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5 V) `: t) }% @7 E1 U# M 马连良先生被誉为须生泰斗,马派鼻祖,并不是浪得虚名,他自幼年学艺,少年登台,青年成名,为观众奉献出了毕生心血,并自创了马派艺术,享誉国内外,对中国的京剧艺术也算是有着巨大的贡献。
5 t$ H1 S$ D2 h7 w% n8 P, [/ x# }马连良先生1901年2月28日,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正月初十日出生,从小便生活在老北京城内的回族大家庭中,先生的父亲马西园在阜成门外常年经营着的一家“门马茶馆”,由于茶馆内时常会聚集着一批京剧票友,所以从马连良咿呀学语时便已对京剧耳濡目染。据说他自幼便对京剧情有独钟,上学之后,途中要路过一个名为“阜成园”的破败戏院,常有科班在此演出,每每听到锣鼓点响起,马连良就忍不住要凑过去看看,终于有一天,他为了看戏而逃学,生平第一次看了一场真正的大戏。
0 R* Y2 w7 Q4 L) c0 N& c$ q8 z8岁时,马先生被家里送到京城喜连成科班(后改富连成社)学习京剧的基本功。
* V; t* Z1 e0 C( g5 k! m5 M3 | 少年时期的马先生先是师从茹莱卿学武小生,后又师从叶春善、蔡荣桂、萧长华学老生,一年以后即登台演出。11岁时同时学演老旦、丑角和小生戏,有时扮演龙套。14岁开始主演老生。15岁变声后,学习重念剧目《审潘洪》《十道本》《胭脂褶》《盗宗卷》。他时常观摩谭鑫培所演《连营寨》《天雷报》《捉放曹》《南阳关》等杰作,潜心揣摩,获益颇深。17岁,学艺十年期满出科,应邀去福州担任主演。18岁北返,声誉鹊起。南赴福建之后,他继续深造之心迫切,再次坐科三年多。每天清晨去西便门外喊嗓、练念白,回家吊嗓,坚持不辍,不动烟酒。富连成社科班每天演出日场,他为学习前辈艺术成就,则于晚间看戏。21岁时初演于上海,标以谭派须生。当时变声尚未恢复,嗓音较低,但已赞声四起,灌制唱片数张,风行各地。辞出富连成社搭班演出期间,为追摹谭派艺术,时常登门求教于王瑶卿。
; q/ G0 C, G, s# `艰辛的广征博采与不断的舞台实践,使他的表演艺术不断精进,他24岁演出《打登州》《白蟒台》等戏,发出创新光彩被观众誉为独树一帜。25岁开始整理改编、演出传统剧目。1927年26岁时挑班演出,名挂头牌。1930年组成扶风社。翌年与周信芳同台演于天津,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誉为“南麒北马”。1934年赴武汉演出。1936年为改革京剧征股筹建新新戏院(今北京西长安街首都电影院)。1938年获丁果仙所赠《反徐州》剧本,改为《串龙珠》,表现反抗异族压迫,首演于新新戏院。方拟再演,被日伪当局勒令停演。1943年被日伪胁迫赴伪满演出,《苏武牧羊》亦遭禁演。因受敌伪压迫,抑郁成疾,新新戏院被迫卖出。抗战胜利后,在北平多次参加义演。1946年春,赴上海为宋庆龄主办的儿童福利基金会义演多场。后以赴伪满演出事受诬,返北平病休。1947年受诬事得以澄清,在北平义演十余场。同年秋,赴上海,直至1948年春,连续演出四个月。1948年冬,由沪赴港演出,因患病滞留于香港。
' e( U- w i; f% Y! N+ F& Y6 A1951年10月1日,马连良因渴望早日返回内地,谢绝了台湾的约请,秘密乘车至罗湖经深圳到达广州,随即转往武汉与张君秋组成中南联谊京剧团演出,然后北返。1952年7月1日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他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毅然返回内地之举受到周恩来的赞扬。同年8月建立 “马连良京剧团”。先在青岛演出,演期未满即返京主动参加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在朝鲜演出《四进士》等剧。次年,归国即参加鞍山三大工程建成典礼的庆祝演出。返京后,参加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演出。1955年,马连良京剧团与谭富英、裘盛戎之北京市京剧二团合成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任团长,次年底,张君秋领衔之北京市京剧三团并入。此后,该团与中国京剧院合作排演《赤壁之战》,与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人合演《秦香莲》《赵氏孤儿》《青霞丹雪》《官渡之战》《海瑞罢官》《状元媒》。1961年赵燕侠领衔之燕鸣京剧团并入,他与赵燕侠合演《坐楼杀惜》。1962年兼任北京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1963年赴港澳演出近三个月。1964年他以64岁高龄参演现代戏《杜鹃山》。次年排出《南方来信》,参加华北地区现代戏会演,又排出现代戏《年年有余》。
' ]& D$ j$ T3 [7 \; n/ l3 Y文革开始后,马先生遭受迫害,于1966年12月16日逝世。
; s" l/ l; e( x- F6 [. A; u马先生的一生,在京剧这个大舞台塑造出无数的英雄正面形象,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但也正因为演戏,他也随同“海瑞”一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饮恨而终。 5 Y) N' F$ T) f) g
2 C6 ^& J3 P8 P3 p- U注:本文中关于马先生的生平许多编自网络文章,敬请见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