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 \2 y0 m& d/ ^# a1 `- X
提到朱元璋,大多数人会想起两件事:一是肃贪官,二是杀功臣。所谓洪武功臣几乎被朱元璋斩尽杀绝。有的获罪被杀,有的无罪赐死,唯独信国公汤和能幸免于难。 2 u0 t7 h4 Z A% o
: {/ A" d1 o! r' o
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还是后来立的太孙朱允炆,都为人仁厚,性格偏软,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杀掉,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本来,汤和也在必杀之列,可因为他的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5 Z c9 |- W2 Y; q
7 R0 @7 X% y8 y/ g- _6 g
汤和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元璋的资格还老一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到朱元璋当老大,难免心里不服气,而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是一直认账的。 9 m3 K' V. b1 E: i$ X
/ J+ l$ _$ p/ j: I$ a 汤和不争功,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故意降汤和一等,找个茬只封他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的爵位。他却很谨慎,从不发牢骚,继续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几年后才被封为信国公。
$ B/ P: G7 m# p$ M & D) r6 n! W4 X. |
北方元朝残存势力和南方的倭寇是明王朝的心腹大患,同时也是罗织罪名的有力工具。在“胡蓝党案”中,很多人被冠以“通倭通虏”的罪名,含冤而死。汤和识相趣,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与其等他“杯酒释兵权”,不如自己主动急流勇退。
6 {# x% O! y& I- O+ s0 {; d8 f+ i
3 n# y5 C7 ]" v) m$ g 汤和识相知趣,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明史汤和传》记载“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也就是说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老臣开始不放心了,汤和就投其所好,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和以间从容曰:‘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马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造房,让他衣锦还乡。 5 z/ n P ~5 d3 c9 ^ ?# q
8 I: d! v0 T, m: K2 q 回家后他又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善待乡邻,不授人以柄。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因而他就整天喝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不谈国家大事,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 Y, g$ l1 k G" ], y! t * q5 m: p: B6 x6 S3 u/ C
就这样,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被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