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虎桥 9 S3 ?" d1 G6 v/ n* ~5 B! G6 m2 ]
古道经过木城涧沟口,有跨涧石砌拱桥,名黑虎桥。 4 M' ~" a0 l) b4 x% c0 [
黑虎桥,于民国十三年至民国十六年李士珍(俗称李善人,天津人,不知与在宝金山红螺三险修铁索的积善堂李是不是一家)修门斋铁路支线(清水涧口至板桥)时被覆盖。桥北岩壁上,有摩崖碑四块。其中三块以大部剥落,为清乾隆年间所刻,一块《继序修补道路功德碑》,清道光十一年刻。文曰:“盖闻积德行善,人之同心也。修补道路无竭口之劳,兹者黑虎桥东西道路坍塌损坏,往来牲畜难以驰驱。经理人不愿坐视废驰,于是动修补路之心,奈工程浩大,独立难成,不得不善者四乡口口口口,共襄盛事”。施善名单上有:蔚州至矾山堡一带村庄,寨口外至昌平州一带村庄,门头沟至大峪一带村庄,大寒岭至三坡一带村庄,千军台至清水涧一带村庄,王平口东到风口庵西一带村庄,罗锅岭东至长新店西至赵家台一带村庄,延庆州至怀来县一带村庄,安家庄北至口口台,雁翅台一带村庄,王平村至牛角岭西一带村庄,下苇店至东山,孟窝一带村庄,牛角岭东至三家店,龙泉务一带村庄。可见此路段通达范围之广。
, B1 K% M* d! K
古道寻桥(二)黑虎桥及玉皇庙
木城涧矿 ( z# m& t' V! X7 k) v
古道寻桥(二)黑虎桥及玉皇庙
0 O$ y. y5 ~8 m* M$ e7 C) m7 Q+ F5 B涧口小亭
古道寻桥(二)黑虎桥及玉皇庙
* }. \1 |9 N T0 I
李时珍修的门斋支线,黑虎桥就埋在铁道底下
古道寻桥(二)黑虎桥及玉皇庙
6 X& s1 J0 Z6 M7 x8 k2 e# {摩崖三联碑
古道寻桥(二)黑虎桥及玉皇庙
+ W3 S3 n' m+ }# }. o
道光十一年碑
古道寻桥(二)黑虎桥及玉皇庙
碑 7 w8 n5 O: w/ u% S* z
古道寻桥(二)黑虎桥及玉皇庙
: f9 S/ Z+ W# o7 _碑
古道寻桥(二)黑虎桥及玉皇庙
& M: t8 G7 N; L3 t
碑
6 K! U- _' ?" [+ G! _0 | % Y8 c0 }9 A6 l$ D6 s# w/ [1 V
询问道口保安黑虎桥所在,保安回答:“黑虎桥?没有,这个真没有!” $ G- Y5 s! c& f4 Q; W
# E$ I* z4 r# l& M | K r5 k 玉皇庙
b2 C. T {" r/ H E$ H* n0 y
+ S2 v/ S$ x' t! R1 D. v创建于元代,是全真教龙门派祖庭白云观的下院。庙坐北朝南,为四合院。原有山门殿三间。两厢配殿各两间,正殿三间,前面出廊,现仅存正殿。旧时庙内供有玉皇大帝,斗姆娘娘,窑神,树神等神像,为方圆十余里村落庙会的汇集之地。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为私塾所占用,光绪维新时期,又在此开办新式学堂。最后一次重修为清光绪三十二年。庙内石碑记述了当年重修庙宇,兴办学堂的情况。碑文由斋堂灵水村刘增广撰写,庙内原存清乾隆五十七年《桥路功德碑》,今存清同治十一年《玉皇庙碑》。清光绪三十二年《玉皇庙碑》。本人只见光绪三十二年碑一通,乾隆五十七年碑早已不在,同治十一年碑因院内行车碍事不知被人移往哪里,寻找未果。
8 ~0 [, Y8 E A 1 F% G2 I" @. R" J& ` W
古道寻桥(二)黑虎桥及玉皇庙
0 c. q: T; l8 n0 x$ M/ `) Y2 r玉皇庙大殿
古道寻桥(二)黑虎桥及玉皇庙
0 U6 a3 s9 O' E) E3 w' [大殿
古道寻桥(二)黑虎桥及玉皇庙
- T! O: _4 z. Q) ?1 L彩画
古道寻桥(二)黑虎桥及玉皇庙
0 _" P1 n: P9 K7 l( r9 r
彩画
古道寻桥(二)黑虎桥及玉皇庙
& W9 ]* Z$ A- ]殿侧面
古道寻桥(二)黑虎桥及玉皇庙
4 u, F1 r9 {# v6 _光绪三十二年碑正面
古道寻桥(二)黑虎桥及玉皇庙
1 W. R6 r- K5 ]9 z8 t光绪三十二年碑背面
古道寻桥(二)黑虎桥及玉皇庙
8 o9 F$ f0 n0 b" L. l0 f3 L K% b彩画
古道寻桥(二)黑虎桥及玉皇庙
: W0 C+ X8 n( R6 u4 G D4 N8 k7 n
碑座
古道寻桥(二)黑虎桥及玉皇庙
7 R" o# M/ e0 X9 Y- a% B大殿
古道寻桥(二)黑虎桥及玉皇庙
9 @8 l7 I" t$ k# |0 ^0 y) F殿顶上的花
古道寻桥(二)黑虎桥及玉皇庙
北京市大台商贸公司有关保护大殿的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