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一条河叫通惠河,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据说是当时的大臣郭守敬主持修建。自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工,至至元三十年(1293年)完工。最早开挖的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全长82千米。其中从瓮山泊至积水潭这一段河道在元代称为高梁河。
7 j- Z. H! H) g2 } x t
( e1 G5 n1 S" r7 k3 ?通惠河开挖后,行船漕运可以到达积水潭,因此积水潭,包括现今的什刹海一带,成为大运河的终点,商船百船聚泊,千帆竟泊,热闹繁华。在元朝中后期,每年最高有二三百万石粮食从南方经通惠河运到大都。这条河道在明朝和清朝一直得到维护,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叶。
, M1 c6 g3 \ M7 [7 K8 s
+ o1 V, ~- ]9 x) B9 S6 ]5 ^而今天我要说的,并不是整个通惠河,而是它其中的一小段,即从积水潭东岸经海子桥、东不压桥胡同、北河胡同、水簸箕胡同,向南顺北河沿大街、南河沿大街流出城的这一段。
- h% \! _* l$ Y6 u* ]
8 k/ o4 N7 j% S( E这条河,在元朝以前,只是一条自然河渠。到元建大都城时,挖通才让这古河道重新增添了活力。
$ Y+ a; K" e$ ]2 ~% u ]% b) X 9 Z! p: ^9 v7 e/ d: y9 O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当时政府在河道上游修建海子闸(后在元贞元年间被改称为澄清闸)和海子桥,还建了布粮桥。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改建海子桥为闸桥合一的单孔石拱桥,并把桥命名为万宁桥。
6 A2 j6 q( e' g/ E( s' G 3 f3 s) @3 R, c, q5 G* T
当时的万宁桥为积水潭的入口,入积水潭的漕船必从桥下经过。因此万宁桥是已消失了的北京漕运的真实记录,在北京漕运和城市水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Z% K% O: P& c4 L
. ]1 K" W3 B& Y0 }4 h' H. E到了元末,因水源不足,外加战乱频频,这河上的行船就渐渐减少。明初,改建大都城为北京城,改元朝的“大内”为“紫禁城”。万宁桥以下向东南流的古河道,被包入皇城以内,从此大运河上北来的船只,再无可能进入北京城中。原来的积水潭也逐渐淤积和缩小,最终形成现在的什刹海。 ) R) a3 A# \+ ?+ [
3 n) m" ]2 D: e0 ^1 ?4 \. t6 a0 E
虽然河不再行船,但却有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御河(玉河)。而且在河上,为了行人方便,先后兴建了八座石板桥和四座石拱桥。到清初,御河上又建了一座五孔石板梁桥,后因水位降低,河床亦随之逐渐变窄,于是将明代所建的八座和清代建的五孔石板梁桥都改建成三孔桥,又新建一座三孔石板梁桥和一座石拱桥——即鞍子桥。 : P3 j' S6 g" Q( A0 z, P
, U- s/ W5 j2 ], }民国七年(1918年)将御河桥和望恩桥桥面改平,栏杆改直,增设灯柱及步道。 5 b* l' A: m( k, `& G, g) p$ W/ P' k% D
. g* X. j3 e: L& ?' S" d. [& M
民国十四年(1925年)开始实施御河南段(城墙水关至御河桥)明渠改暗沟工程。第二年春季,管道敷设完成,到秋季始填平沟壕。 0 u' e% q |, \# h
1 |! K& Y, T3 G/ _3 ^
在暗沟施工中将水关处城墙拆开一豁口,暗沟工程完工后,将城墙豁口建成门洞。一年后,由营造局市政公所将门洞封堵;将位于城根的南江米桥拆除;将位于交民巷的江米桥主体埋于地下;御河桥的南立面与暗沟相接,仍保留桥栏杆、灯柱和步道。
! _. c9 P$ c, ]5 G' U
7 c$ x" P2 F9 [1 Y$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为修建北新桥至太平仓电车轨道,将万宁桥桥面坡度降低,桥上两侧增设步道。 % e1 {+ |1 T' `& ?$ J3 @
/ i! _2 C% T7 P" |0 I$ Y' f# z
民国十七年(1918年)拆除地安门以东皇城城墙时,只拆去御河水关中的铁棂,在城墙位置上及其以北的皇城根路上,扩建北皇城根路,由于东步粮桥在皇城根路以北,在东步粮桥南面建成一座石板涵与水关相接。 8 Q+ e3 u" t8 \$ S" A, c
% ?9 U9 ^3 x6 l* j2 c/ d
民国二十年(1931年)开始实施御河桥至望恩桥御河改暗沟工程。施工中将御河桥上的栏杆、灯柱和步道拆除,其主体被埋于地下,将鞍子桥拆除。第二年管道工程完成,上面修筑土路,将望恩桥南侧的桥栏杆、灯柱和步道拆除。使桥面与其南面土路接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土路上修筑沥青路面,命名南河沿大街。
9 I7 u( B1 ?7 G3 @* d. T- V
; m$ F. A1 c- _2 m0 Z: j新中国建立后,御河上包括望恩桥在内及其以北的3座石拱桥和10座石板梁桥纳入市政设施养护与管理。 ! t) l* d) k+ D1 c y; n* M& a8 }
+ h0 e. j+ D9 [7 ?1950年清挖四海工程中,将东步粮桥以北御河河道稍加清理。同期,借河道断水机会,对上述桥梁进行全面维修。
+ t% l v! `) R( @ ) X6 P4 ^# O8 u9 l/ L
1951年4月,为扩大帽儿胡同养路班院内面积,将万宁桥东面的八字形燕翅墙直墙改成折线形,其做法完全按照原构造砌筑。 " [6 n+ {' ^7 T0 @% c9 R
7 A: l0 E* r+ w6 i8 `3 `/ W& V1953年修建四海排水干线(地安门西至北门仓胡同东口)施工中,将东步粮桥南涵洞及水关拆除。建成一座导虹吸管,以通御河水。 7 V) c. f& P4 k$ N# P- x. s
: c. `; ?) H9 S5 g# H$ T+ y& c; U
1955年,在御河北段(东步粮桥至什刹海东岸)明渠改暗沟工程中,将万宁桥主体埋于地下,将雨儿胡同西口的石板梁桥拆除,将东步粮桥上部构造拆除。 * H) _3 A% S4 `8 d. B6 _( T
: Y3 y5 ]9 V/ v; d* z! h0 T
1956年实施御河排水干线(望恩桥至北皇城根)及御河排水支线工程(北箭亭胡同南口迤西)中,将此段御河上的桥梁全部拆除。 ' A, E1 n+ [ v9 a& }( x1 D
/ `, [1 m% a3 I- p! ~2 J4 ]5 ^# T) R! Z
这就是御河兴衰消失的过程,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算起,到1956年消失,御河寿命为673岁。 " n# Q, p& m* ~+ X+ N# D4 T* h
( p$ G& \+ X4 R" Y" g
43年后的1999年,当时的北京市政府决定修整万宁桥一带的环境。2000年12月20日,万宁桥工程竣工。经过两年多的修整,清除了古河道上的房屋,盖河水泥板及河中填土,修复了古河道两岸的石泊岸和镇水兽。修复后的古桥按照侯仁之老先生的提议,改回原名万宁桥(之前被叫做后门桥)。此时,桥面宽约17米,长约34.6米,桥洞宽约7.2米,高约3.5米。桥的护栏在元代万宁桥旧构件及1955年补缀的青砾石替换购件基础上,新补置了汉白玉栏板和望柱构件。桥外侧的拱券上,砌筑有外伸的立雕石兽头。
8 s- O$ {9 N0 x% z$ I6 ]
( Z6 F! G8 f" ]% a8 t0 a' v( H2008年,北京奥运前后,万宁桥东侧又被重新包裹起来,进行了全面的修缮。现如今以初现当年古河道的雏形。
. S& p& v+ ^( l
4 H9 f8 t& \+ u2 ^# u走在古河道旁,感受几百年前曾有的繁华,我不禁心中一笑。因为望着不远处,灯火通明的什刹海畔,人流攒动,让我感到历史或许又在我们后人的手中再现,只不过,当年的运粮船变成了现如今的小游舟。 $ e" d( ?" T1 v7 p: [2 A5 [
% K8 ?7 j, k& ]+ X! u
[分享]京城御河的兴衰史
' w* t+ ~% F% a E
; }2 K& S7 n' ?6 _. S2 s3 o/ e
(被封的万宁桥一侧施工现场)
+ \* B: Q" g! x6 I$ N; Z ; p* B7 @" c; T8 o, v
[分享]京城御河的兴衰史
& q1 @& d5 k- B/ s/ A/ Z; A7 G! e + Y; z3 g8 W/ q0 {# v! s
(尘封半个世纪的古河道,终见天日)
" t) S; M& ~5 _& q. `) Z; t
& c* z) \, x% G
[分享]京城御河的兴衰史
1 ^* F& ^# s, h! v1 j. Q, ^ ; u. h$ ^, `+ u/ ?
(将被封掉的部分,估计水只引到此为止)
, j! i( u) k) T$ ^# c ' m/ G* @: N6 ?( Y
[分享]京城御河的兴衰史
$ ^3 w+ U! n& W! P - u: R. O; `- @) X5 o9 s
(被截断的另一头,桥上即是平安大街) ) ~0 U y& z* x @' J2 p
P; m( Z7 F7 S0 j
[分享]京城御河的兴衰史
. b' o! F* [/ l # R6 b( ]2 e/ F" \7 N7 Z$ t
(河边一庵堂,从石碑上看出,建于清嘉庆十三年) % Q# g( Y8 r1 Q
0 _. E4 K% ^) n1 O, \6 A*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