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f# h& y- k- q' E# b) V" ? A; U 上小学四年级时(1960-1961年)参加了锦什坊街少年之家的“射击”班(气枪),记得那时候可能是缺资金,我们用的“子弹”是用小钉子上绑点线绳。就是用铅弹,靶子是一个大纸盒里面放的棉花做的,子弹打上后不变形,还可以继续用。我们非常羡慕另一个射击班是小口径枪班,人家打的是真“子弹”,有弹头,有弹壳。记得每人还有“一只袖子,半个身子的棉袄”我们辅导员说:小口径枪后座力大,那是护肩。
& f3 V- n$ Q" a7 u2 g6 H; ]! e 后来家长怕出危险不让参加了,五年级就转到了“报务班”,辅导员姓沙。那时我在丁字街小学读书,放学后就到那里去。沙辅导员要求我们不管在什么地方看到数字就立即转换成电报码,短码、长码、拉丁码,滴答滴答滴滴答,抄报、发报。现在回想起还津津有味。上中学后家长就不让去了。记得少年之家还有“航模班”、“舰模班”,做出的飞机飞上了天,造出的军舰下了水,我还真挺羡慕他们的。有40多年没去那里了,不知道那个大院还在不在。好像大院里有一棵挺高大的桑葚树。
6 l; Z: W! |8 l! C1 z7 k( g% c5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