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19|回复: 1

《城南旧事》林海音故居 一院槐花认旧门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3-19 2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南柳巷找晋江会馆,很好找,一打听,附近的街坊都会说:就是住过写电影《城南旧事》的那个女作家吧?然后告诉我在40号和42号。一条普通的胡同和一位作家,就是这样亲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条如今已经破旧不堪的胡同,文学的普及率却高于书店。

  应该感谢北京几位专家的呼吁,保护住这处晋江会馆,并要把它建成林海音故居,才免于让它夷为平地。它北边的北柳巷已经在顷刻之间夷为平地,作为椿树地区三期危改工程,推土机正在它的前面轰鸣。

  先到42号,站在不大的门口,我有些迟疑,进了院子之后,看到的只是北侧的一溜儿后山墙和南侧一溜儿后盖的小房子,这两侧的房子把中间瘦长的过兰烦闪吮普囊惶跤白樱绻饩退阍鹤拥幕埃翟谔坏愣疾幌窳趾R舯氏旅栊垂慕峁荨?BR>
  院里一位妇女毫不犹豫地告诉我:这就是晋江会馆,没错!说着,她拉着我走到院门口,指着一侧的一个抱鼓石门墩儿对我说:本来两个门墩儿的,现在只剩下一个了,你看那门墩儿的地方才是原来大门的边,你再看,原来的门框还在呢。她这样一说,我发现刚才看得不仔细,竟然忽略了这个门墩儿。这就是林海音小时候常常倚着门口看骆驼、看那个疯女人、看胡同口唱梨花落耍着铜锣卖酸梅汤的小贩的门墩儿?破损的门墩儿那一侧盖出来两尺多宽的房子,院门缩小了近一半,原来的大门应该不小呢。

  不过,还是没有打消我的疑虑,因为这院子里根本没有正房,即使正房在40号院里,大门开在这里,也不合老北京四合院的规矩。这位只住在这里二十来年的妇女解释不了我的问题,但她很热心地说:40号院有个王大妈,她在晋江会馆住的年头最长了,我带你去问问她吧。

  40号院让我豁然开朗,一个老北京典型的四合院,虽然新搭建出了一些小厨房,但四围的房子都还非常的齐整。北房五间为正房,前出廊檐,起码有两尺,朱红的廊柱还在;南房、东西房各三间。院子开阔,三棵老槐树布局很合理,正房前左右各一棵,院中间一棵,都高出房子一倍多,枝叶参天,年龄和这院子一样,起码都是百岁以上的老人,正是槐花盛开的季节,一树一地都是如雪的槐花。

  可惜,王大妈不在家,她住的南房中间那间屋子门上挂着锁。不过,围上来的院里的街坊们,立刻解释清楚我的问题:晋江会馆原来是两道门,42号那是一道面朝胡同的大门,进了大门是晋江会馆轩豁的过道,往北拐是第二道门,才是进里院的大门,王大妈现在住的房子就是这道大门的门道。从王大妈东边屋里出来的一个男人指着王大妈屋前面告诉我:这里原来还有一道影壁,影壁两边有月亮门。

  我彻底清楚了晋江会馆的格局,这样的格局,不仅讲究,也体现北京人的智慧,南柳巷是南北走向的胡同,临街开门,一般正房要朝西,不是最好的选择,晋江会馆开两道门,避免了这种不足,门中门,院中院,还有影壁和月亮门的若隐若现,使得这个其实只有一层院落的晋江会馆有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七嘴八舌地聊起天来,我知道了刚才和我讲话的那个男人姓龚,除了王大妈,他家是住这里最久的人了,王大妈是北京人,他家祖籍台湾,父母是晋江人,他就是出生在这个院子里的。林海音住在这里的时候,和他的母亲、王大妈都认识,1990年和1993年,林海音两次来到这个院子里的时候,都拉着这两位老人站在大门口照过相。“在台湾、澳门、香港的报纸上发表文章的时候都配了这照片,林海音都给我母亲寄来过呢。”龚先生对我说,其他街坊有些不大好意思地告诉我:王大妈原来是干“为人民服务”工作的。起初我没听明白,后来我明白了王大妈是晋江会馆的佣人。他们是怕说佣人不好听,其实,佣人也是老百姓,看《城南旧事》,林海音把里面的佣人宋妈写得多么慈祥善良。当然,我知道,这个王大妈可不是宋妈,她不是林家的佣人,因为

  林家搬到这里来的时候,是最难的时候,当时,林海音的弟弟因抗日被日本鬼子杀死在大连,父亲去大连收尸后回来气愤不平吐血而死,家里日子日渐艰难,她妈妈只好带着全家八口搬到这里住,因为是晋江老乡,住在这里可以不收房钱。

  所有这一切,这里的街坊都知道,他们指着北房靠西的两间告诉我:林海音就住这两间房子,这是她在北京住的最后的房子,她是从这里离开北京到的台湾。他们说这话的时候,竟然有些伤感,让我不禁想起在《城南旧事》中那个疯女人和妞妞离开北京的那个雨夜,小英子送她们离开这块故土的时候雨水从房檐直落在头上、脸上、身上的情景。一个地方,和一个人情感的心理空间,和一个时代的历史空间,密切联系在一起,这个地方才有意义吧?我没有想到,这些老街坊对林海音如此熟悉,这多少让我吃惊,让我感动,他们直到现在还把林海音当成自己的老街坊,而且是为了这个院子、这条南柳巷、这块城南贫民旧地扬名的老街坊,甭管怎么说,她走得有多远,出了多大的名,都是从这个晋江会馆里走出来的。我想,如果林海音地下有知,也一定会感动的。

  住在正房的两位老街坊指着他们的房子对我说:你看这房顶的老瓦还都在,但房子已经漏了,漏下的雨把窗帘都弄黄了,我们也不换了,反正换了新窗帘也都被漏雨打湿。房管局好几次来人要帮我们修房,我们都没让修,一修就得把房顶挑了,房顶的老瓦就没了,还能看出来当年晋江会馆的老样子吗?

  他们说得没错,这座四合院里,只有他们这一排正房房顶的百年老瓦历尽沧桑顽强健在。我说他们:你们保护晋江会馆有功啊!这话虽是开玩笑,但事实上,他们确实起着保护的作用。他们没有让挑顶把老瓦毁掉,没有为了多盖几间小房而把三棵老槐砍掉,他们只是无权无势又无钱的普通百姓,能够做到这样,真是不容易了。

  听到我这样讲,他们连连摆手说:要说保护,得说王大妈,大门道改建成她家房子的时候,大门上有晋江会馆的匾额,是她老人家给收了起来,一直放在她家的床铺底下,到了“文化大革命”,也藏得好好的,没让红卫兵给砸了。现在,听说要把这里修成林海音故居,老太太把这块藏了五十多年的匾拿了出来。说着,他们带我来到西厢房边上的小院落里,龚先生告诉我:我小时候管这里叫小鸡院,大概以前是养鸡的地方吧。一块两米多长半米多宽的木匾竖着立在那里,木匾用塑料布包着,足见街坊们的细心。我打开塑料布,看见“晋江邑馆”四个黑色的颜体大字赫然在目,虽然一百多年的岁月剥蚀,木料老化,字迹还很清晰。我想给这块老匾照张相,龚先生和另外一个人帮我把匾抬到院子中央,说这里宽敞些,光线也好些。被王大妈雪藏五十多年的匾,终于重见天日。不知道林海音来这里那两次,看没看过这块匾?如果没有,从树上飘洒下来的槐花,轻轻地落在匾上,该是林海音轻轻的抚摸。

  走出晋江会馆,从40号的大门能够望到院里正房齐整的鱼鳞瓦,一层层错落有致地叠压着,衬托在瓦蓝的天空下,如果只看这一角,还真有些像是林海音笔下老北京的味道。42号的大门,和42号到40号之间的那一面灰墙,让我愣了半天的神儿。那面墙,可就是林海音小时候常常用化石往上面画着,顺着别人家的墙一直画到自己家门口的那面墙?七十多年过去了,大概不准是了;可那扇门,确实就是林海音那次旧地重游时候,拉着王大妈和龚大妈照相的大门口。她似乎刚刚还在那里,离开的时间不久。那一次,她站在这里说:我又想起了那个疯女人,然后,她问王大妈和龚大妈:我的城墙呢?

  可庆幸的是,我的城墙没有了,但晋江会馆还在,而且就要辟为林海音的故居。九泉之下,林海音若是托梦,也可以吹落归心,叩响家的门扉了。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3-19 2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文章看过,地我也去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02:53 , Processed in 1.120163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