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一篇关于庙会的文章 . a e8 ~' N9 C1 C, Z% w, q
- {/ K3 E' n$ z' l: I* O6 i/ K2 H话说庙会 ; M( o: P0 C$ Z# X
2010-02-13 09:40 南方日报 ) {* ]! X# Q4 g# ?
有一天,如果将所有的庙会都移至公园,庙会只剩下了一件光鲜的外套,很容易让传统民俗流失。
/ ]) ]8 ?$ q, S7 O" s 在老北京,春节庙会是一景,走得动的人,几乎没有没逛过庙会的。如今的庙会,虽然每年春节都还很热闹,摊位拍卖每次都很火爆,今年厂甸庙会移址到陶然亭公园,更是争论纷纷。但是,无可奈何的现实告诉我们,庙会已经不是传统中的庙会了,形散而神也散了。
& z# A6 i2 m1 W# D( L } 老北京庙会起于辽代,鼎盛于清代,兴旺期延续到民国和新中国之初。庙会,庙会,是依托于庙的,没有庙就没有会,要不干吗非要叫它庙会?因此,春节期间到庙中祭祀,祈福祝愿,是其原始的意义。而且,日后逐渐形成传统,除有些庙会从初一到十五都可以去,如厂甸和妙峰山,有许多庙会是专门讲究哪天去的,比如初一去前门关帝庙,初二去广安门外财神庙,初三去宣武门外土地庙,初四去花市火神庙,初五去白塔寺……一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再热闹的可以到三月三,呼朋引伴去逛蟠桃宫庙会,达到了一年庙会的高潮。清末震钧写的《天咫偶闻》中称这样的庙会是“一幅活《清明上河图》也。”
* n- d ?% X4 w4 P4 |- C# P- ` 每一处庙会有属于自己而区别于别人的特色。比如,求子的,会到东岳庙去拴娃娃;辟邪保平安的,会到白云观摸石猴。庙会因此才色彩纷呈,形式多样而丰富,就是一年之中你心里有再多的不痛快,也有一处的庙会保你消灾祛病,甚至报仇雪恨。过去老话说是心到神知,意思是你只要人到了,就会有神保佑你,如此,人们才会从初一到十五有逛不完的庙会。庙会才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民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统,乃至一种朴素的民间信仰。
; Q6 d) u: Z1 P/ [7 { 如今的庙会,就像跳脱衣舞似的,把这些传统庙会中的内容精髓都扒掉了,只剩下了吃和玩两种。庙会就容易渐渐变味。 , v3 s6 M; h+ X6 p' P9 f; Q3 E
当然,庙会可以吃,也可以玩,庙会后来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嘉年华式的大众联欢。各种各样的集市,是沿寺庙周围随之而起的。其商业不过是以土特产为主,自给自足;娱乐以民间杂耍为主,自娱自乐。除了这样民间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各处的庙会除经典的吃食、玩物和娱乐活动之外,也有各自的特色,并非千人一面。比如,土地庙庙会卖鲜花,花市庙会卖绢花,白塔寺庙会卖秋虫,厂甸庙会买古玩字画,太阳宫庙会卖一层大米面一层黑糖一共十几层,最上层立一支江米面捏的小公鸡的太阳糕……而黄寺庙会的打鬼、白云观庙会的清早舍大馒头、妙峰山庙会为贫民专设的各种形式的大棚善会……即使现在你只能想象,这样的活动都那样的妙趣横生,而且,又是那样的关注民生。万民同乐,共同迎春,才是庙会的主题,也是年的主题。
- M& q% @/ z* H& C9 i6 F+ \ 对比传统庙会,我们今天的庙会饮食和游乐活动,应该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这样丰厚的民间民俗的传统,是我们的一笔得天独厚的文化财富。我们并不缺少前人的智慧和想象力,只是不要把庙会中的经济因素无限地放大,使传统的民俗仅仅沦为了装点门面的漂亮符号,吸引人来的绣金屏风,而要坚持对传统庙会的形式与内容的挖掘,和对其文化意义的坚守,把那些曾经活跃在庙会的绝活从民间请回来,再佐以时代新的元素,我们的庙会会有更大的发展和繁荣的空间。 U+ o6 ?7 Y4 `0 T& i2 b# t
我们会发现我们东方的庙会,如同西方万圣节、圣诞节等节日一样,成为年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和载体。过年,讲究的就是让世界看看我们跃跃欲试跨入春天的心情和表情。 4 S# n9 h' Q" r& N& @: S
今年,传统庙会中最具有代表意义也是曾经最为鼎盛的厂甸庙会要移到陶然亭公园。纵有千万个理由,将北京所剩不多依托原始地点的厂甸庙会移至公园,都不是最好的选择,虽然厂甸的庙如今已经不存在了,但老地方毕竟还在,人气还在。有一天,如果将所有的庙会都移至公园,庙会只剩下了一件光鲜的外套,很容易让传统民俗流失。作为年文化代表形式与载体的庙会,不拒绝新的时代元素,又能够坚守传统文化之根,是值得有识之士思考并献计献策的。 ! p0 i9 J- j4 _) B' a5 v s
$ `3 e5 p7 y7 W9 {* X1 C
. y) I3 ]/ N, S% X4 Z. H: u#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