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猪87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含4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12-15 1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作拜读,不但沒看烦……,从另一个角度继续写下去。期待大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8 1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12月18日



发表于 2006-12-18 18: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赞赏您对文化,文人,文献的看法。
发表于 2006-12-19 2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拍的好漂亮!角楼的夜景好美啊!帮您顶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0 1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12月20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1 1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12月21日




发表于 2006-12-21 1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拍着些俺的相机是绝对不行了...老大很勤奋啊惭愧中.....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2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12月22日

我的童年-----东板桥小学的故事(上)

 

写完了我的大学,我又想写自己的小学。偶然间,忽然发现自己的题目,与高尔基的作品重名了。其实,我真不是想东施效颦,任何人都会走过这些年龄段的,名字可能重复,内容肯定是不会相同的,而得出的一些教训和经验,也肯定是不会一样的。

我以前写过一些零零散散的文字,似乎已经把童年一些有趣味的故事,都叙述了,反过来,再想写这个时间段,似乎趣味性差了许多。我反复的思考,我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值不得一提的琐碎小事呢?不能不提这次的拍记队对地安门一带的第二次的拍记活动。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16年的韶华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人可以18岁称为成人,可谁的世界观是在18岁才开始形成呢?尤其这些与国家、民族有关的“运动”,我都是在这里接受洗礼的,如果说这里给了我什么,就是我现在一生中最重要的观念:知足者长乐。

我原以为,自己写的那点东西,虽然很普通,可也还是原汁原味,也算还值得自慰。但是,看了网上爱屋及乌搜集的一些资料,感触颇深。首先,自己是生长在此,却对这些掌故要闻一无所知,其次,爱屋搜集的史料,客观讲,并非绝对的只能她一个人能找到,我们旦分动动脑筋,伸伸手指,可能也会得到很多相关的资料。还有,象慈慧殿这个庙宇,我从小就在那里玩耍,甚至到了10几岁,还在那个院里串门找同学,可是,究竟这个庙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却从来没思考过。至于李莲英在黄化门的故居,后门开在南月牙一事,确实是读了爱屋的文章才知道的,要知道,南月牙,黄化门,恨不得每一个门里,都有我的同学呀。综上所述,自己万分的惭愧,写的,拍的,到头来,根本形不成一个说明问题的东西来,怨谁?,肯定是怨自己,但我还是想狡辩一下。如果我能够像上小学一样,认真的学习完了中学,读了大学,我想,我会能够使自己比较的完善起来的。

说这话再扯远一点,1210,我参加了自己大本毕业答辩,完后与导师小聚。老师说了一些话,我很伤心,一是,毕业论文连文章的体例都把握不了,还谈什么答辩;二是,如果按正规要求讲,也就是五分之一通过,这还是看在你们有着比较丰厚的实践经验;三是论文提出的问题,没有整体看问题的能力,没有个人见解。还有很多,我就不说了。其实,现在,成人高考,自学高考,基本流于形式,考者为了一纸文凭,自欺欺人,而教者收到了学费,真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想想今天自己能码点文字,说正格的,基本上还是小学的那点底子给支撑着,否则,自己真应该早早退休了。

基于上面的几个原因,我想,还是认认真真的把一些事情表述出来,如果有机会,也翻翻相关的资料,现在,这条胡同。已经少了一半了,我们应该有一些责任感,把尽可能的一些东西,先记述下来,等有机会的时候,也对这里作一点微薄的奉献!

我家住在东吉祥胡同11号,后来因为胡同大院开了很多的旁门,所以在60年代改成了33号。我家的11号是东吉祥胡同的西边最后一个门。东吉祥胡同西口往北是西吉祥胡同,是个死胡同。往西是慈慧殿胡同,里面含着南月牙和北月牙胡同。西边一直通到地安门内大街。胡同往西就是帘子库胡同,连着黄花门,司礼监,含着妞妞房和锥把胡同。东吉祥的半截有个北岔,没有名字,也是个死胡同,爱屋文中提到的“现代评论派”就住在东吉祥的这个地方。东吉祥的东口,往东是北河沿,往南是东板桥,往北这一段,也没个确切名字,因为路西全是煤铺占地,所以一说这里的方位 ! F9 F4 D" Y1 Q2 n z 就是煤铺的哪哪为坐标。而我的小学-------东板桥小学,就在东吉祥与东板桥的结合部,有个偏西向南的半截胡同的顶头。由于这块位置的前面是一个中转菜站,所以,我们实际是在菜站的场地里面穿过,才能走进校门的。

以前的文字里说过,一个小小的东吉祥胡同,住着章伯均,也曾住过“现代评论派”,这些在中国,以至世界历史上都有过记载的人物,我生长在这里不知道,这是一种悲哀。当我和我的同学(小学同学)谈及此点的时候,他说他们院(东吉祥16号,胡同东口路南,公共厕所西边那个院),20几户人家,竟有5户是被杀关管的,(还不包括文革中乱杀冤死的无辜)。一听着,真瘆的荒。推此而论,我们的同学,仅住在这个胡同里,历史上说不清的就不下10余户。我说这些,并非想说,这些人其实如何,只是说历史上有过的一些事情,也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发生在我们住的那间老破屋子里。姑且把这些杀关管的称之为“反”,加上“右”,那黑五类还有“地、富、坏”呢,这样,我们的胡同阶级构成,才是趋于完整的吗,问的好,听我慢漫道来。

北京的老城里,要说地道的地主富农,还真不是太好说。一是因为,地主富农,在乡下,也许还算个仨瓜俩枣,到了城里,比城市贫民强不了哪去;一是因为即使有钱进了城,肯定不会是自誉富贵还乡,招摇过市,而是想改换门亭,重新粉面。加上北京人嘴损,所以就是豪绅巨富,恶霸土豪,来到城里,也得换上长袍马褂,不露本色。可是,老邻居还是知道谁是什么变的。东吉祥7号,隔着“现代评论派”那个大院一个门,有个路西的小四合院,住着一个叫李龄阁的老财主,(据说是河北某地的一个豪绅)我们小的时候,就知道他家经常是三轮包车,下馆子,听大戏。他外孙子和我们是同学,因为他姥爷厉害,都不敢去他家,只知道他有两个姥姥。667月份,文革刚开始,兴起破四旧,凡是门上有什么: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诸如此类的字样,全被贴上造反有理,革命无罪的纸糊对联,那时,我家的门太旧,字迹不清,所以没被贴上。而他家门上就被贴上了一幅这样的对联。这老爷子,不识天命,居然还耍了驴脾气,竟然给扯了。这一下可撞到了枪口上,我们这些邻居还不知道文化大革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老头子就被打死了,大姥姥,跟着没几天也死了,小姥姥也吓疯了,我的同学,赶紧也转学走了,结果那个院,成了这一片第一座造反派的办公地。我印象很深,文革把抄家的东西,由委托公司作价,由街道造反派发票给红五类居民,当时,第一次这样的打土豪分田地的闹剧,就是在这个院发生的。而当时我们家是属于纲上线上的,根本没份,而住在我家西屋的邻居,花了70元钱,买了一套硬杂木的五筒衣柜(今年,我去看望老邻居。这个柜子还在呢)这就是:“土”豪地富的下场。

再说“坏”。其实那时侯,住在胡同里的人,邻里关系非常融洽,很少有背后下刀子的。所以,直到文革开始之后,我家东吉祥紧邻着的西吉祥,才终于抓出了一个“破鞋”。我印象很深,原来这个女人的男人犯法劳改了,孩子一大堆(仨男一女)可能就有了再嫁的想法,也许没和劳改的男人离婚,就和别人有了那个意思,她的名字叫叶兆彩,结果造反派开批斗会,到东西吉祥游街的时候,除了脖子上挂着两只烂鞋之外,吊着的牌子写的就是“大破鞋,夜招财”(现在经常见到的谐音造句,如出一辙)。母亲被抓了,他的孩子比我小,有两个都在东板桥小学上学,没了饭辙,开始是偷学校门口菜站的小萝卜,西红柿,到后来,一发不可收拾,据说后来,四个孩子,全都成了小偷。。。。。。

看到这里,有人也许会问:不是说你的小学吗?怎么胡诹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呢?是啊,古人有“孟母择邻”也有“欲知其人,先观其友”之说。就是说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会对这个人的成长(尤其是少年)起到多么重大的作用;是说,周围环境是什么样,周围的人是什么样,那么你的世界观,价值观,肯定会“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我既然想把小学校里的事情说清楚,那么,首先得把小学校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之中介绍一下了,有贬义为“胡同串子”;有褒义为“胡同文化”,其实褒贬由人,我就是生于斯,长欲斯。要是喜欢胡同,喜欢胡同的文物故事,那没错,还是多说一句:其实胡同的灵魂,还是这些生长在胡同里的人。

也许这些文字,上不了大雅之堂,甚至现在的时髦媒体,即使登些胡同的文字,也是多半属于“小骂大帮忙”,与其倒不如,茶余饭后,没事解闷,活动活动手指头,自娱自乐,至少可以和揉核桃,滚铁球相媲美吧,至于惹了谁的哪根筋,对不起了,爷们,该干吗干吗去吧。反正我是嘴痛快了,您耳头,眼睛舒服不舒服,那是您的事了,今晚了,不扯闲篇了,您要有心,且听下回分解!

                            12月,大风之夜。

发表于 2006-12-22 1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阅.戚戚.--京北,工地上.
发表于 2006-12-22 2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爱屋及乌在2006-12-22 10:30:34的发言:
已阅.戚戚.--京北,工地上.

工地上?同行?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5 1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12月25日






发表于 2006-12-25 2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图悉读,崇拜!学习!

祝:圣诞快乐!

发表于 2006-12-26 0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什么时候去的南堂,没碰上呀!我和翠花6点-7点半在那。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6: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12月27日

这是上面文字所提到的东吉祥胡同。这是胡同东口即将被拆迁的景象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6: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东吉祥16号院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门就是被打死的李龄阁住的那个院门。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6: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评论派”原来住过的东吉祥胡同3号院,后来住过“首长”,现在的来头也不小!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依稀可见的我家大门。之所以在开拍记队会议之前,又去了一次这里,是因为我觉得,记录历史,也是摄影人的一种责任。
发表于 2006-12-27 17: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被打死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17: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文革之所以被称为浩劫,可能有很多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了。什么叫:红色恐怖万岁,什么叫游街示众,什么叫杀关管,什么叫划清界线,现在热播的许世友的前妻和他划清界限,这只是轻描淡写,其实,文革时知道能够夫妻连理的也就是新凤霞,其他人自己在文革中作了什么,苍天可鉴!!!
发表于 2006-12-27 1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爷爷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含冤在监狱中自杀的

我家一家之所以能回到北京都是奶奶上访平反的结果

奶奶睡过桥洞,吃过垃圾,所有苦都受过

然而生活好了,她却离我们而去

生活中总是有那么多的遗憾,我现在才发现,连和奶奶在一起的合影都没有一张

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啊

发表于 2006-12-27 1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老师,提前祝您新年快乐!

明年一定想办法按时超额完成作业。今年不徒上进了也就这样了,再混两天。

发表于 2006-12-27 2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6-12-27 16:50:46的发言:
这就是东吉祥16号院

正拍这个门墩的时候没电了,右侧的门墩还没拍呢,看来还在,要抓紧时间再去一趟.

发表于 2006-12-28 0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朱的文章属于白描,毫无粉饰,清新,纯真。


可能是未加修饰的缘故,有一些小小纰漏,虽然瑕不掩瑜,仍觉可以再润色。


首先声明,老朱的文笔,我自愧不如,但是仍然不妨碍给老朱的文章挑挑毛病。


1.关于北京城的选址(232楼),古人似乎没有错误。这一点“沧海”(374楼)也说了。
北京城位于永定河与潮白河两个水系之间的冲积扇平原上,地下水较丰富。
辽金时比较靠近永定河,但是永定河流量极不稳定,对京城构成威胁。所以元代为了避开永定河的水患向东北方向迁移到现在的位置上。但是,郭守敬做梦也不会想到北京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2.(370楼)浑善达克是地理名词,全称是“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正镶白旗、镶黄旗和正蓝旗北部。不在河北的张家口,其本身也不是行政区划的盟。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8 1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表示最最严重的感谢!

第一条,主要是想说,北京是政治使然而建造的城市,而这种观念依然影响这自然,和谐,民计民生。

第二条,我也是没仔细看,就说了。

希望这样的朋友,文字,多多的发表。在2007年共创新的友谊!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8 1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12月28日





发表于 2006-12-28 14: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朱您忒客气了,令我汗颜.

在网上能象您这样如此深刻冷静地剖析自己的智者,还真是凤毛麟角.

向您学习致敬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9 0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旦社论------年终总结

元旦社论----年终总结

 

眼看一年过去了,收获甚丰,尤其参加了胡同的拍摄,使自己对于北京,对于胡同,对于摄影,对于纪实,甚至说对于文化,对于责任都有了新的认识。老鼠吃天,无从下口干脆,人贵有自知之明,还是闲篇,信马由缰,最后再为了凑个字数,捆扎在一起,也好自欺欺人。

其一,对于北京和胡同。我没有多高的视角,我只是觉得经过了大半年的胡同拍摄,对于北京有了更虔诚的崇敬感。我们生在这里,多半时间长在这里,可我们对于北京的认识,很难说是自己本身的认识,或是说教,或是宣传,使得首都的含义没有了内涵;民族,国家,历史,现实为什么选择了北京,只言片语,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似是而非。虽然自己是个八旗子弟,也用不着扯到叶赫那拉,爱新觉罗的范上谈及此事,今年我最有感触的是两本书《往事并不如烟》《城记》。《往》书所叙之事,我不敢评述,但很使我撞击的是,我家住在东吉祥11号,而章伯均就住在10号,不敢攀龙附凤,所以只是鸡犬之声相闻。至于老死不相往来倒不至于,因为我母亲参加工作,就是章的夫人启始的。所谓“鸡犬”,就是文革那些走狗下三滥的种种罪孽,我也是历历在目,现在,通过文章,似乎明白了这段故事中的其中原由。所以写了《往事并不如烟补记》等文字。我知道,24史是什么时候编篡的,也知道清史也只能是后人撰写,所以司马迁只能是榜样,而不能成为标准的原因。如果说《往》是写人,使我们对于如何认识历史给予了启示,那么,《城》就是从写事的角度,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知道了历史的真相。这本书,我在仔细的反复阅读,至于褒奖应该是多余的,别的不多说了,只有两点,一是,现今北京的旧城改造,渊源以久,甚至长安街上的大锅,49年周恩来就提出来了(至于造型,另当别论。但仍可推论,凭周的为人处世,这句话决不是个人的意愿)之所以现在急功近利,为官一任政绩一时拆改造作的恶风,其实是有着历史的宫闱根据的。一是,如果真有心于对于老北京的文化,老北京的拆毁改建有责任心的话,这本书一定要好好的拜读。那么,对于现实的责任,自己该作些什么,就有了明确的历史责任感。

其二,对于摄影与纪实。摄影是自己的爱好,能把自己的爱好,和职业联在一起,以至成为自己理想实现可行性的基础,我个人觉得,这是我人生最大的收获。但是如何真正理解摄影,确切的讲:还是自己现在不能完美回答的问题。虽然经过中专,大专,再经过大本,无数的老师都在强调,要选择一个主题,要坚持拍下去,这样,才可能对于摄影有正确的认识。知道了,并不代表懂得了。所以从器材到技法,从彩色到黑白,从唯美到个性,从拍摄到拍记。经过了很多的选择,最终从课题上讲,能够称得上专题的似乎只有角楼,还勉强可以说的过去,至于其他题材或想法,都是凭兴趣出发,而没有认真的去作,所以只能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到头来没有真正的收获和心得。今年开始拍胡同,有了一些感触。以前自己也拍过胡同,那时纯是瞎掰,拍个门墩门鼻什么的,也没有什么体会,更谈不到,对于这些存在的事物,自身承载着什么样的历史积淀而进行思索。有些事情,还真是那句话,实践出真知,拍了几回胡同,接触了一些新朋友,再通过网络一些知识的学习,逐渐意识到,胡同的美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内容。这就逐渐的使自己学过的一些纪实摄影理论相联系了。从而使自己对于摄影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

纪实摄影,除了很多的要点要素需要掌握学习,我个人心得最深的是:纪实摄影图片表现的内容,着重是要表现思想,而不仅仅是形式美感。为了使图片能够有思想,必须针对要拍摄的具体题材,进行必要的资料搜集,使拍摄在按下快门之前,作者已经有了主题和见解。虽然自己这方面有了这种认识,可实际作的很差,但可以自慰的是:由于网上的交流,能够在发片之后,亡羊补牢。一是看网友们对这个题材背景的介绍,收益颇丰,一是为了更好的叙述自己的片子,也有重点,有目标的读一些书。这样,自己虽然还是摄影,但是收获的产品,并不仅仅是一堆养眼的糖水片,更大的收获,套用一句话,是在照片之外的东西。

其三。文化和责任。这个题目似乎不是区区一个老百姓可以指东道西的,不过言者无罪。文化,似乎和有些东西不太一样,譬如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有阶级性。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协调的产物,也有阶级性。而文化,只有现在提出的“先进文化”,自然对应的是落后文化。那么从字面上看,文化似乎是应当包容着所有生活在一个时空段的所有人的,可能是没有阶级性的!正巧,这次毕业答辩有个同学的论文是《民俗与民风》说的是现在伪民俗的泛滥,使得真正民间的文化被商业利益所冲击,制造出来的民俗,不仅令学者专家伤心,就连当地的老百姓,也摇头称不。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民风的探讨和研究,由于没有那么多可以马上产生效益的物件,所以没有人认真去做,更重要的是:民风的现实状态,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现实状态,根本无人敢于面对现实,直言不讳。这个同学是山西灵石人,是著名的王家大院所在之地,她只举了一个例子:灵石一年至少有300天看不到太阳,小煤窑泛滥,环境污染恶劣,言外之意,这些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都不能享受起码的蓝天白云呢,那么,那些下窑淘煤的矿工,怎么能有起码的人生保障呢?因为,我们是摄影班,所以引申的结论,自然也就归结在摄影上了。那么,文化艺术要反映的问题,决不是造作走绣的伪民俗,而应从更高的角度,来对待一个地区的民风民情,尤其是现实状态,这才是摄影艺术传达文化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再说责任。上面说到的事情,我们肯定有一种责任感。我们所作的胡同拍摄,胡同拍记,实际上的性质,就是在拯救文化,传承文化。这一点不聱述。但在《城记》里面提到了一个观点:文物与人文。我很有感触。

除了与上文提到的同学论文见解相同之外,而且,也和网上提到的,拍记到底拍什么的争论,也有可借鉴之处。(这里只是就事论事,不是再起波澜)我承认:作为拍记具体的行为形式,可以侧重于学术,甚至是抢救濒临文物的大义之举,不仅无可厚非,更是有责任的可赞之为。所以在拍记活动中,有一些不甚严谨的作为,应该提出,以至规范。作为我个人坚决支持。但是,我也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这个问题。(姑且也算是对于老北京网的一种责任心吧)。历史与现实,是延续和发展。我们今天抓紧时间,去挽救那些被败家的事物行为,这是非常必须的,而我们的今天,依然是明天的历史,试想:文革当中仅存的那些照片资料,当初如果没有人认真的把当时作为历史的链条记录的话,那么,这一段的历史对于后代依然是空白。所以,我个人以为:展现胡同风貌,抢救濒临灭绝文物,与富有历史责任感的角度,记录今天发生的事项,是两翼齐飞,缺一不可0 q$ i) p$ r& }' K) z7 `4 P, I 。挖掘史料,保护残存,确实很需要精力,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而敢于面对现实,敢于真正的反映记录事实真相,我想:稍微有点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件事作好并不比挖掘历史容易。这也许自己是望文生义,我觉得文物与人文,从一定意义上讲,有历史与现实的这层意思。话说到这,就不多说了,只是觉得如果能够认同我上面观点的话,那么,作好胡同的人文角度的拍摄,实际也是一件公德无量的善事。人文,首先离不开人,摄影又是形象思维的典型艺术形式,所以在拍摄活动中,侧重于拍物(建筑)和侧重于拍人,实际都是殊路同归,至于顺便拍些有时代典型性的事物,可能乍一看,有些流俗,实际这也是时代现象风貌的真实记录。退一步说,相机的记录,实际是反映相机后面的那个眼睛,在关注什么,摄影师也是生活在这个时空阶段的人,从这个角度讲,这是一种最真实的真实。

2006年即将过去了,我们知道了历史,我们会更紧迫,我们知道了现实,我们会更勤奋。为了胡同,为了老北京,更是为了这里的文化,这里的人,我们认真做我们认为该做的事情吧!

 

                                                                                            2006年.年末

                                                                                            京东,云深阁。

发表于 2006-12-30 0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领会!同感!

2 s8 z& v* P" F+ P2 R2 X: T4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0 0:14:53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2-30 0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社论  全文拜读,明年是更重要的一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28 08:46 , Processed in 1.408500 second(s), 3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