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西水车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1》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2-5 1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pd在2009-12-5 9:43:00的发言:
4 W6 p/ S8 b* b

先说说“鲅鱼饺子”的作法:

* u/ m5 a9 m8 d0 c {

把鲅鱼去皮去刺后,剁烂,注意鱼身侧面发红的血条要去掉,免得发腥;

/ V1 ?# P* E9 b- t

按3:7的比例,把肥一点得猪肉和鲅鱼馅和在一起,放料酒、葱姜末、少许盐,煨上一两个小时;

) m+ O. } I, T( V# h* x5 x

把蒜薹切碎,和煨好的肉馅和在一起就行了;

% r2 p+ M; l9 V$ T) F2 T

注意:煨肉时盐不要放多,否则肉会发老;不要放香油、橄榄油之类的东西,那样会没有鱼的鲜味了。

$ J; U2 a# Z! Z9 \7 X; D9 }: i+ C

是那种圆的蒜苔吗,我还没用蒜苔做过饺子,很想做鲅鱼馅饺子,今天得您真传,我得试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12-5 1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tongying在2009-12-5 11:19:00的发言:
$ U1 S8 `! b. Y

是那种圆的蒜苔吗,我还没用蒜苔做过饺子,很想做鲅鱼馅饺子,今天得您真传,我得试试

' T7 V; M* b$ ~. [

北京叫"蒜苗",就是挺细挺长的那种。

发表于 2009-12-5 14: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六铺炕黄寺在2009-12-4 20:55:00的发言:
( _( K+ |$ ~: C$ w4 f5 x

      走过的地名你记得还真清楚。我记得我们在四川沱江还开了个沱江会议。解决长征中队里出现的一些问题,现在想起来还真有意思。一路上我们请老红军讲故事、参观刘文采庄园、祭扫邱少云烈士墓(在铜梁)、参观白宫馆、渣滓洞、红岩村。我们还翻过了娄山关,娄山关的景致真是太壮观了,确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我们有个同学还作了一首小诗。原来我一直保存着,可惜后来老搬家找不着了。一路上走过田间地头还给当地老百姓唱革命歌曲、读毛主席语录。向他们发毛主席相片和毛主席语录小卡片。沱江会议后我们还搞了一次夜行军,一天走了120里路。我穿了一双新球鞋,脚上打起了好几个水泡。当时是冬天我们背着被子、大衣还有两书包宣传品每天不停的走,只有晚上到接待站休息第二天接着走,现在想起来真有毅力。我们徒步走了二十多天走了2500多里路,受到了很大锻炼,确实是受益非浅。

6 r9 |4 [& U9 I7 L. f) P7 a$ D' G4 W

真的,我们还是很‘革命’的,真把自己当成宣传队、播种机了。沿途的自然景色是挺好的,青山绿水的,那时候无暇顾及了。那一带老革命、红军很多,陈毅、刘伯承、聂荣臻、邓小平、邱少云、黄继光....。我现在总在想,我们当年翻过歌乐山,发现下面就是白公馆、渣滓洞的情况,和《红岩》描写的当年几位青年学生,假期到重庆游玩,误闯这块军事禁地,也被关押在渣滓洞的事情,应该是同一条线路。我记得在刚刚进入贵州一个小城镇时,好像叫什么坎,吃到了多日不见的面食,我好像吃了八个馒头,真香呀!这些照片我要好好珍藏,讲给我的孙子听听,因为儿子辈对此不屑一顾了,还说我们太‘傻’,别人游山玩水,我们却在走。

发表于 2009-12-5 1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趣闻趣事-9

) M! [$ U) u, z% {' \+ Q2 q

     我看924-3346-3挺孤独的,总是一个人在讲,我也凑凑热闹,先声明我不太会讲故事。

5 L* E" g4 \/ w6 |

     1968年末,我们分配到长春133厂,那时候分配来的都是大中专毕业生,有北航、西工大、大连工学院,还有上海、青岛、沈阳、哈尔滨航校的,总共200多位。今天说的是发生在青岛航校一位陈姓同学身上的事情。刚参加工作好容易到了礼拜天,大家纷纷进城购物、解馋,这时有位师傅托陈同学买一瓶‘净月潭牌’白酒,我先解释一下,因为长春有一个风景名胜叫‘净月潭’,所以当地酒厂就以此名作为商标了。我们那时候刚毕业,人生地不熟也不喝酒,小生牤子一个,哪里记得清楚名字呐。陈同学到了市里,找到商店酒类柜台,问售货员“我买瓶月净潭酒!”看看这一张口就把名字搞反了,‘净月’说成了‘月净’,再加上他浓重的山东口音。“什么月经(净)酒??”售货员一脸惘然,然后告诉他“月经酒应该到药店去买呀!”结果陈同学跑了几家药店也没有找到这种酒,回来跟师傅一说,大家乐翻了天,有的乐的直捂肚子在地上打转。这个笑话使大家穷欢乐了好久。

发表于 2009-12-5 16: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航校同学的纪律性很强,有时也搞点恶作剧。我记得当时早晨起床,班主任是要查房的。我们班当时的班主任是崔晋荣,工作认真,很认真。人家小时候就出过国,代表少先队员到朝鲜慰问志愿军。长大了工作能不认真吗?可能是她太和蔼了,对我们太好了,我们就想和她开个玩笑。当时,我们住在33楼1层。那天,我们把宿舍门从里面插好,床上把被子铺好,里面塞个枕头,和真人躺在里面一样。然后,我们一个个从窗口跳了出来,跑到操场,一二一二的认真做起操来。不一会儿,我们看到崔老师气冲冲,红着脸跑到操场,瞪着我们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们知道,这一回真把她气得够呛。没办法,我们一个个只能朝着她傻笑。现在看来,我们做得有点过,太对不起崔老师了,没办法,当时我们太年轻了。看到912校友聚会时的相片,崔老师的身体还是那么健康,相貌还是那么慈祥,我的心里真是太欣慰了。我要说,崔老师,当年太对不起了。现在,我要代表几个调皮的也是您爱护学生,祝您永远年轻,您也永远是我们的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09-12-5 17: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马尾沟在2009-12-5 16:54:00的发言:
航校同学的纪律性很强,有时也搞点恶作剧。我记得当时早晨起床,班主任是要查房的。我们班当时的班主任是崔晋荣,工作认真,很认真。人家小时候就出过国,代表少先队员到朝鲜慰问志愿军。长大了工作能不认真吗?可能是她太和蔼了,对我们太好了,我们就想和她开个玩笑。当时,我们住在33楼1层。那天,我们把宿舍门从里面插好,床上把被子铺好,里面塞个枕头,和真人躺在里面一样。然后,我们一个个从窗口跳了出来,跑到操场,一二一二的认真做起操来。不一会儿,我们看到崔老师气冲冲,红着脸跑到操场,瞪着我们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们知道,这一回真把她气得够呛。没办法,我们一个个只能朝着她傻笑。现在看来,我们做得有点过,太对不起崔老师了,没办法,当时我们太年轻了。看到912校友聚会时的相片,崔老师的身体还是那么健康,相貌还是那么慈祥,我的心里真是太欣慰了。我要说,崔老师,当年太对不起了。现在,我要代表几个调皮的也是您爱护学生,祝您永远年轻,您也永远是我们的老师。
" ~% z0 O* a6 X& @

人老眼花,希望发大字,便于阅读,5号即可,省得再放大你的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5 17: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说改就改,雷厉风行,航校的作风。
发表于 2009-12-5 18: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09-12-5 17:23:00的发言:
& W3 n N, n# x. X# `' \

人老眼花,希望发大字,便于阅读,5号即可,省得再放大你的字。

5 P, n# [ Q- a; J* x3 E

已经放大了,还改了颜色,但我是操作了好几遍才完成的,中间还差一点儿丢了。我不像你,天天鼓捣电脑。我从10月3日开始,半个月玩一回儿,没学会又忘了。你就手下留情吧。

发表于 2009-12-5 1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三年以前毕业的同学都到哪儿去了?这网上为什么一个也看不到?想想和网上的这些同学相比,,年龄上也就差个4—5岁,可是他们多少活跃,还是充满了活力。我们的人那?
发表于 2009-12-5 1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69年航校最后一批学生毕业了,100多号学生分配到北京XX厂,虽说文革中,我们没有系统的完成学业,但同学们自强不息,很多同学努力争取得到了各种继续上学的机会,没能出去学习的同学边工作边刻苦自学,逐渐胜任了厂里的工作。正像我们初到厂时一位总工说的:"十五年后,XX(厂)将是航校的天下,希望在你们身上"。数年后,厂里各级领导岗位上都可见到航校人的身影。

发表于 2009-12-5 2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过客shu在2009-12-5 15:38:00的发言:
{) C% i' R! X# `- d! G

趣闻趣事-9

. p# Q* i/ r+ v% o( G% q

     我看924-3346-3挺孤独的,总是一个人在讲,我也凑凑热闹,先声明我不太会讲故事。   

$ i: m1 c* x% `! l

谢谢你!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趣闻趣事讲下去。现在近四十人发帖,平均每人每月写两篇,一个月下来就是80篇,一年就是千篇了。每篇若平均300字,那得了嘛?那是30万字呀。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一位名人的文选才不足27万字。30万字装订起来可是要400多页呀,很可观的了。

1 M0 d4 ^; f5 u3 r/ x& `

其实,同影、马尾沟、都燕写的完全可作为趣闻趣事嘛。

发表于 2009-12-5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duyan在2009-12-5 18:59:00的发言:
* `0 {+ ]2 [4 y

   69年航校最后一批学生毕业了,100多号学生分配到北京XX厂,虽说文革中,我们没有系统的完成学业,但同学们自强不息,很多同学努力争取得到了各种继续上学的机会,没能出去学习的同学边工作边刻苦自学,逐渐胜任了厂里的工作。正像我们初到厂时一位总工说的:"十五年后,XX(厂)将是航校的天下,希望在你们身上"。数年后,厂里各个领导岗位上都可见到航校人的身影。

8 {- U1 a) P3 W( I! R8 K

不记得是哪位老师讲课时说过这样一个理念,他说:我们中专的学习不可能学的很深,但一定要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学的能力,我想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为我们后面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我们能够适应社会需要。

发表于 2009-12-5 2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一个鲜为人知的山东古迹

                                                  德 州 苏 禄 王 坟 ; a- F! d; F4 L* T0 a" x0 V8 [3 [

  公元10世纪,我国唐末宋初之际,菲律宾的苏禄群岛上出现了一个苏禄国。到我国明朝初年,苏禄国同时有三个国王,即东王、西王和峒王,其中势力最强大的是东王。由于明三宝太监郑和曾率强大的船队下西洋,并向他们馈赠了为数不菲的中国特产,从而使三位国王对中国产生了无限向往之情。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以东王为首的苏禄三王经过长期酝酿和周密准备以后,率领由王妃、王子及随行人员340多人组成的大型友好使团,携带着珍珠、宝石、玳瑁等礼品漂洋过海,长途跋涉,终于在农历八月初一到达明王朝的新都--北京。东王一行不仅受到明成祖朱棣的亲切接见和热情款待,并且在明王朝鸿胪寺(相当于今外交部)官员的陪同下参观游览了正在大兴土木的北京城,方圆数十公里的巍峨城垣,无数高耸的敌楼和金碧辉煌的新皇宫使他们一路赞叹不已。再加上农历八月正是北京秋高气爽、景色宜人的季节,西山红叶,海子碧波,点染了无限风光,令他们留连忘返。也许是天公不作美,20多天后突然北方冷空气南下,长期生活在赤道地区的苏禄人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风寒,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北京,带着明成祖馈赠的丝织品、玉带和金银饰物等珍贵礼品顺京杭大运河南下,准备从长江口下海乘船回国。当苏禄客人的船队将到今河北安陵时,寒潮又一次袭来,天气突然恶化,彤云密布,寒风凛冽,苏禄东王本来体弱畏寒,又加上旅途劳顿,由感冒引起急病发作,抢救无效,不幸于农历九月十三日病逝。当时苏禄东王的灵柩就安放在安陵,安陵也就由此而得名。 
  噩耗传到北京,明成祖深为痛惜,不仅亲自撰写祭文,并派官员赶到德州吊祭,还亲笔写信慰问东王长子都麻含,命令户部(相当于今财政部)拨款为苏禄东王修造墓穴。农历十月初三,明政府以极其隆重的葬礼,将苏禄东王安葬在德州北郊。经东王家庭成员再三磋商,决定长子都麻含继承王位与西王、峒王一起回国,东王妃子葛木宁和次子安都鲁,三子温哈喇等10余人留在德州守墓,3年期满后返国。明朝廷不仅认可了他们的计划,并拨出官田238亩为祀田,免去赋税,作为祭祀东王的经费,还命令德州地方政府每年清明和仲秋代表朝廷祭祀。为了尊重苏禄东王和守墓人的伊斯兰教信仰与生活习惯,明政府特地从德州和历城(即今济南市)拨出了3户回民协助守陵,并照料他们的生活。此后,明成祖为进一步显示怏怏大国皇帝对小国之君的优渥,又拨出财政专款,指令山东地方官员为苏禄东王在墓前按中国习俗修起明楼、享殿,供奉其画像。神道两侧的石人、石马、石虎、石豹,与精美的牌楼、配殿在苍松翠柏的掩荫下交相辉映,形成了一个庄严肃穆的王陵区。受到如此优待的守墓人无不感激涕零,除了东王妃葛木宁在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曾回东禄国,次年返回中国外,其余守墓人皆乐不思蜀,绝口不提3年回国之事。随着时光的流逝,所有留下来守墓的苏禄人代代相传,都成了侨民,苏禄东王墓后面的3个坟头就是老死德州的东王妃葛木宁、次子安都鲁和三子温哈喇的墓葬。 
  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苏禄国王苏老丹又一次率团来中国访问,他不仅到德州瞻仰了苏禄东王墓,而且亲切慰问了这些留居中国的侨民。侨民们希望苏禄国王能代他们向清政府申请加入中国国籍,享受国民待遇,因为具有中国国籍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入朝为官,名正言顺地融入中国社会,不为他人所卑视。清政府不仅爽快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还允许东王的八世孙安汝奇、温宗楷等人以安、温为姓加入中国国籍,成为大清王朝的子民。从此,苏禄东王的后代就成了中国人民的一部分,安、温两姓除了在山东德州北营聚居外,随着子孙的不断繁衍和迁徙,今江苏、河北、天津等地都散居着安、温两姓的苏禄东王后代。

无独有偶:
6 Z8 v9 a+ Q- d! J, C

在15世纪初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东方文明的中心,明永乐6年(公元1408年)8月,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率150余人一行来到中国首都南京,受到明朝政府最高的礼遇,盛情的款待,享受到中国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在中外文化交流上也是一件盛事。他们在南京参观访问,亲见中国文物典章之美,军容仪威之盛,百姓安居之乐,并感受到南京历史文化的无穷魅力,以“生居绝域,习见僻陋”,得“获睹天朝太平乐事之盛”,感到“死且有光”。永乐6年10月麻那惹加那乃不幸在会同馆病逝,临终前遗言“体魄托葬中华”,嘱其后人下属“誓世世毋忘天子恩”,表达了对中国深切的眷念之情。明成祖朱棣以王礼将其安葬在南京南郊石子岗。

发表于 2009-12-5 2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连续每天看航校的网页,但是因为忘记了登录,想说话也不行。直至今日想了起来,才能进来说几句。看了那麽多校友的回忆,感到非常亲切。有些也是有同样的经历。毕业四十年干航空四十年,无怨无悔。

% R) D: Y0 p' H9 r+ q5 X

  看很多校友发了照片,我也试着发一张,看看有谁知道其中的同学在哪里。

发表于 2009-12-5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tongying在2009-12-5 20:54:00的发言:
" M8 s) G7 }' w/ N5 ^

不记得是哪位老师讲课时说过这样一个理念,他说:我们中专的学习不可能学的很深,但一定要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学的能力,我想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为我们后面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我们能够适应社会需要。

" d/ _# ]+ Z8 J1 u6 m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当年,我们就是凭着在航校打下的理论和实际技能的基础,在工厂,我从工艺员、机加工、检验员、人事劳资管理、尽管更换了不少的工作岗位,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努力后,均能很快地进入角色,达到游刃有余。人们戏称我们为“万金油”。我认为;这种优势是刚毕业的技校生和大学生无法替代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05: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zhangmen4014在2009-12-5 18:21:00的发言:
六三年以前毕业的同学都到哪儿去了?这网上为什么一个也看不到?想想和网上的这些同学相比,,年龄上也就差个4—5岁,可是他们多少活跃,还是冲满了活力。我们的人那?
6 C1 b3 K, ^& ^& d1 w

有一个2143班的JINLANGUO正在寻找同学,你认识她吗?她是搞信息的。岁数大,会用电脑的人不多,普遍是这样,也可能很多人光看不说。

发表于 2009-12-6 06: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09-12-6 5:04:00的发言:
1 L% j X' n# T7 a5 U/ y2 N

有一个2143班的JINLANGUO正在寻找同学,你认识她吗?她是搞信息的。岁数大,会用电脑的人不多,普遍是这样,也可能很多人光看不说。

2 }5 Q5 n* f4 W3 s) p L

她是2专科的,只从名子来看是不太认识,见了面后是否认识?也难讲。因为我看了自己50年前的照片都很难相认了。

发表于 2009-12-6 06: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xrbjyl在2009-12-5 22:02:00的发言:
; T5 R/ J! T7 R$ n9 M+ }. n# e

4 b1 ~; M& q# F$ l/ \( y

  看很多校友发了照片,我也试着发一张,看看有谁知道其中的同学在哪里。

, \/ t$ Z6 w" X. r& @, |8 J! `& R4 N

照片那?我们在等着看。

发表于 2009-12-6 06: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潍坊

( S$ i5 s- H/ C/ G+ k/ w

潍坊是个小地方。我们初来时,只觉得它又小又土又脏,全市只有一路公交车。虽然有两条河流经市区,那是白浪河和虞河,可都被工业污水或生活污水给污染了。记得我曾经编过一句三句半,东风桥上东风吹,东风桥下河水黑,黑水来自造纸厂,缺德。改革开放以后,潍坊通过办风筝会,公推为风筝都,逐渐有了变化。特别是2000年以后,潍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述两条河,经过改造,河变宽了,水变清了,河两岸都进行了绿化,建造了人文景观,成了人们游览休闲的好去处。现在的潍坊,楼变高了,路变宽了,市内的公园都是开放的。原来潍坊人说,上有天堂,下有潍坊,是多少有点心虚。现在他们就更骄傲了,不信请看:“潍坊人的愿望:首都改到潍坊,市委取代中央,联合国设在寿光,上海是诸城一个乡,国酒云门春,国宴羊肉汤,国人都说奇好,国语都讲潍县腔,国骂不说他妈的,开口就是日煞他娘。”是不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要知道:这只是个传说。欢迎来过山东和现在山东的航校校友到潍坊聚会。

* g' f0 a9 C2 e& J4 I

 

发表于 2009-12-6 06: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编辑时有“妈”字,发表后就没有了,只有个五角星。谁能为我解惑?
发表于 2009-12-6 0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老了嘴也容易馋,很多同学都回忆到喜欢吃咱们航校的包子,这也勾起了我馋嘴的回忆。

0 g+ ]+ m* D! H, G! n0 k) x

在航校时每个同学每月享受国家12元的助学金。其中10.5元是伙食费1.5元是书和制图仪器费,平时吃饭主食是随便吃,菜是8个人一桌用盆子打到桌上大家一同吃。平时无非是萝卜,白菜,土豆...没什么好谈,有两只饭菜却是以后再也没有吃到过。

! Q% i) Y# O6 G* o4 b6 R- H+ H3 O

一,大老鼠蒸饭:当时的米饭是用大箥箩放在中间的桌子上,而且上面盖了棉被。一天中饭时一个正在盛饭的同学突然叫了起来,立刻围上了许多人,一看原来饭里面有一只大老鼠,老鼠已经被蒸的皮脱骨。马上有人去喊来了管理员,只见管理员用盆子把老鼠及周围的饭挖走了一盆,于是同学们散了,跑到其它桌子上去盛饭。后来的同学则在蒸了老鼠的饭里盛了,吃着。真真是眼不见为净啊!

1 ?2 y/ w- f9 z ~

二,油炸黄鱼:一次晚饭每人一条250mm左右长的油炸黄鱼,吃的时候除去中间一根大骨就再也没有骨头吐出来,包括鱼头鱼尾的大小骨头全部炸酥了。毕业以后虽然跑了很多地方也吃了很多饭店,却再也没有吃到过这么好吃的油炸黄鱼。

9 ~4 h8 O! j7 C

在航校学习生活的几年真的是很开心,叫人留恋。

发表于 2009-12-6 0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六铺炕黄寺在2009-12-4 20:55:00的发言:
7 v; [3 W6 c( `

      走过的地名你记得还真清楚。我记得我们在四川沱江还开了个沱江会议。解决长征中队里出现的一些问题,现在想起来还真有意思。一路上我们请老红军讲故事、参观刘文采庄园、祭扫邱少云烈士墓(在铜梁)、参观白宫馆、渣滓洞、红岩村。我们还翻过了娄山关,娄山关的景致真是太壮观了,确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我们有个同学还作了一首小诗。原来我一直保存着,可惜后来老搬家找不着了。一路上走过田间地头还给当地老百姓唱革命歌曲、读毛主席语录。向他们发毛主席相片和毛主席语录小卡片。沱江会议后我们还搞了一次夜行军,一天走了120里路。我穿了一双新球鞋,脚上打起了好几个水泡。当时是冬天我们背着被子、大衣还有两书包宣传品每天不停的走,只有晚上到接待站休息第二天接着走,现在想起来真有毅力。我们徒步走了二十多天走了2500多里路,受到了很大锻炼,确实是受益非浅。

& M6 y! {$ D2 z/ s

    真羡慕你们,能有这样的经历。由于当时母亲有严重的心脏病,时常会住院,我没能参加长征,很遗憾。

) u5 S3 _( K& z" w) [

    我发的长征队的照片里没有我,当时就为了留个纪念,我也要了一张(忘了是跟谁要的了)。

发表于 2009-12-6 0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09-12-6 5:04:00的发言:
: ~- D5 R' X8 T0 I5 V A. M' a# G. Q

有一个2143班的JINLANGUO正在寻找同学,你认识她吗?她是搞信息的。岁数大,会用电脑的人不多,普遍是这样,也可能很多人光看不说。

* B2 g5 C. P7 m1 y6 V

你搞错了,大学长是咱们科60年毕业的,是26班。而jinlanguo是61年进校的,在学校没碰上。912参会的最高年级的是5001,是60年进校,与大学长是擦肩而过。大学长毕业时你我刚去上初中。

发表于 2009-12-6 0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趣闻趣事--10

                                                     齿轮厂的风 * J, Z, o0 @+ _! l

德州齿轮厂在当年德州的北郊,有点像航校一样在当年北京的北郊。航校旁的村子叫北顶,德州齿轮厂旁的村子叫北营。德州的北营有座苏禄王坟,我们宿舍 离这座古坟不到300米。现在讲一讲齿轮厂的环境。

( g7 m) O2 b% z/ D9 U/ s' j8 n/ j

齿轮厂在北营的东北方向,距离也就是几百米。在北营的西面是德州皮革厂;被皮革厂再往南不足两公里是德州造纸厂;德大(德州大粪场)在齿轮厂南面前次说过了。

* |5 t9 `( W7 w8 b) y0 T1 C

齿轮厂有个笑谈,说是身处齿轮厂要是刮哪个方向的风,闭上眼一闻就知道。闻到大粪味儿那是南风;闻到臭皮子味儿就是西风;要是臭草味儿准是西南风;北风无味儿但很冷;东风无味儿不太冷。但东风极少,基本不用辨别。可见当年德州空气污染到何等地步。

发表于 2009-12-6 0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习惯--5

                                                  高枕并非无忧

/ o& c, V/ i. N

高枕无忧这一成语,如从医学角度考虑是不科学的。枕头要适中,高了不行,矮了也不行,高、矮合适,所点部位不合,一样不行。

r0 C& M m2 }4 ]" W0 |0 t

本人的枕头向来是垫在头和脖子处,睡醒觉垫头的部位被压低,垫脖子部位高起一些。由此,本人未发现颈椎不适现象。

发表于 2009-12-6 0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duyan在2009-12-6 7:13:00的发言:
% ?8 B: |$ O" J& Y# N

    真羡慕你们,能有这样的经历。由于当时母亲有严重的心脏病,时常会住院,我没能参加长征,很遗憾。

7 _$ G9 {0 ?7 I' p

    我发的长征队的照片里没有我,当时就为了留个纪念,我也要了一张(忘了是跟谁要的了)。

( C4 U7 ~/ d; \( A5 t' \

我也参加过长征串联,步行到了山西。大家看过海浪,看过麦浪,你们看过山浪吗。我们过了西柏坡,爬上了太行山,向西一看,呜哇,一望无际的山峰,一个连着一个,就象一望无边的大海。这真名符其实得山浪,实在太壮观了,叫我至今难以忘怀。这时,我想起韩红唱的“青藏高原”,“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祖国壮丽山河,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这也是文革留下的意外收获吧。

发表于 2009-12-6 0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924_3346_3在2009-12-6 8:29:00的发言:
                                                     齿轮厂的风 I& j$ v1 \9 P

-----,我们宿舍里这座古坟不到300米。。

% Q4 w* o+ n, p4 z) v3 H5 z9 W2 V. C

估计应该是这座。。。。

发表于 2009-12-6 0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zhangmen4014在2009-12-6 7:00:00的发言:
$ B( I: w/ E( n7 G# W% ~; p+ E

人老了嘴也容易馋,很多同学都回忆到喜欢吃咱们航校的包子,这也勾起了我馋嘴的回忆。

7 \7 r6 z( {; D6 z/ _, u' G

在航校时每个同学每月享受国家12元的助学金。其中10.5元是伙食费1.5元是书和制图仪器费,平时吃饭主食是随便吃,菜是8个人一桌用盆子打到桌上大家一同吃。平时无非是萝卜,白菜,土豆...没什么好谈,有两只饭菜却是以后再也没有吃到过。

: |0 ?7 O' I/ H! { f5 V7 |

一,大老鼠蒸饭:当时的米饭是用大箥箩放在中间的桌子上,而且上面盖了棉被。一天中饭时一个正在盛饭的同学突然叫了起来,立刻围上了许多人,一看原来饭里面有一只大老鼠,老鼠已经被蒸的皮脱骨。马上有人去喊来了管理员,只见管理员用盆子把老鼠及周围的饭挖走了一盆,于是同学们散了,跑到其它桌子上去盛饭。后来的同学则在蒸了老鼠的饭里盛了,吃着。真真是眼不见为净啊!

6 a8 _3 J9 a1 h1 R! e9 }

二,油炸黄鱼:一次晚饭每人一条250mm左右长的油炸黄鱼,吃的时候除去中间一根大骨就再也没有骨头吐出来,包括鱼头鱼尾的大小骨头全部炸酥了。毕业以后虽然跑了很多地方也吃了很多饭店,却再也没有吃到过这么好吃的油炸黄鱼。

: j$ I1 `' x( k, M$ p% [7 e

在航校学习生活的几年真的是很开心,叫人留恋。

; A- p) N' C" D v3 S2 P: C( V' d

我记得当时的伙食费是13.5元。因为我们上学前,学校说开始自费,每人收了13.5元。这钱直到文革时有人写了大字报,13元5角安在哉,这才发了回来。哎呀,不对了。应该是10.5元一个月。我们当时收的是一个月另10天的。实在对不起了学友。

! K$ H: d# n+ l; w4 C8 Q7 z. Y

 

+ v8 t: y; V- u0 v

 

; l$ K* H+ k+ G' }. s

 

0 x8 z* Z5 K6 }6 h. P" I5 c

 

. J2 W' ^3 J4 g" _

 

' A& r2 t4 I" s9 p

 

" x. y7 c) o' z) k5 _0 f7 d

 

. d+ H" y$ w6 T- W

 

% T% G \: j5 i7 R8 {4 P. \7 C

 

# Y/ k5 j v* s

 

4 O4 [/ s( S/ ]7 ]

 

; q+ b# l$ a) d x

 

. e) ^% L+ ?! Z+ Y+ ~

 

7 _+ _; l( q9 \5 Z

 

0 x6 _7 B! ^/ ]$ I N" c! N

 

! _1 _% H* r2 g8 W

 

8 C. s7 S5 Q! \; l+ n( @3 N5 k

 

" X3 V/ l$ |$ [5 G6 a! ]

 

% q: s( `% M, J7 U5 Z1 U

 

8 }: U* w% f! ~# v7 L1 c. e Y# a

 

% b* [0 |, ~" u

 

7 Y& S) J6 h4 p

 

& U5 n, J9 W3 g6 C3 @3 t% ^

 

+ n6 U3 W( x' s/ V6 K. \

 

8 c# a$ m6 C+ H9 q) T' s! H8 z1 f

 

发表于 2009-12-6 0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duyan在2009-12-6 9:33:00的发言:
# ^- V: j7 P$ x

估计应该是这座。。。。

, f# `3 e+ j3 P: [% |

谢谢!已经“”了。你能认真地看我的拙文本人深感荣幸。

发表于 2009-12-6 09: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是学工的,所以这一辈子便和“算”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的时候自然离不开计算,退休以后没有什么题目好算了人就不大适应,在这个“全民大搓麻的时代”有人劝我去加入搓麻大军,说干这个也需要计算而且还可以防治老年痴呆症,我去了一次看看找不到我这样水平的低年级学生,也就只好作罢。但没什么好算的真的很难过,于是我想“小赌不如大赌”,就去参加了炒股大军。几年来没赚到什么钱,可是每天从开盘到收盘一直在算自己手上这笔帐,倒也很忙碌。今天星期日赌场也休息了,人又开始难过了,于是打开班级的毕业照开始计算,入学的时候是多少人?毕业照上有多少人?毕业率是多少?现在有几个人到天国去了?一算还好去天国的只佔毕业时总人数的15.1515%。

7 b N- }' g& X9 q3 o' w# `- 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6 09:00 , Processed in 1.220609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