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文。
5 f* B* d6 r: c! k# A$ M
" s7 s7 p1 j0 Q5 ~7 A2 M继续北行是泰陵神道的石像生。
$ F4 D* ~( `; X% ]# @5 _
: a5 c3 ^+ N0 U8 s& J& x 5 E" S6 ]0 @9 R9 Y& z) q& f; C
泰陵石像生,胤禛以“需用石工浩繁,颇劳人力而谕令“不必建设”,所以泰陵初建时没有石像生。 w P4 v, ^7 L( g- [1 l2 @# _2 t) Q
胤禛死后刚28天即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监察御史玛起元给刚即位的乾隆帝上了一道奏折,建议为景陵和泰陵(当时泰陵尚未命名)补建石像生。 1 J! R/ B Q& I; Y
他的理由是:
: z5 S+ A+ ]3 S6 a伏思大行皇帝(指雍正帝)所以不用石像生者,必以景陵未经设立,不忍增加,此诚我大行皇帝仁孝之至意也。但石像生虽非风水所关,实系典制所载,万年缔造,有此更可以永肃观瞻。且景陵旁附孝陵,同一大红门,并未分两处围墙,是以圣祖仁皇帝不肯设立石像生者,亦出于孝思之深心。后世子孙欲竭追慕之诚,凡于典礼所载无不曲尽,方觉毫无遗憾。今奴才愚见,请于景陵前应照典制敬为添设。而现今万年吉地(泰陵)亦另为敬谨建立,以备从前所未备,如此始于典制无缺。 ! P' x. a: Z5 I: }) `1 O' A6 q
玛起元的这道奏折不仅揭开了泰陵不建石像生的原因,也指出了景陵不建石像生的原因。 5 u. @8 S. S! p& d8 t% W+ E
乾隆皇帝对玛起元的这个建议表示同意,批道:“所奏是,总理事务王大臣议奏。”
2 |% }/ k7 c' p当时的总理王大臣是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四人。 - b! C' s9 I) d: H# H
他们奉命后,向当年的相度大臣高其倬和当时精通风水的户部员外郎洪文澜询问泰陵不建石像生的原因。 4 E; }8 n, n/ e3 F: P
他们回答的不建石像生的原因是:
6 R& W+ j: }1 X$ h5 {9 f# p“泰陵甬道系随山川之形势盘旋修理,如设立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齐安供,而甬路旋转之处,必有向背参差之所,则于风水地形不宜安设。是泰陵之未议设石像生者,实由风水攸关,非典礼所未备。” + L6 Q7 b! u# x' l( t! \
这是泰陵不建石像生的真正原因。
. y* y, m$ v' `# m5 R既不是因“石工浩繁,颇劳人力”,也不是“以景陵未经设立,不忍增加”。 L# m& G' L# U5 M
乾隆皇帝对王大臣所回奏的内容并不认可。
: [( d2 M4 Q* ]4 G1 ^他提出,既然“因甬道前地势盘旋,难于安设,或将大红门、龙凤门展拓向外,俾地势宽敞,位置攸宜。” - Y! L9 k2 C2 B0 X
于是他命总理事务王大臣会同和亲王弘昼带领通晓风水之洪文澜到泰陵实地敬谨相度,妥协定议具奏。 + ^# i7 Z' m3 ^8 L* _$ @; T
众臣遵旨前往西陵。
. @7 |# o& c8 }8 P9 |经过实地踏勘后,他们向皇帝回奏说:
Y7 R$ R7 N, V9 ] M* ^2 W9 F“大红门正在龙蟠虎踞之间,护北面随龙生旺之气,纳南面特朝环抱之水,前朝后拱,天心十道,实天造地设门户,不便展拓向外。况石像生之设,古制未详,无大关典礼之处,似可毋庸添设。”
, e5 P( s! y% V+ Q" E! c乾隆皇帝见众臣的回答十分在理,无懈可击,只得作罢。 ) I) i. c0 _$ d3 A3 ^
后来,景陵和泰陵都建起了五对的石像生。
7 q7 Q0 b9 ]; Q0 v* l D" m究竟是何时补建的,至今未找到文字记载。
/ ?4 Y `# \+ ]+ x: [据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著名风水学专家王其亨先生考证,泰陵石像生当于乾隆十三年补建。 3 }* m& g. Z9 |! |2 `" r
+ ~6 A! X; H' q
再游清西陵(1)——泰陵(D)
7 o) C( T0 B- |
再游清西陵(1)——泰陵(D)
再游清西陵(1)——泰陵(D)
再游清西陵(1)——泰陵(D)
再游清西陵(1)——泰陵(D)
再游清西陵(1)——泰陵(D)
% w( _# @0 J7 _+ y5 M; ?( Y $ ?4 `) t: i; h5 H% C7 B) K' `+ |
% f) A N: `$ _2 j* e5 Q, Q
3 ~# @' n: @1 a3 i1 Q4 Q& O( }0 {
北面就是案山: " L) Z; @3 X' x r. M
0 K: C! f: W, p$ U5 M# B
+ _" z. L7 S% R) g& `
. C& e" O3 U1 _4 L, l6 t
4 H9 ?, W( c* F q( R: ~神道在案山的左侧(东面)绕过去,继续向北.......
* f2 `. E' }" Z6 Y 9 k. O! m5 Z" B+ P1 L+ i
7 v, e+ ], B, m. E/ b# G, ~% e. O) D- [# e1 w$ _) I! w
6 y9 W% ] }3 p) y* V由图上看,通向泰东陵的神道应在龙凤门南面(图0中红圈处)与泰陵主神道相接。 k) p$ L9 u" t7 V( @2 @2 S
泰陵神道长约2.5公里,昌陵神道长约2.2公里,泰东陵神道,长约5公里。 8 h4 J: Q8 l) y* ~" A
# c- Q6 j/ I# K7 P( M8 T; z
7 n6 g7 Z! f! R. H转文:[初游清西陵2008-10.]
. x+ v$ Q1 m0 ^9 w7 w. V* ~ 也许是这一段泰东陵神道今已不存; 0 r, |8 j- Y3 X; P( m* y5 I: L
也许是急于拍龙凤门疏于查看;
% e0 e, E# k8 | X6 G: }& L反正神道的相接处我没有印像。
& J& n& Q: a6 l5 [5 j0 s3 n" n2 R 不过,将泰陵与泰东陵神道交接于龙凤门外(南侧),还是难以理解。
9 L0 w& C, c$ \3 t 大清关内的东陵和西陵内共有六座皇后陵。(昭西陵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属于昭陵体系). ) |, A) P' q0 }6 H
其中只有三座皇后陵的神道与夫陵(帝陵)的神道相接。
. Y. i9 G% A( @4 Y% p 孝东陵与孝陵神道交于孝陵三路三孔桥南,靠近孝陵小碑亭。
6 S, B5 z# S: i0 q4 A% C, m定东陵与定陵神道交于定陵五孔桥南,倒也是在棂星门外了: ' x: V5 u( h: A
“由定陵五孔桥南,沿定东陵神道东行约1公里,可见一片宏伟的陵园,那就是定东陵。 ' l# g5 U& Z6 {+ }% I9 ^: }
西侧是普祥峪定东陵(简称慈安陵),葬孝贞显皇后(同治朝慈安皇太后)。 ! I' S, G" n. p* X+ W9 j: T
东侧是菩陀峪定东陵(简称慈禧陵),葬孝钦显皇后(同治朝慈禧皇太后)。
" `+ V* c5 \2 c4 }定东陵神道到普祥峪折而向北与小碑亭相接。 4 ^0 b/ r. k# x
奇怪的是近在咫尺的菩陀峪小碑亭与定东陵神道是不相连的。”————《再游清东陵》. 2 Z; c$ M: [# b: y# W8 B
|; S, D+ V- b/ w' A3 u5 w1 r( W. y+ p
......... # s6 i, t; d; t' d# n3 ~/ p
% X1 [4 x; ?: ^' l9 ? 2 B2 y4 H& f1 @( T, G
: a( r1 Z: w5 |我沿着蜿蜒的神道前行,先看到地面有一段石条铺就的地面: 5 d# H! G. I- t# u* m
. y6 a4 ~, `4 l+ u8 \% u e ; A- A) R$ e! d5 Y4 b
3 R$ \2 D0 ~5 W9 t* B
我继续向北走,大约在龙风门南约80米的地方,神道东侧的地面有一些青砖铺就的路通向东方: + _! |8 ]! B7 a. { ?
6 l$ i9 g1 T2 x0 {) K1 x; ? 8 r- h* x9 d1 d$ Y
这里与图0中的红圈处比较相符。
* Z6 d3 S4 L# I, m# ?, F
! Y8 F# R7 t. v+ M+ o8 ?4 C明天访泰东陵时再探个究竟吧! ! R2 e" ]8 m- K+ z Z7 T2 [& H( a
! k/ W* }: }3 v. ~, h神道由弯到直,继续向北。 9 [2 n. H5 C, c% @3 l
" a+ s4 M' v. D& P8 l6 q- B: z' X前面就是泰陵的棂星门——俗称龙凤门: $ K+ W" g' h# q1 B
9 [4 k# j! a7 L2 P; w0 j' x 5 X& ]' w9 \' x1 n4 B9 N9 ~8 R
龙凤门的北面是一座石拱桥。 & `9 Q. m7 N4 y& a
* Z6 `% r6 \/ j* d图片整理中。
u+ j+ f2 L3 _1 A, r' ^, X
. l* _2 f4 q& _' e4 Z5 s# X2 P3 p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