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猪871

《这儿,北京----每周一歌》后门与什刹海3(5.18)[含4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06-5-27 1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前两天,坛子里有一个奇文共赏。我很辛酸。

老百姓自己的资产。强行霸占,然后在强盗嘴里分一匙羹。美其名曰:优惠政策,拿老百姓当什么了,昨天,友人问我,毛老头的语录是什么意思:人民。。。。。。。。。。。。。。就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1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请删贴注意 保证作品整体效果 5月28日

提请删贴注意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1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张是17页249的图片。

因为要于第四张对比,所以形成一组。

希望尽快补回原贴。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请删贴注意,保证作品整体质量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1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张是17页249和18页254

这本是一组系列片。尤其图片题目是以四句联袂的打油诗,缺一不可。希望管理者注意。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0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是来老北京网,两个月了。接触了很多年轻的朋友,给自己很大的教益。当然,老年朋友的指教,更是受益匪浅。

年轻的朋友们,在这种物欲横流的时代,为了一种理想,在执拙的追求。

也许不一定准确,很多在其中奔走的“同志”,可能还没有收入,更别谈什么爱情,奢侈消费,也许他们很拮据,但他们决不贫乏。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在我的周围,在生我养我的北京,还有一代新人,仍然在为理想而生存,为理想而奋斗,也许,这种努力,不会是立等可现的,甚至也许会没有什么结果,但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了思想,还异于行尸走肉吗?

年轻的朋友,“同志”。请允许我说一句:我爱你们!!!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08: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服装审美观

 

想到这个题目,也有些可笑,我是一个农民[在世界观形成的1626岁的时候,我是在东北黑土地里扒食吃的,农民怎么了,没有农民,就没有世界的一切!]对于穿的概念,从小就是为了保暖;然后才知道为了遮肤[其实,现在明白了,遮肤是后天人们社会观念强加于穿衣的理念功能]因为小时侯老师讲,光着脊梁为不雅;后来又知道了,服装是一种装饰,是人们表现自己的审美个性,通过服装的穿戴表现自己的审美理念;再后又知道了,服装是一种包装,它可以把自己伪装起来,把不是原本的自我,用服装来掩饰装扮,从而达到自己想在社会上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在今年,发现服装甚至可以成为某种政治活动的组成部分。例如;XXX峰会,各国政要聚在一起,商谈国际大事。在哪国举办,就留下一张穿举办国民族特色服装的合影。这无所谓,旨在交流沟通;可现在电视上出现,领袖穿什么衣裳,包括样式,颜色,其他的政要也闻风随变。充分体现了紧密的团结在周围的中国特色。好象此事的由来,是为了节约能源,在开非正式会议上,减少规模,压缩开支,服装也要简便。后来领袖下基层,穿着休闲一些,给人以亲近之感,也是很人性的。可是,事情不知怎的,总是演绎出岔,现在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只要领袖穿什么样式的服装,其他政要必争相效仿,几乎和随意便装根本不搭界了,仿佛又多了一种新场合的新观瞻正装的格式。5月底的晚间新闻联播,有几个镜头。我一看,这么多人,除了一个穿军装,一个女同志,还有一个穿了一件浅色的甲克,除此之外,近百人的会场,又是一种新的官瞻服统一登场了,话搁在这,出不了几天,各省市自治区以至市区县的会议场面,肯定也会争先效仿的。偶有耳闻,其实这些统一格式的夹克也未见其就是平民便装的本意[轻便,随意,便宜,方便],这也许也是一种民族心理习惯吧,原来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燕肥环瘦”的历史典故,而现在报纸传媒上还是经常出现“大会一致通过”的字样。凡事好就是了,事情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还需要表决什么吗?政府的功能,老猪是一介草民,高山仰止,但是任何事情的处理方式决不可能只有一种结论吧,要不是还要辩证法干什么呢?什么是决策,我觉得实际上决策的基础是抉策。政府首先是抉策,这个抉策过程决不可能是“大会一致通过”,即使是某一时间段,某一问题,某一会议,形式上截止结束了,但事情只是局部相对的划分,而世界,事物,是在无时不刻的运动发展的,所以这种“一致”只能是“不一致”的绝对体现,在这种“不一致”的“一致”的前提之下,然后再在“大会一致通过”产生出抉策,才是真正意义的决策。

服装的着装,也许没有老猪想的这么复杂的因素,但愿如此。实事求是讲,现在的服装绝大部分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审美个性。那么老猪也掺合掺合此话题。

小的时候,最美的服装是白衬衫,蓝裤子,最好有一双白球鞋。然后再带上红领巾,当然胳臂上再带上个队长标志,那就是节日的盛装了。

再大一些。参加体育活动,朦胧知道了健美的感觉,所以那时,偶有件运动装[湖兰色]也是很显要的。

再后,就出现了拉锁运动装,所以外面是拉锁绒衣,里面翻出针织运动衣衣领,也是很时髦的。

60年代除了制服,工作服,夹克也有,中山装是领导干部穿的。女孩穿裙子,连衣裙叫“布拉吉”,至于旗袍或西服是很罕见的,皮鞋肯定使奢侈品了。皮草,丝绸只是在电影中见到过。

前面提过,65年我家成了公共电话站。所以这一片的活跃人物我都有个印象。如妞妞房把口的田华,黄化门里有个女翻译,叫王少仙,人称“小港人”60年代把穿着时髦叫“港”。还有西吉祥胡同住着一家白俄,老大叫魏佐,是演“甲午风云”英国外交官那位。老二叫魏刚军,纯是混混,平时干个临时工,腰里缠个草绳子,有时电话一来,他兜里没钱。等一会儿,再还3分传呼费时,立马西服革履,乔装打扮,不知又干什么勾当去了。所以我对时装的印象,这几个人是首要的启蒙信息。

文革开始,服装成为了人们的标志。北京平民学生兴一身蓝,白边充服呢片懒。有路子的穿军装,穿白色回力球鞋,从人字呢黄军装,到国防绿,[号称板绿]然后是呢子军大氅,将校呢,将校靴,肩挎绿军挎,里面不是板砖就是菜刀。这些人基本是王朔那一类的大院子弟。然后是一色的26轻便,车上全挂着弹簧锁。臂章据说是呢绒绸缎布,五个级别。我不太清楚,但是这帮人的臂章基本是绸子质地,只有毛体红卫兵三个黑字,秃瓢军帽,号称“老兵”。一般人不敢这种打扮,一是怕抢了帽子,扒了衣裳,还有,你穿上这身行头,就好比镖行亮出字号,一旦有人犯照叫碴呗儿,您得有份儿,顶得上去,否则您就栽了,别在这块的瑟了。

69年去了东北。各地的知青也把各地的时尚标准带到了那里。当然上海人最漂亮,什么假领子,什么椰子领毛衣,中式绵袄罩褂,反正瘦裤腿是上海的基本样式。哈尔滨兴苏式军装列宁服,还有就是立领铜扣铁路服。天津较杂,只记得瘦长的和平服必须后背有中缝,有讲“横不横,看中缝”。北京人老土还是一身蓝,多少年后依然成为笑柄。

过了两年,知青大了,知道臭美了,开始改裤子。什么立档改浅,裤脚改瘦。最有意思的是,当时连[]里有个瘸腿裁缝,那时还以贫下中农自居,不让知青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改裤脚最瘦为68寸,我记得非常清楚,工费2角。可后来就是知青自己从家里做裤子了。什么双线明兜,什么劳动布漂洗,反正城里兴什么,回家一趟,自然这里就反映出来。再后来什么西服革履,喇叭裤,花衬衫,全部登场展现,这里的穿着仅比都市慢半拍。至于的确良,的卡,线倜,氢伦毛线只要城里有的这也有。而这时的贫下中农,已经被知青改造了,探亲假很大的购买力是当地人的钞票。

79年返京之后,似乎喇叭口已经不时兴了,这时都是从广州来的牛仔裤和T恤,再架上一副不摘商标的蛤蟆镜,一时间 ,北京人的口音都崇尚港怂了。后来,浙江人号称“浙皮子”,就是北京时髦的皮甲克假货,都是这里造出来的使由。后来兴起来穿西服,假冒伪劣,蜂拥而至,有的连领带还不会打,只好带上红领巾的架势打领带,拉锁领带应运而生,至于袖口上的商标,穿西服配球鞋,反正洋相出尽,现眼至极。改革开放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文化知识还很匮乏,不可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记得曾经兴过一阵“太空棉”羽绒服,听他们一吹,似乎盖上衣服,一会底下的生米就能成为熟饭似的。现在号称纳米材料的服装宣传,实际就是如出一辙的故伎重演。

服装的话题,太难说清楚,什么是服装美,其实是什么是美的外延。而审美则更是一个高深的话题。现在的时装肯定代表集中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即使不全是政治的,至少也汇集了各种经济因素。服装的实用功能比起服装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小。参加时装的发布会,可以是名流的身份证,穿时装表示自己的实力,办发布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招商引资创广告,至于在举办之中选美拉皮条,搞灰色交易,这也是太正常的了。

我没有什么穿衣服的讲求,来源是这么几个:水碓子礼拜六早市,搓堆的衣服便宜;儿子比我胖了,我也捡几件时装唬人;偶尔去趟天津,那里生活水平低,有时能淘换几件实惠可心的东西;但是大名鼎鼎的塘沽洋货,现在基本是假冒伪劣了。至于图书大厦的工装西服,只能先存起来,或开会时穿一下,或等我不愿出家门的时候再穿吧。

服装服饰的演变,首先是经济生活水平所决定,然后是社会时尚潮流的引导,社会三教九流,人有收入差异,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长什么模样,自己心里最清楚。我从不买名牌。也许我是儿子,可以穿他不穿的衣服,所以这一块的揪心和开销算是省了。但是闲话还得说:大伙有爱追星的,有这么个说法,一天一个明星从某追星族身边路过,溅了这人一身泥,这人回家,家里人让洗衣服,不行,这是偶像溅的泥,得珍藏保留。所以时装,时尚,只是一种说法,要是赶个时髦,最好没事看看电视,过过眼福,最好连时装杂志也别费那冤枉钱,如果当了真,走火入魔,以为穿一件时装,立马就会身价百倍,丑小鸭成了白天鹅,那恐怕还会出现更多的笑话呢。

 

                                 06530。云深阁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08: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服装审美观

 

想到这个题目,也有些可笑,我是一个农民[在世界观形成的1626岁的时候,我是在东北黑土地里扒食吃的,农民怎么了,没有农民,就没有世界的一切!]对于穿的概念,从小就是为了保暖;然后才知道为了遮肤[其实,现在明白了,遮肤是后天人们社会观念强加于穿衣的理念功能]因为小时侯老师讲,光着脊梁为不雅;后来又知道了,服装是一种装饰,是人们表现自己的审美个性,通过服装的穿戴表现自己的审美理念;再后又知道了,服装是一种包装,它可以把自己伪装起来,把不是原本的自我,用服装来掩饰装扮,从而达到自己想在社会上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在今年,发现服装甚至可以成为某种政治活动的组成部分。例如;XXX峰会,各国政要聚在一起,商谈国际大事。在哪国举办,就留下一张穿举办国民族特色服装的合影。这无所谓,旨在交流沟通;可现在电视上出现,领袖穿什么衣裳,包括样式,颜色,其他的政要也闻风随变。充分体现了紧密的团结在周围的中国特色。好象此事的由来,是为了节约能源,在开非正式会议上,减少规模,压缩开支,服装也要简便。后来领袖下基层,穿着休闲一些,给人以亲近之感,也是很人性的。可是,事情不知怎的,总是演绎出岔,现在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只要领袖穿什么样式的服装,其他政要必争相效仿,几乎和随意便装根本不搭界了,仿佛又多了一种新场合的新观瞻正装的格式。5月底的晚间新闻联播,有几个镜头。我一看,这么多人,除了一个穿军装,一个女同志,还有一个穿了一件浅色的甲克,除此之外,近百人的会场,又是一种新的官瞻服统一登场了,话搁在这,出不了几天,各省市自治区以至市区县的会议场面,肯定也会争先效仿的。偶有耳闻,其实这些统一格式的夹克也未见其就是平民便装的本意[轻便,随意,便宜,方便],这也许也是一种民族心理习惯吧,原来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燕肥环瘦”的历史典故,而现在报纸传媒上还是经常出现“大会一致通过”的字样。凡事好就是了,事情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还需要表决什么吗?政府的功能,老猪是一介草民,高山仰止,但是任何事情的处理方式决不可能只有一种结论吧,要不是还要辩证法干什么呢?什么是决策,我觉得实际上决策的基础是抉策。政府首先是抉策,这个抉策过程决不可能是“大会一致通过”,即使是某一时间段,某一问题,某一会议,形式上截止结束了,但事情只是局部相对的划分,而世界,事物,是在无时不刻的运动发展的,所以这种“一致”只能是“不一致”的绝对体现,在这种“不一致”的“一致”的前提之下,然后再在“大会一致通过”产生出抉策,才是真正意义的决策。

服装的着装,也许没有老猪想的这么复杂的因素,但愿如此。实事求是讲,现在的服装绝大部分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审美个性。那么老猪也掺合掺合此话题。

小的时候,最美的服装是白衬衫,蓝裤子,最好有一双白球鞋。然后再带上红领巾,当然胳臂上再带上个队长标志,那就是节日的盛装了。

再大一些。参加体育活动,朦胧知道了健美的感觉,所以那时,偶有件运动装[湖兰色]也是很显要的。

再后,就出现了拉锁运动装,所以外面是拉锁绒衣,里面翻出针织运动衣衣领,也是很时髦的。

60年代除了制服,工作服,夹克也有,中山装是领导干部穿的。女孩穿裙子,连衣裙叫“布拉吉”,至于旗袍或西服是很罕见的,皮鞋肯定使奢侈品了。皮草,丝绸只是在电影中见到过。

前面提过,65年我家成了公共电话站。所以这一片的活跃人物我都有个印象。如妞妞房把口的田华,黄化门里有个女翻译,叫王少仙,人称“小港人”60年代把穿着时髦叫“港”。还有西吉祥胡同住着一家白俄,老大叫魏佐,是演“甲午风云”英国外交官那位。老二叫魏刚军,纯是混混,平时干个临时工,腰里缠个草绳子,有时电话一来,他兜里没钱。等一会儿,再还3分传呼费时,立马西服革履,乔装打扮,不知又干什么勾当去了。所以我对时装的印象,这几个人是首要的启蒙信息。

文革开始,服装成为了人们的标志。北京平民学生兴一身蓝,白边充服呢片懒。有路子的穿军装,穿白色回力球鞋,从人字呢黄军装,到国防绿,[号称板绿]然后是呢子军大氅,将校呢,将校靴,肩挎绿军挎,里面不是板砖就是菜刀。这些人基本是王朔那一类的大院子弟。然后是一色的26轻便,车上全挂着弹簧锁。臂章据说是呢绒绸缎布,五个级别。我不太清楚,但是这帮人的臂章基本是绸子质地,只有毛体红卫兵三个黑字,秃瓢军帽,号称“老兵”。一般人不敢这种打扮,一是怕抢了帽子,扒了衣裳,还有,你穿上这身行头,就好比镖行亮出字号,一旦有人犯照叫碴呗儿,您得有份儿,顶得上去,否则您就栽了,别在这块的瑟了。

69年去了东北。各地的知青也把各地的时尚标准带到了那里。当然上海人最漂亮,什么假领子,什么椰子领毛衣,中式绵袄罩褂,反正瘦裤腿是上海的基本样式。哈尔滨兴苏式军装列宁服,还有就是立领铜扣铁路服。天津较杂,只记得瘦长的和平服必须后背有中缝,有讲“横不横,看中缝”。北京人老土还是一身蓝,多少年后依然成为笑柄。

过了两年,知青大了,知道臭美了,开始改裤子。什么立档改浅,裤脚改瘦。最有意思的是,当时连[]里有个瘸腿裁缝,那时还以贫下中农自居,不让知青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改裤脚最瘦为68寸,我记得非常清楚,工费2角。可后来就是知青自己从家里做裤子了。什么双线明兜,什么劳动布漂洗,反正城里兴什么,回家一趟,自然这里就反映出来。再后来什么西服革履,喇叭裤,花衬衫,全部登场展现,这里的穿着仅比都市慢半拍。至于的确良,的卡,线倜,氢伦毛线只要城里有的这也有。而这时的贫下中农,已经被知青改造了,探亲假很大的购买力是当地人的钞票。

79年返京之后,似乎喇叭口已经不时兴了,这时都是从广州来的牛仔裤和T恤,再架上一副不摘商标的蛤蟆镜,一时间 ,北京人的口音都崇尚港怂了。后来,浙江人号称“浙皮子”,就是北京时髦的皮甲克假货,都是这里造出来的使由。后来兴起来穿西服,假冒伪劣,蜂拥而至,有的连领带还不会打,只好带上红领巾的架势打领带,拉锁领带应运而生,至于袖口上的商标,穿西服配球鞋,反正洋相出尽,现眼至极。改革开放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文化知识还很匮乏,不可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记得曾经兴过一阵“太空棉”羽绒服,听他们一吹,似乎盖上衣服,一会底下的生米就能成为熟饭似的。现在号称纳米材料的服装宣传,实际就是如出一辙的故伎重演。

服装的话题,太难说清楚,什么是服装美,其实是什么是美的外延。而审美则更是一个高深的话题。现在的时装肯定代表集中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即使不全是政治的,至少也汇集了各种经济因素。服装的实用功能比起服装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小。参加时装的发布会,可以是名流的身份证,穿时装表示自己的实力,办发布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招商引资创广告,至于在举办之中选美拉皮条,搞灰色交易,这也是太正常的了。

我没有什么穿衣服的讲求,来源是这么几个:水碓子礼拜六早市,搓堆的衣服便宜;儿子比我胖了,我也捡几件时装唬人;偶尔去趟天津,那里生活水平低,有时能淘换几件实惠可心的东西;但是大名鼎鼎的塘沽洋货,现在基本是假冒伪劣了。至于图书大厦的工装西服,只能先存起来,或开会时穿一下,或等我不愿出家门的时候再穿吧。

服装服饰的演变,首先是经济生活水平所决定,然后是社会时尚潮流的引导,社会三教九流,人有收入差异,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长什么模样,自己心里最清楚。我从不买名牌。也许我是儿子,可以穿他不穿的衣服,所以这一块的揪心和开销算是省了。但是闲话还得说:大伙有爱追星的,有这么个说法,一天一个明星从某追星族身边路过,溅了这人一身泥,这人回家,家里人让洗衣服,不行,这是偶像溅的泥,得珍藏保留。所以时装,时尚,只是一种说法,要是赶个时髦,最好没事看看电视,过过眼福,最好连时装杂志也别费那冤枉钱,如果当了真,走火入魔,以为穿一件时装,立马就会身价百倍,丑小鸭成了白天鹅,那恐怕还会出现更多的笑话呢。

 

                                 06530。云深阁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1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到佟老师的来信,才想起今天是端午节,没有粽子,拿根糖葫芦解解馋
发表于 2006-5-30 1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才是端午节呐。
发表于 2006-5-30 2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哇!不会吧,这糖葫芦可比粽子诱人多拉,哈哈^^

[em07]
 楼主| 发表于 2006-5-31 0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重补11页159,160,161

胡同公园舞意浓

 


 楼主| 发表于 2006-5-31 0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60 中华文明沐春风
 楼主| 发表于 2006-5-31 0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161 儿孙男解名钱利
 楼主| 发表于 2006-5-31 08: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还有几张,我知道整个坛子的带宽,已经让掌柜子劳神费力了。出于不得已。才使出如此下策。

本来一个个体网站,话题又是比较敏感,所以各种困难,可想而知,以后的事情。大家同舟共济,肯定会作出对得起北京,对得起良心的事来!!!

发表于 2006-5-31 0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31日)凌晨,看着在线人数不断的增加,新记录不断的被刷新,真的很高兴。由于前一天电视节目的播出,更多的人知道了老北京网。

就像朱老师说的,大家同舟共济,一定要把咱们的网办的更好。

发表于 2006-5-31 14: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上了这条船,就会为它加把劲。
 楼主| 发表于 2006-6-1 07: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误删图片重新上传





 楼主| 发表于 2006-6-1 0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组片子,基本是本组片子刚开始时的作品。被掌柜子因容量问题消除了,这组片子今天看来,质量还是可以的。而且也能看出自己当时加入此网的心理状态。

今天登出,主要想,一个东西的完整性,可以更好的对这个东西进行理解评价。

 楼主| 发表于 2006-6-2 1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6月2日

东板桥琐记

 

   虽然,这次拍记活动是在这块地方游走的,但是,自己想写点东西却犹豫再三,首先是没有详实的史料,没有这些东西,写出来的肯定很飘,其次,我只在那里生活过16年,从少儿的懵懂到勉强记事,就去掉了6年,而我离开这里近40年了,有些事情也记不大清楚了。再次,自己已经把一些干货[往事并不如烟补记,东吉祥11]写过了,再写一些东西,就可能水分大了,成了注水肉,可是拍记的事情,是参加者的责任。我想,毕竟这块还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更没有推脱的理由,干脆,写成琐记,琐碎凌乱,兴许有的事情还是值得一笔,自己也就欣慰了。

看到坛子里,很多的朋友感情细腻,文笔幽雅,可自己平铺直述,固执己见,很有自形惭秽之感,这篇文字想改变一下文风,也许能有成效,也许越抹越黑,反正文责自负,拿来献丑,以博一笑。

为什么是东板桥街道琐记,而非自己居住的东吉祥胡同琐记呢?在我的概念里,北京城的干支线的层次应该是胡同,街道,马路,大街。像东吉祥就是胡同,里外不露天,至多底下还有个把死胡同[西吉祥就如此],从通工交车的马路是不直接相连的,甚至在公共汽车上打听问路到这条胡同在哪儿,也是露窃的事。而街道就是直接与马路相连了,一般从通汽车的地方,就能看到街道指示牌,而现在最低一层的国家权利机构的代言人-----街道居委会,就是这个层次的最好诠释。至于马路,就是通公共汽车的柏油路,大街,就是像好几条马路汇集,有警察指挥的路线了。因为我的小学是在东板桥小学上的,所以,那一片,胡同文化的集中点就冠名为东板桥而代之了。

东板桥,望文生义,肯定得有河水经过,可能不错。有个北河沿胡同东西连贯东板桥到东黄城根,这样一联想,可能历史上,这块地方是皇城内城的护城河,河两边的胡同居民,自然就是现在的城乡集合部。

我有记忆的时候,北河沿胡同已经出现,也就是设想,那条护城北河已经掩埋覆盖了。而后在那条延长线上,基本是煤铺煤厂,只在北河沿街的中间南沿,有个二道桥,那里有些人家,我记得母亲在地质学会工作时,曾经常到这里找人。

东板桥到北河沿,这些煤铺的大棚顶,几乎就成了我们这些78岁讨狗嫌的孩子们,最畅意的游乐场。是捉迷藏的首选之地,也是爬房顶的最佳场所。记得儿时,北河沿有一家出大殡,纸人纸马,披麻带孝,晚上打着鬼幡,老道的喇叭唢呐,僧人的道袍经幡,招摇过市,烛光笼影,赚尽风头。几乎是解放以来,在这块地方最具规模的一次文化活动了。记得自己就是爬在了这些煤棚的顶上,就和现在工体贵宾席的位置一样,底下的闹鬼充神,喧嚣打闹,哭天抹泪,烧纸送神,一应表演,尽收眼底。附近我这么大的孩子,几乎那一天全聚集于此。整个北河沿,楼上一出。楼下一出。至今回忆起来,晰晰如生,这种规模的出殡,我本人在北京城里,也没再见过第二回了。

东板桥附近有几个名人,如东吉祥的章伯均,酒醋局口的罗舜初,还有稍远点的慈慧殿的许德珩,还有就是妞妞房把口的田华了。但是这些名人,离老百姓太远了{虽然,文革时期,罗的小女儿,田的二儿子二雷,因砸烂贵族寄宿制学校,曾和我在当时的91中同学不同班,但是,还是没什么印象}而我的家里头,让我最直接感受到的“首长”,我记得的是在东板桥小学 门口那一家的“舒代表”。据老人讲,舒代表解放前是这一带的保长,因北京和平解放,他也就成了这一块地方的人民代表了,据母亲讲,他还真是劳心费力的为这一片做过几见善事的。他家的结构,现在回想起来,的确有点旧家族的味道。他有一个儿子,无甚出息,娶了一个几乎无甚可点的妻子,是家庭妇女。头一个孩子是女孩,和我二姐是同学,又生了一个孩子,还是女孩,和我同级不同班。估计是[只是估计],舒代表火了,这不断了烟火,所以,儿媳妇就没了好日子过了。等生下第三个孩子,天生拐腿,我们都叫他小拐弟。后来母亲提及此事,说就是坐月子怀孩子时,用搓板洗衣服太多,把孩子在肚子里拙[CHU]坏了,所以母亲说,坐月子千万不能洗衣服,沾凉水,既坏了母亲,又坏了孩子。后来又生了个男孩,没啥毛病,叫小弟弟。这家人当然随着文革的爆发,虽然老舒头已经故去,但是也没得什么好枣吃。

说到北河沿,黄城根,是现在所谓的“城乡结合部”还真不是望文生义,您看附近这几个胡同名,心里就有个大概齐了。往东是火药局胡同,往东南是织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蜡库胡同。往南是帘子库胡同。从名字一看,就知道是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的聚集地了。横不能像兵马司,交民巷一样是官宦贵族的住宅区吧。虽然如此,但是生我养我,到去北大荒前的儿时16年,还是深深眷恋着那种声音,那种味道的。这可不绝是凑词拼字。东板桥一条街,是那一片的商业区,从北边数起,西边这溜:菜站{中转级批发站},饭馆,酒铺,羊肉铺,然后是副食中心点,那时叫13店。然后是菜铺,接着就是罗舜初家了。东边这溜,剃头棚龚家,粮店,回民小吃白家,车马店,又是一个小杂货铺。再过了织染局胡同口。又一个剃头摊老杨家,然后就是北京的肉食品加工厂,这么密集的商业设施,在50年代就这么规模,可见东板桥的人文人气了。说到这,您该问了,这也没听到声,也没闻到味啊,听我漫漫道来。先说声。小时候记住了几句话,至今难忘,拿来一笑:1,原来买肉,好不容易买两毛钱的[二两肉],除了解馋,还想有点感觉,所以一买肉,家长就让说买点瘦的,其实是怕买的肉是肚囊子,除了皮,就是囊踹,可买时候你一张嘴,记得很清楚,卖肉的号称一刀准,剃个光头,油光甑亮,当场就给你个窝脖:“没有瘦猪,上哪给您寻瘦肉去”。2,父亲是每礼拜一晚上由郊区回家,所以,每到这前,我都去东板桥的小酒铺给老爸买二两酒,和点小菜。那时,粉肠48分,小肚1元钱。白酒分8分散装,13分散装,和17分瓶装。有次买酒,听见一句,精彩独白,至今可以和下棋敲桌震芝麻粒相媲美,这位拿出一毛钱,摆出大爷的范:“八分白的一两,剩下的钱,全买粉肠。”真是语言艺术的经典,既不失身份,又买到了难以启齿的二分钱粉肠,真是绝了!再说味。东板桥北口西墙第一家是个饭铺,我小的时候,曾有一段时间的中午饭,是在这里进哺的。那时的馄饨,讲究猪棒骨熬老汤[决不比现在的粤菜煲汤相差]叫白汤馄钝。支个馄饨锅,摆在门口,一有人要馄饨,‘来了,您哪’,等馄饨一下锅,跟着由锅的那半边不停的舀汤[锅分两半,一边煮骨头,中间隔着箅子,一边煮馄饨]浇在骨头上,这时候,色味俱全,尤其天稍微冷的黄昏时节,一汩汩的热气,昏黄迷离的灯影,伴着油腻芬芳的多种气味,不由分说的钻进你的味觉器官,一句话,馋哪,真馋!那时绝没有什么电视广告,也没有卡拉OK小喇叭不停的吼叫,就那个味,要不是你被吸引进去,也来一碗,要不是,赶快多走几步,免得囊中之米,进入他人馄饨诱惑。往前再走两步,路左右两家都是回民,一是生肉,一是熟食,早起来,回民肉食的香味,真比汉民食品诱人。偶尔也买点他们的熟食,至今难忘的白水羊头和那不知多少香调配的作料,是我儿时莫大的满足。这还不算东板桥味觉优势的顶点,往东走,没到黄化门东口,有个肉食品加工厂,似乎原本是分解生肉的,后来就是熟食加工为主了。你想想,这一大片,全是做好吃的加工车间,那馋虫味香污染,还不笼罩了景山东巴拉这么多条街,好赖为业一方,造福于邻,印象最深的就是,3分钱一个兔脑袋。滋味锛正,加工厂的门口一大盆一摆,下班下学时节,买上一个半个,连吃带品,那叫一个爽,就现在想起来,简直和讲故事一样----别再做你的馋虫梦了。如果问:老北京小胡同还有没有什么文化生活了?当然有,但不是扭秧歌,唱戏,踢键。那是后来的事。我们小的时候,也有精神文明建设,在东板桥有个活动站,在织染局西口往南路东。别的我不知道,就记得那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26届乒乓球,国人长了脸,所以那里就成了体育直播的观赏地了。好象是27届世乒赛,张燮林与西德的绍勒尔[号称切削机器]那场比赛,老爸带我进去看,每人二分钱,那可是现场直播呀,屋里黑不塄咚,也没几个座,但人已经比公共汽车高峰时段还挤,真是人头蹿动,那时的转播机位又少,二位一个劲的慢削迟搓,看电视的人比球还累。一场球下来3个多小时,几乎全是一个角度,一个动作,一种声音,一种画面。哪是享受,纯是遭罪。一开机,门就锁上了,怕有人逃票。屋里别的不说,就那个味啊,够15个人闻半拉月的。后来慢慢这个房子就被征用了,看电视直播的事,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次印象。

故地重游,触景生情,本已不是文人墨客的专属,平民百姓回到儿时的旧居,也会有许多感慨,可是今天看到了大众摄影6有李少白老师的一篇文章,感触很深:“很多现象从审美角度看很有趣。有的东西对于人们的生活说是好的,但很丑恶;”“我就想用摄影的手段表现这种矛盾。” 现在码了这些字,作为一个摄影发烧友,不能用手中的相机,去表达抒发自己的真心感受[或是不能准确,完整,正确,] ,这时才感觉到:这是一种耻辱,一种羞愧。我想自己虽然上了什么大学,什么专业,但是,面对需要,责任,义务时却不知所措了,举着金饭碗要饭吃。可怜,可悲。虽然今天码了一些字,但我仍感到这是一种讽刺 。不能再说了,说,不如做,把机器弄好,把这些酸情骚绪理出眉目,为了明天,我们清晰的记录今天,因为我们知道:每一天都是明天的历史,记录今天,为了明天!为了北京,为了胡同!

 

                 06531 于图书大厦。

 楼主| 发表于 2006-6-2 14: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板桥街道路口

别梦故园肆贰载
 楼主| 发表于 2006-6-2 17: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猪871)皇城一角 每日一帖

可能网站上的朋友太多,一直后面的三张片子发不上去。先把这名字列上

别梦故园肆贰载,声颜情味撞满怀,忽闻窃笑客是谁?才醒天命鬓染白。

争取明早把片子发上来,以成系列。

发表于 2006-6-3 0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妞妞房啊...我奶奶小的时候还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呢~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07: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河沿胡同

声颜情味撞满怀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0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织染局胡同口

忽闻窃笑客是谁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0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酒醋局里住的老邻居

方省天命鬓染白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08: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苜蓿。如果你奶奶住过妞妞房,那你的父辈是否也在那里住过,如果是这样,保不齐我们就是儿时的同学,回家问问,至少你奶奶会记得东吉祥胡同那个公用电话站。到时候,你就得管我叫。。。。。。。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0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有朋友问起购买相机。

我想:首先是以后想拍什么题材,其次,是准备花多少钱。

我是使用佳能的,只能从这个机器的经验谈一下。

最好原厂配置,为了保修少废话。

如果真想在发烧的路上执迷不悟,一定要买单反。

配置1镜头 中焦24-80 2短焦 ?--35 3长焦80-200 红线头叫L头,金线头叫U头,看米有多少,量入为出。

附件。脚架,千元以下不考虑,UV300元 灯,可暂缓一步。包,结实,不漏水,硬朗卡 伴侣

焦距折换 佳能1。6 尼康 好象是1。5 所以买镜头时心中要有数。

可以笼统讲,数码这一块,佳能似乎比尼康更快一步。品种也多一些。

根据上面配置,反过来,量一下兜里的米,再挑选机身,说实话,不是顶级配置的机身,18个月就是一个轮回,所以机身倒是其次,主要是镜头。

如有什么具体问题,可以回帖,集思广益,更有收获!

发表于 2006-6-3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我刚看见您在这的回复。

我开始也看上 佳能350D 了,所有东西都加上,得不少米了。我是真想发烧啊,可要这些米一下去,估计得把眉毛都烧了。:-)

忍了吧先,凑合找个消费型的吧。

发表于 2006-6-5 15: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敢问老猪是真的姓朱吗?

喜欢朱老师的经典照片,喜欢朱老师的美妙感言,喜欢朱老师的美丽(魅力)心灵。

文章和照片都太多了,要晚辈慢慢消化。

有机会与您一同去感受老北京地道的京味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3 22:34 , Processed in 1.198605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