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爷
" }! C: O- L7 V5 C. e$ X4 q
* @, N: P; N' S% j* `* R9 ? 兔爷是北京老传统玩具,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这样描写:“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 n( b+ v+ v# B 而它最早出现在明末,用来祭月的,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明《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 j6 r7 u1 P) s: @/ E, v# z+ c
兔爷形象来源于月中的玉兔却又不同,有这么一个传说: . f8 a4 |- r$ K* a( |. F
当时北京流行瘟疫,玉兔下来治病,可是因为一身白,谁都不让进,她只好去庙里借神像的盔甲打扮成男子去挨家挨户治病,为了赶时间,她换乘了好多种动物,狮子老虎什么的,当最后人们看到她返回月宫,才恍然大悟,为了感谢玉兔,就在每年中秋以兔爷像来祭祀。
: f% [: K5 g, |0 U 清末徐柯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说:“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 ( q H) l6 C( D0 \ F% L- y% C2 b% B
但由于“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风俗,小孩子经常在傍边模仿母亲祭祀的样子,兔爷就慢慢交给小孩子祭祀了,再后来就演变成儿童玩具,并产生了好多能活动的形象。 / I% U7 _+ I% ]9 z
例如在《春明采风志》就曾记载记载:“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下扯其线,则唇乱捣。”
# A0 y1 v( a* J3 m) P 在北京还有一种俗称“叭哒嘴”的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
9 f+ _$ p, h; o; X: O9 P; u 在清朝年间,上至北京东安市场的高级货店,下至各大庙会集市及繁华地区街摊都会有摆卖的“兔爷儿”。那时的兔爷儿,多是用泥模子扣出来的,也有手工捏的。除了头顶上那对长耳朵和画上的三瓣儿嘴巴露出兔子模样外,“兔爷儿”的身体、脸形、姿态都是人的样子。除源于清光绪年的一种金甲红袍、端坐于莲花塘上的正统型兔儿爷外,常见的兔爷儿大致分为戏曲角色型和生活型两类。前者脸谱穿戴、身段神气。后者更加人化,也更趋社会时尚,如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卖茶汤的……社会群相应有尽有。
2 {* E3 y/ h8 S+ V6 t- K1 u7 { 现如今,兔爷儿已成了稀罕物。在厂甸、后海、以及少数商场的工艺店里还能偶见。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中保存了一些各种造型的兔爷儿玩具。虽然这种民间工艺品的人气大不如前,不过还是有一些年轻人、外国游客对这种民间味道很感兴趣。 8 |7 x- c+ M6 t0 {( e, B% t0 o8 V
在民间,对兔爷儿还有个说法,指的是被女人包养的小白脸。 * L3 [" ?# Y9 t8 E; \3 j
# g# [ W) e, H( k网店 实体同时销售,小号骑动物兔爷28元 中号骑动物39元 大号骑动物79元 吉祥娃娃一对29元,红色大袍兔爷42元 : C; j. E- O& s0 V7 { f
精装小号带玻璃罩58元,诚心销售 比指导价低10元,有需要联系我,13810978170,多买还优惠。邮费另付,图片见本人淘宝店铺http://store.taobao.com/shop/view_shop-540874ceaaa947067a015f657ebacc88.htm?nekot=xP680Q%3D%3D12552556052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