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老猪871

请看门墩在央视网站的访谈[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9-16 2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来:皖南民居系列。

4 c3 X) o, V)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9-16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9-16 2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9-16 2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里来了陌生人。

: @0 ?; x3 Q- G' e9 s



发表于 2009-9-16 2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11,13好,回头跟墩姐要个纸本
发表于 2009-9-16 2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s) [, ~; N+ Q# \$ K$ ]1 z

当我又一次走在胡同的老砖墙边(图14),仿佛和曾生活在这儿的人们悠悠地对话,百年之前的建筑无处不闪现着传统艺术的光芒,展示着古典建筑之美、蕴含着人文精神的寄托,精致得让人啧啧称赞,让人能够一天一天的留恋其中,而岁月的沧桑留下的痕迹、细节不仅没有磨灭曾经的精彩,反倒展现出一种更加独特的韵味……。


发表于 2009-9-16 2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收看,多提宝贵意见!

' }* ~! L0 \/ `6 J/ u

下面是在视频下半集里面介绍的河北的蔚县的部分照片,敬请浏览。

# q) Z W- B& n% V" N' z3 E

 






发表于 2009-9-16 2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9-16 2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zb8230092在2009-8-26 14:06:00的发言:
' V' w1 b4 G5 U3 K. o: u

http://202.108.39.31:8888/sydjt/wangying01.flv

( q$ t; u" D6 V4 W7 ^8 Q

http://202.108.39.31:8888/sydjt/wangying02.flv

/ r( M& F: b# A

好像是这两个地址,正在下,速度不太快

; R, L$ Z- |& F- |4 o5 H

用迅雷下,满速.

发表于 2009-9-16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M' b) @4 Y e; m1 Z; ]( j( |

    灰色的民居包围着金碧辉煌的皇家宫阙奠定了北京内城的基调,那曾经穿梭于灰瓦屋面下的云云众生早已无踪可觅,唯有那瓦垄中的小草依然我行我素地随风摇曳(图12),应和着空中盘旋回还的鸽群(图13),仿佛把我带到了《鸿雪因缘图记》描写的意境当中:“忽邻家放鸽,盘旋起舞,而风韵尾铃,清扬殊声,……”那嗡嗡的鸽哨使我恍若隔世,几百年来,世事变换,胡同的色彩由浓郁变得淡薄而柔和,不管城市的变迁有多么的迅速,只有这鸽子还会一直飞翔在北京的上空吧?!



发表于 2009-9-16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_! }) M7 W! z! `9 h. t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通邮起,老北京的门楼上就有了投信口,有很简易的就把木门扣了个细口,有讲究些的,就安装个铸铁信口,可能有的住户还是个洋派,投信口上居然铸造着英文“Letters”字样(图09。洋派的、老派的北京人都很习惯地穿梭在这大门内外,慢慢的就没有人再去区分这些差异,那投信口和门钹也一起慢慢锈蚀,让你也分不清哪个更古老,哪个更中国!fficeffice" />


发表于 2009-9-16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y/ n7 b7 Y* R) Q! m# K

    现在四合院逐渐在减少,就在拆迁的废墟中你依然能找到她的美丽:抬头仰望漏了天的木屋架(图10),看那大木榫卯是多么的周正和结实,比例是那么的协调,穿插是那么的优美。柁、檩、瓜柱均见方上线,始建时绝非一般百姓人家,这种红松木做屋架的房子,一进院子就会香味扑鼻。就是梁头木雕也精致非常(图11),我透过石榴树的叶子清晰地看见了它,就像你们现在看到它一样!凝视这些胡同建筑细节,想到即将就要消失,真是心有不忍。其实老房子虽然外观很破旧了,但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是木构架承重,墙和屋面只是维护结构,木结构还很结实,把这些老旧的墙体和屋面翻修了,老胡同依然可以焕发出新的气象!



发表于 2009-9-16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 S! w5 W. c/ @' Y& G

  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追求富裕,自强不息,这种理想和品德体现在建筑雕饰上就是老北京人常说的“言必有意,意必吉祥”。比如主院厢房戗檐上就有“梅花群鹿(禄)”(图06)、“三羊(阳)开泰”图案(图07)。梅花寓意主人的高洁品格,象春天一样前程似锦;鹿,为纯善之兽,并且与俸禄的“禄”同音,描绘群鹿的称为“百禄”。三阳为春天的开始,《易经》中说“正月为泰卦,三阳生其下,取其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享受之象。”意天地之气,顺通祥和,万象更新,有吉运。



发表于 2009-9-16 2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v( D1 Q( N5 Q& u; B

    正在纳闷这样的门楼为什么没有门墩的时候,一位大爷从院里出来,指着几辆旧自行车说:“不就在后面嘛。”转眼看去,果然在一堆蜂窝煤的旁边幽幽地立着一对箱形门墩,待我费劲地推开自行车后,不禁惊呆了:自拍摄门墩以来,像这样精美的门墩还是第一次见到,后来回去详查资料,和我的预感一样,确实是箱形门墩的极品(图02-1):石材圆润细腻,松枝和小狮子栩栩如生,与众不同的竟是圆雕,转角处皆是雕饰,浑然一体,看去惟觉清新,不见流俗(图02-2)。细究起来才知道这黄米胡同中的半亩园曾经是老北京很有名气的宅邸花园,为清初著名戏剧家和造园家李渔所设计建造。清道光年间的河道总督麟庆曾经购买扩建并在他的著书《鸿雪因缘图记》中有非常详细的描绘。



发表于 2009-9-16 2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V; O/ ]3 a3 o* \( v

  门墩的式样、规格不仅是旧时官阶等级的标志,和传统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我在宋庆龄故居拍摄到的一种九狮墩(图03),就有着一段小故事。《唐书·孝友传》中记载:“张公艺九世同居,隋、唐皆旌表其门。上幸其他,问所以能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上喜之,赐予锦帛。“后人由此受到启发,在门墩上也巧妙地刻上九只狮子,(两个门墩上各蹲着一雄一雌大狮子,前面各有三只和四只小狮子),象征世代富贵。


发表于 2009-9-16 22: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7 ]& I) m4 u, c+ m0 w6 E: n

    我常常逛进四合院中和住户攀谈,了解院子的历史,他们会热心地为我指点、解说,还借凳子供我爬高拍摄砖雕。说到砖雕,这可是黄米胡同的精华,现已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 r+ v$ G, g8 v. e6 j

砖雕主要集中在大门和正房、厢房山墙的戗檐和博风板上,进出容易看见,是展示主人地位和品格的主要装饰。黄米胡同9号院如意大门雕的是麒麟(可惜头部掉落)(图04),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因此历代帝王视“麟现”为国家“嘉瑞祯祥”的象征。把麒麟装饰在砖雕上,是皇帝对封疆大吏的特殊恩赐,可见半亩园原来主人的非凡地位。

9 `. D7 P3 F* [; G# g

    第一进院过厅戗檐上雕有“封(蜂窝)侯(猴子)”的图案(图05),其中松针、松塔,象征着多子多孙,万代常青之意。住在房内的大姐看到我拍的可爱活泼的猴子砖雕,惊讶得不得了,说住了也有几十年了,从没有注意到自家戗檐上的砖雕会如此鲜活还那么有讲儿。



发表于 2009-9-16 17: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感谢老朱发了这个帖子,我今天才知道,很抱歉回帖子晚了这么些天,愧对大家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 m ?* K! x6 i

我自己没好意思宣传的原因是:我这点薄底子不够大家的零头,不敢在前辈面前露面,嘿嘿,编辑写的什么“家”更是让我汗颜和惶恐,于是我就决定闷儿着吧,呵呵,没想到老猪给贴出来了,谢谢大家观看,希望多提宝贵意见,比如:是不是该减肥啦?哈哈!

+ y/ @ M1 e, W

 

发表于 2009-9-16 18: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至善在2009-8-26 13:22:00的发言:
我们的门墩儿前辈说话慢条斯理从容不迫,主持人的谈吐反倒显得急促忙乱。
; \5 K/ w" l% z* N m9 S$ c

嘿嘿!慢条斯理是因为我以为不让拿稿子,所以就蒙着讲,讲到哪里算哪里,不慢着点儿,想不起来哈,呵呵!事先和主持人交流仓促,她没见过片子,所以有点不熟悉。主持人其实是编辑,不是专业主持。

发表于 2009-9-16 18: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8-26 12:51:00的发言:
, z2 u2 \* s0 H

网速慢,边看边做几张截屏:

( j4 ~3 N2 N3 h3 R, @


 

$ b r* X; B9 ]

谢谢心一的截图,看我手舞足蹈的样子,呵呵!开始可紧张了,主持人说就是聊天,我心实诚,还真放松了,居然学天鹅叫呢,哈哈,自己看着都好笑!

发表于 2009-9-16 18: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城根儿在2009-8-26 13:44:00的发言:
先看了,墩是出色的,敬业的。
' d' A& s# ?5 v0 y. g

是个机会而已,我拍胡同还是太少了,惭愧,谢谢城根儿老师鼓励!

发表于 2009-9-16 1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09-8-26 20:52:00的发言:
6 @4 O' G% r; w7 U

看了,墩姐这叫胸中有货,自不愁。说话显得沉稳、专业,主持人可能没好好做功课,哈哈。

" v: m! _6 q. t* g( Z

我的功课做得也不好,呵呵,准备时间短。只是因为事先写过一篇关于胡同的细节之美的文章,发表在《瞬》这本时尚杂志上,所以讲的时候基本是按照文章的意思来的,外地民居的解说都是现场发挥的,呵呵,还说错了一些,很不好意思。

发表于 2009-9-16 1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帝京子民zb8230092嘟啊嘟嘟影儿、析津志、京北易的关注和支持!
发表于 2009-9-16 18: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02020022在2009-8-27 8:47:00的发言:
; T0 \9 [- S ^8 n

老北京网有人才。

; Z# }; U; \" f

谢谢中方老师鼓励,您拍的胡同是我学习的榜样!

发表于 2009-9-16 18: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南城居民在2009-8-27 14:16:00的发言:
看后很受启发,受益匪浅。谢谢!
) M# l# n2 Q& V

我的这些小感受如果能让大家产生共鸣,有所收益,是我最快乐的事情了,但是片子和大家还有差距,也不勤奋,这点要像南城老师学习,您的胡同片才真地道呢。

发表于 2009-9-16 1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9-8-28 12:44:00的发言:
观察能力很强。有条理。
7 i8 I N8 M; r6 c( R

谢谢老鸵鸟老师鼓励!约着一起拍哈,我老想看看您用大画幅拍胡同的效果呢。

发表于 2009-9-16 18: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让大家看到静态的图片,我把在视频里面引用的照片贴在这里,同时我也想把最近总结过去拍的照片的一些感受写成的《胡同细节之美》和大家分享。(这篇文章是把以前写的黄米胡同和大吉片的文字柔在一起写的,看过以前文章的网友就可以不必看了,呵呵。)

# _& M8 v* Q; O2 l- e1 f; k

 

! H+ ?8 u5 c( Y0 n0 G# t" ?

探求胡同细节之美

* n6 \- ^! x7 L9 k( h g: a: x

 

% p8 E# Y% n/ W: T, r X

一直对老北京和胡同有说不清的好感,我时常在胡同里晃来晃去,在一条条小巷中穿梭,看古旧的门虚掩着,窥视的目光却被影壁隔断。心里一直放不下的是藏在胡同院墙里的那些精彩和那些平实 。几乎每一个院门中都有生动的画面、精致的雕刻、鲜活的植物。所触摸到的一砖一瓦都讲述着几百年的历史,蕴含着悠远的文化。最重要的是美得让人不忍心想到即将慢慢消失的胡同建筑……。

- s1 `6 I' l1 u/ B

    我习惯性地爱注意细节,建筑的细节、生活的细节,都能打动我,吸引我。每每拍摄胡同回来,最先整理的也是那些反映细部的照片。就是工作中做建筑设计也爱从一个建筑局部开始构思,从小到大改不了的毛病,呵呵,这也许是另一种优势:能把一些平常人忽略的东西、从这些看似杂乱的胡同中、院落中摄入我的镜头,细细咀嚼了,慢慢呈现给大家,“一斑”已经如此,更何况那“豹”呢!

5 x) p" U+ t" h' a6 n S

    我最喜欢门墩、门钹之类的小构件,一个是因为在胡同的门楼上,容易拍到,并且各式各样,雕刻内容丰富,寓意吉祥,拍摄它们给我带来无穷乐趣。记得一开始拍胡同时就无意中经过黄米胡同,在路口能隐约望见二层小楼,颇觉新奇,就拐进去一探究竟,走到胡同尽头右拐弯,豁然开阔,一处如意大门,左右有八字影壁,门口写着“旧宅院”的标牌,正是黄米胡同9号。细观察可以看出,门楼原来是广亮大门,规格很高,后来改造成现在的如意大门的式样(图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4 06:48 , Processed in 1.179019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