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 Y' X# y M5 {: D 构思与构图----变与动
" x$ p0 O% N) Q* z, Kfficeffice" /> $ |! s* Y( V4 C1 L' G3 q- m
上文书说到,今年自己要注意,说话不要信马由缰,最好在摄言摄,文字的内容最好能够和图片不仅是意会,而力求图文相通。反思检索了一下,看来这是个正确的方向,但可能还需要自己时刻克服情绪化的写作意识,这也是今年应该时刻提及的。 % n- p0 k4 ^/ V& h% E$ [! F
在长城摄影协会的年会上,自己和网友们交流,让他们率直的提出对我的看法,结果是两种意见:一是喜欢看,反正这也是博客式的发言,只要真实的表现自己的风格,即使话题之间的跨越很大,其实作为网络的快餐交流形式,一把一利索,也未尝不可。当然要是一段时期说一个话题,似乎能把某些问题探讨的更清楚一些。一种意见是:应该有个写作规划,作为单篇文章可以看看,但是作为连续的在一个版块平台发言,还是应该讲求文章的连贯性,这样对于读者是便利的,而且也利于作者的交流。从文章内容讲,也是如此,一个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把我们的生活经历,站在我们的立场,用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观念去表达表现,这样,既可以使不是这样年龄段的人,对于我、对于我们那一代人、对于我们那一代人所经历的那个时代,能够有更为鲜活真实的史料佐证,也使他们认识历史有着更为亲切可信的感情交流。另一种观念讲,希望我要往前看,现在已经发生的事情,必然有它发生的道理,如果把着眼点,感情关注点,依然放在老北京,老胡同,以及文革上山下乡,可能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愤青”的通病,容易和当今社会的交流沟通造成隔阂。 3 e4 L" e4 D1 f/ F8 _2 J' G
从自己讲,非常感谢朋友们的这些真知朔见,对于自己想建造一种图文并茂的摄影风格,受益匪浅!但是想把别人的想法,替换为自己的行动,绝非一顿畅饮豪喝就能杯酒释“笔”权的,为此自己又沿着这个话题,进行了以下的这些思索。
* P* W" y2 [2 _/ I9 f 一 从摄影的角度,务实谈论问题
. q! M; k# d( c- P 大家都熟知,无论摄影图片再真实,实际还是相机后面的那只眼睛的真实,所以我觉得在谈论摄影构图这个貌似摄影专业话题的时候,还是要先谈如何探讨问题---什么人,站在什么立场上,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审美观来谈论这个话题。 ' E/ \; R0 m/ t9 e: m/ [' U( F
我不是文革余孽,也不搞阶级斗争为纲,谁一说话,就先查祖孙三代海外关系出身亲属,而是觉得,如果真正想探讨一个问题,即使我们是就事论事,也要立体时空的看问题,这样我们可能在思索个人看法的时候,就不会管中窥豹了。 / R D+ t& M1 @& z
首先什么人。我觉得,每个人谈论一个话题的时候,这个人的经历,学历,肯定会直接影响着这个人的思想意识,所以我们在接受或谈论一个话题的时候,还是应该对于发言者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也许从他个人讲,对于某个问题的看法是高明正确,但也可能会受他个人经历学历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我们如何剥茧抽丝,则是我们想学习一些东西,在众多纷纭的话语中,找到贴近真理路径的一条警示。 ! n3 Y- |- b4 D
其次,站在什么立场上发言。其实这也是一种中国特色,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吗。。。所以,也不要书生气十足,有些人的发言观点,看起来冠冕堂皇,其实是一种交易,只不过我们这些善良的老百姓,认识不上去罢了。 4 m& l! \, ~8 e+ d
还有,即使这个人是在真情淳朴的讨论某一个话题,但是作为我们要接受的观点观念的选择上,还是要透过问题看本质。这个人从小生在郊野乡村,可能就会很淳朴,但也可能看什么都花了眼,或者这个人是海龟,看问题很世界,但也许看问题会背离中国特色。所以,我们在学习探讨某种知识的时候,也就是进行构图之前,要对自己的思想理念进行梳理,有没有情绪化,有没有商业倾向,有没有功利目的,这样,即使有这些影响也用不着大惊小怪,只要自己自知之明,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那么我们就可以迈过构思纷纭学说的门槛,去认真探讨与自己有兴趣的构图方面具体问题了。
9 L/ h6 Y$ A5 C 二 变是一种发展看问题的心态,如何把这种意识转化为摄影构思理念 + T ~2 w8 F* s) k ^
我们虽然不愿是九斤老太,可我们的岁数,已经益发的愿意用原来世道如何,套用现在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无论是思维的方式,还是题材的选择,要想使自己拍摄的片子,能够称之为作品,必须要有对于“变”这种理念的足够认识和接受,才有可能对于自己的拍摄行为有一种正常的心态。
4 p& M( K X: q* G! w; @ 变则通。中国总要发展,那么必然要变!我觉得,我所说的变,不是没有原则的骑墙随风,而是要强调一种动态思维,要看到世界是在变的过程中存在的:即将逝去的是一种变,即将产生的,也是一种变,稍纵即逝是一种变,而沉积留下的,也是在变的过程中相对逝去的一种参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一个变化过程中的产物,而不是物体终结时的结论定式。而如何确定变或没变的事物有没有价值或意义,不是看他暂时存在没有,变的事物不见得就完全没有意义—化作春泥更护花;而不变沉寂下来的事物,现存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可参照性,面对于大千世界变化,所有现象都是具体事物尚未变化时态时的暂时状态。
& X1 @5 d1 i5 E" g/ k 我不是预言家,但根据常理,这个十年,肯定会有大的变幻。也许现象上没有奥运会,没有世博会,但是世界对于中国的影响,加之中国内部各种矛盾的转换,现在这一阶段,(今年和明年)只是一种暴风雨前的沉寂,高层换届,经济复苏,这两种决定性要素的出现,肯定会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各种体现,这种表现,从孕育,到闪现,再到登台亮相,而后也许会发展变幻,这种事情非常正常,那么我们的片子,要想成为真正纪实摄影的作品,没有对于“变”的高度理解,总是在被动的接收或无奈的尾随,我们的纪实摄影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就是“变”的法眼。所谓能够冷眼向洋看世界,才能够热风吹雨撒江天吗。
; r/ K3 ~9 K" }. [" o 三 变在摄影画面中的摄影语汇体现---运动态势的表现
; m* ?+ R& e7 e5 `" A/ Q1 g+ n) ? 变,是我们在有意识的处理画面风格时的一种指导思想,除了体现在题材的选择,镜头的关注点,还要知道,我们是要用摄影作品来和读者观众交流的,所以我个人以为,以画面“动”的表现手法来处理,会使读者更能贴近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 V4 f* N, X0 c) [: Y; X
画面上的动,我考虑了有几种形式:
" _4 i6 j3 T2 M+ F5 K 1 动与静 2 I. _ I( w+ r
运动与静止,是画面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很多相机的设置ISO已经上万了,从技术长说,把运动的物体拍实,问题不大,但我觉得,单纯的表现静止,不如在运动与静止同时存在的时空之中,找到一种相互参照的表现语汇,无论你是想表现运动,还是表现静止,比没有相互的参照,说服力能够更强烈吧。
' u. J$ S8 P0 O; C- c 2 对比与参照
4 {3 y7 ?4 u& D 讲到了参照物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究竟是什么,就是构图中经常提到的对比。对比的话题,可以讲在大千世界是无所不在的,而在摄影中体现动与静,首先就是要明白,这张作品,动是主体,还是静是主体,明确了这一点,那么就可以在对比的质量,数量,位置,色彩,光照等等摄影语汇上加以强调或减弱。所谓喧宾不能夺主,也就是我们在画面中处理动与静的关系时,既要强调动静两个元素共同出现存在,又要处理好主次关系---以更好表现主题为最高原则。
% s# H5 K7 Q/ o, c) k3 ]7 ?( _ 3 虚与实 : Y% ?) b& A6 K2 i* n
从画面的表达结果看,摄影图片的虚的部分,基本都是运动的部分,而实的部分,基本都是静的部分,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可作为摄影语汇来讲,除了用动与静来表现虚与实之外,还有一个利用镜头语汇来表现处理虚与实,这就是景深的控制。景深的控制,就是利用镜头成像清晰景深的长短,来表现画面的纵深透视关系,简单从技术上讲,大光圈,距离主体物近,产生的景深短;而小光圈,距离主体物远景深就长,而变焦头一般是远端部位的效果更为强烈。一旦明白这个功能,我们就可以通过控制景深,来强化透视效果,使得我们的主体物更加突出,而在一个平面的画面中,立体透视的空间感就加强了,这实际也是一种动与静的表达方式。 & m: c+ y' R: q
4 时间与空间
# [" Q0 v" A7 L G1 g% t 透视,景深,讲的是从空间的角度,感觉动与静,而时间与空间是不能割裂的,所以也要从时间的角度考虑动与静。我觉得,一个是抓住“稍纵即逝”的“决定性瞬间”;还一个就是抓住人们心理已经认定的思维习惯的转换时机。第一点说的是,突发的,不可预测的,既将要发生变化的,譬如翻转的浪花,即将跌倒的动作,倾斜快要落地的物体等等具体的镜头画面,而第二点讲的是,虽然这种变化是人们已经知道的,但是就是在量与质转换的瞬间,人们还是愿意看到的裉节,譬如,即将封冻冰面的一汪清水倒影;报春的腊梅;夕阳的落日;甚至像每天每的天安门升旗,都不是决定性瞬间,但又是有时间局限的特定内容,这也是一种动与静在时间语汇上的表现内容。
- A s8 f9 q! T" e1 ` e( A* k 5 状态与趋势 : y6 g. \0 t6 X) \! e8 a
说话时有一个词叫做态势,我觉得就是状态与趋势。状态是现在时,而趋势是发展时。画面中出现的事物是现实的状态,但是通过某种特定形式的表现,能让人们心理感受到一种发展变换的趋势,。如何捕捉(甚至是组合)把这种特定形式给强化出来,这也是我们在平常状态中,提炼出动态的摄影感觉。譬如:眼神的指向,动作的方向,物体的形态,运动物体的空间,都是在提示着变化的趋势,还有开放式构图,挤压式构图,不完整构图,都是在利用人们的心理思维习惯,强化一种在静态时,即将该发生动态变化的心理暗示,如果我们在抓取画面素材时,注意到这一点,肯定会把有限的画面,包容更多画面以外的内容。 % Q' X0 G- m, x+ u5 m0 `2 C
6 心理与想象
" U4 q$ y9 x4 r. f3 g2 r3 y' O) E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因素,现在很多在摄影画面中的全虚派,他们就是利用扑朔迷离的画面影像,支离破碎的光影色调,来强化开拓人们的想象空间,所谓的LUOMO摄影,还有什么用狗栓个相机做狗眼看世界专题,或者是把相机装在自行车上,称之为动态看世界,不一而足。其实这些东西,也是挖空心思在拓展人们在观看静态实体的时候,把动态虚无的空间,推到前台,使得人们的心理在接受与不接受的矛盾空隙中,展看联想,使得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为表现作者自己精神状态诉说着更为宽泛的时空条件。
2 d& b' z( E; p" p, { 四 坚持变的思维,从更宽的角度来熔炼摄影技艺,打造摄影艺术作品。 ) }& x. R5 M% x* k
变,既是一种思维逻辑,也是一种思维态度。年龄大了,并不是拒绝接受学习进步的借口。我想既然接受了“变”,那么我们就要在自己的摄影作品中,体现变的意义和价值。虽然在拍摄内容,选材选题方面,可能会受个人经历学识的局限,但从摄影语汇的表现层面上说,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从这种构思开始,然后运用到自己作品画面的构图之中的。所以,一方面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偏执于个人好恶,对于新生事物还是要在接触了解的前提上,进行理解和选择,一方面,积极学习一些新的理念之下,产生出的新的摄影作品,意识,观念,我想这样对于我们如何学习摄影的构思与构图,也是一种变则通的正确心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