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猪87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含4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9-6 2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猪.我服啦....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9-6 2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猪:这张层次极其丰富

牛羊草树远山云天

5 ]$ W+ k8 E8 N, `' O) }; q; ^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发表于 2009-9-6 2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猪:我在新疆使用胡杨烧柴

胡杨,下边叶子类似柳叶,上边叶子类似杨树。

7 _# D& ~6 P- M: g* L

干枯的胡杨,木质极其坚韧,纹理类似琵琶面板上的梧桐木,即使砸断了,也是藕断丝连的,不肯分离。

: H4 A' x9 t3 g- E) `1 G2 O

为什么是“砸”呢?斧头劈不动。18磅的大锤,砸下去,木头没有事,但是陷在沙子地里去了。因此下边要垫上昆仑山的玉石块。那个玉石块,更加坚韧,18磅的大锤,抡圆了砸下去,玉石块上边,只留下一个白点。

7 T5 }% j. }1 [! b

这不是传闻,是我亲历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9-11 1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说票友---一草一木总关情

  : G4 u' L) U% @4 d. [. q

还说票友---一花一草总关情

: G1 V3 q: c1 {* `1 \2 K1 ~0 K% i

 

2 i9 O/ j6 s2 t1 k

     从“细微之处见精神”到“于无声处听惊雷”似乎都在说明着一个道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艺术手法,是艺术创作别出心裁的一个广阔天地。作为业余的摄影票友,固然看到那些带着牌牌,人五人六的进出警戒封锁线的坎肩大炮们,心里可能有一点失落感,心底总是悻悻的在说,要是我能这样,拍出来的片子,比你,哼。。。。。。但是客观现实终是现实,有些场合发生的事情,如果不在你的镜头视野之内,你总不能像美术卡通,事过之后信笔涂鸦吧。那么还是别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与其倒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拍好身边的一些你最了解,最有发言权的小事,可能是艺术作品生命力的又一源泉。

, J1 T6 G8 g4 {7 l" K

    但是,小处着手则必须大处着眼,尤其是票友----业余爱好者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应该记取的准则---势在必行。望文生义,势是形势的势,在是客观存在的在,必是可以不可以的必,而行则是在前面三个字的考虑审慎之后的行为准则。当然这只是望文生义。我也只是想说,做任何一件小事,拍好每一张片子,也是要有大处着眼,势在必行的思维程序。

: o2 t4 R5 Y( D

     既然说到了势,那么怎么才能看清了势,怎么才能审时度势,怎么才能不趋炎奉势,这是需要一个人自己去选择的。好像这个话题有点大,但是,纪实摄影的确是紧密和世事形势联系的,你想做一个纪实摄影的票友,既不能不读书不看报,拿着无知当个性,也不能任吗不吝,信口开河,真把自己当个票友级的无冕皇帝。所以审时度势,是使自己的作品能有生命力的前提保证。

% }. @8 U- w, `; L* I1 v

    于无声处听惊雷。我觉着,有声无声,似乎同样是“心中本无树,何处染尘埃”的事情。学习的真正乐趣,在于学习的过程。票友的身份,更加强化了学习的过程,更是票友这个阶层的“专利”。专业,票友,对于摄影境界的追求,决不是一个门槛,而只是一种分工的称谓,关键在于,谁能在“于无声处”之时之地,比其它处于各层起跑线的专业和票友们,预见到了惊雷凸显,选择好了相机机位,最终抢到了闪电刺天击地的决定性瞬间。这是于无声处时的一种心态。时刻准备着,尤其是票友,既然比人家起跑的位置落后,就更要时刻警醒自己的一条提示。还有一种心态,就是既然是于无声处,就要展现出于无声处此时此地的别样洞天。票友,正因为不处在每天的新闻报道的任务薪酬的压力之中,所以更有可能,放下心来欣赏着于无声处的生活乐趣。摄影的学习,同样是学与练紧密结合的,学习,实践互为依存,学习要有目标,要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而实践,就是要把学习来的东西,通过自己的理解,升华为艺术个性,体现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前面讲过,于无声处,同样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境界空间,所以细致观察,完美体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肯定能从一草一木,表达出作者自己心中的细腻情感,从一花一叶中读出拍摄者爱憎情怀。自己是喜欢胡同,所以连篇累牍的拍摄胡同,但是如何使不了解,不接触胡同的人,了解接触胡同,使不在意胡同,不喜欢胡同的人,注意胡同,喜欢胡同,我不能只是空喊,或者只是个人身体力行,简单留影胡同的个人审美取向,而是要抛除票友与专业的框框,要把自己的激情,同样转化为,对于摄影艺术力展现水平的提高上,这样,我们对于胡同文化的宣传,就不是干涩的说教,我们对于胡同魅力的传达,就要达到的一种艺术感染层次,这样,我们对于摄影本身的学习,才有了更实际的意义,从而,我们也就对于“运用高水准的艺术表现力吸引,使人们愿意通过观看胡同题材的摄影作品,了解胡同,热爱胡同,从而使胡同文化的传播,通过我们自己摄影作品的艺术创造,得到进一步的扩展”这一目标,有了充实的内容,同样,也就不会再拘泥于什么专业,业余,票友,之类的话题了。












发表于 2009-9-17 0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绿意盎然呀!
 楼主| 发表于 2009-9-18 0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雨中的记忆

  $ J" [0 q% Q8 i( u& F

不说票友----玩的就是文化

) e% @! @$ B: }' L" k* z, K

 

* }5 V' L+ d* t( h5 I- _! O3 e

     玩票,玩票儿。所谓“票儿”,实际是泛指某一方领域的文化,如茶文化,酒文化,甚至连泡妞,都能蜕变涅槃成文学巨著“水浒”到“金瓶梅”的二次腾飞,这些就不用多说了。而玩,就是一种心态,一种素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有的网友说:你看徐咏也没这么说,不也拍出那么好的片子了吗?徐老师我不评价,但是作为一种题材的拍摄,有一根筋走到底的,也有蜻蜓点水,驰骋风流的。现在徐老师的人体社会思维不知进行的怎么样了,可能胡同三轮游的事情,他还得牵扯到考虑科学可持续发展吧。所以世间万事,玩的题材数不清,而玩法就更数不清了,但是终归有个说法,就是玩,您也得玩出个讲究-----玩出文化来,那才敢张嘴叫玩票!

! n6 I# g% e$ C, f3 M. }" M! g6 V

    其实票友,很大程度,是与科班出身玩家的一种谦辞。科班有师傅教习就不说了,但票友也同样可以拜师,也可以有师承,所以即使是票友,只要不拿老师的名字招摇撞骗,是应该讲究师道礼节,尊重师承的。如果拿着票友当挡箭牌,内心以为弄弄摄影可以无师自通,恐怕只有给郑渊洁当孙子,还能有点盼头。还有,票友也可以追随某种流派,但是由于摄影的文化渊源较短,中国的名摄大家可能是有几位,真正形成流派风格的,尤其是大家知道的纪实摄影,有庄学本、侯登科,赵铁林,还有唐老鸭,黑明,卢广等等,但是一旦和梅尚程荀,渊源流长京剧一类的艺术门类相比,还是很难摆到桌面上相提并论的。所以票友的涵义,我觉得要想自诣,问题的要点,其实是肯于自学。

6 t8 q& e& f8 o0 H

    现在,不用程门立雪,下河拾靴,自学相对容易了,有成人教育,有信息化网络,有教材,有图书。所以,票友自己绝不能因为自己不是科班出身,就底气不足,或者遇事不求甚解。摄影艺术,不同于其他的艺术门类,最大的特点在于,一个拍摄的全过程,一个人基本可以搞定,虽然拍大片,需要打板,灯光,但那只是特殊情况。由于这种特性,更是某些人因为特定条件的非常性,拍出过几张稍微像样的片子,就觉得摄影不用认真的学习基础理论了,我觉得那是不对的。我觉得摄影的学习,同样需要一种知道其然,更要知道其所以然的态度,因为越是个人操作整个创作的全过程,就会更因为没有分工合作,而更需要摄影师本人,对于一张片子从创意拍摄一直到制作出片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都要学透弄明,这样才有可能拍出真正体现自己摄影审美理念的作品来。

% U$ S- U7 T% L

   对于胡同题材的摄影,也许有名作大师,但真正成为体系流派,到现在可能是还未形成。从胡同文化讲,中国有多少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多少被毁灭成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能与胡同有多么紧密的联系,咱不敢胡说,但是,北京城被称之为都城的那一刻起,胡同就已经是承载这些被称之为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则是毫无疑问。就是京剧这个国粹,比起胡同的历史,简直是拿华夏文明比美利坚,差的不是几星几点,至于世人皆知的相声曲艺,就更是受益于宣南宝地的得天独厚了,所以从题材角度讲,胡同的拍摄作为一个话题,虽然不能说比敦煌研究还博大精深,至少比红楼研究学派,是一门要深远多少辈子的研究话题才是。所以,爱好以至到研究胡同题材摄影,再有多少人在进行努力,我觉着都是正常的。

* s- l. v* v3 O. b* c# W3 f4 E

    话说回来,票友从客观的角度讲,无论是玩,还是学习,更要谦虚自省,但是从坚持宣传胡同文化的责任,从探讨拍摄胡同题材的艺术性上讲,都可以各抒己见,百家争鸣,而不是像面对那些历史资深的流派艺术,需要更多的顾忌和谦恭。说绘画唱戏弹钢琴,有遗传基因,也许可能,盖茨的爸爸也许不是互联网的专家,普京他爸爸也许不是克格勃,这咱说话都悠着点,但刘备是卖草鞋的,毛泽东是教书的这总是在谱的。所以世间有讲究世袭血统的事,就肯定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凡事都要实事求是,说文学,说京剧,你说谁想独辟蹊径,自立山门是被人窃笑的事,可郭德纲都混到这个份上了,还只敢说自己是非著名相声演员,这是讲求,可也有拘泥这种血统论,像某某作家的儿子,刚能码字,就得出书,可有点拉大旗作虎皮了,这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摄影术诞生统共才那么点时间,到了中国,充其量也就是百年的时间,再到了民间普及,实际上时间就很短了,而胡同题材的的摄影,除了有一些外国人的摄影有着理性思维的因素,直到七、八十年代才有国人拍出来的片子,可以称之为胡同题材摄影,但是从胡同题材摄影的理论探讨上,说称其谁谁是老师,咱没的说,虚心学习,但是说谁谁是良师,就要过过脑子了,再说谁是导师,您就得拿出干货让人心服口服,如果再说谁谁是宗师,我觉得,可能是有些脱离实际了。所以,如果真正的喜欢胡同题材的拍摄,一方面在拍摄的艺术,技术上,把票友的心态摆正,还有就要从其理论上,为着胡同文化,为着胡同题材摄影艺术,也不妨做些涉猎,这话乍一听,可能有点大,可回过头来,胡同已经在顷刻之间就要从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难道,面对这种惨烈的现实,还要太多的纠缠于票友和专业的喋休之中吗?所以就要与时俱进,讲求点可持续发展:要想发展,必须持续。要想使胡同摄影成为一门艺术,一科文化,不在理论和内涵上,认真做些功课,一旦这些仅存的实物被权钱交易换钱花了,即使我们仅凭一些个人感觉好恶,散碎的拍出一些片子,也还是对不起历史,对不起良心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9-18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发表于 2009-9-22 2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猪哥这几张孩子的片子,挺有感觉的,闲下来给您配点文字,再发几张吧!!
发表于 2009-9-24 1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斑竹老兄的这组京味十足的片子,残破的家园与天真的孩童~看后真让俺伤感。

9 D: \. [, q$ Z& P5 U

          另几张也富有京韵的意象,欣赏学习了!

4 N1 M$ D% d( c9 N' N' I6 B

 

 楼主| 发表于 2009-9-25 1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同摄影审美六探----故乡的风

  ; l4 {! W7 j3 F

胡同摄影审美六探---故乡的风

4 m0 K7 G) g4 b

 

1 f& E' x9 w1 N3 d$ S

   以前写过一点东西,探讨胡同摄影本身的东西不是很多,一方面是自己才疏学浅,一方面是这个话题虽然只说的是胡同摄影,其实牵扯的面很多,我个人是肯定完成不了这个话题的。我只是表达一种态度,希望大家在拍摄胡同题材的时候,能够把相关的话题,也列入思考的范围之内,那就是一种收获。

0 I' ]* l; i+ h* r6 p2 x: ~

   这个问题可以不仅限于胡同题材的拍摄,也可以拿胡同题材当个引子,不局限于就事论事。我考虑这个问题可能会涉及四个方面:1 摄影技艺;2 胡同文化的理解; 3相关学问的学习与借鉴;4 联想与思考。其实最能摸得着的就是摄影技艺;而胡同文化的理解,因胡同文化博大精深,则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作为理论的前提和基础;相关学问的学习与借鉴,我觉着是:古今中外,学业内外的知识都是我们需要认真积累的,从而使我们对于一个孤立的话题,能站有全面立体的高度,进行探讨和研究;而联想与思考,我记着有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学习是必须的,但不是因为你行为上学习了,思想上就能理解掌握了,而关键在于怎样学习,学习什么,学习了这些东西,怎么能和胡同摄影有机的联系起来,这是非常关键的,甚至可以说是前面三个话题的举目之纲。

2 a0 l+ {4 Y' |! X/ f" }3 Y

  我以为就是 :立足于胡同的爱,通过摄影的艺术魅力表现出来。这是第一步,而胡同文化,之所以能够承载我们的爱,是因为胡同这个现象包涵着博大精深的学问与幽远深刻的思想境界,只有我们对于胡同本身的认识,有了理性的诠释,才有可能使胡同承载我们的爱,才有可能进一步使这种爱,演化成别具魅力的艺术创作,使更多的人们认识到胡同存在意义的真正价值。

3 U0 F2 b. P( K; P7 N( p- j q

   我在一些网站上发过一些片子,有些人士表示很喜欢,但却不知道胡同本身身为何物,我既感到诧异,又有一种启示:我们面对的很多看片子的朋友,有北京人,有外地人,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以图取兴”的摄影朋友,也有“慕名而来”的观光游子。经过交流,自己觉得,我们要想通过我们的能力,弘扬胡同文化,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最先要解决的则是:我们对于胡同的爱,要通过摄影的艺术语汇完美的表现出来。光有热情,感情,激情,而你的图片抓不住人们的眼球,拍的再多,也只是一种自娱自乐,而于弘扬胡同文化的责任增效甚微。

+ t' q7 [/ H1 r0 \

    说到爱,既很俗,又很崇高。毛老头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我不想纠缠这个话题的前因---如果你不是真正的爱胡同,你还是不要拍胡同为好,我只是在这个前因的基础上有了以后的思索:你的爱,究竟是什么?

7 T2 u1 \! Z# S$ ~& l) C6 |

    喜欢拍胡同的朋友很多,粗略看起来,有喜欢文物的,有喜欢建筑的,有喜欢民俗的,有喜欢怀旧的,有喜欢触景生情的,有喜欢探根寻源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说句大话,我想红楼梦研究,也是从这种散碎的状况开始,积累到到现在大学的必修课,再到外国人也是趋之若鹜的学问吧。这种状况,除了《红楼梦》本身内涵已经不仅仅是文学的范畴之外,很大程度,在于研究红学的这些人,本身的执著和认真。我没仔细看过几本这方面的书籍,就不瞎说了,但我却这样想,最好不要到胡同已经科学发展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再去研究胡同,就在这苟延残喘尚有残存的瞬息之际,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燕幽臣民,拨冗闲暇,积德作善,在拍摄胡同的同时,也思索一下胡同学问的其它问题,这就是我这篇文字所说:胡同为什么使你爱,这个话题的一个结点。

7 }, D' q+ V. y7 \

    我们是炎黄子孙,那么传承宏扬,挖掘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胡同文化,究竟应当在祖国优秀文化中占什么位置,占多大分量,必须要有科学有学术的大量论证才能说得清楚,而我本人只有热情,面对这个宏大的课题,老鼠吃天,无从下口,虽然在图书大厦工作,拼命恶补,但从我自己这几年的学习之后感觉到,想说清楚,我是万万不可痴心妄想的,只能是觉得,这个课题只要研究,绝对能够成为一科学问,则是毫无疑问的。迄今为止,敢说的也就是这么几句:胡同的由来,是中国文化理念的一种物质体现,是集中国各种思想观念之大成的优秀成果,是经过数朝数代的完善改进,变革发展,把简单的一种建筑模式,物象化的升华为中华民族丰厚理念承载物的生活方式。胡同是我们的祖先早在农耕时代,把引领人们物质精神的生活空间,完美的升华为具体建筑格局,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又一次成为从非物质文化涅槃为物质文化的升腾。尤其北京作为几代封建王朝的古都,是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大成,佐以举国人才物质之力,统一完成的惊天伟业,在当时历史上是皇家开朝辟业的首善重举,在现代,这种封建都城的格局,这种城市与民居,皇城与胡同的完美格局,也是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渊源史证的绝好教材。

3 u, P( ^: H$ w1 i9 K

    我是幽燕臣民。我的网名老猪871,本人姓朱,871,谐音八旗E猪。意为八旗子弟在网上瞎蹿的一只走卒。虽是满族人,可我不是爱新觉罗,也不是叶赫那拉,但是香山有我们的祖坟,胡同有我爷爷那一辈的四合故居。这虽然有些狭隘,但我依然觉得,我们作为北京人,作为生在胡同,长在胡同的北京人,如果把弘扬自己家乡美的理念,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想即使是有点狭隘,也是条拿得出站的住的道理缘由吧。

3 a7 N- r$ n5 r6 ^

   我说的这些,虽然只是我自己,但也可以作为一个老北京胡同居民的心声来举例。

, H% z- m) F: V" {! [! `$ x- u

   我家在地安门内东吉祥11号。而爷爷在抗战的时候,就隐居于旁边的西吉祥8号,我的父母就是在那里成婚的,抗战胜利后,就买下了这个四合院,我就生在这里。

% {5 A+ u5 t: G6 V! s4 k

   胡同对于我,千言万语也说不清楚,这种感情,就是“阶级感情,阶级烙印”而我的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我的小学在东板桥小学,这次玉带河的抽风,把它给彻底的科学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中学在黄化门的91中。我所接受的一切,可以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敢说在16岁上山下乡时世界观已经生成,但我至今觉得我现在如果说旦分有什么结果,都是得益于在胡同生活的这十六年!!这就是简单明了的概括出我为什么爱胡同的渊源所在。

) S) Q% ], h( E1 K( c( G% k9 N: t

   但是这种爱,如何的把握,如何的定位,如何的归位为一个民族的一个普通公民,对于祖国的爱体现为对于自己故乡美的热恋,如何把这种理念表现为运用摄影语汇,创作出表达这种爱的摄影艺术作品,从而达到弘扬胡同优秀文化的层次,是我一直在思索,一直想寻找朋友知音的首要话题。

( B: H6 }' X! i& g3 z

    (待续) 

- I6 N2 u. i8 \% V

                                       60年大庆前几天。                                                      


* P. Z9 [& G: A3 g% a

  











 楼主| 发表于 2009-9-25 1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发表于 2009-9-27 1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夜景真漂亮。猪哥哥最近拍夕阳上瘾了?
发表于 2009-9-27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角楼景山那张最精彩,彰显帝京神韵!
发表于 2009-9-28 08: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俩旗子放一块引起的联想很多,明灯当初没少蒙吃蒙喝。现如今怎么样了?
发表于 2009-9-28 08: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 r/ _2 t* v
QUOTE: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天安门-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f- F1 U0 N) q9 f0 r- k' }
QUOTE:
这俩旗子放一起,联想很多,明灯如今怎么样了。当初没少蒙吃蒙喝。
3 i/ ?- }' K! W* a# U7 ], X7 }- r
QUOTE: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1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覆朝之下----中秋杂想

4 ^# E! l$ c+ `

覆朝之下--中秋杂想fficeffice" />

2 C$ V+ E4 t& i

十一自己拍礼花,剃头挑子一头热,到头来牢骚几句,冷嘲热讽纷沓而制而来。凭良心讲绝大部分都是“热讽”。我也是觉得,自己虽然没能拍到好片子,但看到了很多暖心窝子的话,也就知足了,可能这就是老小孩吧。

9 m0 I, J; @; T

本来还拍了几组片子,也准备了一些文字。可看到有的网友提醒我: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我再一想,现在又提毛泽东思想万岁了,再想想庐山会议,想想文化大革命,再想想60华诞也包括十年浩劫,再想想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我后脊梁直冒冷汗,赶快把写的东西看了看,心里怎么着是不落停。与其倒不如,反正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听天由命吧。

4 r6 L' A+ Z7 d, x3 }

所以这次只把以前写的一些东西,折腾出来,凑个乐吧,您要是没空就不占您眼了

% U- K( g4 }# |

 二 胡同摄影中的人

3 m! D1 P5 m' k4 ~# |: j& ~

   为什么把胡同拍摄内容的首位,选择胡同中的人呢?这个问题,在以前的文字中,多次的提到过。我觉得在这里这样的提法关键是:胡同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胡同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则是胡同中的人

: N; _- l/ w) M0 U1 d* S

   怎么看待胡同中的人呢?按职业分,按岁数分,还是按阶级收入,按职业性别分呢?这都可以,但又似乎和“胡同中的人”这个前提定义不甚吻合。我们拍摄人,都知道要拍出神,但是胡同人像摄影这个神,不是人像摄影泛指的精气神,它必须要有胡同的风味底蕴特色。简言之,如果把一个婚纱写真,或是证件胸像的精气神和胡同里的人像审美摆在一起,那么这件事,不言自明,就不用多说什么了。

' y0 ~5 r8 F3 N. `( O

上面提到的精气神,既是所有人像题材都统一的审美取向,但又提出胡同里面生活的人的精气神,应该具备典型的胡同特色。那么胡同中的人,这种典型的特色,是建立在哪种相对合理的区分,从而得到正确的理解认识观察上呢?以我个人的感觉,我把胡同摄影审美所需要表现人的时候的区分范围,设定了三组,这样,我就把胡同里面出现的人,和具体的胡同概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了。

7 D& |% J t/ }3 S

  A  长期生活在胡同四合院,有北京户籍的北京当地人。(固定户口)

2 |* w! p9 h) }; B7 T9 @4 m

  B  生活,甚至工作都在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的外地打工族。(长期临时户口)

0 D5 R6 [6 a" ?' p8 t9 E" @8 y

  C  旅游观光,或是路过串门,和此时此地没有关系过客。(流动人口)

2 F( W5 S( w8 s$ D) z0 y* ]* ~

   这种分类纯属是从胡同摄影观察角度来提出问题的,没有其他的任何褒贬含义,如果认同这种观点,下面我把这三种人的特性,根据我的观察和思索的一些感受,呈将出来,以求指正。

- u7 l; {$ e3 v- v- c1 H8 ?! z, o

   中国的户籍政策,是历史的传承,还是中国特色,我不探讨,但好象外国人用护照就可以自由的选择居住地。中国的这种政策,首先是区分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也就是过去所讲的乡下人和城里人,其次就是区分了首都人和外省市人,也就是所谓的北京人和外地人,再就是一点,长期户口和流动人口。这些政策,当然是国家的管理者为了统治的需要而生发出来的,而这种国策,必然会人为的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也必然会衍生出建筑在这种不平等的基础下的思维方式。

, M6 {- x& K; L0 r! M

A类

- [+ I9 F* i7 ~7 U8 V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这不是每个人的生前选择。我经历过上山下乡,所以我深知,哪里都有好人,哪里也同样都有坏人。但是从摄影观察人的个性来讲,这种人似乎可以从问题的两个极端来分析,可能问题会简单化一些。

2 s' B- B: D4 w

一个极端就是对于生活现状满意的人.按中国人的逻辑讲,乐业必然安居,所以这部分人或是还在上班,还没下岗,或是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上班的人,因为时间关系,必须在朝8晚5之前再加上路途所耗费的时间,如果不是节假日,是很难见到这部分人的.所以我们在胡同里正常时间段所见到的对生活满意的人,除了退休职工,中小学生,也就是街道工作人员了.虽然这部分人不是很多,但是基本上在胡同中见到的那些面带笑容的人,多是这些人,如果想表现和谐社会,这些人的表情还是真实的.

s3 `, M; I6 |9 m9 i, L1 ?/ ?" _

另一个极端就是对于生活现状不满意的人.比较典型的就是下岗待业和面临拆迁的这些人.存在就是道理.如何表现他们,可以表现困惑压力,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我不太愿意总拍一些捡破烂的老人和乞丐,我觉得他们并不能代表胡同居民的真正生活状况,而自己拍过的几张在拆字底下悠闲自得的下棋歇晌的人,不见得他们心中对生活现状没有想法,但是这种典型的北京人的心态形象,反而让人感到一种更接近生活本身真相的强烈震撼.

& {8 s/ W( Y# [9 r0 R( _$ k

B类

7 f3 M2 u2 b. E' G

生活,甚至工作都在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的外地打工族。

( a2 B6 ?: w, [

北京从历史发展角度讲,就是全国各地方人融合迁徙的集居地.没有了这些源源不断的吐故纳新,北京首都的真正意义也就失去了价值.但是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不是在探讨诸如南城会馆举子云集的历史陈迹.而是从摄影的角度去观察,这一类人是什么形态心理.外地的白领可能在日常胡同生活空间基本看不见,而外地的土豪劣绅上北京购买豪宅的也并不少见,但我觉得这些人,不是胡同里B类人的典型形象.胡同里的B类人基本呈两种分类,一种是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自己的辛苦耐劳.从城市的空间中,挣扎奋斗出一线空间.像比较典型的自由市场的摊主,固定租房的废品收购点的小贩,甚至还有一些主要靠出卖沉重体力劳动的长期临时工,如送煤工,蹬三轮以至厕所保洁员等等,从他们身上可以深深的感到劳动者的可爱,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是多么的谦恭.我很尊重这些人,虽然有时候,他们的形象很典型,但为了他们的自尊心,我只是偷拍,或者是征得他们同意之后,再去拍摄.还有一种就是打零工,收破烂,甚至是拆迁工程的农民工和保安员.这类人,心理的承受能力更为脆弱,他们自己就没有把自己当成胡同里的人,所以他们的行为,他们的眼神,总能强烈的体现出城乡差别,甚至是贫富阶级差别.这些人甚至都不会给你任何友好交流的机会,但这部分人的确在现阶段,尤其是拆迁肆虐的时候,我觉得抓拍一些这样的人,更能衬托出这个社会的多元性.

+ q" r. P1 M, H1 A

C类

, Z' ~, ? i+ m' O3 A7 N* b$ _

旅游观光,或是路过串门,和此时此地没有关系的匆匆过客。

8 L9 ~) ?1 c, v& [

旅游观光的人,实际是对胡同文化的一种反衬.譬如有时候通过很多外国人对于胡同的关注,可以很清晰的表现出保护胡同文化的伟大意义.这类人.我一般除了抓拍他们对于胡同某些东西流露兴趣的镜头之外,更多的是通过他们的行为,服装,表情,来对比强调胡同中我们司空见惯的形式秩序.甚至我更多的是从构图色彩的均衡对比上着眼,这样可以把相对固定形象的胡同,增添很多各异的色彩情调.

1 r, K+ A% T) w+ ]

这组片子就是地道的A类人群。

2 W* y! f( F/ E6 p! k. J; k& f

现在又讲毛泽东思想万岁了,那“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亲不亲,阶级分”我在公共汽车上听人说:管穿黄背心的人叫“蝗虫”也有叫“黄马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反正拍的这些人,都是我的父老乡邻,都是老实吧唧,退休待业的工薪阶层,与其说是为了挣个仨瓜俩枣的加班费(可能也是谣传),还不如说是最低权利机构又想起“小脚侦缉队”来了。看着满街的黄背心,红袖章,我倒是麻木了,可是在白花花的“拆”字底下,在马上祖宗家业就被和谐了的院落胡同中,不由我想到了鲁迅,想到了“药”甚至想到了,如果再传出血馒头能治猪流感的话,我不知道,这些画面中出现的善良百姓,会不会还有老栓的身影呢?这些黄色,白色,还有红色,真象是那天的礼花,反正也不是放了给我们看的,我还是咋两口二锅头,来碗炸酱面,听着宋组英的今天是个好日子,看看今夜个是否云遮月,想象明年是否正月十五雪打灯---当然要是我还能眼睛瞪到那一天的话。。。。。。

; b o4 U, g- L/ p! z: a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1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6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准风月谈----华诞杂烩

  " `1 D: b; _8 N- q

 

+ E3 C% ~/ ~) A! W% T d

准风月谈----华诞杂烩

6 m! d# o: I( O

 

$ ~ w( K; r& l" O% D( ?

 

& d( l+ Y4 A7 A# C

     虽然有这么多的朋友说我,我还总是不时的打开我这几天拍的片子,看看别人拍的片子,可一看就是总像吃了苍蝇似的。干脆不看了,又赶上加班,就在图书大厦看两天书,回到家里就看电视,可六根未净,看着看着,就浮想联翩了。

* _; H* l2 z5 |/ J: I; ^

    现在最火的就是《解放》我也没连着看,看哪想到哪。

# h- ]* C+ @, t5 ]8 M/ r7 Z% A

    有个镜头出现了章伯均,应该是我家那个邻居吧?原来他还参加过共产党,还做过那么多与解放有关的大事,可我只知道,他是个大右派,只知道文革,只知道《往事并不如烟》下架了。

1 Q8 X9 K5 v( i, I/ H" W

    有个镜头出现蒋介石与蒋经国说金元劵,如果不看镜头,就好像打开了互联网,在说XXX呢?不过还是挺真实的,说十万块钱早晨还能吃顿早点,中午就买不了半根油条了。我想现在,说工资比改革开放前长了几百倍,不知道是不是说这话的,知道什么是袁大头,什么是法币,后来的金元劵是什么下场。也说到货币改革,现今如果谁有儿子,也让他向蒋介石一样,让太子管这件事,不管背景多深,资格多老,权力多大,只要不以党国利益为重,就坚决诛杀之-----到头来,效果如何呢,可别和电影一样呀。

6 z! W, r4 d- W+ A

    再看大阅兵。

6 k5 ~ v5 c0 Y) K9 C4 |$ o! S

    我想,可能义和团在举事的时候,也有仪式吧。反正春节天坛的祭天是很好玩的。

2 ^/ t3 U' `8 k! U' u% e0 v

    看仪式有时候我是很受教育的,尤其天安门的升旗,咱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所以每每看得到国旗班升旗,还是很爱看的仪式。

% g4 _7 |. y; J( I

    是不是只有泱泱中国有仪式呢?好像朝鲜也有,再好像英国什么王室加冕也有,也是很好看的。

) u8 R" U4 { U* V1 T W' {

    不过,国家再大,也没有世界大吧。那么奥运会开闭幕式,应该是最高级别的世界盛事了吧,可怎么也没有弄成排列方阵,整齐划一呢,当然口号没法喊,终不能喊老萨万岁,老萨说XX辛苦了,用什么国家的话语呢?看到那些人欢歌笑语,尽情人性,可真让我觉得一点也没有不庄重不伟大。

1 w4 v! \& V$ s$ L* m U1 }

    说到万岁,毛泽东思想万岁。那么是否就可以毛泽东思想万寿无疆了呢,是否就可以永远健康了呢。当年搞万寿无疆是假,永远健康是真,可是永远健康的坠死于温都尔汗,而万寿无疆,现在和万岁有什么区别吗?

& Y2 }4 c/ z/ w+ R9 [' I- E

   又说永远健康。《解放》里提到,东北解放军按兵不动,所以在中央开了会才如何如何,我想这也是导演编剧为了生存混下去,总得编导吧。那历史说一个人,究竟是按什么来评价呢。好像说毛老头由邓书记说是3/7开,究竟是全部生活的所有内容,事无巨细,横着三七开呢?还是按照年龄,从某一阶段开始为三呢?那么林彪该几几开呢,就是倒1/9开,也得还原历史一个真实吧。

# E" F# L) z( c3 P/ |+ ^; w" ]0 A# ~% X

   还有现在说到,毛孙子当少将。我倒是执不同意见。毕竟人家是千顷地一棵苗。从情理上说,一家人,有那么多的人,为了打江山牺牲了,给个虚名,也未尝不可。您看普京,据说叶立钦提前退役,就和普京说,我家里的人不能受株连。普京上台,信守诺言,别说苏联人民,就是全世界,对此绝无非议,还说普京有人格魅力。可这么干的,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人总统一下台,10天之内,搬出白宫,多没人情味呀,你看现在北京的东华门,什刹海,鼓楼前,景山周边,皇城内外,二环上下,三环左右,风景名胜,郊区景点,尔夫休干,目不暇接,深刻的使你感受到了可协调的全面和谐。

7 g& v2 b7 p' w! v& s z1 g

    毛泽东思想万岁,从老百姓的角度,无非就是毛主席的书和毛主席诗词,我特意到书架看了看,毛选只是四卷,毛文集是八卷,看来文革出的第五卷就是3/7开的三了。我也是农民意识,好像说老毛总用稿费救济谁谁,特别廉洁。我好像又记着,有个职务创作的法规,凡属职务工作范围之类的作品,作者只有署名权,没有版权,到我这里的概念,就是工作期间拍的片子,只能署名,不发稿费,,要不是,这些选集文集都是毛老头八小时之外写的,那就有情可原,否则也就是这些诗词,还可称为非职务创作吧,可难道毛老头稿费的发放,也是因为万岁嘛?

$ V* S, }& j) `- n- s

    其实我们都知道,历来就有御用文人,所以,才有连升三级的相声。可我觉得现在的御用文人,比文革的写作小组还不如,譬如主义、思想、理论,似乎听着还过得去,到后来好像中国文化词穷了(决不是理屈),找到后来就找到个重要思想,好像有点用定语来代替主语的味道,再后来科学发展只能找个观来定位了,而且下面后缀了全面发展可持续,如果有点常识,这三个词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引领关系,那就可以问了:有科学不发展、科学发展不全面、或者科学发展不可持续吗?虽然这只是文字上的不清晰,也说明了御用文人的江河日下。

8 X: P+ _; ^" l' `% f& d% F) Y

    不咬文嚼字了,咱也就是猴戴帽子,假充文化人,我只能背小学学的那点文化,但也属于万岁的毛泽东思想的范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但愿用实事求是的童话再来拯救我们吧!阿门。

9 U9 L7 Z8 Z. f- r

      独在故乡为异客,

; K7 y$ t4 u- w# n, |

      每逢佳节倍自忖。

& |/ T+ U& Z; F0 m, a7 P8 u n

     遥知礼花媚高处,

1 O8 i' {$ M; n# |& G _$ h

      遍查茱萸少民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0-6 15: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发表于 2009-10-9 0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家伙,拍了这么多好片子还嚷嚷没拍啊,俺可一张都没拍啊,更多的用眼睛看了。
发表于 2009-10-9 1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太美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6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方唱罢我登场---轮回之后拍什么?

  ) _4 b& i: f3 C' l

你方唱罢我登场----轮回之后拍什么?

6 M5 b: K2 ]' {6 a6 @: s

 

: z6 Z! d1 w+ p; J& Y# Q

    关于纪实摄影的很多理论性的著作,都对于纪实摄影本身的社会价值究竟是什么,发表了各种不同的见解。自己也就是因为在书店工作,有时候就蜻蜓点水看一看,基本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但能读出,对于纪实摄影本身概念的定位,实际上是对于纪实摄影如何奠定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功能,并非只是一个摄影门类理论的探讨,很大意义上讲,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对于纪实摄影今后如何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我之所以提到这一点,就是我们这些发烧友如果想把纪实摄影拍好,就应该对于纪实摄影本身的理论探讨的各种意见观点,参考学习,至少要对于纪实摄影本身的定位,有一定深度具体明确的认识和掌握,才有可能从纪实摄影的角度来审时度势,决定我们的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 S$ k) q3 u i; M8 y, X0 h i8 Z9 l

    了解认识纪实摄影,肯定要对于中国的纪实摄影的历程与现状有个框架性的了解。从历程这方面来讲,除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历史资料照片,及一些外国人有意识的拍摄记录中国的老照片,客观讲,从拍摄者本身就是以纪实意义来拍摄作品的时间并不是太长,甚至可以讲也就是五、六十年的事情,而且即使这个时间段,出现的被我们现在所称之为纪实摄影的作品,也有一大部分,并不是拍摄者有意而为之的,所以我想,摄影本身就是个很年轻的一门学问,而纪实摄影被赋予了社会意义的内含之后,也就是几十年,至少在中国也就是几十年,所以我们要想真正的搞搞纪实摄影,下点功夫,这些方面的资料和书籍画册,还是不难搜集的。只有我们涉猎了一定数量的作品知识之后,我们就有可能对于纪实摄影的诸多问题有了个人见解意义上的发言权。

' j9 z: U, R5 E) Y

    在对于纪实摄影的本身,有了一定的思维见解之之后,我们就可以从新的角度 “审时度势”了。

7 L& z; s! B* _+ F6 c4 G

    新中国成立60年了。这60年的风云变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每一个个体,都会从自己个人的角度,来理解诠释社会,这是很正常的,如何把这种个人的意识,从纪实摄影的社会纪实角度来要求,可能现在还没有一部既成的法规法典,如果总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很多不甚协调的,只能老说是因为初级阶段,来搪塞对付日子,我想再等到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后,再有什么新的“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出现,可能得猴年马月了,黄花菜早就凉了。那到底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咱不是搞政治的,也绝没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想弄多明白,只是想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不触犯既定的条规的前提之下,(即使这些条规是否初级阶段)还是得尽可能地弄明白一点,也好为记录这一阶段的历史,找好一个更为客观的角度。

' T9 c. f$ e, r

     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有什么关系?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现在变“修”了,那这种修,是否就是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马,恩也不是苏联人,为什么不在生他养他的自家地里搞革命,搞社会主义呢?所以即使社会主义的祖宗是马恩,那么到了社会主义的苏联,中国之流等等吧,就已经是遗传阶段的变异产物了。遗传我们都知道,骡子是遗传,一说这个词好像是贬义,但骡子的存在一定意义就是强化了它的杂交优势,这个所谓优势的优,是由人类自私残酷的心理造孽出来的,但大千世界也终是公平有报应的,它不能传宗接代,不能由所谓人类的进步—科学这种人类的变态生产力,来打破世界的总平衡。所以纯种的骡子,诸如朝鲜这样的,肯定会被历史所证实。为了避免白马不是马的纠缠,自然就出现,苏联特色,中国特色,朝鲜特色,这也是一种必然,可是既不能大张旗鼓的说自己不是马(克斯),不是驴(宁),因此也就不是骡子,又因为现在还拿不出马列所谓的那种社会模式,比资本主义国家好的证明或实例,只能是说,现在是初级阶段。经过了文革浩劫,人们知道国际歌所说:世间没有救世主,要创造新的世界,只靠我们自己,是可以直着腰板说的话之后,我们可以对我们到底是不是骡子,有我们老百姓自己的看法了,至少是不靠神仙皇帝来钦定指点思想万岁,万寿无疆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也可以用这个唯一标准来检验呢?如果说,整个概念现在钦定为四项基本原则,是国之大法(当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之大法)进一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三个互相关联的概念,在既使是全部都是万岁级的重要之观,在衔接上是否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或者不科学发展;或者不全面不协调呢?我想应该是会有的,因为前60年,出现的反右,大跃进,文革浩劫,到后来的先进性教育,不都是证明了谁也不是神仙,永远不会犯错误,谁也不是皇帝,钦定自己的子民喊自己万岁了。老百姓总要看看正格的。这一切都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是可以摆在桌面上议论的,但是政治体制的改革,肯定也会伴随着经济改革的进程,不由任何人的既定基本原则来左右到来的,这种进步是由社会本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所以,我觉得作为纪实摄影,要关注社会,既要关注可以摆在桌面上议论的经济体制的改革,更要关注孕育待发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种种迹象,使我们的纪实摄影,在这一阶段“不使历史的这一段记录发生空白”。

2 B# ^: g0 H0 |' M5 z, y; _" N5 ]

     人们总想在自己办一件事的时候,先想好这件事该不该办,也就是所谓像弄明白了办这件事对与错之后,再决定自己的行动与否。这实际只是一种愿望,甚至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愚蠢思维方式。按老北京话说:要知道尿炕,早就睡筛子了。最简单的说,结婚,至少在中国,只有你在结婚之后的实践中,才能证明你结婚的决定正确与否。一个人的人生大事,而且是绝大多数人已经无数次实践过的事,依然只能是用实践(包括时间)来检验,那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这么史无前例的大事,除了真有知悉未来的神仙上帝,每一个人类怎么可能先既定好了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如何发生发展,哪一步是对是错呢?

' | Z7 w; Y a, u. I

    摄影,之所以能够被人类所依益发重视,就是因为他在没有预见事物今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的时候,同样能够真实的记录事物在当时此时此刻的真实影像,使历史的每一步都是在不可知转换为可知的的过程中,记录了历史真实的“决定性瞬间”。也就是这种不可预见性,使得摄影不仅有了艺术魅力,更有了社会价值。

+ h) B( I, P/ _1 P1 m5 O

    大家都知道的几位名人:李振盛,张雅心,李晓斌。李振盛老师是拍文革的史料的摄影师,张雅心是拍样板戏的摄影师,李晓斌是拍了大量刚开始化冻阶段影像的摄影师。

+ n% ^* b8 w. ]- a) v2 ]

    李振盛,张雅心,虽然我没有记得很清楚他们现在所被披露的当时社会地位政治背景,但是根据我们这代人的经历,知道当时能够拍摄这些镜头的人,绝对是101%的布尔什维克。可以讲他们对于现在对于他们所拍摄的东西的理解评价,绝非是当时他们拍摄这些东西的初衷和心理,甚至可以讲,也没有现在所讲的这些纪实摄影的社会责任,如果说,现在之所以社会对于这些东西给予了价值,就是因为这些东西还具有一种特性---还有“真实”。这个真实,也许是个人三忠于四无限的产物,但毕竟也还是一种真实,还是在一定意义上,暗合了历史的真实真相,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证实了,纪实摄影,即使有各种当时的风潮左右,只要你能够把持住真实这一底线,肯定会在历史渐进的还原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而李晓斌则不同,他已经可以讲,不是御用的摄影人,他可能当时还不会把自己的作品和纪实摄影的社会意义认识的那么深刻,但是他用摄影人的良知,保证了作品的真实,也就是这种真实,使他和他的作品,在多少年之后,被历史还原了真正的价值。李晓斌的出现,实际是比他的成名作“上访的人”要早很多开始的。但就是这张成名作,据说也是事隔拍摄时间之后十年,才被肯定的,而这十年,作者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肯定会是作者或蜕变,或坚持,或发展。这一点我没有资料,不能乱讲,我们现在只可以讲,如果能在那个年代,拍摄了这样作品的摄影人,又生活工作在天安门附近,那么在经历了那些事之后,天安门,长安街以至更多在他们的视野之内的事情,我想他们肯定会更理性的真实记录拍摄下来,也许现在我们还看不见,我想,只要是真实,历史的长河,肯定会给在历史进程中曾经激荡的浪花,或是转折的漩涡,奉献过真实记录的作者和作品,给予相对于沧海桑田历史推进作用的肯定和赞许。

! M* L. o4 T' ^- q% X. \/ H4 Q+ h

    具体到我们,具体到北京,北京是首都,整个国家的丝毫变动,肯定会在北京有着连锁反应,关键在于拍摄者自己是否能够观察的到位。当然有各种客观限制的因素,现在也可以讲,正是这种限制,给予了你在这种条件之下作品的历史价值性。我们既要身体力行,也要心脑力行。举一个小例子,大家都知道,在奥运会前夕,地安门东南角的违建房屋拆迁。当时有很多网友都拍了片子,其实,那时候拍这组片子基本是没什么被和谐的心理阴影的,我也拍了几次,但终是过来人,总是心有余悸,后来看到,拆迁的最后通牒,我还真在前后的三天,从那里溜达过,由于各种原因,事情没有发生在最后通牒的时间范围内,我就松怠了,可没过几天,再从那里走过,已经变为一片绿地,现在回想,之所以自己没能坚持,说是没有身体力行,更在于没有心脑力行,没有对于具体事务与整个社会进程的辩证思维,一滴水可以映出整个蓝天,况且这么典型的事物,近在咫尺,失之交臂,自责自叹。

& B M" G1 Q, b+ U D) b

(这是自己胡同摄影审美七探----动态思维,的第一章)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6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6 1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发表于 2009-10-16 14: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的感想杂谈还是很有品味,很用心的,独树一帜,目前不多。

5 |$ [& F s/ m: r3 N, P! s

老北京网可以以老北京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作为底蕴,像您说的要作一流网站还要注入活力,提高知名度。经过掌柜和诸位版主的努力,老北京网必将以知名品牌唱响中华大地!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1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伊消得人憔悴----金秋箭扣

  " {3 |$ y2 |! I% i

为伊消得人憔悴------金秋箭扣

1 J. w- g/ e K" q' [

 

, G5 y8 R8 {8 w& j; A5 G2 ]

北京的秋天,的确无愧之为金秋;

( D* F' u% c6 W) F

北京的金秋,肯定缺不了红叶的销魂 点染;

+ P# k6 K5 [. P* X

北京的红叶,哪都有,可我最爱箭扣金秋的红叶;

: A& }( J; [( @5 A

那我真是爱的只是红叶吗?我又说不清楚了。

j8 |1 z3 j1 |& u4 q1 A" h

我想去箭扣,可为了什么,说不明白,就是魂牵梦绕那个地方。但我又有些害怕-----如同暗恋追星,一旦撕破脸,也就没有梦了,(偷,不如偷不着)如果没有梦,那还有什么意思吗?

N/ I+ ^5 K/ V. a# y0 ]

想了很多害怕的原因:

. Y, [' n3 m$ j8 E# j

A 你不能去箭扣,因为你去了一次,就想去第二次;春天的山桃去了,那你的夏天的雀鸣、秋天的彩霞、冬天的琼枝,就不想了吗?如果你在碧空如洗,苍山如海的时候去了箭扣,那阴晴雨雪,晚霞孤鹜,你就不想去吗?即使你已经无数次的原谅自己,摄影是门遗憾的艺术,当你看到别人在你同样的条件之下,却拍出了和你不一样的作品时,你再也不能欺骗自己了。。。。。。

1 N) K3 A7 q. J& C

B 箭扣的交通,不是很方便,我去了十几年,没有坐上过一回公交车。上个世纪以前去过时,自己还是个棒槌,到了箭扣,看的眼睛都直了,也不知道拍些什么了。直到这个世纪初,自己买了辆车,每年才可以自主选择时机去几次。其实公路上的不便,还是小事,关键是拐进八道河下道之后的路程。记得有一年初春,我为了拍残雪,就斗胆去了箭扣,一路上战战兢兢,走到金矿那段路上的时候,地已经是“地穿甲”,上面一层沙子,可底下全是冰层,一个刹车过后,再启动,就开始纺线,半分钟,轮胎就变味了。我赶紧下车,推吧,弄得一身汗,好不容易找个稍微坚实的地段,反正一锤子买卖,要是走不了,我就得在这听狼叫了,我壮着胆打着车,一轰大油门,居然老天有眼,车一下越过了这道卡,谢天谢地托过这一关。还有这次,就是今年春天,看着好多网友都拍了雪景中的箭扣,自己总是耿耿于怀,等到最后一场春雪飘过,我就去了箭扣,上去时,白天山路的雪花,已经开始融化 ,上去之后,景色也不是那么理想,可下山却傻眼了。整个山路全都冻上了,而且上面还浮着雪花,你也看不清,哪是路,哪是冰,我也只好豁出去了,干脆就坐在地上,从山上往下出溜,两个来小时,溜到山底下的时候,手冻得快不会打弯了,可屁股底下的牛仔裤,绒裤,秋裤都磨透了,幸亏是开车回家,否则真真是影响市容,影响观瞻了。

3 h# |2 N7 e3 z- i) X! [3 M; a, I

C 想来这十几年,就算是一年去个两三次,也得几十次去那里了。我从赫金才(虎子)家那上去过,也从五队这边往南上去过,也往西大墙方向去过。各个方向,都有各自的风姿特色,而最令我刻骨铭心的还是爬天梯。那次爬天梯,可能我还不到50岁。我已经走到天梯脚下的时候,犹豫再三,加上同伴的鼓励,豁出去了,就开始往上爬。也就是爬到三分之一的地段,说什么也不敢往上爬了。现在说起来很轻松,可当时等我转过身来,想往下走的时候,已经“魂不守魄”了。天梯的角度可能在45度以上吧?一节就得有一尺来高,而台阶的宽度也就是一脚宽不到。什么叫骑虎难下,我想就是这种感觉吧,只能是念叨着:“能下一节,摔下去就矮一截”,一步一喘气,一步一闭眼。充其量满打满算也就是五、六十节吧,可等我下来,我坐在天梯底下,望着天梯,问自己,你还活着,你当初怎么就想起来爬这儿呢?

& o1 ^1 ]3 _- N5 d

D 还有一个不敢去的原因,就是不敢问自己到底去那里对不对?我在上个世纪刚去那里的时候,周边还没有一个山吧一类的度假村,当时还是从雁栖环岛转弯,进西栅子方向。我去那里,听人家说有个姓赵的农家院,是个影友之家,可以住宿。我沿着山路往里走,那时还没有收门票的这个卡子。过了虎子家不远,看到沿北山有条山路,路口挂着一面有些破损的刀旗,写着赵氏山居,我想这就是影友们说的老赵家吧。山路很窄,车慢慢的开到头,看到一个小院,听到车响,里面走出一个人,也就是40来岁,看着很朴实,我问了句:这是老赵家吗?嗯。能住吗?能。我到没有什么太高的要求,看看有住的地方,就又问,有饭吗?这时候走出来个妇女,拿出个菜单,没有说什么,我看还可以,就答应住下了。

x; |$ V' m9 n+ M

放好行囊,我就信步往村里走去,忽然看到一个老汉在用独轮车推着一车铺盖棉被,我一时兴趣来了。我来试试,“行吗?”,”在东北推过,没问题”。我沿着老汉的指引,婉转推到了大路旁的一家院里。当我抬头仔细一看,这里才是所谓的影友之家。屋里挂着好几张大白土布写满影友的签名,虽然当时自己活动能力有限,但知名的摄影家,还是知道几位的,也都在那里有签名。老板娘很热情,而这家的老赵却很憨厚朴实,“住山上了吧,住哪都一样,下来玩呀”。就没话了。

; U' K. S# {& Z' z* _; f

我等老汉卸了车,一问,原来他就是我住的赵氏山居家的老爷子。我这人好聊,加之我又和他有个推车的经历,就很快的融合了。晚上吃饭,我说你把老爷子一块叫上吧。他说行,一会儿,老爷子下来了。我问您住那呀?他说住上边,那我先上您那屋看看吧。我迈进这个院子的时候,完全使我感到了我在东北兵团家属房的感觉,虽然不能说有多亲切,但我的确没有感到那种残破和贫困。老太太迎了出来,虽然是山里人,说话仍然透着北京人的精明和外场。再走到里屋,一间屋子半间炕,等我眼睛适应了屋里昏暗的光线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墙上面挂着奖状,我仔细一看,原来老爷子是解放前参军的老革命,肃然起敬。到老三好喊我吃饭的时候,我说咱就在这吃了。老爷子,老太太虽然嘴上客气着,但能感觉出,他们觉着我能在这个破屋里,坐在炕上,与他们吃饭的城里人,是个看得起他们的人时,我突然觉得,我以后再到箭扣,就住在这里。

8 }" V, u5 Q$ E/ Z; Y

莫笑农家腊酒浑。一边和老爷子聊着,老太太也跟着喝了几口:原来山下的老赵和住在这里赵福和是亲兄弟。老大脑子有点毛病,所以一直和老爷子住在一起,老二,就是山下影友之家的老板。老爷子讲,因为参加革命回来,家里穷,就把老二倒插门给那家了。现在他和老三住在山上,带着老大,虽然也开着农家院,因为位置不好,所以买卖不如老二,虽然稍有话外之音,不过话里话外,依然透着山里人的自足和平和。打那之后,我每次到箭扣,就住在老三家,而不住在路口边显赫的老二家了,说不上为什么,只觉得能在老三家消费一些,总能使心里有些安慰。

7 p/ p7 m: n1 a- k, N2 I$ {% J

再到后来。我每次去,只要在那里住,就给老爷子买点什么,每次走的时候,放下100元钱说是餐宿费,虽然不是多多少,但是老三家,总觉着多收了似的,每次走的时候,总给塞点什么,是那么个意思。后来,物价上涨,这里的游客也多了。我去的机会也少了,记得最后一次没设卡的时候,是春节过后,我在怀柔买了肉,酒菜,面粉,到他家包饺子吃,他家都很高兴,但我依然知道,肉饺子只给我吃了,他们吃的还是贴饼子,临走的时候,老太太还特地给我装了二斤柴鸡蛋,想起来,真是心里暖乎乎的,如果您不信,您到赵福和家提老猪大哥,就连他家的傻佬大也知道的。

" Q: X; J: E& _" ?

说了这些。还有一个人必须提到,就是那个守护长城的外国人,具体的资料我不清楚,这次去箭扣,见到了一位牵着两只小狗的外国人,因为从他的打扮就可以看出,他是住在这里的常客。估计就是这个人,他很礼貌的打了个招呼,就沿着山路上山了。在山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捡拾垃圾的老乡,说这个外国人每个月给他们400元钱,让他们捡拾在长城上的垃圾,听到这里,我非常之感动,因为我很长时间,觉得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感动我了,但是当我再次听到这件事是真实的时候,我的心再一次被这个人,被这种伟大无私的行为感动了。

- Y6 z/ D: `' J. c

客观讲,长城箭扣是未被开发的文物景点,游客多了,肯定会被损坏。可是对比城市的拆迁,四合院的毁灭,那种打着和谐发展的混蛋行径,比起星点的游客,爬爬古旧长城来讲,简直是恶劣多少倍。美国也有国家地理公园,因为自然地貌如果不是人为的破坏,自然的风化,比起游人们的观光来讲,实际要强烈的多,所以参观历史文化遗产,只要保护得当,也是可以的。现在没有官员做这些与政绩利益无关的事情,而面对着长城箭扣,说不让老百姓去,不太现实。我只是说,朋友们千万不要动火用火,坚守着带走的就是相片,留下的只有脚印,那我们的心理,虽然够不上多么平衡,但基本上还是能够与自然界一样,风雨侵蚀,自然风化的速度吻合的,那样一旦国家出面保护箭扣了,我们也为自己没有给箭扣留下什么伤害而活着不安生,死后不闭眼了吧。

2 P) { B" s9 v' z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1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1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发表于 2009-10-22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猪老师拍得真美啊

. D5 K4 }/ C# B- W

去年俺曾在半夜跑到箭扣看日出,匆匆拍了几张模糊的小照片。

发表于 2009-10-22 15: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羡慕了那么多去箭扣的网友,为此认识了很多朋友。没想到身边就窝着个老箭扣迷,藏得够深呀,真不仗义,罚你带我去箭扣三次。成不?

5 q# @/ l' A }, W$ ^6 J: y, B3 P$ M

 

3 i2 ~5 g! A( d* u0 Q9 s) U

我就去了一次,还是带着七岁的孩子,当时少文老师带着我们爬的,坚决反对我们爬险处。下来竟然天黑了,差点找不到路,好在带着一个活地图。黑漆漆山路上居然很多不认识的年轻男女腿儿着,我们不得不带下来几位姑娘到山吧,有一位哥们儿来回好几趟,把这一堆不畏惧不识路的年轻孩子分批带下来,送到山吧。对于不熟的人,真是很危险的。后怕。

w; F6 K1 B6 s9 Z8 O9 H; T& _

 

7 q2 |. v) P- m. e

这篇文字真是写到俺心里去了,非常精美。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24 02:50 , Processed in 1.219003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