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d7 N1 d' g! b; x 0 M5 H# p4 H' i$ `
鞭子的“鞭”字,常说常用,没人把它当回事;可它关系社会诸多方面,“鞭”字上下有不少故事,值得琢磨。
" E8 O4 t4 G6 X* r- E, G 赶大车、骑牲口,都得有鞭子;人们役使牛马的历史,就是鞭子的历史。受鞭子的启发,出现了武器的钢鞭、竹节鞭。阿Q就曾威武的唱“我手持钢便将你打”。教师手拿的藤子棍儿,被称教鞭。皇上仪仗队里有鸣鞭:“振之发声,以使人肃静。亦谓之静鞭。”孩子的玩具有霸王鞭,北京人叫“打花棍儿”。一米长的细木棍儿,涂上颜色,两头挖小窟窿,安两个铜钱或两铁片,拴上红绸;用棍磕打肩背四肢,红绸飘、铜钱响。孩子们街上边走边舞。(解放之初,曾大流行)。还有抽陀螺(北京叫尜尜儿或汉奸)也要鞭子。杂技也有鞭子表演的节目。从最高到最低,庄严的国家典礼,轻松的百姓娱乐,没离鞭字。当然,时下还有鹿鞭、牛鞭、驴鞭等流行的、带鞭字的补品。
, a& @# x. f( i/ U0 ? 历史上隋朝以后,定了五刑:笞、杖、徒、流、死。笞,最轻的刑罚,就是鞭子抽(鞭笞)。犯法也离不开鞭子。据说新加坡还保留这个刑罚,前几年对一个美籍男子,在街上抽过一回。美国政府还抗议了。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回看针灸的书,看到人后背贴着五脏,扎针错了穴位,能死人;最轻刑罚,倘若抽错地方,就变成最重的死刑。皇上动了恻隐之心,下圣旨,不许“鞭背”。 4 t6 s" h1 z! E# f8 g2 i
说文章写得好,分析的透,逻辑性强叫“鞭辟入里”;力有不逮,叫“鞭长莫及”。受到表扬奖励,要说“是鼓励,是鞭策”。口头笔端,鞭字常现。 / l7 g% [# W1 B& U7 x
跟鞭有关的事,不少。伍子胥“鞭尸”。伍子胥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将,父亲、哥哥都被楚平王杀死。他投奔吴国,辅佐吴王,使吴国强盛起来。他率领大军,打下楚国。楚平王已经死去。伍子胥刨开坟,拉出平王尸体,“鞭之三百”。出了气、解了恨。也给吴立了大功。后来在越国攻打吴国的时候,吴王夫差听信谗言,伍子胥失去信任,被赐死。伍子胥“鞭尸”,复仇而已。不似后来的现代版,有理论,有思想;声势大,范围广。手法也不仅“鞭”。焚尸扬灰,干净彻底!
4 I0 |8 C5 g6 U$ K& @; J 孔子学生闵子骞,二十四孝之一,“鞭打芦花”。闵子骞有个后妈,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她偏心,亲儿子给丝绵棉袄,闵子骞是絮的芦花,看着老厚,虚囔胖肿,不保温。一天他爸去看朋友,坐个板车,叫他拉着。天寒地冻,冷。穿着芦花服,像羽绒服,不搪寒。两腿打颤,迈不开步。他爸又急又气:你个不中用的东西,那麽厚的袄,会冻成这样?照他后背狠狠的一鞭子,袄绽开条缝,芦花露出来,沾了一身。他爸明白了:不去了,回家!到家二话没说,立刻写了休书;扔给老婆:你现在就走,不许再登这个门。她看见破了的棉袄,心里说坏了,露馅儿了。闵子骞给他爸跪下:别叫我妈走!她在,我一个人挨冻;她走,我们哥儿仨都挨冻。说服了爸,原谅了妈;保留了家。后妈被感化过来,不再偏心。后人把闵子骞列进二十四孝,成了几百年来的雷锋式人物。 1 N8 ]$ o' W! L1 L2 e" s# E
民间传说秦始皇有赶山鞭,修长城太碍事的山,就赶走。老愚公要有这杆神鞭,不省事多了?文字记载不是这么说,《三齐略纪》:“秦始皇欲渡海观日出处,有神人鞭石作桥;石行不速,鞭之见血”。 * Y' o# X* x4 b' \7 I- L# c8 |
先前小孩入学启蒙,念的书里有一本《龙文鞭影》;咱中国人从小就跟“鞭”字有缘。
8 I# R' T7 v0 c! ~9 u9 G5 Y/ b+ L. ?我要说的是鞭子铺,先说说“鞭”字。有关的事儿,可能还多。打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