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知祥墓,位于成都市北郊磨盘山麓,在磨盘山公墓西北约500米。行政区划上这里属于金牛区青龙乡石岭村。
4 V( [' Q4 j- Q3 ~( B 按照事先的准备的资料,孟知祥墓位于成都北郊7公里的磨盘山南麓。7公里?从哪里算起呢?在我最后找到孟知祥墓后,经测量,孟知祥墓与成都北一环相距约7.3公里。可如果仅凭7公里,磨盘山南麓这些信息是找不到的。还好,有网络。通过百度地图,找到孟知祥墓位于磨盘山公墓南约500米。但这个信息也是错误的。
; p$ F( V! r7 t" @# M! F G6 e# X# @ 沿将军碑路,出了北三环约1.1公里,右侧有一小路,名蜀陵路。顺着这条小路一直向东,大约2公里,到了磨盘山公墓。那里还有一个殡仪馆,两旁的店铺都是以殡仪业务为主。虽然感觉很凄凉,但我要寻找的地方也是古墓,比这好不了多少。这条路叫蜀陵路,一定是因为孟知祥的墓才得名的。不过叫和陵路更好一些,毕竟成都还有个前蜀帝陵。既然到了蜀陵路,孟知祥墓一定就在附近。我先是找了条小路,然后向南开了约1公里,没看到任何指示。只好有折回公墓前。停车向附近的一个老人询问。老头告诉这附近有一个古墓,是孟知祥的墓,还问我知道孟知祥吗?我说我要找的就是这个。他告诉了我方向,然后说不好找,要给我带路。我问他多少钱?10元。我知道可以还价,但是我没有还,这样他可以认真负责一些。老头上了车指示我向西,不远有条小路向北,顺着路走三百米左右,就到了。如果不注意看,就算经过可能都不会注意到这是一个帝王的陵墓所在。门紧锁着,门口有一个牌子,上写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牌子已经过时了,2006年5月25日,孟知祥墓就已经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带路的老头问谁有钥匙,对面茶馆里的人说要有证明,不能谁都可以进。这时多给钱的好处体现出来了,带路的老头四处去找钥匙,我正在测量经纬度时,老头已经消失了。过了一会儿,老头从附近的一个农家走出,还带了另外一个老头。来的这个老头就是看门的。 , B$ a5 i v$ g' q" g- B; u; |2 ]9 `1 y) |
带路的老头小声告诉我说给点钱就行,我塞了10元钱给看门的老头。他打开了门,我进入了和陵。网 9 r. \, N ]; m2 u
上孟知祥墓的照片很少,估计很少有人能找到这里,找到了也很少能进来。进门之后是一个院子,正中有一个房子,门锁着。房子后面是石砌成的墓冢。院里有两条狗,很凶,一直在狂吠。似乎在喊“要出太阳了”。那天,难得有点晴天。我很怕狗,不敢进。带路的老头勇敢地站了出来,帮我挡着恶犬。这是给10块钱,就这么敬业,要是给100块钱,还不得把狗给宰了。 % x! o e& N. U
看门老头打开房子的门,里面有一个台阶,是通向地宫。老头解释,没有电,里面很黑。走下台阶,是墓道。墓门有两扇,两侧各有两个石柱,几乎无色了,柱上刻有青龙、白虎,左右原来各有一个高1.1米守门卫士石像,据看门老头说被文物部门移走。墓道两壁彩绘多已脱落。墓室里面真的很黑,我什么也看不见,幸好照相机的闪光灯很好用,拍下了许多照片。因为黑,我无法仔细观察墓室结构,只好拿相机乱拍一通,回来看照片来了解墓室结构。
4 U% S' L# i" F+ t4 b6 i8 c) c
- z* b6 I; g5 P( I6 N照片上的人就是看门的老头 $ y; \- d* \$ Y% R
 0 G% d" f0 ~5 W# e3 \" P: `
房子里就是孟知祥墓的地宫所在
- K' I" m* L) B2 w7 H
5 i: `* K3 M0 w7 K: _: m8 i石砌的墓冢
+ y) J' C1 i% }# w 1 o7 u1 }; Y; Y* q7 k" L5 D+ t
走下台阶进入墓道 9 L# v# d4 f* F$ M0 |) `7 |
 / b( o, s0 @7 Z, ?9 Z
墓道前面黑漆漆的就是黑暗的墓室,左侧隆起的就是覆马槽式的排水沟 . R) H0 ]3 u0 u4 f# R& h6 _0 C1 P# x

l/ G( r7 s- Q& T U5 N# f
8 O3 P- t4 ` z0 K# q) m精美的须弥座,正中三个就是裸身卷发力士
. F0 J6 i- A {$ Q
2 G* o* e$ N; P须弥座一侧的耳室 ! W& k4 T& b/ {( Q9 V$ m
拍摄的照片似乎有些重复,没办法,里面太黑了,我根本不知道拍了什么,没拍什么。只好凭感觉乱拍一气。我没胆量进入耳室里去拍照,只拍了一下入口处。孟知祥的墓室有些与众不同,是圆形,专家认为这是一个罕见的北方风格的墓葬,或许与孟知祥早年在北方生活长大的经历有关(来源网上)。但是据《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研究》一书,称这“是南方的主要墓葬形制”。嘿嘿,专家们打架了。 8 E* g5 V8 c$ L9 d1 H3 c' ^
孟知祥(874-934),字保胤(《旧五代史》作保裔),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公元925年后唐灭了前蜀,于是派出亲信孟知祥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到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境内渐安。同年,唐庄宗死,唐明宗立,孟知祥训练甲兵,逐渐在蜀积蓄实力,为独立做准备。公元930年前后,孟知祥在蜀开始和朝廷公开对抗。唐明宗为了笼络他,于933年2月封孟知祥为蜀王。但这阻挠不了孟知祥称帝的愿望,934年闰正月28日,孟知祥自立为帝,国号蜀,建都成都。四月,改元明德。七月病死,年六十一岁,谥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庙号高祖,陵曰和陵。 , P. x) u7 R) ]7 d: ~; M2 E; j( p
在了解孟知祥的经历时,查了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的皇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一书,里面竟然说孟知祥在位九年,即925年到934年。实际上925年孟知祥才去四川,当时前蜀刚灭,他一个空降兵,一到四川立即独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培养亲信,训练自己的军队之后,才能称帝。这是个常识。另外书里还说孟知祥葬于和陵,并注明今地不可考。这书是2000年出版的,作者们难道就知道抄书,不知道查一下资料?
6 j: l7 o9 q) C6 t. D 由于墓室内黑暗,我除了拍照外,没做更多的察看,更谈不上测量(这次的教训是以后出来考察还要带上手电),抄录一些资料,来告诉大家墓室里的详细情况。
/ i* a: ]7 @, I/ [0 e) r; u 根据《中国名胜词典》一书记载:“孟知祥墓,史称和陵。在成都市北郊约7公里磨盘山麓。是五代十国后蜀主孟知祥(874-934)陵墓。1971年发掘。墓型特殊,分墓道及宝城两部分,全用青石砌成。墓道长12.5米,由青石砌作步梯。墓门为牌楼式石构建筑,刻青龙白虎等浮雕;内侧两壁,画男女宫人彩绘像。墓室为圆锥形穹隆顶,中为主室,两旁有耳室各一,结构相同,与主室相通。主室高8.16米、直径6.5米。耳室高6米、直径3.4米。主室中置须弥座青石棺台,台长5.1米、宽2.7米,前后各有圆雕裸体卷发力士5人。四角各雕身披甲胄作跪地菏台状力士各一人。上边四周浮雕双龙戏珠图案。穹隆顶正中以蟠龙封顶,顶系铁链,为挂帷帐罩棺之用。发掘时墓已被盗,仅出土器物残片及残玉哀册、谥册、玉饰片。还出土孟妻福庆长公主墓志铭,证明是孟氏夫妇合葬墓。” 3 S! y; `: \! q9 k$ @$ ~
《中华帝陵》一书对孟知祥墓有较详细描述:“和陵墓冢封土下部为青石砌成的石墙——宝城,周长77.4米,墓室距地表约5米。墓门为牌楼式建筑,尾脊两端鸱吻。彩枋四柱,左右浮雕青龙白虎,门前石刻手持剑斧的武士。通过墓门进入长达12.5米墓道,为22级青砖阶梯组成,墓道为券拱,下有闸门,双扇石门及覆马槽式的排水沟各一道。墓道通向墓室,墓室用青石砌成,以石灰为粘合剂,墓室门右壁下的覆马槽式排水沟沿墓道底右拐左折,引地下水于低处。墓室形制独特,左中右三室并列,有门互通,均为圆锥型穹隆顶结构。主室居中,用浮雕幡龙封顶,高8.16米,直径6.5米,青石棺台横置中央,长5.1米,宽2.75米,高2.1米。棺台下为绕以莲瓣的须陀底座,前后各有裸身卷发的浮雕力士五人,四角各雕有身披甲胄的力士1人,均作跪地扶棺状,造型十分生动。左右耳室与主室相通,高6米,直径4米,系置放随葬品的地方。现存福庆长公主墓志一通,高1.08米,宽1.1米,志盖四周绕以串枝葵纹,由崔善撰文,令狐乔书写,陈德超镌字,楷体直书,文笔畅茂,书法娟秀,刻工精细。和陵建筑规模宏大,装饰华丽,陪葬品丰富,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文物。”这段文字对和陵描述比较详细,但最后一句是画蛇添足。规模宏大?只有三室一个墓道,这就宏大,那更大规格的陵墓又怎么说?装饰华丽?我要谦虚地说一句哪里哪里?因为除了墓道入口及棺台四周的雕刻,壁上的绘画都已经脱落,华丽的地方在哪里啊?陪葬品丰富?都被盗光了,还怎么丰富。什么都没剩下,拿什么研究当时的历史? - _+ k5 R7 F: \7 [
根据孟知祥墓内挂的介绍牌,墓“大量采用石灰作粘合剂。宝城是用青石砌成圆形石墙以保护墓室。周长77.4米,墓道全长12.5米,经二十二级用青石砌成的梯步而到墓门。墓底距地表4.98米。”但是介绍上称孟知祥生于893年,不知道依据什么资料。因为《旧五代史》称孟知祥死时61岁,由此推算孟生于874年。《新五代史》没有相关的记录,所以874年应是正确的。 . b, r5 k/ E8 T+ h5 N
据网上资料称“棺台前方右侧放置福庆长公主墓志铭一盒及内径60厘米的石质油缸一口;棺台前方左侧,放置孟知祥玉册,尚残存"明德元年……"、"大行皇帝……"、"嗣皇帝昶……"、"和陵,礼也,……"等数片。两个耳室,用以陈放随葬物品,一部分石块上还刻了上交石料的地名、时间和足码。由于该墓早年被盗,故出土文物不多。墓室用青石砌成,呈并列的三个圆锥形穹窿顶结构,地面铺长约1.7、宽约1、厚O.3米的石板。”耳室里面很大,可惜没有手电,我没敢进去看。下次如果有机会再去。 & @' u/ q' d/ d* D5 T) m
据《成都日报》2006年6月7日报道,成华区文广局计划早日向公众开放孟知祥墓,但接近三年过去了,早日还要等若干日。 3 j8 K5 ^( P3 k: v& R; Q
长期以来,孟知祥墓一直被误传为一座古代的砖瓦窑址。1970年冬,当地农民在改土中发现这是一座大墓。1971年春,由四川省博物馆会同当时的文体局进行发掘,起初还以为是大型明墓,其后随着福庆长公主墓志铭及玉册残简的相继出土,始知为后蜀孟知祥夫妇合葬墓。1973年市文管处成立后进行维护管理。1974年被公布为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7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6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K7 X" z& Z$ [ K 我收藏有全套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历代帝后陵寝研究书系》,可惜里面缺了五代十国这一时期。关于孟知祥墓的情况,也只能写这么多了。
2 u& A p3 a+ b2 D% T! z 我打算上网找一下和陵的其他照片,发现网上和陵的照片实际上只有一、两张,其他都是互相转贴的。并且这仅有的照片也是假的,看上去好象是吴哥窟一类的地方。或许这是因为和陵没有对外开放所造成。那我这10元带路费花得就太值了。
6 h, q- n4 o# ?7 A t- i 《大清一统志》卷385记载:孟知祥墓在成都县北二十里。又什坊县龙居山龙潭右,亦有知祥墓。现在可以证实只有成都的是真的。
' C3 G$ P: x3 {6 L( X; e( q 想了解孟知祥墓更多资料,请参阅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81年。
0 r$ j0 L* b. l4 F6 L! t 经纬度:N3ANG="en">0ANG="en">°44'27.29”,E1ANG="en">04ANG="en">°07'10.ANG="en">72ANG="en">”(不知道是GPS出了问题,还是我记错了。总之这次我测的经纬度误差很大,我只好在Google地图上找出位置,来查找经纬度。) 4 ?9 {+ E" F2 H
考察时间:2009年3月12日
# ]6 d5 I. b4 U2 G: V 门票:0元(带路10元,打点看门老头10元),停车免费
& I; z8 Y1 r. _8 l. d. o& G 寻访难度:☆☆☆☆★
: U# v" z1 g1 _ 观赏指数:☆☆☆★★
8 j8 y7 i1 }8 z! n4 G5 d8 ?. i 文物价值:☆☆☆★★ 7 `4 h& b: u/ s3 }+ n6 A% |
访问指数:☆☆☆☆★
1 f7 r' Y9 g9 r3 C5 d$ W 本文是目前网上关于孟知祥最详细的,也是图片最真实和最多。做为孟氏后人,我很欣慰。 : R0 _% J. _% T7 V0 Z. ~
这是本人第一次到这里发贴子,不过本人的主战场还是自己的网站,因此这里的图片可能不全,更多更全的照片请点击我的网站。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