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 d8 t% p' n6 l3 P, R
《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此文原载2006年7月4日《法制晚报》 + m" L2 V) u4 M3 J
中都郊外西刘村,大都闹市鸣玉坊,
1 z* _- D: j5 I* {5 g+ [' O+ r旧时侯门深似海,今日民居觅沧桑, . {$ P# D; y0 z4 ]' C! m$ N# B$ G
西四北头条至八条这8个胡同,在元代和明代都属于鸣玉坊地域,在清代划归正红旗辖区。胡同西端的赵登禹路,本是元代引水入城的金水河河道,到明清演变为排泄污水的大明濠,至民国时期利用拆除皇城的城砖改建为地下排水暗沟,地上修筑的马路旧称北沟沿大街。胡同东端的西四北大街,在明清时称为大市街,十字路口处因有明代建造的四座牌楼而旧称“西四牌楼”,1954年为改善交通拆除牌楼后,路口改称“西四”。这8个胡同原来都有始自明代的老名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认为老名称陈腐落后不合时宜,遂按顺序排列改编为西四北头条至八条。这8个胡同现在是北京市25片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 \5 n2 X0 D, N3 v
: F' S% I+ V) X* E2 n/ D8 ?+ V- [; C! E0 T* L( M# A
西四北头条
% S$ G( L2 g3 H2 u1 D4 ?! X7 |金代乡村元代成为闹市
* u( Y% k. @2 e4 z5 |* j8 L' \驴肉胡同住过权臣和珅
0 C( m3 F. E# _# T6 i8 B西四北头条一带,在金代是金中都郊外的西刘村,元代兴建大都城时被圈入城内。位于头条胡同南侧的弘慈广济寺,就是明朝僧人在金代的西刘村寺遗址上建造的。西四路口,元代称羊市角头,周边曾有多处牲畜市场,因此留下了马市大街、羊市大街、羊肉胡同等几处与牲畜相关的地名。这个路口在明代成为斩杀犯人的西市刑场,在清代成为皇帝出西直门前往西郊圆明园、颐和园的必经之地。现在路口那座新华书店使用的木结构转角小楼,就是慈禧太后为了前往颐和园过60岁生日,于1894年在皇宫西华门至颐和园沿途建造的“点景工程”之一。现在,新华书店的地下还有元代遗留的石砌排水暗沟。 ! _7 w2 o. b9 W4 ]0 }
羊市大街(今阜成门内大街东段)往北的第一条胡同,旧称驴肉胡同,民国时改称礼路胡同,即现在的西四北头条。清代著名的贪官和珅,发迹之前就住在驴肉胡同。
9 G- q3 i# K5 K1 [, H, V" u4 f有人说和珅少年时家贫无赖,是给皇帝抬轿子的轿夫,其实和珅是正经的权贵子弟。和珅姓钮祜禄氏,属满洲八大姓之一,祖居长白山英额岭。他的曾祖父在清军入关时,因军功受封为可以世袭的正三品三等轻车都尉。他的父亲当过正二品福建副都统,相当于省军区副司令。他的家族隶属正红旗,因此居住在正红旗辖区内的驴肉胡同。 ( G. R0 X& Y" G- P& c
和珅10岁时被选入咸安宫官学读书。咸安宫官学是设在紫禁城西华门内的贵族子弟学校,主修满汉蒙藏语言、经史典籍、骑射火枪等课程。和珅18岁娶户部侍郎英廉孙女为妻,19岁因父亡承袭轻车都尉世职,23岁任正五品三等侍卫,选进黏竿处当差。黏竿处的职责是在皇帝游猎时协助捕鱼捉鸟,皇帝出行时随从贴身护卫。和珅正是在护卫乾隆皇帝出行时,因引经据典回答提问应对得体,受到乾隆赏识,不到十年即窜升至一品大员。
0 R2 T+ S$ M( K& [# \乾隆皇帝将女儿和孝公主赐婚给和珅之子后,又将和珅的旗籍由正红旗抬入正黄旗,此后和珅离开了驴肉胡同,在正黄旗辖区内的什刹海西岸明代供用厂旧址上建造了新的府邸,即现在的恭王府。 8 @5 X! D; F1 o+ H! r* C
4 J9 w% h2 K! V: |4 M; N2 B" y& P$ x
西四北二条 , p3 E% I% p- g# y
皇帝黩武爱操练
* @( D h# b$ w9 f悍将得宠捞金银 \# d, k% ~* G$ B, w0 o7 M, S
西四北二条,旧称西帅府胡同,因明代正德年间建有统率进京边军的西官厅而得名。明代驻守北京的军队称为京军,驻守北方边关的军队称为边军,边军的战斗力强于京军。明武宗正德六年,农民起义军逼近京城,京军抵挡不力,朝廷遂调边军增援。边军镇压起义军得胜后返回边关时途经北京,有个作战英勇的大同镇边军将领江彬受到明武宗赏识,被留在身边。明武宗虽治国无方,但酷爱军事,他自封为威武大将军镇国公,在今平安里的太平仓胡同建造了镇国府,又采纳江彬建议,调来大同等四镇边军进京,驻扎在镇国府内。
7 k: k, J1 f1 \0 ^1 S J/ x8 @% e+ G明武宗在镇国府西边建立了西官厅,让江彬统率四镇边军,还赐他国姓,改叫朱彬,又在今北海墙外的教场胡同开辟了内教场,与江彬各领一支军队终日操练,以此为乐。江彬多次怂恿明武宗以巡视为由到外省和边关游玩,干了大量祸国殃民的恶事。明武宗死后,江彬被凌迟处死于西四牌楼下的西市,从他家里查抄到黄金70柜,白银2200柜,其它珍宝不计其数。
5 D( {; ]- W* m& p+ T
5 `3 i! d: j- e# n* C
5 ?7 ]1 n: p) u% e, b% Q6 f西四北三条
8 e1 \% }$ K, h# e/ V业余和尚皇宫做法事
1 q' v v; N9 N D! N年老太监看守汉经厂 ( f5 L7 G( A# }$ D0 f7 ?
西四北三条,明代旧称箔子胡同,民国后改称报子胡同。“箔子”,是用苇杆编成的帘子,又叫“苇箔”,是一种建筑材料,可能当年此胡同因有卖箔子的商铺而得名。
. m" G0 {0 b0 R( k4 V9 B1 ]明代,在皇城之内的今北河沿大街嵩祝院设有汉经厂,在皇城之外的箔子胡同设有外汉经厂。汉经厂是由太监掌管的司礼监下属的皇家印刷厂,负责刻版印刷佛经、儒学经典及皇家文件,也印刷过《三国演义》、《百家姓》等通俗读物。如今悬挂在大钟寺的周身铸满经文的永乐大钟,最初就安放在汉经厂里。
: |, E/ d/ r& o) x+ s, d5 T2 S在明代,汉经厂还养着一批由太监充当的业余和尚,他们身穿僧衣但不剃光头,平时在厂里学习念经和佛教仪式,遇到新年、中元节、皇帝生日等节令,就要到皇宫里去做法事。司礼监下属的中书房还有一批负责书写抄录的太监,当他们年老后,就被派往箔子胡同看守外汉经厂。司礼监的历任太监首领死后,还要在外经厂里安放牌位,并由那些老太监们供奉香火。
. W, t) ^" q% C明万历四十五年,在外汉经厂建造了皇家大庙护国圣祚隆长寺,寺中有一尊高近5米的铜铸佛像,因造型为毗卢佛身下有千瓣莲座,每瓣都铸有一尊小佛而被称为“千佛绕毗卢”,这尊佛像现存于北京法源寺。现在的西四北三条3号院,就是护国圣祚隆长寺遗址,院内一间小房的墙壁上,嵌有清代乾隆皇帝重修寺庙时题刻的诗碑,乾隆题诗的前四句尚清晰可辨:“燕都四百载,梵宇数盈千。自不无颓废,岂能尽弃捐。”
( Y* i( X* P' E' _+ J
1 {9 b1 O% W7 @. r) W5 C
( J4 _$ I* I+ \西四北四条 3 T: ~4 |$ S$ Z0 D& {, m
“臭皮”雅化改“受璧”
; b# T2 ~7 C) _/ l学生除奸洒热血 + h" C9 q' Q7 D. L& I2 q* W1 l
西四北四条,明代称熟皮胡同,相传因胡同里曾有熟制皮革的作坊而得名,清代又因熟制皮革会发出臭味而被叫做臭皮胡同,民国时期谐音雅化改为“受璧胡同”。1940年,在这条胡同的冯运修家小院里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枪战。
' H z) B4 F1 C5 T2 B冯运修当年19岁,是就读于辅仁大学的爱国学生,他参加了抗日杀奸团组织,枪法出众,曾多次暗杀日伪汉奸。1940年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三周年,日伪政府在中山公园召开了“圣战三周年”庆祝会。冯运修本想在开会时当场枪击日伪头目以示抗议,因敌人防范严密未能得手。散会后,冯运修骑着自行车,跟踪乘坐洋车离去的汉奸《新民报》总编辑吴敬痴,在琉璃厂附近开枪将其击毙,沉重打击了日伪的气焰。
M2 ^. ~# z/ }, H7 n5 ?$ i1940年8月6日晚,大批日伪军警来到西四北四条(当时叫受璧胡同),包围了冯家小院。冯运修躲在厨房里焚烧文件,同时依仗着自己枪法精准,子弹充足,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枪战。敌人死伤数名,难以靠近,最后调来机关枪对着厨房猛烈扫射,冯运修中弹牺牲。 ( l% B1 {' C+ `# K
- J, ?3 A: u" @8 p" V/ x2 Y+ Y2 X6 A$ {- f$ }# O$ K
西四北五条 ' B2 I( {) C4 |+ F3 {7 O
皇帝献媚当街造庙
r( |$ n0 J! ^9 U. P; P7 R4 W电影学院始自胡同 : W7 K; t' H+ G8 h8 w# ]6 K
西四北五条,旧称石老娘胡同。“老娘”,指接生婆,据传是明代此胡同住过姓石的接生婆而得名。元大都时期的北京就有专业的接生婆,称为“稳婆”,她们在家门口挂着装有大鞋的红纸筐子作为标记,还兼治妇女胎前产后一应病症。 / p6 e2 n! h* m& E+ e9 |; p/ h
出生于西四北边的新街口小羊圈胡同的作家老舍先生,是正红旗满族人。他在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里提到,清末时北京的接生婆称为“姥姥”,给小说里的“我”接生的是“小白姥姥”,给“我”洗三的是她的婆婆“老白姥姥”。洗三,是小儿出生三天后施行的洗礼,小说讲述“老白姥姥”在洗三时,还要唱着吉祥歌词:“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十分生动有趣。
8 z- S# U4 B& t* l2 W在清末的地图上可以见到,石老娘胡同东口外,今西四北大街的街心处,曾有过一座朝北开门的小庙,俗称当街庙,道路至此分为两岔,从庙两边绕过。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说,此庙系北征蒙古族瓦剌部兵败被俘的明英宗在获释回京、重登帝位后兴建,意在感谢蒙古族首领的不杀之恩,所以才使庙门朝北。
& S: l) X; m2 s8 M6 M$ u西四北五条7号是一座大宅院,据说曾住过大军阀张宗昌,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电影学校早期校舍就在此院。1950年,文化部电影局在这里开办了电影学校,蔡楚生、陈荒煤、俞平伯等专家学者都曾在此讲过课。成立于1956年的北京电影学院,就是在这所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7号院斜对门的14号院,当年曾是电影洗印厂,现在仍住着电影界的职工。
' G- `6 ]3 X# k' N& m+ W4 ]2 q" J
7 W( e2 b& {) O
8 j& R* `$ j7 a( M西四北六条 2 _% ~' o$ y9 X- e+ g
燕山前卫守皇城
1 n, _5 S; W& R% g7 V卫名化作胡同名 1 E; o, ~9 \2 `+ G9 ?
西四北六条,旧称燕山卫胡同,因明代设有驻京亲军燕山前卫的指挥部而得名。清代以后相继改称卫儿、魏儿、南魏胡同。
, k, u+ J) m1 T5 W/ L8 ?明代的军事管理,分设都督府、都指挥使司、卫、所四级机构。最高级别的都督府,共有东南西北中五个,分别统辖全国各地的21个都指挥使司,统称为五军都督府,最高长官是正一品的左都督和右都督。明代这五个都督府都设在天安门广场西侧,在兴建人民大会堂以前,那里曾有前府、中府、后府等胡同,就是昔日五军都督府的遗迹。 . `7 W! p* z+ ?1 m2 A
都指挥使司的长官叫都指挥使,是正二品官员,相当于省军区司令,下辖卫。每个卫约有5600名兵员,长官是正三品的指挥使,下辖所。所的全称是千户所,约有1120名兵员,长官是正五品千户。
; h/ S4 O2 Z% c. @& h2 A明初,在京城驻有12个由皇帝直辖的亲军卫,例如先是身穿锦衣充当侍从、后又执掌办案抓人的锦衣卫,就是一个亲军卫。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增强实力,又将周边地区的10个卫调入京城,提升为亲军卫,其中就有燕山前卫。亲军卫共有112处营房,驻守在皇城四周,燕山前卫负责防守皇城西部,它的指挥部所在胡同就被叫作燕山卫胡同。
& j* y( ^4 B4 O ^& X9 l* D《明史?兵志》记述,皇宫里的警戒也由亲军卫负责,每个卫轮值三天。每逢皇帝上朝,宫门开启后,要先由卫兵们进宫布置好警戒,然后才放百官入宫。晚间巡夜,卫兵们身佩铜令牌,手持铜摇铃,按规定路线每巡一圈后,还要到值更将军那里盖印登记,颇似现在的打卡制度。1449年,明英宗率领京军亲征蒙古族瓦剌部,在怀来县土木堡兵败丧师50万,其中就有燕山前卫的官兵。 ; m0 Y' m! h, @ a1 G
北京以卫得名的胡同颇有不少,如安定门内的五道营胡同,原名即武德卫营胡同,白塔寺南的机织卫胡同,原名即济州卫胡同,而恶名昭著的锦衣卫,旧址就在人民大会堂西侧。
4 ?) M- K3 }' G( L7 M; P : O* I Q p3 _
9 m+ x! b& U/ Y0 h3 A" ]
西四北七条
9 Z" {* T' W& O. `! h能征善战立功封侯 7 U' w- C& m4 `- g, z- R
指挥工程奠基北京 ; v1 Y+ B y" u, \
西四北七条,旧称泰宁侯胡同,因明代住着泰宁侯陈珪而得名。清代,因道光皇帝名叫旻宁,“宁”字须避讳,泰宁侯胡同改称“泰安侯胡同”,同期,北京南城的西门广宁门也被改称为“广安门”。 7 R7 ?+ C9 |/ P) m2 p" B
陈珪原籍泰州,1368年跟随大将军徐达北伐,攻占元大都后,因作战有功被授予龙虎卫百户官职,之后又调入燕山中护卫,成为封地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的部下。1399年,燕王朱棣借口朝廷有奸臣发难作乱,在北平发动夺取皇位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陈珪跟随朱棣出征,战功卓著得到提升,后奉命返回北平协助朱棣的长子防守城池,在抵御数十万政府军围攻北平的大战中又立战功。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夺得皇位,他册封部下有功将领13人为侯爵,陈珪名列第二,受封为泰宁侯。
+ }: \8 X# ^0 k朱棣称帝后,仍然留恋他的发祥之地北平,他于1403年将北平升格为北京,又于1406年决定在北京营建皇宫,预备迁都,驻守在北京的陈珪被任命为建都工程指挥官。《明史》说陈珪指挥工程计划周密,条理分明,深得皇帝器重和信任。1421年初,朱棣颁布《北京宫殿告成诏书》,宣告正式迁都,但在建都工程中耗尽精力的陈珪没有看到这一天,他已于1419年病逝于北京泰宁侯胡同里的泰宁侯府中,终年85岁。他的后代子孙共有13人相继承袭爵位,直到明亡。 X2 A, a+ ?1 `( X7 F9 J1 p5 U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将北京内城划为八旗官兵驻防营区,原居住者不论官民一律被驱至南城和城外,京城奠基人陈珪留下的泰宁侯府邸老宅被八旗新贵夺去,仅存的泰宁侯胡同名称,到了道光年间也被迫改成“泰安侯胡同”。 ; q" }9 K% C5 e6 E5 i" P) A
0 T" A" D5 ]- U, s
% I4 l, Y, V0 D, J西四北八条 U% f% K) h; U$ V. G8 n- K/ q6 W
身经百战父子封侯
. K l) }* q: Q五次北征病死边关
" l) e! ^5 p; E+ }! \0 F" ]西四北八条,旧称武安侯胡同,因明代武安侯郑亨的府邸建在这里而得名,清代以后又被讹传为武王侯胡同。
7 c; Z8 q8 P* ?4 _ v/ u: g1 j. @郑亨原籍合肥,他的父亲郑用在明初因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有功,升任大兴左卫副千户。郑用告老后,郑亨接任副千户官职,1392年又因出使蒙古族鞑靼部有功,升任密云卫指挥佥事。1399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杀向南京去夺取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郑亨率部归顺了朱棣,并在袭大宁、攻沧州、战白沟、夺南京等历次战役中屡建奇功。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上皇位后,论功行赏封郑亨为武安侯,还让郑亨的老父亲也享受侯爵待遇,随后派他去镇守北京。郑亨在北京建造了侯府,侯府所在的胡同此后被称为武安侯胡同。 0 w3 n' j9 U. {4 r/ ?+ t y
朱棣做了皇帝之后,曾五次亲征退守北方草原的元朝余部,郑亨每次都率军参战,并奉命在大同、宣府等处边关镇守多年。《明史》说他“严肃厚重,善抚士卒”,在边关“垦田积谷,边备完固”。1434年,郑亨病逝于大同任上,他的子孙连续8代继承爵位,世代居住在武安侯府里。直至1644年明朝灭亡,武安侯府在武安侯胡同里存在了242年。 " ^5 ?: j! e) y4 q, ]
北边不远处的宝产胡同旧称宝禅寺胡同,因有宝禅寺而得名。1907年,老和尚将宝禅寺迁至今西四北八条37号院。此院居民高宝生先生的父亲原是在护国寺街开办诊所的老中医,于1947年租住了宝禅寺的后院。1949年高宝生在宝禅寺后院出生,因此父亲给他取名叫“宝生”。现在高宝生先生家门前,还有一口当年宝禅寺里的荷花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