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猪87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含4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8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段府大门被撞得当天晚上,我正好从那路过,围挡挡着,还以为要维修,后来看网上说了,才知道是被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1-13 0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i1 E7 Y; Q7 V, y; e5 F5 ^

 

! R {( z6 O. H& s0 C

     喜欢!欣赏了!中山公园可以拍其它角度的角楼。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6: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衷心感谢--10万的点击。

衷心致谢!

- d2 x5 ^/ j9 A# J

这个帖子,承蒙诸位的错爱,使得点击的数字,马上就要到10万了。作为一位老北京文化的爱好者,能在这个平台,与诸位良师益友,学习进步,感到非常的荣幸,为了更好的把这个帖子继续完成。我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动

+ K4 \ k- P2 j& }0 T4 R, T( [

名字改版为《这儿,北京---每周一歌》

- w, O1 m/ _% K8 Q

谢谢诸位的光临赏光,希望能够多提意见指正,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并祝大家在老北京网成立十年的时候,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心想事成!!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形式与内容是怎么回事

  & Q8 e! Z/ n3 h7 o7 X; C) A' V' m/ Z

内容与形式是怎么回事


. ?( d- v4 P' ~$ H, k

    这是一个俗套的老问题,其实老问题,就是一个话题的焦点。问题就是矛盾,而一个矛盾总也得不到解决,才能称之为老问题,而之所以称为“老”必定有其原因,矛盾本身的存在就是合理,而如何分析,对待,解决矛盾,则是让老问题不老的正常态度,可问题一旦老了,绝不是说这个问题不值得提起了,而是恰恰说明这个问题的确是个问题,而让这个问题老了,更是这个问题需要认真探讨的诱惑之处。

! U+ X% F. F4 H5 s M. L, u

    最让人熟悉的内容与形式的一个话题,就是京剧。其实名在京剧,问题的实质,是内容与形式哪个是艺术得以生存的矛盾主要方面。京剧,甚至大多数历史文化遗产,都有一个“程式化”的提法。这种程式化,即使有一定比重的糟粕存在,但绝大多数,都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积淀,吸收,融合,健全的产物。尤其像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历史的悠久,自然产生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对待这些东西,老毛头说的比唱的好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他是如何做的,事实的结论就是文革的浩劫。现在是科学发展观的时代了,既然是老问题,拿到新时代来说说,也不能就算是添堵吧。

. B2 j6 h! K& |% g1 F

   如果说绝对一点,抛除样板戏,几乎京剧能够让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新内容的剧目,可能还真是不太多(虽然我这两年间在国家大剧院,也看过几出新内容的京剧),而且稍有些武断的说,就是那几个样板戏,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内容了。这样,我可以不可以说,人们在看这些剧目的时候,很大程度已经不是在看剧目本身的内容,更是看角,看表演---看程式化的表演了。无论您是德艺双馨,还是红旗歌手,您要是唱京剧,最后总要攀附在梅尚程荀的根上,否则您肯定没戏,这就是文化人本属性自身的定力。这样就提出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艺术欣赏,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依然同样被喜欢艺术的众多人群所接受,这些剧目就是一种例证,从中引伸出作为艺术生存本身的规律,内容肯定应该是大于形式,可为什么这些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依然存在,我们是需要考虑的。

% m, u+ G& a) K( x

如何正确对待这种存在,每个人自己在这种存在演化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一点除了自身的学识素质之外,我觉得更在于一个人的品德操守,价值取向,因为每一次的取舍选择,都是对于民族文化继承发扬与灭绝消逝有着密切的关系。毕竟内容重于形式是不容置疑的,作为个例的京剧的具体话题暂且不提,再提出三个其他的话题:相声,电视传播,互联网。

, J& S9 L" g/ N

     相声这种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深入民心,除了相声艺人说学逗唱的精湛艺术表演形式之外,更大程度在于相声本身的内容,除了对于历史题材的选用,编改,继承发扬,更在于针砭时弊,幽默化的说出老百姓的心声。我们都知道,关公战秦琼这样的段子,还有四人帮下台的那一段时间,打死老虎时一些见风使舵的段子,致使得现在坐在相声艺术管理层的人,登上了龙门。但是现如今相声的江河日下,不用指东骂西,其实最根本的一条,不是相声这种形式简单陈旧,而是相声的内容,已经不是原来相声存在的社会价值---代表老百姓的心声了。据相关部门作为60华诞的献礼台词中,居然提到,相声的发展,到了改革开放的阶段,出现了歌颂型的相声。这真是不打自招,如果相声沦落成帮闲文学的地步,这种深受底层老百姓喜爱的艺术形式,就离寿终正寝不远了。

& s8 ~4 _) O5 t- E4 @. A( r

     自己喜欢拍一些纪实类的片子,前两天,有人说卢广拍的污染类的片子,有些情节可能是摆拍,我当时认为,即使个别的情节有摆拍之嫌,但整个事情是基本真实的,所以这些片子的整体价值是不应该否定的。但是,很多网友甚至是资深的报人都说,新闻绝对不能有丝毫的掺假兑水。我一方面对于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网友,表示真诚的钦佩;另一方面我又为这些天真的朋友,面对这样的内容整体的真实,去抓住某一环节的摆拍,去反对这组片子的整体价值,我现在还是这样认为:歌德派的所有片子,几乎全是摆拍,没有人这样义愤填膺,大义凛然,而缺德类的片子,本来敢于面对这样的事实,站在良心德行的立场上,说出了一些真话,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可这些议论,不去评价这些缺德类的片子的社会整体价值,却吹毛求疵,把这组片子的一些技术处理上纲上线,借以封杀,真不知道这些人究竟是反对什么,如果真是坚持新闻的真实,为什么对于现在歌德派的虚假新闻漠视不语呢。其实说了这么多的闲话,我还是想讲:有些模式,艺术的某些规律,本身就注定了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下,必定要打上中国特色的烙印,相声很典型,而外来形式,譬如电视节目也是南橘北枳。

% L5 B4 U l; h

     电视节目,本身只是一种工具,既可以转播艺术,也可以播放政治,但是有一条,如果说摄影本身的内容,尤其是纪实摄影、新闻摄影要求的绝对的真实,那么对于电视来讲,真实根本是实现不了的。我不知道外国的电视节目是否都是实播实录,反正国内的节目。以前都叫录播,这实际已经从根本上否定了新闻的真实性。我们多少都参与过拍摄报道新闻,除了个别的空镜头,有可能真实之外,所谓的蒙太奇,已经决定了电视本身的画面,绝对不会苟活于新闻必须真实的游戏原则之内。所有的电视画面,即使是新闻类的报道,除了不能补拍导演的国家要人的出镜画面之外,电视的编导,首先就是生存于新闻真实对立面的一个关键环节人群。而且即使是同一个画面,即使是现场转播,导播这个环节,也是把真实的新闻,衍生为舆论工具的杀手锏紧箍咒,所以,凡是看着电视生活的现在人类,还要痴迷于新闻真实的童话,就如同我们整天吃着中华大地化肥农药催生的肉粮蛋奶而不顾,却作秀于世外桃源式的什么哥本哈根防污减排,令人觉得既可笑又可悲。

) i! k" G, Q5 g9 a5 C+ [* O

     如果说电视传播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技术操控,其实对于这种操控本身的反映,在电视接收上,最直接的就是“锅”。在城市里,绝对不准按锅,说得好听是保护知识产权,实际上就是从技术上使人民闭目塞听,其实这也属于蝇头小技,姑且不说三四环以外的楼盘,其实在近郊区,绝大部分农民都是靠按锅来看节目,在城里按个锅要几千元,而在乡下,甚至只有几十元,但是农民毕竟是农民,小折腾翻不起大风浪,但是城市人,都是想团结在周围,心怀叵测,甚至是口是心非总吆喝搞和谐的人,所以当政者只能是撕开面皮,国法命令不准按锅了。那好,您有您的政策,我有我的对策。我上互联网,随着网络的贴近真实,纸质传媒已经有日薄西山之感,而政府操控的电视传媒,虽然在这个历史阶段,由于技术上的垄断,老百姓还得勉强看上两眼,但是如果总是按照舆论工具的既定方针来和谐老百姓,我想生产关系如果成为生产力的桎梏时,那么生产关系的打碎,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9 M0 h4 d. r8 p( ]4 o' U

     如果我们只是孤立的站在仅艺术的范围的角度谈论内容与形式,其实万岁的毛泽东思想,早就指出:任何矛盾都是存在于具体的环境时空之中,脱离这个环境时空,去孤立的说一个矛盾如何,是根本解决不了这个矛盾任何问题的。

" W/ _- | l. e" n4 F

     在中国,在现在又万岁的毛泽东思想的大时空之下,无论谈论什么问题,即使是谈论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也要时刻注意着说话发言人的弦外之音。至于到我自己,谈论一个话题,我只是想哪说哪,只要不是恶意造谣,或是人身攻击,觉着现在法律条文毕竟标榜着言论自由,我至多也就是图个嘴痛快,码个字消磨时间而已,其他旦分有什么违反和谐的邪念,借我十个胆,我也念念不忘阶级斗争这根弦的,所以这些字呀图呀只是瞎说瞎码罢了。

) N6 k% t6 Y) f" C" R

再譬如:信仰与迷信。人总是要有一点信仰的,但是中国人似乎只觉得宗教或是主义才可以称之为信仰的图腾,而其他就不行了,像中国历来想用就用,想扔就扔的孔孟之道,几千年来,反反复复,当政的觉得可以拿来做牌坊,就竖起来,觉得要标新立异,就砸他个稀巴烂,所以即使孔孟之道是一门学问,也绝对糟践成到不了信仰的地步。现在的宗教,即使中国现在不说宗教是迷信了,但中华民族的众多华夏子孙,也知道现今中国流传的宗教门类,都不是起源于黄河长江,所以对于宗教,大多数中国人是不大认可的;而主义,则是自中国皇帝被推翻之后,无论是哪个军阀政党独裁政权鼓吹宣传,老百姓心里也知道,希特勒也好,杜鲁门也好;马克思也好,列宁斯大林也好,都是外来的神仙,请来的目的,无非都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为了打鬼,借助钟馗。加上这些主义现存的肉身们,每一个都是自己所标榜的主义的盗墓者,所以经过文化大革命洗礼的中国老百姓,既不迷信,也不信仰了,至于什么是宗教,什么是主义,反正现在毛泽东思想又万岁了,想不被和谐,就娶媳妇打幡跟着哄呗。

# `2 ]) b* x) U) ?8 v

     人到岁数,就爱唠叨,其实形式与内容,和信仰与迷信,虽然有点八竿子打不着,可也有一个是皮一个是瓤的共同之处。就再絮叨个故事,印证我这个呓语:很多人都喜欢西藏,其实除了那里的未被污染的环境之外,有些事情还真要思索一下。很多人看到了那里的虔诚 ,觉得那里的人间世道纯洁无暇,所以赚了很多钱的、亏了好多心的、官场混不下去的、人世上对不起良心的、好像在这里才能找到一个世外桃源,觉得自己只要一想拨乱反正,就可以在这里立地成佛了。客观讲,我是满族人,所以也不怕谁说什么大汉族主义,如果那里是人间天堂,那么我也不干活了,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祈求不存在的神灵保佑自己,有病不求医,有难不找政府,好好的男孩,不干活挣钱,不养家糊口,不思进取,早早的钻进庙里白吃白喝,难道这样就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吗?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孔之见,因为我荣受过文革的洗礼,所以绝对的不相信世间还会有任何信仰,可是岁数大了,闲来无事,把一些事情想想,觉得怪怪的。所谓活佛达赖和班禅,咱们没接触过,唯一能够知道的就是达赖戴眼镜,班禅不戴眼镜,文革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华诞六十年,虽然不能说逆反心理,但总想,人长个脑袋,除了吃饭出气,还可以考虑考虑问题吧,达赖一个行将就木的喇嘛,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遥远传说中的童话角色,说西藏人还大概有人见过本人,有点发言权,而非见过这个人的报纸怎么说,我可真是将信将疑了。但是,外国人怎么却真那么拿他当回事呢?无非两种可能,一是借尸还魂,一是达赖并不像报纸说的那样恐怖。而班禅,我倒是有个好哥们,说过这样的事:他因为家里有人在市文化局,所以7几年病退回京,就分配在政协礼堂跑票,后来就接触了一个老头,人家都管他叫老班,再后来熟了,知道他就是班禅。虽然年龄上有些小差距,语言上还不是那么通顺,可是当时的政策却成就了亲不亲,阶级分,虽然老班负责打扫剧场,同学负责跑票不是一个部门,偶尔还是有个喝顿小酒的事,那时要说老班是精神领袖,是信仰肉身,纯属扯西瓜蛋。后来大家开玩笑说,老班还俗了,因为他娶了国民党元老董XX的孙女为妻,哥们还喝了喜酒呢。后来政策一变,翻云覆雨,一次我哥们在人民大会堂装台,正巧一辆大奔过来,先下来的的一个贵妇人,就是原来一起扫剧场的小董,打了招呼,本来老班也要见见我们哥们,但是立马被有关方面人士给架进大会堂了。所以说万岁的毛泽东思想,能把神变成人,根据需要,又能把人变成神。后来报纸上说,班禅死在西藏的故乡了,看来他又变成人了。可是和谐还得需要万岁呀,结果又把一个人造成了多少世的神-----只要有了万岁的毛泽东思想,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 ^+ d: D% ~5 T6 k8 Z7 i; [3 n! Z

     最后我想,形式与内容,就和信仰与迷信一样,在中国还在高举毛泽东思想万岁的时空之下,想孤立的把一个问题掰扯清楚,那纯属书生意气,所以,最终还是相信自己,没有迷信,也没有信仰,看到什么,就拍点什么,等到哪年哪月不喊万岁的时候,这些片子,兴许还能说明一点,现在的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6: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到10万了!





发表于 2010-1-15 1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来转转。
发表于 2010-1-20 17: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相片拍的真不错。就是让话题给我忽悠了,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0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V7 z$ M- T5 y! X% W

阶级 国家 信仰 扯淡

0 R+ s3 `9 Y1 U

 

7 S- M. m; ]0 T

    闲来无事,天冷不容易拍片,就找几本书翻翻。

) c0 _: m: ^) F% M3 v

  “无产阶级没有祖国”

0 F9 c" t5 b% J4 |+ t; R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 M4 w4 U; E9 q3 U, z# S2 P3 z) v

  “政党是阶级意志的的体现“

( @/ b0 E% r6 `" ~9 W3 f

   ------其实,上面说的全没有出处,只是杜撰而已!

0 v: Y( t" }; a! @( q2 d

     黄巢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0 f4 _9 d4 F, n* l

     李自成的口号是“迎闯王,不纳粮”

4 x' b5 k4 r) K! @7 F

     还有很多口号“替天行道”“打土豪,分天地”

: e: }! v. _! ?

    也有属于造谣的“共产共妻”

& k3 h/ h# M6 A6 I; o7 b

     再加上“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祝林副主席永远健康”

! J* a O f6 K- _" |

     还有今年华诞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 {+ U+ L9 d5 s% Z& y

     口号看多了,见怪不怪了。那口号和主义是不是一回事呢?那如果是一回事,口号不就是信仰的集中体现吗。

) y9 A1 @2 A ?! I

     看一本书,说到吴三桂。其实吴三桂的倒戈,已经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但是导火索,还是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给强占了,所以造成了最终的历史突变的一个戏剧化情节。而李自成的口号里绝没有迎闯王,不纳粮之后出现抢爱妾。而共产共妻肯定是造谣,但是可以一个人至少娶六个老婆(包括重婚,停婚再娶)也没有出现在口号上,因为中国人是讲求守节自好的。而打土豪,分天地,这里面的学问就大了。谁是土豪?毛的出身原来是地主,后来是富农,但绝不是土豪,所以地富反坏右,不包括毛,尤其现在是看到的画册,那些站在贫下中农对面被批斗的那些地主富农,哎呦嘿,就这样还敢称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真给大款万元户丢脸。

. i- y# ?! Q3 s& ]' m! \

     什么是主义,马克思的自白:“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中国人似乎很熟悉主义,但是,好像主义不是国产,什么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共产主义,都是舶来品,只有社会主义,好像才和穿西服戴礼帽一样,驴唇配上了马嘴。所以一提什么主义,似乎总有一种为了打鬼借助钟馗之感。文革曾有一些捧臭脚的想把毛思想媚为毛主义,毛怕自己被放在炙子上,就把这些不识相的给批了一顿,结果现在中国本土就再没有什么主义出现了。 现在是思想,后是理论,然后是重要思想,在后是XXXX观,至于以后再叫什么,反正有的是御用文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找个名目来等同于主义,还易如反掌的。

: z0 K' b- z3 g8 z1 v! Z- P

     但是,任何知识似乎都应该产生于实践之后,所以任何的(包括前面提到的一系列的冠名词)指导实践的理论,也只能生成于实践的过程之后,充其量,也要生成于实践的过程之中,现在一说什么是今后还未出现的事情的指导理论,实际就是一种扯淡。问题不在于仅仅是承认理论产生于实践之后,实践之中,关键在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虽然曾经成就了一次伟大的变革,但是变革理论的伟大,就在于,变革理论是不能适应于下一次的变革的,否则,就是“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了。)理论本身没有任何正确不正确的伟大含义,关键在于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如果错了,敢于改正(不是修正主义)同样也是伟大的让老百姓认可的理论吗。

9 P+ J0 T1 B. ?( w

      可是主义还是得有,没有信仰是可悲的,但是有了被灌装的主义更是可怕。

5 ^0 \# y+ \2 G9 G

     我又翻了翻关于版权方面的书,其中有职务创作的相关条款,我以为毛著是中共集体主义的创作,而毛只是一个代言人(这类的话题太多,甚至有代笔,剽窃,集体创作,我也理不清)先不谈毛著的稿费,究竟归个人所有,还是归为职务职业的法人所有的经济问题,但是肯定,主义一定要见之于一种能够运用的学说的。这种学说之所以在中国称之为“学说”就因为,早在几千年前,就有百家争鸣,国家的管理只是某个方面的一种知识,至于这种知识如何被神话成一种唯一的统治思想,除了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社会,那就是49年以后的事了。前三十年肯定是这样了,那后三十年是不是这样,我想不能用原来的方式来处理现在的事情,既然已经承认唯一的钦定的思想是臆想的荒唐的,那么想通过唯一的钦定的再说:我们是现在已经属于割裂历史的后三十年了,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所做的不是唯一的钦定的思想了,依然是臆想和荒唐的八卦法轮。

4 B9 g' V$ Y. I) P5 j$ {

       什么是阶级,阶级最早是个物理名词,后来被借用为政经词汇了。那么阶级的定义很简单,但是阶级的划分名堂可就多了。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革命的对象和被革命的对象是不同的。但肯定一点,阶级之所以被老百姓理解为什么是阶级最直接的概念,尤其在中国,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如果说从49年还有旧社会的残渣余孽,过了前30年,还有没有这些人了呢?有还是没有,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因为后30年还得沿用阶级这个词说事八卦,可是谁都说不清楚(因为不敢说清楚)就出现了诸如“中国现代各阶层分析”的马虎眼,可阶级这个事,想绕是绕不过去的,最起码党章是明明白白的用着这个词。可是现在还有没有阶级,有阶级谁是资产阶级(有钱有权)谁是无产阶级(无钱无势),这事一旦摆在桌面上,那么不是自己抽自己的大嘴巴吗,所以党章说的是一回事,而口径宣传还得煞费苦心----干部公示个人资产至今不能成行就是绝好例证!

6 E: t0 y: a+ v/ B1 a7 K8 s7 X

      党是阶级的先锋队。我是坚信不移的。

& B6 i! N& A) x

      但是每一个党员是否就是先锋队队员呢,我觉得有问题。或者这么说:或是阶级本身变了,那么这些先锋队队员,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无产)阶级的了;或者是阶级没变,而是先锋队员个体变得不配是先锋队员了。看来现在还是提倡第二种说法。其实无论怎么说,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看本书说,原来大汉奸陈公博,周佛海都是中共一大的代表,而以后出现的叛徒了,变节的,更是不为罕见,尤其是党内斗争激烈的时候,有时候接班人都要写进党章,什么永远健康了,什么工人阶级先进分子了,什么你办事我放心了,没过多长时间,就有说不清楚的了 ,但肯定一点,凡是团结在中央的人,可能就有被永远开除出党的人,也许这话过于历史,我也不是信口开河,万岁的毛泽东思想有这么一句话: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这么说过于现实,但是事实终是胜于雄辩,即使以前是白璧无瑕,天生尤物,天才接班人,可以后保不齐谁都可能犯错误,所以谁都有可能成为历史的一个玩笑。

0 _) |; ^8 q" v4 L

      什么是国家,正着说,反着说,共产党说,国民党说,帝国主义说,社会主义说,爱国主义说,卖国主义说,封建社会莫谈国事,文革浩劫“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林林总总,其实都是噱头,为了自己的利益套上某种唬人的光环。我倒记着有这么句话:天下乃天下者之天下,国家乃国家者之国家。我就理解为。谁总喊着国家的,其实就是为了让这个国家为我所用,至于国家本身是什么意义,其实根本不是高喊国家者的本身目的。如果说国家是民族的,那么中华民族就应该是一个国家,至于打着一个国家的旗号,还要后缀其他的定语,可能这里面就有更多的说辞了。你这么说我没有阶级性,好,那么49年之前的国家究竟是应该从溥仪退位之前断裂呢,还是只有49年之后才是中华民族自己的国家呢。台湾有一伙人想闹独立,我想除非他不叫中国(甚至不叫中国人)可能世界还会容纳他,否则纯属扯淡。作为从一个民族的角度谈论国家,中国人有这样一个传统陋习,就是用朝代更迭来替代民族血统,只有自己这一个朝代能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而其他国家未见其就是如此,而中国在这种偏见之下,打了多少年的内战,出了多少卖国贼,汉奸,简直比侵略我们的国家人口还要多,因为什么,很大原因我以为,就是用朝代来替代民族,用朝代来抽换国家,这样的反面事例太多了,而中国至今最伟大的两个世界级的文化遗产,长城,紫禁城,就是没有囿于朝代的变迁,而站在历史民族的高度,来对待前朝的事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才使得这两项事物,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华民族的象征。对待历史尚且如此,如果对待现实也能如此的话,我们就有可能使中华民族的真正意义让世界所臣服,这也算是我的一次扯淡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09: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发表于 2010-1-24 1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推荐的霍夫曼那些照片很有看头,一看那种照片就是西方人类学学者的眼光拍的。

( z/ g6 S, j8 a8 C

 

发表于 2010-1-27 1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9-7-16 14:39:00的发言:
-2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pp_026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829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830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831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832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z4 @! L; U9 E! v

胡杨这组照片太好了,顽强、坚韧、粗狂、你的摄影技术太棒了,太有水平了。我得好好学学。我去过新疆的一些地方,只是傻瓜相机拍着玩,现在想想有些可惜。

- N7 I, \, z, x2 ]; m

由于时间关系,你的作品还没看完,我会继续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8: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构图与构思--变与动

  1 G; Y' X# y M5 {: D

构思与构图----变与动

" x$ p0 O% N) Q* z, K

fficeffice" /> 

$ |! s* Y( V4 C1 L' G3 q- m

    上文书说到,今年自己要注意,说话不要信马由缰,最好在摄言摄,文字的内容最好能够和图片不仅是意会,而力求图文相通。反思检索了一下,看来这是个正确的方向,但可能还需要自己时刻克服情绪化的写作意识,这也是今年应该时刻提及的。

% n- p0 k4 ^/ V& h% E$ [! F

    在长城摄影协会的年会上,自己和网友们交流,让他们率直的提出对我的看法,结果是两种意见:一是喜欢看,反正这也是博客式的发言,只要真实的表现自己的风格,即使话题之间的跨越很大,其实作为网络的快餐交流形式,一把一利索,也未尝不可。当然要是一段时期说一个话题,似乎能把某些问题探讨的更清楚一些。一种意见是:应该有个写作规划,作为单篇文章可以看看,但是作为连续的在一个版块平台发言,还是应该讲求文章的连贯性,这样对于读者是便利的,而且也利于作者的交流。从文章内容讲,也是如此,一个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把我们的生活经历,站在我们的立场,用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观念去表达表现,这样,既可以使不是这样年龄段的人,对于我、对于我们那一代人、对于我们那一代人所经历的那个时代,能够有更为鲜活真实的史料佐证,也使他们认识历史有着更为亲切可信的感情交流。另一种观念讲,希望我要往前看,现在已经发生的事情,必然有它发生的道理,如果把着眼点,感情关注点,依然放在老北京,老胡同,以及文革上山下乡,可能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愤青”的通病,容易和当今社会的交流沟通造成隔阂。

3 e4 L" e4 D1 f/ F8 _2 J' G

      从自己讲,非常感谢朋友们的这些真知朔见,对于自己想建造一种图文并茂的摄影风格,受益匪浅!但是想把别人的想法,替换为自己的行动,绝非一顿畅饮豪喝就能杯酒释“笔”权的,为此自己又沿着这个话题,进行了以下的这些思索。

* P* W" y2 [2 _/ I9 f

   从摄影的角度,务实谈论问题

. q! M; k# d( c- P

   大家都熟知,无论摄影图片再真实,实际还是相机后面的那只眼睛的真实,所以我觉得在谈论摄影构图这个貌似摄影专业话题的时候,还是要先谈如何探讨问题---什么人,站在什么立场上,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审美观来谈论这个话题。

' E/ \; R0 m/ t9 e: m/ [' U( F

    我不是文革余孽,也不搞阶级斗争为纲,谁一说话,就先查祖孙三代海外关系出身亲属,而是觉得,如果真正想探讨一个问题,即使我们是就事论事,也要立体时空的看问题,这样我们可能在思索个人看法的时候,就不会管中窥豹了。

/ R D+ t& M1 @& z

   首先什么人。我觉得,每个人谈论一个话题的时候,这个人的经历,学历,肯定会直接影响着这个人的思想意识,所以我们在接受或谈论一个话题的时候,还是应该对于发言者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也许从他个人讲,对于某个问题的看法是高明正确,但也可能会受他个人经历学历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我们如何剥茧抽丝,则是我们想学习一些东西,在众多纷纭的话语中,找到贴近真理路径的一条警示。

! n3 Y- |- b4 D

  其次,站在什么立场上发言。其实这也是一种中国特色,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吗。。。所以,也不要书生气十足,有些人的发言观点,看起来冠冕堂皇,其实是一种交易,只不过我们这些善良的老百姓,认识不上去罢了。

4 m& l! \, ~8 e+ d

    还有,即使这个人是在真情淳朴的讨论某一个话题,但是作为我们要接受的观点观念的选择上,还是要透过问题看本质。这个人从小生在郊野乡村,可能就会很淳朴,但也可能看什么都花了眼,或者这个人是海龟,看问题很世界,但也许看问题会背离中国特色。所以,我们在学习探讨某种知识的时候,也就是进行构图之前,要对自己的思想理念进行梳理,有没有情绪化,有没有商业倾向,有没有功利目的,这样,即使有这些影响也用不着大惊小怪,只要自己自知之明,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那么我们就可以迈过构思纷纭学说的门槛,去认真探讨与自己有兴趣的构图方面具体问题了。

9 L/ h6 Y$ A5 C

   变是一种发展看问题的心态,如何把这种意识转化为摄影构思理念

+ T ~2 w8 F* s) k ^

我们虽然不愿是九斤老太,可我们的岁数,已经益发的愿意用原来世道如何,套用现在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无论是思维的方式,还是题材的选择,要想使自己拍摄的片子,能够称之为作品,必须要有对于“变”这种理念的足够认识和接受,才有可能对于自己的拍摄行为有一种正常的心态。

4 p& M( K X: q* G! w; @

    变则通。中国总要发展,那么必然要变!我觉得,我所说的变,不是没有原则的骑墙随风,而是要强调一种动态思维,要看到世界是在变的过程中存在的:即将逝去的是一种变,即将产生的,也是一种变,稍纵即逝是一种变,而沉积留下的,也是在变的过程中相对逝去的一种参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一个变化过程中的产物,而不是物体终结时的结论定式。而如何确定变或没变的事物有没有价值或意义,不是看他暂时存在没有,变的事物不见得就完全没有意义化作春泥更护花;而不变沉寂下来的事物,现存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可参照性,面对于大千世界变化,所有现象都是具体事物尚未变化时态时的暂时状态。

& X1 @5 d1 i5 E" g/ k

 我不是预言家,但根据常理,这个十年,肯定会有大的变幻。也许现象上没有奥运会,没有世博会,但是世界对于中国的影响,加之中国内部各种矛盾的转换,现在这一阶段,(今年和明年)只是一种暴风雨前的沉寂,高层换届,经济复苏,这两种决定性要素的出现,肯定会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各种体现,这种表现,从孕育,到闪现,再到登台亮相,而后也许会发展变幻,这种事情非常正常,那么我们的片子,要想成为真正纪实摄影的作品,没有对于“变”的高度理解,总是在被动的接收或无奈的尾随,我们的纪实摄影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就是“变”的法眼。所谓能够冷眼向洋看世界,才能够热风吹雨撒江天吗。

; r/ K3 ~9 K" }. [" o

   变在摄影画面中的摄影语汇体现---运动态势的表现

; m* ?+ R& e7 e5 `" A/ Q1 g+ n) ?

    变,是我们在有意识的处理画面风格时的一种指导思想,除了体现在题材的选择,镜头的关注点,还要知道,我们是要用摄影作品来和读者观众交流的,所以我个人以为,以画面“动”的表现手法来处理,会使读者更能贴近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 V4 f* N, X0 c) [: Y; X

    画面上的动,我考虑了有几种形式:

" _4 i6 j3 T2 M+ F5 K

    1 动与静

2 I. _ I( w+ r

    运动与静止,是画面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很多相机的设置ISO已经上万了,从技术长说,把运动的物体拍实,问题不大,但我觉得,单纯的表现静止,不如在运动与静止同时存在的时空之中,找到一种相互参照的表现语汇,无论你是想表现运动,还是表现静止,比没有相互的参照,说服力能够更强烈吧。

' u. J$ S8 P0 O; C- c

    2 对比与参照

4 {3 y7 ?4 u& D

    讲到了参照物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究竟是什么,就是构图中经常提到的对比。对比的话题,可以讲在大千世界是无所不在的,而在摄影中体现动与静,首先就是要明白,这张作品,动是主体,还是静是主体,明确了这一点,那么就可以在对比的质量,数量,位置,色彩,光照等等摄影语汇上加以强调或减弱。所谓喧宾不能夺主,也就是我们在画面中处理动与静的关系时,既要强调动静两个元素共同出现存在,又要处理好主次关系---以更好表现主题为最高原则。

% s# H5 K7 Q/ o, c) k3 ]7 ?( _

    3 虚与实

: Y% ?) b& A6 K2 i* n

    从画面的表达结果看,摄影图片的虚的部分,基本都是运动的部分,而实的部分,基本都是静的部分,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可作为摄影语汇来讲,除了用动与静来表现虚与实之外,还有一个利用镜头语汇来表现处理虚与实,这就是景深的控制。景深的控制,就是利用镜头成像清晰景深的长短,来表现画面的纵深透视关系,简单从技术上讲,大光圈,距离主体物近,产生的景深短;而小光圈,距离主体物远景深就长,而变焦头一般是远端部位的效果更为强烈。一旦明白这个功能,我们就可以通过控制景深,来强化透视效果,使得我们的主体物更加突出,而在一个平面的画面中,立体透视的空间感就加强了,这实际也是一种动与静的表达方式。

& m: c+ y' R: q

    4 时间与空间

# [" Q0 v" A7 L G1 g% t

    透视,景深,讲的是从空间的角度,感觉动与静,而时间与空间是不能割裂的,所以也要从时间的角度考虑动与静。我觉得,一个是抓住“稍纵即逝”的“决定性瞬间”;还一个就是抓住人们心理已经认定的思维习惯的转换时机。第一点说的是,突发的,不可预测的,既将要发生变化的,譬如翻转的浪花,即将跌倒的动作,倾斜快要落地的物体等等具体的镜头画面,而第二点讲的是,虽然这种变化是人们已经知道的,但是就是在量与质转换的瞬间,人们还是愿意看到的裉节,譬如,即将封冻冰面的一汪清水倒影;报春的腊梅;夕阳的落日;甚至像每天每的天安门升旗,都不是决定性瞬间,但又是有时间局限的特定内容,这也是一种动与静在时间语汇上的表现内容。

- A s8 f9 q! T" e1 ` e( A* k

    5 状态与趋势

: y6 g. \0 t6 X) \! e8 a

    说话时有一个词叫做态势,我觉得就是状态与趋势。状态是现在时,而趋势是发展时。画面中出现的事物是现实的状态,但是通过某种特定形式的表现,能让人们心理感受到一种发展变换的趋势,。如何捕捉(甚至是组合)把这种特定形式给强化出来,这也是我们在平常状态中,提炼出动态的摄影感觉。譬如:眼神的指向,动作的方向,物体的形态,运动物体的空间,都是在提示着变化的趋势,还有开放式构图,挤压式构图,不完整构图,都是在利用人们的心理思维习惯,强化一种在静态时,即将该发生动态变化的心理暗示,如果我们在抓取画面素材时,注意到这一点,肯定会把有限的画面,包容更多画面以外的内容。

% Q' X0 G- m, x+ u5 m0 `2 C

    6 心理与想象

" U4 q$ y9 x4 r. f3 g2 r3 y' O) E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因素,现在很多在摄影画面中的全虚派,他们就是利用扑朔迷离的画面影像,支离破碎的光影色调,来强化开拓人们的想象空间,所谓的LUOMO摄影,还有什么用狗栓个相机做狗眼看世界专题,或者是把相机装在自行车上,称之为动态看世界,不一而足。其实这些东西,也是挖空心思在拓展人们在观看静态实体的时候,把动态虚无的空间,推到前台,使得人们的心理在接受与不接受的矛盾空隙中,展看联想,使得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为表现作者自己精神状态诉说着更为宽泛的时空条件。

2 d& b' z( E; p" p, {

   坚持变的思维,从更宽的角度来熔炼摄影技艺,打造摄影艺术作品。

) }& x. R5 M% x* k

    变,既是一种思维逻辑,也是一种思维态度。年龄大了,并不是拒绝接受学习进步的借口。我想既然接受了“变”,那么我们就要在自己的摄影作品中,体现变的意义和价值。虽然在拍摄内容,选材选题方面,可能会受个人经历学识的局限,但从摄影语汇的表现层面上说,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从这种构思开始,然后运用到自己作品画面的构图之中的。所以,一方面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偏执于个人好恶,对于新生事物还是要在接触了解的前提上,进行理解和选择,一方面,积极学习一些新的理念之下,产生出的新的摄影作品,意识,观念,我想这样对于我们如何学习摄影的构思与构图,也是一种变则通的正确心态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发表于 2010-2-3 2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转转

3 }) \* Z' v6 G4 D1 ~# z

学习鉴赏。

 楼主| 发表于 2010-2-5 1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看琐记

  $ j7 s6 f4 A' {2 d- P/ k6 F: K

读看琐记fficeffice" />

+ s4 F# |5 q7 J" ^

 

. [- |. I6 x' ~

       学习摄影,肯定除了学习必要的摄影基本知识之外,也要更多角度的参考学习各方面知识,所谓学诗在诗外,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自己,总爱把看到读到的支离破碎的小事和摄影联系起来,由于这些点滴的体味,不成系统,只能开中药铺,甲乙丙丁了。

5 ^0 d; J* f& s, G+ J4 o% @+ C! w. Q9 k' t

       看公交车广告

/ x5 x9 a% w6 k

      因每周私家车限行,再加上偶尔喝点小酒,所以每周不时的坐几次公交车。坐公交车,看看移动电视也挺好玩的,有时也能看出点乐子来。

) |$ P% q0 ]. k# H) K

      陈佩斯和一个美女做的洗手液广告。一个情节是“你说什么呢”之前时,那位美女,跟狗叫似地(绝对配不上河东狮吼)一声汪汪,至今我也没听出她在吼什么,不过这倒是一种真实写照,貌美淑女一旦芝麻粒大的事不顺心,嘶喊得比动物还要悦耳。

2 n" B' m1 n. P; k6 ?9 i8 H

       一银行推销借记卡。男人买了,后来被他的老婆(画外一只手,估计不会是他女儿或他母亲)拽着耳朵审讯如何私藏小金库,连忙赎罪的噱头。的确反映出中国女人的风度,或是北京女人的风情,至少是反映了买这个银行借记卡那些人的女人的标准风范。

/ `0 w4 W) [1 `# Q5 F

      不过也有看得过眼的,就是那位外国人用自己丝巾给一位红衣少女擦腿的洗涤液广告,创意有点意思,显出所谓的外来文化绅士风范,表演也很入戏,就是最后一组镜头,中国女孩往过跑时的动作,显得不够健康,看着总有要扭了脚的感觉。

" d) I+ Q; u9 M* A' R m1 B% D0 N( d

     这三组公交广告片子看了之后,觉得我们拍片子,除了必要的艺术构思夸张之外,要保证一个度,这个度究竟把握在什么分寸上,绝对是一种考验,不要只顾了商业利益,而丧失了人们的基本道德准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联想如果我们拍主题组照,或者拍一些有故事内容的片子时,也要考虑注意这个问题。

0 f0 U7 o- O0 [/ M* c4 E! E

      从符号的运用看抽象思维。

3 c# I3 N5 O- l& ^. Z! Z

      从看到奥运的五个福娃,就总有一种感觉,与其说一项活动的吉祥物,居然出现五个是一种创新的话,还不如说,不知什么缘故,中国的这种总体的概念性的抽象思维方式,还很不健全。

1 e) d9 @, O, \. e$ U

      中国有这么多的民族,各有每个民族的图腾。如果只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似乎现在也无法确认。但是作为一个国家,作为一种民族特色来参与世界活动,现在上海世博会的那个吉祥物,我真不知道是什么。如果说世博会中国馆造型有多深重多伟大的意义,我看不出来,尚可唬我一把,可这个形象跟个肉虫子似的东西,怎么就能代表中国形象去参加世博会,难道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就这个“诹型”我真是理解不了。

T4 {, j0 s& [" c

      再看一些电视栏目,题图的底图制作,有的很美,有的很有味道,像我一听到那悦耳的京胡味,就知道这里是北京----我们并不缺少能够体现我们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但是当您看到,什么经济类的栏目时,总是几个箭头,或是几条线,也跟大长虫似的,在那里蠕动,的确不美观,也非常乏味。偶尔出现印钞机的图像,也绝对是美钞,不知是人民币的印刷机不上相,还是不让拍,反正几年下来,经济类的栏目就找不出隐喻性,抽象性的漂亮图案图像来美化栏目。

/ S4 o! F* t& g$ H3 V$ |

      看到这些景象的时候,我总是想,可能具象思维的教育,是中国民族的一种特色,至少我们这一代人 要想搞点艺术学习摄影,还是需要突破这种桎梏的烙印。我们拍摄照片,形象思维的构成化意识,其实是一种基本功,如何在自然生成的环境景像之中,提炼出更有艺术韵味的图像感受,这是一种学习平面艺术的必修课,否则,也不可能拍出更有韵味的片子来。

: @& Q. V! w2 ?9 r a

      待到山花烂漫时,咱在丛中笑。

- c3 y+ ~1 z1 J6 P$ ]6 L/ a

      我自己拍片子的内容,着重于纪实摄影。但是纪实摄影的内容究竟怎么才能真正与纪实摄影这个称谓匹配,我也只能算是糊里糊涂。

! w( h; O, I. V9 \4 r

     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成为纪实摄影的内容,但是要成为有品位的纪实摄影作品,绝不是没有主观的思维主导意识,简单的见啥拍啥。

7 m) { p* \* N! S8 k: _) x1 f; @9 y

     现在摄影普及了,说谁是搞照相的,似乎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了,反正这么简单,真是举手之劳,简直比打个电话还要容易,所以现在好像说谁是搞摄影的,那纯是骂人呢。

' x; E& g" g% P3 d: W5 I& R

     可我又想,人生下来有几件事是必须的,而这几种事中,有两件事又是每个人都会做,但又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最好的,一个是吃,一个是说。

( ^; L( g$ i4 n! v' _( g( L( _

      我说的吃,不是指养身之道,食补食疗的美食文化,就只是说做饭。每个人都得吃饭,那每个人基本都得做饭,然后是只有一部分人会做饭,再就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用做饭当职业。最后这个很少,是相对于全中国全世界所有人口来相比,可绝对值数量,我想要是统计出来,肯定要比所谓搞摄影的人多多少倍不止,而现在把玩手机的人数加上,也算玩摄影的人,也还是不可能比会做饭的每人还多吧?厨师大师傅能成职业,能成一门学问,丝毫没有受到全世界的人都要吃饭(会做饭)的影响,因此消逝或失业,反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科学合理,益发被人们尊重和青睐 ,所以我觉得摄影的普及,工具使用益发人性化,其实并不是一种灾难,而是一种动力,甚至是一种机遇。我同意毛老头所说,只有普及,才有提高。当年多少人唱样板戏,可是谁唱的最好,每个老百姓仍然都是知道的。所以现在想玩摄影,想拿此为一种理想,面对更多的人参与,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一个更多更大的平台市场,只要你自己真正能够拿出好的摄影作品来,就一定能够有更多的人来承认和欣赏的。

' Y6 R) S6 W+ }4 L: P6 W: v2 E j g

     我所说的说,是指学说立论的说。每一个人都要说话,但每个民族,每个地域又有不同的语言,可是一旦某一条科学道理被发现认可之后,全世界不同语言,不同文字的人同样都能认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条科学道理符合客观规律。至于到文学艺术,也是这个道理,世界每个人都在说话,可真正成为文学艺术的作品,就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出来的。可也正是因为每个人每天都在说、在表述、在交流、所以最好的文学艺术作品,也会被最大多数人承认和欣赏的。所以再一次的说明,摄影的普及,尤其是数码摄影进入百姓家,对于迈入21世纪的人来讲,想在摄影刚刚进入大众娱乐的时机,审时度势搏击一把,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关键在于,你要把你的拍照升华为摄影作品,这才是“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 Z/ F0 ? l9 B: t

      视而不见,不是懒,而是笨。

3 {9 W1 I8 s8 k7 N/ K

      每个人都有照相机,每个人都在某一个具体环境中和众多的人生活在一起,同样的条件是否每个人就都能拍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呢,可能还不是。我所说视而不见,不要用托词来掩盖---仅说自己是因为懒惰,其实我觉得还是笨---没有修炼出一颗摄影人应该具有的发现别人视而不见事物价值的眼睛。譬如说我。这次看到北京这几场雪后,融雪剂的污染很严重,满地的都是跟尿碱似地鳄鳞,这些街边树木绿化带上,也被污染得灰了吧唧,异常恶心。当时自己觉得这种镜头拍下来,也可算是一个纪实题材,也可能这是件大家都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也就有些麻木,一直没有拍摄,后来听说一个小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指标做实验检测,说明这种融雪剂的使用额度是超标的。而今天又看到一条消息说:这次喷洒的融雪剂已经超过允许使用剂量的六倍,市政府正在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我触动很大:我每年都在拍角楼的红叶,可是一年一年的,红叶越来越不到季节,就枯黄落地了,我已经隐约意识到,这就是融雪剂做的孽。年前听说什么哥本哈根会议,中国要如何如何,外国人也得如何如何,反正也知道说的和做的满不是一回事是中国特色,可昨天上网,看到被抄检的三鹿奶粉,又重新混入市场,我很震惊。我震惊的已不是这种眛了良心的中国人,怎么还搞这种断子绝孙的事,而是震惊,这种用融雪剂来杀害树木的官员人士,怎么和用三鹿奶粉来绝杀中华子孙的行径如出一辙呢?而我为什么举手之劳的事情,却麻木不仁呢?所以,题材看似司空见惯,没有拍摄,不是因为手懒,而是因为你笨------没有从司空见惯的消逝中,发现隐在其中的社会责任新闻价值。

- }6 h3 Q+ I2 q5 |

     昨天是立春。春天来了,我们拍什么呢?要大处着眼:高层换届,经济复苏,世博登场,金奖造假,足球丑闻,具体到北京,这几个区都蠢蠢欲动,看了今年上面刚开的几会,说的还只是政治经济,连文化的一个字也没有,教育也不提,市民的生活指数总拿平均数来糊弄人,至于自己比较关注的旧城文化保护,半个字也没有,所以赶快拿起相机,能拍几张算几张,虽然不是为谁记上变天账,但我觉得也许真有可能,多少年之后,又开始像修永定门城楼子一样的事情出现时,咱的这点片子兴许还能派上点用场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2-5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2-5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发表于 2010-2-9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相机还没拿热呼,一说技术就晕头转向发怵,却偏喜欢瞎捉摸。无论摄影还是文学,都有直白和含蓄的表现方法,欣赏一个好的作品,无论如何,从中肯定都能看出点什么来而得到启发。学会欣赏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体会,学摄影------。

; a7 Z9 k0 D% K& T7 q9 Y

欣赏您的作品和文字,后感。      

3 `) J2 d' T% s/ [9 T

 

2 n3 F* s: V! A

 

3 B. P$ v2 ^' {9 p1 C7 i0 d' \. J3 L

 

9 p/ p) B2 |" P$ ]( x3 N0 x" U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1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猪看美展--外行看热闹

  % ?- O1 G4 \: {5 N! }' s

外行看热闹------老猪看美展

) O' D- G: x3 _' S! _0 c# \

 

$ i( N+ R. Y6 I8 X1 G3 }

   自己整理以前拍摄的电子文件,翻出了上一届美展所拍摄的一些图片,对照着前几天拍摄的这次美展的片子,有了一些感受。上一届写的文字,主要是讲北京的展会文化,觉得北京人真是幸福,有这么多的文化生活享受,有时候甚至还在浪费着这些全中国人民奉献的珍贵资源。而这次看完了美展,觉得自己虽然是喜欢摄影,对于美术方面只是一个美工而已,并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是看到了现在有一些人说:美术创作在剽窃摄影作品,我觉得有些言重了。可能个别的事例是存在的,但从我个人角度讲,摄影和美术比起来,连耷啦孙也够不上,真是星崩的有个一张两张这样的绘画,正说明了,美术已经开始用眼睛夹摄影了。我们所学习的摄影,无论是基本常识,还是审美思维,无论是技术技法,还是思想观念,可以讲都是从美术嫁接过来的,也不用讲什么画意摄影,什么形式构成,我没出过国留过学,反正我所知道的中国人搞摄影的,纯粹和美术不搭界的大师怪才,我还真不晓得是哪位,所以个别现象出现,也用不着太小家子气,坐下来喝杯茶,聊聊天,这种事也许还是一次美术和摄影融和交汇的历史美谈呢。

8 y8 B+ o) X" v8 A5 k9 d( v

    自己喜欢摄影,看了很多良师益友的片子,收获极大,但也看到了一些片子,有这样那样的和自己观点不一样的感觉,想和人家交流吧,八竿子打不着,干脆借着美展的美术图片,学学赏析。反正咱也是外行看热闹,说对说不对,也无伤大雅,咱也就是对图说图,至于作者,肯定是老师,作品肯定是独有建树,咱们只是一次练手罡刀吧。

. L; ?1 y7 z) ^) A2 @1 {& ~1 ~' V

    一 从展会的形式,规模比较

2 c0 K$ y; a- Z! ~9 T% z

    美术展览,已经多少届了,可能有时候也有个开幕式的剪彩,但好像没有多少想用票子砸出镜的官员商人和沽名钓誉的人参与,所以美展给人的感觉,从一开展就很舒服,而摄影展则不同,每届的间隔时间没有头绪,冠名的厂商鱼龙混杂,地点城市不确定,展会展场不确定,而整个展会的内容构成,展期日程 就更无法与美展相提并论。器材一大块,婚纱一大块,后期一大块,然后,国外知名厂家一大块,国内赞助商一大块,林林总总,都是打着摄影展览的名字,推销自己的产品。所以如果说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噱头,这么一比,真让喜欢摄影的人伤心。

7 n2 U5 W! t& ]" w( W! K7 d

    其实,真正喜欢美术的人和喜欢摄影的人,咱没有准确数据,但是有照相机,拍过片子的人,与有文房四宝画过画的人相比,我想在2010年的时刻,应该还是有照相机的人数为多吧?可为什么有这么深厚的群众基础,有这么广阔的商机,就是摄影展都搞不好,我想金像门一类的丑闻,就是最好的回答。

6 ?' y( A: ]6 O5 \2 y( X! `

    摄影展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譬如昨有时不准照相,可没准今就可以照了。我觉得想剽窃,想翻版,在展会拍一下,也未见其就能成行,而这样就限制了在更多的渠道宣传美展,作品 ,文化,这也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中国特色吧。

% m& f* V }$ e. c: i; B+ N% x, e

    二 看纪实性作品

5 } b \$ z; Z% X- z! t

    摄影与美术,肯定存在着体现时间差的技术差别。但是,要想成为现实社会的艺术,必须要有中国特色,必然要反映社会内容的舆论导向,则是统一管理的。从这届美展看,似乎这种和时代脉搏相吻合的作品好像很少。从摄影讲,这一段的大事:奥运,地震,华诞这三件事的片子,几乎占据了上镜首页的大部分,而在美展作品中,华诞的没有,奥运也没有,地震的几张作品,也不是温宝送温饱一类的政治投机片。好像获金奖的就是一对青年男女,灾后重建,还有一张废墟下的红书包,艺术感染力很强。

, }1 D+ X# o' L6 e

    这种反差,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以为:作为艺术,要想出作品,就不可能追风作秀,一时的得意,会烙下千古骂名。记得有一次笔会,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被人冠以领袖人像画家,无人理睬,众画家书法家谈笑风生,而他干坐在一旁,非常难堪,我也是主办方的工作人员,只能递过杯水,不知用什么说辞来搪塞,笔会本来是画的画,写的写,但好像约定俗成,就是不给他机会,他一凑过去,大家就离开了,结果他臊眉耷眼的悄悄的溜了。所以摄影要想真正的成为艺术,我想作为那些入选全国大赛片子的内容,一定要把眼光放得远一点,而作者也不要急功近利捧臭脚,否则,片子获奖了,人脸丢没了。

K8 E q3 R1 ]8 N, m& \: a+ c# N9 W

     三   风光类-山水风景类

& Z, X: g2 D! S* A% _

    这类片子也不多,中国的山水画,可以讲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好像这类美术作品益发少见了。读了一些书,知道了中国国画之所以把山水画推到那么高的地步,实际有着中国特色的历史政治原因,激流勇退也好,归隐山林也好,其实很大程度都是因为政治官场上的不得意,而用山水图画,来婉转表达心中的沟壑。所以中国的风光山水画的含义,正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而近现代的作品,好像成就最高的还是属于借毛老头诗词做的那些山水画,而且较有成就的还多是在文革之前,至于浩劫之后,甚至后三十年,就再没有什么让老百姓知道的山水画作品了。什么原因,一是作者画家没有那么深的文化思想渊源,一是商业名利,政治功利的侵淫,使得作家画家,或是卖身投靠,或是急功近利,所以作品不是内容令人作呕,套路庸俗;就是技法粗陋,不堪入目。

5 {, u- g! M' y% {( n

   反思摄影的风光拍摄。一些少有文化知识的,也偏受墨客骚人寄情山水的陋习,过于把风光片的拍摄,注入令人难以承受的思想情怀,其实就是个大萝卜,偏要冠名中华优秀千古精萃。或者偏重于玩弄光影天气,把客观展示地理风貌的原则,抛之脑后。所以看到现在的风光片,我总觉得就像做了多大多大的一个寿桃得了个迪斯尼大奖一样,令人耻笑,稍微留点口德,充其量也就是张大糖水片而已。至于现在把一些政绩工程,为了献媚卖身,换取资本,拍成巨片,制成相册,我不再说什么,我只说,看见李振盛那代人拍的片子了吗?当初的目的和现实的功用,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是变天账黑名单,也许现在拍的这些玩意,也还是逃不出历史轮回的玩笑。

, k. R* ]# L* o) P

   四 舆论工具的通病

) l, S$ d: x1 ?# p' Y

   这次美展获奖的片子,好像还有一张是个拿枪的解放军战士,站在被解放的城墙上,说实话,我感到很悲哀,如果说技术上还勉强看得过眼的话,内容上,简直摆在文革的美展中,也是同流合污,不分泥水;至于那几张长卷,的确无法和上届抗日战争胜利签字的那张作品同日而语;还有一些雷同变异,挂新标签变脸换装的作品,我真为这些画家感到羞愧,你可以以画家自慰而玩弄笔墨油色,但内容上最好别失去艺术家的良心。

/ D' Z8 O z& v3 ~* }

    这种状况,在摄影圈里就更明显了。或是用一些既定的模式模板,嵌入一些特定的镜头画面,然后表现为什么忧国忧民的当今要闻,或是航拍望远,充斥巨资,把当今走红的时髦噱头,美化造假为千古盛世,鱼目混珠,卖身求荣,殊不知这也是一种纪实,虽然已是文革遗风的陈词滥调,可也恰恰说明了后三十年之后,这块土地上的行情市貌,人心风尚,依然泛滥着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9 e5 L- h% U3 z6 e% J2 G

    五 人像还是重头戏

4 p' B7 w' `$ d1 \4 P5 X# Q6 B0 }5 r5 a

    手头没有资料,无法环比或纵比,美展金奖作品的内容,人像的作品占多大的比例,但自己手头和拍摄的图片看,人像还是占大多数。为什么,各种原因很难简单捷说,这种事实,向我们摄影人提出了一个极具可信的信息,我们的镜头,无论是表现什么思想内容情感喜好,人,总是应该表现作者思想内涵的首要元素。

4 x) {( X* h3 B7 m9 U1 [; G* i

    这次美展也有风景,花鸟,装饰,构成,但绝对没有人物内容作品出现的类别很少,而有人物出现的作品,即使在表现形式上有各种方式方法,但我们仍能在内容沟通情感相通的前提下,对作者所采用的个性艺术表达方式,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接受。

- ~5 T9 i O) f% ~

    肖像摄影,是自己认为人像摄影的最高境界。在美展中这类的作品不胜枚举,深受喜爱。但是如何把肖像摄影的瞬间,和美术创作的千涂万抹有机的贯通起来,这是我们在读美术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慎思的地方。据说,罗中立的《父亲》,刚出炉的时候,耳朵上是没有夹着那支圆珠笔的,但是为了政审,又加上了那支笔。但从心底说,如果不是上大学时老师的提示,我是真没有注意到的,因为这个细节本身就不符合整体的审美逻辑,所以你即使强加于上,人们的关注也不会于此,所以,看似简单的肖像摄影,绝非是简单,而是简练,是精炼!至于在美术作品中,每个元素的看似不经意的布局构思,其实都是美术创作过程的心血结晶,而不像摄影局限的决定性的瞬间,所以,在拜读真正的美术作品的时候,主题主体要理解,而这些烘云托月的细节处理,更要仔细的研究学习,这样才能是自己的摄影在按下快门前的一瞬间,考虑更多的因素来表现主体主题。

' B. [2 [9 C. F

    六 技法(形式)的审美意趣

0 I8 m: I2 u% l$ P2 L

    摄影与美术相比较,除了在工具科技方面,稍有特色之外,在艺术上,相差的绝非一星半点。这次欣赏美展,虽然说可能比外国的美术巨作有差距,但是总体上讲,在艺术上是给人一种享受,也确有一些自豪感,而不是像中国的摄影展,只能关起门锁上窗户,自拉自唱。为什么这么说,不说思想内容,不说观念理念,就是说形式技法,就让看美展的人得到目不暇接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像摄影展大家都知道的那些套路,再加上一些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的三脚猫的PS,让人乏味。

1 J5 s4 F, S2 w+ e

    从美术的形式上讲,有油画,国画,版画,雕塑,工艺设计等等。从更细的分类上讲,有工笔重彩,有泼墨简笔,有年画水粉,有连环硬笔,还有现在用水墨工具做近乎于素描方式的工笔水墨,也有像摄影双色调那种方式,以线描为主要方法,轻施粉黛,使得画面亲切动人,尤其我印象很深的是素描作品,上一届是一件素描的牛仔服,而这一届同样也有用素描作为单独艺术完美形式的作品,让人除了感受到作品的完美和清新之外,同样让人们觉得,技法本身并不是决定因素,而是只要你用一种方法,运用到极致,同样也会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来。

; O9 [: O5 N1 R1 b, \

    说了这些,也就是和摄影人所说,普通相机也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一样,不要过于苛求手中的工具。但是绝不要走到极端,首先,您能不能把手中的工具,称为表现你的作品时已经掌握使用到了极端,还有摄影毕竟和美术有着在表现工具上的差异,尤其是数码摄影时代,照相机实际就是一个计算器,你投入多少,计算机的功能配置就会有多高,这不是单纯用人为因素来一概而论的。

: l5 H6 d9 o' \6 H0 l% W. s

    七 个人的好恶

: @0 S' F- g+ i3 ?

    说的很多了。这次美展给我印象很深的有很多方面,无法一一列举,只说两件,一是那张反映都市女青年生活状况的油画作品。那些人在喝酒,弹吉他,画面很夸张,甚至有些颓废和迷醉,但是作为全国美展,敢于把这样的内容参展,而且的确是艺术的表现了生活的真实,我觉得这是美术作品艺术创作,把艺术和责任、良心和功利摆正位置的一种提示和范例。我也希望摄影作品,在贴近社会生活内容拍摄的时候,也要有这种更加完美的表现技法,使得人们在接受艺术情趣的同时,也接受了作者的意识见解。一个是放在展厅外边的一个雕塑:扭曲的石碑。说实话,我没有更深的读懂作者的本意,但从这些年拍摄北京的胡同,看到传统优秀文化被毁灭,被扭曲的那种感情,一下就感到了从形式上的一种具体沟通和共鸣。也许作者的本意并非如此:我看着这个雕塑,感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是也是这种状况呢?残存的已经被破坏到这种样子,而想苟延残喘的,就得扭曲变形赖以生存,再联想一下,现实的大环境,究竟真正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现实到底是什么一个状况;而现在粉墨登场,狗带嚼子的一类的扭曲现象,究竟这是一种正常,是发展的方向,还是大厦将倾,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打诨闹剧呢?可能也和这个雕塑摆的位置一样,能有让你上台面的机会,就是给你脸了,您能在墙角旮旯眯着就算是烧高香老天有眼了!

# k8 i& o, d! s# Q. }' I4 L/ {

      说的这些,都是自己的感受望图生意,或许南辕北辙,可也并非是差强人意,只是想从这届美展学点东西,真能对自己的摄影有所启示,也算对得起半天请假和20元的门票赞助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1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1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1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1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1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4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1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年了。上个满汉全席,给大家拜年喽!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1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4 09:34 , Processed in 1.699037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