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q) Y( Z' g( v% o
楼主的疑问非常有道理。 4 T' ]9 @) b. m0 v `" O* ]+ E2 L
0 f: i6 z) S. c+ Y首先,这匾的形制为“金边如意斗匾、磁青地、满汉合璧”,是皇帝宫苑、以及祭祀殿堂才能使用的形式,王府使用属于逾制。 ( r9 U; |2 V8 E9 W; R
# _4 g' J! C# K- p$ q6 k王府室外匾额都是横匾,府内建筑主次区分,主要在相应屋匾的边饰上变化,与醇亲王差不多同期装修的荣寿固伦公主府,就采用“万字不到头加元寿字、黑地金字”,次要建筑用“一块玉”,此处应该也是如此。
4 e& H) r% c ^, m 0 k* e. n2 H$ l5 p. K! A
其次在文字上,清代王府建筑名称没有称作“殿”的,道理同上。 / N, H% r; T( F3 O. H* X
“银安”二字在正统文献上也没有来历,因为重要王府的匾额楹联是由南书房大学士们拟写,他们不能随意写,要引经据典,最后还要经过皇帝、太后圈朱,才能钤印宝玺。 ! T: j4 n; Y3 I+ r/ w1 h* v
“银安殿”一词虽记于翁同和日记,实际是被正统文化不屑的坊间俗语,《西游记》《封神演义》《薛刚反唐》等小说都有,想必是后来者挪用到王府里的。
) ?9 N" f% q8 B, e" H . V% P K. J" C7 X! E* z2 N
至于“银銮殿”之说,同样出于说书之类戏本,而且多少有些主弱臣强的意味,有多尔衮、和珅之例在前,谁还敢往上靠。醇亲王本来就是怕事之辈,量他也不敢在这上如此大胆。 $ n7 S# w) A1 l, Z
8 F" \) I% @5 X) S1 ]- L# Q
清代典章制度非常严格,这匾明显不合当时的制度,是后来附会伪造的。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么处理失于草率,有悖王府文化特征,以及文保的基本原则——“真实性”。
3 ^: n Z. \1 ]& S7 r ) K# X* U' E1 Q- `* Q5 v
|