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篇关于北京天文馆新馆的文章《设计师眼中的天文馆 》希望大家能更多的了解新馆: “北京天文馆是我儿时最喜爱的场所,即使步入了成年,偶尔经过天文馆也会忍不住溜进去,不顾被一群孩子包围的尴尬,落座于那个拥有形状奇特的放映仪和巨大穹顶的天象演示厅。随着灯光渐暗,让心灵淡出于一墙之隔的车水马龙。”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北京天文馆新馆的设计师吕琢将自己参与的北京天文馆新馆的建筑设计工作,看成是缘分的安排,借此机会将儿时的梦传给现在和以后的孩子们。
“作为一名职业建筑师,时常自鸣得意的一点,就是建筑学是一门横跨科学与人文的学科,它具有双重文化属性。而北京天文馆的建筑设计,恰恰是表达科学与艺术精神共生的绝佳舞台。”在吕琢眼中,北京天文馆的老馆和新馆的地理位置,是一种对话与共生,而各自不同的建筑设计理念,则反映了科学和人文领域重大深刻的变革。
北京天文馆老馆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老一代建筑大师张开济先生的力作,曾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入选北京十大建筑,并被收录进国际组织编写的《世界建筑史》。其严谨、和谐、典雅的比例和构图具有动人的艺术感染力,设计中所表达的单纯、对称、永恒的古典主义审美观正是古典天文学所描述的宇宙,无限、守恒、对称,由确定、均匀、可观测的微观粒子组成,统一的力学定律支配着宏观的宇宙和微观粒子的运动。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的革命性进展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内在本质的理解:不确定性、混沌、非对称的宇宙模型代替了确定、均质、对称的宇宙模型,揭示了宇宙令人惊奇的深层秩序法则。时空弯曲、“虫蚀洞”、超弦体等超越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概念,不仅是物理学家们谈论的课题,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这一系列宇宙观的变革同样深刻地影响了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了人们对美的认识与表达。人们开始以全新的目光审视我们所置身的宇宙,北京天文馆新馆正是以此为设计意念的出发点。
据吕琢介绍,新馆就像是一个通体透明的玻璃盒子,北侧立面是一面30米高的玻璃幕墙,幕墙在靠近老馆穹顶的部分柔缓地弯曲,这一设计理念来自相对论中关于大质量物体的引力可以使其周围空间弯曲的理论。
北立面幕墙在延伸至老馆天象厅南侧的部分柔缓地弯曲呈球面,其曲率与老馆的穹顶遥相呼应。这一灵感来自相对论中“大质量天体的引力场使空间弯曲”的论断。这种处理手法不仅是对相对论的具象图式,更重要的是使新馆幕墙与老馆相距9米轻柔拂过,从而化解了两者的紧迫空间关系。
在玻璃中庭内部有四个不规则的玻璃柱体,玻璃幕墙里面四个形状不规则的玻璃桶体,仿佛扭动着挣脱出玻璃盒子的束缚冲出屋顶,这独特的建筑形象的灵感取自量子物理学中的弦体理论。这四个“弦体”的内部分别是3D数字化太空剧场、4D环幕影院和楼、电梯等竖向交通空间。它们赋予了外形规则的新馆北立面以动感与活力,为这片谦逊退在老馆身后的背景墙增添了激动人心的表现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