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95|回复: 24

[公告]9月20日[周日]钟、鼓楼拍记+讲座活动公告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9-14 14: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月20日[周日]钟鼓楼拍记+讲座活动公告

2 Q$ Y. g8 C. ~: C1 Q

老北京网活动为开放性活动,任何人均可自由参加

0 ^0 o1 k, Y5 k

 

5 h9 {8 w& I& O. U! I% k

拍记时间:9月20日上午10:00-11:30
集合地点:鼓楼下(北门售票处)
拍摄区域:钟、鼓楼(门票自理),将由陆元老师为大家讲解钟鼓楼的故事
 

8 V7 b# n9 J; `! Q- A, k

中午AA制午餐,参考馄炖侯或遥记炒肝

, R1 I6 b0 a/ z$ K: H

 

: ~5 }+ E! T1 I5 Q

讲座时间:9月20日下午14:00-16:30
讲座地点:恭俭胡同五巷5号,冰窖私房菜(看见大红色有门钉大门即到)
活动费用:场地费20元/人,场地提供茶水及水果

/ O" @8 K+ Q+ D Q9 L* f$ Z

讲座主题:百姓讲坛之《北京演义》(北京通史)
主讲人:陆元(网名:食烟火斋)

. B# K: Z( u4 q2 \; e, r

本期讲座内容请陆老师在下面跟贴

$ J2 G2 X+ N& b2 K7 L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9-14 1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20日(周日)钟鼓楼拍记背景故事

  , z9 L3 [/ d, t

《北京古今报时和钟表》

7 l' u1 ~0 J( q: |

在北京的街头,有不少老式和现代的楼房上都建有高大的钟塔,钟塔上安装着巨大的时钟。这些钟塔上的时钟,不仅美化了建筑物自身,也向过往行人提供了便利。北京这些带有钟塔的建筑样式起源于何时?在钟表普及之前,北京人又是如何掌握时间呢?

5 A/ f m. ^! b

看太阳、观星星,

. m; P, O/ l; S6 c( Q) ?

古人都是天文学家

/ {6 [" n9 m# Y7 G$ t5 w3 M" I

秦汉之际,人们曾将一昼夜划分为16个时段,并依据自然现象和起居活动为每个时段制定了“鸡鸣、日出、食时、日入、人定、夜半”等名称。人们将太阳当作一个天然大钟表,参照太阳的运动来区分白天的时段。在象形文字里,“旦”字意为早晨,象形为“日出地平线”。“暮”字意为黄昏,象形为“日落于草丛中”。在老北京,“日落西山”这句话可不是泛泛而谈,因为在未建楼房以前,城里确能望见西山的落日。

. M- E: j8 h) l* z7 F) @1 I

到了夜晚,南方的夜空有三颗排成一线的星星,俗称三星。老北京人说“三星正南”,是表示半夜;说“三星偏西”,是表示后半夜。

# F: R5 F1 Q; T5 B( p/ }3 C

古人还依据太阳、月亮、星座的运动规律判断年月,编制历法,因此有学者形容说,古代的居民个个都是天文学家。

' [5 q% Q- R% ]0 d- k

立日晷、设铜壶,

- y7 R- r2 | s1 l1 s

掌控时间象征皇权

' Z5 ^ [) {& t: O7 T* T

古人又将一昼夜划分为12个时辰,使用“子丑寅卯”等12地支的名称命名。一个时辰合两小时,又分成四刻,一刻合半小时,所以时间又称“时刻”。例如“午时”,是11时至13时,戏文里常说的“午时三刻,开刀问斩”,就是指12时整,亦即正午。

: L$ C2 X2 s" j& J! E

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前方,立着一座石雕的日晷,圆形的晷盘上刻有12个时辰的刻度,晷盘中心指针的投影指向的位置,就是当前的时刻。

. p/ Y. \$ f- H7 F

在故宫贮存皇帝玉玺的交泰殿里,还陈设有一座立式大自鸣钟和一座“刻漏”,即铜壶滴漏。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是让高处铜壶里的水,缓慢地滴落到低处的箭壶里去,刻有时辰刻度的箭杆漂浮在箭壶里,随着水位上升而依次显露,供人们观察时刻。

! Y- h: Y) _, i4 b2 X6 ?. }

但是,皇宫里配置的这些计时器具,并不是专供皇帝使用的实用器具,而是皇权的象征。在古代,每次改朝换代,都要颁布新的历法,强制性地向全国推行。每一年都要由皇家钦天监编制下年的历书,在十月初一那天举办隆重的颁历大典,由皇帝亲自宣布启用,因此历书又叫“皇历”。所以乾隆皇帝为交泰殿铜壶滴漏题写的铭文说,设置它的用意是“分司天地、明时敬授、齐政协纪、勤民礼贤”。

! [9 \) ?: e/ }- q2 Z9 O5 R

铸钟厂、娘娘庙,

7 @0 q$ Y) v! |" n1 u

鼓楼西边铸大钟

! w" F0 D, ~' ~4 x7 b

古人又将夜晚划分为“五更”。其中一更为戌时,即19时至21时。三更为子时,即23时至次晨1时,因此这个时段又叫“子夜”,也叫“三更半夜”。五更为寅时,即3时至5时。五更之后是卯时,官员衙役们此时就要去官署报到点名,所以报到又叫“点卯”。

9 c4 I! `; Q q2 ]. \

在老北京城,发布五更时间的权威机构就是钟楼和鼓楼。元大都建成时期,就已有了钟楼、鼓楼,但不在现今的位置,而是在西边的旧鼓楼大街。“旧鼓楼”一名,即指元代鼓楼旧址。元代的钟楼和鼓楼,因靠近积水潭码头,是个热闹去处,周围设有许多市场。

- g& r& F: ^ F7 Z" B6 a( S

明代永乐皇帝兴建北京城时,于现在位置另建了新的钟楼和鼓楼。就在旧鼓楼大街西侧的铸钟胡同和小黒虎胡同,还留有明代铸钟的故事。

& Z( Z2 Z2 J( ]! K/ H+ A

铸钟胡同,因是明代皇家铸钟厂旧址而得名。现在钟楼上悬挂的大铜钟及大钟寺里的永乐大钟均出自此处。清初学者孙承泽所著《春明梦余录》说,在他那个时代,铸钟厂尚有明代遗留的十几口大钟,高度达二丈余,横七竖八的倒在院子里。

U7 w2 R8 m9 \% A2 Y4 ?: a# Z

明代钟楼最初悬挂的是一口大铁钟,因音色不好,被替换下来,一直闲置在鼓楼后边,1960年,笔者幼时去鼓楼游览,还曾亲眼见到过。这口大铁钟现存于大钟寺。

* K D7 I- ^0 d+ N% {$ g

相传,为钟楼铸造现在悬挂的这口大铜钟时,屡次未能成功,工匠们都面临杀头危险。工匠领班的女儿情急之下,投身融炉,化入铜液,这才将钟铸成。铸钟厂为纪念这位女子,建造了“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传说虽然离奇,但娘娘庙确实存在过。住在铸钟胡同旁边的小黑虎胡同24号院的柯先生向笔者证实,娘娘庙就在此院,但残存的大殿已于2000年前后拆除,拆下的木料有将近1米粗。柯先生还存有20年前在鼓楼后边大铁钟下照的照片。

3 }% b% G% | m9 {' s% A3 X

敲大鼓、撞铜钟,

3 w$ R+ A) j4 h N/ ~$ B [( q% J

钟鼓楼上报五更

' X3 ]- q2 D! e# K: F7 z. z9 W) e, i3 I

鼓楼上原有1个直径1.4米的报时主鼓,还有24个直径较小的群鼓,这些大鼓均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毁坏,现仅存破损的主鼓是原物。现在陈列的25个新鼓,是2001年仿制的。

! }: H- q- p2 ]& _2 `! n4 b

在清代,钟鼓楼上击鼓撞钟的工作是由銮仪卫皇家仪仗队的旗鼓手负责的。每晚的一更和五更,都要先击鼓108响,再撞钟108响,每组的108响还要分为两节,每节54响,击、撞的节奏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二更至四更,则是只撞钟,不击鼓。为了协调击鼓撞钟的时间,旗鼓手们在相距上百米的钟鼓楼上,彼此之间用灯光发信号,称作“对灯”。

+ n& N W5 x! m4 A* h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皇宫之后,仪仗队随之解散,钟鼓楼上不再用钟鼓报时。此后,北京市政当局改为每天中午在宣武门城墙上鸣放大炮报时,称为“午炮”。

. w8 O' A3 v2 e3 F6 N0 Q- X

利玛窦成为钟表祖师

+ C7 I) C Q" L) c

乾清宫设有自鸣钟处

& A& ^( I, r, P) I0 l6 h; d4 A

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北京,他向明朝万历皇帝赠送了一大一小两座自鸣钟,大钟每小时自鸣1次,小钟每小时自鸣4次。首次进入中国宫廷的西洋自鸣钟令万历皇帝爱不释手,他担心洋钟一旦损坏无人能修,遂挽留利玛窦定居京城,并赐给宣武门内住宅一所,即天主教南堂的前身。有趣的是,后来北京的钟表修理业竟将利玛窦尊为行业祖师爷。

) `6 R L6 o- X6 F* N8 j5 ]

清朝与西洋人的交往更加频繁,西洋自鸣钟也源源不断地进入宫廷。这些自鸣钟均用黄金、宝石等名贵材料装饰,设有发条驱动的人物、鸟兽、花卉,不仅能自动报时,还能奏乐。清帝非常喜爱精美奇妙的自鸣钟,不但命令海关官员大量向外国采购,还让内务府成立了做钟处,进行仿制。

) p& T1 `0 a0 P% U

在皇宫乾清宫的东庑房内,还设有自鸣钟处,派专人负责钟表的收藏、保管和上弦。自鸣钟处挂着乾隆皇帝题写的对联:“帘萦香篆斋心久,座殷钟声问夜遥”。乾隆说过,天朝什么都不缺,只有洋钟和洋枪还是西洋人造得最好。乾隆在《咏自鸣钟》诗中写道:“天工诚巧夺,时次以音传。针指弗差舛,轮推互转旋……钟鸣别体备,乐律异方宣。欲得寂无事,须教莫上弦”。

0 g9 i! Z$ n3 m% D3 B

洋楼钟塔有来历

8 r3 \3 X3 k3 h( `. o

道旁曾经设路钟

) X L% i# A2 L2 a: }6 L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之后,列强将东交民巷地区强行划为使馆区,兴建了大量洋式楼房。楼顶上建钟塔,设钟表的建筑样式也在这时传入北京。钟塔,原是西方教堂常见的设施,为的是敲击铜钟召唤教徒来做礼拜。大型机械时钟问世以后,钟塔也被广泛用于商业和公务建筑。现在,东交民巷西口的银行老楼,及车公庄大街市委党校的法国修道院老楼等处,还保留有近百年前的钟塔和大钟。

, F9 K2 l" C( W2 I _7 _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北京兴起建洋楼风,许多由中国人建造的洋楼上也设置了钟塔和时钟。如张自忠路执政府旧址院内的清代陆军部大楼、西交民巷东口的大陆银行、虎坊桥路口西北角的京华印书馆等处。

7 z' I" _' @9 ~

民国时期,北京市政当局陆续将一些土路改建为沥青马路,还在主要路段的路旁安装了一些公用路钟。那种路钟的样式就像一支大棒棒糖,直径约半米的圆形钟体顶在两米高的铁柱上,双面都有表盘,很是醒目。笔者在1961年前后,还在鼓楼前的马路西侧见过这种路钟,当然已经损坏,不再走时了。1922年,先农坛北部围墙被拆除,建成了北纬路、南纬路等街区,那时在北纬路街头,还建造了一座四面都有时钟的钟塔,俗称“四面钟”,是当时南城的一处著名景观。近年,在北纬路东口的天桥剧场前,“四面钟”又参照原样重建。

0 ~) P& n, k8 `. n2 R1 |% L

缘钟声胡同改名

, c) [& v5 \5 q

火车站偏爱大钟

% O8 L& x- V' D8 e7 x

西长安街路北,旧有一条大栅栏胡同,胡同南口是金代古庙庆寿寺。1956年,在庆寿寺基址上兴建了电报大楼,大楼的钟塔上安装了四面时钟。曾在电报大楼工作过的高先生回忆说,大楼运营初期,报时音乐采用古代编钟演奏《东方红》,录音后使用64个高音喇叭播放。过了一段时间,因声音太大,附近居民有意见,又关闭了半数喇叭。1965年,北京整顿地名,电报大楼西侧的大栅栏胡同因与前门的大栅栏重名,需要改名。工作人员在胡同里听到了电报大楼悠扬的钟声,遂将大栅栏胡同改名为“钟声胡同”,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 F7 i1 P4 L. ?: m# d9 Z7 P; p& ~4 _! l

上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北京先后兴建了北京站和西客站。火车站尤其是一个重视时间的地方,因此这两座车站的候车大楼上都建造了钟塔,安装了大钟。

O# h* T# n* g8 ]% L, d5 {% y

现在的北京人,每家都有各种式样的手表、电子表、座钟、挂钟、人们还可从电脑、手机、电话、电视机、收音机上获取时间信息,应该说,街头楼顶上的老钟、新钟,记录的只是一种历史,一种心情。

5 L) @" z* m2 P, p. q+ m

欢迎网友补充北京街头各处楼房上的时钟照片。

发表于 2009-9-14 16: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20日(周日)钟鼓楼拍记背景故事图片









发表于 2009-9-14 16: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20日(周日)钟鼓楼拍记相关背景图片



发表于 2009-9-14 16: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20日(周日)钟鼓楼拍记相关背景图片




发表于 2009-9-14 16: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钟楼替换下来的铁钟


发表于 2009-9-14 17: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鼓楼和钟楼之间以前还有一座教堂,现在教堂建筑还在,有时间大家可以去看看。
发表于 2009-9-14 1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句话先生再现人间。

/ P% c1 @: p+ ~$ h

这里还有人关心鬼子的教堂吗,奇怪奇怪。反正我是不感兴趣。谁爱去谁去。阿门。

发表于 2009-9-16 0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09-9-14 16:11:00的发言:
  / ^; B) T' u; J

《北京古今报时和钟表》

# x) O5 g$ V( S& W& G

在北京的街头,有不少老式和现代的楼房上都建有高大的钟塔,钟塔上安装着巨大的时钟。这些钟塔上的时钟,不仅美化了建筑物自身,也向过往行人提供了便利。北京这些带有钟塔的建筑样式起源于何时?在钟表普及之前,北京人又是如何掌握时间呢?

% g1 ?0 g; m$ x; {# Y% O; a' ^

看太阳、观星星,

+ T+ W. O4 L* q8 ~ m1 s

古人都是天文学家

: y2 @! o/ x+ e1 ?3 U

秦汉之际,人们曾将一昼夜划分为16个时段,并依据自然现象和起居活动为每个时段制定了“鸡鸣、日出、食时、日入、人定、夜半”等名称。人们将太阳当作一个天然大钟表,参照太阳的运动来区分白天的时段。在象形文字里,“旦”字意为早晨,象形为“日出地平线”。“暮”字意为黄昏,象形为“日落于草丛中”。在老北京,“日落西山”这句话可不是泛泛而谈,因为在未建楼房以前,城里确能望见西山的落日。

0 `/ K i7 H# }

到了夜晚,南方的夜空有三颗排成一线的星星,俗称三星。老北京人说“三星正南”,是表示半夜;说“三星偏西”,是表示后半夜。

! S& s! e5 d- u7 Q8 j5 T

古人还依据太阳、月亮、星座的运动规律判断年月,编制历法,因此有学者形容说,古代的居民个个都是天文学家。

9 K3 R) E2 C- M3 F# F

立日晷、设铜壶,

' F6 w! l( [; D

掌控时间象征皇权

0 M) q( Z4 P4 `! C e; Z

古人又将一昼夜划分为12个时辰,使用“子丑寅卯”等12地支的名称命名。一个时辰合两小时,又分成四刻,一刻合半小时,所以时间又称“时刻”。例如“午时”,是11时至13时,戏文里常说的“午时三刻,开刀问斩”,就是指12时整,亦即正午。

; q7 S$ f7 w; X# _

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前方,立着一座石雕的日晷,圆形的晷盘上刻有12个时辰的刻度,晷盘中心指针的投影指向的位置,就是当前的时刻。

2 `% N& f- a% t( `

在故宫贮存皇帝玉玺的交泰殿里,还陈设有一座立式大自鸣钟和一座“刻漏”,即铜壶滴漏。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是让高处铜壶里的水,缓慢地滴落到低处的箭壶里去,刻有时辰刻度的箭杆漂浮在箭壶里,随着水位上升而依次显露,供人们观察时刻。

' T* [/ J* }3 O

但是,皇宫里配置的这些计时器具,并不是专供皇帝使用的实用器具,而是皇权的象征。在古代,每次改朝换代,都要颁布新的历法,强制性地向全国推行。每一年都要由皇家钦天监编制下年的历书,在十月初一那天举办隆重的颁历大典,由皇帝亲自宣布启用,因此历书又叫“皇历”。所以乾隆皇帝为交泰殿铜壶滴漏题写的铭文说,设置它的用意是“分司天地、明时敬授、齐政协纪、勤民礼贤”。

1 z' R7 S% q% ]; w

铸钟厂、娘娘庙,

+ Q: O, Q; P+ }# U

鼓楼西边铸大钟

7 h3 x0 A2 z; g M

古人又将夜晚划分为“五更”。其中一更为戌时,即19时至21时。三更为子时,即23时至次晨1时,因此这个时段又叫“子夜”,也叫“三更半夜”。五更为寅时,即3时至5时。五更之后是卯时,官员衙役们此时就要去官署报到点名,所以报到又叫“点卯”。

8 C) j: J2 }8 h, K. B8 u

在老北京城,发布五更时间的权威机构就是钟楼和鼓楼。元大都建成时期,就已有了钟楼、鼓楼,但不在现今的位置,而是在西边的旧鼓楼大街。“旧鼓楼”一名,即指元代鼓楼旧址。元代的钟楼和鼓楼,因靠近积水潭码头,是个热闹去处,周围设有许多市场。

1 ?. X! L3 p0 R/ q/ ?

明代永乐皇帝兴建北京城时,于现在位置另建了新的钟楼和鼓楼。就在旧鼓楼大街西侧的铸钟胡同和小黒虎胡同,还留有明代铸钟的故事。

) x" D) f% n' _7 Q: }+ ]" O' Y* t

铸钟胡同,因是明代皇家铸钟厂旧址而得名。现在钟楼上悬挂的大铜钟及大钟寺里的永乐大钟均出自此处。清初学者孙承泽所著《春明梦余录》说,在他那个时代,铸钟厂尚有明代遗留的十几口大钟,高度达二丈余,横七竖八的倒在院子里。

) I' d# o' L& g- ^9 P

明代钟楼最初悬挂的是一口大铁钟,因音色不好,被替换下来,一直闲置在鼓楼后边,1960年,笔者幼时去鼓楼游览,还曾亲眼见到过。这口大铁钟现存于大钟寺。

c2 V! J, s/ i- X

相传,为钟楼铸造现在悬挂的这口大铜钟时,屡次未能成功,工匠们都面临杀头危险。工匠领班的女儿情急之下,投身融炉,化入铜液,这才将钟铸成。铸钟厂为纪念这位女子,建造了“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传说虽然离奇,但娘娘庙确实存在过。住在铸钟胡同旁边的小黑虎胡同24号院的柯先生向笔者证实,娘娘庙就在此院,但残存的大殿已于2000年前后拆除,拆下的木料有将近1米粗。柯先生还存有20年前在鼓楼后边大铁钟下照的照片。

) m. ?$ q8 W) _6 K

敲大鼓、撞铜钟,

, c4 B6 }& R3 T$ o! t2 y3 e2 V" n: X

钟鼓楼上报五更

) C' z% _4 d& x# _+ ~

鼓楼上原有1个直径1.4米的报时主鼓,还有24个直径较小的群鼓,这些大鼓均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毁坏,现仅存破损的主鼓是原物。现在陈列的25个新鼓,是2001年仿制的。

+ W3 j8 J! @/ E

在清代,钟鼓楼上击鼓撞钟的工作是由銮仪卫皇家仪仗队的旗鼓手负责的。每晚的一更和五更,都要先击鼓108响,再撞钟108响,每组的108响还要分为两节,每节54响,击、撞的节奏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二更至四更,则是只撞钟,不击鼓。为了协调击鼓撞钟的时间,旗鼓手们在相距上百米的钟鼓楼上,彼此之间用灯光发信号,称作“对灯”。

5 z! ~7 T$ n7 |% E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皇宫之后,仪仗队随之解散,钟鼓楼上不再用钟鼓报时。此后,北京市政当局改为每天中午在宣武门城墙上鸣放大炮报时,称为“午炮”。

3 p0 v F! k2 T6 l x8 e# S$ u

利玛窦成为钟表祖师

* R0 g* u6 S5 l3 M

乾清宫设有自鸣钟处

" q" L0 l( ?! N4 a- {6 g+ [

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北京,他向明朝万历皇帝赠送了一大一小两座自鸣钟,大钟每小时自鸣1次,小钟每小时自鸣4次。首次进入中国宫廷的西洋自鸣钟令万历皇帝爱不释手,他担心洋钟一旦损坏无人能修,遂挽留利玛窦定居京城,并赐给宣武门内住宅一所,即天主教南堂的前身。有趣的是,后来北京的钟表修理业竟将利玛窦尊为行业祖师爷。

$ ]3 i% T* P* c0 n0 V; w# y

清朝与西洋人的交往更加频繁,西洋自鸣钟也源源不断地进入宫廷。这些自鸣钟均用黄金、宝石等名贵材料装饰,设有发条驱动的人物、鸟兽、花卉,不仅能自动报时,还能奏乐。清帝非常喜爱精美奇妙的自鸣钟,不但命令海关官员大量向外国采购,还让内务府成立了做钟处,进行仿制。

5 K w h% l9 ^5 F

在皇宫乾清宫的东庑房内,还设有自鸣钟处,派专人负责钟表的收藏、保管和上弦。自鸣钟处挂着乾隆皇帝题写的对联:“帘萦香篆斋心久,座殷钟声问夜遥”。乾隆说过,天朝什么都不缺,只有洋钟和洋枪还是西洋人造得最好。乾隆在《咏自鸣钟》诗中写道:“天工诚巧夺,时次以音传。针指弗差舛,轮推互转旋……钟鸣别体备,乐律异方宣。欲得寂无事,须教莫上弦”。

- q' A7 V$ W: ^

洋楼钟塔有来历

- \" e# k7 f* G: r5 d8 h

道旁曾经设路钟

7 C; S* W7 o! ~. |; W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之后,列强将东交民巷地区强行划为使馆区,兴建了大量洋式楼房。楼顶上建钟塔,设钟表的建筑样式也在这时传入北京。钟塔,原是西方教堂常见的设施,为的是敲击铜钟召唤教徒来做礼拜。大型机械时钟问世以后,钟塔也被广泛用于商业和公务建筑。现在,东交民巷西口的银行老楼,及车公庄大街市委党校的法国修道院老楼等处,还保留有近百年前的钟塔和大钟。

; j2 }5 w& `/ u: |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北京兴起建洋楼风,许多由中国人建造的洋楼上也设置了钟塔和时钟。如张自忠路执政府旧址院内的清代陆军部大楼、西交民巷东口的大陆银行、虎坊桥路口西北角的京华印书馆等处。

" D) A7 m/ x* c# S6 D3 ~2 |

民国时期,北京市政当局陆续将一些土路改建为沥青马路,还在主要路段的路旁安装了一些公用路钟。那种路钟的样式就像一支大棒棒糖,直径约半米的圆形钟体顶在两米高的铁柱上,双面都有表盘,很是醒目。笔者在1961年前后,还在鼓楼前的马路西侧见过这种路钟,当然已经损坏,不再走时了。1922年,先农坛北部围墙被拆除,建成了北纬路、南纬路等街区,那时在北纬路街头,还建造了一座四面都有时钟的钟塔,俗称“四面钟”,是当时南城的一处著名景观。近年,在北纬路东口的天桥剧场前,“四面钟”又参照原样重建。

5 _& A4 [; Y9 A4 [9 u* q, Q- t5 @7 l

缘钟声胡同改名

- U9 Z( }* t% X

火车站偏爱大钟

1 d4 Q( w8 B3 s" Q8 @

西长安街路北,旧有一条大栅栏胡同,胡同南口是金代古庙庆寿寺。1956年,在庆寿寺基址上兴建了电报大楼,大楼的钟塔上安装了四面时钟。曾在电报大楼工作过的高先生回忆说,大楼运营初期,报时音乐采用古代编钟演奏《东方红》,录音后使用64个高音喇叭播放。过了一段时间,因声音太大,附近居民有意见,又关闭了半数喇叭。1965年,北京整顿地名,电报大楼西侧的大栅栏胡同因与前门的大栅栏重名,需要改名。工作人员在胡同里听到了电报大楼悠扬的钟声,遂将大栅栏胡同改名为“钟声胡同”,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 u9 \6 F7 R8 Q- l% n) s

上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北京先后兴建了北京站和西客站。火车站尤其是一个重视时间的地方,因此这两座车站的候车大楼上都建造了钟塔,安装了大钟。

* C0 `" E# m$ t# c7 v. P

现在的北京人,每家都有各种式样的手表、电子表、座钟、挂钟、人们还可从电脑、手机、电话、电视机、收音机上获取时间信息,应该说,街头楼顶上的老钟、新钟,记录的只是一种历史,一种心情。

5 A' E4 q# ^6 p+ F3 K

欢迎网友补充北京街头各处楼房上的时钟照片。

! b5 i( l, ?; v# n/ ?+ E* Y

喜欢陆老师这样不紧不慢的述说,既增长见识也不觉着枯燥!!

/ [6 y& [- _* N5 @0 K0 g

真好!

发表于 2009-9-16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有的时候,钟鼓楼的保安人员会干涉拍摄。
发表于 2009-9-15 1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对对,教堂好,我去过,在哪里我也知道,反正我不说。
发表于 2009-9-15 1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钟楼的钟
发表于 2009-9-15 1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钟楼模型
发表于 2009-9-15 1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是呀,这大铁钟哪儿去了?
发表于 2009-9-15 1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微缩景观中的钟楼
发表于 2009-9-15 1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习惯成自然在2009-9-15 13:10:00的发言:
说的是呀,这大铁钟哪儿去了?
$ Q! s, V0 F, E$ v, ~2 L

在大钟寺.

发表于 2009-9-14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大下巴在2009-9-14 19:31:00的发言:
6 S( N P. w5 v- B$ l4 A% ]" T

半句话先生再现人间。

% Q d( e- o! H" P( F+ l

这里还有人关心鬼子的教堂吗,奇怪奇怪。反正我是不感兴趣。谁爱去谁去。阿门。

: B# |% x+ L$ e2 N4 E

 

: W% _) N ^' o' f7 \

教堂就不是北京文化的组成部分了吗?你以为教堂就一定是洋人修的?我说的这个就是一个中国人自己办的独立教会!只可惜网络上搜不到这些信息,就凑合看半句吧。

发表于 2009-9-17 0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演义》元大都故事片段,续

  % b# s2 h* A% W( i

2003年,元大都土城遗址被建成了狭长的遗址公园,除了供群众休闲、娱乐、体育锻炼之外,遗址公园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紧急情况时供群众疏散避险,因为城市里边到处都是高大的楼房,遇到地震,不易躲避,相对空旷的、没有高大楼房的遗址公园,被建成北京第一个“防震减灾应急避难所”。还有占地广阔的海淀公园,也是一个“防震减灾应急避难所”。


7 k7 K [1 t6 G; J' F' X

4,元朝的第一个国都在哪里?

/ m' @& J* z3 ?0 E: [ R/ P

成吉思汗虽然后来被追尊为元太祖,但是他并不是元朝的第一个皇帝。

* {8 j, m j! p# z+ b9 t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之源,成立蒙古国,成为蒙古国大汗(“汗毛”的“汗”,读“寒”,不读“汉”)。部下给铁木真上尊号“成吉思汗”,“汗”是国王,“成吉思”是“强大”,就是“强大的国王”。《木兰辞》:昨夜传军书,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 B; v0 o! x, Z1 J

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做了第四任蒙古国大汗:蒙哥(1208至1251至1259),是元太祖的幼子拖雷的长子。

- |" J& |0 j# P3 b& s1 h5 m

蒙哥元年(1251年),蒙哥任命同母弟、老四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事”,开府于金莲川。当时的“汉地”,就是以前金国的地盘。当时的“汉人”,包括汉族、契丹、渤海,这些人,因为受蒙古统治较早,后来被列为第三等级的“汉人”:一蒙古,二色目,三汉人,四南人,就是最后被征服的南宋人。

$ ~% h; g. A; E) g( C# a& @( ~0 M

金莲川,现在是内蒙古正蓝旗的闪电河畔的上都镇,距离北京400多公里,忽必烈为了便于就近管理漠南汉地,也就是大致的华北地区,于1256年,由忽必烈手下的谋士刘秉忠主持规划,在金莲川筑城,三年而成,后来称为上都开平府。刘秉忠在这次规划营建上都工程中,展示了才华,后来,忽必烈又派遣他主持规划营建了元大都。

发表于 2009-9-17 0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演义》元大都故事片段

  6 {+ i5 Y4 u" I. H

    1,导语:在北京的北三环路和北四环路之间,有“北土城东路”和“北土城西路”,与这两条道路平行的地铁10号线,车站名称有“北土城”、“西土城”、“健德门”,东边还有地铁13号线的“光熙门”车站,西边还有“学知桥”以南的“土城路”。

) T- j6 t/ U. ]

    这一带,有这么多以“土城”和城门命名的地名,还有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因为这里就是元朝国都“大都城”的北部城墙遗址,在遗址公园里,还残留着绵延数里的土坡,那就是元大都城墙的遗迹。


. q# x( }: j( x ?- m: @

2,为什么元大都的城墙被称为“土城”呢?

, }# q8 L1 ]& v' |! G: v6 ?$ G( B

因为古代筑城,使用“版筑法”,两边使用木版和立柱搭建成外壳,中间填入黄土,夯实,然后再将木版抬升,继续填入黄土,夯实,直至达到所需的城墙高度。因为木版的长度有限,墙是分段夯筑的,一丈长的土墙,称为“一堵”。古代的夯土城墙,外边没有包裹城砖,就是“土城”。现在我们去甘肃省的嘉峪关旅游,看见嘉峪关附近的汉代长城,也是土城,没有城砖。八达岭长城的城砖,是明朝砌筑的。


{1 E+ s# l; h0 G' t5 u

3,为什么元大都的土城遗迹都在北边?

" X& P* n/ M9 H6 S1 G) {1 ]( w

元大都的城墙,周长60里,南北方向要比东西方向长一些,是一个长方形。元大都有11个城门,东、西、南,三面各有3个城门,北面有2个城门。

: Y$ B1 c; @* A% ?6 p

1368年,明朝灭亡元朝,将元大都降格为“北平府”,传说是拆除了元朝的皇宫、天文台,以灭其风水王气。明军攻占大都城,标志着元朝灭亡,但是元朝末代皇帝逃到北方草原以后,仍有反攻实力,战争并没有结束,大将军徐达为了缩短防线,节省兵力,有利于防守,放弃了大都城的北部,另外在距离大都城北城墙以南五里的地方重新构筑了北城墙。重新构筑的北城墙,也是两个城门,就是德胜门、安定门。“德胜”、“安定”,都是当时在战争背景下,希望对元朝残余势力作战胜利,达到安定的吉祥话。

& e3 o# d9 m% M2 D+ f1 V' ]! w

我们看看元大都的地图,元大都这个长方形的城市,中心点是鼓楼东边的“中心台”,元朝的鼓楼在中轴线偏西一点,就是现在的“旧鼓楼大街”。中心台位于现在的鼓楼,就是明朝修建的鼓楼。由于明朝把元大都北部舍去了5里,所以鼓楼不再是中心了,而是变得偏北了。明朝北京城的中心点是“万岁山”,就是清朝改名的“景山”。

. f) c+ N: L& A) n T8 m

从此以后,元大都的城市北部变成了郊区,直到1985年,北土城遗址附近的“结核病医院”,就是现在的“安贞医院”一带,都是生产队的菜地,农民在那里种植蔬菜。北部的4个城门,也被放弃,就是北边的健德门、安贞门,还有东城墙3个城门最北边的“光熙门”,西城墙3个城门最北边的“肃清门”,这些城门现在多数都成了地名和立交桥的名称。但是北土城,西土城,反而因为长期属于农村的缘故,被保留下来了。

发表于 2009-9-17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陆老师辛苦,上下午各讲一堂,该吃点儿什么补补呢?
发表于 2009-9-17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哟,家门口。我家就在铃铛互通对面的小黑虎胡同。。。
发表于 2009-9-18 0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至善在2009-9-17 20:02:00的发言:
陆老师辛苦,上下午各讲一堂,该吃点儿什么补补呢?
3 h- k+ }( J" x/ e* r

巧克力大厦美式西餐吧。七分的牛排就可以啦。

发表于 2009-9-18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09-9-18 2:45:00的发言:
$ x# ?/ C E5 E* \$ S ~

巧克力大厦美式西餐吧。七分的牛排就可以啦。

0 e) {+ l2 {: V8 R

巧克力大厦美式西餐。吃新西兰小牛五分的牛排就好啦!

8 }6 w5 P, C, T3 j1 }8 \0 j

 


发表于 2009-9-18 16: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09-9-18 2:45:00的发言:

巧克力大厦美式西餐吧。七分的牛排就可以啦。

/ b# T: [* \$ D/ g ' X7 r' ^0 w5 w1 H 您哪天还去广播电台?就那天傍晚好了!
发表于 2009-9-20 07: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9-9-17 22:11:00的发言:
哟,家门口。我家就在铃铛互通对面的小黑虎胡同。。。
& ^" K! | b& B4 Z2 U, A2 D

这个不是你小时候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5 19:17 , Processed in 1.18363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