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猪87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含4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1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须待晴日,吾质本妖娆 4月12日


5 f4 K; W5 W5 z4 u- {& t- _( |$ _) 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2 11:00:28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1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须待晴日,吾质本妖娆 4月12日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1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须待晴日 吾质本妖娆 4月12日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1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前两张格式不对,请帮忙删去。

图象较大,请点击看原图。

发表于 2006-4-12 15: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整理完毕,感谢朱师傅精美的贴图。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1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往事并不如烟补记 4月13日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1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紧邻我家车库的铁门和依稀可见的铁丝网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1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0号院门的规格,就已经很象个探监室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1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割后的新10号院,入住新贵的车库铁门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图发错。请看下贴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1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割后的新10号院,入住新贵的车库铁门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1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往事并不如烟》补记

       从以前和上面贴的几张照片,可能大家对于东吉祥胡同有了一些印象。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小小的北京胡同,真不知哪一个角落里面就住着在中国历史上都不能免去其名的人物。

  在这个胡同里,从东口算起,门牌到我家是11号,但确切讲,这个胡同不止11户人家。深宅大院就不止6户,而三进的,甚至面积更大的院子也好几个,我家这样的标准四合院,其实也就是三四户。这个胡同,在我稍有记忆时,就在胡同的东口南面第一个门后,修了堪称北京市第一代的公共厕所。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晚上逃脱母亲监督做作业的最好招数,就是上厕所,往来近半个小时,也是正常的。说句不雅的话,男厕近20个便位,晚上早上就如现在高峰堵车一样,经常客满无位,这绝非造谣,一个胡同怎么也得几百号人,况且,其他附近居民也来此如厕,所以这也是儿时百无聊赖的一种交朋会友的机会。

  这个胡同有深宅大院,也有城市贫民的破旧住房。东口靠北边第二个门,住着一户卖杏仁茶的小贩。[当然,孩子之间仍是同学相待]他家是家传,在东吉祥以至附近很大一片地区,都小有名气。他家的杏仁茶,决不搀假,真材实料,晚上磨早起卖,最早时记得是挑着挑子叫卖,现买现冲,我家当时也算小康,所以听见叫卖,喊一声:“卖杏儿茶的”,他就会应声“来喽”,走进院来,接过我家的碗,满满的冲上一大碗香气扑鼻的杏儿茶。等我到九岁,上三年级时,他的小儿子蹲班,我们成了同学,但是,虽然自己有些家教,但是见了他的父亲,还是张口叫不出伯父二字,现在想来,很是一番自忖的滋味,说句极不礼貌的话,同学的父亲长相非常和善,但也属于有些象武大郎艺术感觉式的人物,这绝无贬义,只是觉得生活中的某些形象,在中国文学名著之中刻画的活灵活现心神具备绝非过誉之辞。前一阵同学聚会,这个同学也到场了,活脱一个他父亲的克隆,同学当场说起儿时的杏儿茶时,还让他当场叫卖表演,一时儿时的记忆,随着一声杏儿茶的叫卖,立马时光倒流闪现在我们眼前了。

   小户人家如此,但东吉祥胡同之所以有名,是因为10号院住着一位中国近代史上绝不可或缺的大人物----章伯均。他的事情中国人比我再大一些的人的脑海中,都应有依稀印象。他的女儿《往事并不如烟》,把他的事情讲叙了,我也不再重复。但我家是11号,和他家一墙之隔,书中的有些事自己有亲身印象,虽然自己当时岁数很小,但有些事却记忆犹新。

第一张照片。铁门的位置,原来并没有门,这是文革之中,章伯均被迫害之后,把他的院子一分为二,靠我家的西门,就又搬进一家首长了。文革前,我偶尔也见到过章本人。毫不夸张的说,真是天子之像。人很高大,总带着一副大墨镜。仿佛总是穿大衣出门,派头之足,绝非袭比。当时他家的车库门紧挨着我家门口,所以有印象。他家的司机姓张,文革前,我只是在车库里面,面对院子的窗户窥探过,只记得全是各式各样花,没有见到过人。

  第二张照片,是10号院门,也就是他家的正门,现在看来,这个门仍保持原作。可能是外墙加高后,设计的门脸,就根据居住的主人的社会地位,只配使用这种配置相刻意处理了。当时这一片,除了他家,就是慈慧殿三号的许德衡家,都是灰墙。都是架有铁丝网,小时记得过节时网上的红灯还不时的眨闪。只不过章家没有年轻的警卫。

第三张照片,是后来搬近来的新贵的车库大门。虽然有三个洞,但是原来那种灰墙红门铁丝网的“首长”感却荡然无存了。可谓:一夜可以暴富,可三代不见得造就一个贵族。

  我记不得是章家乘座的哪种车在前,据母亲讲,一种是吉姆车,一种是吉斯车,虽然这都是顶尖级的首长车,但据母亲讲这两种车还是有级别区别的,反正后来,他座的车种是其中较低的种,一直到文革。

  文革中有两件事。

一是他家被抄,抄他家的也是当时背景十足的联动。但是好景不长,联动被新的造反派第三司令部的红卫兵,赶走了,但是,联动的活动能力极强,在一天晚上,从四面八方卷土重来。据母亲讲:很多的联动红卫兵,可能真有老子游击队的血统吧,从我家的东房爬上章家,铰开铁丝网,和八路军打日本炮楼一样,避实就虚,抄了院子里三司的后路。溜溜闹到早上4点来钟,我家谁也不敢探头偷看。只听得那边人嚎鬼叫的。等这些人撤了之后,我们这些小孩围着章家院门看,不时的抬出重伤员和缠着绷带,浑身是伤的三司红卫兵,就在那一回,知道了什么是武斗,什么是文攻武卫,什么是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

一是,章伯均住院[可能,那一回就是永别]

当时,我家已被街道服务站占领,街道积极分子[就是小脚侦缉队]已经摇身成为造反派,成为胡同的最高权利机构。记得他家的女婿到服务站来请示,说章不行了,要去住院,一问行不行,因为章已经被打翻在地,归街道监管。一问怎么办,当时老太太还是怕事,就答应了他,但是得自己想办法,最后是他从东口菜站借来一个卖菜的三轮车,我印象很深,我远远的看着:一个在中国在世界都有一席之位的伟人,虽然裹着个破被,虎死威还在,人可能很瘦了,但个头不减,一个平板车顾头顾不了脚,就这样连推带拉的送进了历史的冤河。后来自己看到过一些国家主席都死于非命的文章记载,虽然感受颇深,但一联想,却觉得还是那次眼见的事情刻骨铭心。

胡同里的故事不见经传,也许请砖黄瓦,目睹无言。但是历史的脚印,既然已经踏上踏过,即便现在仿佛消逝若无,但留在心底的烙印,是用文字和语言不能拓版和套印的。                                                      2006-4-12-夜  于云深阁

 

 楼主| 发表于 2006-4-14 08: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园依稀草木情 4月14日

[upload=jpg]UploadFile/2006-4/20064148542455702.jpg[/uploa

骑河搂东南角拐角之处。

 楼主| 发表于 2006-4-14 0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4-14 14: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6-4-14 8:57:05的发言:

老朱:这张片子好啊!!今后要多请教。

发表于 2006-4-14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看出功力来。学习!!
2 ]3 g; b, o0 o( z. {' 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4 15:36:11编辑过]
发表于 2006-4-14 1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皇都隅角胡同深,残槛枯桩牵梦魂,朱颜浅颓人非事,谁愿新桃驱旧神。

————

朱师傅好文笔

我们的胡同承载的都是生命的记忆和人生的对证。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15日 旧时王榭堂前燕,莺歌蝶影入镜间。谁记宫中花旁落,怎入寻常百姓家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1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看整片。
发表于 2006-4-16 0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朱老师回忆的那段历史,我觉得从民间抢救史料的工作很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0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昨天,拍记活动,有人问起红五类[黑五类她知道是黑芝麻糊]红卫兵,文化大革命。我听了真是很心酸,况且,这个孩子还是有心对于历史侧目的人,都已经如此。那么,红五类也就等于红高梁的历史传承,真的不远了。

有句话: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是毛老头说的,虽然,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没明确要知史鉴今。但先进文化,肯定包括这层意思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0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4月16日


发表于 2006-4-17 1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楼主80楼这张"黑白"不是很"到位". 暗部没有细节,雪景里比较重要的高光,灰了,不是很干净.

彩色照片不容易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技术标准,按概率一个人只要拍的足够多,蒙也能蒙上一两张放在网上看,还过得去的彩色片.可是黑白照片,尤其是摄影师亲自制作的照片,内行一两张就可以看出功底. 如果制作技术不到家,很容易被挑出毛病.

我不知道楼主这张是否是彩色数码文件PS转黑白.有很多人觉得如果一张片色彩不好,那么转成黑白也许可以"变废为宝", 我觉得这做法是不应被提倡的. 一张好的彩色或黑白照片,需要从拍摄前期就控制好,而黑白和彩色在前期的要求和控制是不一样的. 所以一张不好的彩色片,是几乎不可能"转"为一张优秀黑白片的.


可能说得不对,请别介意.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斑竹说的很对,后期电脑制作一直是自己的软肋。有机会共同学习。,黑白片的转黑,自己一直在关注,这张片子是2001年拍的,用600线扫描,本身就已经很没质量了。下次,直接用电子文件转黑,可能会好一些的。再次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物生灵皆有情 4月17日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与猫的情结

   现在的人都爱养宠物,但在上个世纪60年代,狗是在北京见不到的。偶尔有养猫的,还有就是偷摸家里养几只小鸡。

   1966年的春天,一次偶然的机会,因学习获了年级第一,奖励的钱买了四只小鸡母亲没过多指责,这几只小鸡就成了我白天家里没人时的最好的朋友。小鸡长的很快,我总在问,啥时它能下蛋,没人回答我,可是,其中好象有一只是小公鸡,渐渐的长出了鸡冠,而且也开始学着打鸣了。这样,城市不准养鸡的规矩,被我触犯了。然而有一天,我到鸡窝外附近打扫,突然发现在碎草里面有好几只鸡蛋,我高兴极了。晚上告诉母亲,母亲也很高兴,取了两只。作了我印象最深的鸡蛋羹,让我尝到了春耕秋实的享受。但是,66年的多事之秋,我家已经倍受关注,小公鸡的打鸣,已经成为这个故事的终结序曲。街道积极分子[这是那年代小脚侦缉队的前身名字]告知,必须处理,毕竟是亲手养大,最后,我记得是一个工人家庭的邻居,以三圆钱的代价,拿走了我童年的第一次宠物的梦幻光环。

因为这四只小鸡,也给我的同学带来了童贞的享受,失去了它们,同学也很痛心,这样,一个同学给我抱来了一个小猫。也许是自己还沉浸在小鸡离开的痛苦之中,所以,没养几天小猫就跑掉了。这时真应了那句话: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可爱。那时的母亲,已经是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被控制,从中关村到家快8点了,忙着做饭[那时的哥姐住校,父亲在远郊]。那时自己等母亲做好饭,我已先睡一觉了。毕竟母亲是最疼爱孩子的,小鸡的失去和小猫的跑失,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是多么的伤心呀。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随着文革的浪潮,母亲回家越来越晚,有时,几乎是她回来时,我吃完昨天的冷饭已经睡觉了。看着孩子的孤独,母亲终于有一天拿回来了一只新的小猫。

小猫是全身雪白,只有尾巴是灰黑色,难得的是在屁股上有一个花斑,据母亲讲:这猫在谱,叫鞭打绣球。小猫是长毛的,现在知道叫波丝猫了。当时在北京很难见到这么纯种花色的品质,[事过多年后,母亲说,当时是一个所谓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临终自杀时托付给母亲的,所以种纯花正]自己爱不释手,但吸取了上次小猫跑失的教训,所以隔三岔五,就把它抱到门口的门墩上,弹它脑锛,小猫虽然不解其中之原,但是牢牢记住了,门口门墩见到人一定挨打。[门口门墩见图]

小猫名字叫咪咪。那时吃的很简单,根本没有什么猫粮,偶尔到东板桥商店买三分钱鱼头鱼尾,它会高兴的一个星期,成天钻到我的被窝里里一起睡觉。但是,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似乎知道是母亲把它拯救到我们家的,所以,每天晚上,它都在门口对面电线杆的辅柱上面等着母亲,这几乎成了一道情感的风景线。这样,咪咪在我家陪伴我,几乎没有同学朋友来往游戏的文革年代,分担了难以诉说的孤独和创伤。

68年,文革终于到了打家劫舍的地步,我家的四合院,终于被工人阶级分化占领了,南房搬进了人。

虽然,是被革命了,但是,咪咪并没有危机感,他家的孩子,也十分喜欢咪咪。为了划清界限,他家的家长,也弄来一只猫。真是武大郎玩夜猫子-----什么人玩什么鸟。他家的女主人很讲不清,反正就是老公不在家,就有一个叔叔在这里睡,我是稀了糊涂,但母亲绝对不让我再惹什么事。但是。咪咪是个男猫,而他家养的是个母猫。这个猫按现在说是有色眼光看。。。。。。。,反正是一身黑,是标准的小脑袋品种,尤其吃饱撑足之后,就象个黑蛤蟆,除了个大肚子,就是贼眉鼠眼的两个大绿眼球,低着头,窥视着你,一旦有机会,就得叨你一下的感觉。咪咪有些怕它,因为这黑猫出手太狠,而且,有时从我家猫洞钻进屋,得什么造什么,虽然在院子里我不敢吱声,但在我家,我是悲恨交加,毕竟它是猫,所谓投犬忌器。我也因此打坏过家里的东西,母亲回来,问清事实教育我说:房子都被占了。一个猫还值得致什么气吗。真打坏了,可就。。。咳,别这样了。

转年开春闹猫,虽然咪咪也想凑前,但是如同遍地开花的革命造反派一样,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不知道,这个黑猫有多大魅力,反正不仅人晚上都睡不好觉,就连咪咪偶尔偷看两眼,被追随黑猫的猫朋狗友甚至打到门上,吓的咪咪钻进我的被窝还浑身乱颤。

后来,也就是1969年,哥姐已经上山下乡走了,母亲已被定性。到江西干校劳改,而考虑再三,还是让我自己去东北兵团,总比和带帽母亲一起劳改好。那时的我,少年不知愁滋味,听说去兵团,是军垦。好象终于解脱了,是正常人了,所以对于母亲,还有咪咪以后会怎么样,是考虑不到了。8月的某一天,终于离开了母亲,离开了北京,也离开了陪伴我三年的咪咪。

我走之后,没有多长时间母亲也去江西干校了。说实话,那时每个人连自己明天会怎样都不知道,我不知到还能回北京吗,母亲也不知到还能和孩子相聚吗。房子早就被人算计好了,所谓覆巢之下,焉得完卵。谁还能顾得上这可怜可爱的咪咪呢?后来曾听说有个义犬的故事,说主人去世后它为主人守灵。这我非常相信。因为我以后探亲回到东吉祥老邻居家探望时,除了客套的寒暄之外,他们都异口同声的讲述了这样一个神话:我家没人了,但是咪咪每天晚上都蹲在门口对面的电线杆辅柱上,等着母亲的归来,它不知道是主人为什么离开了它,她也不会明白、它也不会明白是命运把主人抛到了天涯海角,它只能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在等,再等。。。。。。。因为那时晚上胡同里的居民,起夜都要去公共厕所,所以春来秋往,胡同里很多人都记住了咪咪。偶尔它哀鸣两声的时候,很多有良知的邻居都暗暗心酸。    

据说它竟然等了两年,后来它就仙逝了。

这绝非杜撰的故事。

今天,我去给母亲扫墓。我祝愿在天之灵的母亲父亲安息,也为曾经有过这样同样爱着我的母亲的咪咪祝愿:苍天有眼,好人好报!咪咪肯定也会有好报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弹咪咪脑门的门墩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电线杆已经换成水泥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4-17 1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后两张片子,在以前法发过。这次主要为了说明背景,特此说明。
发表于 2006-4-17 1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读楼主这样的文章,都让我十分庆幸没有生长在那个年代.我们年轻人的确应该牢记并且反省历史,决不能让它再次重复.

如果不是因为要翻译些文革背景的文字,我也不会知道诸如"四个伟大", "斗私批修", "老三篇" 等等词语背后的意思. 希望有朝一日能把这段历史客观的编入必修历史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3 03:22 , Processed in 1.254872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