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戏说探幽
这么大的口气,那是艺术,什么,你想谈点感触,呸,电视剧这事一提,谁都往里钻,这的人都受病了,吃屎都赶不上热火的呢。这样吧,说了的不算,算了的不说,你闲的没事,找茬磨牙,爱干吗干吗,爷没空,不跟您这逗咳嗽,白白了您哪。 自己也跟过电影,也跟着剧组上过栏目,电视剧也跟过几出。九几年在西山根底下的演兵场,拍的最长的那个电视剧,我还跟了40多集美工呢,这里面的事,别说多明白,但总算一块趟过几次混水。可现在是信息时代,读图时代了,进个剧场,看个电影,挣的这点米,除了吃饭,还真打发不了这种高消费,反正家里有电视,无非就是看第二轮呗,但是,电视剧就没有这种资产阶级法权了,只要你播,有个能出影出声的家伙事,我就能自得其乐。这可能也就是,所谓的普罗艺术吧。 正因为如此,装到碗里就是饭,吃不吃由你,播不播由我。横是盗版盘再便宜,也不可能每家每盘都买吧。到头来,不看也得看,现在有线北京60多个频道,可节目颠三倒四的,也没有一半是不重复的。这一阵戏说古装戏,已经贫了。韩剧本来水就那么浅,怎么也翻不出大鱼来,所以这一阵改编历史革命文学小说的电视剧,愈见风头。一频道的延安颂吧,似乎是大投入,大手笔,属于主旋律。然后就是沙家浜一类的信马由缰的改造作品。再就是像月牙这类的文学作品的再创作。这三类的共通点在于新编,新改,新说。如果说新的就是好的,那您是真正的进化论者,但是为了名利,数典忘祖,出卖良心的话,老百姓看完了节目,反过来还得给你一句,这小子,真他妈不是东西! 在以前的码字里提到过,‘林海雪原’,把一个杨子荣糟践成了那个样子,难道人性化处理,就是如此信口开河吗?原因那篇文中讲过,这时再问一句,审查电视剧的人,您不会也和这位改变者有什么裙带关系吧。‘沙家浜’议论过了,还是一句毛老头的话:一个人作点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陈道明,许晴,在我心目中,已是偶像级演员,怎么就能够为了什么,去把一世英明,付之戏说呢?都说陈凯歌如何,可现在这件事现大了眼,不妄加评说,我没看过太多他的作品,记忆犹新的就是“霸王别姬”,为什么,它忠于历史,贴近人民,现在这个玩意,落了这么个下场,拍它的初衷是什么,扪心自问,答案自明! 主旋律的片子,确实给自己很多的教育,长了很多的知识。但是工具和史实如何摆正位置,值得思忖。24史,好象没有清朝。我想现在撰写隔代的事情,不会有什么太多的麻烦了。所以这一阵的百家讲坛火暴的了不得。但是,20世纪发生的事情,还没有什么让人称著的史书。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应该有这种胸怀,趁着人还没死绝,别像以前撰写史纪一样,还要等到隔代之后再写,以免“莫须有”加害史家学者。我不知道旧社会什么样,父母亲深受教育,深知祸从口出,我只知道的蒋介石,就是“金陵春梦”;国民党就是“五子登科”;美国老就是“吉普女郎”,忽有一天,陈香梅到北京图书大厦签名售书,写了陈纳德,飞虎队,我才知道,国民党为了抗战死了一百多名将军。历史,有人说是婊子,任权势蹂躏,我觉着不信,图书大厦这么多书籍,不正在把历史,以至文革,毛老头,剥析在我们面前吗。至于这些作品著者的个人观点,也许有些会偏离史实,只要这些人的脊梁骨是正的,我想就离不了大谱。 都说张艺谋如何,的确是奇才。但他决写不出,拍不出‘大宅门’来,韩美林是点石成金,但是把吉祥物设计为五个,以我一个最低级的美工讲:还是没把意境升华到最高境界,所以,没有精确的提炼也就没有了普遍的概括。说好容易,但是那个大锅扣在长安街上,稍有审美启蒙的人,都会想,我们花了这么多的钱,怎么是这么个玩意。世纪坛,我们是无神论者,花了钱,总得说的过去,现在,音乐厅空着,美术馆空着,可来了展览,先得到那去,按世俗心理想,这是不是又挂靠在哪个权势单位喝了蜜了。 反过来,再说电视剧。 我是比较喜欢王朔作品的,除了京味,他的作品很大的程度,在于真实。这是一种由衷的真实。尤其有句话: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创造历史。不细说,但是人们的关注点总是愿意注意在历史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环节上的突出代表人物事件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文革这一段,大院的孩子,在他们老子还没有受到波及的时候,他们气指颐使,天生红五类,是人上人,当风头不对,老子或靠山倒台了,他们不仅成了政治上的陪葬品,就是前一阵遭受破害的老百姓,也会抛弃他们了。这时候,他们才知道。人被人唾弃是什么滋味。尤其这种落差,又是贫民百姓所没能待遇的,所以,我觉得王朔的作品有一种愧疚,有一种赎罪,有一种回头是岸的反思。所以,刘一达的京片子甩的再好,就和张艺谋写不出‘大宅门’一样,他没有那样的生活,他也就编不出那种忏悔式的心灵写照来。 所以,我喜欢“过把瘾”,也喜欢他参与创作的“编辑部的故事”。90年代,改革的经济基础是改革的上层建筑的创作源泉,而现在的创作贫乏,同样也是反映出,改革的进程又处于了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反腐倡廉,现在文艺作品的最高形象级别是付省级,但愿中国的腐败分子,只能做到这个级别的官职,这是不是贫民百姓的一相情愿,我不知道,但是,希望作家的笔,电视剧的编导镜头,更贴近一点生活,更忠实一点现实,可能就不会重蹈陈凯歌式的覆辙了。 我也爱看故事连续剧,现在重播的‘亮剑’,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只觉得,作品[或改编]把主角的个性描写有些过于强化了,似乎是想让人觉得,这个作品多么忠实历史。凡事过犹不及,越是有这种心理,越是说明作品[原著或改编]有什么猫腻。我是有个习惯,凡是我觉得有意思的电视剧,我都找本原著,对照比较一下,以知优劣。[霸王别姬,也是如此]看了原著,真不知道从哪说起了。大家都看过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天壤之别。如何评价,咱不敢充大个的。但记得大学老师杨琪讲新文学概论时说:纯文艺的作品,现代肯定没有。历史上有。一个是曹雪芹,因为他写的东西是为自己写的。还一个是梵高,他活着的时候,只有那张向日葵,被一个可怜他的保姆,看他已经穷困潦倒没有饭吃的时候,象征性的给了几块钱,以解肌腹之迫,所以生前他的一张作品也没有成为金钱交易的殉葬品。回过头来,可‘亮剑’书是43章,剧本似乎是只写到28章。先别说,所谓的亮剑精神和改变的电视剧南辕北辙,就是这种腰斩,似乎真让我感到了文革的阴魂不散。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本原著看一看,得出的结论,我想:不是改编者故意以退为进,就是改编者折了脊梁骨。再说一句。如果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也像亮剑一样腰斩原著,别说想获什么奖,就连以后再想在这个圈里混,也纯属扯淡,这次的失误,之所以大家原谅了他,还不是因为有霸王别姬垫底,所以奉劝这位改变者:小兵张嘎里对胖翻译官的那句话,好好想想吧,别把脊梁骨喂狗!! 还有,就是文学巨著改编的连续剧。由于自己没能系统的将这些原著看完,所以,感觉这些连续剧总体讲,还是比较通俗的将这些文学巨匠的扛鼎力作,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使我们偷了一点懒,抄了一点近,但是有得必有失,眼睛享受了,大脑却迟钝了。拿现在播的月牙儿,我很被故事,情节,人物所吸引,一时还跳不出情绪的笼罩。今天翻了翻昆仑版的的老舍这几部书,太深,得静下心来读,但是篇头的序语,我倒觉得看一看,对于立体的看这个故事,作品很有帮助。所以干脆想哪说哪吧:一是,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中国人就这种思维逻辑],办什么事,好事坏事,一家人吵也好,闹也好。总是感觉有一种家的感觉。和现在不一样,除了上网和一个不知男女的幽灵瞎扯,就是信息短讯,家长,儿女,亲情,一天到晚没话,家庭全是冷漠的,靠不到一起的。说好听点,人的思想越来越理智,说不好听点,人们除了血缘关系,几乎没有了情感,没有了人性,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月儿还有句话:我是为我妈活者,可现在的人嘴里,能听见这句话吗?一曲‘常回家看看’为什么流行传唱,这是罪孽呀!一是,女主角是什么。按现在扫黄打非讲,她是万恶之源,逮住她电视暴光,罚款拘留,清河挖沙子,遣送回家。为什么还要对这样的“鸡”“小姐”,倾注那么多的感情,旦分是老舍的剧本,要是个有点扉闻的人写的,那还不是和现在的道德观念唱反调吗。看来,这个说法不能成立,那么,有个短讯,说:我这块是什么,不好说,那你说,你是什么,我是干部,好,那我这块地方,就是干部俱乐部。当然肯定,这个干部是坏干部,是电视剧里坏人的那种干部。可是,能不能说:“鸡”“小姐”“小月”干的活儿不一样呢?难道不是为了养家糊口吗?花钱‘买’的人,指责她们的人,肯定和王家一样,是世界孔孟之道中国分会的VIP,而“卖”的人,时代不同了,信息时代了,21世纪了,迎奥运了,所以你的下场,还得和片子刚开头时演的一样,进“训导院”吧[现在,还未演完,结果如何,还不清楚,但我想终归只能是:故事只能是故事]。 说了这么多,电视剧还得看,牢骚还得发,北京人就有这点臭毛病,反正看了这些文字的人,套用一句俗话‘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也别拿我这一个外行的牢骚话当事,也许,我哪天削尖了脑袋,和电视剧那位一进了剧组,马上留起小胡子的剧务一样,说的话,肯定比现在中听多了。
06.5.30 于图书大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