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1336(001).jpg
我手上有一份1949年解放版的北平大地圖(根據陸潔清發行,邵崇越編著原圖復製圖)
您的繁体字儿真漂亮!字儿和事都是老的最地道! 您说您没在胡同里听见多少北京话 正常 其实我们也听不到 胡同里现在十有八九是外省人 除了房子是北京的 一剩下真真儿的就是一时空错乱的感觉 您要听北京话 等下回您再回北平往4环5环开外找找 相信会比城里更“北平”的
举报
我的五爷爷,也是49年去的台湾,住在台北北投民族路,几年前已过世。我只见过他年轻时的照片。
自从对老北京的文化发生了兴趣,时常就能想起五爷爷,也曾经想过那些漂泊在外的老北京人,听不到乡音是多么的痛苦,我真想有那么一天,能够去慰问他们,用老北京话给他们朗读老北京的故事。
给您个网址吧,虽然没有东绦胡同里的图像,但是可以在北锣鼓巷里逛逛。
http://bj.city8.com/panosearch-pid688243_SXHN-ptz83_10_90-ctps-sn_city8.html
要说北京话,还是60年代那会儿,北京各处的搬运社里那帮板儿爷说的地道。尤其是40岁左右的,洪钟大嗓儿嘎嘣脆,那一口京腔儿听得让人特别的过瘾、舒坦。真是听到心里去了。
现今您再看看,板儿爷不是河南帮就是安徽帮、再就是山东帮,全是“收破烂儿”帮。
现在说相声儿的人,有不少天津人,那京腔儿能听出岔儿来。
六几年那会儿甭听相声儿,您到天桥去,听听耍把式的、撂跤的(宝三儿的徒弟们)的逗捧哏,能把您笑死喽。那叫一个能说。要不怎么说:“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呢。话说回来,他要是老闷着练,一天下来得累死不说,怎么招得来观众看哪?全仗嘴上那点儿功夫了。
现在笼统说的北京人大概可分为“北京人”、“中国人”、“世界人”三种。要跟老北京接触,聊聊老北京话,我觉得还得到胡同里找至少两三代以上在城里生活的老北京,最好找有一些文化基础的,的确是一种很美的事,很享受。
至于“得了,得了吧。”说的是在两人以上对话时,觉得对方的话说的有误,甚至有点重复啰嗦时说的话,一般就说“得了,得了吧”,往往打断对方的话(一般是熟人,不能对生人这么说),甚至接着说“我早就知道啦”,或“其实是......"。而“拉倒”,并不是太典型的北京话,说的是,此事到此为止,前面说得都不算了,了结了。现在东北人倒常说“拉倒吧你”,这是彼此略带开玩笑的语气说的话,意思是“别逗了”——拉倒吧你。但这不是北京话。还要跟您说,相声里,小品里、甚至老外学的只言片语里,往往不是真正的北京话,至少只是北京话里很土、很痞的话,不能一概以为这就是北京话,那就把北京话给糟践了。
挺有意思的。
难得以上诸公一片赤诚之心。
那位台湾的朋友下次来,我带你遛遛。给我在坛子里发短信就行。
深表理解。你的思乡之情。老北京的话很有味道。现在北京改革开放后。大批外地全国各地的人都蜂拥而至。到北京来发展。所以。我们真正的北京人。现在上点年纪的人。出门少。就难免出现尴尬情况。出门要问外地人路。北京发展太快了。自己家门口不认识很正常。你说的那些老话京味。还是有的。不过年轻的新90后们说话多少有些变化。那就是新时代的名词多了。您感兴趣的话。可关注下北京个书店都有售的(老北京那些事儿)2010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的。全是老北京的老故事。老话。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微信扫描关注我们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3 05:38 , Processed in 1.48726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