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K |% `& ~. N' N: [: @ 闲聊人像摄影(四)
2 M4 k+ x5 t$ T
: |% I$ J- U0 N/ z$ ^* j 做学问的确很难,我这还不是什么做学问,就有一种感觉:做点什么事都得耐得住寂寞,既不盼人评说,又不盼怕人评说,既要任人胡说,还要坚持诉说。好在还是有很多的人鼓励我,我就坚持把这18段文字写下来吧。
& ?, g0 T) R' n7 \, w. [第三节 人像摄影审美的社会性
/ }! T# l% p; Q2 T2 ?; E$ ? (一) 从得意忘形到形神兼备(形象审美到心灵审美)
, |% d/ \7 r7 ?. Y( S) L$ s7 @ (二)天生丽质与个性好恶(自然与文化)
4 O/ q' b0 k% e; q" M4 G (三) 美与丑的相对性 (政治与时尚)
7 |$ g; w8 z' X# N% h- o1 [# I (四)在熟视的平凡中挖掘美丽的独特 (把一个人放在社会中整体观察与通过一个人的刻画展示整个世界)
4 D, }/ W' k4 J. B1 Q (五)你的心灵有多美,你的片子有多美。(无我有我,批评与个性,个性与艺术) $ f2 U" O; Z- B- {8 A
(六)功夫在诗外。 (艺术的出路在于哲学,而美的结论在于心灵,而心灵的归宿,要读一点宗教)
! F) l# @/ a' A c( M) D9 c 这六个话题,就基本上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或者是某种具体的事情来具体分析,可能主观上的东西多一些了。倒也不都是我个人的看法,也是通过学习,觉得人像摄影审美,要从具体的,个人的琐碎细节开始聊侃,但是最后总要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总结,总要把一些经验性的东西,升华为理论性的规律,虽然我个人也没有什么过多的人像摄影审美的客观实践,而东拾西捡的一些个人感受,也不见得就能产生什么规律性的理论,可既然想学习做学问,那么开弓没有回头箭,还是要把这一件事,尽自己的能力,做得更好一些。
6 u: e$ N* |4 ` (一)从得意忘形到形神兼备。 % M' U. t5 z B% O2 |* d, G* W: S
这部分的想法,是自己从蜂鸟某个网页上感受来的,我很喜欢,一直作为自己对与人像摄影审美文艺思考的重要参考资料。 $ W0 f) j: Z- _8 s2 U! W$ H8 f
(A)赏心悦目 ) i- K" z' r( m7 @4 n1 h& G( L
赏心悦目是一般大众也包括一般摄影师对人像摄影作品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商业人像、家庭留念照、新闻人像乃至任何一个摄影领域中涉及的人像,无论是被摄者、摄影者和观看者,只要无特殊目的,无不希望看到赏心悦目的人像,而使观者的身心得到愉悦是任何艺术形式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 P3 C2 n+ r: g: \6 u 赏心悦目首先成为商业摄影师和顾客共同追求的目标。而现代摄影的发展,从技术上以较轻易地解决了很多前辈摄影家很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因而使实现赏心悦目这一境界变得相对轻松一些,对于商业摄影来说。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作品,除了对摄影师本身的素质提出要求之外,还依赖于一些客观因素,如:优秀的化装师、美丽的服饰、精致的道具,高档的摄影器材、高级的灯光、设备先进的摄影棚,高级的照片后期加工系统、精美的装裱和精心的编辑策划等等。 . [# w/ {3 Z3 _. v
对于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来说,非摄影本体语言过多的介入和摄影本体语言的淡化是最大的缺陷。所谓摄影本体语言就是摄影技术、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段,包括胶片的运用、曝光的控制、摄影用光和构图的经营等等。而非摄影本体语言主要是指原本对摄影起辅助作用的非摄影表现手段,如化装、服饰、道具等等。在这些人像摄影中,摄影本体语言一般较为淡化,而在所剩无几的摄影本体语言中,绝大多数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套路,甚至还会有所扭曲。指出比如在用光上说,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更多地采用了正面光和柔光;在曝光上说,为了使肤色显得更白,经常采用曝光过度的方法。 1 ]8 {9 K/ {. |7 k
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顾客,这是无可厚非的。赏心悦目就是使顾客和普通大众的身心得到愉悦,所以,这种人像摄影本身就是摄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这种赏心悦目的摄影作品把万千大众吸引到影楼里,而这成为中国摄影艺术尤其是业余摄影艺术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
6 w4 q. `$ L2 c( T! Z 自 然摄影作品具有吸引大众的能力,就说明摄影作品具有引导大众的审美倾向的能力。这种以赏心悦目为代表的商业人像摄影流行十年以来,大众的审美倾向已经在悄悄地发生改变。 % M) L6 w' G/ `# R$ N5 q) c/ R6 N
随着数码后期的进步,这些技术越来越简单,大家都听说过“磨皮”这个词,实际就是PS中的柔化,最多加点图章技术,所以,这类看似市场份额较大的摄影商品,实际上,摄影本体语言并非有多少。 1 e& {, y% `+ B! q( s
而且,近年来,随着一批极富艺术表现力的青年摄影师对商业摄影的突出贡献,作一些电脑语汇的模板,使这一块的技术艺术含量越来越低了。使的目前的商业人像摄影正呈现模式化的态势。 R. w: N! b" ?& S) L
(B) 惟妙惟肖
9 o1 [3 d9 T& |3 ?/ U 摄影术的出现使得人像再现的“相象”问题变的轻而易举,当代人像摄影的发展又似乎脱离了这一发展方向,尤其是流行的当代商业人像越来越不象本人,而离惟妙惟肖的距离也显得更为遥远。这里的惟妙惟肖当然不仅仅是简单的“相象”,而是在赏心悦目基础上的神形兼似。
1 G2 ^7 j' v1 S 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作品,一般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 } _2 a$ \* u! ?# v% e! R0 S 1:摄影本体语言和非摄影本体语言的正确运用 " c' o) V# M- B' `; ] e
摄影本体语言的运用不以是否赏心悦目为唯一依据,而以能否表现人物的神态特征为主要依据,用光自然考究,曝光准确,体现正常肤色及质感。化装道具不过分张扬和哗众取宠。化装的目的不时掩盖什么,而是要进行衬托,道具只是修饰而不是表现什么。 2 R* f7 k; j) @, b
2:精妙的神态捕捉和眼神塑造 7 _/ ^' H% v: G! S& G
神态的捕捉是摄影师永恒的主体,也是一幅人像摄影作品能否做到惟妙惟肖的关键。,在柔美型的当代人像摄影中,应该说在这一点上做得是很不错的。 而在眼神的塑造上就有所欠缺了。这主要是由于摄影用光的平淡造成的。正面的柔光所营造的高调是很难突出眼神的。所以通过光线的运用来表现人物的眼神是这一境界的人像作品的关键。 & K5 w6 I4 S# e4 F0 ~. M1 x
这种境界,是我们学习人像摄影的基本底线,通过形的设计,用光,角度,色调。以至服装道具,的配合,达到表现被摄者精神内涵的目的,这是每一个真正想学习人像摄影艺术的人必须要坚定的标准。 ) j" V* D4 r9 T Y
(C) 个性飞扬 9 n7 i/ Y* t. P; L: U( P
人像摄影中个性的张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张扬被摄人物的个性,二是张扬摄影者的个性。 & Y: W: W( j7 k* S6 X4 S+ e
从被摄影者的角度出发,拍摄人像的目的无非是留念、欣赏及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从这一点上说,摄影师就是要帮助被摄者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而从摄影者的角度出发,他作为一个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要通过摄影手段、借助于模特的表现能力来表现自己的摄影创意,来体现自己的摄影风格乃至通过摄影语言来诉说自己对生活的确理解。
7 _1 P- _6 k6 A0 }" X 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作品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 R; j% @; u5 `9 T' o 1:独特的摄影本体语言
2 O9 C/ Z; Y9 p% T" r8 Q 从摄影语言的运用上说,第一境界人像摄影作品的摄影语言运用一般流于平淡,第二境界人像摄影作品的摄影语言运用趋于强调,而第三境界摄影作品的摄影语言运用则重在卓然不群。 用光是摄影最独特的本体语言。 * r# E. O5 b% D
2:独特的而简练的戏剧性情节
. i; s. n+ V$ M P8 Y+ y 3:展现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
3 ?3 ]& ~ a M4 v7 ~ 纯粹的人像摄影也许是不包括自然的,但在这个特殊的环境危机时代,不少摄影者把镜头对准了自然,对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或是热情的讴歌,或是尖锐的批评。 / t# D: T& h+ ?, e/ z
4:强烈的视觉冲击
; c8 c5 b+ G9 @% o 无论是匠心独具的光影、别出心裁的构图还是创新大胆的镜头运用,其目的都是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 p4 N" V1 l% t/ \+ j& O1 _" P
张扬被摄人物的个性就是使拍摄出来的人像摄影作品要与众不同而富于戏剧性的。
+ N* D' P% k" d& A: e/ F. e而所谓摄影者个性的张扬要通过自己个性化的摄影本体语言来展现自己对摄影的理解、对被摄人物的理解、对人像摄影的理解,甚至对生活的理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作品就是摄影者无声的自白。但是,这必须要明白,拍摄这张片子的主题是谁,如果是被摄者,那么突出的个性应当是被摄者自己所认可的[针对于摄影者而言]如果是艺术创作,那么摄影者本人所进行的艺术构思,则完全体现着摄影者本人的个性了。
2 Z8 h* w0 ?6 ]1 ] (D) 诠释生命 / U. m1 @) {( Q1 \0 ]: c: t5 p" K% C
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刻画了人物的灵魂,是因为它讴歌了生命的伟大,是因为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是因为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大悲大喜。 3 M& d) F% |) Y K# Z5 `
从人的个体来看,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深刻地记录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是悲伤或是喜悦,或是思索或是呐喊。也正是因为它呈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这样的摄影作品才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同时它讴歌了生命的可贵与伟大,面对这样的作品,每一个观众都将为拥有生命而自豪。 , I& o% x+ G( P$ {% d' u
从人类社会的总体来看,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记录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大悲大喜。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的意义已经完全超出了普通肖像的意义。它是社会的象征,是时代的象征,是历史的象征,从这一意义上说,人像摄影的意义远不止被摄者的留念和摄影者的个性张扬。 + T! v) b$ E K2 _
伟大的人像摄影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0 d6 e5 H7 |- D. r. I# [ 1:强烈的情感冲击 " T" Z; g+ {2 x) n% @* D! Z
2:反映了生命存在的价值、讴歌了生命的伟大 + [/ q' ]7 T8 K: l
3: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大喜大悲 # O- y/ ^& Y. }$ y. ?% G
4:反映了被摄人物特殊的人格魅力 9 `6 A) p1 L$ O5 Y* b. q
5:摄影本体语言的出神入化 / L( j; j6 w! F* S/ {9 ~- W
比如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系列照片中的《大眼睛的小姑娘》,由于它拍摄出了失学儿童渴望的目光、承载了无数失学儿童的希冀,所以她震撼了无数国人的心灵,同时也使这幅看似普通的人像摄影作品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 a- O9 M# F* U3 Q7 u; J/ V9 r
又如哈尔斯曼拍摄的邱吉尔,冷峻的面庞、犀利的目光无不显示了这位铁腕政治家的心灵世界,也是那一难忘时代的精神象征。而他拍摄的爱因斯坦者几乎成了科学的代表符号。据说在拍摄这张照片时爱因斯坦者正陷入对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的沉思,可以看到,在爱因斯坦睿智的目光中,有沉重的悲哀,而这也是这张照片最打动人的地方。 " J) V9 J# u! R! E
(二)天生丽质与个性好恶 : D y7 ?% K# ?
前面已经就事论事的议论了人的美丑,其实我们是从摄影的角度谈这个话题,所谓审美,绝不是摄影艺术的独门课题,甚至我们所具体说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都是社会整体的意识在你的头脑里的潜移化,我们要想真正的理解什么审美,那么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美”只有你知道了什么是美,你才有可能涉及到你有没有“审美”的能力。 5 u' l9 U1 r0 ]# R2 T! ^ Q+ `8 s+ {
正如这个小节栏目所讲,天生丽质是一种自然天生,客观存在的美,可是任何人去看待这同一事物的时候,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这就是个性好恶。个性好恶的性,不是简单的指脾气性格,而是指某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思维逻辑。 : }2 `# E7 D% d- `9 p
但我们在这里,不是自以为是的议论美学,也不是夸谈艺术,只是因为我们要拍出美的片子,要拍出美的人像,那么这一段鲍昆老师的话语,提请我们要认识一个问题:那就是美、艺术、(审美)、究竟是什么和为了什么。也许我望文生义,如果我们想拍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像作品,那么我们的创作初衷是否“这些思想观念来源于社会进程所产生的现实需要”进而“积极参与社会的变革和调整社会运行的平衡性。”了呢?
& A0 E- I+ h- n3 x1 G/ ?' r- [ “人们一进美术馆就有一种潜意识在告诉他这是进艺术殿堂来观看高雅的“美”的艺术,殊不知就是这种意识导致了艺术脱离了它在社会伦理向度上的力量。我觉得的这是一种非常陈旧的习惯意识。我们被古老的“美”的意识遮蔽得太久了,虽然现在随着现代批评对“美”的批判,大家已经非常慎重的躲避“美”这个词汇,但是替代性的词汇却又成批的出现了,总是忽略艺术的话语作用,还是把其当成那种玩赏的物件,我想是食古不化的缘故吧。不要一沾有关艺术的话题就回到传统美学的意识里像一个普通艺术爱好者那样看问题,要知道当代艺术早就不是以往的艺术了。它只是一种以艺术的名义发出的社会话语声音,最后的落脚点是说了什么样的话,指出了什么问题。
' L1 j7 u% a [0 W2 |8 v0 Z) h 关于视觉艺术也形成了一整套的科学体系,比如视觉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和艺术哲学的“美学”。与此同时,各种行业的规范也越来越完善。这些本来都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过分的自律性和自足性都会导致走向反面。学科性的艺术意识形态走到上世纪中期已经走不下去,视觉艺术的学问越来越精深,但却离现实的生活越来越远。 E1 o* a" a( T* a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也意识到,艺术的出路在于方式、形式之上的思想观念。而这些思想观念来源于社会进程所产生的现实需要。也就是说,艺术的重要性在于艺术家和批评家之间有效的配合,将其行为性质归属为知识分子性的话语主张,来积极参与社会的变革和调整社会运行的平衡性。”
) _, I* a/ J5 z# M% s# Q( ^1 a1 C 当然鲍昆老师不是针对我这个话题谈论的这些事情,而我也是断章取义,也许我的不恭已经直接曲解了鲍昆老师的原意,不过我依然愿意:“不要一沾有关艺术的话题就回到传统美学的意识里像一个普通艺术爱好者那样看问题,要知道当代艺术早就不是以往的艺术了。它只是一种以艺术的名义发出的社会话语声音,最后的落脚点是说了什么样的话,指出了什么问题。”
7 Q% S N6 L1 [8 B: d+ \+ M2 W本来摄影发烧友,能够被称为普通艺术爱好者,就相当高兴了,但这句话,却给了我们清醒的告诫: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美,美学,审美,以至摄影)早就不是那种披着神圣面纱的维纳斯女神了,(学识才浅不知艺术女神是哪一位),现实社会的艺术只是“一种以艺术的名义发出的社会话语声音,最后的落脚点是说了什么样的话,指出了什么问题。” , y) M: |6 {( C1 r' [6 i2 i# r
摄影者是通过自己手中的相机,捕捉记录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镜头后面的那个头,去“决定瞬间”。画面的真实,永远是摄影师眼里的真实,那么所谓的天生丽质,实际也是摄影师个人好恶而表达的一种镜头语汇,如果我们真正想把人像审美具有了社会意义,那么我们拍摄的片子(无论是漂亮MM,还是胡同板爷)我们审美就绝不应该是个人好恶,而是我们个性化的审美之后拍出来的被审美对象,不仅仅在于其天生丽质,而且一定要:“一种以艺术的名义发出的社会话语声音,最后的落脚点是说了什么样的话,指出了什么问题。”。
# u( l" _$ R; G$ I5 v# ?" ` (三) 美与丑的相对性 (政治与时尚)
1 i; K' J# i0 \. e5 L+ `9 { 我们是中国人,说话要实事求是。美与丑的标准,在中国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问题。当我们认识到“真善美”是时候,虽然没有什么政治上的封杀,但依然成不了什么学术的上的气候,致使中国人依然在审美问题上,没有一个清晰简洁的标准。
! d" k# V! ]5 g- [" ^8 ?: h 我从小就受到的教育就是: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得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好像西方的宗教,说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所以人必须随时要警醒自己不要因自己的贪欲,而影响自己的来生。儒家也说“一日三省吾身”无论是华诞30年,还是改革开放30年,这种人性上最基本的东西从没有得到确切的明示。所谓拨乱反正,都是一些政治上的游戏,真正对于什么是人性本身应该追求什么,从来就没有人谈起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究竟什么该是核心,什么该是基本是非的衡量标准,依然是人民绝不敢议论的话题,那么推而广之,所有的上层建筑,能有什么是非观念,能有什么真正的审美标准吗? % p c: ?7 a1 B& X
我不知道政治究竟是是什么,我觉得只是一种学问而已,而作政治的人,只应该是一种学问的学者。国家的管理(统治)只是某一种学术上的实践,而国家管理者只是某种社会功能方面的公仆(以至是这门学问的学者或专家而已)。如果偏要把这件事弄得跟封建社会一样,无非就是万寿无疆,或紧密的团结在周围这种陈词滥调罢了,即使是暂时的没有什么大的笑话,其实谁心里也明白,自由的真正意义实际是每一个人的真正自由。
& o. F! G9 Y# i 既然大环境是这种样子,必然要直接体现于现实的审美风尚。这个审美风尚的意义,绝不仅止于今年流行红裙子,而是人们从心里到思想;从思维到实践;从价值观念到行为追求;从利益取舍到审美界定。我前面连篇累牍的写了很多细腻琐碎的审美细节,一是想说明自己是实践而后的体会,一是说明这是自己个人的心得体会,起点不高,体会不深,这是我们这一代知青,没有受过正规院派教育的必然结果。以一孔之见,信口开河。但我依然坚持写下去,我觉得现在很多人不是依照真善美这个审美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准则。一切以利益为最终目的,使得我干脆以这种赤膊上阵的形式,让人们知道,还有很多我们这样出身经历,学识水准的摄影发烧友,他们依然愿意真正的探讨摄影的真谛,学习摄影审美的基本道理,肩负起摄影的艺术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从而让自己的镜头,为这个社会“说出点什么,指出点什么” ; i) A. O9 I9 W; n
光脚不怕穿鞋的。我没有任何摄影组织的身份,说句过头话,佳友在线的VIP加入要交100元钱,才能实现名钱交易,我是农民,也没有物这个虚名。上面的文字一是转抄于蜂鸟,一是转摘于博联社,该咋地咋地,我觉着好,我就引用,但我绝对不具我所名或拉大旗作虎皮。我很反对在网络上用转帖的形式给自己挣分(甚至欺世盗名据为己有)我觉着这是掩耳盗铃。我在图书大厦工作,什么书不敢说见过,但至少新书还是有机会先睹为快的,如果摘抄翻印据为己有而为一快,我真理解不了,这叫什么?话赶话到这里上海有个大师LL,经常有一些著作发表,虽然初见很受启发,后来突发疑问,怎么出了真么多的书,还只带个副教授的头衔呢,看来老天有眼,该是您的就是您的,拿别人的东西做文章终难成气候,而老猪不才,即使偶有转摘,片子还是我自己拍的,这一亩三分地肥水不流外人田。说这话的意思就是,世上的风尚,都是所谓的名人引导潮流,如果你自己对于名人没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实际正是你自己心底对于名利的欲望没有摆平,觉得这样也能获得名利,从而导致你自己对于世间的事物没有了正确的审美标准。在现实社会中,即使你不是一个政治投机者,或者不是一个商人利欲熏心,但是即使是很自我的玩玩摄影,即使是为了自娱自乐,也要时刻警醒自己,社会上的价值观,甚至是流行风尚,绝不见得就是世间事物的审美准则,而自己要想拍出能够传达自己心声的片子,还是要思索自己是否用真—善—美这个世间的简单道理,来指导自己的摄影审美思维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