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当代十大建筑——算起来应该是第四代了,从今年3月31日起,北京市通过市民和专家投票的方式进行评选,评选活动组委会表示,这一评选“旨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彰显北京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树立北京国际大都市的良好形象,增加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入选名单上看,鸟巢、水立方、国家歌剧院、3号航站楼、改建的前门大街、后海酒吧街均在候选之列——尽管当代十大建筑的揭晓要在国庆前夕,但中国建筑在国际上引起的关注以及震动已经举世注目,无论是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2007世界十大建筑奇迹,还是英国《泰晤士报》评出的全球在建的10个最大最重要工程,鸟巢等中国建筑均跃然上榜,当仁不让。
- z8 l8 \) @9 D: L/ X5 O8 _ . r4 ]9 ?; Y/ f# ~ ~3 v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北京作为首都,曾经评选过三次“十大建筑”。 $ q. `2 e) @" i1 K
/ k* I# L5 {' ]) }& n) Z* F
第一代“十大建筑”竣工于1959年。当时,新中国经历抗美援朝,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已初具规模,但依然处于西方国家的封锁之下,北京作为首都连象样的火车站都没有,全国人大、政协开会没有固定场所。1958年,北戴河会议,中央确定兴建十大建筑,工程由周恩来总理负责,周总理提出“古今中外,皆为我用”的原则——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北京站、农展馆、民族文化宫、工人体育场、民族饭店、华侨大厦、钓鱼台国宾馆,从设计到竣工,历时十个月全部完成,尽管风格各有差异,但都是巍峨壮丽朝气蓬勃的气质,代表了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审美情趣以及远大抱负。
, n: G- g: `. d8 \! d 9 g7 Y% o6 c8 T* |4 q' i% L, h; R1 y
第二代北京“十大建筑”是1988年评选出来的——北京图书馆新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心、首都国际机场侯机楼(2号航站楼)、北京国际饭店、大观园、长城饭店、中国剧院、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地铁东四十条站。这十大建筑是从23万张市民的投票中选举出来的——据说,长城饭店之所以入选,是因为在中国首次采用了全镜面玻璃作为维护体系,而大观园则是一座新建的中国传统园林,另外新北图、中国剧院等则是现代建筑与中国古典大庑顶的折衷。也许,这就是国门初开的八十年代,人们既渴望国际化,但又希望保持传统。 3 a( u7 [7 _) Z- M$ K0 Q
: T4 F6 b7 } s" v* E( ?6 \
第三代北京“十大建筑”——中央电视塔、奥林匹克中心以及亚运村、北京新世界中心、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首都图书馆新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外语研究与教学出版社办公楼、恒基中心、新东安市场、国际金融大厦。这十大建筑代表了整个九十年代的诉求——兼顾时代感与民族性。 * z, P. _' }; f
( D- r* N% |2 l9 I
(转自陈彤的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