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 [1 }# ?' d, ]9 V/ T8 ?, F' V 过去,有钱人家,人到六十岁就要有他的儿孙们为他买或做一口棺材,里面装一不倒翁,前面贴一红寿字,寄存在棺材铺或寺庙里以备后用,这棺材叫“寿材”。但一般人家则要病人临死后才到棺材铺买棺材,俗话叫“讲棺材”。fficeffice" /> I: T+ k+ n ^ w
北京的桅厂就是“棺材铺”。明朝和清朝前期,京师给养大运河运输,造船桅的木材主要是杉木。二北京民间特别流行用杉木做棺材,所以不少棺材铺挂着桅厂的牌子偷偷造棺材,这招牌便一直挂了下来。棺材木匠在老北京称为“斜木行”,因为他们不用锯而用斧头砍,出来的活是偏的斜的。木匠在铺里叫“作儿”,又叫“柜外”,他们吃铺里的饭,但工钱却近于计件:以棺材的大小定他们的工资。老板还有所谓“拉线儿钱”,即鼓励工人尽量利用木材,不糟蹋材料。穿长袍的账房和接待顾客的业务员叫“柜里”,拿的是月工资。
: H) o1 B& ]" L+ @老北京的木材行业中,除生料木厂外,就得数棺材铺。1926年出版的《增订实物指南》上说当时北京的桅厂和棺材铺有97家,1929年《北平指南》里曾收有桅厂三家,即位于前外打磨厂小桥的永昌桅厂、西河沿路北的德源桅厂和宣内绒线胡同路南的福寿桅厂。到1934年11月《工商半月刊》一份调查中说,北京有桅厂160余家,其中较大的有9家“骡马市大街的鹤年长桅厂,有资本20万元;东珠市口的贵寿桅厂,资本12万元;绒线胡同的福寿桅厂,资本10万元;宣内大街的同顺桅厂,资本7万元;东直门内大街的义茂桅厂,资本8万元;东直门内大街的延年桅厂,资本6万元;西珠市口的万鹤祥桅厂,资本10万元;八面槽的仁寿桅厂,资本50万元;骡马市大街的庆寿桅厂,资本6万元”。 4 F, e9 @1 Z8 s& i9 ]) c. Y
1940年8月《新民报》的统计,“棺材桅铺”尚有86家,而“林产品业”总数也不过只有263家,桅厂所占比例仍不小。直到解放初,出售桅材的厂商约有80余家,从业人员有两千余人,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北京的棺材铺联合成立北京寿材厂,总部设在东四马市大街,在各城区设中心店。1964年,北京市民政局成立殡葬服务公司,对殡葬行业实行统一管理,北京寿材厂也随之撤销。
0 O! Y# i) V* ?; G0 w 摘自《燕都说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