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猪87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含4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0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聊人像摄影--3

  - }, g X) t! M

闲聊人像摄影(三)

* l: B. N t5 d; M$ G( ^3 O

 

% T5 p- o% r4 {

写了前两段,问了问朋友,也看了回帖,有的说有些拖沓,枝蔓较多,有的说非常之好,细腻可品。我是作为一种做学问的态度,写这组文字的,主观上还是想把想到的各个方面说清楚一些,当然力图文字简练一些,但内容纷杂不大好删减,我能力有限,只好以后再写其他文字的时候,注意炼意。

3 ~$ ^ ]- A7 R8 I7 h7 x

这节是第二节人像摄影审美细析的另外三个话题:

1 V: Y$ R" T! E7 E5 M& Y

4质感与性感

& S: h& z2 J: P" t% Z

5品位与气质

8 s& R4 F+ A9 J

6服装与妆扮

, s ~) ~" s+ d F4 M l U

这三个话题,不仅仅是被审美者感官方面的美丑问题,很大程度牵扯了被审美者的审美价值取向,审美内容的涵盖和理解,以及如何在自己的审美观念指导之下,个人产生的一些审美行为。

' O l3 k2 l6 P t1 U. Z

4 质感与性感。

6 V3 D" Y) O# h2 ?- p

质感可以理解为对于人的外表层面的一种感受,而性感则是被审美对象,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使审美对方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

& w6 }; r B! i/ b

每个人质感。其实给人的感觉,基本就是人的肤色(毛色)。虽然肤色是一个词,实际既是一种递进词组(皮肤的颜色),又是一种并联词组(皮肤与颜色)。

% c# z2 u$ z$ I& x; p8 J

过去说什么,眉黛青山、眸如点漆,肤如凝脂、柔若无骨等等描写,实际就是对被审美对象身体各个部位所展示的质地质量感的一种表述,通过这种表述,人们能够更形象准确的体味到每一个人的皮肤,毛发,器官的精益之处,随之形成了一种社会审美取向的标准。

" d4 N/ I4 N+ V5 s V' X

质地与质量,是我们衡量质感的两个着眼点。那么一个人的各个部位(皮肤、器官)的质地,从生理上来说,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材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质地肯定有很大的区别(差异),无论是表现为皮肤的细腻柔润还是粗糙干裂,是粉嫩白皙还是毛孔具张,这都可以理解为质地的呈现,而每一个人这些问题的组成,又绝不是简单的生活质量条件影响造成,还因其有遗传或地域的诸多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质地的差异并不绝对的决定质量的优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地球村文化意识的交融,肯定对于即使是各种不同质地(民族习惯),有着更为趋同的审美取向。愈演愈烈的化妆品闹剧,我想在中国的消费,肯定比粮食的消费开支要大得多,而世界各个地方,我觉着也差不多,这就说明,人类是希望后天的种种努力,把先天在质地上的一些缺陷,通过美容化妆,甚至是医学手术来提高其质量。所说质地与质量的整体,就是我们人们在观察一个人时的质感审美(仅指感官)。但是前面讲到了,皮肤器官的质感除了质地和质量,还有一个要素,就是颜色。人的肤色基本是白色人种,黄色人种,棕色人种,黑色人种。咱们是中国人,基本是黄色,而作为皮肤颜色的追求,一个就是粉嫩娇白,一个就是健康咖啡,而男人的肤色似乎还不是那么苛求,不过还是有奶油小生,或面如重枣(关羽)的文学刻画。我想肤色的争议不是太大,我只觉着有两条建议,一是,化妆肤色粉底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要一味的层涂重抹,稍微一眨眼睛,就满脸掉渣,二是施用颜色的过渡,要自然舒服,这个过渡一个是指面部颜色的合理过渡,还一个就是脸部与颈部,甚至是肩胸部的均匀过渡,否则就像一个戴了白色面罩的傀儡,引人发笑。

) H' V, i2 h/ d6 g/ R

性感。这个词汇,至今都是人人意中有,而多人口中无的一个话题。我原来也有一些这方面的想法,觉得如果在人像摄影中,不给性感一个绝对分量的审美权重,人像审美就没有任何意义。但自己毕竟还没有真正从学问的角度,来正面面对诸如道德,观念,文化的各种看法,自己找了找相关的书籍,其中有一本《好女人性感第一》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我本意也不是研究美容美发,性感风情的,无非就是想正视视听,从学习人像摄影的角度,对于人像摄影审美的各种要素进行一个阶段认识的总结,所以在这里就直接引用一些书中的论述:

( ?6 K& v7 y# ^/ g" l

“性感是一种状态,一种气质,一种表达。女人可以不漂亮,但不能不性感。”

7 d) B' }) U" m8 z

因篇幅的关系,我只在下面罗列一下这本书的小节目录:

' o* i* {) k0 m# T& a! G) {

性感的玄机、唇唇欲动的诱惑、眼色里的挑逗、鼻顶上的传情、粉面桃花的玄机、飘发飞扬的撩动、酥胸微露的风情、腰冶美人的缠绵、臀间暗藏的表情、圆润美腹的情怀、雕刻在背上的优雅、总是大腿的挑逗、纤纤玉手的牵伴、脚底泄露了风情、G点和私器官的密语、体毛的阴柔两性、来自肌肤的迷惑、体态中的诱力、传感声中的悸动、印在身体上的笑语、把玩不尽的女人味、话说性感真经、中国女人性感排行榜、好女人性感第一。

1 l4 w. v5 |4 Q. z6 y

这些内容涉及了性感话题的诸多方面。我毕竟是个大老爷们,对于这个话题的认识的确只是浅尝辄止。我只是一种提请,要想拍好人像摄影,一定要充分调动性感这个审美因素,至于确切的内容,可以读读这本书,会有启发的。

$ W9 j G' ^0 ?: i) I

5 品位与气质

a8 E# @( w& M9 w( @9 X/ P

如果说上面这个话题“质感与性感”还是在客观存在的身体要素前提上的发挥或联想,那么“品位与气质 ”基本上就是在每个人的谈吐举止或行为动作上,进行更立体全面的审美思维。

$ Z0 D5 R4 w; k0 W# J X

品位这个词,经常挂在嘴头上,可具体说出品位是什么内容,一时还不是很清楚。我不愿意用虚的语言搪塞,我觉着虽然品位是由每一个人的内心境界来把握的,但终是要通过一个人的行为行动表现出来。谈吐,举止,表情,基本就是品位的三个表达方面。谈吐:包括语言,词汇,声调(音色),等因素,举止:包括姿势,形象,(还有穿戴服饰),动作,而表情,很难界定,不卑不亢,和蔼可亲,诚恳虚心,热情欢快,都很难说明哪一种表情是有品位的表情。固然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似乎是一句贬义词,可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到什么场合,您作为什么样的身份,就应该有什么样的举止谈吐,我觉得这不是作秀,而是对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一种理性定位。当然,需要您在这个环境之中,有尺度的表现一下个人的气质,这也未尝不可,不过一定要掌握好分寸,过犹不及。

) P- `1 `: D& s% W" A" B

如果说品位还是泛指的,还是有共性审美标准的,那么气质,就是个性化更强的品位审美。说一个人有没有气质,一个是说这个人有没有社会上公认的某种气质,如像个艺术家,像个学者,另一方面,是根据本人的具体条件,进行评价,如“你看人家,就是当老板的范”、“一看就是有学问的”等等。但必须承认,一方面一个人的气质,除了上面品位所提到的那些内容。另一方面,本人先天的身材长相也是一种组成因素,所以气质更多是指向于对某一个人品位的审美评价。

7 g, s1 W8 O; S7 n7 Y

无论是品位或气质,都是审美对象,对于被审美对象的一种评价,是通过被审美对象的行为举止进行的一种审美评估,我们作为摄影人,既是一个社会自然人,可以在自己的思想观念中受社会风尚的影响,决定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标准(这些话题,在第三节展开探讨)同时又是一个拍摄活动的决策人,那么你所拍摄的作品,如果是纯表现摄影人个人的审美意识,那么这个被拍摄人出现成什么形象,只要摄影者自己满意就行,如果你拍摄的片子,是为社会服务的,或是商业片,那么你的审美情趣,一定要控制在甲方(委托方)允许的范围之内,同时也要尽可能的考虑受众方的审美状况,这样上面提到的几个话题,才有现实的意义。

* E9 P6 ] j8 a

自己是一个发烧友,所以只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中国有风度气质的人,可能举不胜数,但出于上面提到的:毕竟审美的界定,很大程度不是由被审美对象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审美一方,无论审美一方如何参差不起,这个话题依然是个拎不清的事情。仅举我心目中有风度的男人:导演演员谢添、已故央视播音员罗兵,已故舞蹈演员陶金(摇滚青年)。至于政界名人,歌星演员我还是有机会见到过一些,各有各的特点,说点过火的话,就说中央台的几位: Wxiaoya,虽然有所把持,但略显有些做作,出身于梨园世家,但还是偶有地方戏的小家子气,而YONGGE,有人说他就是个男妓的范,虽然有些嘴损,但我的确觉得一个国家的艺术欣赏水平,到了由一个以插科打诨为核心追求的水准(,手段的卑劣,来自于目的卑劣,)如果一台节目本身的定位不高(毕竟是有13亿人口,5000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民族)主持人的被审美评价也就可想而知了。而YANGLAN,靠着中国的供养,出名成人,然后到外国招摇撞骗,最后无地生根,还得再吃回头草,这种人没这样时,看着还过得去眼,再回来就让人觉着挺没意思。这是真事:图书大厦也来过不少政要名人,可带私人保镖的就她一个,那年签名售书,带了8个傻帽(穿西服穿旅游鞋)在图书大厦得瑟了一把,领导让我们守纪律,但看到这样的XX兄弟保护着YANGLAN,我要不是吃这碗饭,真不想给她拍照。

3 H4 f' [0 ]- A! r5 y

6 服装与妆扮

+ D; x2 ?6 i, g% {

服装好理解,妆扮应该是化妆与服饰的总和,也就是“扮相”服装和扮相就是一个人审美品位的集中体现。尤其是现在,已经在城市中很少见到有穿补丁衣服的人了,和谐点讲,人们的收入,除了吃喝住行之外,还是有一点余地能够为自己的服装进行挑选的。

. u7 @+ O$ L+ _+ X4 y

服装,这个话题绝对是个大话题,删繁就简,服装首先是遮羞和保暖,然后才是装饰和表现。保暖的问题,就不提了,那么什么是遮羞呢?人们廉耻的底线在哪里呢?去年听孟凡贵说个笑话可劲鼓掌:前边一手绢,后边一手绢,中间系根鞋带,其实还是很老土的,现在是:一个口罩,撕成两半,后面穿根鱼线。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不敢穿不出来的。因为服装毕竟是个人的事情,用不着什么道德风化的大帽子压人,只要自己觉得美,别人爱咋地咋地。其实服装样式的变化底线,无非就是复古或出新。出新无非就是短露瘦透,而复古,就是把以前的各种元素,或抄袭,或盗版,或挪移,或重组,反正服装样式,只要我和你有不同之处,你就不能说我盗版侵权。时装展我也看过,绝大部分是权贵社会的变态享受,几乎没有一款服装可以拿到市场上做成商品,尤其在中国,工薪族想看真正现场时装展示,气迷心了。其实充其量这些服装走秀,也就是表现一种思路,一种风尚,甚至只是一种娱乐形式而已,所以以时装展示会的款式风格,笼统的替代于现实生活服装的审美标准,是隔山打牛。

; I3 |2 a, X" L' c4 w" E) S

服装的审美要素,除了实用要素,主要是款式,质料,颜色,还有一点就是搭配。这四点互相影响,而如何的使这四种要素,艺术的结合在一起,是一门学问。前面也提到,人的品位与气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任何场合要恰如其分的展示个人的个性,过犹不及。服装则是这种展示的首要关注点(面积,色块)。

: q7 h5 a: F! i# H

作为摄影者为了拍摄人像,服装这一块,同样是很大的一个画面构成要素,如果这四个要素都能具备的话为最好,否则,就要根据你拍摄的内容,有所取舍。特写注重质料,中景注意款式,全景注意颜色,而特殊需要则更注意款式。

: }5 H% X, R0 J4 U- s& z

人们有时候为了独出心裁,会在服装的搭配上很有个性,如果确实有特点,可以作为摄影者拍摄的着眼点,而且反季节混搭服装,也是一种风格,但这种穿戴基本是在环境的反衬之中才能够体现效果,而且还要注意,被拍摄者不要有哗众取宠之感。

5 {: Z" r+ n) ~1 Y9 f

作为服装的整体部分,必须要提到的就是鞋。

0 N6 Z1 T0 h8 F: ]0 ^+ {

脚底下没鞋穷半截,前面提到央视女主持的保镖穿西服穿旅游鞋,实际就暴漏了这些人的素质,所以对于如何选用与服装相配合的鞋子,也是服装审美的重要元素。

+ W( q( }1 E+ D D$ }3 c4 \

鞋子的款式优劣,绝对说不清楚,分门别类也是个学问,不过穿鞋终有可遵循的要素,如颜色,最好是与服装的颜色相统一,这样显得华贵悦目,在这个前提下,款式就不是很重要的第一要素了。而如果根据拍摄的需要(或场合的需要)选用不同鞋跟高度的鞋子,那么这个问题就基本解决了。毕竟鞋要服从服装的整体美感。

5 m. h [6 b" k7 [ _+ `

妆扮。妆是指化妆,我在前面已经几次谈到过了,自己也没有太认真的研究过,之所以把它放在这里,一方面是想说,化妆对于一个人的外表形象,几乎有着难以想象的功力,另一方面,化妆同样是每个人个人审美的心理表象。您心灵有多美,您的化妆追求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效果。

& k$ @( U4 k6 e3 T P4 [; m' m8 ^

而扮。我觉着是分两部分,一是需要装扮的部位和器具,一个是如何进行打扮。

) O" \1 A0 ?' Q }, c6 M

人,有粉总得先抹在脸上,所以装饰品通称首饰。从头开始,先是头发,以前流行发卡,发带,别针,后来有各种装饰性很强的发簪,也很别致。不过这种东西,历史传承悠久,除了个人的好恶,其实也和民族地域有着深厚的渊源,譬如白毛女喜儿的红头绳,其意义绝不是仅仅一根红丝线而已,还有当时社会的原因掺兑其中。不拍历史题材尚可,否则一定要弄得尽可能清楚一点为好。

2 h1 k5 N' }' @! u) A, p: Z

其它部分的首饰,就是耳环,项链,戒指。现在出现的鼻钉,唇钉,甚至还有舌钉,我看着觉着很恐怖,觉着和文革把像章别在胸前肉上的感觉一样,以丑为美。至于手镯,适可而止,毕竟那是一种信物,(而且原来多是双方父母的馈赠),年轻的女孩子在戴在腕部,个性花色装饰尚可,岁数到了,最好只带金银玉石质地的手镯为好,否则就有点显得不伦不类了。至于脚链,我觉着大可不必,很难引起我的美感,而作假指甲,我觉得纯属病态,如果你想做一个贤妻良母,正常女人的话,是不会给自己无端增添这些毛病的,从我个人讲,我很不喜欢涂得花里胡哨的指甲油。我觉得是很无聊打发时间的表现,不过我觉得,虽然耳环有大有小,质地不一,但适当的强调一下个性,则是无可厚非,甚至是有欣赏价值的。最经典的首饰,依然是项链。大小,材质,颜色,样式,绝对体现着这个人心底的终结审美取向,我至今不敢戴项链,一是觉得男人带这玩意,略显做作,一是觉得,自己选择什么样的项链,才能够准确无误的显示我的审美价值观呢?

1 o) q# l" e9 T. B" D

除了这些首饰的装饰品,我觉得还有一些装饰品也是需要的,如头巾(纱巾,围脖)披肩,帽子,墨镜。至于手包,从我个人讲,我似乎不太注意一个包和一个人的整体形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至于说谁谁拿一个名牌的坤包就如何了,我一笑了之。男人戴帽子,即为了保暖,也是一种装饰,甚至可以通过帽子的式样和质料,体现着人的身份,而女孩子戴帽子,我觉着是人像摄影的一大表现空间,无论是女扮男装巾帼须眉,还是娇柔戏作别出心裁,我个人是很喜欢在这个环节上出新的。而头巾,无论是夏天的纱巾还是冬日的围脖,无论是百变丝巾,还是裘皮绒线,都是摄影画面中绝好的颜色与线条调配运用元素,所以要注重这个细节。披肩,北京人尤其是上班的工薪族,的确带一个披肩不是很方便,但我依然提请诸位,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在拍摄的游戏中,如果能有一方雅致得体的披肩,绝对体现了您的品位。如果说披肩功能尚是如此,那么一个个性十足的墨镜,绝对是一个人个性风情的公关利器。

3 E8 R+ A& C; D5 H

回到老话,扮相。人,总要挂像。为什么相面的总有人信服,其中一点,就是相面的人,把握了人的内心,是可以“挂像”这一规律的。像不像,三分样,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举手抬眉之间,不用开口说话,已经基本断出您的心思。这些老话,其实都是说明人的内心世界,即使不用语言表达,通过自己的行为举止,别人也能猜测个八九不离十,这就是内心与外表的统一。

0 |, O! m) }7 H' B

第二节是从个人个体的角度,从外观与心理的方面,对于人像摄影审美进行了一些揣摩,毕竟个人审美是一个社会整体观念的一部分,甚至是整个社会审美风尚的不同折射,所以第三部分还想从更宽泛的角度来学习这些知识,期待指正!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0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0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3(10.7.9)

发表于 2010-7-9 14: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作慢慢细品

+ t; E& `6 d& X3 u6 }3 p

这张片有点意思   喜欢

5 E8 U( W; B# B6 i, R( Y" l5 X

 

( |) n! o- C" F

 

$ ~, Q5 c/ [0 {/ T

 

whbqaYHn.jpg
发表于 2010-7-15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6-3-31 12:05: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6 W) ^. H! b0 @& _6 |6 L( e' L _$ ?

好意境,粉一个先。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聊人像摄影--4

  _; D: {. @0 E5 c$ l2 `+ f% J

闲聊人像摄影(四)

, ^5 }+ o- J7 F: S8 N0 C

 

- p; I. W+ |7 i3 O7 H

     做学问的确很难,我这还不是什么做学问,就有一种感觉:做点什么事都得耐得住寂寞,既不盼人评说,又不盼怕人评说,既要任人胡说,还要坚持诉说。好在还是有很多的人鼓励我,我就坚持把这18段文字写下来吧。

+ G; q5 H R: O0 G/ L) M

第三节  人像摄影审美的社会性

5 T6 v( u- I. ?. D' a4 A5 d8 g1 u

      (一) 从得意忘形到形神兼备(形象审美到心灵审美)

( e# P* g& w$ |; l. i0 p

     (二)天生丽质与个性好恶(自然与文化)

9 y v- ~8 `1 _- m X

     (三) 美与丑的相对性 (政治与时尚)

& L' Z! f& {0 m$ E I% v. b

     (四)在熟视的平凡中挖掘美丽的独特 (把一个人放在社会中整体观察与通过一个人的刻画展示整个世界)

) p& v, |! ~3 O/ g3 ~$ Z; r

     (五)你的心灵有多美,你的片子有多美。(无我有我,批评与个性,个性与艺术)

$ c& t" m6 p' ]) Z( W* H+ r

     (六)功夫在诗外。 (艺术的出路在于哲学,而美的结论在于心灵,而心灵的归宿,要读一点宗教)

8 H: T& k: V* S7 J; J+ R. e

     这六个话题,就基本上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或者是某种具体的事情来具体分析,可能主观上的东西多一些了。倒也不都是我个人的看法,也是通过学习,觉得人像摄影审美,要从具体的,个人的琐碎细节开始聊侃,但是最后总要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总结,总要把一些经验性的东西,升华为理论性的规律,虽然我个人也没有什么过多的人像摄影审美的客观实践,而东拾西捡的一些个人感受,也不见得就能产生什么规律性的理论,可既然想学习做学问,那么开弓没有回头箭,还是要把这一件事,尽自己的能力,做得更好一些。

; j V* r! B2 j' m* V

     (一)从得意忘形到形神兼备。

% D4 k1 U1 s* N! Q) ^) {1 J: A

     这部分的想法,是自己从蜂鸟某个网页上感受来的,我很喜欢,一直作为自己对与人像摄影审美文艺思考的重要参考资料。

7 M. s) o" ~$ L! J; {

    (A)赏心悦目

. X# @/ H7 {$ y8 t* [, r* @

    赏心悦目是一般大众也包括一般摄影师对人像摄影作品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商业人像、家庭留念照、新闻人像乃至任何一个摄影领域中涉及的人像,无论是被摄者、摄影者和观看者,只要无特殊目的,无不希望看到赏心悦目的人像,而使观者的身心得到愉悦是任何艺术形式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 v6 D% f5 b- U; a. v' ?

    赏心悦目首先成为商业摄影师和顾客共同追求的目标。而现代摄影的发展,从技术上以较轻易地解决了很多前辈摄影家很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因而使实现赏心悦目这一境界变得相对轻松一些,对于商业摄影来说。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作品,除了对摄影师本身的素质提出要求之外,还依赖于一些客观因素,如:优秀的化装师、美丽的服饰、精致的道具,高档的摄影器材、高级的灯光、设备先进的摄影棚,高级的照片后期加工系统、精美的装裱和精心的编辑策划等等。

6 c* K+ k5 w; m" R; G

    对于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来说,非摄影本体语言过多的介入和摄影本体语言的淡化是最大的缺陷。所谓摄影本体语言就是摄影技术、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段,包括胶片的运用、曝光的控制、摄影用光和构图的经营等等。而非摄影本体语言主要是指原本对摄影起辅助作用的非摄影表现手段,如化装、服饰、道具等等。在这些人像摄影中,摄影本体语言一般较为淡化,而在所剩无几的摄影本体语言中,绝大多数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套路,甚至还会有所扭曲。指出比如在用光上说,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更多地采用了正面光和柔光;在曝光上说,为了使肤色显得更白,经常采用曝光过度的方法。

) n5 U/ o; }2 d( {3 \8 \* `$ ?

 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顾客,这是无可厚非的。赏心悦目就是使顾客和普通大众的身心得到愉悦,所以,这种人像摄影本身就是摄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这种赏心悦目的摄影作品把万千大众吸引到影楼里,而这成为中国摄影艺术尤其是业余摄影艺术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

$ H5 Q: ^7 t) w8 n; S2 B

     自 然摄影作品具有吸引大众的能力,就说明摄影作品具有引导大众的审美倾向的能力。这种以赏心悦目为代表的商业人像摄影流行十年以来,大众的审美倾向已经在悄悄地发生改变。

+ E6 L3 D' Z1 H

随着数码后期的进步,这些技术越来越简单,大家都听说过“磨皮”这个词,实际就是PS中的柔化,最多加点图章技术,所以,这类看似市场份额较大的摄影商品,实际上,摄影本体语言并非有多少。

/ p4 y: Q( G8 Y# A

     而且,近年来,随着一批极富艺术表现力的青年摄影师对商业摄影的突出贡献,作一些电脑语汇的模板,使这一块的技术艺术含量越来越低了。使的目前的商业人像摄影正呈现模式化的态势。

* k4 o* B q8 E+ `3 M8 G9 W

    (B) 惟妙惟肖

, H) }' U9 E5 W: U2 {

    摄影术的出现使得人像再现的“相象”问题变的轻而易举,当代人像摄影的发展又似乎脱离了这一发展方向,尤其是流行的当代商业人像越来越不象本人,而离惟妙惟肖的距离也显得更为遥远。这里的惟妙惟肖当然不仅仅是简单的“相象”,而是在赏心悦目基础上的神形兼似。

% [1 h, a1 x9 J8 C6 ]' P% }

    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作品,一般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3 ~5 B2 |+ W! d0 ^* \; a1 x* Q

    1:摄影本体语言和非摄影本体语言的正确运用

( ~+ Q4 x5 |- W/ \9 b# H6 C+ O* F

    摄影本体语言的运用不以是否赏心悦目为唯一依据,而以能否表现人物的神态特征为主要依据,用光自然考究,曝光准确,体现正常肤色及质感。化装道具不过分张扬和哗众取宠。化装的目的不时掩盖什么,而是要进行衬托,道具只是修饰而不是表现什么。

* k3 }$ F: m) y4 C% C

    2:精妙的神态捕捉和眼神塑造

; J: m8 Y! a3 N6 l" R- o

    神态的捕捉是摄影师永恒的主体,也是一幅人像摄影作品能否做到惟妙惟肖的关键。,在柔美型的当代人像摄影中,应该说在这一点上做得是很不错的。 而在眼神的塑造上就有所欠缺了。这主要是由于摄影用光的平淡造成的。正面的柔光所营造的高调是很难突出眼神的。所以通过光线的运用来表现人物的眼神是这一境界的人像作品的关键。

- i2 g% Y- o- }: H3 N6 Q

这种境界,是我们学习人像摄影的基本底线,通过形的设计,用光,角度,色调。以至服装道具,的配合,达到表现被摄者精神内涵的目的,这是每一个真正想学习人像摄影艺术的人必须要坚定的标准。

J2 A( s1 l* \; b" n

    (C)  个性飞扬

/ i) V6 d6 h6 P3 h. H# ]* t

  人像摄影中个性的张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张扬被摄人物的个性,二是张扬摄影者的个性。

, ?0 s) y- [+ X. A7 k

  从被摄影者的角度出发,拍摄人像的目的无非是留念、欣赏及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从这一点上说,摄影师就是要帮助被摄者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而从摄影者的角度出发,他作为一个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要通过摄影手段、借助于模特的表现能力来表现自己的摄影创意,来体现自己的摄影风格乃至通过摄影语言来诉说自己对生活的确理解。

" }6 K8 J. n# A1 r7 |

    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作品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 ^, S% f/ q9 S$ e

    1:独特的摄影本体语言                             

2 \3 k5 S8 H0 Z: F/ f8 Q: v

     从摄影语言的运用上说,第一境界人像摄影作品的摄影语言运用一般流于平淡,第二境界人像摄影作品的摄影语言运用趋于强调,而第三境界摄影作品的摄影语言运用则重在卓然不群。  用光是摄影最独特的本体语言。 

6 ?. H0 z+ R- ^& R! Q# R

    2:独特的而简练的戏剧性情节 

5 {1 z6 l/ b5 x. i( L; k6 A

    3:展现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

# w3 L! q5 D8 i: m; a/ C

  纯粹的人像摄影也许是不包括自然的,但在这个特殊的环境危机时代,不少摄影者把镜头对准了自然,对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或是热情的讴歌,或是尖锐的批评。

1 V% C/ b j: ]/ R) K. j: u

   4:强烈的视觉冲击

" T: |) p2 ?& I" S# ^, u% v

   无论是匠心独具的光影、别出心裁的构图还是创新大胆的镜头运用,其目的都是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 f, t( @/ Z6 d6 z" V' |7 c, Z4 z

   张扬被摄人物的个性就是使拍摄出来的人像摄影作品要与众不同而富于戏剧性的。

9 b* o; c4 g/ k$ Z ?# d/ E

而所谓摄影者个性的张扬要通过自己个性化的摄影本体语言来展现自己对摄影的理解、对被摄人物的理解、对人像摄影的理解,甚至对生活的理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作品就是摄影者无声的自白。但是,这必须要明白,拍摄这张片子的主题是谁,如果是被摄者,那么突出的个性应当是被摄者自己所认可的[针对于摄影者而言]如果是艺术创作,那么摄影者本人所进行的艺术构思,则完全体现着摄影者本人的个性了。

3 }% Q. O; _4 y. R; A" J- A5 l+ b

   (D) 诠释生命

; h8 F. [$ u8 q# N0 q- H* W3 _

  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刻画了人物的灵魂,是因为它讴歌了生命的伟大,是因为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是因为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大悲大喜。

$ F" |1 K5 Q3 ^4 s) F

  从人的个体来看,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深刻地记录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是悲伤或是喜悦,或是思索或是呐喊。也正是因为它呈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这样的摄影作品才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同时它讴歌了生命的可贵与伟大,面对这样的作品,每一个观众都将为拥有生命而自豪。

/ F& G- d& P* b2 Y9 {" p

 从人类社会的总体来看,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记录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大悲大喜。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的意义已经完全超出了普通肖像的意义。它是社会的象征,是时代的象征,是历史的象征,从这一意义上说,人像摄影的意义远不止被摄者的留念和摄影者的个性张扬。

3 K0 j5 @: Q: t9 m8 V, C, |1 L

  伟大的人像摄影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 `: R+ U( e5 ?! P

    1:强烈的情感冲击

) d/ X1 U- G) @" {8 ?& _: F

    2:反映了生命存在的价值、讴歌了生命的伟大

2 A+ i) m) i* Z, l% ~0 V1 }

    3: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大喜大悲

3 {6 \# p+ C. G) [2 z. M2 {

    4:反映了被摄人物特殊的人格魅力

) g5 m0 p* _0 D% c3 Z

    5:摄影本体语言的出神入化

7 E/ n8 F3 C8 C! I

   比如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系列照片中的《大眼睛的小姑娘》,由于它拍摄出了失学儿童渴望的目光、承载了无数失学儿童的希冀,所以她震撼了无数国人的心灵,同时也使这幅看似普通的人像摄影作品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0 k( s6 ^* @$ a. L# K) J% S4 T' h

   又如哈尔斯曼拍摄的邱吉尔,冷峻的面庞、犀利的目光无不显示了这位铁腕政治家的心灵世界,也是那一难忘时代的精神象征。而他拍摄的爱因斯坦者几乎成了科学的代表符号。据说在拍摄这张照片时爱因斯坦者正陷入对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的沉思,可以看到,在爱因斯坦睿智的目光中,有沉重的悲哀,而这也是这张照片最打动人的地方。

8 E( I. a8 u) W; u( y. Y' Z

    (二)天生丽质与个性好恶

+ f( T- k) U5 w$ h( K* z8 S) a

     前面已经就事论事的议论了人的美丑,其实我们是从摄影的角度谈这个话题,所谓审美,绝不是摄影艺术的独门课题,甚至我们所具体说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都是社会整体的意识在你的头脑里的潜移化,我们要想真正的理解什么审美,那么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美”只有你知道了什么是美,你才有可能涉及到你有没有“审美”的能力。

7 R$ _ b# K" |, o

     正如这个小节栏目所讲,天生丽质是一种自然天生,客观存在的美,可是任何人去看待这同一事物的时候,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这就是个性好恶。个性好恶的性,不是简单的指脾气性格,而是指某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思维逻辑。

+ `0 ~7 k" Q* T/ L. v! D

  但我们在这里,不是自以为是的议论美学,也不是夸谈艺术,只是因为我们要拍出美的片子,要拍出美的人像,那么这一段鲍昆老师的话语,提请我们要认识一个问题:那就是美、艺术、(审美)、究竟是什么和为了什么。也许我望文生义,如果我们想拍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像作品,那么我们的创作初衷是否“这些思想观念来源于社会进程所产生的现实需要”进而“积极参与社会的变革和调整社会运行的平衡性。”了呢?

$ ]5 s' m9 `( g) G& \

   “人们一进美术馆就有一种潜意识在告诉他这是进艺术殿堂来观看高雅的“美”的艺术,殊不知就是这种意识导致了艺术脱离了它在社会伦理向度上的力量。我觉得的这是一种非常陈旧的习惯意识。我们被古老的“美”的意识遮蔽得太久了,虽然现在随着现代批评对“美”的批判,大家已经非常慎重的躲避“美”这个词汇,但是替代性的词汇却又成批的出现了,总是忽略艺术的话语作用,还是把其当成那种玩赏的物件,我想是食古不化的缘故吧。不要一沾有关艺术的话题就回到传统美学的意识里像一个普通艺术爱好者那样看问题,要知道当代艺术早就不是以往的艺术了。它只是一种以艺术的名义发出的社会话语声音,最后的落脚点是说了什么样的话,指出了什么问题。

6 }/ p! v3 @4 G% s

      关于视觉艺术也形成了一整套的科学体系,比如视觉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和艺术哲学的“美学”。与此同时,各种行业的规范也越来越完善。这些本来都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过分的自律性和自足性都会导致走向反面。学科性的艺术意识形态走到上世纪中期已经走不下去,视觉艺术的学问越来越精深,但却离现实的生活越来越远。

9 S8 K# b7 P7 N' J# K# U% E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也意识到,艺术的出路在于方式、形式之上的思想观念。而这些思想观念来源于社会进程所产生的现实需要。也就是说,艺术的重要性在于艺术家和批评家之间有效的配合,将其行为性质归属为知识分子性的话语主张,来积极参与社会的变革和调整社会运行的平衡性。”

0 T+ ?6 J+ _+ E4 E5 ?! Y1 u# F( J

     当然鲍昆老师不是针对我这个话题谈论的这些事情,而我也是断章取义,也许我的不恭已经直接曲解了鲍昆老师的原意,不过我依然愿意:“不要一沾有关艺术的话题就回到传统美学的意识里像一个普通艺术爱好者那样看问题,要知道当代艺术早就不是以往的艺术了。它只是一种以艺术的名义发出的社会话语声音,最后的落脚点是说了什么样的话,指出了什么问题。”

2 V6 c- r. d- w1 p1 Y

本来摄影发烧友,能够被称为普通艺术爱好者,就相当高兴了,但这句话,却给了我们清醒的告诫: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美,美学,审美,以至摄影)早就不是那种披着神圣面纱的维纳斯女神了,(学识才浅不知艺术女神是哪一位),现实社会的艺术只是“一种以艺术的名义发出的社会话语声音,最后的落脚点是说了什么样的话,指出了什么问题。”

, u6 X! P2 ?+ S$ v3 ~9 p/ ]

     摄影者是通过自己手中的相机,捕捉记录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镜头后面的那个头,去“决定瞬间”。画面的真实,永远是摄影师眼里的真实,那么所谓的天生丽质,实际也是摄影师个人好恶而表达的一种镜头语汇,如果我们真正想把人像审美具有了社会意义,那么我们拍摄的片子(无论是漂亮MM,还是胡同板爷)我们审美就绝不应该是个人好恶,而是我们个性化的审美之后拍出来的被审美对象,不仅仅在于其天生丽质,而且一定要:“一种以艺术的名义发出的社会话语声音,最后的落脚点是说了什么样的话,指出了什么问题。”。

& I. S: z6 g" s7 |

    (三) 美与丑的相对性 (政治与时尚)

4 p3 k) W# J* Y0 @

     我们是中国人,说话要实事求是。美与丑的标准,在中国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问题。当我们认识到“真善美”是时候,虽然没有什么政治上的封杀,但依然成不了什么学术的上的气候,致使中国人依然在审美问题上,没有一个清晰简洁的标准。

3 N1 v2 Q6 S& v: |' h _- o

     我从小就受到的教育就是: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得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好像西方的宗教,说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所以人必须随时要警醒自己不要因自己的贪欲,而影响自己的来生。儒家也说“一日三省吾身”无论是华诞30年,还是改革开放30年,这种人性上最基本的东西从没有得到确切的明示。所谓拨乱反正,都是一些政治上的游戏,真正对于什么是人性本身应该追求什么,从来就没有人谈起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究竟什么该是核心,什么该是基本是非的衡量标准,依然是人民绝不敢议论的话题,那么推而广之,所有的上层建筑,能有什么是非观念,能有什么真正的审美标准吗?

' V5 P% ]2 D7 d$ C9 P1 f

      我不知道政治究竟是是什么,我觉得只是一种学问而已,而作政治的人,只应该是一种学问的学者。国家的管理(统治)只是某一种学术上的实践,而国家管理者只是某种社会功能方面的公仆(以至是这门学问的学者或专家而已)。如果偏要把这件事弄得跟封建社会一样,无非就是万寿无疆,或紧密的团结在周围这种陈词滥调罢了,即使是暂时的没有什么大的笑话,其实谁心里也明白,自由的真正意义实际是每一个人的真正自由。

% d. q) v' t3 b6 v% i

      既然大环境是这种样子,必然要直接体现于现实的审美风尚。这个审美风尚的意义,绝不仅止于今年流行红裙子,而是人们从心里到思想;从思维到实践;从价值观念到行为追求;从利益取舍到审美界定。我前面连篇累牍的写了很多细腻琐碎的审美细节,一是想说明自己是实践而后的体会,一是说明这是自己个人的心得体会,起点不高,体会不深,这是我们这一代知青,没有受过正规院派教育的必然结果。以一孔之见,信口开河。但我依然坚持写下去,我觉得现在很多人不是依照真善美这个审美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准则。一切以利益为最终目的,使得我干脆以这种赤膊上阵的形式,让人们知道,还有很多我们这样出身经历,学识水准的摄影发烧友,他们依然愿意真正的探讨摄影的真谛,学习摄影审美的基本道理,肩负起摄影的艺术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从而让自己的镜头,为这个社会“说出点什么,指出点什么”

d: W" m1 T- [. `

     光脚不怕穿鞋的。我没有任何摄影组织的身份,说句过头话,佳友在线的VIP加入要交100元钱,才能实现名钱交易,我是农民,也没有物这个虚名。上面的文字一是转抄于蜂鸟,一是转摘于博联社,该咋地咋地,我觉着好,我就引用,但我绝对不具我所名或拉大旗作虎皮。我很反对在网络上用转帖的形式给自己挣分(甚至欺世盗名据为己有)我觉着这是掩耳盗铃。我在图书大厦工作,什么书不敢说见过,但至少新书还是有机会先睹为快的,如果摘抄翻印据为己有而为一快,我真理解不了,这叫什么?话赶话到这里上海有个大师LL,经常有一些著作发表,虽然初见很受启发,后来突发疑问,怎么出了真么多的书,还只带个副教授的头衔呢,看来老天有眼,该是您的就是您的,拿别人的东西做文章终难成气候,而老猪不才,即使偶有转摘,片子还是我自己拍的,这一亩三分地肥水不流外人田。说这话的意思就是,世上的风尚,都是所谓的名人引导潮流,如果你自己对于名人没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实际正是你自己心底对于名利的欲望没有摆平,觉得这样也能获得名利,从而导致你自己对于世间的事物没有了正确的审美标准。在现实社会中,即使你不是一个政治投机者,或者不是一个商人利欲熏心,但是即使是很自我的玩玩摄影,即使是为了自娱自乐,也要时刻警醒自己,社会上的价值观,甚至是流行风尚,绝不见得就是世间事物的审美准则,而自己要想拍出能够传达自己心声的片子,还是要思索自己是否用真—善—美这个世间的简单道理,来指导自己的摄影审美思维了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0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聊人像摄影--5闲聊人像摄影—5

  $ M1 n6 f& Z3 ?$ H1 H7 R' ^2 `

闲聊人像摄影—5

0 s1 n# |7 R1 Z7 d5 _9 n3 n3 P

 

4 q9 N! v# a4 X2 ]. P

     终于坚持下来,可以和您说说最后这三个话题了,这就是第三节的后三小节:

( q F' J5 _9 Z

    (四)在熟视的平凡中挖掘美丽的独特

# S* G9 k) m4 B% n, [

    (把一个人放在社会中整体观察与通过一个人的刻画折射整个世界)

+ |0 ]+ p' g: i m) o: |2 w9 _0 |3 e

    (五)你的心灵有多美,你的片子有多美。

$ Z6 ^9 t# A8 O* L/ e2 S1 b

   (无我有我,批评与个性,个性与艺术)

7 h$ I/ t: c) O9 R2 n/ g& G+ c

   (六)功夫在诗外。

+ t, m7 \+ I; r6 b; J: ~8 S

   (艺术的真谛在于哲学的思考,而美的结论在于心灵;而心灵的归宿,要读一点宗教)

0 x( j f, L3 k

     这三小节,基本上不是专对人像摄影审美的一些感想。

" ^8 K8 D+ ?1 V$ |: G$ l3 n% s8 ^) F7 d

 

8 |+ v2 w4 ?2 J T# d8 S( E8 W V1 _

    (四)在熟视的平凡中挖掘美丽的独特

6 Y" B. ]! M8 {

   (把一个人放在社会中整体观察与通过一个人的刻画折射整个世界)

C; {0 A0 R. y; [# K. z) j0 w

    在这个小节,我想说说自己对于观察的一点想法。

5 v6 [9 n, p. X5 m Z& K

     一个人,一件事,美与不美,孤立的看和有联系的看可能得出结论是不一样的。譬如,我们都去拍车展,可能很多朋友是为了拍车展的美女,这无可厚非,从艺术的休闲娱乐功能讲,拍养眼的美女逗个乐,也是摄影这个玩意的一个乐趣。但是我觉得,玩到一定的时候,就不可能总是局限于养眼了。我拍车展,除了拍漂亮的外表容貌之外,我也有意的在考虑,当下的审美时尚是什么?什么样的厂家,请什么样的模特,做什么策划,穿什么服装,最终是否能够真正的体现出这个品牌不可言传的追求,是否能够通过这些模特的展示,表达出这个厂家的企业精神。而一旦能够把一个单一的模特,与她所在的环境,人物,角色联系起来考虑,那么你所观察的要点,就不仅仅是她的面容线条,而是要观察出她究竟在你面前要表现什么?这仅指一个小环境,如果把一个人放在一个社会的大环境中去考虑,那么这个人究竟显示了这个社会的什么特殊亮点,她的容貌外表,他的形象丑俊,就不仅仅是简单的长相身条的审美,而是在这个社会的时空中,她的外表与他所代表的形象是否真正有社会意义的审美价值,从而我们决定自己是否应当举起相机的时候,镜头就不仅仅对的是一个美丽的躯壳,而是整个社会链条的一个要素,一个分子。

2 j6 a) q$ j: ?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去看待在熟视的平凡中的芸芸琐事,那我想挖掘美丽的独特,就不仅仅是和别人一样看到的多是外表的相貌,而在于对于这种美丽的审视,是基于立体的联系的角度来分析观察拍摄对象,这样拍出来的东西,肯定会有独特的审美情趣的。

! ^: q/ a* C, A6 f

     反过来说,我们当把镜头对准某一个人的时候,同样我们也要在考虑:我的片子,我的作品就是要通过对于一个人的刻画展示整个世界。那么我们在考虑与周边联系的前提上,就要着重挖掘拍摄对象自己本身具备的所有因素中,哪一个(或某些)更能够展示“某一个”所代表的社会性,某一点,某个环节所能表达的社会语言,这就使自己的作品有了思想内涵,有了审美取向。也许有的朋友会说,大众的审美与个体的审美绝对有差异,最后,回到社会审美价值的衡定上,肯定曲高和寡,甚至是落个哗众取宠。我倒是这样认为:与其视而不见,不如一孔之见,与其曲意逢迎,不如和者盖寡。仅从艺术上说,模仿是没有出路的,唯有创新,才是前进的根本。而对于社会上的一些问题的看法,尤其是作为纪实摄影,一定要坚持良心,保持良知,如果从我们这些原意为社会留下真实影像的人,就开始装傻充愣,回避现实,而把镜头偏乐于一些粉饰社会的声色犬马,还要侈谈什么人像审美,我觉得这真不像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洗礼的中国人!

$ S6 e, k' o, r, @2 S- ~

 

$ p |3 m9 y& }9 y$ l& i

     (五)你的心灵有多美,你的片子有多美。

) ]# N, q5 ?% E& ~( y

   (无我与有我,批评与个性,个性与艺术)

. q& W4 U6 P+ n, w6 Y' T

    原来我们上学的时候,都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学艺就怕眼低,只有眼高才有手高。而作为摄影审美来讲,您的心灵有多美,您的片子就有多美。当然这有一个客观的因素,就是新手对于照相机本身的使用还不熟练,所以还不能通过镜头语汇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

0 u2 S% i" n, f8 p. g) {9 P) Z

     可是如果我们把摄影不仅仅当做一种娱乐,而且当做一种社会诉说责任的时候,你会对于自己所针对的内容,采取哪种审美甄别呢?我想这不是苛求,而是想认真把照片照好的人,最好先考虑一下的问题。

0 I0 ~; O' \: b$ A8 k5 a3 ~5 }& Q2 e

     题材的局限,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审美效果,可如果在同一个具体环境之中,为什么有的人会拍成这个样子,有的人会把镜头对准了一些别人熟视无睹的瞬间,这肯定有技术水平方面的原因,但我依然认为要想把自己的片子拍的有深度,有思想,有看头,仍然要考虑,技术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没有思想去拍摄什么样的内容,依然是问题的主要方面。

- q, N( `& x! g7 X6 Q, n8 f

    片子有自己的风格,那是一种追求,现在客观讲,摄影作为艺术,相对于其它更加成熟的艺术(譬如京剧)来讲,不仅没有什么确切的源流师承,而且行当(分门别类)归档至今也还是一个喋喋不休的课题,那么就更别提什么梅尚程荀的流派风格了。但这也绝不是说,现在的摄影人,就可以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今拍美女,明拍落日,拍了荷花又拍箭扣。玩可以,但要想玩出点路数,玩出点成色,对于自己的把握还是要检讨思忖的。可以适当的拍一些各种题材,从而学习借鉴更多知识技法,可是要想把片子拍好了,还是要以认真坚持的态度来对待题材的选择,从而也在自我风格的建树上,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

0 \: Y. `4 j1 [" u

     我们都喜欢表扬,甚至也言不由衷的虚言敷衍别人,明明知道自己的片子不怎么样,还是喜欢看到别人的逢迎,就在这虚情假意之间,不仅摄影技术(艺术)没有得到任何有益的教诲,而且也把自己作人的准则给弱化了。我也知道自己,有一个不好的毛病,就是对于赞扬我的回帖,基本不回帖,致使我在各个网站的点击率都是呈下降趋势。我知道这很不礼貌,在这里我向各位请罪了,不过我还是想坚持一下,有不同意见的争论,我肯定回帖,如果仅是一种客气的礼貌,这里我就和诸位说,请原谅我没有及时回帖,您的心意我跪领了。

" V+ r3 _# g1 p7 O6 a& j5 x

     从每一张片子的具体分析讲,绝对允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大家都是在批评和被批评的过程中逐渐走过来的。自己在没做斑竹的时候,也希望别人给予关注,加精置顶,可是一旦自己做了版主,又要时刻注意,网站版块的人气指数。对新来的朋友要注意鼓励,对于有个性的网友注意说话分寸,就在这人情往来之间,我们对于艺术本身那种应该严谨苛求的态度,就被分解或搀兑了。我也幻想着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平台,有一个理想,有一个追求,是一个沙龙,出一个提法,掀起一种观念,在波澜起伏中潮起潮落。虽然最后没有什么值得留青的建树,但是在这种过程之中,我们享受了为追求艺术理想过程之中的那种境界,那种幸福。我知道这些都是我五六十年代的教育症结,这些想法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绝对只是一种笑话,可我毕竟是我,我做的这些毕竟不是建筑在损人利己的前提之后,所以我依然愿意用一种八旗愤青的状态来对待摄影,对待艺术,对待审美!

) `2 Q ?7 e2 @ [. t" s9 g

   (六)功夫在诗外。

; ]9 V; P* ^+ o! n

   (艺术的真谛在于哲学的思考,而美的结论在于心灵,而心灵的归宿,要读一点宗教)

) `: Q t& j1 t" N5 O4 d

     我们这一代人,是没有机会真正接触哲学的。而要说绝对的不知道那些名词,也不是实话。我打文革就听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知道对立统一,知道矛盾论和实践论等等这些名词,但我想这只是一种宣传的效应,后来也知道了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还有自然辩证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是我益发地觉得,哲学不是学问,而是一种为政治服务的厮杀利器,因为它可以指哪打哪,因为它是辩证的,谁有权谁就可以辩为我正!可是为了文凭,我还是反复的看了读了背了马哲政经艺术概论,虽然有些名词倒背如流,令人作呕,可毕竟入芝兰之室,久而浸染其香。觉得哲学完全不是我们被接受再教育时的那种意思,当然我现在也说不清哲学是什么,好像就记住了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实就这两个词,如果真能弄明白一点一毫,我想我们早就会知道我们现在这种生活状态,还配不配称之为人类一族了。

( g" I- o5 E, B& G

    因为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科学,那么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摄影也是一门科学,摄影审美也是一门科学,那么我们能不能也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观察,把握这些事情呢。如果我们能够立体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看待分析摄影审美的一些具体的,个性的,自我的片子,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想我们大家交流起来,可能就会更有内容,更有意思。

' h& h* h. }; q8 D0 V

     我没接触过宗教,我从小就灌输为一切信仰(当然除了毛)都是迷信,其实是之所以无知者无畏,就是因为无知。随着年龄的增大,也有阅历的原因,觉得所有的信仰都是被人拿来骗人的,尤其到了法轮功那一段,本来想读点宗教方面的书籍,一看到很多事情也弄不明白,别找事,干脆还是先考虑保住饭碗喂饱肚子吧。现在书店工作,总是还能接受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尤其现在网络的普及,自己也不时的浏览一些自己曾经因偏见而蔽塞的内容,逐渐对宗教有了自己的一些新感受。其实我的骨子里已经煨烂浸淫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所以要真说起宗教,我现在就是这样:一,敬畏,二,敬而远之,三,信仰自由,而有信仰的人,就应该比没有信仰的人得到尊重。我既然没有信仰,就应该尊重有信仰的人---即使他的信仰我不了解,可作为人,活一辈子连信仰都没有过,那还叫人吗?

; ^8 ~& \' j+ T3 F4 W9 O% O# K" E/ c2 ]

      实话实说,我真正对于宗教的看法改变是在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在上大本的时候,杨琪老师再次的讲《新艺术概论》,讲到艺术,讲到哲学,我说怎么很多现实的事情,除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因素影响之外,用这些大道理也都解释不了呀?老师讲,艺术的很多事情需要悟,人生的很多事情,不可能都有既成的结论,为什么有宗教,为什么有信仰,因为人总要有一个精神世界,而这个精神世界的打造,很多事情用直白的科学道理是不可能完全解释清楚的。我知道老师说到这里已经很明白,毕竟他不可能在工艺美院的讲堂上宣扬宗教,但是他给我们这些想真正探求艺术的学生,指出了更宽的思路。具体的并不是最重要的,给你一种更宽更广,跨越时空的思维逻辑,这是我的真正收获,而我自己也最后悟出了一些:艺术的真谛在于哲学的思考,而审美的结论在于心灵,而心灵的归宿究竟在哪里,还是需要读一点宗教。

/ x, I- B! H7 G1 j0 ?

这篇文字基本结束了,占了您这么长时辰,我再次的给您鞠躬拜谢了。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0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0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5(10.7.23)

发表于 2010-7-23 1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城根儿在2010-7-9 14:35:00的发言:
0 ]; h+ e8 g3 I( _+ L) `$ H

大作慢慢细品

. l" |5 ]6 F* R& F* P% e

这张片有点意思   喜欢

2 r) A$ G- d% _% A8 s

 

& m% |- `+ P- d/ O: X. M% [

 

$ @* f/ Y. u- Q* h8 K ]' h2 |

 同。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有点意思.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 j* y# r* p& A6 K1 @: T

发表于 2010-7-23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全下载,学习!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0-7-30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网络琐事

  8 \; q7 O+ b4 x

我的网络琐事

* S0 }4 z1 X z9 k

 

6 l: d- W' e4 X6 r7 Z1 Q' {( [

      现在,每个人都有机会上网,可能全中国有一半甚至更多人可以称之为网民,但是每个人几乎每天必定浏览的网站(还不是注册登录)如果没有特殊的需要,我想不会超过10个,这就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客观的现象,说不上这样的习惯好与坏,但想扭转也很难。

3 ]9 h k# B; \7 s$ ~

     可是回过头来,大概一般的人上网历史也就是几年,可能基本上都是这个世纪的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这段时间既长又不长,不长是大家都会认为,网络的诞生虽然很短,但是因为网络今后发展的时空,现在的科技水平还很难说清楚,所以网络会不会消失在什么时候,绝不是现在的话题内容;而所谓长,只要是5年以上网龄的网友,都会有各种的上网经历,而且肯定有抉择和重组的事情。如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这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呢,我觉着绝非小题大做或哗众取宠。

. f# ~- q5 h; V1 w& `' Y2 T

     网络的存在形式,对于普通网民来讲,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网站来认识接受使用网络的。那么,每一个网民对于每一个网站是什么样的态度,就是一份最鲜活最原始,最科学,最可信的科学调研数据。虽然这个问题有着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诸如经济条件,时间限制,个人喜好,工作需要等等,其实正是这种差别,造就了中国有这么多的网站,这么多的网民。我觉着如果有人真想做这件事,对于网络发展到今天,如何打造网络与网民的结合点---网站,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 D6 ^! n4 f' t9 ]$ u

     自己是做不了这件事情的,原因就不罗列了,但这件事毕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我就把自己能够想起的,自己如何接触认识网络和现在经常登陆的一些网站,说一些自己的看法,可以确切的说,这完全属于个人看法,既没有攻击的背景用意,也不代表其他人的意见,即使说一些过头的话,也只是一种个人的理解,可为什么还要坚持自己个人的角度呢,就是为了每一个人说的都是一种个人的真实,至少这个人的意见就有了参考价值,否则,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探讨,没有科学的态度是行不通的。

# ?1 o" Y; N* R: u% r3 e5 R: E- ~

     自己究竟是什么时候上网的,我也忘记不大清楚了,查了查帖子,只有蜂鸟的原始记录最为齐全,有个帖子是04年2月的回帖,可以使自己想起至少在03年自己就开始上网了。虽然说不上是早期上网人士,但毕竟是8年以上网龄了。

; l0 @7 f, @, j( h( L8 a

     自己刚上网的时候,曾经对于网络非常的崇拜,甚至把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个版主,作为自己的一个努力目标,当然现在这个目标实现了,不过自己当时就有一种概念,就是摄影人本身要看得起自己,别老让玩文字的人,说玩摄影的没文化,所以我要是当斑竹,我的片子(发帖)一定要图文并茂,身体力行,虽然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但自己还是执迷不悟的坚持着。下面是我做斑竹发的头一篇文字,也在几个网站贴过,恕我不恭,再贴上来占点诸位的时间吧。

5 |8 H! X* p* \. B# ^6 ?

坛子的臆想

v* ]( Q7 Y8 }7 p% H9 U

    大家都爱泡坛子,自诩为泡菜,可从未听说过谁为泡菜汤。泡菜之所以有滋味,可以讲,基本是与泡菜汤发生化学变化而化腐成奇的,而泡菜汤的成分一是佐料的配置,二是炮制人的造诣。佐料无非是审美标准,风格特点,作风习俗,以至相对有些各色的约定,以成规范。有了这些,泡菜汤才有了特色。炮制人自然是斑竹了,有了造诣,平常的佐料,有了火候加上配比,这样的泡菜才有滋味。
    可是有了这些,白菜箩卜(图片,转摘)掺在一起,也成不了泡菜,还得有泡菜汤。
    论坛=论谈。谁是泡菜汤,论谈才是泡菜汤!
    批评,指责,评论,以至言辞过激的一孔之见,再加上表扬,评奖,还有些许的捧脚酸臭气,最后与白菜,罗卜,花椒,大料的红脸白脸一搅和,这汤才有滋味。
    说到这,还是这句话:只有有了泡菜汤,才能出好泡菜,想当泡菜的,想想是不是这样一个理呀。
     还是泡菜汤。

9 j# g. F' c6 {( g) ~

  那得坛醇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有容乃大,尤其要容许相异的观点,也许有人会说,那不成了嚼老婆根子了吗?老猪以为,一口坛子血雨腥风还谈不到,有点刀光剑影总比一潭死水活奋的多。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总比无人喝彩,还死要面子活受罪好的多。
老爷们既然想玩儿,还怕议论吗。怕就怕没的说,而不怕信口说,再说,说话在此的人也想有人相和,加上文责自负的坛规,还是往泡菜汤里多搀些佐料吧。当然,人参,鹿茸之类的补药,只要货真价实,多多益善!
    离不开的泡菜汤
    泡菜汤的进货渠道。老猪在书店知道,最好的刊物,实际是远在边陲的贵州人编的那本《读者文摘》,摘的多,选的路子就多,各路风味选优,自然读的也就多了。
   譬如有个大坛子,PS秘籍传授了好长时间,姑且不论这些文字,其实早有成书所载,单从点击率来讲,各种有益资料的转登或摘抄,还是受泡菜欢迎的,所以为了泡菜汤的香浓醇厚,就不怕四方来和,好的转载文字,信息,甚至应比泡菜本身的意义更高。

; Q w: U8 |. E6 d+ r: C% u$ m

                          (2003年冬日,与深绿酒后)

6 c5 Z; o, y. E& V0 q

 

% I( L( a% {6 P7 d

       网络对于摄影人来讲,的确是一个交流学习的便捷平台。但是摄影艺术创作独自运行个体性较重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这种个人性格化的交流平台,更具每一个网友(摄友)的个性得到了加倍的张扬。我所知道的摄影网站,大概只有佳友在线的北京版VIP需要交纳100元钱才能发稿交流,其他网站似乎都没有任何的门槛,所以来去自由,完全取决于网友自己的个人好恶,说不上什么具体的原因,也许你就来了,也许他就走了,但严格的讲,肯定在这一来一去中,必有一些可以探讨的因素。

/ p+ }# P6 _+ G& q

     京城的摄影网站,从我个人角度所知道的讲,首推的似乎是无忌,车坛,佳友,蜂鸟,或者说这几家的摄影网站开设的时间比较早。我一开始上网,基本上就是从这几个网站开始浏览观摩的。不过自己参加网站活动,是在一个至今怎么也想不起来的网站开始的,因为当时这个网站也是挂在蜂鸟里面,当时的掌柜子就是NZ80。当时玩的路子就是和现在蜂鸟的路子一样,拍MM。由网站组织者找模特,找地点,大家交一点费用,然后晚上腐败一把。参加第一次的活动就是在03年冬季,在后海路西的第二家酒吧拍摄MM。现在这个酒吧还在,名字可能改了。掌柜子是京城某大报的美编,才气自然没的说,风度翩翩,而且可以讲没有什么经营目的,完全是为了玩,所以在那一段时间,拍片是一种收获,交友也是一种收获。现在能够还在网络里面活跃的大腕,就不拉扯裙带了,有几个人譬如听蓝、深绿、八怪,捷森,黑肉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 ]( V1 Q) O6 c# N f0 M

      因为网站毕竟还是要经营的,所以这个网站就没有很长时间就停办了,但我依然怀念那一阶段相交识的朋友。

& X& [$ ]+ a& _7 J3 R

在那一段也跟着蜂鸟活动,内容无非就是那些,不过蜂鸟组织过我们去河北贫困地区赠书的拍摄活动,我依然记忆犹新,那时也接识了蜂鸟的组织者狄狄。

/ u4 l* Z8 R# L

     在这个阶段有几个网站又开始兴办了,一个是馨怡网,一个是国色网。掌柜子都是好朋友,所以在馨怡网我是人像版版主,而在国色网是交流版的斑竹。

9 G$ v' M& H% w( k9 F X

      这两个网站都很有特点。馨怡网是借助于打造企业文化的平台,利用掌柜子的社会资源,把社会上的一些摄影朋友聚集到这里,推动本企业摄影活动的开展,也确实火过一阵,但这种模式不见的所有的网站都能够借鉴。而国色网是八怪搞的。他拍摄人像的确当时在蜂鸟小有名气,而当时京城专拍人体的网站也就是狮君的还凑活,其它都不太正规。几经周折,国色还经历了几次的变动,虽然现在被整编了,我觉得说这个网站属于扫黄的对象,是不确切的。我没正式参加过一次收费的人体拍摄活动,只是有一次旁观过,但我一直在网站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讲,对于中国的人体摄影如何发展,这个网站的努力是不应忽略不计的。

, L: |% p9 E& J: }3 F

     在这个同时,我曾经加入了车坛影协,认识了老顽童,小林。我的网名ZTC.可以讲这个网站,现在依然是京城(包括外地)摄影者很认可的一个网站。因为网站网页的设计格式和自己的初衷不甚吻合,所以即若即离的,没能够在这里坚持投片交流。

' w, G9 m; d, Y W

     06年自己觉得拍摄的主题应当摆到自己拍摄的议事日程上来了。通过网络,结识了老北京网,自己第一次活动发的片子,第二次就被册封为专业摄影版版主,关于这个网站,有很多可评可点的地方,但从我现在的信念讲,只要这个网站自己不消失,我个人是不会主动放弃这块弘扬老北京文化阵地的。

9 p& W. ?6 ?- L4 [9 g0 Q

     这一阶段的前后,自己也加入了佳能摄影沙龙和顶之酷。沙龙的加入,关键在于这里的风气比较好,一是拍摄的目的主要是自娱自乐,在拍摄中享受拍摄的生活情趣,一是这里可以讲,没有一些什么结帮拉伙的恶习,年龄段基本是中老年居多,所以都很自重,加之组织者很敬业,这里还是一个很可心的摄影娱乐平台。而顶之酷,虽然人数不是很多,但在京城,还是提得起来的。掌柜子P8,是蜂鸟的人像版第一把交椅,也算是摄影网络界的元老,而且摄影技艺,人格修养都是有目共睹,所以,我在这里也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

! ?$ S6 F/ S- l% m# B4 y4 N. o

     再后来,因为总拍角楼,有幸结识了李少白老师和大脚。所以前后就在快乐影友和番茄网注册了。因为自己知道,自己的有些做法比较个性,譬如自己不太愿意回帖,倒不是手懒,而是,对于不同意见,同意不是心里话,不同意又容易不尊重人,所以自己表示可以积极参加网站活动,但不宜担任版主。

/ p, K% m Z) _9 @

     至于不是摄影类的网站,自己在博联社和京华论坛茶馆也注册了。在博联社的确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但是它不是摄影网站,所以在这个方面有什么或缺之处,也是能够理解的,而京华论坛是千龙网的一个组件,去的时间不长,也结识了一些不错的老师朋友,就不多说什么了。

; E# f2 K1 O1 {+ i3 `

     网站,在一定意义上说,应该是一种有思想共同点的人群集结的地方,但是现在把网站定位于此,过于书生气,但是我觉得,艺术之所以会产生流派,掀起思潮,肯定在先期物以类聚的组织上,有比较确切清晰的行为过程。从另一方面讲,一个组织,一个协会,总要有一个宗旨,一种追求,这种共同的思想追求,理想信念,才是一个组织的内在灵魂,现在网络只是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如何打建,如何运作,如何经营,如何发展,这似乎也是一个应该议论的话题,而具体到摄影网站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我抛砖引玉,希望喜欢摄影的网友们能够关注这个问题。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楼主| 发表于 2010-7-30 0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楼主| 发表于 2010-7-30 0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我的网络琐事(10.7.30)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0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戏探京城出书热

  2 i2 x2 F" v1 z/ Q3 D! W

戏探京城出书热

9 l4 [9 S0 Q$ E( }% l$ x

 

* K" q0 f: W! S5 d i

     这一阵,最热的当然是冯导的《唐山大地震》,看着冯导挣钱哗哗的,难得政府百姓都交口称赞,儿子也是干这行的,我就想从冯导那讨点秘诀,功夫不负有心人,冯导出了本新书《我把青春献给你》117页头一行“一大原则,只触及社会问题,不涉及体制问题”我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毕竟人家的脑瓜多聪明呀,可我撂爪就忘,觉得凡事总归冤有头,债有主,问题看在现象,成因还在本质,说点什么事总想透过现象,打探点本质的原因------所以我当不了冯导,钱也不能两边挣了。

( N; s9 v: a& k

     听说什么热门养生类的图书出了几位大侠,因为自己在图书大厦工作,所以这几本书都见过,我也见过几位讲座的老师,说实话,出版社搞讲座,我总觉得有点像看文艺演出,当时高兴一阵就算了,要是他们讲的都管用,还要医院大夫干什么呢?毕竟我还要尽地主之谊,所以接待过的几位大侠我还是有印象的。譬如张大侠,我当时一见面,的确有点江湖国粹的味道,不是很像大夫学者,而当他说到:主治癌症的专家自己得了癌症,还得找他看病,他用这类偏方治好了,那位专家在感激之余,怎么都行,只是请他不要说出此事,否则他这个癌症专家就没法再混了。听到这里,我觉得这至多也就是个科普讲座而已,其它还不能太当真。没成想没过几天,这又成了一个炒作的新闻,说这说那的都有。可我倒觉得一件事(一本书)不是孤立出现的,肯定有其社会因素在里面。看着什么事热了,首先肯定是得有火在那里熏着烧着,那就先看看这火是谁点的,谁在扇风,再看看这火着在什么地方,供给火燃烧物的赞助商又是谁,我想,围观看热闹的人,这时候八九不离十就该知道,这股热该不该烧到自己头上了。不过谁对这股养生出书热感兴趣,谁想打听点京城的出书热的事儿,还有一些和出书热有关的花边新闻,我这个在书店混了几十年的老美工,就和您唠叨几句。不过这些话是想哪说哪,您可别当真!

9 ~7 c) e# T0 ]- |7 x

    本来书是用来传播知识的,可自打毛老头把自己的工作日志变成了个人选集之后,既扬名又得利。上梁不正下梁歪,继承发扬光大,活着在位的领导要出书,活着不在位的领导更要出书,当然死了有能量的也要出书;领导出书名人自然就得出书,不是名人想当名人的更要出书;有钱没地花的想借出书扬名就花钱出书,而想挣钱借出书骗钱的,也就更得出书了!所以您一进了书店看似热门火爆,摆墩推荐的品种,您得悠着点,这堆书不是利火,就是欲火底下拱着呢,要是稍一轻信也赞助个仨瓜俩枣的,那您说京城能不出书热吗?

0 O/ E& Z, P0 m, J( v' ?# Q) ~/ E

    书在中国,自然是逃不出舆论工具这个紧箍咒的。

5 i- H/ P9 V* U

    我曾经跟着搞过一年中国图书史展的筹展工作,开展之后,我才调回图书大厦,所以多少也知道了一些图书的知识:

: ]$ m& ]7 I, A. c1 N, Y: k

    像我们口语中常说的,本,册,页,出版,版本,刻印,印刷都是历史演变而来,譬如文言一点的词:付梓。梓是一种刻版的木材,实际就是审稿完毕准备刻板,可用文言文说,就是回答作者,已经制版印刷,写作编审的事情已经大功告成了。至于什么行业用语:开本,版本,经折装,蝴蝶装,骑马钉、腰封环衬、天头地脚、胶印短版、平装精装、出血闷切,铜版胶版,以至到分色扫描,激光制版,开张印数,版本归类,条码标记,要是罗列起来,绝不是三五年能说的清楚的事。

4 t$ B: k$ l9 @" f( c6 }. W

    我参观了扬州的雕版印刷博物馆,多少对于原来中国的印刷出版史有了星点的感性认识,而中国究竟是什么时候有了新闻出版的管制,由于这方面的资料不是很确切,只记得在话剧《茶馆》有句:“莫谈国事”。似乎在民国初年,甚至到了抗战时期,也没有很清晰的历史记载。(在国民党时期,这方面在网上有这么一段传闻:在中国,提起“新闻自由”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据统计,国民党政府为管制报纸、通讯社、新闻记者及图书杂志出版事业、书店、印刷所和戏剧电影,颁布了二十九种特别法规。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民主的中国报纸,就厄运重重,动辄得咎。——《新华日报》1945年3月31日)

) \ @, l& B* Y% p& o4 d3 J4 D, O

    而新中国的书业,现在就是说由延安这边的新华书店和旧中国公私合营共同发展建造起来的,不过根据中国的规矩,新中国的好事肯定是共产党办的,所以现在中国书业书店的历史源头,固然还有一些诸如: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的历史正据,但官方还是要定位于延安的毛老头题字的新华书店。固然人们也不会问,那荣宝斋,宝文堂,三联书店(生活,读书,新知),原来中国那些不是共产党的书店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反正现在卖书的或者叫新华书店,或者是“二渠道”,也没有人问你姓社姓资了,即使有漏网之鱼盗版翻印的图书上市,这也查不到卖书的书店头上,因为原则上中国的书店本身是不生产图书的----这和中国历史上或国外出版发行(出书卖书)完全不同,虽然也有个别出版社,有读者服务部,但还是要通过书店把出版社的书卖出去。所以即使卖的不是正经出版物,卖书的也就是判个进货把关不严售卖盗版图书而已。

0 i5 U- s# K+ ?, U" f( z) u

    说了上边这些话有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中国特色,就是从源头上把舆论控制起来。现在全国据说有500余家出版社(可能没有一家是私营出版社)而发行售卖图书的就是主渠道(新华书店)和二渠道。我是79年返城进的北京市新华书店储运部,但好像从那个时候起(或者更早)就知道了各省市和新华书店总店只有业务关系(京所)而无行政隶属关系。据说书店上属出版总署,归口属市委宣传部-----这话还得唠叨两句:原来书店的上级领导只是北京市文化局的一个科,然后发展成新闻出版局,然后再发展成新闻出版局,版权局,首都发行集团三个局级单位。北京的书店经过改革,觉得毛老头的题词太()所以就改称为北京发行集团,又时髦,又和以前的新华书店划清了界限。

% r8 n0 m2 G! o6 v* [9 r4 e/ P

     现在我们北京图书大厦,刚开业的时候,还没有北京发行集团,当时的改革把北京市的三大书店(中国书店,外文书店,新华书店)和一大书城并列起来,所谓为处级单位。由于当时全国书城还是个新鲜事物,所以北京图书大厦也风光过一阵。后来继续改革,把出版和发行要分开,这也许不是因为北京的人才太多无法安排才因人设事,反正外地出版发行拧在一起的居多。为此把三大书店及北京市的所有新华书店大小门市都凑在了一起,成立了北京发行集团。当然成立的过程也是复杂的,在成立集团之前,先是新华书店和外文书店合并,可出了个怪事,区区仅几个门店的外文书店,却吞并了130余家门店的新华书店,由外文书店人任总经理和财务总管,为什么呢?原来谣传外文书店在国外(好像是荷兰)有一个黄河书店,北京市有关的不少官员都到那里公费旅游过,但是当时不准职工议论瞎说的。没过两年,一方面是外文书店经理总惦恋着黄河书店的事,根本国内北京的事没放心上,一方面书店这个职位,总要有更高层次的人来掌管,就准备组建北京发行集团,这一下狐狸露出了尾巴。这个外文书店经理虽然被认命为北京发行集团的副总经理,他也知道三十六计走为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至今逍遥海外,至于黄河书店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两年间,他把北京市国有书店的资金怎么转移到黄河书店海外账户的,因为现在这些监察纪检的人很多都是黄河书店的受益人,所以至今还是黑不提白不提,而这位北京发行集团的副总经理到底怎么回事,只有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士知道了。

3 E$ {6 x& w0 T( ^& L

     当然,没有这个虚席以待的副经理地球也得转,我们图书大厦又回归到了新华书店,算作北京发行集团的一个A级门店。但是北京发行集团组织严密,必须还要有很多细密森严的组织级别,这样才能充分显示组织人员的管理作用,所以,我也说不清楚图书大厦对集团是怎么个关系。而集团本身好像不归市府管理,因为和新闻出版局是平级单位,那么北京市新华书店历来不归国家新华书店总店管理,那就偶尔有事时,新闻出版署来指导一下,也是说相声的唱流行歌曲,谁心里都知道是咋回事。可毕竟这也是个买卖,终得有人管呀,好,咱们归市委宣传部管。所以书店往上的管理既然如此模式,那么书店基层的管理经营会是什么样子,您也能猜出个大概齐来了。

3 j5 [/ q0 A3 [3 a' e4 I

     新华书店是国营单位,在北京基本属于在温饱线上荡漾的收入水准,基本和北京职工收入平均线差不多。改革三十年,现在基本是画了一个圆,又回到了从前大锅饭,门店基层没有经营自主权,分配全市基本统一,既没有多劳多得的,也没有吃贫困补助的。反正除了工资分配不透明之外,其它已经是和残存的国营企业所有的秉性没什么区别。不过这是舆论工具,所以一段时间还得有国营企业的名分。

0 N6 T. ~* u7 ~, \- E

     因为如此,出现大量的领导人(也包含上面那些背景莫测欲火熏天的人)的著作充斥柜台,是非常必然的。而像张大师这样的书籍,因为毕竟是正规出版社出版,北京发行集团配发,再加上中央媒体的炒作,造成了养生类图书的“热”气熏天。而像这种除了主旋律之外,也能“热”的图书,这里面的门道就大了去了,这里面的水很深很混,仅举一例,大家都知道各种媒体都有一个图书销售排行榜(有按门类的,也有综合的,有星期排行,也有按月季排行)难道这些媒体,都吃错了药,都想拿能挣钱的版面为宣传先进文化摇旗呐喊吗?这里面有猫腻,有个词叫做反购买榜,意为某类书销售数没上去,出版社出于各种目的或为了吹捧哪本书,想某某榜上名列前茅,就掏钱按码洋买书,虽然最后按实洋结账,看着是亏了点折扣,可也许是排行榜上的销售数上去了,这本书就成了畅销书(或许其他的交易也得逞了,)而从新华书店的门店基层,分辨决定这类书或那类书的售卖与否,您想问个究竟,才是找错了庙门。

! t# [5 ?( p# E' t. B; w

     说到这,因为我还得在这呆两年,有些话不能信口开河,再加上篇幅的关系,今天就不往这块说了-----因为毕竟书店只是书的出售者,而不是书的生产者,书的生产者是出版社,三检三校,是出版社最基本的运作模式,而图书内容还要经过新闻出版署,新闻出版局的审读核查,才能够进入流通领域,所以现今图书的很多“热”事,虽然读者是从书店见到的图书,其实查本源寻根子还是在出版社,在出版局,在出版署。前面提到了几个词,一个是全国大概是500余家出版社,而据我所知基本中国大陆每年的出版数量约在10万种,而在10万种图书之中,有一半多一点是再版书,新书约是4万余种。而这4万余个书号的再分配,充分体现了现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果谁有兴趣,可以对这个话题进行一些研究,我估计考取博士后论文做选题,(肯定是“热”门)也是百发百中的。

+ {1 G+ e5 c8 O% N$ ~; w3 `7 D' F

    还有一个词,叫做二渠道,我这里提请注意:这个二,不是排行第二的二,而是图书发行市场三分之二占有率的二。这绝不是信口炒作,也不是危言耸听。北京的书店,毕竟是首都的门面,而诸位到外省市,甚至不用到边远区县,国营新华书店还有吗?若不是每年两季的课本支撑着,新华书店早就完成历史使命了。而这杯羹,教育主管部门还虎视眈眈,多次染指,毕竟书店还有国家舆论工具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所以党中央国务院没让教育部门阳谋得逞。

, D4 ^0 n) \3 U- k

    读书还是一种现在人的生活内容,所以真正喜欢读书的人,也可以看看关于图书的报纸,领衔的应该是三种,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华读书报。这些报纸虽然也可以说只是行业报纸,但毕竟是出版发行业内人士发稿发言的居多,我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读这几种报纸,的确受益匪浅,而且有句话,学诗在诗外,读书也是如此,读一些关于某类某种书的相关背景知识,知道一些自己喜欢的作者的轶闻故事,对于更好的读书会有更多的乐趣。至于炒作热门的图书,究竟是不是您应该选择的品种,除了您参考这几种报纸的介绍之外,我想我的这点文字,也是一种热心肠的知心话吧。

4 r& f: G: c( @6 K! j% T) }* {

    在新华书店干了几十年,还是很有感情的。那年王府井改建,书店关门那一天,读者们热泪盈眶,发自肺腑的由衷之言,使我至今记忆犹新。虽然电子图书,网络传媒可能会逐渐的替代纸质传媒的读书习惯,但是我想,图书,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负载者,将不会退出我们这一代人心中那个神圣地位的,希望那些炒作火热图书的作者,出版者,发行者,运作者,能够把自己造热的欲火,些许平息一下,而稍微思索考虑读者的盈眶热泪究竟为谁流洒,我想,那京城的出书热,才有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0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0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戏探京城出书热(10.8.6))

发表于 2010-8-8 2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猪哥这篇字写得足够通透,真好!
 楼主| 发表于 2010-8-8 2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获得文字版的斑竹表扬,我得多喝两瓶。
 楼主| 发表于 2010-8-13 14: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聊风光摄影

  7 h! c+ T7 ^ s/ q$ T8 R+ D

闲聊风光摄影

z6 t7 O6 ` u) S

 

5 [; V3 B" h: l, F2 k* ^

     前一阵闲聊了人像摄影,评论有褒有贬,有好心的网友说5篇文字合起来3万3千余字,近150张片子,赶上篇博士生论文了。我知道,做学问数量绝不等于质量,字数也说明不了水平,我只是想,总说片子拍得好不好,关键在于镜头后面的那只头,现在咱还能够看点学点写点,这样对于学习摄影也是一种有益无害的学习方式,所以还是连拍带写,一方面是为了交流,一方面也是寻求指正。

, g" C; ?" J7 k ]1 \7 R% H

     人像摄影,自己确实拍摄了一段时间,而且也下了一些功夫。但是风光摄影就不同了,基本上属于娶媳妇打幡一类的。要说对于风光摄影的拍摄,自己除了经常的拍摄角楼,可能和风光摄影挂点边,剩下的也就是拍胡同,可能有些时候也有点风光摄影的痕迹,真正说学习实践,探讨思索风光摄影,自己知道自己有几两沉,所以绝没有敢动风光摄影的这个胆量。

* [8 Z, t- _9 s. y$ Y8 K( N/ y

     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终归是和众多的网友一起掺和着玩,林林总总,萝卜白菜,良师益友,终有耳闻。这一阵天气又这么热,没法串胡同,只好看点书,写点字,写了点人像方面的东西,自然也多少接触了一些风光摄影的知识,加之这一阵去了坝上,张北,白草畔等地方,多少对于风光摄影有了一点感性认识,就写出来以求指正。

' j/ i3 M( ^7 |9 X: [

     有位大家可能熟悉玩黑白的朋友(发烧大厨)据说讲过:他一不拍风光,二不拍荷花。不拍荷花的话我没亲耳听到过,但是拍风光的话,我记得听他说过几句:现在的风光片,很多是利用早晚色温造成的丰富色彩来进行艺术创作,至于这是不是艺术创作的正确思维姑且不论,但肯定一点,如果把这些彩色片子转换成黑白,那么将会是什么样子,是不是还会被称之为艺术作品,就很难说了,所以我从不起早拉晚拍朝阳落日。因为他是玩黑白的,固然有他说这些话的“阶级立场”我们也不去挖他的“思想烙印”,但他提出一种观点,风光摄影很大程度是利用自然界的光照色彩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语汇的,我表示赞同。其实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哪张获奖的风光摄影,不是在色温变化最丰富的早晨和傍晚拍摄的呢?既然如此,我们可以理解风光摄影的确是和风景摄影不同之处了。风光的光,与风景的景一字之差,是否就是问题的之所在呢-----风光摄影注重光(自然光照射下的色彩呈现)风景摄影注重景(具体存在的物体产生的形状与色彩)。

8 g& ~) D; u9 U& y# j9 @3 U

      如果风光摄影真是如此的话,我还有个朋友,说现在的风光摄影应该叫做天气摄影。同样一个角楼,一个箭扣,连篇累牍的拍摄,物体的主体没有任何的变化,变化的只有季节,天气,时间,光影。那么我们到底是拍摄景物还是拍摄天气,这不是很直接的回答吗?

' `5 p, Q" B) a) n

     我还真不知到这种说法是否立的住脚,但我也开始觉得,看现在的风光片,物体的主题是什么,似乎益发的不是摄影主题关注的中心了,而更注重在千奇百怪的天气变化中,这个(或者那个)呈现的我所没能见到的光影色彩(所谓买椟还珠,可能这就是现代风光摄影的解释吧)。

7 a& I) c% }% q( P& k T

      我从兵团回来上了夜大,现在这几位在中国影坛上小有名气的风光摄影大师,我总归还算是交过他们的学费,所以我也斗胆说几句,他们的摄影作品,即使被世间很多人恭维成风光摄影大师,其实我所见到课堂上讲课用的风光摄影教材,很大部分,甚至是三分之二,有着很强烈的地域纪实摄影成分,纯风景摄影和纯天气摄影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作为用光和构图来进行分析的,而作为作品思想内涵的分析作品,基本上是不选用这类片子的—虽然他们是正装的教授我们风光摄影。

0 a0 T* n" f$ S/ g' `' C

      看过一些书,也提到这个问题。顺本寻源,中国的摄影肯定要受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而摄影最受影响的自然是美术。中国的山水画,是很有文化渊源的,我也说不大清楚,不过一种是逃避现实,归隐山林,用自然景色的美来麻醉和拖延自己的消极遁世,一种是沽名钓誉,混装风雅,信笔涂鸦,自作多情,因为水墨风景,对于具体清晰地表现实物,是可以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所以玩水墨绝对多是玩山水,或再玩点写意花鸟,正经的界画,工笔重彩绝不是附庸风雅之流的人一时半会儿能拿来唬人的,这是中国山水画很有比重的内容风格。自毛老头以来,不知是借坡下驴,让中国文化人还走这种只谈风月不谈风云的政治手段,还是根本就不想把这些事弄明白,所以什么江山如此多娇啦,什么芙蓉国里尽朝晖啦,反正中国的山水画又为新一代的政治当起了吹鼓手。而中国的风光摄影,从三十年代的刘半农,到香港的郎静山,说好听点是宣扬民族艺术,实际上对于真正风光摄影是什么,也不能说就是什么汇通中外的薪火传人。

; c+ v5 I9 Y, j* \& z4 U2 j/ ]/ U

     外国的风光摄影,咱看得更少了,不过像亚当斯一类大师的作品,还是见到过一些。虽然读他们的作品,已经被中国人肢解包装很多中国人的曲解内容,但依然让人能够感觉到,作品本身所能看到的,就是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至多是对于自然界的一种敬仰和崇拜,绝没有中国式的对于祖国大好山河赤子之情的矫情造作。

5 {' D, K& ^! a. m, Q+ B. R

     我拍风光片,主要是学习摄影的技法,以及对于色温色彩在构图中的运用,看到好的摄影作品,还是愿意看看他拍摄的主体物是否真正表达出别具的神韵,至多对于摄影师在恶劣天气下的执着,表示钦佩和赞赏,而对于那种气象万千的景色光影,我依然仅能感觉的是,天气的机会被你赶上了而已,如果谁赶上了,谁也可能出了片,虽然说是天道酬勤,说金山岭的周某是个会摄影的生意人,我能接受,如果说他就是风光摄影艺术家,我还真不敢苟同。

& o. Q( J" w& o$ s

     这一个多月,拍了几组风光内容的片子,我一直找不到感觉,说白了,觉得这些景色(天气)仅仅是景色天气而已,对于我一个游子过客来讲,朝阳晚霞绝没有什么感情上的共鸣,我只是觉得,如果没有主体物的风光摄影,周围的天气光线条件再美丽奇特,充其量也就是我们在城里呆傻了,看到蓝天白云,就恨不得热泪盈眶的变态心理作怪,其实我觉得,这时候倒是可以问问当地人,当他们看到这种景色的时候,他有什么感想,我想回答如果能够和你想的一样,那你摄影作品的思想感情,才有可能真正的发源于人民,植根于百姓,否则也就是如同花钱聚众拍摄MM一样,这种再养眼的风光摄影,同样也就是自己骗自己的糖水片而已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8-13 14: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3 15: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3 15: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3 1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风光摄影(10.8.13))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2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是动真格的了。我的文章被和谐了,发不上来,下礼拜再说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0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谁爱北京天安门谁爱北京天安门

  $ n0 X u& W4 l: i& @

谁爱北京天安门

! o( G/ v6 D& k3 N

 

$ C, c! z1 B. q5 h# e. _2 ~

中国人,或者是新中国的中国人,似乎已经觉得自己是爱天安门的,可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可以问一问,现在谁爱天安门呢?个人做个调查分析,恐怕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但偶尔路过天安门,看看那里都是什么人,说不上靠谱,不过总归是有点事实根据。

2 z: y% D! O* q/ d( A7 i

据说,毛老头只在紫禁城城墙上,绕过三圈,而没进过里面,可他的确很多次的出现在紫禁城的皇城城门楼子---天安门上面,而且有的传闻说,纪念堂的选址,就是他的意会,所以站在天安门的位置可以让某些人,不禁觉得自己是四个伟大,而且也可以和封建皇帝一样,死后也得枕在龙脉上。

0 {6 G, l& M$ D# u% k

北京,首都。首都是国家的都城,那么国家又是什么呢?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是我在文革学马列时听说的,而且还记住了无产阶级没有祖国。其实现在用不用这些话,就如同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些誓言一样,首先是紧密的团结在周围,然后是紧跟形势反三俗,此一时彼一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是唯物辩证法。我是能背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项基本原则的,但我也记得好像毛老头说过,党的三大作风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所以这种123的数码游戏,记得多了,反而乱套了。邓小平理论,我当时还刚返城,所以只记住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我还是坚信这一点的。

; O- ?, a. O- r# f

从我路过天安门的这么多次,基本上揣测,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外地人,其实北京人真没什么,除了每家至少丢过10辆以上自行车之外,似乎基本上也没上过天安门,进过纪念堂。而外地人进北京,我觉得很正常,无可指摘,首都是全国人民的首都,所以北京也就无可奈何的成了全中国人民的北京了。我没有别的意思,就说住房,听说现在北京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这是什么概念,其实原来历史上的北京城,只有60几平方公里,现在版图可能是1000多平方公里,可真正人扎堆儿的地方,可能都出不去四环路。而有人该问了,那么这么多楼房都谁住着呢?咱都听说过,山西煤老板买房,一口价 只要能看得见天安门就行,拉着手提箱现钱拍板。而即使是现在的胡同,老平房没被拆迁的院里您看看,多一半也都是外地人。

+ z2 I z& A7 ^

据说中央有政策,当地人不能在当地任职,所以什么报效桑梓,反哺父老,只是故事,而这种政策不但没有让我感到对于清廉建设有什么直接效益,而更让我觉得,来的这些外地干部,似乎觉得这里反正也不是我的故乡血脉,可劲造吧。干好了提干升官,干不好衣锦还乡,溜之大吉。

9 S# F+ I5 V; `% c& O$ I3 m

这种事从通惠河到前门楼子,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其实骨子里都是权钱交易。下面这事可是我在公共汽车交通台广播里听到的:现在闲置的住房用地,达到多少平米,而这些住房用地,当时政府批给开发商的时候,最高价额仅为850元。我听了不知想哭还是想笑,什么叫三个代表,这种事是什么代表呢?据说统计局还说现在的空置房不好统计,其实这就跟官员不能申报个人收入一样,因为统计局的人他就是官员,他不仅有空置房,而且早在国外连他孙子的墓地都买好了,所以只好反三俗拿占绿地说事了。

- {' f, e$ g1 W2 A

自打我知道有美国,就知道有华盛顿、纽约,因为人家早就考虑好了,政治文化与经济商贸要科学发展。而我知道我是北京人的时候,就知道了梁思成,知道了北京城只能是首都了。早上听新闻,长安街附近的房价已经是每平米10万元了,难道北京就这样一直下去,以后到了改革开放60年,那房价还不得每年递增的和“鸡底屁”一样吗?

" Q8 P% Y. p, e! }: d

修地铁,是好事吗?我想凡是能够向里流的东西,绝不可能向外散。修地铁说得好听是疏散,其实是更大能量的聚集。因为升官发财都得往里面走,您绝不会成天坐地铁是为了去八宝山,或者房山门头沟吧?稍有点常识,无论是天灾(下雨地震)人祸(停电断电)还是战争爆炸意外毁坏,地铁就是一个水泥棺材,只要你闷在里面了,哭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现在总爱说多少年不遇,(另一个意思就是说已经到了经常出现的时期了)那么说说地震绝不是空穴来风,您要是在您家里呆着,也许还有希望能活着,要是闷在地铁里,就再也没戏了。现在我们不说美越联手想打仗,那是人为的不算,可未雨绸缪长思远虑,也不就是京人忧天,地铁只要稍有自然灾害,肯定停运,那么这些地铁的抗灾害能力,现在早被这些忙着政绩坑钱的人置之脑后,所以北京的交通问题,想靠地铁来解决,纯属饮鸩止渴。而这种无限制的扩大城市规模,据说北京人已经超过2000万(这是真是假另说)这难道是好事吗?这是自己给自己挖坑,舟曲的泥石流为什么伤害惨重,其中一项就是人口高度密集。

2 h0 x: T* K; V* k! `

说完地铁,再说地面交通。这么大的城市,每个人都得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医。这十个字每个字后面都得挂着一个2000万,现在没事,就拿非典那段来说,外地人都走了,可北京土人还得活着,怎么办?外地借粮。(我前年跟着一个组拍农垦,有这么个事,非典的时候,只有为数不多的国营农场了,为保证北京的粮食,从黑龙江每天一个专列拉粮食进京)现在如果不是人祸(传染病害)而是天灾的话,那么外地进京交通中断,吃的没有,吃点方便面,能挺个三五天,那水,喝什么?怎么也得一人两瓶,一天4000万瓶,就算外地能够无偿奉献,没有路,怎么运进来,或者有路得多少辆车?没有水,这个城市不像农村可以挖个井,找条河,那时候连想喝口马尿,您都找不到。

% ^5 \' a1 q5 f* g9 N

这么说可能有点嘴损,可舟曲的表彰大会还没开,现在说点什么,还不影响和谐,所以才联想起来这些事。舟曲的自然灾害,实际就是人为的老天报应,当官不为民做主,到时百姓干受苦。而北京也许没有泥石流,或许暂时没有地震,可是舟曲的人口密集是所有各种灾害,危害程度最致命的原因所在,而北京就是一个放大了的舟曲。也许有人会说北京版图这么大,人口这么多,人均密度不是非常密集,其实这纯属扯淡。北京中心是天安门,中南海,党中央国务院,长安街多少中央各大部,二环以里多少国家政府机关,三环以里又有多少军队大院,这样密集的政治中心格局,全中国凡是想办点事,怎么能不往城里跑。而大款富豪,虽然绿水青山有乡间别墅,但是10万元平米造价,绝对是自己显财斗富的最好证明,那么趋之若鹜的谋利之徒,能不跟着成天泡在北京城里吗?所以人均全是骗人用的(当然首先包括人均收入)。到时候,您再修多少条地铁,也运不完全中国(也有全世界)上北京城里牟利发财的人。

. R8 P: O7 E1 b1 _" ` P) p- L

外地的朋友,北京是全中国的首都,您来这无论是观光旅游,还是创业发财,作为北京人,都无权过问。但是舟曲的事情您也看到了,您不回味反思吗?可能您觉得北京不会发生,还想在这里淘金圆梦,可北京人的生活状况也不见得就像您想象的肥的流油。北京今年的降雨量是平时的不到三分之一,这其实很大程度,就是都市效应的恶果,而这种天气(自然界)的报应,这种看不见的各种对人体潜移默化的公害,实际是您在您的家乡根本想不到的。也许您会说,那你怎么不走呀,我只能说,我的家原来就在这里,我的父母埋葬在这里。故乡,是一个人的情衷,我在北京,并不是我因为它是首都,而是因为它是我的家乡,我希望朋友们来,也曾经做过放飞世界的梦,但是我只说,爱家乡的人,才有可能热爱生活,而热爱生活,首先要懂得怎么去生活,怎么去把握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跟您说句北京人的心里话:北京今后,并不见得就是每一个中国人,人生立业发展升腾的必选之地。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0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0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0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谁爱北京天安门(10.8.26))

发表于 2010-8-26 09: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角楼精美照片漂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4 03:27 , Processed in 1.30476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