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记得初到北京时是小学一年级,我们所住的“上海大楼”(东城区赵府街20号)里近百个学生都是就近安排的学校,而我因为贻误了办事机构集中办理转学的时间,结果一个人被安排到离家较远的西城区大石桥小学,每天上下课总是孤单单的独行来去。但随之而来的“好处”也是意外之喜——和大楼里其他的孩子相比,课余活动的范围大了许多,因为家虽是东城,因在西城区的小学就读,同学自然大抵都是“那边的”的了。
和大楼里的孩子们玩耍,多数是围绕处于钟楼的“东城区少年宫”、处于宝钞胡同的“街道少年之家”,偶尔的远足则是处于景山公园的“北京市少年宫”。而我的西城区的同学们,除了因为离“德胜门”近,经常去城外郊田里踏青、捉虫、捞鱼、采野果,最最爱去的地方就是什刹海了。
——那个时侯,真的是只有宁静没有喧嚣,只有湖光没有时尚!没有商店,更没有小吃摊。我和我的同学们经常在湖边溜达,垂柳依依,轻风微微,车稀人少,我们谈论争论议论辩论……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我和我的同学们还经常在湖边选个地方做功课,静静的空气,沙沙的笔声,悄悄的询问……恰少年同学,纯真美好!
什刹海,那真是我心中的海,记载了我少年热情少年梦想,辉映过我少年热血少年精华!当然,什刹海对于我们的吸引不仅仅是可以观景休闲,而是在于那个时候,什刹海是一个夏天的天然游泳池,冬天的天然溜冰场。而游泳与溜冰,肯定就是青少年的挚爱,是课余活动的主要项目。
女作家胡健在一篇回忆文章里,有这样一段关于什刹海的文字“真正记得的是,小时候,前海旁边有个人工的游泳池……游泳池分不同的几个池子,西边的大池子是由浅入深的深水池,东边的中池子好象浅些,没有深水证的初学者可以游;最浅的蘑菇池只能没过肚子。”。“还有冬天的滑冰场,青春的躁动和野性的风流曾在那里一齐迸发。每年刚刚十一月,什刹海的冰面上就围起了竹席子,背着冰鞋的少男少女们出来进去,会滑的不会滑的都去,因为除了几个滑冰场以外北京城几乎没有其他地方可玩了。少年们在里边交朋友,打架,出风头,高兴起来就全场都拉起手溜大圈儿……。”
记忆之中,细节有异,而大致的场景相同。记得夏季的游泳,安全工作做得很严格的,划分了有限范围、设立了进出场制度,每场大约一二分钱……,湖水清澈、湖底软沙。我的游泳就是在什刹海学会的,当然与几位同学的大力鼓励与帮持分不开,学会以后偶尔也会在禁区之外偷偷下水……。冬天的溜冰,自由散漫的情况就多了一些,胆大的在禁区之外飞奔驰骋,薄冰处落水的情况时有见到。但是十二月份以后的深冬,全湖几乎都是溜冰场了,正如胡健文中形容的,那是“青春的躁动和野性的风流曾在那里一齐迸发”!
唯一的困难是“冰鞋”,就是鞋底装有冰刀的那种,在那个年代属于奢侈品的,谁能自备一双正式的冰鞋是很不容易的。一般情形都是向有鞋者借用,大多只是自己做的“冰板”“冰椅”“冰车”——木板下面钉上铁条、铅丝之类代替,在湖冰上一番风驰电掣,也是不亦乐乎。印象之中,溜冰很不易学,我有幸能跟在北京大学读书的表叔借到过女式冰鞋,也在北大“末名湖”上初学,摔过无数个跟斗也未能真正掌握,好久只能在一旁看着别人奔腾驰骋,心中窝火、眼中冒火。不过,只要是“青春的躁动和野性的风流曾在那里一齐迸发”过,我就心满意足,我就毫无遗憾、我就无比留恋。
什刹海,我心中的海!能够勾起我记忆深处极为留恋的一块。1958年至1965年,我曾经在那里徜徉、在那里“飞翔”。哦,夏天湖中游泳、冬天湖上溜冰,——一点不错!那时候,那里真的只有宁静没有喧嚣,只有湖光没有时尚……真好!可惜,永别了。
举报
我小时候去游泳,竟跟捞虾的打架。
以前常去游泳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微信扫描关注我们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4 11:26 , Processed in 1.128015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