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93|回复: 50

[原创]京腔京韵 台上英雄台下泪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8-11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 w" b5 r, T( _# K9 ~( w) x% z

京腔京韵  台上英雄台下泪

h2 D& S; I7 E( ]

故人故居  几度风雨几多愁


/ ?0 l) X/ A' s( z# k8 Y. W# Y

父亲喜欢听戏,长安大戏院又离家较近,于是我也就知道了马连良先生,不过我可真的记不起到底是不是看过这位大师的演出。

) \5 i7 W' g7 O) t. W. F* l

小时候有一耳朵没一耳朵地又听说,首都电影院原名叫“新新”,那是人家马先生的产业,也就油然而生出了一些崇拜之感,每每走进电影院时偶尔会记起马先生。

: q9 C, e, B0 p$ J" ?

再大了些,又听说马连良先生就住在麟阁路北口,民族宫的对面,所以但凡经过小马路旁那座院门前,总忍不住多停留一会儿,心想或许那小院门会突然敞开,能见到马连良先生度着方步走出来。

) _8 |* x* J9 }4 O4 ^- C

其实,那会儿我根本不懂京剧,甚至说不上喜爱,可父母亲是马先生的“粉丝”,才让我受了熏染吧。

7 C( N) _5 `) J- ~9 k" d

岁月荏苒,少年时的记忆已经相当淡漠了,前几天突然听说,马连良先生的故居,就是那个已经改成饭店的“地方儿”也要拆了,心里着实不怎么得劲儿,就决定去看一下。

\) N! C; x1 k$ S6 }( O$ l$ Y

上面说是“地方儿”因为我实在不想称其为马先生的故居,它早拆改得面目全非,说故居只是为了名人效应,死乞白赖地往上贴罢了。自从实验二小那一大片拆迁开始,在马先生房子旧址上建的那座饭店就成了孤家寡人,可怜兮兮地独自个站在那儿。没成想马路又拓宽了,于是竟然也关心起它的命运,想着无论如何也得跑一趟。

9 C% g: A9 A7 W- i& c! p# D# U

可惜我的动作还是慢了些,到了地方,看到的只是长长的拉起的遮挡苫布,费了好大劲儿,才溜进工地里面,已经只是槽坑和钢筋,以及戴安全帽的民工们。拍照是不允许的,好在墙上的工程介绍板上标明,这里是马连良故居改造工程。

2 b& k9 i. j7 I- q- W5 J

从工地退出来,我也说不上自己是不是失落,或者叫百味杂陈吧,如果故居就是这样“炼”出来的,确实有些滑稽。这倒是与成方街内高楼包围中的城隍庙有些近似,可那城隍庙起码基本还能算是原档儿的。

8 j' j8 ^9 j5 a. g6 \1 J h) B

回家后,有了想记录下些什么的冲动,上网查了查,关于马先生艺术造诣方面的记述很多,但是故居的材料少之又少,好容易找到一张图片,却怎么看也不像,再查查才恍然大悟,那是位于天津的故居,外号又叫“疙瘩楼”,但俨然也是家大饭庄。虽说马先生在世时对美味佳肴有独到见地,但将他老人家的故居做饭店也太有创意太有才了。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8-16 14: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横窗老弟问好!给马氏同学打了电话,故居的改造,似乎是要把原来大门转向朝西,里面的院儿也改了,和原来不一样了,他说,从小住在那儿,改完再进去没准儿就得转向了:))

( B. j. ]% }! Q4 \( d, O; A# b

我记得,原来是进大门儿,靠东一夹道儿,西边是院子,第一个院儿是小叔儿的,最后一院儿是老爷子的------。

9 u# D' v" m( p, d8 x- l

报子街、旧刑部街------待我忙完这房子的事儿,慢慢叙来:))

. N2 }1 [- {, w, n5 @3 R6 Z2 c% t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2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兄好呀~~~~多日不见了,报子街和旧刑部街早先可是名从荟萃之地呀:)
 楼主| 发表于 2009-8-12 1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丰盛胡同67号在2009-8-12 9:06:00的发言:
听过几段马老的唱段,那独特的嗓音深深的吸引了我,还真不知道原来马老住在佟麟阁路,上中学的时候几乎天天都要经过这个饭庄......诶......物是而人非......
1 Z" S/ e' C6 @! r& Z

苍凉委婉而不乏戏谑,虽然我不太懂京剧,但很喜欢听~~谢谢朋友,马先生故居是复兴门内大街54号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8-12 1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_5 V) `: t) }% @7 E1 U# M

马连良先生被誉为须生泰斗,马派鼻祖,并不是浪得虚名,他自幼年学艺,少年登台,青年成名,为观众奉献出了毕生心血,并自创了马派艺术,享誉国内外,对中国的京剧艺术也算是有着巨大的贡献。

5 t$ H1 S$ D2 h7 w% n8 P, [/ x# }

马连良先生1901年2月28日,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正月初十日出生,从小便生活在老北京城内的回族大家庭中,先生的父亲马西园在阜成门外常年经营着的一家“门马茶馆”,由于茶馆内时常会聚集着一批京剧票友,所以从马连良咿呀学语时便已对京剧耳濡目染。据说他自幼便对京剧情有独钟,上学之后,途中要路过一个名为“阜成园”的破败戏院,常有科班在此演出,每每听到锣鼓点响起,马连良就忍不住要凑过去看看,终于有一天,他为了看戏而逃学,生平第一次看了一场真正的大戏。

0 R* Y2 w7 Q4 L) c0 N& c$ q8 z

8岁时,马先生被家里送到京城喜连成科班(后改富连成社)学习京剧的基本功。

* V; t* Z1 e0 C( g5 k! m5 M3 |

    少年时期的马先生先是师从茹莱卿学武小生,后又师从叶春善、蔡荣桂、萧长华学老生,一年以后即登台演出。11岁时同时学演老旦、丑角和小生戏,有时扮演龙套。14岁开始主演老生。15岁变声后,学习重念剧目《审潘洪》《十道本》《胭脂褶》《盗宗卷》。他时常观摩谭鑫培所演《连营寨》《天雷报》《捉放曹》《南阳关》等杰作,潜心揣摩,获益颇深。17岁,学艺十年期满出科,应邀去福州担任主演。18岁北返,声誉鹊起。南赴福建之后,他继续深造之心迫切,再次坐科三年多。每天清晨去西便门外喊嗓、练念白,回家吊嗓,坚持不辍,不动烟酒。富连成社科班每天演出日场,他为学习前辈艺术成就,则于晚间看戏。21岁时初演于上海,标以谭派须生。当时变声尚未恢复,嗓音较低,但已赞声四起,灌制唱片数张,风行各地。辞出富连成社搭班演出期间,为追摹谭派艺术,时常登门求教于王瑶卿。

; q/ G0 C, G, s# `

艰辛的广征博采与不断的舞台实践,使他的表演艺术不断精进,他24岁演出《打登州》《白蟒台》等戏,发出创新光彩被观众誉为独树一帜。25岁开始整理改编、演出传统剧目。1927年26岁时挑班演出,名挂头牌。1930年组成扶风社。翌年与周信芳同台演于天津,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誉为“南麒北马”。1934年赴武汉演出。1936年为改革京剧征股筹建新新戏院(今北京西长安街首都电影院)。1938年获丁果仙所赠《反徐州》剧本,改为《串龙珠》,表现反抗异族压迫,首演于新新戏院。方拟再演,被日伪当局勒令停演。1943年被日伪胁迫赴伪满演出,《苏武牧羊》亦遭禁演。因受敌伪压迫,抑郁成疾,新新戏院被迫卖出。抗战胜利后,在北平多次参加义演。1946年春,赴上海为宋庆龄主办的儿童福利基金会义演多场。后以赴伪满演出事受诬,返北平病休。1947年受诬事得以澄清,在北平义演十余场。同年秋,赴上海,直至1948年春,连续演出四个月。1948年冬,由沪赴港演出,因患病滞留于香港。

' e( U- w i; f% Y! N+ F& Y6 A

1951年10月1日,马连良因渴望早日返回内地,谢绝了台湾的约请,秘密乘车至罗湖经深圳到达广州,随即转往武汉与张君秋组成中南联谊京剧团演出,然后北返。1952年7月1日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他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毅然返回内地之举受到周恩来的赞扬。同年8月建立 “马连良京剧团”。先在青岛演出,演期未满即返京主动参加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在朝鲜演出《四进士》等剧。次年,归国即参加鞍山三大工程建成典礼的庆祝演出。返京后,参加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演出。1955年,马连良京剧团与谭富英、裘盛戎之北京市京剧二团合成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任团长,次年底,张君秋领衔之北京市京剧三团并入。此后,该团与中国京剧院合作排演《赤壁之战》,与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人合演《秦香莲》《赵氏孤儿》《青霞丹雪》《官渡之战》《海瑞罢官》《状元媒》。1961年赵燕侠领衔之燕鸣京剧团并入,他与赵燕侠合演《坐楼杀惜》。1962年兼任北京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1963年赴港澳演出近三个月。1964年他以64岁高龄参演现代戏《杜鹃山》。次年排出《南方来信》,参加华北地区现代戏会演,又排出现代戏《年年有余》。

' ]& D$ j$ T3 [7 \; n/ l3 Y

文革开始后,马先生遭受迫害,于1966年12月16日逝世。

; s" l/ l; e( x- F6 [. A; u

马先生的一生,在京剧这个大舞台塑造出无数的英雄正面形象,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但也正因为演戏,他也随同“海瑞”一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饮恨而终。

5 Y) N' F$ T) f) g

 

2 C6 ^& J3 P8 P3 p- U

注:本文中关于马先生的生平许多编自网络文章,敬请见谅。

发表于 2009-8-12 0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过几段马老的唱段,那独特的嗓音深深的吸引了我,还真不知道原来马老住在佟麟阁路,上中学的时候几乎天天都要经过这个饭庄......诶......物是而人非......
发表于 2009-8-12 15: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老弟问好!马连良的孙辈是我的同学,也是京剧演员,现在还常联系。那个院子,小时候去玩儿,很熟悉,红门儿,门头有回民的标志。现不堪入目,原把花江狗肉的牌子就挂在门口儿,后提了意见才放到里面去,咳,一代名人呐,曾几何时?!
发表于 2009-8-12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9-8-12 10:10:00的发言:
* p. Y3 \; O6 G" J+ ~

苍凉委婉而不乏戏谑,虽然我不太懂京剧,但很喜欢听~~谢谢朋友,马先生故居是复兴门内大街54号吧:)

& r4 d8 {- k1 ~% [

原来是报子街:)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2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 b. A6 o7 z& _! i8 u1 ]8 l3 z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2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幸好,有张以前拍的片子

9 T9 @# U5 q6 G2 L9 [4 F2 X


 楼主| 发表于 2009-8-24 0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可真是很珍贵了~~~~

6 P/ B0 Q0 y+ h% u) k5 R" ]

值得好好保留:)

: |& K" e" |- t4 j# D* W5 Z7 S4 N* Q

您说的出入,是指回廊应该在院西侧吧?

发表于 2009-8-24 0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哪天把书给您看。进大门是套着的俩院儿,有个月亮门,从这俩院儿再进西边儿俩院儿,这俩院儿住。对,回廊是在靠西面。我把您的文字给他看了:)
发表于 2009-8-24 0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9-8-11 23:19:00的发言:
) M/ b# H& p+ v9 l& k7 r

~~

$ q5 l+ V! u# I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马连良故居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天津马连良故居.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 A' `4 A9 f) f" M( s9 x

天津故居在右边那两个绿窗的饭店处,但现在标的是左边的。

发表于 2009-8-24 0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9-8-24 0:53:00的发言:
马先生家西面原来还有个大宅门,从外表看,比他家还气派,台阶高,门道很深,就不知道是谁的宅子了~~
+ G5 }& A5 L% V2 u" K1 [* i9 C/ u

我再问问他看:),应该能知道。

发表于 2009-8-24 0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9-8-11 23:09:00的发言:
. l: i( @+ N. w. [& Y' V

:)幸好,有张以前拍的片子

+ @9 S) ?' t. X* L-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马连良宅.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b5 h" r" ]" }6 |

西边儿的门旁边的那块红的应是原来的车库的门儿,原来大门的位置应是在图上停汽车的这块窗户这儿-----。

 楼主| 发表于 2009-8-24 0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先生家西面原来还有个大宅门,从外表看,比他家还气派,台阶高,门道很深,就不知道是谁的宅子了~~
发表于 2009-8-24 0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会谈一下午,原报子街74号,后是复兴门内54号,院落图,还给了我详细注释------,我前边的也有出入。

) l$ ?4 w, @/ u/ ?" k

拿到“我的祖父马连良”一书,是小叔的儿子马龙著的,主要是马连良的生活历程。

 楼主| 发表于 2009-8-24 0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今天带来了第一手权威消息了:))
发表于 2009-8-24 0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螃蟹、青蛙,还有日本战刀都是传言:))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0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路兄~~~~~~~~

% ~2 A) H I7 K, P% X

那本书是记述马先生艺术成就和生平的,涉及住宅的不多。老宅我进去过二三次,但已经是文革开始后了,印象虽说还比较深,但终究年代久远了,不如先生的家人熟悉。如可能,提供下文革前的院子状况才好:)

发表于 2009-8-23 0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吧!我则想问关于文革中传言的被砸碎的翡翠大螃蟹之事真假:)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3: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真要拜托您了,最近没继续写一是因为身体有点小毛病,二是因为有些材料没完全落实,怕说得露了怯~~~~
发表于 2009-8-22 2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关系,您看还有哪些------?马连良百年有一本书,我看能不能要到。
发表于 2009-8-22 2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说,这饭店怎么就都爱上了马连良的故居:)马氏同学明天要到我家来,我得好好问他点儿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0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是翡翠青蛙吧?也好,问一问能清楚:))
发表于 2009-8-26 2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9-8-24 0:53:00的发言:
马先生家西面原来还有个大宅门,从外表看,比他家还气派,台阶高,门道很深,就不知道是谁的宅子了~~
. g( r2 }7 A: k4 U

老弟好!是西面还是东面?原来好象听说过在手帕胡同口的西面(马连良家的东面),是原文化部部长齐燕铭住,那宅不小。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2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v" I" [- K+ d$ M/ |# z

记得有人说过,艺术大师们在艺有所专的同时,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如个孩子。我想,马先生大概也属于这种类型吧。他尽管将运筹帷幄的诸葛亮演得出神入化,可是自己的政治生涯却总是坎坎坷坷,其实哪回慈善演出,爱国宣传,包括抗美援朝赴前线慰问演出,他都参加了。在反右时他能逃过一劫已经很值得庆幸,可在出演《海瑞罢官》里不畏强权直言上谏的青天大老爷,终成了伟大艺术家的绝唱。其实他只是在演戏,他演海瑞并不是说他就是海瑞,就算他是海瑞,骂了皇上也不能同骂党和政府划等号呀。更何况那本新编历史剧也不是出自他的手笔。

' G/ E8 ?# |3 \+ l

今天我们能在此平生出许多感叹,可在那个时代里,许多话是说不得的,也有许多事是做不得的。

; ~+ | O7 R* ?

那是个政治大于一切的时代,马先生在大节上还有两个让上层诟病且耿耿于怀之处,就算至今也有人不断提出。一是赴伪满洲国的演出,一个是慰问军队战士索取演出费。前一件事早已大白于天下,连国民党政府都给“平了反”,第二件事大约是经办人员没把事情说明白,马先生也没把事儿整明白,又多了句嘴,否则,马先生做为一位爱国民主人士深明大义并有过那么多善举义举,总不会在这一刻为点儿小钱,那么唧唧缩缩不开面儿。

. s. D5 K. ^# i

对京剧国粹我只是个门外汉,充其量勉强算个爱好者,对马连良这样的京剧艺术泰斗不敢妄加评价,因而要说马先生的事儿,只好从住房谈起了,好在对此多少有些了解,特别是最近又得到了路丁先生和马家后人马伟民先生的指点,在此谨表感谢。

( ^6 l$ E- \! ?6 L, h P4 o

马连良先生从小家庭生活并不宽裕,但清贫的生活也将他造就成个大孝子。

, A) g3 s* G/ o! z8 i9 U8 {# m9 C6 x

马家是回民,前辈一直在阜城门外经营着“门马茶馆”的生意,1901年马连良出生在阜城门外的檀家道,我想茶馆和檀家道历经变迁早已无从查考了,不过也希望喜欢考证的朋友们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 V2 n; h3 ~- I2 L ?8 z

待到了民国初年战乱频仍,民生凋蔽,“门马茶馆”的生意难以为继,马先生的父亲马西园只得关闭茶馆,另谋出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这段时间恐怕是马家最艰难的时光,住所也就称得上颠沛流离了。有记载说,此时在学艺的马连良默默地许下了一个心愿,要让父母亲能够住进状元宅内。起因是由于生活艰难,马家住在西城辟才胡同的几家破土房内,而对门是家状元府,朱门雕甍宾客盈门,让老先生凭生出许多感慨,深深印在少年马连良的记忆中,而他最终也真是凭着一己之力成全了老父母的愿望。按照这段记载来看,当时马家应该是住在南宽街13号对面或附近的小院子里,因为南宽街13号就是那座当初的状元府,也是后来的马宅。至于这位状元是哪位,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再做考证。

# u4 _ c& R3 T/ _" }

而此时这不过是一位极想尽孝儿子的理想。

( Z+ D$ w( z8 ?

艰辛的付出,刻苦的磨练,以及过人的秉赋,终于让马连良脱颖而出,上世纪20年代他渐渐走红,全家人终于脱离了苦海。收入增加后为孝敬父母,马先生便在崇文门外豆腐巷买下了一处宽敞的大宅子,后来也就有了老北京人所说“豆腐巷内出好戏”的俏皮话。

/ p+ J2 p7 L. a* P. d, h: a# v

马家人在豆腐巷一住就是几十年,但马连良并没有忘记少年时期许下的心愿,他还在记挂着那座状元府。

发表于 2009-8-31 0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9-8-30 23:44:00的发言:
- z/ s0 v% f+ a9 r$ G3 b5 ^6 V

老弟好,谢谢您!门马茶馆设有“清音桌”,常有戏迷、票友在此大唱西皮二黄,有些专业演员向金秀山、德君如也常来喝茶演唱,所以门马茶馆也有一定的艺术凝聚力,马西园哥儿六个都能来上两段儿,对后来这也是艺术的熏陶吧:)

5 O& r: H2 {! y: N1 I# f8 a( P; x' s

 

4 o! @. C5 h; M) e9 l K

      刚刚看完横窗瘦影和路丁先生的一路对话,看来两位先生都是京戏迷,更没想到路丁先生还能道出金秀山、德君如两位京剧前辈的名字,赞叹!我暂不参加对话了,只想告诉两位长兄,我有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就是金秀山、德君如和我的祖辈在一起的合影。另我的祖上以前也是住在报子街。看来咱们也是有缘在老北京网结识,才能有这方面的共同语言呀!幸会!

发表于 2009-8-30 2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真想去看看那幢状元府:)
发表于 2009-8-30 23: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弟好,谢谢您!门马茶馆设有“清音桌”,常有戏迷、票友在此大唱西皮二黄,有些专业演员向金秀山、德君如也常来喝茶演唱,所以门马茶馆也有一定的艺术凝聚力,马西园哥儿六个都能来上两段儿,对后来这也是艺术的熏陶吧:)

1 W" B. c, W( 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20:09 , Processed in 1.184049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