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刘伯温 —又及文人遭贬 " Z! ?, {5 K# ~5 M7 L" a5 z
% h9 r2 q7 O/ X1 `3 A& e* j / P9 D+ E. ~3 c) P% P) ^3 c
0 g% d2 u5 m } y7 q6 J
文/许寒山 此前,我写过“文人遭贬何其多”。一时间,被媒体和网络转载不少,有的还给我改了头换了面——“遭贬文人排排座”、“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在文中,我列举了司马迁、屈原、李白、韩愈、刘禹锡、柳宗元、李商隐、范仲淹、欧阳修、黄庭坚、陆游、苏轼、王安石等一大堆文人遭贬的事实,发呀门发了一通感慨。 今又感慨,是为刘基(刘伯温)。 一 刘基是个大文人 在诗文上的名望,刘基的确没法和上列那一帮英杰相比。他写不出《史记》,写不出《离骚》那样的经典;也似乎拿不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般的胸怀,写不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类的不朽名句。 然而,就能否认他是个大文人? 刘基不同于和他同期的、出身草莽的才人武将,更不同于他后来的主子朱元璋。老朱充其量第一学历只是个完小吧?人家刘基可是个正宗的科班。 “年十四,入郡庠”; “18岁,石门书院深造”; “22岁,中举”; “23岁,元至顺四年,考中进士” 其会试之作,“龙虎台赋”,一时名噪京师。 龙虎台位于今北京北郊,是一处并不显要的台阁,但因元朝的万岁爷往老家避暑经过时驻跸,于是乎刘基发挥了他瑰丽的想象力。 泱泱雄文,其实类同王勃之“滕王阁序”。 也有肉麻之处:“慨愚生之多幸,际希世之圣明”。 也有坦率之处:“虽未获睹斯台之壮观,敢不慕乎颂声?”(这一点比之范仲淹还要坦率,范写了《岳阳楼记》,却没去过岳阳楼,范没在文中说明。) 刘基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收有其赋、骚、诗、词1500余首,各种文体文章230余篇。《明史》说“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中国大百科全书》给他定的名前词是——中国明初大臣,文学家。 说刘基是个大文人,应该不会错吧? 二 刘基是个大功臣 《中国大百科全书》,如此概括了他的一生: “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 。他上书陈述时务18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 他不是徐达、常遇春那样的血战沙场的宿将,却是老朱少不了的运筹帷幄的名儒。他“参与军机,成了朱元璋开创明王朝的主要谋士。首先,他为朱元璋制订征讨大计。并提出‘先灭陈友谅,后取张士诚’的战略,为朱元璋所采纳。朱元璋灭陈、张后继而‘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至正二十六年(1366),刘基以太史令身份受命卜地拓建建康城。第二年(吴元年,1367),吴置御史台,以刘基为御史中丞。从此,刘基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宏才大略得到施展。”此外,刘基对大明历法、律令的制订、南京城竽宫的修筑设计也曾作出贡献。 三 老朱得天下了,刘基却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 古代的爵位,大抵是公、侯、伯、子、男。按刘基的德、能、勤、绩,封他个“公”应该无疑,怎么说,也应该封上个“侯”吧?却不然。老朱只赏了刘基一个“伯”,“诚意伯”,属第三等的,岁禄240石。而且,封得很迟,大批的文臣武将都赏赐完了,似乎才想起刘基来。 我们来看看和刘基差不多齐名的李善长吧: 洪武三年之前,老朱就迫不急待地封其为宣国公; 洪武三年,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随即,又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 时封公者共6人 ,无有刘基。 注意,李善长的岁禄4000石。4000除以240,李善长拿的工资是刘基的16.6666倍,屈煞刘基也! 洪武四年,老朱赐刘基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刘基本以为可以安稳度日并老死乡间了。又不然,又被人告以一块坟地沾了王气,因而有谋反之疑。故而,老朱又夺去了刘基区区240石的岁禄。——还让不让人活了? 你说我想谋反吗?好吧,我入京谢罪,并且就留你身边送给你的远红外监视仪监视吧。 还不行。郁郁然,生病了。洪武八年,朝廷遣使护归,一月后卒。 四 刘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原因 原因很复杂,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清的。 在《明朝的那些事儿》一书,当年明月先生说:从(老朱和陈友谅之间的)龙湾之战到(老朱)救援安丰(解救小明王),老朱想到的,他也想到了;老朱没有想到的,他还是想到了。换了你是皇帝,会容许这样的一个人在身边吗?而且这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搞阴谋政变十分有用。 这就很有点儿曹操和杨修之间微妙关系的意味了。 《中国大百科全书》说:“刘基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是不是有点儿慷慨激昂的神色?是不是应该圆滑一点儿? 《中国大百科全书》说:刘基“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是不是有点儿锋芒毕露啦?是不是应该中庸一点儿? 刘基受到朱元璋不公正待遇还和老朱的家乡观念有关,李善长是安徽老乡,你老刘可是浙江人哪! 黄波在《百家讲坛》杂志中有“朱元璋为什么不愿承认刘伯温为‘儒者’”一文。其核心提示为:儒者都有“导君于正”的使命,真正的大儒,在传统观念中,应该是帝王师。做“帝王师”,这堪称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刘伯温也不会例外。问题是,这种理想很多时候只是文人的一厢情愿。 我很赞同黄波的“文人的一厢情愿”之说。这个观点和我在“文人遭贬何其多”一文中的观点基本相同: 刘基是个大文人,文人当然有聪明过人的一面,多才多艺的一面,然而,文人在最聪明之时,最多才之时,也是最容易犯糊涂的时候。刘基的人生悲剧,可算是历史上无尽的文人遭贬的又一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