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 S& d) {' H( e3 L 杆儿上的,这词!现在知道的人己不多了。爱听戏的朋友,如听过全本红鸾禧棒打薄情郎,戏里金玉奴的父亲,金老丈就是个〝杆儿上的〞,而〝杆儿上的〞说白了,就是化子头(要饭的头头)。 $ b. S Q# F3 A9 j4 {0 o
在前清不论是天潢贵冑勋戚旗丁,一律归旗。所以凡是真正满人都属八旗,平常聊天,会有人问您属于哪个旗下,每个旗部有一位佐领,所有这一旗里的人都归佐领管辖,当年满人写履历,都会写什么旗或镶什么旗,还要写在某某佐领下,就连皇上也无例外,一律规旗,不过皇上贵为天子,不写佐领下而写佐领上。 k3 d7 A2 x- D. ]
杆儿上的这名词,是清朝才有的新名词,上溯前朝是没这行当的。当清兵进关,顺治入主中原,除正规军外,攀龙附凤的各色人等,不在少数,作战时需人手,随营吃粮的闲杂碎催,所谓黑人,在队伍里混饭吃,原无大碍,可当大局底定,各就各位,名在籍册的人员,该领俸的领俸,该关响的关响,至于那些随从,关外跟来的闲杂人等,鞍前马后,不能说没有一点汗写功劳,一时没法安顿,又怕他们流荡街头滋事生非,于是设立一个像游民收容所的机构来安置这帮人,不单管吃住,月头还能领点剃头洗澡钱,遇上适当工作就给介绍。人多了花费就大,这笔支出可就出在大铺眼大商号上头了。大的每月十两八两不嫌多,小的十吊八吊也不嫌少,积沙成塔,就够开消了。这种非正式像衙门的组织,管的又是吃粮不当差的无业游民,要不是有权有势的大员,还眞压不住那群天不怕地不怕的刺儿头呢,这组织最初由一位铁帽子王来统驭,叫做总首领,后来由神力王爷来接替,神力王爷对于闲散游民,管理非常严格,一时间讹诈勒索,扒手小偷都相率敛迹。地方治安反而仰仗他们来维持,商家得以安心做买卖,所以每月多花几文钱,也都心甘情顾。 * D3 Z1 ?% Y/ L* k+ N
他们这机构有一个传代之宝,正名叫〝大梁〞就是俗称〝杆儿〞,相传这根〝大梁〞是康熙微服私访,发现这帮人对地方治安确有若干帮助,于是赏赐雕龙紫檀木杖一根,黄绒?绦缠绕,平素用黄缎子包好,供在治事之所大堂之上,(叫做攒儿上)遇上凶狠刁狡之徒,可请出大梁,用扙责打,即便毙命扙下,官厅也不追究,您看这做首领的职权及地位有多大啊! 2 @/ \9 [5 P7 `. ?! R2 c/ }1 P
道光年间,入关的这一般人后裔,生活有了着落,地方治安机关就把一般乞丐,都安治在所谓「攒儿」的机构中,当初在攒儿里管事吃钱粮的人,如见大梁必立刻一跪三叩首,自乞丐归攒之后也就不分彼此,一律行礼如仪了。 ' F4 ]7 D9 m7 W* I
总首领又叫督总管,都是王公贝子贝勒兼领,最初确实是事必躬亲,到了清朝中叶以后,那些亲贵渐渐习于安乐,多半派府里管事代为照呼,这种管事攒里人,暗地里都叫他为「大拿」,也就是王爷贝子的替身(相当于现代的机要秘书)。
7 B+ h- O6 N( I8 C! b9 ~" e; ^8 D7 x统领之下设副领,柬西城各设副领一人。王府都在北城,所以北城不设副领,南城住着都是一般平民,因此也不设副领,副领之下设〝帖写〞要有什么动笔墨或跟官中打交道的事,就由帖写去办了。再下一等叫「把头儿」,他们把大街巷分区划段,然后各设一位〝把头儿〞又叫「团头」(有这么点街道办的味道),京剧红鸾禧里金松、金老仗就是这角色。
5 n5 J1 z0 G4 b6 T+ K+ }. ? 清亡到了民国初年这组织并未全废,商号仍旧照拿花销,管领西城的副首领叫「多禄」,住家在西单北小英子胡同,每月初三初十两天,凡是花名册上有名有姓的都可以前去他家领份儿,凡是新来的,花子册上无名,也可以登记补缺,按月拿份,倘若遇上有钱人家办红白事,账房先生一定找把头儿过来,商量好开多少钱的份儿,到了月底汇总起来,大伙均分,把儿头自已名为给人家照应照应,其实是跟吃跟喝之外,还得捞摸几文,至于本家吃不完的残杂剩酒合菜,他们那一帮苦哈哈,也就随着乐和一翻了。当初「北平」酒纸钱儿的「一撮毛」就是这路角色。
2 g$ Z+ N0 }8 L2 l所以有哪个不听「把儿头」指挥,私自勒索捣乱,「把儿头」是可以请出大梁责打一顿的。所以北平(京)城内虽然混混不少,可各有各段把儿头管着,无事生非之事道也并不多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