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猪87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含4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1-3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帖子从第一篇开始一直持续了9个多月,楼主辛苦了 [em17]

希望能够在07年里继续欣赏您的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7-1-4 04: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15: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的一年,新的努力,和这些图片中的人,共度新年

新的一年,新的努力,和这些图片中的人,一起共度新年!!






发表于 2007-1-4 1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爱的北京,看着多舒服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1-5 14: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07。1。5

闲篇连缀------新年寄语

 

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开始了。总要有点打算,想了老半天,还是想了这个话题,想哪说哪吧。

文字与摄影。其实这是一个说烂了的话题。摄影人至今在报刊,出版的地位,远不可以与文字记者、文字编辑同日共语。这有偏见,也有摄影人自己的原因。在这个板块,我个人意愿就是想借助拍记这个平台,把摄影作品与文字表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如果有人喜欢文字的话,也可以把文字相对的分量重一些,但是还是从摄影的角度,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如果不是不自量,我希望喜欢这种形式的摄友文朋,都来与此,共得其中之乐。

我个人觉得,这篇文字涉及的有几个内容:

图片的起名。

我看到很多的片子的名字,首先是文不达意,这主要是自己对于作品要表现什么,心中无数,所以,当别人看到片子和名称时,觉不出你到底要表现什么。其次是直白表述,没有文采。这样使得摄影作品的艺术品位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会使读者对于作者的文化内涵产生怀疑。再次,什么无题,作品XX号。貌似留给读者思索空间,其实是自己的作品要与读者交流什么,自己心里也没底,只是端上桌来,就算一盘菜。还有拉大旗作虎皮,调子极高,可是作品却无可欣赏,到头来,让人觉得,是假大空。这些现象,让人感觉摄影作品与作品名称很不相符,从而对于摄影人,摄影人的文化内涵产生疑义。

其实,好的作品名称,首先是切中主题,让人知道言之所欲,其次,画龙点睛,引导读者理解作品内涵,再次,妙笔生花,图文并魅,使人在看片子的同时,看到名称,拍手叫绝。还有,即使是系列片,组照,最好也要注意用词的对仗,韵律的昂错,字数的对称,从而使人在字面上也能体味出作者的艺术底蕴。

纪实的记录。

我原来没有接触过拍记,所以对于文字资料的重要性,根本没有认识,所以也无从谈起如何学习和做好这件事。我觉得只要片子能够记录一些事情,文字虽不能说是可有可无,但至少是认为,那是搞文字人所干的事了。06年拍了一些东西,虽然数码相机能够记录日期时间,以及一些技术指数,但是绝非和文字记录的意义是一码事。现在要想整理一些东西,看着片子,有些细节,似是而非,不敢断言,有些片子,从画面上讲,还说得过去,可是,一旦上升到资料论据的角度来看问题,就崴泥了。也许有的朋友说,我现在拍这些片子,自娱自乐,至于做学问还没考虑到。我原来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当片子摆在你的面前,你想把它归整一下的时候,尤其要谈点个人见解的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也许,只是个人想法,人到了我这个年龄,似乎愿意怀旧,愿意把自己的一些感触写出来,而且摄影人谁不愿意自己有个集子呢?如果你不是拍的纪实类片子,可能文字的可靠性,要求不是很高,如果你拍的是属于纪实记录的片子,这种资料的珍贵性,很大程度在于资料的翔实性,否则,几乎相同的画面,没有和有文字说明表述的作品,它的意义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条件允许,至少今年弄个录音笔,争取在这一块补上。

借景与寓情。

很欣慰,在这个板块中,看到了很多图文并茂的作品。甚至是比翼双飞的佳作。比较典型的有几种:  

1.      草长莺飞那种题图式的文字。

这种文字和图片的组合,很大程度,在于用图片来表述文章的一种意境,很大程度,图片与文字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一般讲,这样的形式,文字作者居多,但我想,现在已是读图时代,文字作者能够有选择的用一些图片,来为自己的作品锦上添花,或者是画龙点睛,甚至只是一种意境烘托的借助,总之,这是图片文化与文字文化共同交融的一种趋势,图片作者注重文字修炼,文字作者注重图片能量,我想,这也是对于摄影发烧友自身修养的一个提示吧。

2 老猪式的图文并重的形式

自己选择了这种形式,主要是觉得,文字与图片都有着互不可替代的优势。图片视觉冲击力强,可信性强,甚至在网络时代,速度和信息量都比文字毫不逊色。而文字,表达问题的逻辑性,深度和广度,以及时空限制等等方面,却有着本质上的优势。一张图片,无论你动用了什么样的技法和手段,你首先要保证可视物体的存在,然后才能借助这些物象,来表达自己的视角和关注点。而文字,就没有这种限制,它可以根据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而并非受到客观条件必须存在的限制。因为如此,所以自己采用了或者是因图片题材而引发所写的议论;或者是写一些东西,然后用图片来印证或说明,这样的结合形式,优势互补。而图片与文字的劣势,似可以尽可能的弥补。这类文字关键在于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既要使人读其文字,不是升搬乱造,信口开河。又要使图片清晰翔实,美感享受,而不是简单的文字附赘。这近一年来的努力,或者说是偏爱,总之,自己的帖子,还有人在继续看。自己有自知之明,如果真没的可写,或没的可说的时候,我会改弦更张,但现在暂时还要继续一段时间吧。

以图寓情式。

这一类图片或者是作品,我是情有独钟的。说心里话,我拍片子的起始,本身就是为了玩,为了享受。慢慢的想,能够组成个系列,能够使自己的片子,以后能成个东西,开始了找选题。我开始就比较喜欢拍人,后来接触了风光和微距,由于风光片的投入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量体裁衣。摄影有句话:大处看势,小处看质。我从中悟出,拍什么东西,都可以拍出其中的奥妙,关键在于要对症下药找准突破口。我在风光题材上只抓了一个角楼,虽然很多人在拍,但是我上下班都从这里经过,每天的细微变化,我尽收眼底,也许拍的东西不如大座机那样毫发毕见,但是量的积累和时间路线的优势,有时候,我能抓到的东西,也许有独特的价值。余下的风光片,我主要是拍一些小景,这既是扬长避短,也是自己在拍片的过程中,可以寓景于情,以简练的画面美寄托自己的个人情趣。自己又喜欢写一些东西,这些小景,反而给了自己文字上的更大空间。现在看到朋友们的这些片子,也多是这种以小寓大,文字与画面一般并不是直白图解的关系,更多地只是一种隐喻,甚至是更大时空的联想艺术思维。这也是我这个版主的一种个人好恶,我愿意在摄影画面之外,有着更丰富更多采的感情投入,让人们在欣赏摄影美的同时,在文学文字文章上也得到更别样的享受。

文字与图片的一些联想。

这似乎有些云山雾罩,我记得毛主席有句话: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纵观历史,文字狱,莫须有,比比皆是,而图片狱,和拼接造假罪,却基本上在中国没有过,至少没形成规模,或者说,在历史上除了演绎的给慈禧照相,倒了霉的传说之外,似乎在中国摄影的每一次拼接造假,实际都是当时掌权之人的政治权术,所以,干这些行为的具体摄影人,虽不能说是走狗余孽,但至少是明哲保身,没有人格,到头落得个自身生命还是可以苟延。但是正是这种情况,使得摄影的图片,即使是当时拍摄时受到了一些阻碍或者管制,毕竟拍摄的内容事实是存在的,只不过是让不让实话实说而已,所以图片比起文字还是风险小的多。大家可见,上到周恩来的那张外国人拍的片子,下到老猪拍中南海被请进派出所,事情过去之后,摄影人还是可以正常生活的。而文字的作者的命运绝非如此,从历史上血淋淋的命案迭出,到文革时期的指鹿为马。多少精英志士,仅为自己的一点真知铄见,抱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书生气,逞一时之快,最后落得株连9族,成千古奇冤。我又说起《城记》,读到了梁思成先生,在为中国优秀文化传承奉献过程之中,一腔热血,赤子之心,而落得身败名裂,妻病身残。。。。。。,看到这些我每每的合不上眼睛,后脊梁一阵阵的阴风刮过。而现在的事情,不说拆迁,不说危房改造,不说房地产一夜成就亿万富翁,也不说议论中的个人资产保障权益法;说点时髦,奥运和交通。现在的交通,至今得不到解决,其实就是先生提出过的:摊烙饼式的城市建筑模式的必然弊病。至于,什么中央机关应当率先化解矛盾,分流交通压力,把机关建在卫星城,(建是建了,郊区风光秀丽的地方成了行宫休干所,)而交通的问题,依然附庸者官本位体制,得不到根本的解决。至于奥运,但愿不要像亚运会那样,最后留下的又是政绩工程的豆腐渣。(现在大锅即将建成,而这口锅由谁来掌勺颠菜,现在据说是无人出头,只好临时有个草头班子在瘦驴拉硬屎,估计也和世纪坛一样,把好好的美术馆,革博历博勒死为止)现在的图片,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于历史的责任感,摄影人要有责任心,说的太远了,回到话题本意吧。如果文字风险太大,有了图片的佐助,我想,无非只是作者看问题,发表议论偏激罢了,毕竟图片的内容是事实存在。所以,图文并茂,并不仅是文采飘逸的赞语,其实,也是多年历史教训的一种自我保护手段。

写了这么多闲话,2007年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毕竟是改革开放,毕竟是努力打造和谐社会,毕竟是法制,毕竟是言者无罪,希望我们把对于老北京的拳拳之心,落实在行动上,多拍一些,多记一些,也许过了多长时间之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又会像重建永定门一样,重建北京的胡同人文景象,到那时候,九泉之下的我们,也许会通饮开怀的,至于那时杯中之酒4 E( E/ g9 A3 `. ] 是什么滋味,是酸是甜,我不是算命先生,我也只能说“捷报飞来作纸钱”。

                      京东云深阁

 07,元旦。

                        

 

发表于 2007-1-8 1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快到了,最近老是想起一首老歌,那就是前几年火了一阵的歌-----小芳,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长得好看又善良,

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辫子粗又长.....

记得回城的那个晚上,

我们来到小河旁.

老大知道这首歌吧,俺特别喜欢听你讲插队的事情,但是没有听你见过小芳的故事,这是一代人的故事,你当年的小芳还在吗,你把她带回来了,还是留在那里了啊,讲吧,俺这里端着板凳等着听那......你可以酝酿一下,三十守岁的时候一边喝小二一边讲啊.嘿嘿........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5: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工地上的司务长,还得关注党政工团的事宜呀。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5: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看来工地上的司务长,还得关注党政工...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1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墩系列-1





发表于 2007-1-9 17: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斑竹要抢我的饭碗!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1月10日



发表于 2007-1-11 16: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出,楼主深厚的摄影、文学功力和对北京文化的热爱,让我感动也惭愧,向前辈们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6: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1月11日


发表于 2007-1-11 1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错,像我们这种离家在外的就只能看着您这相片想家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1月12日

我的童年----东板桥小学(下)

 

上文书说到,东板桥附近的风俗人情,也就是为了诸位,知道在北京的一个胡同深处,在这样的一个时空之内,有着这样一个小学校,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熏陶着的孩子。这样的环境生成了一个这样的学校,而这样的一个学校,又培养教育了我们这样的一批人。

学校的位置,在东吉祥与东板桥连接的集合处。也就是菜站的后面,有一个三个门的小斜岔,其中一个门,就是东板桥小学。学校是个三进的院子。一进门的第一个院,是个操场。大门在东北角,东南角是男厕所,西南角有棵大槐树(这次我去拍片,已经不见了),这棵槐树拴的那根爬竿,寄托了我们无尽的童趣。和槐树并排的左手是一个跳高跳远的沙坑。槐树的底下是一个领操台,往右一点,就是二门的门洞。

二门的门洞里有一间屋,叫预备室,是老师们呆的地方。进了二门,东墙门洞有一个预备室和一间教室,南墙有两间教室,西墙的屋子,门是朝西开的,所以西墙实际也是里院的东房,而北墙是没有房子的,只有两个双杠,和两个水泥砌的乒乓球台。第二个院是低年级。这个院的西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棵枣树,这两棵枣树,给我的童年,留下了不可忘怀的无尽甜蜜。

后院没有门,只是一个四合套院。院子不大,我上学的时候,上下课还是校工摇着铃铛,每当这种摇铃声响起的时候,我们就像打开圈门的小羊,跑到这不大的院子里,嬉笑打闹,潇洒笑声。校工除了摇铃,像夏天的窗户苇薄的遮阳帘安装启合,冬天的按烟筒,生炉子,以致到请家长,修桌椅,反正那时候,我们眼里的工人阶级,最初的形象就是如此启蒙的。

学校招生基本是附近的孩子,东到北河沿、火药局,西到慈慧殿、南北月牙,南到酒醋局、蜡库,北到岔子胡同,东不压桥。一般是一年收两个班,但是比我小两年级那一年,收了三个班,也就是说学校总共123个班,每班40余人,全校5百多孩子,还有10几位老师。由于胡同里的孩子,家庭条件,父母工作的差异,所以,各种孩子,在这里既有家庭的影响,性情各异,也因同在一个空间,孩子的心灵又被重新捣碎重组。不过终是这点水和这点泥,这个学校,似乎不象天津南开一下出了两个国家总理,有什么伟大的人才出世,虽然是这样,我依然认为,我自己这种档次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不是早熟)基本是在这里脱坯成型的。

自己的家庭,还算是个知识分子环境。而且,这个学校的老师不仅教过我的姐姐,还教过我的姑姑,学校虽小,资历却很绵长。由于这种关系,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完全成了钦定的班干部。但是必须指出,人越早成名,可能就会越早失败。由于自己学习上的确很优秀,加上老师的宠惯,也就益发失去了同学们的亲情。那时侯,我还不知道世间人情冷暖的利害,导致自己遭受了人生的第一次夭折----第一批红领巾的名单上,居然没有我。我哭了,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哭,也不知道汲取什么教训,幸亏老师给足了面子,在61的前两天,又候补了几个同学,勉强把自己塞进了组织。

虽然有了这次教训,由于各种方面因素的影响,自己除了在学习上,力求全校第一名之外,对于如何与同学们搞好团结,与老师搞好关系,还是从没有认真的想过。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小学养成的这种习惯,一直延习到现在,扪心自问,我至今只做过的干部就是红领巾的小队长(还是副的)。至于图书大厦的美术摄影主管,其实只是个虚名。反思这一生走过的路程,谁还不知道当官有权好,可是命里注定,自己自作自受,自以为专业好了,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现在看来,真是缺了哪根筋呀,也许下辈子能够重新找补吧。

三四年级的时候,北京正兴起打乒乓球,自己在学校取得过一点成绩,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去少年宫报名,因为水平太低,结果自然是没有录取。可我却因此而知道了社会上还有这样宽阔的天地。而后,继续的参加了少年宫的围棋组和少年宫的图书馆。虽然母亲在数学研究所工作,我又是围棋组的尖子组员,可能是我的脑子本身就是从属于我这个横向思维的动物,所以更多的时间,却花在了去少年宫图书馆借书阅读上了。不是高攀,聂卫平就是同期的学长,自己却依然在围棋上面没有什么造诣。可是,这几年的课外阅读,使我增长了非常难得的知识,为什么这么说难得,一是当时的信息传播渠道,当属图书,如果能够有市一级的图书阅览条件,是很珍贵的;一是当时孩子们受教育的机会只有家庭和学校,圈子很窄,而这时候的孩子,正是一张白纸,你能知道世界有多大,你就能把多大的世界装进你的心中。还是那句话:今天能够诹两句,一是小学老师的教诲,一个就是得益于少年宫图书馆。

到了5年级,自己的毛病还是没有改正,学校要组织儿童团,要取品学兼优的同学,我每年的评语,都是“良”,而且是:要注意团结同学,戒除骄傲自满等字样,所以,肯定没有我了,我当时居然提出了要成立“独立大队”成了当时学校的一时趣谈。

孩子毕竟还是孩子,是需要友情和交流的。我由于学习上没给老师添麻烦,而自己又搞不好团结,所以,没有一个学习小组有我的位置。(当然到了现在这个岁数,有时也用“圣贤自古多寂寞”来自欺欺人)内心的那点孤傲,还是抵不住小朋友们在一起的那种天成意趣,最后,顶着头皮,老师提出:自己也想加入课外学习小组。这样,老师把一个全是女孩子的学习小组安排我加入了。由于我家那时住房还是很宽绰的,学习小组就设在了我家。

说句局外话,那天看了油油写的童年的一些回忆,我感到非常的真实亲切。虽然由于年龄的关系,很多细节我记得不太清楚了,但是,那种童贞,那种幸福,从人的成长过程上讲,都是共通的。

也许是时代的关系。有些游戏,我们那个年代,男孩是决不参加的,如跳皮筋。而跳房子,揣(chua音)拐,男孩偶尔参加,至于骑马打仗,就是男孩的专利了。这四个女孩,打头(组长)是我们班女生的领军人物,虽然说不上多漂亮,但很受班里同学的瞩目。这次到了我家来,我们成了学习小组的结合体,那时虽然还很小,小朋友还是有起哄的。听到起哄,自己说不上是什么滋味,按文辞说是情窦初开也许是文不对题,但平心静气说,心里总有点异样的自豪感,这还是客观存在的。

这里面的故事,很多也很琐碎,就拣两件事说吧。先说玩。我们在一起,除了把每天的作业完成之后,就是玩。但是玩什么呢。女孩玩的,有我在,她们也不好意思总晒着我,而男孩玩的活动,院里又容不下。况且,那时侯,又没有扑克牌之类的玩意,最后根据我家的天时地利(天时。我家白天没有家长;地利。我家屋子宽绰)玩起了摸瞎子。说是叫摸瞎子,其实是一个人蒙上眼装瞎子,别人在屋里任何一个地方角落藏着,直到被“瞎子”摸到脸出了声,被认出来为止。这种玩法,可真是小鬼当家了。阎王不在家,小鬼闹翻天。从柜顶到床底下,从被窝里到衣柜,反正那时10岁左右的孩子个也不大,哪都敢钻,哪都能藏。有时候真让你觉得只有那个时候,这种最简单的游戏,其实真是孩子们最大的享受了。直到玩累了,屋里折腾的乱七八糟了,也都有点饿了,也就假装风魔的收拾收拾,各回各家了。母亲晚上回来,只是轻描淡写的说说我,她归置归置也就过去了。而明天这帮小鬼一来,还是该咋着就咋着,只要童心尽兴,真是无忧无虑。因为我们玩的尽兴,结果,引得其他同学也到我家来玩,后来,老师查小组,知道了这种状况,提出了批评,调整了组员,这种令我们消魂的游戏,才慢慢的降下温度来。但是,每当我想起东吉祥这个院子的时候,这段摸瞎子的童年游戏,总是伴随着琅琅的笑声。回荡在我的眼前耳底,挥之不去。

再说吃。我家是父母都上班,所以,我基本是在外面买着吃中午饭,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做饭的需求。那时的女孩子,还是在家作些家务的,所以有时偶尔我要作点吃的,她们也会帮个忙。拣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烤粉丝。现在想起来很简单,可那时,一是粉丝用购货本供应,每月每家二两。一是如果有大人在家,决不会让孩子们瞎造。而我的家长不在家,所以有了先决条件,她们就教我烤粉丝。刚一开始,拿一根粉丝,往火上一撩,也许糊了,也许断了,也许烧着了,一下窜上火苗,还得赶紧扔了,怕烧着手。就在这反复的革命实践过程中,烤粉丝的技巧日见成熟,看着粉丝,在离炉火恰当的距离,恰当的火候之中,膨胀,翻卷,变黄,那时我,不,我们真像是完成了一次卫星上天巨大成功似的,而感到无限的自豪。

说到吃,还有一件事:前面提到过,我们学校,有两棵枣树,这两棵枣树,每到枣熟飘香的时候,我总是盼着学校的打枣的日子早日到来。学校每年都把打下来的枣子,每个学生分上三五个,共享天伦之乐。我家没有“乡下”的亲戚,所以像白薯干,酸枣,简直比我能吃到的漕槽糕,动物饼干还诱人,更别说什么大枣了。而学习小组的女孩,就是心细,柔情似水,就在我家学习小组的那两年,那个女孩每次都把“老家”带来的大枣带好多给我,现在回想起来,不仅那时吃这些枣的时候,不免有些遐想非非,就是现在提及此事,说句玩笑话:也是一种男子汉的纯情享受。

小学的事情,毕竟离我很远了。我只能有时和儿时的同学,或者到地安门转一圈的时候,我才能把那些散碎的影象,在脑海里渐渐的鲜活起来。到了这把年纪,碎嘴唠叨只是一种年龄的标志,并不能说明自己有什么见解。中国有个词叫“良莠不齐”。其实,这是正常的,可是那不行,你必须照顾所有的关系,平衡所有的厉害,小的时候,似乎拣到1分钱,交给老师,也是光荣的。可是现在,连设在西单的拣拾物品认领处,都不知道上哪的姥姥家去了。从小就没有精英意识,只有委曲求全,钻营谋取,到了21世纪的今天,恐怕中国人自己到底什么是好,什么是对,也不能自圆其说了。小学自己是很逞强,是骄傲抢先。可是都像现在都是明哲保身的意识,那还能有什么整体的进步吗?现在不是说没有竞争,而且是可以说竞争的行为非常明确,非常残酷,甚至于手段非常非常卑劣----可那是为了自我,为了自己比别人活的更好更舒适,所以千军万马高考忙,是为了金榜题名,独生子女,教育普及,到头来一群莘莘学子,或是勾心斗角,或是拿钱买分,或是权钱交易,或是。。。。。。,反正现在教育的最终结果,培养的人,很难说是心地健全人格完善的人了。

又快过春节了,想点高兴事吧,看看已被拆毁的小学旧址,说说心中残存的幼年喜乐,再低头想想,自己总归还算是温饱型吧,爷们,焖一口吧,知足吧,得空再聊。

                          07.小寒

                          京东,云深阁。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依稀可见的那个白瓷贴砖的门柱,就是原来东板桥小学的大门。
发表于 2007-1-12 1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46]# P B7 D2 r9 [0 x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4 10:46:2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15 0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您的片子,选了几张,放在老猪侃片里了,那里见。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1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1月15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1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拍记的片子,还没整理出来,现在孩子们都高考呢,弄俩小猫,轻松轻松。
发表于 2007-1-15 1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考提前了????
发表于 2007-1-15 1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鹅,真好看,猫猫也很可爱,还穿着衣服呢,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1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期末考试!!!
发表于 2007-1-15 14: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拍得真好!喜欢那张“横看城灵竖看魂”
 楼主| 发表于 2007-1-16 16: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1月16日

看到有些朋友,提到蜂鸟,几年前在那里玩过,翻出几张人像,都是扫描的,效果不太理想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1月18日




发表于 2007-1-18 15: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夏天的衣服照片翻出来啦?看着喉冷滴.....来件貂皮大衣吧...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4: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和闺女夏天的那张片子,还有一张,怎茬,离格楞,要不是。。。。。。。?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4: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1月19日

道听途说

 

   因为现在是每天开车上班,所以1039 这个节目,就成了天的车上的主打节目。这些主持人,不仅的哥很喜欢,凭良心说,也的确是搞的很有特色,虽然他们也食人间烟火,弄了几本什么1039系列图书,仗着操控国家舆论话语权的便利,私下给自己栏目搂块自留地,巧立名目,创收牟利。可也是,他们在图书大厦的几次签名售书,还是很有人缘的。我也几次的接触了他们,也拍了不少的片子,总体来说,节目对于开车人,还是收听率很高的。这几个栏目各有特色,主持人也各有特点,但也得承认,刘思佳留学回来,搞的那个佳叙佳议,在这些节目里,我是比较侧目的,不知怎的,今年到了7点再一听,可能是改版,没有了。原以为是调错台了,后来一想,可能又是中国特色,只好见怪不怪了。

     既然节目不播了。我想起去年的几个话茬,今天絮叨絮叨。

     马季去世。刘思佳说是有人参加葬礼,却围着明星拍照,甚至要签字,很是伤风景。我却因此联想起一些事情。马季如果我和他愣套瓷,还是一个单位(新华书店)一个门市(王府井音像书店)只不过他调走多少年后,我才调到那里作美工罢了。

有句古话,叫做入土为安。我们不应对于去世的人再说些什么。可是,那天看了“相声门”这本书,提到马老先生的其中两件事,我觉得是否和刘思佳说的事情有关呢?一是。马本来是侯宝林的徒弟,据说在文革的时候,他造了恩师的反。这件事可能不甚确凿,但好象这个传闻,流传的很长很广。姑且不论具体人具体事,但是我觉得,只要文革作过这种事情的人,以后再怎么哭天抹泪,追悔莫及,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我想这辈子欠的帐,就得这辈子还!·一是书中说,马季开创了歌颂式相声的先河,而且是可以树碑立传的。如果说此事当真,我就有些想法了。相声的生命力在哪里,和人民,老百姓的血脉系在哪里,是歌颂还是讽刺,乍看是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如果过点火的说,这不是拿脸当屁股吗?每一种艺术门类,它的产生存在,是有艺术的共性,但它要生存发展,必须要有其独自的个性,譬如摄影,再夸大它的艺术性,摄影的本质特性还是在于能够真实的记录性。反过来说,现在二人转很火,但是就是赵本山来主演,它也演不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不懂相声,我能够记得的马季的相声,也就是“打电话”,似乎还有“钓鱼”,至少“打电话”肯定是他说的。如果说深入人心,那么这个相声不会是所谓的歌颂式相声吧。相声至今到了如此地步,如果说是因为歌颂式相声的缘故,可能是指鹿为马,但是小品为什么把相声挤出了人们心中的位置,就是因为小品的人民爱恶的倾向性强烈。我印象最深的小品是,用嘴说打扑克,黄宏和谁演的,说的非常尖锐,深得人们的喜爱。而现在就连实话实说都变成了电影戏说了,文艺对于社会的作用益发的成为“歌颂式”的工具了,好象多少年前有个“歌德”与“缺德”的争论,我不太知道,但是如果把先生这种歌颂式的相声创作指导思想,贯穿于所有文艺创作,那么,都去上天言好事,落个回宫见吉祥,刘思佳所说的那种在葬礼上出现的丑事,谁还会来鞭挞,谁还会来批判呢?

再说个事吧。刘思佳说现在中国没有立志歌曲了,所以有时候需要慷慨激昂的时候,经常用韩国的曲子。至于她引申什么,姑且不论了,我倒想起一些事来。文革时反靡靡之音,然后是黄色歌曲,然后是李谷一的一曲乡恋,因为是用了所谓的气声唱法,当时还引起了争论。可是随着改革开放,似乎什么样的唱法,都见怪不怪了,有说的,有念的,演而优则唱,反正只要你出了点名,干什么都有一帮捧臭脚的。直到现在,要不然就剩下总政那几个吃官饭的,把标语口号往斗来迷上一贴,就可以上面请功,下面糊弄老百姓了。所以这种主旋律,光有“主”没有旋律,我想从儿媳妇彭XX到谣言四起的宋XX,人民记住她们更多的是丑闻逸事,而她们创作了什么歌曲,可能谁也说不出来的。而没有官饭,靠挣钱养活的那些歌手,干脆只要市场需要什么,歌手就作什么,我并不觉得自己多无知,没音乐细胞,而是这些人的丑陋形象,拙劣表演,我确实接受不了。别说地方台的节目很难上眼,就是中央台,现在也是黔驴末技,至今只能靠同一首歌,那些童年的歌谣来苟延残喘了。他们拿着人民的钱,不给人民创作点东西,甚至可以说,这些节目,不仅是糟蹋艺术,而且是糟蹋观众老百姓。两头这样一堵,自然就没有真正的艺术了。前年出个王宏什么,去年出个啊宝,至于出了什么新歌,我只觉得“青藏高原”还像那么回事,其他一概记不住了。古时候有一鼓作气之说,还有韩信一曲吹散项羽8千子弟兵的故事。说明了音乐的所具有的能量。可现在,别说老百姓喜欢什么歌曲,你上足球场听听,那些助阵的腔调,就差用义勇军进行曲了。你我自然也用不着杞人忧天,08年也许奥运会能蹦出惊天之作,也未尝不可。但是任何事情都是厚积薄发,先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有经典的艺术创作。可现在这种状况,我倒不是为了08年那一出,而是在想:歌曲是人们心情的表达方式,这种连歌曲几乎都没有可以被人所承认的现实,是否说明了人们现在的心态,现在的生活状况,现在的精神状态了呢?

刘思佳那一出,是06年的事了。咱就不提了。可就在那个台,那个点,播了这么个节目。说统计数字的真伪性。乍一听还真有点舆论监督新闻职责的架势。可再往后一听内容,满不是那么回事,原来是说北京人随地吐痰,究竟有没有减少的趋势。现在多少数字的节目栏目,从中央台到北京台,简直天花乱坠,姑且不论这些数字数量的真伪,就是说选择的事例,是否真正具有反映客观世界本质的作用,就可以说明这些节目本身的价值了。原来有句话,叫做手段的卑鄙,说明了目的的卑鄙。所以我想,用卑鄙伎俩糊弄老百姓视听,决不是水平问题,而是目的的不可告人。

我也爱较个真,说北京人均JDP多少,人均收入多少,先不说这些数字是否真实,而是说“人均”是怎么个意思?如果说一个人收入1万元,一个人收入1元,那么人均就是50005元了,滑天下之大稽。现在,人均据说是月收入3000元,其实多少人拿多大比例的财富,中国贫富差距在世界究竟属于哪种状况,不用揣着明白装糊涂。假设北京没有下岗,没有低保,按现在房价,不吃不喝30年,才能凑够100万。买间住房。古语讲,安居乐业,没有地方住,还提什么挣钱养“家”。都说透明度,都说廉正,老百姓再傻,一套房子多少钱,您家有几处房产,您再说浑身除了屁眼没疤瘌,可是您的工资条,怎么算一辈子光拉不吃,也买不了半套房子。这个时候,数字调查的节目专栏,只能调查北京人有几个人随地吐痰了。

我记得母亲,当时是收入62元,可能是19级干部,当时国家主席最高是400余元。也就是老百姓的7倍。可现在,只要芝麻粒大的官,家里的房子早就解决了。为什么这种秃子头上的疤瘌,为啥不敢说说哪?其实,数字本身是最严谨严正的,想想庐山会议,反彭德怀,几千人仅有一人投反对(弃权)票,这是什么比例,而现在参加过这个会议的,当时举手同意的,现在活着的,现在您的住房如何,您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您没想过,您当时举的同意一票,现在应不应该,还住这样的房呢?

美国政府官员(总统)任职住白宫,离职,马上搬出。房子是给总统工作用的,您离职(不是下岗)了,为什么就能占着茅坑不拉屎,难道这样的数字,调查公布一下,不比北京人吐痰有意义多了吗?

说的有些激动,再说就该不好听了,祸从嘴出,反正谁对谁不对,谁心里都明镜似的,哀莫大于心死。如果老百姓都不说了,那就真没意思了。

 

                     07年 四九 - n* o% J% h( d9 ]

                     京东,云深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30 18:14 , Processed in 1.193563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