄专题的,所以总有擦肩错过的失落感,虽然我有时也给杨老师打个电话,也没有认真的登门求教,可当我寻找《北京竹枝词》一书的时候,杨先生还是把自己珍藏的这本书赠与了我,使我深受感动。

+ @: Y$ B$ \3 f; p! [& g7 {/ y8 w6 \0 H

    这本书的作者,对于我这样喜欢老北京文化的人,已经是非常欣喜了,这些人的文字,既是历史,又是身边的故事,既是文化,又是一种享受,所以当我听说这本书要来这里签售的时候,就下决心,服务好这次签售活动,并思忖了一个小心眼,请杨先生把自己困惑的这些问题指点迷津。

/ O3 J, F7 P2 s# o2 t4 j

    11月27日上午,由此书的协办出书的春晓伟业图书发行公司一同承办的《胡同寻故》图书签售活动,在图书大厦东厅拉开帷幕,签售活动办的虽然不是轰轰烈烈,但确实有很多感人的亮点,有的读者是从长春赶来,也有的读者是从河南而至,许多读者不仅自己买了书,而且还给自己的亲友也买了此书。

6 D7 ~$ |( M7 ?) j

    在此次签售活动中,泰斗级的人物赵大忠先生、李滨声先生,不惧高龄年迈,欣然出场,再加上著名诗人汪国真的助阵,使得签售活动一直妙语连篇,笑声不断。原本也想来现场签字的罗哲文先生,因身体不适,没能亲临,委托杨良志先生,把自己所用闲文宝玺,拿到现场,盖章与读者留念,使得此书的珍藏价值更具文化风韵。

% M6 D/ u5 `& m5 x# E

    几近中午,签售活动暂告段落,大家借此机会午餐聚会。聚会的地方选在一个叫北平居的饭庄。如果说这次签售活动是一幕精彩的演出,这次便宴就是亲身聆听大师教诲的天赐良机。

" V+ J6 S) m, ]

    春晓伟业图书发行公司的朋友非常珍视这次活动,所以特地选择了这个有北京风味的饭庄,而且点的菜肴也是动了一番心思,而也正是这番心思,使我又一次得到了书本以外的文化享受。

8 T' F& e# G: S8 b q

     落座之后,逐一上菜,在一番寒暄之后,就一桌面上的菜肴,扯开了话题。抛砖引玉我先说了炸咯吱。我说:炸咯吱的咯吱,原来是红的居多,现在可能是考虑色素的缘故,所以多是白色的,而这样就在桌面上少了一种节日喜庆的寓意;而且这种小吃,用油是非常讲究的,用的是汤油,汤油就是炖菜炖肉之后汤面上的那层浮油,这样的油炸出来的咯吱更有滋味。话音落地,就上了砂锅下水,我就又说了几句:砂锅下水是汉民吃的下货,而回民管这些叫做杂碎;汉民的下水里面的东西和回民杂碎里面的东西不太一样,汉民的下水里面没有肝,也没有肺。话音刚落,杨先生说,就着这问题请李滨声先生说几句。李先生说的话特别有意思:其实,按老北京吃饭的规矩,回汉的饭菜是不碰头的。没听说上了砂锅下水,跟着又上爆肚的,这全是现在改良的赚钱主意。下水一般是上不了大台桌面的,所谓的下水一般多是作卤煮火烧那样的贫民小铺的材料,而就是砂锅下水,朱先生也有个口误,是有肺头,而没有猪肝的。(我一听还真是那么回事)。说吃小菜,这个芥末墩是传统北京小菜,但是正经的芥末墩是这么做的:吃白菜的时候,把里面的白菜心留出来,然后切成段,抹上干芥末,留到春节前后,等到吃的时候,不能上屉蒸,而是用盖碗把这个抹上干芥末的白菜心段装好,然后泡进开水里面,一段时间之后,白菜心出水,和干芥末融合在一起,再拿出来放凉了一吃,芥末味就完全融到白菜里面了,而盘里面也不是像现在蒸出来的净是汤汤水水的了。大家一听小小芥末墩,竟有这么多的学问,都鼓起掌来。说起北京的小吃,故事多了,这时候春晓伟业图书发行公司的一位先生说:我能喝豆汁,因为有人说,只有能喝豆汁的人,才能算真正的北京人。李先生接过来话题,那我就说说豆汁:其实北京的豆汁是雅俗共赏的一个传统小吃,无论是拉三轮的、送煤球的,上学的学生,还是穿旗袍,高跟鞋,梳飞机头的太太小姐都喜欢这一口。(听到李先生用飞机头这个词,大家都笑开了)而北京做豆汁买卖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很平民化,无论什么人来这喝豆汁都一视同仁。北京有句歇后语叫做豆汁铺的咸菜---管添。什么意思呢?豆汁铺的咸菜为什么都切细丝呢?原来豆汁铺放咸菜的地方,是用透明的玻璃堆成一个塔形,里面放咸菜丝,咸菜是每家的老板自己腌的,俗称“大腌萝卜”。当时拉车的脚夫,自己带着家里的窝头贴饼子,要一碗滚烫的豆汁,二分钱,咸菜不要钱,就着自家的窝头大饼子,喝着滚烫的豆汁,而咸菜是吃完了之后,小铺伙计马上填满,这也算是一种平民的和谐吧。大家听到这里,都为李滨声老师的深厚的生活观察力所折服。

" e( D) X2 |2 v( d' U5 c5 o" J6 C

     豆汁上了两盆,就着咸菜焦圈,大家吃的都非常惬意。这时候赵大年先生说话了:我叫赵大年,没有名片,因为我退休了,你们的名片,有人给印,我没有,我心里不平衡,所以我没有。大家被赵先生的幽默再一次的激动了,齐声鼓起掌来。先说一句,刚才朱先生说,他是满族,我也是满族,叫一声族弟吧!(当时我站了起来,鞠了一躬,把酒盅里的酒全干了)满族其实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在康熙年间,中国的版图,要比现在大上一倍还要多。(赵老渊博的知识,说起掌故渊源,行云流水,如数家珍)大家现在都说你是什么旗,他是什么旗,其实这只是现在人的一种说法。(这时候杨先生说:赵姓,在满族翻译成汉姓的家族,就是爱新觉罗氏)满八旗与蒙古八旗最初是没有上下之分的,而所谓的正黄的正(包括其他正旗)的正确读音与意思是,应该念“整”,是相对于“镶”的意思,便于统领管理,因为当时八旗打仗,是带着家属,也就是带着后勤补给,所以他的这种军民一家的管理方式,就容易驰骋天下。至于历史上说,什么诸葛亮打仗断粮道是绝招,在这里就行不通了。

' x8 B2 s3 C; ^) p: Q

     这时候,服务员又端上来第三盆豆汁。赵老说:我也说几句豆汁。豆汁成了雅俗共赏之物之后,商家也动了脑筋。夏天,豆汁爱坏,就用冰给镇上。而这时候的咸菜,也出了花样,买卖家用暴腌的苤蓝丝做咸菜,豆汁2分一碗,咸菜2分一碟,用牛眼睛碟装(大家又笑了,为这种精彩的准确比喻所折服)然后用筷子沾着鲜红的辣椒油,滴在咸菜上,绿绿的苤蓝丝,滴上红红的辣椒油,看着就想喝,这样豆汁卖了钱,咸菜也卖钱,而且这种咸菜就不“管添“了。听到这之后,大家又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

8 n. h1 b! ~! e; p8 p- Z- P0 Q

     赵老说的兴起:当场就朗诵了几句康熙的御批(意为乌苏里江,黑龙江皆为皇土,为我大清国之领地),然后赵老说,为什么中国在称外国(外族)的时候,有什么番、夷、蛮、卑的字眼,其实都是当时统治者的心里写照。讲一个故事,当年周恩来到越南,看到越南人在一个大庙烧香,香火很旺,问胡志明,胡懂中文,但不好回答,就打岔没正式回答。晚上回宾馆后,周让国内专家查证,原来这是一个历史上中国打到越南,越南的一个反侵略英雄的家庙。第二天,周恩来带上花圈亲自到这里来上香,说明当时周恩来的确在外交上有雄才大略。当赵先生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现场的人,无不为赵老师渊博的知识所倾倒。

h! r# ^( H4 g( ^* i

     趁着大家喝酒交谈的空隙,我也抓紧时间和杨良志先生请教了几句,听完我所说,杨先生说,要有重点,要有历史的脉络,要抓住历史在北京转变的关键大事。明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这里面可以做的文章很多,譬如北京,有碧云寺,有中山会馆,还有中山先生在北京的住所,都是很好的题材,深入挖掘认真思考,宏观把握,肯定会有收获的。当时我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虽然一时还不能完全理杨先生的所说的全部含义,但是我觉得,今天的这次相聚,的确是自己学习了解老北京文化的一次难能可遇的天赐良机。

* a; y; O9 L8 u5 i

       回家之后,我一边回味着这些前辈的教诲,一边打开了自己的电脑,把自己这几年拍摄的相关图片调了出来,虽然说不出有多么大的分量,但多少也能感觉到,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而历史的编写延续,也依然是我们的责任。今天我有幸听到了这些教诲,但是对于这些国宝级的导师人物,如何把他们的思想精神理解传承,益发感到了一种压力和责任感。也许我做不了什么太多太大的事情,但是能够把传承北京文化,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个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4 z* `; H5 |- B/ x/ |' g

      通过今天的这次接触,看到听到这些前辈的语态身姿,你就会明白,做一种学问,实际是一个人做人的展现,这个人的境界有多深,他的学问就有多深,而这个人的境界有多高,他的学问境界就会有多高。

+ B' X8 C7 u" j6 t4 `7 d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1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1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1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4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北平的文化(12.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0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炸灌肠,写成炸咯吱了。道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3 09:31 , Processed in 1.35854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