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猪87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含4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0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F( i1 y( S6 b; W4 G3 A

我的钱哪去了?

0 ` E6 ]+ z1 w1 p

 

" N8 Z; f% Y2 l

    我今年从16岁参加革命,上山下乡,累计工龄已经41年了。如果问我收入多少,我不懂得什么叫台帐,也不懂得鸡底屁,我只知道我拿着那张卡,打出来能够让我花的钱,就是2300元(这有2010年前四个月的工资条为证)。

+ z) f3 i" r+ Y u4 @

    我不知道世界很多人为什么说北京快要成为世界级的大城市了,也不知道国力强盛人均收入,我被均在哪里,更不知道两会代表说的要让老爷们给干家务活的老XX工资,那是人嘴里吐出来的话吗?更别提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收入提高了多少倍。人和钱的关系,都知道有钱不是万能的,而没钱是绝对不可能的。可钱是什么,政治经济学咱不知道怎么说的,但肯定钱本身的价值,和钱本身印刷的数目,只是大小没有本质的肌理关系,这一点每一个老百姓都是知道的。大家都知道个坚挺这个词,说点胡同里的话,什么女人挺好,什么一根葱一刻钟,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名词,可坚挺这个词,即使是外来词汇,我们也知道,世界的汇率是以美元结算的,那么什么是坚挺的直接意义就是美元。也许现在美元换中国钱,好像由7几,变到6几了,姑且不说7变6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天机奥秘,可毕竟7和6 只差1,而中国30年变化,原来的1块钱,究竟是现在的多少钱,其实谁心里都明镜似的。可是两会代表不说,新闻媒体不说,专家学者不说,就连统计调查机构也不说,全都揣着明白装糊涂。

. D+ {4 W( {% M& i7 i5 K

    刚才学习,看了一个片子,叫《党史纪事通鉴》提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额是700多亿人民币,核7亿两黄金。这是钦定官办的数据。现在黄金的售价至少每克不低于200元,这样一算原来的100元一两,到了现在等于1两=50克,现在卖(姑且就是这个价)200元,原来100元,这样算起来现在的人民币几乎是原来的百分之一,也就是说现在的100元钱的黄金含量是原来 (60年华诞时或改革开放前)1元钱的含量。

! l& X) v1 n5 I' d0 T

这些数字不是闭着眼睛就瞎说的,晚报现在50分,原来2分。白面18.5分,现在1块8不给吧。其实这是长得最少的。水涨了多少倍,电长了多少倍,一目了然。而教育,原来一年的学费是2.5元,现在多少钱,要是上大学,还不得长个万八千倍。关键是住房,原来租房多少钱,现在上哪租房去,房价每平米(指能够朝九晚五上班距离之内的)至少得3—4万。我现在每年不吃不喝,俩眼干瞪,一年工资能买一平米就阿弥陀佛了,所以说的再好听,钱到底值多少,不在于印刷的票面值,而在于购买物品的价值

3 U$ i" S& p( m8 y( S% S

    这些说的都是被所有中国人都说烂了的事情。

! M1 ?# ^7 I1 X

    现在说干旱,讲求捐献。做点善事,是应该的。但人是仓廪实,而后知廉耻。现在城市人是有些温饱了,但是做公益事情的事,并不是一个国家民族解决危难问题的出路或托辞。听广播说,如果捐献3000元,就可以解决一个村子的吃水取水机械的费用,就可以树碑立传。那我问一句,今年两会,一人一台笔记本,就算一千个委员,一台委员级别的笔记本,仅售3000元,那就1000个村子的问题就解决了。况且这是百年大旱,是200余天没下雨了,两会开会前多长时间就已形成灾害,大旱的事情,有的委员在开会时还在做秀,难道不会把这些钱花在干旱地区吗。无论谁在做秀,赢点眼泪,我只会说老百姓的道理:当官的除了洁身自好之外,就是想办法,使用人。如果按黄宏小品所说,总理,省委书记,县委书记,村长,中国就这么四级官员,那么一个国家的总理不但不能事到临头临渊羡鱼,更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如果到了亡羊补牢还沾沾自喜,就真没啥意思了,而现场出了事(包括天灾水祸)是需要调动以下的三级(关键现在不知多少级)省委,县委,村委,去干事,如果还要事必躬亲,即使是鞠躬尽瘁,也只能是一种不作为!

4 y. {- k6 D; S" x

话又赶到这了。那么中国到底是几层干部呢?好像以前是23级,好像四老(董老,朱老,林老 ?老)是一级,毛老头是二级,其他往下类推,最高的工资不超过500元钱。而我母亲临退休是86元,可能是17级上下。我参加工作是32元。虽然是兵团,也是全国统一的。现在谁敢说收入多少,可能只有我敢说了。那么我现在该挣多少呢?没有任何的条文规定,其实这也正是中国特色,老百姓不知道自己该挣多少,就意味着官员们该挣多少,也没有条文规定,也没有必要让老百姓知道。

6 y) A. T" j7 ~

    工资条上是有一条叫扣税,不到70块钱(2300的扣税),看着是不多,可后来上网,听说外国有一条,收入不到某条线的,购买东西退税。再一打听,退的税,不是指工资条上的扣税,而是,所有商品国家都扣税了,退的是这一部分。通过这件事好像明白了什么叫国家是由纳税人养活的,换句话说,就是国家官员是由纳税人养活的。

. U1 g$ J: _5 {" _, o: m9 }

    远的咱也不清楚,就说说新华书店吧。前两年,书店办了个中国图书史展,我算掺和人一个,故事多了,就捡这件事说吧。新华书店肯定是在延安时期就有了的。进了城公私合营,还叫新华书店,因为是毛老头题词,这也算是品牌战略。打我进了新华书店,知道书店是归北京市文化局管,当时只是一个出版发行处底下的一个单位(据说管理图书发行只是一个科)。随着改革开放,人才倍增,就发展出来了一个新闻出版局,这个局几经挫折,从佟麟阁路到朝阳门,再到青年沟,到了奥运会之前,终于名正言顺,在朝阳门建成了新式办公大楼。原来的几任局长,最早的是延安过来的,后来是龙新民,再后来换了几任,倒是都见过面。可到了这时候,盖了这么大的楼,出版局也装不下这么多人才呀,就又衍生出一个版权局。然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局,政企分开,就又衍生出了一个出版发行集团,据说还是局级单位。这样原来北京市的科以下级别的新华书店,就培养出来三个局级单位的伟大改革功绩。

/ {* ]" B, W% J, P+ o- Q0 F, M

往下说,北京市新华书店原来有130多个门市,再加上四郊五县,原来的科室也就是店级,科级然后是基层门市三级管理。现在是多少呢(您可别嫌烦)发行集团----新华文化公司----新华连锁公司----A级店、科室----B级店门市。可往上数,就归谁管了呢?说来可笑,因为不能再归新闻出版局管了,据说是归市委宣传部管,那不还是政企不分吗?其实中国也有新闻出版总署,也有个徒有其名的中国新华书店总店,但跟北京市新华书店这一摊,没有任何关系。说没关系也不是,机关的总得找点事,才有脸皮要那点工资吧,所以就不时的,来宏观的指导一下,除了添乱没有一点正格的。而原来书店隶属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那么怎么着新闻出版局也算是事业单位,那他们这一摊的吃喝玩乐,除了书店的吃拿卡要,至少上得了账面的花销还是国家给买单,可这么一改革开放,政企分开,新衍生出来的那么多人才干部,工资就得全由书店支付承担了。虽然北京市有三个国营书店,新华,外文,中国,但实际还是新华书店占绝大多数,那么稍有头脑的人都明白,干部就得比老百姓拿得多,至于多多少另当别论,凭空多出来这么多的人才干部,还得从北京书店这一亩三分地扣食儿吃,就算书价涨价,可工资得从纯利润里出呀,怎么办,不说您也明白,一个是把老百姓职工的工资降低,好凑那个人均收入总额;一个是变卖不是商品的固定资产,换取一时的利润,以解在任的收支状况。我现在还没退休,说话悠着点,反正我的工资非但没有和中央报纸上说的那样有所改善,而是日况低下。内部的原因,咱不能胡说,可外部的情况咱也知道一点。发行集团最大的举措就是在通县台湖建造了一个国际图书城,气魄很大,立足北京,放眼全国。究竟如何,姑且不论。可是现在据说,新闻出版署又在丰台花乡,也建造一个比台湖什么都大都好都全的图书城,这不用想,人家是国家级单位,是全国新闻出版的东家。本来如果北京还有点机会的话,台湖还有一勺羹,现在就从花乡的地理位置讲,谁还非得到通县台湖呢?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根本说不上煮豆燃箕,其实就是强取豪夺,但话又说回来,人家也是国家官员,也得为人民服务,也得找个噱头挣着工资,那么至于北京市的图书市场如何分割,北京市的书店生死存亡,反正我是中央机关,别说你管不着,就是管得着,买卖就讲究个竞争,适者生存吗----可这样一来,生存不生存的不是干部领导,而是老百姓店员,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现在书店姓国的还几家,这还是因为国家要对舆论控制所做的政策倾斜,否则,真是因为经营得当而在商海搏击的书店是否还在下一个十年,还能保持现在的状况吗?反正我也快退休了,那时也吃社保了,当然我的钱多钱少,就不是由哪个具体单位出钱了,至于到那时,我曾经的同事,领导,是什么样子,我现在还没顾得上哪找下个月的房贷呢,也不能信口开河,那时候的事,也许突然会有什么新幺蛾子了,保不齐穷人乍富,那时候再用事实说话吧。

$ r, w9 w' F1 O0 Y" E# Q$ B) O G; S

     附:转载博联社一篇龙应台的文字。

$ x% c5 h: o( x# Z) t/ ~! W4 V

     他的政府大楼,是开放的,门口没有卫兵检查他的证件。他进出政府大楼,犹如进出一个购物商场。他去办一个手续,申请一个文件,盖几个章,一路上通行无阻。拿了号码就等,不会有人插队。轮到他时,公务员不会给他脸色看或刁难他。办好了事情,他还可以在政府大楼里逛一下书店,喝一杯咖啡。咖啡和点心由智障的青年端来,政府规定每一个机关要聘足某一个比例的身心残障者。坐在中庭喝咖啡时,可能刚好看见市长走过,他可以奔过去,当场要一个签名。
  如果他在市政府办事等得太久,或者公务员态度不好,四年后,他可能会把选票投给另一个市长候选人。
  他要出国游玩或进修,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不需要经过政府或机关单位的层层批准,他要出版一本书,没有人要做事先的审查,写作完成后直接进印刷厂,一个月就可以上市。他要找某些信息,网络和书店,图书馆和各级档案室,随他去找。图书馆里的书籍和资料,不需要经过任何特殊关系,都可以借用。政府的每一个单位的年度预算,公开在网上,让他查询。预算中,大至百亿元的工程,小至计算机的台数,都一览无遗。如果他坚持,他可以找到民意代表,请民意代表调查某一个机关某一笔钱每一毛钱的流动去向。如果发现钱的使用和预算所列不符合,官员会被处分。
  他习惯看到官员在离职后三个月内搬离官邸或宿舍,撤去所有的秘书和汽车,取消所有的福利和特支。他习惯看到官员为政策错误而被弹劾或鞠躬下台。他习惯读到报纸言论版对政府的抨击、对领导人的诘问,对违法事件的揭露和追踪。他习惯表达对政治人物的取笑和鄙视。如果他是个大学教师,他习惯于校长和系主任都是教授们选举产生,而不是和「上级长官」有什么特别关系;有特别关系的反而可能落选。他习惯于开会,所有的决策都透过教授会议讨论和辩论而做出。有时候,他甚至厌烦这民主的实践,因为参与公共事务占据太多


* v8 s, v) F1 @

     临发稿,又听说玉树地震了,有关单位救济100万元,听着挺多,像个中央单位,可一想,100万在北京连半间房都买不了,寒碜不寒碜?这叫什么世道呀?


# `7 V$ D, W( s. X2 a- I

     看到图书大厦店堂摆着很多领袖的著作,究竟是商品,还是宣传,总归在那得摆着。正巧自己去了趟纪晓岚故居,看到由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不由得想起,他当年有没有稿费呀?毛老头的稿费已经给后来这些人立下了一个丰碑,下岗出书名利双收,殊不知,其实这些书摆在这里,老百姓心里会念叨什么,所以卖书的卖的书是由不卖书的人决定的,这也是中国一大特色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0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0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发表于 2010-4-16 0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16岁参加革命?据说不能这么算,49年前的叫参加革命,60以后算离休。医疗费实报实销(这是说干部啊,群众级别不成)49年后叫参加工作。您应该算参加革命工作。进士及第跟进士出身差一行市。

1 P& D1 l, X/ Z0 N; c5 x- \) x7 c

一五计划是苏联帮助搞的。国朝搞经济很多都是不能算经济账的。动这个脑子会有人说您知道得太多了。不和谐哈哈哈

发表于 2010-4-16 1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校场口那个庙的蔬菜店拍了几次,怎么就没想到进去看两眼呢,下次一定进屋看看。
发表于 2010-4-20 1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您的帖子就是一种享受。
 楼主| 发表于 2010-4-22 0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的出路在于非物质

 

' ?5 m9 ^# }2 q# A7 ~

                                                                文化的出路在于非物质

2 g% Q- ~7 B$ l5 Y/ L9 y


 

' u, d7 M% h0 V- J

    这一阵,因为天气不是很适合于拍摄自慰的糖水片,就和几方面的朋友去了几个地方拍了一些纪实片,有外地的涞源,有北京的法源寺,南锣鼓巷,慈善寺等等,一圈回来说不出一种感觉:似乎说得头头是道的抢救历史文化积淀,保护物质传承载体满不是那么回事,现实看到的总是这些文化遗产不断的在消逝。看了一篇博友的文章说,如果什么被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应该是一种耻辱,一种悲哀,人们所从事的事情,一旦被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要自责,要警醒,要赶快扭转局面。虽然很赞同,又觉得有些书生气了。

/ G. j. w8 _7 @. u9 X9 }

     我的确很赞同这种观点。其实被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事,有些由头你可以琢磨琢磨,这个词有三个含义,非物质,文化,遗产。

( n$ d: m% d# G( z! H& d

先说遗产,遗产就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那么遗产肯定不是现在时的产物,现在最时髦的三个代表中的先进文化,是不是遗产呢,应该不是,因为遗产只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传承”下来的那些优秀文化,而这种优秀与先进是什么关系,似乎不是对立,也不太可能是并列,那只有是领属关系了,那么究竟是优秀领属先进呢?还是先进领属优秀呢?这绝不是一种文字游戏,而是一种现实。每一位领导人似乎上台之后,都要创造出一种自己发明独纂的理论说法(虽然现在流行的很多时髦政经词汇文理狗屁不通)否则就不能让别人紧密的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这种心态究竟对不对,我没做过领导,小时候最大的官职就是少年先锋队副小队长,临快退休了,也只做过工会副小组长,所以绝对不明白每个当官的,是否都要空穴来风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码出一套自己都念不利索的文字来,以示自己内修外炼完美无缺,达到缺了自己地球不转的心里自慰------这就是优秀之所以要从属于先进的最佳根据。

3 U: n% H+ w$ w8 }% G ]

这次去涞源,主要是三个地方,清西陵,长城,蔚县暖泉镇。好像出了北京城,嘴上念叨这些词的老农民们几乎没有,看到他们几乎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生活现状,忽然觉得,现在对于更具有中国人资格的农民老百姓说什么低碳,抑制房价,世博会,纯属扯淡。农民老百姓,住房连煤都舍不得买,一年啃半年咸菜,晚上几乎全村都不点灯,这不就是中国最现实最标准的低碳生活吗,如果让这些人再低碳,再谈买房,再说世博会,我想就是三个代表的鼓手有传教士般的境界,也不忍心让自己嘴里喷出来的是这些词句来吧。

# ?( ]) P2 @0 ?# L8 W- V

文化。什么是文化?我不知道文化本身的词义是什么,查了一下汉语小词典,有三个解释,虽然第一个解释:“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对于上面所说,文化没有先进只有优秀才是文化的本质做了学术性的鉴定。因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这一属性决定了文化只能是“总和”的形式才能存在,而不是一时一事一人的偶然收获的个人偏见获得了一些共鸣,但毕竟我还是不可能知道“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多的学问,对于我来讲,我只觉得什么是文化,按老北京话说,就是骂人不带脏字而已。

5 g( V: X* P1 i* O2 i7 `

文化应该属于全人类,那么对于一个民族,文化就应该属于全民族:对于一个国家,文化就应该属于全国家。所以时空的属性决定了文化要是想被赞誉为优秀,必然就要有糟粕的对应,有先进必然就有落后。因为文化是一种“总和”。文化如果全是先进而没有落后的反衬,实际也就无所谓先进了,这就是参照的科学意义。而按照唯物辩证抡的马列说法,此时此地的正确,并不能代表非此时此地的正确,这才是唯物辩证法。那么同样先进只能是此时此地的先进,而糟粕也只能是此时此地的糟粕,这就是说,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优秀或先进过,后来被某时某地给革命或造反了,物质财富成了精神财富,优秀或先进变成了糟粕或落后(这样的事,在中国的文革浩劫中俯首皆拾)而现在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把这些被称之为糟粕和落后的优秀和先进给倒腾出来了,显示现在时的此时此地,又多么得讲求文化了,其实就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历史唯物主义必然。

1 `/ b( e) D' y" |7 H9 U

譬如法源寺,据说还叫悯忠寺,在北京的南城,也算是数得上幸免于文革浩劫的一座寺庙了。近年来好多文人墨客在这里附庸风雅,搞个丁香书会,也算这个地界的一个品牌行为。也许咱确实是没文化,我总觉得中国的书会,本身就是文人惰性的的一种发作。红楼梦里经常有诗会的描写,我就记住了薛蟠弄花酒那两句,一句是:女儿愁,没钱来买桂花油,一句是:女儿悲,男人是个大乌龟。这些诗会书会,都是能够不低碳生活的人参与的事情,而现代搞得这种事,无非就是领导参加,企业冠名,文人捧脚,各得其利,然后万一坚持下来的话,几年之后再出本集子画册,凑成趣谈,自慰自乐。至于这里究竟为什么叫悯忠寺,似乎没有谁太认真弘扬过,有个外来的和尚叫李敖,看了朋友的相片,凭空想象做了一本书,在大陆风光过一阵,当年我似乎看过,但那时还没入党,也没读出和三个代表有什么不一致的东西,想凑这篇文字的时候,再到店堂找这本书看看,结果没有了。其实,文化之所以是文化,就是因为它是总和的属性,李敖是台湾的,龙应台是台湾的,应该说是有文化的了,可他们的书究竟在大陆是什么状态,稍微买过书的人都知道。可也不是绝对的一花独放,像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虽然下架了,但她新出的另一本无关痛痒的新书,还是让卖了,多少还是说明现在毕竟是21世纪,对于文化采取“对书不对人”,的开明做法,也的确是一种先进或优秀的中国特色了。

( Y, `$ q) M: R9 ?

说到非物质这个词,我真是觉着没意思。本来文化是由物质和精神共同承负的,可中国做事真有点意思,一定先要把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现代汉语小词典里面的解释“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的那种思路,把所有的物质财富消化成精神财富,然后才能够称之为文化。现在最火的行业是什么,倒卖假古玩。看看王刚,看看马未都,别说人气如何,就看图书大厦摆的书,就知道干这个行当还用不用关心房价几万块钱一平米了。买假古玩,就得多少知道点历史文化,那说北京历史文化,就不能不说到傅作义。的确傅作义不跟国民党,跟了共产党,在某时某地曾经有各种适应当时性价比的头衔桂冠,加在他这次行为上,但历史公论有一条,就是为了保护北京城,才是最冠冕堂皇,最除了肚脐眼没疤瘌的说法。可现在的北京城还剩下什么了?民国的后期,是北京胡同数量最多的时候,而现在就连所谓的25片历史保护街区也快剩不下了,现在居然提出让居住在老城区的北京市民搬到远郊区县去,这叫什么事呀?傅作义保不住北京城归谁统领,这是历史的选择,而不让北京人住在北京城也是历史的选择吗?前天去南锣鼓巷,据说又要缩进六个门牌,估计一个胡同又要消逝了,一个物质文化遗产又要先进成为精神文化遗产了。面对着这种刨老祖宗坟,卖老祖宗尸骨的行为,居然就是这些自命为先进文化真传的混蛋,光天化日的权钱交易砝码,哪还有什么真心实意去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只要不追查官员私人财产,当官一天手里有权,反正拆旧也能赚钱,新建也能赚钱,要想富,上项目!只要能赚钱,什么物质不物质,文化不文化,遗产不遗产的,眼皮不用夹,只要嘴里先喊喊三个代表,再喊喊和谐,再追个时髦喊喊为了低碳世博会而奋斗,这就是弄钱到手的游戏法则了。

' j2 |* w5 T, b# K/ c

码了这点字,觉着为什么要把文化变成非物质,除了与开发商之间的权钱利益链之外,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好像还没有摸着脉。我又爱钻牛角尖,只能从我能知道的事情中胡思乱想找找答案。中国历来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封建帝王统治套路,文化的消灭的迫切性,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现代的文革浩劫,一脉相承,皇恩浩荡。21世纪的现在,除了有多少个词不准出现于媒体宣传的内部规定,还有严格的各方面各层次各名目的检查纪律,虽然宪法说的是一套,但是执行起来,很多事并非是按标榜上的事情做的。现在说弘扬文化,说抢救遗产,但是中国的历史见之于经传的只有二十五史,到了民国就没人敢写了,民国距今快100年,党国也60多年了,怎么就没人写呢,是不是没人会写呢,可能不是,估计还是没人敢写。历史上写史书的人,司马迁受了宫刑,而现代写过历史的人,谁还好好的活着,也很难说出谁来。中国历来就有“莫须有”的罪名,所以影射史学,借古讽今,为了打鬼借助钟馗等等套路,已是一种完整的文化遗产,为历代统治者烂熟于掌骨之间。文革前有写海瑞罢官为彭德怀翻案,文革就有批儒反孔而意在周公,所谓招数就这些,三十六计谁都能使,而无论你怎么强奸历史,其实最后都得归结在,最好知道历史懂得文化的人越来越少的统治者愚民政策的这个渊源。所以如果一个城市,有了文化遗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步就是把它毁坏破坏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再把创造这种文化的根源----生活在这个地域里的人搬迁或掺沙,最后达到那种随意篡改历史的狼子野心。也许这绝不是我们这一代经历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洗礼的上山下乡知青的一孔之见。这有网上转载的韩寒的话,其中:“发展真正的文化就必须放开尺度,放开尺度必然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必然开启民智,这是多么糟糕的一件事情啊。”这就是这一代人,对于文化,对于民智,对于放开的一种认识。所以把物质文化遗产和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把都市的老百姓流放到乡村郊县,很可能不仅仅是权钱交易的经济问题,更有可能蕴含着中国政治统治所钦定的文化的出路问题,才是如此疯狂拆迁的真正意义所在。而我们看到的这些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可能有一些的确是为了中国民族的文化振兴,做着无私的奉献和努力,但也得明白,之所以残存的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仍在日趋一日的和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许就是一种中国特色,一种最流行的核心价值观-----文化的出路在于非物质!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08: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戏析“多难兴邦”

  . J" Z2 j7 {+ | L' @, |4 }, x

戏析“多难兴邦”

' ?% M* ]) l, W9 h$ L& w. b

 

* B9 t: ?* T: I

 

0 c# x, N! q% A* Y1 K) [3 f

    天时,地利,人和。是每一位烹小鲜或治大国的圣贤或愚氓都知道的三个条件。所谓天时不如地利,是基本上的一个共识。北京是中国的中心,那中国在世界上占不占地利呢?中国,古叫华夏,什么时候叫“中”国,似乎是从中华民国才清晰明确的。但历史上中原外藩,或八方来和甚至更多的词汇,都已经说明中国人自己,早把中国在世界,在地球的地理位置设置为“中”了。中国是个农耕国家,只有元朝成吉思汗的铁蹄震撼了整个东亚西亚,据说那时的疆土是现在的两倍。无论什么原因,甚至包括近代沙皇的抢占,还有外蒙的流逝,我们还是可以自信的认为,剩下的这960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之“中”国,是一种选择之后的保留,也就是说在可能情况的条件之下,一种民族自择优选的地利。文革前说中国地大物博,到了华诞六十年,似乎地大物不博了,当然,我记得文革时中国人是6亿5千万,毛老头打垮了马寅初,造就了如今是当时人口一倍多的十几亿人,这个帐要是算到不低碳上,可能就是正茬根源吧。

3 F# S$ S! G# ~

     而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几经历史的抉择,虽然在民国时期有一点变动,但我想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认可北京而不是南京是中国的首都吧?但是现今的北京有什么可以值得留恋的呢?说简单点,现在的北京已经不是北“京”,而只是首都了!现在的北京,离婚率据说是全国最高,房价居前几位,而收入只能拿人均收入来糊弄老百姓,最准确最可信的还是我上次拿出来的2010年的工资条,月到手工资2300冒点头。这点钱的现实意义就是北京在中央抑制房价高速涨价政策之后每平米房价的1/10,也就是说,我不吃不喝10个月的工资,能买1平米住房。也许还有朋友说不信,说北京人都能有点灰色收入,这句话外地人的心情可以理解,北京公交车才四毛钱,是全中国最低的吧?但能有工资之外收入的向往,对于全中国同一个阶级的阶级弟兄姐妹们的工薪族来讲,在北京同样也只是一种奢望!信不信由您,反正我这点工资不够我孙子上幼儿园的(当然是我还得不吃不喝才行)。至于什么文化遗产非物质的,您也可以不想,胡同全拆没了,找老北京人都得在六环之外,您也可以不管;您说非物质本来就指的是精神产品;您说历史风貌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区别;这都肯定在学术上是没错的,但是,咱毕竟还扛着一个北京人的头衔呀,把看得见的变成了看不见的,把保护化成三六九等,只要挣钱,可劲的编织说法也是见怪不怪符合和谐需要的。当然自己别拿豆包当干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项基本原则五讲四美三热爱八荣八耻,您背的下来与否可以,而我就不行,我还吃着皇粮呢,所以我开始使劲的让自己相信,我只能是一个首都人,而再甭想是北京人了,而且现在就打听有没有期货,把自己的全部器官立马就典当出去,零刀碎刮无所谓,咱是唯物主义的党员吗,不过前提是,咱只作先给预付款,死后随您的期货交易,见钱眼开,这也给北京的房地产多省出一块坟茔地来吗。

8 Q. \) n0 b4 v/ ^

     话也不能全由着咱嘴说,就算这里不是北京了,也还是首都吧。有些不花钱的事咱还是能沾点光,譬如,去年华诞,虽然咱看见的礼花比萤火虫大不了多少,可那也算是看见了,至少是和被团结在中间的人一起看见的。还有各种展会。不要钱的,赔本赚吆喝的,咱有时间,总归比光看电视能看见点活物;要钱的,办个年票,多去几次,也算是心理平衡,至于要证的,那就得凭脸皮薄厚了。后面的这些车展的片子,就是找朋友借个记者证进去的,要是买票,怎么也得百元钱,(媒体那天的票据说650元)还不知道买得到买不到。而这些展览和一些给国家脸上抹粉的事情,也让在首都的老百姓看两眼,放着河水干嘛不洗船,说是有钱的捧钱场,没钱的捧人场,其实老百姓绝大多数都是娶媳妇打幡跟着哄,您看车展有几个看车的,都是看小姑娘去了,您不信,您问问看完车展出来的哪一位,您看见某某品牌车了吗?可能还能瞎说,您再问报价多少钱,100个有101个说不出来的。这就是北京和首都的区别,这就是首都的地利优势。

( M' {) U0 D4 z5 p

     那说着地利和“多难兴邦”有什么联系呢?我也是瞎掰。天时不如地利,是肯定了,但天时也是一种机会,利用好了,也是一种低碳的资源。我查了一下现代汉语小词典(我只有这种水平),它没有提出处,只好请教朋友老师:《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我的古文水平,别说望文生义,就连把这些字念对了音也够呛,再加上古文本身决不可断章取义,所以即使给了咱这篇文字,咱说出来的字义,可能也是离原本意十万八千里。我理解:1 这是一个臣子向国君在陈述邻国的状况。2 难,不可虞的虞字,是个整句话的裉节,3 后面所有的话就是所谓的多难固国,无难失宇了。再一查字典,虞字当猜测讲。这样看来,这句话的本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把现在所谓的“多难兴邦”的定势思维放在一边的话,至少有三点可以考虑:1 邻国之难,有或没有,都可能会导致固国或失宇,所以有难或没难,并不是我们趁难而为的时机。2(虞) 或多难以固其国。这也有一种可能性,多难不能固其国,如同无难并不见得就得失其宇。3 这只是把别国的遇难之时,作为如何制定自己国家外交政策的一种清醒认识,而绝非是自己国家要想“兴邦”,必须“多难”。如果我的望文生义还靠谱的话,那么看看现在所热衷的“多难兴邦”是不是有点意思了。

5 m0 R! L* f1 N# c3 ^$ ~1 b

     天时。可能天灾也是一种天时。但天灾因为是天所为,所以没有人祸的株连,为此可以任何人,为任何事抓住了为自己的需要借天灾大做文章。远了有草船借箭借东风,近了有抗日战争红军生存。世界大战是一种天时,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日本侵略,稍微有点脑子的人,也能够设想到中国现在会不会现在这个样子。所以即使二次世界大战对于中国是天灾,还是天灾兴党,天灾建国,这还得专家说了算,咱也不配议论这个话题。但我毕竟经历过文革浩劫,文革打乱了中国正常的生产生活正常秩序,先搞上山下乡,把眼前的这些孽障轰到乡下去,以解燃眉之急,但终归不是那么回事,黔驴技穷只好再转移国内矛盾视线,把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用制造出来的民族矛盾,和苏修打珍宝岛战役,用来缓解统治者的治国失误。毕竟这只是毛老头自己的一厢情愿,虽然在抗日战争中获利过了一把,但那时的确有天时(天灾,外族侵略),而文革的中国的现状是人祸造成的,所以就是一手遮天,也造不出来假天时转移矛盾视线,结果文革终于还是以浩劫而告终,苏联还是俄罗斯老大哥。

: m' x1 \9 F4 j0 H3 p

     现在,地震,大旱,暴雨,接连不断。而暴雨带来的灾害,人们已经开始冷静的分析,如果我们真正的按科学规律办事,这种暴雨,是否能够造成这么大的灾害:大旱,虽然出在云南贵州,现在还没到清算成因的时候,但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指出,这种天旱,实际很大程度与人祸有关,不按科学规律采伐,不合理安排树种植被,是造成这种大旱的重要原因。那现在最无可指责的就是地震了。谁都知道,就是指责预震不准也没有任何意义,在这个问题上算不得有任何人为的原因。那好,“多难”的概念,俨然成为了这个时候“兴邦”的最好契机。不用描写,别用连篇累牍,别用铺天盖地,就用网友的一句话“昨天电视台的可省了事了,一律转播”听着看着怎么好像北京清明节,八宝山挤的雾漾雾漾的一样,可您一问活着的老人:“还是活着时候对我们稍微好点,比死了之后花钱让别人看强百倍”。老话有句:救急不救穷。这句话用在老百姓的为人处世上,没问题,可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三个代表身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老百姓之所以紧密的团结在周围,不是用你救急,而是让你来救穷!团结在您周围是您能高屋建瓴未雨绸缪,而不是匹夫之勇快刀乱麻,甚至是悲天悯人菩萨心肠。没出事,怎么都好,把长安街并排走12辆坦克车都无所谓,而出了事,稍微明白点的人都能看出来像矿难一类的人为事故,从来没见过被团结在中心的人去救急,而这种可以脱开干系的天灾,全国只要能挣党国钱的人,都急赤白脸的往镜头上凑。如果说,天灾,作为国家的领导同仇敌忾,亲临现场,以振士气,这也只是职责范围之内的本分职业道德,似乎用不着又见到了红太阳似地,和文革的动静如出一辙。我倒是觉得,若真是领导喜欢事必躬亲的话,好像外国一旦出现人祸的时候,主管领导,甚至是国务院的主管总理引咎辞职的屡见不鲜,咱们也来点让老百姓信得过的,把发生矿难的一系列该负责任的,都按照法规纪律处理,如果有领导想事必躬亲的话,我觉得亲临人祸现场,比到天灾(地震)的地方,老百姓会真心团结在您的周围的动力大多少倍的!

4 Y# D" O5 d0 L" C

     天时,地利说了,最后还得落在人和上。

_ t7 @4 N/ t, i/ _& _

    “多难兴邦”也许没错,也许曾经在封建社会或者华诞60年之前,甚至在改革开放30年之前,作为一种把老百姓没有当作人民的统治方略来讲,可能起到过一些对于当时统治阶级有益的效果,但是,老猪觉得:一是多难不见得(虞)就可能兴邦,一是兴邦绝对不能借助于多难,而且绝不能依赖于多难。

8 ~7 @, Q/ w" P) Z9 e; M

    人和是什么,不在于全国电视台全都一天只播一个节目,自欺欺人来骗人,其实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凡事月圆则亏,说得越天衣无缝,到时候越不好收场。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如果喜欢事必躬亲,可以做一个这样的节目:亲临转播电视台:当场宣布所有官员财产必须公布于众。您可以不用测试,肯定全中国都会几天前就等着看这一个频道,一个节目,而全国电视台,用不着党纪国法的管制,同样会同心同德的等着看这个节目的。

# z1 _3 L# B4 L+ z. X% W/ P

     都说北朝鲜如何,可金正日洗钱这一招,使得全朝鲜的人,都可以相信,所有官员的经济状况是什么状况。而现在出台的控制房价,公然打出的旗号是: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首先房价还得涨,其次房屋依然是倒买倒卖者的杯中之羹,言外之意,有了房的,国家不会调查你有多少房,也不会问你买房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心安理得的上个电视,捐点不是工资血汗的闲钱,何乐而不和谐呢?

6 W K4 H6 ]& E0 A8 T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难未见兴邦,兴邦不靠羁难!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08: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0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门杂咏--红楼

  ( L+ H4 T5 s: d

都门杂咏----红楼

! e8 R3 o m) ~0 m5 ?

 

. A( c1 g+ d8 v) z* e

       我家住在地安门内东吉祥,离沙滩很近,但是对于红楼,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小学的时候,没有这方面的教育,好像最早的英雄就是王二小,刘胡兰,高玉宝,后来有了雷锋王杰,至于自己为什么是中国人(虽然我是满族人)我是一直不知道的。小学到了五六年级有了地理历史,可想而知,除了红军的长征,平型关大捷,也就是三大战役了。所以在文革前的孩子的头脑里面,似乎是找不到什么是红楼历史缘由的。

# F! p+ O7 p, R: S" s0 B4 q0 m

     毕竟景山公园那时不收费,又有少年宫和少年宫图书馆,所以,每礼拜的活动加上借还书,除了总能看到吊死崇祯皇帝的歪脖树,似乎还能知道一点北京为什么叫京。同学有一个叔叔在故宫作油漆彩画工人,知道我喜欢画画,偶尔就让我们去那里找他,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看到了珍宝馆的那口珍妃井,我除了好奇害怕,真不知道,什么是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

! h& L( ^+ u; K0 M

     经历文革,听到看到的都是历史像个妓女,被权贵们涂上各种色彩,为他们自己的企图想法强奸为各种笑脸,用来摇旗呐喊,影射穿凿。我看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各种口号说法,车骨碌乱转,早上还人模狗样,晚上就遗臭万年;看到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的中央文革小组的风流人物,一个个成了跳梁小丑,益发觉得历史太深了;究竟海瑞为什么罢官,慈禧是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反正那些最大的官,除了主席总理,都不知道自己,明天身首何处呢?记得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游斗大粪霸时传祥,当时就是在五四大街(沙滩)红楼前面,车上好几个高音喇叭,喊的什么也记不住了,我就记得他身体很壮,眼睛好像有点毛病,挺着脖子戴着高帽子,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关键在于和刘少奇的那次握手。从那以后,我每走到沙滩红楼路口,一听到有官宦特权的气喇叭轰鸣,我就一激灵,以为又运动了呢。。。。。。。

* ]; e5 R- E9 Y, b

      现在知道,红楼是和五四运动有关。五四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像在上个世纪末什么热衷于文化一类话题的时候,五四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裉节,我那时候,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加上新华书店直属市委宣传部,我又积极地要求进步(不进则退,下岗分流)所以什么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什么爱国主义,反封建的号角,都抵不上我儿子下个月的饭费从哪出重要。不过那时候,红楼还是老样子,有出版社,旅行社,我的同学在那上班,进去过几回,也就是为出版社画个封面,至于里面是否有毛泽东,刘和珍君的遗迹,我还真没用心拜读过。

5 I' n. t2 U" |# g5 b

现在,干了宣传企划,每到节假日,总得在事先做一些新书上架的宣传工作,统一的新闻发布稿,总得看一遍,多少知道了,现在规定的五四运动最核心意义就是爱国主义。那么爱国主义究竟是什么呢?无产阶级所说的:无产阶级没有祖国,咱不知道出处,不能瞎说,可看到资产阶级的奥巴马说的一段话,也是说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永远不能定义为忠於任何领袖、政府或政党。正如美国最伟大的讽刺作家马克.吐温所说:“爱国主义总是支持你们的国家,但只有你们的政府值得支持时才会支持政府。”我们可以期待我们的领袖和政府恪守我们的理念,我国歷史上这种事屡见不鲜。但是,当我们法律、我们的领袖和我们的政府背离了我们的理念,普通民众表示异议可能就是爱国主义的一种最真实的表现。马丁.路德.金恩牧师领导的民权运动,帮助美国勇敢正视种族不公正的歷史悲剧,把我们的信念付诸实施,他是一位爱国者。一位青年军人最先揭露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囚犯,他是一位爱国者。承认以国家的名义犯下的错误,坚持遵守我国的宪法,这些都是爱国行动,因为他们捍卫的是美国最美好的东西。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一点,尤其是当我们不赞同他们,尤其是当他们的言论使我们不舒服的时候。”我估计他不是针对中国五四运动或者是沙滩红楼讲的,演说的是他的看法,也未必就符合中国和谐的国情。不过我还是想,北京地面上残存的这些历史遗迹,趁现在还苟延残存着,还有一些像我这样,想问问历史究竟本来面貌的人还活着,还是实事求是的触景生情的认真品读一下历史,似乎也是一种爱国主义吧?

% [8 f* j5 ~# s8 g

      为此,我又找了一些关于北京城规划改建的书籍,脑子不好使,也记不清都是谁说的,(虽然这些资料,证据详实,但作者著者引申看法时,多半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文革余害,刻骨铭心)再加上自己,也不为了树碑立传,无非就是瞎侃胡扯,所以写的以下这几个字,您也别当真,别往心里去啊。

3 g, A; q$ \% }3 ]. n

老北京城的面积,可以讲也就是四九城这点地方,从北边的德胜门,安定门,到南边的永定门,及左右安门,就这点面积,为什么非要把这点地方给改造了呢?北京老城面积约62平方公里,而现在北京城城镇面积,已超过原来面积的十倍,如果说刚解放因为钱,所以非得在这点地,挖这个坑,现在都扩大十倍了,难道还是非要把这十分之一赶尽杀绝么?;如果说49年动议纪念碑已经竖在了中轴线,所以北京城就得哪来哪去,那么现在北京行政区已经1.64万平方公里,哪码一个纪念碑不行吗?;至于原来说纪念堂如何是老百姓的心愿,看到这些资料,真相大白---北京城的龙脉必须枕着毛老头的尸骨棺椁,如果北京城区动易,那岂不把龙脉给断了,毛老头的黄粱美梦,就成了一纸笑谈,所以,北京城之所以到现今的21世纪,依然没有采用梁陈方案,除了没有文化,关键还是在感情,是跟北京城有感情,还是跟那个摆在广场龙脉上的蜡像有说法呢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至今依然在马不停蹄的和谐着残存的老北京破砖乱瓦的原因吧。

9 _+ U- ?9 ]( t# V! Q+ `7 g

自己原来也跟着学舌说什么梁陈方案,其实真正内容并未拜读,因为自己只有小学水平,直到华诞六十年,有相关的资料披露,才看到了原版的梁陈方案文本的书籍。

0 a: E$ I6 `/ e/ M

      至于这个方案的评价,至今依然是案头官司,可我们看到的却是为这个方案有多少人含冤致死,而现在这个方案所提出来的惨痛现实,依然抵不住现实政治经济利益的压力,就在这笔墨官司的表面文章炒作时,就连所谓的25片保护区,也是泥菩萨过江,尸骨不全了。

k- c/ ]2 K& Q, a

     据说1:当年提出要在北京的西面盖建新北京城时,做了预算,报到周恩来那里,他说这么多钱,和打一场抗美援朝花费差不多了,不可能的。

; }& x8 w4 }* }8 T3 i

这是对于梁陈方案首先最直接具体的否定,拍板人是周恩来。

, m" k: G/ @/ n

      据说2:1949年政协会议9月30日晚闭会前,作出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修建纪念碑。而这个决定基本上就已经向所有人宣布,北京城的首都命运,从此在毛泽东的掌权的时刻定案了。

8 o# ?: k1 O8 k2 C* Z: z

      据说3:天安门广场改造,往南扩充多少,有过不同的争议,但是都没有明确的指示,直到后来经毛泽东审理后,专家们已经意会出,他要在这里修建自己的纪念堂,这些方案才找到可遵行根据立案。

; r; a7 Z9 @/ N$ _. @1 L

还有一些材料证明:其实北京城的改造,在58年前,苏联人说了算的时候,因为国家的具体经济状况,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破坏,只是在长安街沿线,及个别地区修建了一些建筑。但是反右之后,梁陈方案已经被定性,北京城的毁灭也就是早晚之事。虽然苏联人撤走之后,方案的牵头人走马换将,但是拆毁老北京的意图是没有实质性改变的,只是因为三年自然灾害,天灾(多难兴邦)使得老北京城又苟延了三年。跟着就是文革浩劫,什么事都不干,自然拆毁老北京只是表现为破四旧,树新风,从方案规划上讲,还是没有实质性进展。直到毛老头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最高指示之后,北京的厄运就开始了。从拆城墙,修防空洞的民间愚忠行为,到北京市政府出头,拆城墙,修环城地铁,北京城末日来临的序幕,就渐渐拉开了。

" n) d" \0 ~& P

      如果说49年到文革是点上开花,那么地铁的开工,就是由点到线,渐成体系,而所谓的立体和谐的全面拆迁,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硕果了。以前拆毁老北京是中央牵头,然后到北京市政府应声执行,而到了改革开放,钱权交易,拆迁破坏,一发不可收拾,中国人拆,外国合资的也拆,打着政府旗号的拆,港澳台同胞这时也顾不上血脉亲情,飚者膀子一起拆。政府别说不想管,就是想管,也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给打垮了。但是拆迁改建还是有原则的,据说:长安街的建筑高度有规定(说的很好听,是为了视觉平衡,文化风貌。)当年香港资本家有几个臭钱,修东方广场,修摩天大厦,可他们还不习惯,我们是党国,国家利益就是党的利益,你站在那么高的楼上,是不是想偷窥中南海呀,给钱,全中国的钱中央掌握的不比你多,关键我们得维护和谐安全,中央和谐安全是最重要的,为了这个和谐你就只能盖这么高的楼---当然对外还是得说:为了古都京城的文化风貌吗。

" C2 e0 S+ n" f& I L

       而今天,又是五四了,究竟五四该祭奠什么?我走过又重新装修的旧城古都沙滩红楼,只觉得它的存在,并不只因为当年它所做过的那些事情,而我倒是愿意相信点风花雪夜:因为毛老头在这里秀上杨开慧的吗(这我也是爱屋及乌,因为鼓楼娘娘庙就还保留着老杨头的故居呢,这就是毛老头X魂不散的魅力。所以我想,毛杨之恋版本,绝不是毛老头即使到北京上红楼北大,当图书馆服务生,也而至死不渝的爱恋着湖南长沙的小芳杨开慧的爱情佳话。)说历史咱们不知道,总归还是知道有个青年节吧,那青年该是个什么样子?反正咱们连儿子都管不了,更没资格提别人的孩子该如何了?为了赶上潮流,我使劲的看海选芙蓉姐姐,也没看出什么名堂,不过看了韩寒的的一些议论,我倒是觉得,中国的孩子除了上清华,60华诞扛语录牌挣政治工分外,也还是有独立思考的那一部分人。的确,中华民族不是一个特别崇尚冷静思索,独立思考的民族,但是在世风日下的环境中,我真是杞人忧天,世人独醉我独醒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鲁迅别说没活过40年代,就是进了新中国,当了政协人大代表,他要是不改初衷,可能别说文革浩劫,就连反右他也拖不过去的,所以有些孩子说话还得悠着点。

9 W& V8 V: {2 V) Y6 z3 \) y

我在博联社看到了这样一篇文字:

- O' {9 C( ?3 A6 a/ l/ x2 z i

五、什么是"五四精神"

& B% w2 @3 H A+ s* u, U q

      关于"五四精神"是什么的问题。我觉得没有人比"五四运动"的领导人更有发言权。

0 h/ v" M/ f9 }9 X4 C6 p

     "五四事件"的领导人,当时的五四游行总指挥罗家伦,曾于一九一九年五月二十六日在《每周评论》第二十三期中发表了《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最早的概括了"五四精神"。他说道:"这次运动里有三种真精神,可以关系中国民族的存亡"。这三种精神"首先是学生的牺牲精神"的体现,青年学生不只是口头宣传,而且付诸行动,敢于赤手空拳地同黑暗势力斗争,"这样的牺牲精神不磨减,真是再造中国的元素";其次"是社会裁制的精神",谓"昏乱的政府在人民的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也以此打破",体现了"社会裁制的利害","在这个无法律政治可言的时候,要想中国有转机,非实行社会裁制不可";三是"这次运动是民众自决的精神"体现,"这次学生不问政府,直接向公使团表示,是中国民众对于自决的第一声。不求政府直接惩办卖国贼,是对内自决的第一声。这次运动是‘二重保险的民众自决运动'"。

6 h9 j) [) C$ T+ _6 p" u

        我想可能在沙滩红楼的展览室里不会有这段话的,(也许会有)但愿沙滩红楼不仅仅因为是毛杨恋的鹊桥踏板而苟存于世,这样的史实记录资料,即使是当时的论点,不妨摆在大庭广众之下,也让它还原历史的真实吧!如果25片保护区如果也都有一些这样的风流佳话,因此可以保留下来的话,即便有些事情摆不上桌面来,只要能够保护下来这些文化遗迹的雪泥鸿爪,您说这是前门楼子,还是胯骨轴子都行!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0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愤青的摄影笔记

  6 _. c' @( `9 T% a/ k/ t. |, R

愤青的摄影笔记

, p. E* @" c8 N& \

 

- r( O/ T+ d8 \; T# \- i2 ]: x

我是愤青?(代序)

8 S8 |% r# F# l0 Y# g& V) z) g

    《这个礼拜的一天是我的生日,邀俩好友,小酒叙谈,谈到我时,俩人都说我是愤青,我一时无语,想问他们在他们的眼里(比我小10—20岁)愤青是贬义还是褒义,他们没说,我一时也想不出,我自己究竟是不是愤青,想写点文字,又不知从何下手,干脆把一篇已经写好的作业先顶上来,多少也许能说明愤青还能是点什么。。。。。。》

4 z9 T4 [# i& @) s8 r8 b

老猪学摄影

! ]* c7 h. {, J. D

    原来听说学习有三个境界。一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三是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实话,谁也不敢说已经到了第三个境界。不过只要真心想学习一些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和实践,总会多多少少,有第二种感觉,如果能够仔细思考的话,可能也会对于第三种境界,有所触及了。

- D. s1 p; `( I$ t! S

   自己学摄影的摄龄不短,确切的说,从文革我13岁的时候,就已经用上海582拍片子了,但是那还没有进入第一种境界。因为我理解第一种境界的进入,首先在于,你为什么选择了摄影,选择了摄影之后,你又选择了那种方向和方式来理解摄影实践摄影。

3 h( L5 v2 d8 ?, `% R2 H. W

   我选择摄影,有这样几个契机:

E" r8 y s5 x0 N8 G g

   1原来家里有一个木头制作的照相机,现在想起来就是双镜头的老式相机。因为那时候没有人玩这种高档的消费品,我也不知道什么是胶卷,什么是照相,最后总是在端详了一个够之后,就想从上面找出突破口,把它打开。日积月累,终于把这个盒子的外皮,粘胶及个别螺丝拆除了,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空的,就是一个空盒子。因为快门,镜头都在机身的外面,所以在打开机身前提,就是把这些东西都拆除,等到真相大白,再想攒凑起来,那是绝不可能的了。

* W7 k$ ^( s* L9 ~

   2 当时有个姑姑,在红山口高等军事学院作老师,所以文革前,我家也有一些由她拍照的120的片子纪念照。至于我家里北屋,悬挂着爷爷奶奶的半人大的标准像,究竟是穿的什么衣服,我是从来没有敢正眼瞧过的。

U. k( K# m- G7 p; n3 h' [

    3 文革的时候,大姐的对象是电影学院的老师,等确定关系后,姐夫的那台上海582,就成了我真正走上摄影生涯的第一部照相机。

; l5 b1 V2 {: Y% }# n

    等我到了兵团几年之后,这部相机就到了我的手里,但是因为经济条件所限,只留下了几张那个年代的照片,现在回想起来,什么是摄影的第一要义就是记录历史,就是由这几张珍贵的史料佐证的。

7 R6 F- z! K" P5 ^; r( a" E

    回京之后,几经努力,终于改变人生目标,做了美工,而就在这段过程中,我逐渐的把摄影作为我的人生一个目标了。

& M- E" H1 i/ \/ C! X+ A6 E

    有了照相机,不能就说会照相,而能使用照相机了,和懂得摄影就更差十万八千里。为此我上了中专,大专,大本,学的都是摄影。如果说真正对于摄影有什么认识。还是在上大本之后。

" J4 U7 C( I( ]8 E

    如果说,第一个境界是从这里开始的,也可以,因为这时候,我的职业与我的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了。虽然我没能得到一些东西,但我能够得到的东西,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所以我相信,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还会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更多东西。但是选择了摄影之后,完全不等于选择了哪种方向和方式来理解摄影实践摄影。

5 J: R5 s4 F4 L

    我虽然不是最早那一批通过网络来进行摄影交友交流的网虫,但自己也是在数码相机初步上市的时候,就已经用扫描的片子,和众多的摄友网友交流了。等我买了20D之后,我已经能够游刃有余的在网上悠哉交友了。

: t2 E" Y* k. @/ _) h

    有过那一段经历的朋友,肯定都知道,当年蜂鸟还没有被收购之前,拍MM,组团外拍是多么时髦的事情,如果说玩了那一阵之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就是开始思考选择哪种方向和方式来理解摄影实践摄影。而也正是这个时候,我开始上大本,接触了新的老师,对于纪实摄影有了接触,有了理解,而我也在这个时候加入了老北京网,正式的选择了拍摄胡同,记录,表现老北京文化这一拍摄方向。

) O% u) B3 N3 @, p j

     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一方面参加老北京网的拍记活动,阅读网上的一些关于老北京的知识资料。同时自己在图书大厦工作,新书肯定都能看得到,老书只要能淘换到的,自己也有便利条件。自己读书主要放在几个方面,摄影技艺,摄影理论,老北京文化,和一些能够接触到得名人画册,尤其是中外拍摄新老北京题材的作品。通过学习,自己觉得自己拍摄胡同,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胡同,这通过文字和画册的阅览,再加上网络和朋友们的交流,虽然不见得是什么确切的结论,但是可以说,是有了一个明确的框架了:胡同不是简单的一种建筑模式,而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体现了中华民族诸多文化结合共生的物质载体,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

% a/ M9 l: w: } t: L. `

    这时候可以讲,已经进入了选择哪种方向和方式来理解摄影实践摄影。可以坦白的讲,我登陆老北京网的第二组片子,就被赐封为老北京网专业摄影版版主。当时自己的观点,一,要图文并茂,要带着思想,带着想法去拍。二,要用摄影语汇来表现,不是简单的见啥拍啥。三,要海纳百川,不要只容纳所谓的北京题材。就是这三种想法,也引起不时的争论,甚至可以说,到现在也不是这个版块的大家认同的风格。但是我自己就坚持这种方向,虽然更多的网友已经认同了,但真正作为共同的认识,还很难说有什么成绩。

- z9 [( G- l! l- X

   作为自己,通过和拍记队的拍记,也逐渐加深了对于这些认识的见解。而且通过所能见到的这些书籍画册,可以讲,自己这一阶段,是力图通过自己的摄影作品的艺术魅力来表现,宣传,弘扬,保护这种思维逻辑的。所以一方面尽可能的多读一些老北京文化的史料书籍,另一方面不仅是对摄影技艺认真学习,而且更看中了摄影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不敢说在这方面有什么拿得出来的成绩,但总觉得,自己已经开始迈入第一个境界了。

$ F2 Q! ~ j+ Y U4 S. @8 ]

    如果说,到了第二个境界有什么具体的收获,我也想不出太确切的话题。但是我能感觉到,自己已经在这种模式中,感觉到了一种困惑,一种桎梏,甚至是一种迷茫。因为在第一种境界的追求中,有无数的胡同摄影大师,他们鲜活的作品,深厚的功力,勤劳的脚印,美丽的作品,使我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要你能虚心的学习,就会有好的榜样,好的教材,虽然你是东施效颦,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比白手起家进步要快得多。所以当自己有了一定的收获之后,就开始反思了,难道这就是老北京文化的艺术表现吗?

: @ }% N% ^" W# W$ Q3 r

    几经思考之后,自己逐渐的从唯美的追求中,想到了图文并茂的思路。图文并茂实际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字为图片服务,在拍摄的过程中,注重文字背景资料的搜集,并有意识的组织成相对成型的系列图片。一是有感而发,写出一些字,然后再配上一些图片,文字和图片并不刻意追求完全的吻合,甚至只是一种意会,这样,图片和文字哪一方面有了感受,就注重在哪一方面为这组东西的重点,从而我在博联社,老北京网,以至后来的佳能摄影沙龙,顶之酷,快乐影友等网站,都采取了“每周一歌”的方式,每星期的六日拍片子,星期一二整理片子,星期三四写文字,星期五发片。虽然比较刻板,但我个人觉得,有些事情,量是质的前提,没有量的聚集,就没有质的突破。自己也组织了几个相对于自己比较切实可行的专题:

! v; o! G$ ]. m; H' d) A* i

   1 东板桥,北河沿,东吉祥系列。(我的幼儿时代就生活在那里)

; \6 D. K8 o- M( Y/ I8 L

   2 什刹海系列  (相对来讲,有些力不从心,已显鸡肋之感)

4 R: ^- N2 V$ \3 K

   3 角楼系列    (拍了这么多年,就坚持拍下来吧)

' K) B, L% R# b5 c1 h6 O7 ^

   4 胡同风情系列 (以胡同人物为主)

7 s/ c( g; l; G: n& K8 t

   5 胡同风物系列  (以胡同建筑为主)

4 h/ N* k8 R5 f$ u

   6 胡同行吟系列  (三轮车为主线)

& h, h/ ~" U' ]- _' a

   今年和朋友们交流,说我撒的网太宽,还要针对性强一些,我正在琢磨,怎么能够在自己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集中力量去组织更专注的话题。所以今年准备了两个话题一是皇家文化龙文化,一是平民文化福文化。虽然还没有什么太多的收获,但已经搜集拍到的片子资料,放在一起,心情还是蛮激动的。

6 c) a/ T- M3 j) G, I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践,觉得这样有意识的关注某一类题材,收获是不一样的。信马由缰固然潇洒,但愚公移山还是做人做事的本分。虽然说不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乐,是那种找不到努力方向的阶段心情是不一样的。

1 J: L8 c8 U" L+ r; Z

    “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年又接触了一些新的朋友,使自己对于自己又有了新的认识。

& G5 m7 L W5 z- F9 I' R

   “北京人不仅仅是是北京人的北京,而且也是所有人的北京,如果只站在你个人的角度,(什么八旗,老北京)可能过于狭隘。”

; D6 C+ U5 E" d, v, \

   “老北京的失落和消逝,是一种现实,无论你个人感情如何不能割舍,对于新接触北京的人,他们只能站在他眼睛看到的北京的角度来理解北京,认识北京,所以一味的只拿胡同,四合院来诠释老北京文化,也是很难马上被不是所谓的老北京人所接受的”

$ V) J# s) ~) l3 J0 ]

    这两种论述,说实话,从我感情上是很难接受的,但是又必须承认,这是一种现实状态。如何在这种现实状况之中,灵活机动,既要守住弘扬老北京文化的底线,又要使受众读者理解接受你的摄影作品的思想感情,不能坐井观天,和者盖寡。怎么去拍摄,这时候自己的心态,似乎有点看到了“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t" V/ L: B: W( P

    这一阶段接触了很多的朋友和作品,譬如蒋晨明的胡同映像,我觉得他的作品给我的启示是:一方面挖掘胡同文化的学术底蕴,使胡同文化的弘扬有着更加鲜明准确深刻厚重的学术水准;另一方面,我觉得他的摄影作品,读起来非常有韵味,一个字是静,一个字是变。静就是不刻意在所谓的摄影语汇上表现玩弄,而是更注重观察对象的角度,其实这是摄影师水准高低的真正标杆;再一个就是变,他所拍摄的内容,使你能读出时代变化的现象,抓住的某一个定格的画面,实际是抓住了这个事物抓化过程中的“决定性瞬间”。而这些都不是特意追求完美的画意景象,而从平俗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种“观察与思索”的艺术魅力,我觉得这是自己今后追求目标取舍的要点。

+ o+ z$ w1 p6 c& T

    还有一位就是李少文老师。他是李少白老师的弟弟,虽然不是像少白老师那样出名,但也是一位把摄影和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一位良师益友。说实话,我刚接触他的时候,人家就给我介绍了他的三本著作(图文长城三部曲)我是拍过长城的,也是干图书这一行的,书的装潢可能不是那么扎眼醒目,但其内容的厚重与广泛,时空的跨越深度广度,绝非抄书扒图之辈所能项背的。因为他是快乐影友的胡同版的版主,所以我们很快就熟识了。但我那时还有一丝偏见,觉得少文老师拍长城,写长城没的说,可拍胡同,似乎有些随意信步。但随着接触越来越多,看到他很认真的把自己拍的很简单平常的胡同记录下来,发在网上,益发的感到一种无形的触动,这不就是我所想象的那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吗。后来又和一些网友交流,他们也有这种感觉,越是把平常的东西,拍的很平常,不是刻意追求把平常的东西拍的不平常,这是一种功力,也许画面上没有那么多的摄影语汇,可当你了解了作者之后,反过来你才能理解为什么著有图文长城的作者,竟能够有这样平常的心态,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还原生活,而不去刻意的拔高生活,提炼生活,异化生活。(这些话可能没读过李老师胡同作品的朋友,觉得是那么回事吗?其实您看看那些片子之后,再读读那些妙笔生花的导语注释,您就会感觉到,摄影有时候,也可以这样拍)这很难与曾经喧嚣一时的徐勇类的胡同作品相比较,我虽然不能说李老师与徐老师谁拍的更好,但我相信,徐老师拍摄的环境已经消失了,如果我们还用那种审美意识去衡量现在的作品,倒不如,静下心来,既然找不到更好的“胡同摄影语汇”干脆用平和的心态,准确的先把生活记录下来,也许,过一段时间,这种平和又是一种审美标准的追求风范呢。

" P1 P1 R( W/ N+ F/ z( W2 w

 说了这些,并非说自己已经到了什么地步,而是说,学习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必然,从简单困惑,到复杂思索,再到简单反思,这是一个过程,否定之否定,然后这个过程又是下一个过程的开始,返璞归真,说来简单,这一段自己已经有意识的去关注这些题材,去改变自己的拍摄习惯,甚至提醒自己首先要把以前的认为是规矩道理的说教放在一边,可能暂时的拍出来的东西不那么抢眼了,这又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只要摆正心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摄影,学习过程的每一步都是一种享受,一种意境,一种必然。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旗嬉金莲

  % f& L! ^2 M: ?1 g' g

八旗嬉金莲

6 Y Q$ I7 n: C8 m, W# @2 t1 Y

 

: m* b0 X8 O. K0 R5 k1 `

      上个礼拜,过了生日,就是58岁了。那天晚上几个朋友聊了很多,最后谈到我,说我是愤青,我当时说不出是什么感觉,他们也说不出这个定义究竟是褒义还是贬义,从我自己说,青,自然是知青,而愤肯定是自己在网上经常码一些字,使人有这种感觉,其实你自己想不想当愤青是一回事,人家已经把你当成一种愤青(模式)来看待又是一回事。所以从自己角度再考虑不考虑自己是不是愤青,只能是自己的心里的一种平衡,至于别人能否根据你个人的意愿来认为你是否是愤青,那纯属是天开异想。

" c" R0 |5 d/ U2 n; O

     其实,愤青是什么,肯定不会有什么学术上确切的定义,只能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因为我们是知青,所以爱屋及乌,我们的一些看法议论就会称之为愤青,为此也无可厚非。我也是刚意识到自己被人称之为愤青的,所以究竟怎么认识这个称谓的含义,也是一头雾水,不过自己毕竟还是知青,也写过诸如“我是知青”类的文字,所以,青不青的还能凑活,至于愤不愤的,还得有一段时间的认识磨合。

V3 V0 j0 w' s

      不过总是事出有因,除了自己是知青的原因外,大部分是因为自己写的那些字,所以那天也议论到了这个问题。一个说要坚持,一个说,别太满,点到而止即可。借着点酒劲,我是这样说的:锋芒可以别这样外露,毕竟又长了一岁,可我现在还是没有想到自己改变一下,虽然岁数又涨了一岁,回过头看看自己写的文字,似乎还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祈求别人宽恕)的内容,与其倒不如,就再坚持一下吧。

% I3 _ D1 _( I! C

    说了这些,就又谈到了我的自封---老猪871。我说我的这个名字有两个含义。87 是八旗的谐音,咱们是满族吗,而串起来念。一是八旗e族,也就是八旗在e环境中生活的一族;一是八旗逸株,也就是散落京城一个满族闲逸的一株草根。

& [2 M4 ]" l7 u \4 U+ K

    联想前面提到的愤青,又想起了满族八旗,究竟这里面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我倒是觉得,似乎也有一点联系,就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八旗子弟,纨绔恶习,自然是应该批判的,但是对于自己人格的坚守,似乎还是应该赞赏的,而愤青,毕竟还是有感而发,不是王顾左右而言他。所以从这两个角度讲,我还是不改变自己为好。

' A/ B, q& D- s' \% s' Q( Q

有句话,叫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国人历来主张中庸之道,而现在万般皆下品,唯有河蟹香。加上穷人乍富,市场经济的纸醉金迷,已经不仅是权钱交易的上层腐败,贫民百姓也打着现实的旗号,混一天是一天,至于社会风气,人心不古,根本无人问津,自己喜欢拍一些片子,记录了一些事实,可记录的几张片子,不可能立马就能组织出一篇自己都骗不过去的文字;而有感而发,触景生情,可能会写出一些文字,可马上就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照片,也是缘木求鱼。所以这一阵,自己鼎承了社会说一套,做一套的社会风尚,写一套,拍一套,只求意会,不求形联,有的朋友不太理解,说我是前门楼子,胯骨肘子,满世胡擂,我虚心接受,能改就改。

6 S. \6 ~1 Y8 O' \- h$ \0 \

不过自己既然称之为八旗e族,一方面是在网上多交接朋友,另一方面,也在网上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譬如下面从网上扒下来一些文字,我找不到片子对应,就先贴到这里,如有高手,请求赐教。

" D* z0 W6 T" @" o( }+ Z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从1978年到2005年,与劳动报酬比重的持续下降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  分配差距呈现“穷降富升“

& K6 \8 b1 O) Q8 ^

   (老猪导读:这仅仅是2005年的数据,到了2010年,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 ?9 q# \) f$ \: B1 @! M+ o- q

    从基尼系数看,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介绍,对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 .47。“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 i: q' ~% P" P. F8 r9 A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认为,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很明显,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

5 t' }* t8 a( J, p A0 R- }

   (  老猪导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 P! O7 ]0 z: ?$ e# ~- G' G- _

    “天上人间,一走进大厅,就看到很多女孩子坐在那里,她们分为学生、普通女生等类型,客人可以挑,但起步价就1000元。”而最新出台的北京市最低月工资仅为不低于880

9 m2 l5 V0 F9 [5 Q. W# ?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参与了4次大型居民收入调查。他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

9 x5 Z8 G( o6 ^' G$ K# j

   新建房分类型看,与去年同月相比,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上涨1.3%;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7.3%,其中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6.6%,高档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9.6%。90平方米及以下的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9.9%,环比上涨1.2%。

) g% y' S% k1 B+ l$ f* j/ ~" y {* ~

     分地区看,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均上涨,其中涨幅最大的5个城市是:海口64.3%、三亚58.2%、温州26.1%、金华23.8%、北京21.5%。

2 x2 y1 [' R. }# q' y6 M5 P% V% O

   (老猪导读:这两组数字,都是在所谓的新房价政策出台之后的数据,所以,还是以事实为根据,来看待这些政策的实质吧)

0 e/ ?6 \9 o: z ?1 W! E

     基于朋友们的批评,我也别把弓拉的太满,物极必反,月盈则亏。看到这样的文字,我也别摆愤青的样,信口开河,慷慨激昂;也别耍八旗的范,大爷不忿,怨天尤人。我只说,我的初衷不改,但文风适当收敛,也别老太太裹脚布,又臭又长--就用这句话来收尾:您觉着河蟹就真是老百姓的海鲜吗?那您是吃得起河蟹还是吃得起皮皮虾呀?我劝您还是弄点虾米皮,冲点三合油,就算是吃着海鲜了,这样至少不用每天每非吃减肥药,来控制高血压脂肪肝了。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八旗嬉金莲(10.5.21)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

  ) J* V7 x' `. d3 ^. M# l$ o

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

, x4 z* Q' Y0 W; @

 


6 Z4 r* c( ~ T/ y3 `# M

     这个话题有点大,其实大都是由小组成的,拉大旗作虎皮,大的题目口号有时是用来唬人的,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聚沙成塔,把一个个的小问题弄明白了,大的问题其实也就没什么不能弄清楚的了。

- h' I0 j7 N( W" Y/ g7 w0 c" W; v" D

     喜欢摄影的朋友越来越多,我也接触过一些。在这个问题上,有几类:有公认是大家导师的,所以无所谓被别人说什么自己的摄影作品艺术不艺术了;有自己认为自己的摄影是艺术,又怕别人说自己的摄影不是艺术,所以自称为不和不艺术的摄影一起混的;还有本来是想往自己的摄影是艺术,又底气不足,只对外说自己摄影只是玩玩,可一旦你说他的摄影不艺术,他会记恨你一辈子;当然还有对这个问题比较客观的朋友,那就是摄影到了艺术的水平就是艺术,如果没到那个水平,还是愿意通过努力学习达到艺术的水准的----这就是实事求是。

6 L2 T7 e, K! w" l

     之所以想起来这个话题,有两个原因,一是从摄影分类上讲,有习惯性的一些看法,我觉得可以探讨,一是通过一些作品,分析哪些到底是艺术,哪些不是艺术,当然不是谁说了算,而是我们都可以自我的谈出自己的看法,既不要自卑不敢发言,也不要觉得这些作品已经参展发表,名人作序,咱们就不敢问个为什么了,这也是我上面所说的,真正的摄影大家是不在乎别人发表不同看法的,而怕别人议论的就是2,3种人。

v2 A$ { \! m N+ A, \- d" r6 x7 F

     先说第一个话题。摄影的艺术与否是与拍摄的题材有关。

: @$ Q z& {. ~3 b

     这个话题牵扯两个方面,一是题材本身是否决定摄影的艺术性,一是究竟摄影的艺术观赏性还有什么。

0 J2 n2 M0 D1 e2 E/ F: b7 I1 s

    摄影题材的分类很难说的很准确,简单捷说,就是纪实新闻类,风光类,人像类,实用商业类,还有就是主观创意类。当然这么分类肯定不科学,不准确,我只从个人叙述的角度来谈这个话题。

9 O! x1 ]1 O( @9 l0 g

     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可新闻纪实类,和风光艺术类这两类片子,至于这么多年的新闻纪实类的纪实风格多少已经被人们所认可了,而风光艺术类的片子,也被大家认为这是艺术摄影的主要题材。这都无可争议,而人像类的片子,因其最后的使用目的不同,所以人像类既有纪实类,也有商业类,自然也有艺术类。不管大家或多或少有些己见,但是似乎摄影的艺术性的话题,基本是围绕这三类题材(其它更细的分类暂且不提了)来考虑争论的。而像实用商业类的片子,由于这个定义似乎离艺术远了些,很多人似乎都有一些不屑或不耻,觉得玩艺术岂能谈商业实用,这是很现实的一种倾向,还有就是对于主观创意类的摄影作品,因其作品个性化太强,手法怪异,甚至有许多东西突破传统,异想天开,或是题材本身就已经很不被习惯的审美所接受,所以这类片子,除了小众自诣为艺术之外,也不见得能够被很多摄影爱好者所接受。

' q8 c) @ v" R

     这样一来,摄影的艺术性,无形中,就被摄影的题材本身给掩盖了,这是一种偏见,是不是这样,我也不想过多的列举什么事例,我只是想说明自己的一个观点,摄影的艺术性,绝不是根据摄影所拍摄的题材所决定的。

9 ?1 j4 [% g8 |8 w- y% U

     这样就引出了又一个话题,就是摄影的艺术观赏性还有什么。中国历来把艺术的教化性强调得很厉害,其实艺术,本来在客观世界是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主观精神世界的一种感受寄托,在人类形成了社会之后,审美意识的社会价值衡量也益发增重。说摄影的艺术性,我们自然很看重艺术的创作性,这没错,但是我想大家有很多人是爱看京剧的,其实京剧真正吸引人的,到了现在已经绝不仅仅是它的独创性,而更在于惟妙惟肖的程式化传承性表演。这多少印证了别说没有了独创,就没有了艺术,事实也的确如此,否则梅尚程荀流派传承就不存在了。这可以引申为摄影的很多商业化摄影,极其讲究摄影技法,严谨的工作程序,考究的制作工艺,依然应该认为是摄影艺术整体的组成部分,我说这些并非说按图索骥亦步亦趋也是摄影的艺术性,而是提出一种看法,摄影是一门科学技术与艺术表现最相互依托的艺术新门类,这两方面缺一绝对不可,现在摄影普及了,数码相机设计更人性化,但人们对于摄影技术工艺本身的严格要求似乎越来越淡化,(因为相机设计本身已经把这一块人性化了)甚至根本没有把严谨的拍摄影技艺也认为是现代艺术审美的组成部分,我这么说绝不是故意的要提高摄影的门槛,而是提请朋友们注意,严谨精密的摄影技艺同样是摄影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 A- n4 q$ t: |' I

      相对于这段话,还有另一种倾向,那就是对于社会上各种对于摄影的探讨而产生出来的作品或理论,首先要心平气和的去接触了解,不做井底之蛙,闭目塞听。摄影诞生本来也没多少年,究竟摄影是什么?现在只能是根据这些年的东西,总结出来一些看法,相对于其它艺术门类,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而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又对于摄影这个与科技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艺术门类,必须与时俱进----这个与时俱进不仅仅是相机制作,软件开发,还在于,在新的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也要与时俱进,所以伴随着相机的发展,生成出的各种摄影艺术观念,我们也要和接受新相机,新软件一样虚心学习,力争进步。但是由于摄影艺术审美,毕竟和摄影技术发展不完全一样,所以如何在这种浪潮中坐怀不乱,有的放矢,把握自己的审美情趣,也是现在我们考虑摄影艺术性的一个原则。

8 G2 W; ?& \( ~# p$ D3 c

      第二个话题,因为有了前面提到的一些问题,已经表述了自己的看法,那么顺延着这个思路,找一些作品来参照着学习思考。

4 _2 j! h+ q) @9 o3 P

      譬如题图上面的两幅画,第一幅“肯定”是艺术作品了,因为我是在艺术北京2010—现代艺术博览会现场拍摄到的。而回家之后,又翻了翻书,有一本顾铮老师写的《当代摄影新锐》也提到了这幅作品,以及这位作者。

; P( d6 R' i+ c" N- f

      因为我读不懂,我只能以为这张作品的意思无非是三种,一是鞭挞,一是赞赏,一是表述。不过,我可能还是有些守旧,画面镜框中反映的部位,大家也能看得明白,可如果读者理解不了作品后面作者的创作意图,只能从画面表现的内容来理解作品,那么究竟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我想可能不会和顾铮老师所表述的完全一样吧。

! p3 {# |3 v. Q) d

       至于第二幅画面,应该说没有那么多的艺术点缀,只是一个人体,环境看得出很简陋,而且镜框中的部位,也是模糊的,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它也称为艺术品呢?可能绝大部分会是反对意见。我无意说这幅作品是不是摄影艺术品,而是想说,其实人体本身和人体的那个部位都是完全一样的,(即使这张作品也可以理解为有和上一张作品完全一致的深刻思想和内容)为什么不愿意承认是艺术品,甚至有可能还会说它是这个那个,也许这就是艺术的门见。话题扯开一些,北京前一阵,把天上人间给封闭了,据说当时有偿服务的女服务员五百余人,而后曝露出的一些话题,说有的小姐上千万的资产,那这些小姐不同样是有偿服务挣来的吗?这种有偿服务和街头的发廊,廉价的KTV的小姐有什么区别吗,根本没有。只不过她们有偿服务的对象不同,为了保证那些人自己在精神上的“艺术享受”,天上人间的服务只能叫做有偿服务,而发廊,歌厅的有偿服务就成了卖淫扫黄的对象,这究竟问题区别在哪里?不是小姐本身,也不是小姐本身器官的不同,而就在于被服务的人不一样。我之所以这么说,也不是说,题图的两张作品,一张是艺术品,一张是黄色淫秽的结论不对,而是想说,是不是艺术,并不在于作者本身有什么头衔,也不在于评论这个作者作品的人有什么头衔,而是我们自己不要因为没有这些头衔就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艺术品除了深锁在自己的电脑里面,只要拿出来展览(或者是出售)那么,每一个观众,都可以有自己个人的观点,可以赞赏,也可以反对,即使是很前卫,超现代;或者很朦胧,很自我,都无所谓,拍什么内容,和自己有什么样的艺术修养并不是一回事,这类题材可能很“艺术”可是既然赵铁林也拍了,徐勇也拍了,莫泊桑也有羊脂球,而失乐园也出全译本了,那么对于这样的题材,既用不着大惊小怪,也用不着自我感觉曲高和寡,既然是摄影,参加了展览(尤其是商业性的博览会)谁是不是新锐其实并不重要,能够让读者理解接受作品的思想内涵其实更重要,至于我自己,若是看到这些名衔,就人云亦云,不懂装懂,或是自行残秽,底气不足,我想学习摄影艺术性的话题就没什么意思可再往下侃了。

, c: C, X- r8 E& T0 i! R% O

       各类的新潮艺术摄影作品,在这次展会上见到了不少,至于作者们本身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自己也很难一下读懂,但肯定一点,作者有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很有艺术才华和个性表现。我读不懂很正常,读不懂说不好自然很不可取,但是读不懂,为了显示自己懂得艺术,而偏要说作品如何,其实也是大可不必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能有一个这样的艺术环境,得来不易,但也不要饮鸩止渴,或假充圣明,应该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这种变化,这种现状,艺术的生命,在于时间的检验,我看不懂就说看不懂,既不做九斤老太,也不做屎壳郎大铆钉,当然,还是这句话---看不懂也有说话的权利,话不能让说自己看得懂的人全说了,那样,到底谁看懂看不懂就真没实话可信了。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摄影//艺术的实话实说(10.5.28)

发表于 2010-5-30 0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句话,叫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国人历来主张中庸之道,而现在万般皆下品,唯有河蟹香。加上穷人乍富,市场经济的纸醉金迷,已经不仅是权钱交易的上层腐败,贫民百姓也打着现实的旗号,混一天是一天,至于社会风气,人心不古,根本无人问津,自己喜欢拍一些片子,记录了一些事实,可记录的几张片子,不可能立马就能组织出一篇自己都骗不过去的文字;而有感而发,触景生情,可能会写出一些文字,可马上就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照片,也是缘木求鱼。所以这一阵,自己鼎承了社会说一套,做一套的社会风尚,写一套,拍一套,只求意会,不求形联,有的朋友不太理解,说我是前门楼子,胯骨肘子,满世胡擂,我虚心接受,能改就改。

+ ?3 l! a6 z. S+ Y2 Y( m+ M

不过自己既然称之为八旗e族,一方面是在网上多交接朋友,另一方面,也在网上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譬如下面从网上扒下来一些文字,我找不到片子对应,就先贴到这里,如有高手,请求赐教。

, }/ Y3 I, \8 Q" U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从1978年到2005年,与劳动报酬比重的持续下降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  分配差距呈现“穷降富升“

& d( l$ {; v; r: g3 i6 X1 ~

   (老猪导读:这仅仅是2005年的数据,到了2010年,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2 m* L: u, ]* _6 s+ a! D

    从基尼系数看,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介绍,对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 .47。“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 s, e1 N0 {! o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认为,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很明显,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

( q/ m5 d% R1 A6 M

   (  老猪导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 ]+ q( l" p6 L, ~" b

    “天上人间,一走进大厅,就看到很多女孩子坐在那里,她们分为学生、普通女生等类型,客人可以挑,但起步价就1000元。”而最新出台的北京市最低月工资仅为不低于880

B8 [1 k1 G% @0 e' m! h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参与了4次大型居民收入调查。他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

( U: m7 {# c0 Y

   新建房分类型看,与去年同月相比,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上涨1.3%;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7.3%,其中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6.6%,高档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9.6%。90平方米及以下的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9.9%,环比上涨1.2%。

' B* r/ X4 X% N T7 F

     分地区看,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均上涨,其中涨幅最大的5个城市是:海口64.3%、三亚58.2%、温州26.1%、金华23.8%、北京21.5%。

# `& s+ m6 Y. X$ t

   (老猪导读:这两组数字,都是在所谓的新房价政策出台之后的数据,所以,还是以事实为根据,来看待这些政策的实质吧)

( s1 K1 O4 b1 g

     基于朋友们的批评,我也别把弓拉的太满,物极必反,月盈则亏。看到这样的文字,我也别摆愤青的样,信口开河,慷慨激昂;也别耍八旗的范,大爷不忿,怨天尤人。我只说,我的初衷不改,但文风适当收敛,也别老太太裹脚布,又臭又长--就用这句话来收尾:您觉着河蟹就真是老百姓的海鲜吗?那您是吃得起河蟹还是吃得起皮皮虾呀?我劝您还是弄点虾米皮,冲点三合油,就算是吃着海鲜了,这样至少不用每天每非吃减肥药,来控制高血压脂肪肝了。(引用)

1 R6 M: B y1 W8 g4 t8 r

引唐诗一首以作解答

0 [0 [' N2 X' @/ k% q: K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过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0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你是伯乐

  8 F- _- [2 S6 t% T1 \, @6 Q

假如你是伯乐

, c3 x( f( J, h% X$ X0 }. S

 

, C5 B: M' }! |8 o8 B/ R0 f+ F1 M5 T

    人都有梦,梦的内容可能各有不同,这种梦说的是生理上睡觉做的梦,而人们嘴上常说的梦想成真的梦,其实并不是和这个梦是一个意思,更大程度是说人们自己心里愿望的代名词。

K; i+ E5 E& R: [

    甭管褒义贬义,也别说花子拾金,范进中举,其实说到底,就是人们想在现实生活中,把自己想象的那种自己的价值定位,通过梦的渠道麻醉一把,说好听了是创意幻想,说难听了就是痴心妄想。不过人毕竟是人不是神,有一点梦想,有一点追求,也是人之常情,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自己给自己添上一笔幻想的色彩,只要不走火入魔,也是一种生活情趣吧。

7 v7 R" ~ T+ x$ ?

    人,其实无论是想这个那个,说到底,就是想证明自己的价值,或通过金钱显贵,美女簇拥,或是官运亨通,气指颐使,或金榜题名,自誉聪慧,或彩票头彩,命中富贵。其实这都是表面现象,好就是了,等你拥有了,你就不在乎了,所以,真正的做梦的原动力,就是想日复一日的证明自己的价值。

/ P& s6 ~# C3 e. p2 w

    小小老百姓,肯定也有自己的梦。前两天看电视,老毕说,有一个外地的女孩,他觉着是个人才,可是在比赛中落马了,他通过后来的补救,终于让评委和观众刮目相看,重新登台,获得承认。老毕说虽然自己不是伯乐,但也得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享受。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自我价值,得到社会承认的心理享受。那名人可以如此,我们普通老百姓,也不是仅仅考虑不被下岗,奖金扣发,是不是也可以考虑自己也当回伯乐----慧眼识真人-----证明自己的价值呢。

3 ~/ x' I: |7 @3 A0 @) c. W! D

    当伯乐,自然得有个条件,就得说话有人听,现实社会中,没钱没权,话自然是没人听了,社会进步了,儿子孙子,比老爹爷爷还能耐,我数了半天,没钱没权的,可能最能与这个条件相符的就是老师了。

m9 M; v7 X- k5 d% ^

    老师基本是这么三类,学校的教师,工作中的师傅,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

! `7 l- J4 W% A2 E, H" h

    我虽然是知青,但文革前的教育,使我对于老师的概念是根深蒂固的。而返城回来,中专,大专,大本的老师,因为我有文革前的思路模式,我觉得我和老师关系还是不错的。这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品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o7 Z- Q$ b% @

   我以前也码过一些字,提到现在旦分有一点点的成绩,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小学的教育。我在小学,学习就不提了,但是在其它方面,勉强的评语就是良,但是,有老师对我很宽容,甚至有些偏爱,经常给我一些更多的机会,让我体现自己的价值(如果按正常方式,就轮不到我了)而现在反思起来,当时那些不起眼的琐事,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心理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呀。而当我走上社会,先是上山下乡,也许农民生产生活的技艺本身,就没有口传心授的秉性,再加上我们是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所以那种感情意义上的师徒关系,根本是不存在的。回到北京,分配到新华书店仓库烧锅炉,也的确有个师傅,但实话实说,这个人是文革中新华书店文攻武卫队的队长,是45年的老革命,大字不识,因新华书店仓库本身就是个藏污纳垢的地方,经济上有问题的,历史上不清白的,政治上有污点的,生活作风拎不清的人员占很大一部分,所以当时他就是一霸,(后来听老师傅讲,提到大老吴,有的人就打哆嗦)我来这里之后,斗智斗勇(有这样的文字在老北京网里面)终于使他在我面前规矩老实了,也正因为如此,我还是没有得到那种师徒关系的享受。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贫嘴张大民》电视剧里那一段,张大民在饭店厕所里和大堂与自己的徒弟对话时的情景,也许有艺术表现的成分,但那种师徒关系,的确让人感到了什么是“关系”,而我在日常工作中,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情景。

' ~9 f& z8 c+ J ?0 v' s8 O

     说谁想当伯乐,其实更注重自己对另外一个人有益帮助之后的心灵自慰。当然前提是伯乐(自己)不能是个好为人师的家伙。文革时批判师道尊严,当然是胡说八道,可的确做老师,为人师表,就得讲师道尊严,那老师的尊严来自哪里呢,就是师道。师道一是为师的道德,一个是为师的道理,有了这两个道,才有可能有为师的尊严。道德自然就是人品,人格,而道理就是学业,修养。现在的教育成了这个样子,有社会的责任,有学生的责任,自然也有老师的责任。别的咱也不知道,反正北京大学那时候的校长蔡元培,咱们是见不到了,而老师鲁迅,现在也可能见不到了,可那些事,青史留名。现在为人师表,学生的老师都是为了混饭吃活着,哪还能有不为混饭活着的学生呢?而当校长不是为了学问,为了育人,而是为了当官,为了和谐,那么这些学生、老师,还能有理想,有报复吗?

3 ]+ @; {& V3 `- ~& A# O( G

    说的再浅显一点。师徒之间讲求口传心授,为什么那时候叫学徒学手艺,像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艺术家的学艺之路更是艰辛曲折,但学成之后,即使学徒的时候,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恩恩怨怨,但师徒之情并不次于父母之恩,我觉得这就是口传“心”授的结果。心灵的撞击,很难用某一次某一件事来衡量表示,这是一种岁月的积淀,一种人性的磨合,就在这种对于生活事业,理想追求的共同努力中,师徒关系才有了真正的思想内涵。

& U- n" K9 q' h: t

    即使是学校教育,也讲究答疑解惑,虽然一个班有很多学生,但是班主任的对每一个孩子的回答,同样也是对于其他孩子感情上的沟通,为什么《班主任》能在浩劫之后,在文艺振兴的一瞬,获取青睐,很大因素,就是班主任这个社会角色,在人们心目中,就是孩提时代灵魂的建筑师。

. i7 U* A) z5 X& n7 i2 G( T( o

    现在信息社会,可以上函授,可以网上短讯,但是这种快捷,使人们缺少了一种面对面的感情交流机会。人们是非常喜欢看电视剧,看大片电影,可谁也更愿意去小剧场看舞台表演,话剧舞蹈。就更别提现场观看体育比赛了,输赢是其次,关键在于现场的那种真实,而现在我们是多了一些便捷,可失去的却是人性的健全。

6 V' s% a/ F+ V' ?$ g% a

    既然当不来全须全尾的伯乐,那就从第三种路上寻求人性的沟通吧。有个词叫良师益友。良师,肯定有,但各种原因会与我们失之交臂,可以怨社会,可以怨天时,其实还是我们自己的心不诚,求师既是为了求学,也不完全是为了求学,还为了和老师能有一种学业理想上的亲密沟通,到了现在这种河蟹横行的时代,人心不古,物欲横流缘木求鱼的去找寻梦中偶像,完美导师,也并非手到擒来之事,但自己只要真正的想用心来沟通,益友的意义实际也可以替代一定成分的良师作用。前两天开车,听交通广播,说一个正常的人,得有七个真正心灵沟通的朋友,这个人人性才称得上健全。我似乎觉得自己的知心朋友比这个数字要多一些,看来自己的心理人性还算健全,可我自己也在不断地反思,老婆子总说我这个那个,一百零一个的不满意,可在朋友之间,我似乎还不是那么的讨厌,这就得对于自己有个正确对待,既不要自形残秽,临退休依然是图书大厦平均工资的最低一级,也不要扛着个美工头衔,就说自己是个穿马甲的了。一个人遇不到一个好的老师,可能有机遇的客观原因,但绝不可能遇不到好的朋友,所以一个人生活的质量如何,挣多少,干什么在自己这个年龄,应该不是什么值得提及的话题了,首先是身体好,最好有一些爱好,而更重要的是,应该有一帮可以称为“益友”的良师。这样,物以类聚,爱屋及乌,你在受到别人的点化的时候,得到了各种不同的教益,而你也在敞开心扉,倾诉心声的时候,既满足了自己当几分钟伯乐的享受,也在共同的思想交流中,完善健全了自己作人的天性。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0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0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假如你是伯乐(10.6.11)

发表于 2010-6-11 1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享受了一回,哈哈。

: m% h( P/ U- u+ I0 R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1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聊人像摄影-1

  8 _- G% Y! R' u o

闲聊人像摄影(一)

% ~+ K7 D8 l4 q4 V8 D

(只作为当下人像摄影发烧友的一种状态表述)

( `: g% r: x8 `- T* j" M- ]

 

7 @; o F% O2 ?. H: K Y- O4 C

    自己喜欢在发片的时候,也附上一点文字,自己的意思是:想看片的看片,想看字的读字。我自己也竭力想把每次发的片子和文字结合的相得益彰,天衣无缝。可客观讲,自己拍摄的图片,多是随机拍出来的,很少是想出来再拍,而文字多是有感而发,并不是什么具象东西的导引,所以文字和图片内容的不够吻合,这样的后果的确给看自己东西的朋友,带来了很不舒服的感觉,我也知罪,可如果想每篇文字都配上相当的内容,或者每组片子都在摄影见树方面码出几千字来,对我来说的确不容易,虽然我近两年来在给《北京纪事》配片子,今年6月号配了16张片子,即使是这样的几篇文章,也是因为首先文字不是我写的,而且几组片子多一半是以前拍摄的,极少有现用现拍的,所以要想玩摄影,玩博客,还要追求图文并茂的相互呼应,估计一个月能拿出一篇文字和内容都看的过眼的东西,就真不错了。

/ h0 e+ R# d/ n; ~: G, r' v

     不过,网友们的建议,我觉着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努力的方向,所以我力图把文字的关注兴趣集中在与摄影、胡同相关的内容上,极力克制自己信马由缰信口开河,这一段自己组织了几组和人像有关的图片内容,并考虑了一些与之相关的话题,这些文字不求高深,只求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尽可能的是自己近来的一些体味,否则就有堆砌凑活的味道了。

# ?' \. P* ~" _, M

     人像摄影是一个大话题,随便谈什么都能扯个几天几夜,咱只是个发烧友,就想起什么说什么吧。

7 F$ v( m; `9 C' {

    一 发烧友面对的人像摄影题材大略分析。

( Q3 F: j& w+ y \3 e) ?: `

      1 网站组织的活动(外拍,棚拍)

. ?2 g/ |( B' _. t7 j: `

      2 参赛投稿暨自娱自乐

4 v. e B4 V% _8 m7 h( h1 f, }* z5 d' z

      3 亲朋好友聚会留影

X/ `9 k$ W, t/ \8 h5 @6 ~9 b

      4 受邀拍摄亲朋婚纱

& W1 r, q3 b& l- D3 o% C- S, q( Y5 f

      5 单位临时客串

5 y; U/ A7 C3 L9 ^) @

      6 上网交流

9 |5 x2 m% o% g

    二 人像摄影审美细析

, x1 {0 R) b2 b( c9 }1 a" V0 x) |

      1 一个人审美的过程

, t u! U. |/ s F. K! `% E, @

      2 表情与风情

5 n0 d. F- G" @+ G

      3 质感与性感

& ?/ A6 t8 r- ], Y

      4 品位与气质

3 q+ D e* a5 A3 h% o0 a

      5 形体与神态

1 ]" I/ }2 L; ]( g

      6 化妆与服饰

1 v" W0 q' a- ~7 g ~3 d/ M

    三 人像摄影审美的社会性

! r" K$ y# @2 K, o7 c8 \

      1 从得意忘形到形神兼备

$ r9 a" \( A3 g2 ^/ ^

      2 天生丽质与个性好恶

# @5 P6 Q& ]5 w! L

      3美与丑的相对性

& C `0 {7 y) V: d* V$ }' C0 J3 j: y

      4 在熟视的平凡中挖掘美丽的独特

* ^7 ^' \ p, T1 x

      5你的心灵有多美,你的片子有多美。

0 z, p6 }8 \5 N7 E6 s6 l) E

 6功夫在诗外。

; B& W* w9 x; v8 \- `! X# v7 Q

     当我列到这三部分18条的时候,虽然觉得自己的话还没有进入到实质性阶段,就已经感到这18条能说清楚(姑且不论说的对错与否),已经是一个很恐怖的陷阱了,所以先勒住话题,如果这话能够把舌头理顺,就往下说,不行就打住,别充大尾巴鹰。

& A6 P) i9 r5 p3 F4 |: s3 h

一 发烧友面对的人像题材摄影大略分析。

' D6 O* m& ~( W! `/ x$ `

      因为现在这些文字是在自己博客上发的,主要面对网友,所以主要是对于部分网友的摄影发烧行为,做了几方面的分析。

/ W: k0 o" d8 r9 t; L; g

     1 网站组织的活动(外拍,棚拍)

7 L1 K5 u7 B4 `( K [8 K

    先说外拍。 网站组织人像外拍活动,无论是蜂鸟,还是其他网站,基本都是一个模式,一个内容,充其量就是MM的不同,或是景点的不同。

% E9 [- z6 ?: N" B; D8 q9 y

    现在相对于这种网站活动不太一样的外拍活动,一个是老北京网的拍记队,但他主要注重的是胡同本身的元素,胡同人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一个就是抓客网,最典型的就是银锭桥上的抓拍。除此之外,各种外拍大同小异。我个人曾经是04年就加入蜂鸟外拍的发烧友,回想起来,有这样几条经验:

. X- @- J. ~1 }' Q9 ^1 G k

(1)自己要明确活动是拍风光人像,还是特写人像,这牵扯到机器镜头的配置,有些人带着广角头拍风光人像,姑且不说人像效果如何,焦段太短,你总跑到大家前面拍摄是多么的讨人厌呀。如果是特写人像,就要在带上长焦头的同时,最好带上独脚架,这样作品成功的几率会更大。

6 M9 o- J8 n# c5 m

(2)  外拍人像,其实还有一点就是要明确,外拍就是在构图的时候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无论是以人为主,还是以景为主,都要有意识的处理好构图,如果没有考虑把环境因素带入画面,实际上就失去了外拍人像的意义。

2 \3 R2 } w o

(3)既然是外拍,那么基本上是使用自然光拍摄,那么如何选择机位,就不仅仅是构图的问题,还要牵扯到曝光和用光。阴天还好办,要是阳光照射强烈,对如何处理好这个环节,是人像外拍的基本常识。

4 o; b( n' _% n

(4)外拍人像,尤其是网站组织的人像拍摄活动,蜂拥而上,大同小异,模特不知所措,而拍摄者饥不择食。我觉得在这点上应该慢半拍,首先是在几组模特当中,选一个自己对了眼的,然后不要着急马上拍摄,因为只有模特进入了角色,有了感觉,拍出的片子就自然生动。而且不要着急和别人抢机位,有时候别人不拍的时候,也许正是出大片的天赐良机。

5 a0 U2 S+ R9 A$ C) s2 E

(5)如果跟着网站活动,分组拍摄,一定要跟对了本组的组织者。外拍活动,模特的姿势设计,背景选择,情绪调动,都是一门很有说头的学问,初学乍练,三脚踹不出一个屁来不行;群龙无首,瞎乱指挥更不行。所以这一点虽然看着和拍摄本身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可站错了队,您是拍不出好片子来的。

" a" ~8 g" W. O. ]- i+ \

    再说棚拍。棚拍讲究的是玩灯,布光。除了有上面提到的那些方面要注意的话,还要注意几点:

1 }% Q# L- ^* |; G6 c! B

(1)要了解自己的机器。对于如何使用联动室内闪光灯,要有初步的常识。如果是几个人一起活动,还要考虑影室本身是否会备有引闪器或引闪线,否则,自己最好配备引闪器,而引闪器究竟哪种适用,一定要和影室技术人员沟通,否则带了引闪器,因不匹配不能用干着急。

$ R+ Q; X# o: R) F8 M+ E3 z0 t& \1 s$ N

(2)棚拍,在技术方面就是用灯。初学者,一定要先和影室的老师请教,把自己的照相机的设置,放在与闪光灯同步的位置。而且要虚心请教,自己的相机是如何设置的,影室灯是如何调置的,一定要在拍摄的同时,尽可能的弄明白一些灯光的设置调度原理,这样在日后解读自己的片子时,也明白了如何使用闪光灯曝光的一些基本知识。

2 P9 @- K& }3 _2 A9 c o: |

(3)棚拍如果是闪光灯,就要讲究互相礼让,否则大家都抢拍,不互相照应着点,不是照糊了,就是照憋了,甚至也会对灯具有一定的影响。

; Z& b% x. j/ ]8 J8 z8 H, C% ?

如果是长明灯布光,就要考虑使用三脚架。因为即使用了灯,实际灯光的照度还是不够的,因为用灯不仅仅是为了明度,更是为了造型,而摄影者为了保证快门速度,而一味的提高ISO,肯定影响成像效果。

. [ Z- u+ t% f% [

(4)至与使用什么镜头。还是根据自己创作的目的进行选择。夸张变形,就用广角,而讲求像质,就用定焦。我观察到了有一个模特的眼睛特别有特点,就专门用老百微拍了一组(凉茶)效果也很不错。

2 K" ~( D' ?% t9 W+ E

   2 参赛投稿暨自娱自乐

3 ?1 D5 i/ _, N* ?

   参赛投稿这个事,客观的讲:一般获奖的片子还是有一定水平的。固然新闻暴露赛事后面有那么多的黑幕活动,从发烧友的角度讲,咱们自己在全中国的整体摄影水平之中,只是一个爱好者群体一员的位置,我们可以反问自己,自己玩摄影多长时间了?相机的基本功能都明白了吗?您的作品感动了您周边看到这幅作品的陌生人了吗?还有就是,您自己认为和您这幅大体相同,而获奖的其他作品相互比较过吗?我不否认有暗箱操作,但一是您不必非要参加那一类(您觉着有猫腻的)的活动,还有,参加哪类的比赛,最好要对这个比赛的风气有所了解。

W# @9 H4 \8 x ]( e

    如何参赛这类的书还是有几本的,有讲授如何拍摄获奖作品的,也有分析获奖作品是如何获奖的。开卷有益,我也看了几本,不见得看了这些书,您的作品就能够获奖,不过还是有一些误区,一些投稿的运作程序,一些审时度势把握投稿技巧的经验是很值得借鉴学习的。

5 \2 ~( R( C, \+ R

    我也参加过一些比赛,说最熟悉的佳能沙龙摄影比赛吧。月赛我参加,因为我了解参赛网友们的大概水平,我自觉着,可以在里面有掺和的余地。而季赛,因有一大部分是平时不上网的老摄影发烧友,水平相对比我高,再加上现在季赛是冲洗成片再来比赛,虽然花费不大,但每次花上几十元,一点回报都没有,也不是个高兴事。所以我有时候去参观学习,真正参赛,如没有十分把握,绝不花钱买乐。

; j V Y( [, n8 T; v

    至于组织有奖拍摄,何乐而不为,又玩又乐,万一中了奖,也弄点酒钱。可现在这种活动(出于主办方的宣传炒作目的)一般周期比较长,而有心的网友,基本把团队活动作为第一次的火力侦察,而自己如果有条件,就再去几次反复进行拍摄,这样成功的几率就大得多。所以您偶尔参加个活动,有了一张半张自己认为满意的照片,就参赛投稿准备拿头奖,我觉着还是不够成熟,如果再因为参赛生点气,就更划不来了。

) ]: i5 A0 H# |$ l2 T5 M) M

    所谓自娱自乐,从人像摄影题材讲,基本是这两项为主要资源:一种是扫街抓拍,一种是各种展会。扫街和展会其实都是抓拍,除了要对基本功认真的锻炼之外,对于器材的选择,也要有所侧重。我个人觉得(因为我使佳能)我觉着如果无敌兔配上一个IS小白,再配上一支新百微,然后有一支独腿,基本就能够出大片了,我见到过有用200定扫街的,我觉着有点累。

! J& w: H5 y& v! V. n

   抓拍的同时,还有一个认识问题,就是“偷拍”我个人以为,这不牵扯道德问题,只是一种个人的习惯。所以即使我遇到了什么情况,我从心底一直觉着自己是正常正确的。其实这个问题也有很多可探讨的地方,由于见诸桌面,有些话和方法只能底下闲聊了,不过有两点要注意,一是既不要胆怯,也不要硬顶,保护好机器,保护好自己是第一位的;一是分析对方的心理,对症下药,巧妙周旋,也许别人拍不出来的片子,通过你的公关就实现了,这也是一种人像外拍的基本素质。

9 G) c$ \* G0 d& L% z& a

3 亲朋好友聚会留影

: _% U! o; Y) Z8 x3 d, H2 B

    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之中,无论是你技术很糗,一旦让你给别人拍片子,就心里打颤,还是自己认为已经是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艺术家境界,这些俗事您也脱不开,秦桧还有三个好朋友呢,所以你只要拿出相机让别人看见过,这种事情,您就得抻把手。我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其实还是想把片子拍好---虽然审美价值得由被拍者评定---毕竟还是个乐嘛,所以这里头的事还真的琢磨琢磨。

. D; u0 w- s5 r

   亲朋好友的拍摄,最难的是,片子拍得好坏,是由被拍摄者的喜欢与否决定的,这没有二话,您可能也觉着晕头,说句实话,现在有了数码还好了,原来胶片相机您不仅得给拍,还得给洗印冲扩,还得分头寄赠,有几份合影组照,半个月工资就得搁进去,搭了钱受了累,也不见得就能落好。可是您既然玩了摄影,这一出肯定躲不过去。

( Y! m0 E1 q* _+ C/ g- \

   亲朋好友,实际分为亲戚和朋友两个群体,有共同点,也有差异点。亲戚的拍摄,直系的父母夫妻子女,亲系的兄弟姐妹,叔爷姑婶,孙男弟女。这里面也有不同的拍摄要点。

: {2 v s3 e' o2 u0 D

   我个人的经验。老辈人的拍摄,比较容易,最好是别人在和他们聊天的时候,您进行抓拍,而这种抓拍是摆拍基础上的抓拍,如老人的衣装,坐的位置,受光的角度,以及机位的选择,都要刻意的设计布置。找一个老人爱聊的话题,您不时的按几张,变换角度,等老人完全适应了,您再适当的调整老人的动态,最后来几张标准像,最好再来几张合影,我觉着问题就差不多解决了。

3 Q6 {3 i1 E+ n4 p3 H. a5 n

  小辈的拍摄就更容易一些。可以多看一些影楼的作品和少儿的画册。小孩的拍摄,最注重拍出童趣,那么孩子就可劲的让他造,喜怒哭笑,撒娇耍赖的各种表情都是绝好的镜头,而不要一味的要求孩子呆板的笑。太小的孩子,不能使用闪光灯。但可以多拍一些局部的特写,小脚丫,小脑壳,关键是构思构图,我现在也在这个阶段,拍自己的孙子,还没有太满意的照片,就是因为成人拍摄的模式心理作怪。

# I6 C' s8 B ]

    平辈的人,男人,有时候一拍他们,就说我不上相如何,其实是一种假自尊,所以不要强求,可以抓一些特写,如抽烟,看电视,比整身的构图要来得快些。而中年女人最不好拍摄。本来已经是半老徐娘,可还要你拍出风韵犹存,这才是摄影师真正考本的科目。我个人的经验是拍特写不如拍半身,拍半身不如拍整身,拍单人不如拍组合,而拍摄最佳的契机,是在摆拍安排的前后过程之间,似摆未摆似就未就的瞬间,抓住动势,抓住不同的表情,尤其是她们姐们之间互相调笑的时候,如果能够抓住镜头,比端坐在那里更为出彩。而且记住,一定由你(摄影师)出面,让她门在拍摄之前,进行必要的补妆,虽然她们故作忸怩,其实都是客套,而适当的补妆,对于不经常近摄的人,的确有很大的作用。

+ Q3 F& I* }1 ^/ U

    朋友之间的拍摄,相对来讲,语言沟通的便利要大得多,所以朋友之间的拍摄,摄影师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调动能力是很重要的。朋友之间拍摄,也许是有意组织的拍摄活动,也许是伴随着旅游而生发的拍摄内容,作为一名摄影人,如果参加了活动,就要考虑会有拍摄的“任务”放在你的肩上。所以你要在和朋友外出游玩的时候,只要你带着相机,你的头脑里就要有如何拍好片子的构思设想。

( V: h0 D2 B/ f0 m" }

   地点的选择。我只能说北京。北京如果给专门想拍照的朋友们拍摄,地点最好的是世界公园和植物园,那里的景别变幻多,游人又不是很扎堆,而且大小景别具备,很容易出效果,但是世界公园门票很贵(大约60元),而植物园最好自己带着便餐,否则就餐很贵。其他地方,虽然景色也许很美,但可能更适合旅游,而不是很适合拍摄。

' }2 q, L/ I4 ^4 r- U9 z1 v

   服装道具的预备。如果真是准备照相,一定要事先和准备拍摄的女士们提示,一定要带上自己换装的衣服,一是款式要有变化,一是颜色要有变化,跨度越大越好。

9 i/ {# I0 e. ~5 W

   提示化妆的问题。一定要尽可能的化妆,这样出来的效果,会比不化妆漂亮得多,而且作为摄影师,最好带一点小道具,如花伞,帽子,纱巾,墨镜,这也是很必要的。

0 ]$ C' A, ~$ Y( ]& B7 M- F4 D7 Z

   可以带一个反光板,这样可以拍出更专业味的片子。至于动作的设计,场景的选择,这都需要摄影师有一定的功底,既要把人拍的尽可能的漂亮一些,也要把特定环境的特点表现出来,而且个人特写和群体合影都要拍到,这样就更生动了。

3 J. [' ]8 y0 W+ J

 4 受邀拍摄亲朋婚纱

+ {: x! c+ P3 [

    估计拍摄婚纱,基本是不会给自己孩子拍摄的,这件事还是一种套路活。

: W; U2 X- V$ W& ^

    最好不要自我感觉良好,劝说准新人不要到婚庆公司拍摄,性价比不行,由您操刀必定满意。其实这件事只是一个熟练工种,您的化妆师是谁,您的灯光照明灯具全吗?您的婚纱道具有几种,如果外拍,有装好几个人的面包车吗?有外景灯吗?最后,您上班吗,您能随叫随到吗?

7 \6 _* i+ B2 m5 W. M

    我也给人家拍过几次,但我的条件是,最好由婚庆公司做主机位,他们该拍什么拍什么,而咱们只是副机位,这样套路活有了,如果您确实有艺术感觉,您再根据感觉拍几张,可能最后新人会喜欢您的片子,不过您还是要清醒的知道,化妆,道具,服装,车马,灯光还是婚庆公司的。或者打个折扣,由新人请专业的化妆师,自己带婚纱和服装,您当摄影师,最好能带个外拍灯,就是这样,一个人也应付不下来,总得有个打板的,所以婚纱摄影,无论是棚拍还是外拍,都要慎重开口。

- G' z7 `: Z9 I, K' _ A( z

    如果是拍婚礼,我觉着还可以,不过一定要明白,自己是不是主机位。因为主机位,关键在于要把每一个重要环节都要拿下,而不是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就多拍两张,俗套就不拍了。

4 z3 \5 g4 o9 e- q$ b( g

    拍摄婚礼,基本是这样一个套路:确切了解新人住址(确定您是拍新郎还是拍新娘);了解拍摄起始时间是否从化妆开始;如果是拍新娘,是在家里拍还是在宾馆或影楼拍摄;根据与自己住家的位置,时间距离,确定乘车路线,上好闹钟叫早(最好不自驾车,因为新人家和举办婚礼的地方会离得很远)。到了家之后,先要拍摄这个家庭的大概情况;然后拍新人的卧室,拍些花絮道具,玩具装饰,这时候,就要刻意的找到婚庆的元素;然后和新人交流,沟通感情,了解婚礼的大概状况,确定拍摄的草案;这时候,就要着重拍摄新娘的化妆;如果在家里化妆,一方面要适当的注意重要亲朋的到访,一方面要请新娘的父母亲朋来欣赏画完妆的新娘子;等全部化妆完毕,还要设计几个镜头:让新娘打个手机,以示期盼;再就是让新娘站在窗帘旁,扒窗眺望,侧逆光的婚纱效果会很艺术;还可以适当的给新娘照几张定妆照。尤其是在饭店或是影楼,这种机会绝对有,而这种片子效果是很讨新人喜欢的。然后是准备新郎到家接新娘,藏鞋子,找鞋子,递红包,伴娘逗新郎,等打开屋门,新郎找完鞋子,再问临出门,新娘家是否还要放鞭炮;等这些事忙活完了,摄影师要先行一步,早婚车之前到达婚庆典礼现场;先把一些空镜头拍到,如婚宴现场,背景布置,签到路牌等等。等婚车即将到来的时候,摄影师一定要和喷花的亲朋讲好,要看好风向,确定喷放位置,千万不要早放,最佳喷花时间是:新郎下车,转过车身,把新娘已经抱到车的前侧方时再喷花,这样一旦新郎抱着新娘走到车身正合适的位置时,喷花徐徐落下,恰到好处。下车之后,步入殿堂,稍作寒暄,进行补妆。这时还可以拍几张新人的花絮。等到婚礼开始,如果是主机位,一定要站在门里的正前方,把新人步入殿堂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拍摄下来;等到婚礼开始,就要注意重要宾客的拍照,双方父母,领导,嘉宾,一定要搜索好哪个位置的亲朋比较上相,因为有的时候,要拍一些鼓掌的花絮。至于婚礼的每一步细节,都必须拍摄记录。争取在每一组节目的同时,随时拍摄双方父母;等到婚礼到了敬茶的时候,一般新娘都会流眼泪,注意抢拍;直到仪式结束,赶快先吃点东西,等新人换完服装下一轮的轮桌让酒也是很大的工作量;最后就是合影。

: U" u& Y& v9 r4 ^

    提请注意,要注意带好闪光灯和三脚架。既不要全用闪光灯,这样现场的气氛就影响了,也不要全用高ISO,适当的时候还是要用闪光灯,最好每个环节分组,每组既有闪光灯拍摄,也有现场光拍摄。用现场光拍摄,一定要用三脚架,最好是连拍。

& ~+ Q+ f4 N) r0 ^% C4 }

  5 单位临时客串

- k9 F5 h* v. U) F7 h; n* C7 @: ^

    我说的这个单位,就是您上班挣饭钱的那个地方。我是吃官饭的,加之又是搞美工摄影,所以感受多一些,其实就是个体单练,您也得有业务官场的应酬,所以就占您点眼吧。

9 q( z1 Z3 k+ P U! L0 b& [# D

    单位的拍摄,主要是几种,业务往来,领导视察,单位活动。

4 \0 X8 Q+ l0 t' i; @8 H! }

   我们图书大厦,业务量最大的就是图书签售,其次是一些展销活动。展销活动主要是拍场景,人像在其中只是很少一部分,基本上用不到什么近景特写,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显示展场布展的资料,而适当的点缀一些顾客的镜头。不过自己也动过一些脑筋,大场合的场面中,很难用很快的速度设置,因为一般都是普通室内光线照明,所以人很难拍的清晰罡实,与其倒不如,我干脆支上三角架,用慢速度,这样背景肯定是实的,而流动的人群,反而增加了动势,(我的一张片子《书海潮汐》,前一届全国图书节获一等奖。)而图书签售,也许是图书行业的个案,我只简单说几句:图书签售,有时蜂拥如潮,有时门可罗雀,我刚接触这个事情的时候,不知所措,光注意了大全景,而忘记了签售作者的精神面貌的拍摄,虽然手里现在有几百张这样签售题材的片子,说实话,很难说是人像摄影,充其量也就是个新闻报道而已。所以业务的拍摄,不要笼统的认为只是一个拍活,记录下来就行了,有这么几张片子说明有这么个事就行了,而没有对这种事情做人像摄影的艺术性思考,说句后话,本来有出版社征稿,我把这些片子拿了过去,其他的不说,就是因为主角(作者)形象不完整(还不是完美)成了一次未能成型的遗憾。

* n S9 n5 Z* H2 l, `8 V2 l i; N

    领导视察。中国特色。您要是想在这里混,想吃这碗饭,这一出您就得干好!

/ m8 t5 N3 ~4 r, G4 _

    别的也就不多说,领导视察,一是把视察的领导拍完美了,更重要的是要把陪同的被视察单位领导(也就是您的顶头上司)给拍完美了。当然什么是完美,你我心里都明白。视察领导讲话时要潇洒,谈话时要风度,交流时要亲民,询问时要专注,而单位领导,听教诲时要谦恭,引导时要得体(不抢镜头)和员工交流时要表现融洽(不是亲民),而合影时一定要找准位置。

+ s- i' O, q( v3 S

   领导讲话,肯定得拍,一般讲话桌设在台口一侧的时候,你的拍摄,既要拍摄特写,也要注意把背景的会议主题背景拍下来;领导一般说完第一句话时,会抬一次头,以后就不好说了,而临讲完话,等待鼓掌也会抬一次头,一定要抓住。最好设置连拍,而不要贸然使用闪光灯。

) {7 l7 u/ h3 ?. b

    等活干完了,您可别觉着万事大吉,得赶快整理,一是找好做好发新闻稿的片子,一是要把照虚了,把领导照的不完美的,闭眼的都赶紧删掉,要是您想多在这混几年,再找两张单位领导和视察领导完美合影的照片,作放大装裱的准备(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您再找地喝口水差不多了。

& ?9 N4 D, ]5 W' _% r

    单位活动。小单位主要是聚餐泡吧,而大一点的单位,工会,共青团都会组织个活动。这时候,您也别掉以轻心,有时候您没把谁拍好了,您把哪个小鬼得罪了,日后保不齐就是个雷。反正也是公务,我一般先把这件事需要说清楚的几个环节拍摄清楚到位了之后,我把相机设在傻瓜位置,让参加活动的人去拍摄,只要别把像机摔了,俗话说公家的东西就是抗造。再说,咱这也是让更多的人关心企业文化建设吗,最后拍成什么奶奶样,您也有个退身步----抽空您还能多喝两口。

$ r$ `/ p$ A% ?1 Q4 K

6 上网交流

, I: f: m8 J5 E1 c2 C

   这个话题放在这一节的最后,就是因为它既好说,又不容易说好。其实人像摄影,自己打喜欢摄影开始,就喜欢这个题材。至于风光摄影或者其它,我似乎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距离感,觉得和我心中那种摄影所要诉说的感受,通过这么缥缈宏大的题材,是把握不住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还是选择了胡同题材作为我后半生拍摄内容的首选。但是我依然喜欢人像摄影,所以在胡同拍摄的选项上,自己设置了两个内容并存,一个是胡同风物,一个是胡同风情,而胡同风情就是拍摄胡同里的人。

! o6 O O$ A4 N/ T6 y _! A W

    自己拍摄人像,多次提到过NZ80老师(恕想不起那个网站的名字了)和蜂鸟网。因为正是因为在网络上的交流,使自己认识了数码摄影,而网络的平台,使自己在上学补课之外的诸多方面,得到了更多的教益,而更重要的是网络可以使你很快的结识一些有共同审美情趣的良师益友,也许会有更替迭换,即使大浪淘沙,但金子最后终究会闪光的。

# J& ?6 p; ~) u: [7 o+ G

    网路交流,我着重考虑的问题, 就是自己的态度,要真诚。固然我们是玩摄影,是因为玩,把我们聚集在了一个网络的平台,这是没有错的。可如果我们自己想进步,想超越自己,那么这三个字,就是两个意思,摄影,博大精深,我就不说什么了。而一个玩字,绝非仅是一种玩耍的嬉戏,而是一种素质,一种状态,一种审美,一种境界。有句话:做学问,玩艺术。学问是做出来的,就是要兢兢业业,业精于勤荒于嬉;而艺术绝对是玩出来的,艺术是行成于思毁于随;艺术不是当饭碗的业,而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架构状态,如果你想把艺术作为挣钱的术,那您拍得再好,您也只能是个匠人,而只有把摄影当做一种玩的理想境界,充分利用摄影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独特感受,而不是沽名钓利,才明白了艺术为什么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生活。

3 E6 a# X0 I3 a

    说了上面几句,似乎有些沾侃。其实我正是接触了网络,才对艺术的本身有了些许的看法。摄影是艺术,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摄影是流,艺术是源。但是网络毕竟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即使您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但绝不意味着您在网络中的状态,是一只出淤泥而不染的鸡群立鹤。您还是要交流,交流就需要平和的心态,要尊重对方,比你强的要虚心学习,不如你的,客气交流,持不同意见的,要注意回帖的用词语气,反对您的,也要有容乃大。

4 }6 n, \1 C3 N/ \

   具体到人像摄影,我基本上已经不参加花钱找个MM拍摄之类的活动了,我觉着初级阶段,未尝不可,但往下走,这种拍摄过于娱乐化,以下的这个回帖,就是我对这种活动的现在看法,同时也说明了自己回帖时的一种态度和分寸。这是自己前两天在蜂鸟回的一个帖子:

8 P/ T" \' ?- c( u. R( t

后海银锭桥上的C、N、S

2 T2 D% A! s( d7 s8 t9 @1 Z' s9 q

 

4 A7 ^, N# g0 x& ^. P4 \% ?. I/ V

      很长时间没有回蜂鸟看看了,听说有一个帖子很火,看了看,有点意思。蜂鸟曾经最火的一个帖子是人体版 南山竹,有20余万的点击率,说明了当时的一种人们的审美状态。现在7万多的点击率,在时下也是一种比较扎眼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都是心平气和的玩摄影,就会对于这800多的回帖有一个理性的分析。由于自己没贴片子,也就不对片子说什么了,不过总给人一种感觉,毕竟这个话题的争论已经超出了器材版块的范围,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回帖呢?肯定帖子发出者的本意并非如此,而是回帖把话题的锋芒转到了这里-----后海抓拍银锭桥的审美评价。

, X5 Z6 `, n. u X7 H8 j

我还可以说是蜂鸟的老网友,对于蜂鸟的拍摄风格,内容,做法,朋友,版主都有一些了解,客观讲,每一个初入摄影的网友,对于拍人像,拍MM,甚至那种拍摄活动之后的畅饮腐败,都会如醉如痴,我依然记忆犹新,甚至可以讲,现在我和当时很多的蜂鸟时的朋友,依然交往甚密,除了共同的审美取向,也因为蜂鸟那段时期,对于人像拍摄的意趣,对于网络拍摄活动,对于MM形象审美,都是日后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
   但是,不可正视的问题,如果往下走,人像拍摄,若不是搞写真或是婚纱影楼,手里的这些片子的价值是什么呢?社会请来的MM,拍得再好再美,反而是个祸害,老爷们不敢给老婆子看,年轻的不敢给对象看,偶尔有个观片会,也就是当时养眼,退一万步讲,报纸杂志也不用---肖像权解决不了!
    为此,我比较现实的考虑改弦更张摄影今后的拍摄方向---拍摄内容:纪实--拍胡同有历史人文价值,拍胡同风光锻炼身体,弄好了还能整俩酒钱。
    为此,我挥泪暂别了蜂鸟,把拍MM的快乐作为了一段故事,封存起来。
   在拍摄胡同的时候,我接触了在银锭桥抓拍的一帮朋友。银锭桥本身的故事,帖子讲了很多,而什刹海,在北京历史上有什么样的故事,我这里也不多占各位爷的眼,但强调一点,作为北京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汇点,银锭桥是一个京城文化项链的璀璨项坠,它见证着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它表述着老北京文化的风情故事,它折射着世界对于老北京文化了解的一种渴求心态,它同样也闪烁着21世纪世界与中国文化互相撞击的魅力倩影。

5 Z0 T% W$ `7 ]8 D5 G

人像摄影,本身棚拍,摆拍,抓拍,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我可以直言不讳的讲,我是喜欢胡同抓拍的,虽然抓拍不如棚拍、摆拍那样拍摄的完美无缺,可那种真实,那种激动,那种再也不能重复的瞬间,甚至是拍出纰漏的遗憾,都是一种摄影艺术最为珍贵的独特享受。
    也许,在抓拍的过程中,有的网友注重抓美女,有的网友注重猎奇,这都是可以朋言相进的,我想,蜂鸟组织活动基本不也是拍MM吗,所以有些过火之词,我是不太同意的。如果说,我喜欢在这里拍摄,就向着这些朋友,我也可以公开自己的观点,我觉得,我在这里拍摄,很大程度是拍环境人像,是在银锭桥这个特定的地点,来抓拍这些人像。客观讲,有些朋友可能和我的想法不尽相同,我想这也是我是老北京网,有些朋友是抓客的审美取向着眼点的差异吧。不管怎么讲,人像摄影,到了得意忘形是一个境界,而到了形神兼备又是一个境界,而我觉得现实一点讲,摄影除了自娱自乐之外,如果能逗点酒钱,再能给社会文化做一点点积累的话,我觉得也不乏是一种摄影享受的更好境界。

0 K" v9 A9 U/ {: K

(上个礼拜,因端午太忙,没交作业,这次补上。)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1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1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闲聊人像摄影-1(10.6.2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5: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聊人像摄影(二)

  0 C0 A3 M$ d: K

闲聊人像摄影(二)

# L$ V. o$ n8 H, m

 

" g. I( O: J+ P4 s% r. f+ g* o

(感观审美)

& Y2 r5 I9 b5 g' q6 i$ k4 m# g* m

 

& p. ]! c+ X. g b5 J: j& I4 V7 S

第一篇文字写出来之后,最有意思的是一位姓郭的台湾网友,说我的这篇文字有“劝市”的味道,我第一次接触这个词,没弄明白是什么意思,可能意思是所谈内容过于操作化,都是具体零碎的经验之谈,所以这一节就从个人感受的角度聊聊感观审美,虽然审美的话题比起摄影,比起艺术,更为高深,我只想从一个摄影发烧友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的理解。我也知道,审美,即是个人的感官感受,更是社会,文化,民族,历史诸多因素的共融产物,可要想把这个问题说得和摄影发烧友能够在实践应用的交流水准,我个人觉得还是先把感官审美先聊一聊为好。所以这一节就设置了这些内容。

T* p$ L q, i; f+ e3 a

二 人像摄影审美细析

; q7 G8 q9 c; B7 R

    作为审美,虽然说的是被审美对象如何,其实这一切都是审美者本人内心审美取向的评定,而一个人绝对是在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具体时空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话虽不错,但这样容易把问题引向另一个极端(这个话题是准备放在下一节“人像摄影审美的社会性”来与诸位请教的),使我们对于共性的,普遍的被审美对象评定,被审美现象标准识别,与审美方的主观审美意识评定识别,造成含混不清的局面,所以这一节,主要是探讨被审美对象表象所产生的一些话题,这样就交流起来就直接多了。

6 t- T0 W% Q+ i/ M# h( t. s

    这个话题同样也是一个大话题,我只择选了六个,肯定挂一漏万,想到哪说哪,希望不吝赐教。

7 Y: h8 c j/ s* l9 h+ C

  1 一个人审美的过程

2 ~+ M! U+ b5 b

      一个人看另外一个人,是什么感觉,从而产生出什么感受,这些我以为就是个人感官审美第一阶段的内容。

% R2 R- \) {; R

     除了后面要提到的5个共性方面的话题(这五个方面,也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必定要感受到的所有被审美对象的共性话题),首先是有一个个性话题,那就是被审美对象每个人的相貌。

! q+ R% k7 e/ @

     我们看一个人(仅从摄影的角度谈这个话题)如果是观察这个人形象美,那么我想大家肯定首先用一个词“端正”跟着是“顺流”,然后是“舒服”最后的评价“是那们个意思”。

1 x* ], z! U. Z* ^

    那么端正肯定是五官端正,说明我们看人首先是看这个人的这张脸。那么什么是五官呢?别说谁都知道,今早起我还在犹豫,眼,嘴,鼻,耳肯定没问题,那一个是谁,早上我对着镜子看了半天,不会是眉吧?可一想,眉不是器官,为了确切,到了图书大厦找到了现汉,一看是舌。虽有洞开毛塞之感,但我又有点死较真,其实舌头美不美,基本在外表上是看不出来的,所以从摄影的角度讲,我觉得是否摄影的“五官”所指,似乎应该是,眼,嘴,鼻,耳,毛(毛发和眉毛)这样肯定很不科学,我只是为了叙述的方面,而生搬硬造,暂且造车借用吧.

6 a1 k3 m, U0 l; [! `2 [

    先说五官。

# a7 \: S) b# d

   (1)眼。毫无疑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的感情交流,除了语言,就是眼神。眼神眼神,这个词绝了,其它身体的各部位,后缀的绝没有这个神字。

$ @6 A. U9 e( M

眼睛什么样的叫做美?我们不山侃,觉得应该有几个标准:大小,形状,位置,质感。这四个词,质感,我想大家的审美会是统一的,即使把眼珠的色相也算在这里的话,(当然我想谁也不会绝对说,哪种眼珠的颜色最美)清澈,明亮应该是大家都能够接受的。随着照相机,微距镜头的技术发展,即使不是科技医疗摄影,我们的艺术作品,也可以通过眼睛(眼球部分)的局部特写,来表现更多的思想内涵。而位置,就是在脸部的位置,美术中最基本审美标准常识就是三庭五眼,这一点我想可能是全世界人类都能接受的。比较难缠的就是这两个词了。大小放在这组词汇的第一位,是因为,人们观察另一个人的时候,首先看着一个人眼睛的感受,就是大小。感受只有三个,大眼睛,小眼睛,适中的眼睛。适中,实际只是尺寸比例的适中,从审美的角度讲,大小适中绝不是审美的首条标准。而小眼睛美不美,客观讲,小眼睛可能作为某种特定角色来镶嵌于某一张脸上时,这张脸整体上给人的感觉虽然不是很美,但很舒服,甚至体现了某种个性,但作为摄影的审美讲,可能小眼睛不是摄影审美的最佳选择。而大眼睛,我想大家还是能够基本认可的,当然眼大无神另当别论。但就是一个大,也就是比较较真的一个问题,究竟大到什么程度为好,这的确很难用数字或者比例来精确括定,我以为,一是眼珠和眼白在“眼大”的前提下,要有比例的放大,过多的眼白或过大的眼球,都会使人不舒服,一是大到与本人的脸盘能容忍的地步为最高限制“然后缩小一至两档光圈,为最佳设置”,决不能大到极致。中央台电影频道,有个女主持,偶有化妆不慎时,眼睛就显得有要掉出来的感觉。炯炯只是形容,有神才是实质,所以抓拍大眼睛是为了更好的表现每个人内心的丰富神态,抓大眼睛,其实是抓心灵开启的这扇窗户,所展示的万紫千红内心境界。最后就是这个眼睛的形状。中国有凤眼,杏眼之说,可能更多的文学作品,还有经典的表述,不过肯定一点,任何形状的眼睛,都有可能是美的眼睛形状。不过眼角的高低,会表现着一个人的情绪,所以 眼角低垂似乎更适于表现笑靥(买红妹),而恰到好处的上扬,似乎还是多受中国人喜欢的。范冰冰似乎应该是属于大眼睛一类的,而且基本是眼角上扬类的;而相对北京台的春妮,似乎就应该是杏眼,但眼角也属于上扬型的,中央台的两个当家女主持,一个是董卿小眼睛(相对)而且似乎不是上扬型眼角,而另一位,就是周涛大眼睛,而眼角的上扬似乎不像范冰冰这样高挑。我们看红楼梦,那里描写的非常确切,我就不占您的眼了,但吕燕那种眼型,似乎中国人的审美就很难接受,所以我们作为摄影审美,对于眼睛这一块,最难把握的也就是眼睛形状的审美。至于是否是单双眼皮,现在的争议比较多,各有其风格,关键在于整体风格的把握需要再行定夺。

, z+ X9 V& A0 q2 r* `7 P" e8 O0 @

鼻。鼻子的漂亮与否,除了到了极致的塌鼻梁,或蒜大鼻头,似乎我觉得,鼻梁的高挑与否,并非是绝对的审美决定因素。当然从侧面看,似乎高挺的鼻梁会增加面部的凹凸感,但女孩脸部的风格,并非绝对取决于是否高鼻梁。

- o2 S) D# x! L5 `

耳。似乎很少有模特特意表现耳朵的形状,也许中国,或许东方,受佛教审美的影响,觉得耳垂大有福,不过一个女孩子,耳垂大小其实无所谓,只要耳朵形象基本端正,似乎用不着吹毛求疵。

! m! J) X" P5 K

嘴。樱桃小口,血盆大嘴。这些举不胜举的描写,正说明了嘴在人们审美习惯中的比重。嘴似乎应该有这样几个问题牵扯审美。形状,大小,颜色。现在看来,这三个问题,基本是可以通过化妆来改变或刻画的。所以,一个人的嘴只要不是撅的太厉害,或者有什么先天性的缺陷,我觉得摄影者只要把握好这个人的整体相貌风格,是可以通过化妆进行调整表现的。但是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表现环节,就是牙齿。牙的形妆,颜色,也是摄影者绝对需要注意到的审美因素。

) M9 A4 Z5 |0 ?# |( Z( z7 `

毛(眉毛,毛发)这一点就算是自己杜撰的吧。

3 A/ `# m6 n9 ?/ z7 o

眉毛,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更为精到,似乎只有在港台打斗片子里,才有一个坏人是没有眉毛的。眉毛的审美,似乎是位置,形状,粗细,颜色,走向。位置,眉毛都应该长在眉弓,但是很大一部分人,为了扩大脸部的视觉效果,只能把眉毛整体的移位,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但如何处理好眉毛与眉弓的生理结构,化妆师一定要慎重考量布妆。形状,男人与女人在眉毛上的区别其实也是性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男人的浓密粗壮,似乎基本能够应付大多人数审美的取向,而女孩的眉毛就讲究太多了,哪一个形状,都有哪一个形状的特定审美匹配。眉毛分眉头,眉峰,眉尾,总体体现为眉身。我曾经学过化妆课,记得好像是,眉峰的位置,应该是颌尖,顺延到颧骨一个V字,这才是眉峰的正确位置。而眉头,要视两眼之间的距离,实际是视两眼的形状,确定起始位置,而眉尾,除了长短,还有一个渐变消逝的过程。形状,这个问题基本由化妆师操作,但现在很多低劣的文眉化妆,打一条傻粗黑线,毫无质感,没有丝毫渐变层次,就像贴上一条即时贴,所以文眉要特别的慎重,宁轻勿重,轻了还可以补妆,重了就过犹不及了。颜色,我觉得如果不是特殊需要,还是自然生活化一点为好,女孩子的眉毛颜色过重,会夺眼睛的神采,甚至让人觉得不自然亲切。走向,是根据自己作为的需要或强化或淡化的。需要个性一点,那么走向就坚挺丰润一些;需要细腻温柔一点,就适当弯曲婀娜一点。其实眉毛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睫毛。睫毛是拍女孩眼神最出彩的审美组成要素。睫毛是否上下两组通吃,是否浓重挑长,颜色是否调整装饰,都要根据整体化妆风格来统一,但肯定一点,睫毛在脸部整体审美中绝不可掉以轻心。

. K9 Z! a* `4 [9 b! j6 ~& ]% \

毛发。男人可以剃光头,女人剃了光头肯定异常个性,但绝对讲,女人的头发是人类审美的主要成分,所以大街上的店铺多叫美容美发。我印象很深一次拍大型演出直播,才拍完《中国人在纽约》的王姬,还是美国的范,一头金发,过腰翻卷波浪,刚一出场,碰头彩经久不息,也是我拍了很多影视直播时装展览对于头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头发的要素还是形状,颜色,长短,这个事情一时半会的确说不清,不过头发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吹烫塑型,而各种发型还可以配置各种装饰品,所以,作为面部的审美,毛发的如何变换匹配是非常精深的一门学问。

. a3 S; f+ H& h4 j$ B# y0 b* f5 W. X

最后,说说脸型。自己学过素描,也学过人像造型和化妆,所以对于脸型这一块还是有所接触。所谓圆脸,方脸,长脸(去冬一滴相思泪,今春还未到腮边)还是国字脸,甲字脸,申字脸,这方面的说头多了去了。简单捷说,中国人对于男人的脸型似乎还不是特别的苛求,不过对于女人,典型的一种是面若银盆,一种是瓜子脸。面若银盆是以北方人为主导的审美标准,像中央台倪萍,北京台余声,新闻主打,总政军艺,多是取这种风格,而像瓜子脸多是南方特色,吴侬软语,湘女多情。从电视剧红楼梦里面我们就可以大概有个区别感受了。但是圆方脸固然显得大气,但似乎不如瓜子脸那么小鸟依人,而瓜子脸似乎更像小家碧玉,要想演奏大型交响乐,还得像巩俐那种更有表现余地的脸盘。如果是拍电视剧,似乎脸盘的重要性,对于角色的刻画似乎更能体现更多的背景,而一般人像的模特拍摄,似乎绝对说那种脸型更为漂亮,也不是很有说服力的。

; C% }/ b, ]6 i% y2 T* p9 M' w

这一节就说到这里。还有一句话:我曾经询问过我的老师许喜占(摄影函授学院副院长,曾任北京中国照相馆经理书记)为什么有人上像或不上像,别说很多的理论,只用最精练的一个词,最后他说:可能是取决于这个人的长相有没有骨感。这句话我不知道对不对,不过这些年来我是反复的用实践来检验,觉得还是可信的。所以我们有时候乍一看一个人可能比较漂亮。一旦拍照,除了表现的因素之外,总觉的不像初看时感觉得那么漂亮了,我觉得可能是这个人,在骨感结构上,还是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当你特写近摄时,反复揣摩,这些不太显著的问题就显现了,这就算个题外话,欢迎不同意见。

. ~% x8 K; @" h! G6 T

      2 表情与风情

' F( m: A+ P/ ]( q4 @% w) Z

     一个人的器官(五官)除了动手术,一生几乎是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的。而每一个人都能够因自己情绪的不同,可以在表情上有喜怒哀乐的变化。这是最简单的表情变化,是直接的心理情绪的表现。由于每个人都有这些本性,所以一旦通过这些人的面部表现,就能够基本知道对方现在的情绪心情。

$ T9 ?0 E7 w9 ?9 f9 M

但是,人的表情是复杂的,首先人的表情即使就是喜怒哀乐这简单的四种,也有程度上的不同,笑。微笑,冷笑,会心的笑,开怀大笑。而实际上人还会有羞涩,羞耻,害怕,气愤,恐怖等等很难一下罗列出万千名称的各种表情。把握这种表情,把这些表情的称谓,以及在词典中对于这种表情的描写,准确的记录在自己的心中,是绝对必要的,一旦出现某种需要,摄影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储备资源,调出其表情的心理意义,为进一步塑造角色,有着明确的创作目的描述语汇,来指导模特进入特定的表情刻画状态。

7 b8 K3 l# q9 U( d

人的表情复杂,是表面现象,而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学会了运用自己的表情表现,婉转的表达语言之外的思想意识,通过拿捏的动作,五官的造作,声调的变化,甚至动作的配合,使得人们在交往交流之中,学会了运用身体语言(五官表情)来传递彼此之间更为细腻委婉扑朔迷离的思想感情。我以为风情这个词,就是人们感情思想交流行为进入这个层次的一种称谓。

' t, f7 g+ m' e( n

风情,风流,似乎在中国传统意识中,似乎不是一个绝好的褒义词。但是人们也明白,说谁风流倜傥,说谁风情万种,绝对是以这个人的外在表现有着丰富多彩可欣赏品玩的特点特性为定位的。我们是站在摄影审美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也只从风情风流的所指来考量审美的表现。中国古典文学三国中的周瑜,马超,赵云,孙策,都描写成绝对英姿飒爽的武将豪帅,但够得上风情风流两个字的,除却水浒中坏人西门庆,就属浪子燕青了。至于他是什么形象,诸位比我知道的多,没有他在中间的周旋,宋江也拿不下李师师。由于中国对于女性这方面的封建意识太严重,似乎只要沾了这些词,总要带上淫辞艳语的恶评,所以怎样确切的描写一个风情万种的人物,究竟是什么样子,我是经过文革洗礼的,所以也没读过太多的书,但我能记得有这么一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而其中这个“媚”字,我觉得就是对于女人风情,男人风流的经典概括。

. y# ~- w t& A0 E+ y. m; `% ?

我们不是谈文学。所以我觉得人像摄影艺术表现一个人,就得抓住其丰富的表情,而表情在我们人像摄影的艺术创作题材中,绝不仅仅是喜怒哀乐,也不仅仅是真正由心理情绪直接反映出来的真实表情(纪实摄影另当别论)更多是抓拍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婉转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所做出的千变万化细微姿态,个人各异的五官表情形态变化。不经意的留露,抓拍偷拍可以,可是作为大型专题或拍摄广告,就需要模特表演表现技能功底,如果有导演剧本,摄影师可以借助别人,如果只由摄影师自己来调配整个画面模特,那么这种风流风情的情绪调动,整体环境情调组织,绝对是人像摄影师技艺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还在回避这个“风情”话题,或者不把它当做一个人像摄影审美的课题,认真深入研究探讨的话,我们的片子,是脱不开中国特色的。

% l0 X) h; _+ N: k" c: \6 d9 L) P3 |

      3形体与神态

( x$ d7 n D O+ m: \. N4 C+ }

形体,神态,前面提到了一个词,叫做身体语言。我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我觉得所有艺术中,舞剧是最顶级的艺术,而音乐则是心灵的语言。不是“语”的直接表达,而是全在一个“悟”字上。五口归心,就是悟。看到,听到,闻到,品到,都要归心,看听闻品,遇到了没意识到,还是没有得到(道)。其实不是你没有真正的遇到,而是你没有把遇到的归心,没有悟到(道)!

' V& \% K+ ]1 \

形体我们说的是造型、是表象,而神态的体味性,就是上面说的看听闻品归心之后的意会!

$ d m8 @3 }) a" @" }6 z$ X8 j

形体什么是美,肯定一点,大家都知道有横向三围一说。但是究竟人的上下比例,或者头,身,腿三部分的纵向比例究竟是多少为最美,我们上学,说的多是古罗马,意大利,大卫,米开朗基罗,中国那么多文学作品,夸张性艺术性的描写有,具体到精确比例的数据,我学疏才浅没有读到过。而我们摄影发烧友,基本也多是拍拍中国的MM,所以人的比例美(除了横向的三围)纵向的比例是多少,希望大家也谈点中国特色的身高胖瘦标准。

; o0 K! _% f5 g6 l2 Z, A

由于我没有数据,我不信口开河。我觉得横向三位可以参考现在能够读到的数据,而上下身两部分的比例,还是要科学论证,绝不是腿越长越好,从我所看过的时装表演,很多模特到了穿泳装登台的环节,本来是长腿,穿礼服时还看着顺流,这时似乎看着很别扭,因为腿既是整体的一个比例因素,被衣服遮住时,是整体比例的一个次要因素,当闪现出局时,又是独立存在的一个部位,同样存在其审美的标准,歪七扭八,罗圈里拐,就暴露出来了,所以腿的审美并不仅是一个长字就能囊括的。

k; q) \2 i1 @- {$ {

摄影模特不是时装模特,形体要素更多的是配合五官的表现来设计动作。所以即使是身材特别的出众,还是要有意识的调配运用自己身材的这种资源,作为独特的身体语言,表达出个性的身体神态语汇,这才是摄影模特的追求要点。我们都知道人体摄影有个汤加丽,如果说她长得五官相貌如何,我只能说是一个标准的舞蹈演员而已,而她充分利用了自己形体身材的优势,拍摄了人体艺术作品,可以客观的讲,我也拍过人体,但是能够像汤加丽这样身材的顶尖人体模特,绝对是凤毛麟角。当然,这是指人体摄影,不过拥有一个魔鬼身材,也是中远景拍摄模特的绝佳人选。

0 e3 p& X' m2 r3 W0 r* z

无论是表象的形体还是意会的神态,最终还是要通过运动中的动作来表现。所以动作的姿态美丑与否,是很关键的。

( ^$ [" f. }- V) S/ c! H6 [

说这样美姿的图书很多,我就不重复了。我觉着有几条比较规律性的要点,提请诸位指正。

# X- i, C, g4 Z* Y2 Y* i) U9 B3 ?

人有三围,就是肩,腰,胯。这三围形成了人的S型曲线,这究竟如何的比例,各有微词,不去苛求。我觉着除了恰好的比例,还有一个商业用语“女人挺好”现在我们说的三维,仅是三个圆周的长度,而这三个圆周究竟之间距离的比例多少为美,似乎不像三维长度那么脍炙人口,一个“挺”字,就提示了这种偏差。所以三维长度比例合适并不是三围这个话题的全部,而三维器官最高点之间的距离比例,(说白了就是乳峰,腰线,臀尖)也要有恰到的位置,这样的三围观念才是完整的。

1 h3 \( T( A, w; q! m4 g; N* {+ a

虽然总说是三维变化,但一般理解是腰胸臀的曲线变化。而人体的动作曲线,是通过肩部和臀部的变化,在腰为轴心的人体形态上展现人的前后或左右的起伏变化,这样人的动作还有其它两个S形曲线变化的要素 。通过肩腰臀的不同位置变化,人们的动作体态就会有了千姿万态的展现,有些人说自己不会做动作,摆姿势,实际就是没有把这三者的关系,和三者之间的变化组织起来,一味的强调自身的三围硬件条件,是一种误解。

& v2 y* B* L+ M6 A

动作的虚实。动作即使做出来了,全身终究要有一个着力点,而要想人体表现出优美的S型曲线,做造型应该考虑用一只腿着力。这样自然就容易产生曲线,而且一般都是远离镜头的那只腿着力,而离镜头近不着力的那只腿做动作。

! ^9 u% O* p+ N2 k7 ]

脚与手都是造型的重要因素,尤其女孩照相时,一定要在着力点的那只脚,拍照的瞬间翘起来,这样不仅更有整体比例感,而且随着脚部用力的作用,人一般都会挺胸收腹,而这也是拍人像最需要的动作状态。而手是作为人的第二表情器官来理解它的摄影动作作用的,所以,手部的动作设计绝不可以掉以轻心,熟知的维纳斯,不就是因为手部不好处理,而只保留了躯干部分的吗。

- J: `' R$ T$ p7 i! {0 l

形体是硬件。我们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后天的锻炼,改变某些指数。而动作的设计,就可以基本不受先天条件的影响了。神态的表现,是动作中很多细微末节体现的,平时要注意观察,要多读一些大师的名作,我想会对这个问题,有更清晰认识的。


3 l0 \3 I) w* ?$ K

 


+ q5 p3 b1 {. B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3 09:10 , Processed in 1.304559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