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一条河叫通惠河,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据说是当时的大臣郭守敬主持修建。自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工,至至元三十年(1293年)完工。最早开挖的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全长82千米。其中从瓮山泊至积水潭这一段河道在元代称为高梁河。 , U2 J7 b! P& |; R
3 y, |( h& U2 O, {0 Q( _通惠河开挖后,行船漕运可以到达积水潭,因此积水潭,包括现今的什刹海一带,成为大运河的终点,商船百船聚泊,千帆竟泊,热闹繁华。在元朝中后期,每年最高有二三百万石粮食从南方经通惠河运到大都。这条河道在明朝和清朝一直得到维护,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叶。 * S2 W& s3 S0 ~, n3 X% S" l* o
4 t" O6 m: q4 e$ G0 f$ u, s
而今天我要说的,并不是整个通惠河,而是它其中的一小段,即从积水潭东岸经海子桥、东不压桥胡同、北河胡同、水簸箕胡同,向南顺北河沿大街、南河沿大街流出城的这一段。
/ E, d5 C9 w* c }) C$ _ 3 {9 n2 z: Z0 ^' R( I
这条河,在元朝以前,只是一条自然河渠。到元建大都城时,挖通才让这古河道重新增添了活力。
- k% w: P. r( W. [! n# i$ X 7 M- G0 N# ^# d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当时政府在河道上游修建海子闸(后在元贞元年间被改称为澄清闸)和海子桥,还建了布粮桥。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改建海子桥为闸桥合一的单孔石拱桥,并把桥命名为万宁桥。
# \' v) s/ N$ O, Y9 j: Z. v 4 P5 u6 D; A$ L0 X* K( D
当时的万宁桥为积水潭的入口,入积水潭的漕船必从桥下经过。因此万宁桥是已消失了的北京漕运的真实记录,在北京漕运和城市水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u0 P# e% y8 r# P
: `( w5 Y7 r* u) l' ^7 e
到了元末,因水源不足,外加战乱频频,这河上的行船就渐渐减少。明初,改建大都城为北京城,改元朝的“大内”为“紫禁城”。万宁桥以下向东南流的古河道,被包入皇城以内,从此大运河上北来的船只,再无可能进入北京城中。原来的积水潭也逐渐淤积和缩小,最终形成现在的什刹海。 ) ?3 |) u' j6 Q# F3 W; y- a) h
. F9 K; k( \1 t2 h% b9 y V' E: ~+ W虽然河不再行船,但却有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御河(玉河)。而且在河上,为了行人方便,先后兴建了八座石板桥和四座石拱桥。到清初,御河上又建了一座五孔石板梁桥,后因水位降低,河床亦随之逐渐变窄,于是将明代所建的八座和清代建的五孔石板梁桥都改建成三孔桥,又新建一座三孔石板梁桥和一座石拱桥——即鞍子桥。 # Q N) l C4 n; k
! R: |$ C/ v, M" |民国七年(1918年)将御河桥和望恩桥桥面改平,栏杆改直,增设灯柱及步道。 ' N( g% j8 X* W. _6 }% f( l$ @! N3 g
0 Y$ N. P; _/ D3 c& N民国十四年(1925年)开始实施御河南段(城墙水关至御河桥)明渠改暗沟工程。第二年春季,管道敷设完成,到秋季始填平沟壕。 6 I6 ~+ g* T3 I) {5 C& y2 M1 l I
2 f9 ~: x6 I1 h- L在暗沟施工中将水关处城墙拆开一豁口,暗沟工程完工后,将城墙豁口建成门洞。一年后,由营造局市政公所将门洞封堵;将位于城根的南江米桥拆除;将位于交民巷的江米桥主体埋于地下;御河桥的南立面与暗沟相接,仍保留桥栏杆、灯柱和步道。
3 b. d5 [: O) f5 u% L
) K+ i) V% w9 n6 @$ o* O0 h民国十五年(1926年)为修建北新桥至太平仓电车轨道,将万宁桥桥面坡度降低,桥上两侧增设步道。 & m1 @$ l& |* C
" Q) b9 p |6 t& g7 l8 ^( f
民国十七年(1918年)拆除地安门以东皇城城墙时,只拆去御河水关中的铁棂,在城墙位置上及其以北的皇城根路上,扩建北皇城根路,由于东步粮桥在皇城根路以北,在东步粮桥南面建成一座石板涵与水关相接。 6 d' S* i3 O g) \4 P
: X) x- T' O5 G9 C6 A0 o% w0 u2 a
民国二十年(1931年)开始实施御河桥至望恩桥御河改暗沟工程。施工中将御河桥上的栏杆、灯柱和步道拆除,其主体被埋于地下,将鞍子桥拆除。第二年管道工程完成,上面修筑土路,将望恩桥南侧的桥栏杆、灯柱和步道拆除。使桥面与其南面土路接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土路上修筑沥青路面,命名南河沿大街。 7 J+ J) i8 @" M4 Y% W
; m! } i) D* X- _新中国建立后,御河上包括望恩桥在内及其以北的3座石拱桥和10座石板梁桥纳入市政设施养护与管理。
3 d4 r. j$ l: s8 l+ C % y4 b: w0 e$ y
1950年清挖四海工程中,将东步粮桥以北御河河道稍加清理。同期,借河道断水机会,对上述桥梁进行全面维修。 % x5 k6 F5 |3 h/ J' P9 H
+ q1 }- k9 b0 H( H' H( {# U' P1951年4月,为扩大帽儿胡同养路班院内面积,将万宁桥东面的八字形燕翅墙直墙改成折线形,其做法完全按照原构造砌筑。 6 |, I5 v1 R8 X
- x7 R8 c2 U( u: d1953年修建四海排水干线(地安门西至北门仓胡同东口)施工中,将东步粮桥南涵洞及水关拆除。建成一座导虹吸管,以通御河水。
: r+ L. K( f/ f. V
N; T0 l8 p8 G1955年,在御河北段(东步粮桥至什刹海东岸)明渠改暗沟工程中,将万宁桥主体埋于地下,将雨儿胡同西口的石板梁桥拆除,将东步粮桥上部构造拆除。 / W6 W, d* k/ b; ~! \0 D
3 K' y: J, n3 l, u( `7 y) O9 c
1956年实施御河排水干线(望恩桥至北皇城根)及御河排水支线工程(北箭亭胡同南口迤西)中,将此段御河上的桥梁全部拆除。
8 X1 O; M5 h1 I5 u . O( |0 y5 y5 i1 T0 L
这就是御河兴衰消失的过程,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算起,到1956年消失,御河寿命为673岁。
& G/ w* t+ e+ M1 k ' x$ u- ]1 O6 m$ z0 T# P/ s% R! J0 S, L
43年后的1999年,当时的北京市政府决定修整万宁桥一带的环境。2000年12月20日,万宁桥工程竣工。经过两年多的修整,清除了古河道上的房屋,盖河水泥板及河中填土,修复了古河道两岸的石泊岸和镇水兽。修复后的古桥按照侯仁之老先生的提议,改回原名万宁桥(之前被叫做后门桥)。此时,桥面宽约17米,长约34.6米,桥洞宽约7.2米,高约3.5米。桥的护栏在元代万宁桥旧构件及1955年补缀的青砾石替换购件基础上,新补置了汉白玉栏板和望柱构件。桥外侧的拱券上,砌筑有外伸的立雕石兽头。
2 ?' W5 F. Z9 I _0 a) J1 Y ( x9 e" N2 D+ C3 k0 h7 k1 A
2008年,北京奥运前后,万宁桥东侧又被重新包裹起来,进行了全面的修缮。现如今以初现当年古河道的雏形。 ' |! Z8 f+ U9 X; f n2 X T0 t2 G
5 W$ Z0 o' X! s; a; j走在古河道旁,感受几百年前曾有的繁华,我不禁心中一笑。因为望着不远处,灯火通明的什刹海畔,人流攒动,让我感到历史或许又在我们后人的手中再现,只不过,当年的运粮船变成了现如今的小游舟。 : K. u; a) y5 q Y
$ @ Y3 v B1 ?
[分享]京城御河的兴衰史
" y9 L5 O; x7 R5 p" M
( h( G: |1 I# n9 _
(被封的万宁桥一侧施工现场) 6 S3 d4 b& A# I, I* K* s9 _# V
* c2 @1 e8 i/ `5 m: {2 b
[分享]京城御河的兴衰史
+ T% V1 Y B2 {2 W& S
, \7 |0 b2 Q6 R(尘封半个世纪的古河道,终见天日) 7 A6 h, b2 H( d
7 }: y [& x9 U1 r; j
[分享]京城御河的兴衰史
: l/ ?% @$ l; p' E+ B. m; i Y
' q8 x; K/ _; w1 b; z# H(将被封掉的部分,估计水只引到此为止)
( V+ Q0 M& J' e* v5 P- ` # B. V: p# l4 y0 L5 B: ~& F
[分享]京城御河的兴衰史
# O) [7 a: a5 z# ^7 J, }9 M
5 _! `! P1 y7 e
(被截断的另一头,桥上即是平安大街)
/ I' q. T7 U* n) w& v6 M
. M, [ N3 O5 X5 g- }7 h1 w
[分享]京城御河的兴衰史
+ }' D, F; S1 [% ^& Y9 k: y # b) ? V2 u. M% _( q4 N- O! I5 s/ S
(河边一庵堂,从石碑上看出,建于清嘉庆十三年) * W2 r8 E# k8 s+ T
' B8 n! d/ A; w& u7 W3 t; A%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